《文学少女》《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

关键词: 少女 书名 文学 读后感

《文学少女》《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精选4篇)

篇1:《文学少女》《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

在历阅四本《文学少女》后,《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茨威格的这本书——似乎给了我当头一棒,《文学少女》《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

《文学少女》,这书名,与书中的每个故事不相称著,又无可改换。在这看似文艺而清新的书名下,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放大的内心纠结与扭曲。那似乎攫住人呼吸的、狂风暴雨似的剧情,让人惊诧、震撼和恐惧。《文学少女》就像春天。惊雷乍起,万态毕现,又总是笼罩著细细密密的雨丝中,稠密而寂寞,晦暗而忧伤。然而,在晦暗得几乎生了霉气的帷幕下,却萌动著一股嫩绿的气息,就如静静开放的木兰花的幽香,慢慢地渗入雨中,丝丝缕缕,点染了整个春天的幻梦。

这木兰下站著一个亭亭的少女,长长的辫子,垂在如细柳的身姿后。樱色的嘴唇,咀嚼著书中的人生百态、沧海桑田。

如果说,浩如烟海的书中所描绘的故事们是天上的群星,那天野远子确乎是一个宇宙。面对渴望死亡的小丑、渴求真爱的幽灵、沉陷过往的愚人和悲怆恸哭的巡礼者,她总是那麼平静地、悲哀的、又充满热情地伸出手。信手拈来故事,如采撷星辰,她微笑著,铺就了一片星空的宁静。

但是,这宁静不是总能救赎人的心,美妙的话语,并不指引天堂的路途。人们在听了故事,心领神会之后,总归要回到残酷的现实。於是,他们依旧困顿著、挣扎著,或者心怀希望,或者心丧沉沦……人生曲折,并非一二故事可以照亮,那份答案,依旧是自己终身的追寻。正如《渴求真爱的幽灵》的结尾所述:“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了。也不知道将来会是什麼模样。但是,有时受伤、有时哭泣叫喊、有时也能得到治愈,人们就是活在这麼一个不确定的故事之中。”所以,“我们就这样闹著、笑著、气著、吐槽著,然后又笑著——继续走在夏天的这场雨中。”

合上书页,我始终不能了解远子的那份冲动,对於每个陷入泥潭的人,无虚无惶地付出仁慈的爱。而茨威格笔下的C太太,在她二十四小时的际遇中所展现的心态,又为我的疑惑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在乌烟瘴气的赌馆,在瓢泼的大雨,无数次,她尽可以毅然离去。他,於她不过是陌生之人,无论如何沦落下尘,身离去,读后感《《文学少女》《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正如心叶一次次地坦言,不允许介入“他人”的世界。然而,她却还是以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单纯的冲动、向他伸出了手,“可是后来,我还是被带走了,我一定得跟随著他:一点也不是出於自愿,我的脚步开始移动了。这一切完全是不自觉地发生的,并不是我自己在行动,而是行动来到我的身上,我对谁也不加理睬,对自己也毫无感觉,径直向著通往门外的过道跑去。”

这正如乍见孺子落井时而恐惧和惊慌、不由自主的伸出援手。而此刻C太太面临的,大概是比孺子落井更难抉择的境地。

救赎的喜悦,醉心的意乱情迷,圣母般的情感迸发,一个女人的渴望。正如茨威格笔下的C太太所说,这份热情,如沉浸在深眠中的、婉顺柔从的东方美人,有一瞬间觉醒,就点燃了如火如焚的热情。

然而,C太太的现实不是童话,甚至不是《文学少女》式的,带著悲哀与平静落幕:

“如今隔了二十五年,我只要回想起那一霎,回想起自己受了他的淩辱低下头来站在千百个陌生人面前的情景,就会立刻遍体冰凉。我同时还又体验到,我们平日夸夸其谈称之为心灵、精神或情感的那点什麼,我们称之为痛苦的那点什麼,是多麼软弱、浅陋而琐屑的东西啊,所有这些即使大量涌现,也无法使一个受苦的肉体完全毁灭,一个人在这样的时刻里也还是血脉不停一息犹存的,不至於象一棵大树那样,受了雷击立刻拔根倒地终结生命。我当时的痛苦仅仅只是那麼一下,仅仅只在那一霎,刺入我的骨髓,使我呼吸闭塞全身沉重,倒向那张长椅,领会到一阵与世长辞的愉快感觉。可是,我刚刚说过,一切痛苦毕竟是懦弱的表现,在坚强有力的生活感召下自会悄悄隐退,我们肉体里面留存著的生活感召似乎远比我们精神里面所有的求死之意更为强烈。”

这是久历平静的人才可拥有的火山喷发式的热情,也是拥有同样热情的人才能理解的冲动。於是,我无力地在这个故事的面前,挫败得体无完肤。

《文学少女》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野村美月和茨威格,天野远子和C太太。我明白,她们终归是不同的,C太太凭藉自己狂乱的本能和冲动去救赎、去爱、去绝望,去完成一个献身的巡礼。远子则是“空”,是以晶莹的故事和无暇的心去包容、去体谅,甚至去感同身受。她们投入的是截然不同的感情,她们拥有的是迥然相异的视角

一言蔽之,C太太所拥有的热情和冲动,更像是被远子咀嚼、并用生命去热爱的故事。

远子,那故事,是个怎样的滋味呢?

然而,我从这两个没有交集的女子身上看到的、那伸出援手的热情、那不可抑制的好奇和冲动,又何其相似啊?这热情,戴著令我不可理解的傲慢,横陈在我的眼前,攫住我的呼吸,重击我的心,引著我陷入深沉的思考,又似乎在微笑著等待……

这确乎是一段,我所不能理解的热情啊!

篇2:《文学少女》《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

十年前“我”在里维埃拉的一家小旅馆中度假。在此期间,昂立哀特夫人跟着一位只相处了过不到一天的小伙子的私奔事件,引起了房客们的激烈讨论。在一片讨伐昂立哀特夫人的声音中,“我”却一语惊人,对昂立哀特夫人的行为表示了理解和同情。这番言论如同进入沙丁鱼中的鲶鱼,彻底打破了原先祥和的气氛,餐桌上的讨论变得火药味十足。在双方差点由文斗变成武斗之时,一旁的C太太的话化解了不断升级的争吵。那次争论之后,惜字如金、高贵优雅的C太太对“我”亲切了许多。C太太过分的关心,让“我”隐隐觉得她有故事要说。果然,在“我”走之前,C太太决定慎重地告诉“我”一段关于她的往事。

C太太出身名门,过着贵族式的生活,之后嫁了门当户对的R家次子,生活一帆风顺。无忧无虑中,C太太度过了四十年的光阴,直到丈夫的去世。为了排解失去丈夫的疼痛,也为了不给孩子添加负担,C太太开始了她的旅行生活。C太太有个特殊的爱好,那就是去赌场观察各式各样的人。C太太用从丈夫那学到的方法——不是从表情、谈吐、衣着,而是从人体的一个特殊的部位——手来了解一个人。“手”这个观察的对象,不同于直面对方才能观察到的事物,无论在暗处还是在明处,都可以大胆而放心的观看,因为它涉及不到社交礼仪或是道德规范。观察“手”既符合C太太的身份,又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C太太窥看的欲望。在“手的竞技潮中,“有的活像野兽长着毛茸茸的手指,像蜘蛛似的把钱牢牢抓住,有的神经质地颤抖不已,长着血色全无的指甲,几乎不敢去拿钱,有的高贵,有的低下,有的残暴,有的羞怯,有的足智多谋,有的似乎讷讷不语”中,一双罕见的美丽的手吸引了C太太的注意。这双手让她着迷,让她不禁地留意到拥有这双手的俊美少年。眼看少年赌尽资产,走向死亡,C太太出手相救,不想与少年发生了故事。想与少年一同走向天涯的C太太,没能赶上火车,懊悔的、无脸见人的、无处可去的C太太回到了赌常在这里,C太太经历了这一辈子都难忘的时刻,少年并没有走,而是拿着她资助给他的钱,赌得发红了眼。C太太哀求着他离开,少年却当众地羞辱了C太太。从未经历过任何劫难的C太太犹如被秋风扫过的树木,灵魂被抽去,只剩下空荡荡的躯壳。从遇见到离开少年,C太太的这二十四小时,她“全神贯注地凝望了一生”。

茨威格很喜欢写女人,尤其是内心活动,女性在他的小说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C太太是茨威格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后塑造的又一位成功的女性形象。C太太所有的行动都是以爱的名义,因为爱去世的丈夫,所以心灵空虚,因为爱长大的儿子,所以选择离开,因为爱少年的天使气质,所以主动拯救。因为所谓的爱,C太太给自己设了太多的陷阱,最终把自己沦陷了。

“直到我四十二岁时,我的生活一步也没有越出习俗的常轨”。C太太家庭幸福美满,生活合乐安康,大风大浪并没有出现在她的字典里。看似完美无缺的人生下,暗流在波涛汹涌,随时一触即发。静如湖水,一层不变的生活让C太太缺乏情感的激荡,缺乏更多的人生体验,读后感《《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作文》。在面对诱-惑之时,她并不像别人一样有足够的人生经历去支持判断和选择。这么说并不是C太太被保护得愚昧无知,C太太出身苏格兰富有的乡绅家庭,她受到的教育足够让她做出所谓的正确的选择,而是因为丈夫去世之前,C太太的欲望几乎都得到了满足,欲望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张。欲望之火在她身上并没有燃烧过。

“在我四十岁那年,我的丈夫突然去世……像我这样的人习惯于家人团聚、生活温馨,一旦孑然一身形影相吊,实在是苦不堪言……从此时此刻起,我基本上认为我的生活已毫无意义,毫无用处。”对于C太太来说,欲望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渐渐紧张了起来。“老实说,这是由于百无聊赖,由于心里感到空空洞洞,仿佛泛起一阵恶心,使人深受折磨,这种空洞的感觉至少要用小小的外界刺激来予以填补。我越是心如止水,我就越发感到有股强烈的力量把我推到那生活的陀螺转得最快的地方去。”遵循唯乐原则的本我,如潮涨的海水将C太太席卷到了欲望的深渊之中。

“整个晚上我一直看着这双手——是的,凝视着这异乎寻常、简直可说绝无仅有的一双手——可是首先使我如此深感意外的乃是它们表现出来的激-情,它们的激-情如炽的表情,这种痉挛似的互相纠结,互相撑拒。”这个热情如炽的双手,激起了C太太极大的兴趣。这种激-情和狂热,给空虚寂寞的C太太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她沿着这双手往上看到了:“我从未见过一张这样紧张、这样迷人的脸。”潜意识里的欲望把C太太推向了更深的黑暗处。“可是接着我也被他吸引,我身不由己地跟着他:我自己并不愿意这样做,可我的脚却向前移动。这一切完全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根本不是我自己在这样做,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谁也不予注意,对我自己也毫无感觉,就跑进涌向门口的走廊。”遵循唯实原则的自我,被C太太内心的恶魔所降伏,少年的狂热撩拨了C太太,让她燃起了欲望之火。波兰少年成了C太太潜在激-情的释放口。而少年的激-情的释放口却是赌场,这种激-情的错位造成了之后的悲剧。欲望的猛兽指使着C太太一步步走向波兰少年。“这里有个人,年纪轻轻,充满活力,正濒临死亡的边缘,我非救他不可”,在这种神圣的想法支配下,C太太奋不顾身,拿出全部力量来挽救他,甚至是要献出自己的一切。

在稀里糊涂中,C太太竟然向波兰少年献出了自己。她醒来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躺在一张陌生的床上,而且是在一个非常可疑的下等旅馆里,我感到恶心、羞愧,只求一死。”本我跳了出来,对自我指责了一番。这种恶心感想让她:“不要再让他看见我,不要再和他说话。及时撤退,赶快撤退,退到我自己的生活中去。”可是少年天使般的面孔让她打消了这种念头,拯救波兰少年再次成为了她坚定的想法。拯救少年是一个借口,只是C太太意识不到而已,这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减少了C太太罪恶感,为她与波兰少年相处提供了一个正当的理由,而不会让她听到伦理道德的谴责声。

接下来波兰少年一切改过自新的行为让C太太感到欣慰,颇具成就感。可是变化以毁的速度到来,为没赶上与少年同行而感到懊恼的C太太回到赌场,打算凭吊思人之际,波兰少年又再次进入她的视野之中。这个波兰少年不再是早上那个脉脉含情、纯洁欢乐的少年,而是一个发疯的野兽:“你不是我的监护人,……去,去……把你的钱拿去。”他把好几张一百法郎的钞票向我扔过来,‘现在,请你别再烦我了!”“他像个着了魔的人,非常大声地把这些话吼出来,丝毫不顾身旁有上百个人围着。”受到巨大创伤的C太太选择了“离开这座城市,离开我自己,回到家里去,回到我的亲人身边,回到我从前的,我自己的生活中”,自我占了上峰,将本我赶回了黑暗了角落,并被暂时的封存了起来。C太太的故事就是自我和本我拉扯斗争的过程,何止是C太太,全人类都在跟自己内心的恶魔斗争。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整本小说看起来像是一部女性觉醒史,书中的“我”对昂立哀特太太的出走并不感到惊讶,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支持这昂立哀特夫人的惊世骇俗之为,认为昂立哀特摆脱令人厌倦的生活而去追求一种属于自己的事生活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但细细研究《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实际上还是一部男性书写的小说。

篇3:《文学少女》《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

1、作品首反映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当时共同的社会心理

茨威格生于文化艺术氛围浓郁的古都维也纳, 哈布斯堡王朝几个世纪以来淡漠政治、崇尚艺术的统治。“自己生活和让别人生活”成了维也纳人的著名原则。茨威格正出生于这个时期的维也纳, 这便形成了他向往自由正义的人道主义情怀。并且《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写于1927年, 此时的茨威格经历了一战的洗礼, 对人道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追求。无论是作品中的“我”还是作品主人公C太太都具有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就像“我”对C太太所说的一样:“我个人最感兴趣地是了解别人, 而不是审判别人。”[1]

此外,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安全世界与和平时期, 貌似和平的外表下掩藏的是动荡的暗流。对于贵族阶层来说, 精神的困扰要大大强于饥肠辘辘的折磨, 因为处于饥饿中的人则会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最基本的如何生存上, 而饱食终日才有足够的时间与心情去思考心理、情感等精神方面的问题。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C太太孀居两年, 以前丈夫是她生活的全部, 丈夫死后孩子也成人并不需要她, 她被压缩在这个狭小并单调的环境中, 就像置身于荒漠中的人一样, 精神极度空虚。这也反映了她所处的时代, 她所处的阶层人们所共同具有的精神危机。

2、作品反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1) 人物在特殊的环境以特殊的方式吐露内心的隐秘

弗洛伊德在给精神病患者治疗时发现宗教信仰、道德法律、伦理习俗等会组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阻止人们说出那些违背伦理道德的经验、情绪以及感受, 把它们强行压抑到无意识中却又无法遗忘, 最终导致内心痛苦甚至精神病。C太太以独白的方式向并不熟悉的“我”说出。平时由于道德、传统观念的束缚, 人们是很难吐露真情的, 只有在这种特殊的场合, 在这样的陌生人面前, 他们往往才会诉说这些事情, 才会说得真实、坦诚、深刻。在小说中设置特定的情境, 以独白的特定方式让人物倾吐心中难以排解的郁结, 形成了茨威格小说特有的叙述模式

(2) 借鉴弗洛伊德梦的理论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关于梦的理论。他认为梦是人的现实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以一种迂回曲折的方式出现在睡眠中的表现, 梦就是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由于梦的伪装和检查作用, 当人们梦到不愿意想起的, 或者违反道德伦理的事情, 第二天醒来便会出现梦境模糊或者回想不起来的情况。“试取任何一种有政治色彩的报纸, 你们会发现删削之处触目皆是, 于是纸上屡有空白。这些空白所占据的地方, 原来一定有新闻检查员所不赞许之事, 因此便被删除得一字不留”。[2]茨威格借鉴了弗洛伊德有关于梦的理论, “我从向来不曾有过的沉睡中、从最深沉的黑夜中醒过来了。我竭力睁眼, 很久才能睁开, 我第一眼见到的是一片从没见过的屋顶, 慢慢放眼四顾, 见到一个完全陌生、从没见过、十分可厌的房间, 我一点也不知道自己怎样进来的……一个不认识的人, 挨近我睡在宽大的床铺上……可是, 我不认识他, 我不认识他, 我不认识他, 一个半裸的、从没见过的人……”[3]在后来年青的赌徒拿着C太太的钱走后她的内心独白中也展现了和梦的相似之处。就像梦的检查作用一样, 删去了最真实的想法, 所以在当时, C太太才会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感受到心上受了一下猛击而悲痛欲绝。

(3)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渗透在小说的细节描写中

弗洛伊德把人的思维分成三层, 不仅有意识还有前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伊德把人的思维比喻成冰山, 无意识是没于海水中的冰山主体。弗洛伊德的独特贡献在于对无意识的研究, 无意识是每个人心里最底层的秘密。弗洛伊德说过:“凡是有眼睛可以看, 有耳朵可以听的人都可以相信, 没有什么人能够保守他的秘密。如果嘴是沉默的, 那他就用指头表示秘密消息;在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在泄露出秘密”。[4]

这种人的内心的无意识首先表现在C太太的话语中。作品一开始就描述了C太太一遍又一遍地向“我”求证亨丽哀太太的行为能够得到原谅, 想要得到“我”的保证和谅解, 这正是她隐秘心理的无意识流露。她的倾诉也有这一方面的表现, 茨威格选用近似内心独白的方式让主人公倾吐内心的隐秘, 在C太太对我叙述的过程中, 多次出现对年轻赌徒手的描绘, 以及“我一定要反复这么说”, “我再也按捺不住了”等类似语言, 正反映了人的无理性的无意识世界。

其次表现在人物无意识的行为上。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是在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的, 像亨丽哀太太跟年轻人私奔, 。这种非理性的无意识行为在C太太身上表现的更加明显。她只是看到赌桌上年轻人的一双手便陷入无法抑制的焦躁中。那双手对她而言仿佛带有魔力, 使其产生超乎寻常的感情, 这完全是其无意识状态的自然流露。可以说吸引C太太的并不是手和脸的外表, 而是通过手和脸表现出来的急切紧张的、惊心动魄的狂热的感情, 而这种感情又正是赌桌上沉迷于赌博之中的年轻人的无意识。

(3) 本我、自我、超我的展现与冲突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或人的个性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本我属于无意识范畴。它由冲动构成, 更多性的冲动, 它不存在所谓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准则, 服从“快乐原则”。自我属于意识范畴, 服从“现实原则”。超我是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宗教传统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它对本我进行控制和约束, 在本我与伦理道德等发生冲突时站出来, 监督训诫, 服从“至善原则”。

年轻的赌徒在赌场的一切表现毫无疑问是其本我的外在展现。由于本我是欲望的满足, 遵行“快乐原则”。包括与C太太的一夜情, 无论是从年轻人这一面来看还是从C太太来看, 这都是本我的展现, 是无意识的非理情激情。“有一种女人, 多年来对婚后生活深感失望, 内心里因而已有准备, 逢到任何有力的进攻就会立刻委身相从……屈服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5]似乎可以很好的说明C太太有违常理, 在本我驱使下的行为。而在第二天早晨醒来以后, 这种欲望的渲泄与满足使得年轻人在C太太的救赎中找回自我。他真诚的敞开心扉, 向C太太叙述他的经历, 并且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但是他的本我最终战胜了自我, 他最终拿着钱, 带着C太太不该托付的信任又走向赌场。毫无疑问, C太太对年轻赌徒的帮助与救赎是她“超我”的展现, 她只是看到年轻人在大雨中狼狈的无助就起了一定要救他的念头, 这是超我的“至善原则”的典型反映。

在茨威格小说中, 精神分析是主轴和基点, 他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不痕迹地运用在故事当中, 寻求一种原始生命力的勃发。而对茨威格本人而言, 也许是对人类的心理与精神世界太过了解了吧, 他也于本能中无法自拔, 深陷于自己所制造的漩涡之中。“我过的日子, 就像钻在潜水球里的潜水员, 沉没在默无声息的黑海洋里而且明知回到水面上的缆索已经断了, 再也不被拖出这无声的深渊了。”[6]这也可以算的上是茨威格的内心独白吧。

参考文献

[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著, 高中甫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 第280页

[2]《精神分析引论》, 弗洛伊德著, 高觉敷译,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第103页。

[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著, 高中甫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版, 第300页

[4]《现代心理学史》, 舒尔茨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第341页

[5]《情感的迷惘》, 茨威格著, 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第257页

篇4:《文学少女》《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他擅长写小说, 人物传记, 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等情感著称。在读茨威格的小说作品时, 读者会感受到绝大多说作品都是有生活气息即立足于现实生活的, 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 反映了一群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但是, 我们很难把茨威格的作品和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之间画上等号。因为他不是通过曲折复杂的情节或是纷繁冗杂的社会关系来体现社会现实, 而是更多地专注于社会现实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关注人们所感受到的生活。

2.创作背景

19世界末到20世纪初, 西方心理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 而且影响了文学创作由内容到形式的革新。传统现实主义创作的首要原则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 而心理现实主义作家更侧重刻画及表现出任务在一定主客观条件下的特定心理, 弱化在创作过程中主体的存在和作用。茨威格也曾经说过 :“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志趣, 一直是想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遭遇。”他将笔触投向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并展示其内心深处的感情活动, 并且借助这些隐秘的激情来再现人物的命运, 以此反映社会现实。

3. 心理现实主义解析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茨威格于1922年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 故事情节很简单, 涉及的人物也不多, 茨威格却在小说中用C太太大量篇幅的内心独白来展现她当时的心态历程, 达到了3万字之多。本文即以这部小说为例分析茨威格作品中的心理现实主义色彩。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区别与传统现实主义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小说反映的对象和表现的题材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 故事情节是根据C太太的回忆而展开的, 她讲述了自己在中年的24小时之内经历的事, 再现她当时的心理状态, 情节在内心世界的逐步展露之中渐次清晰。例如, 在描写C太太初遇年轻赌徒时的心理活动时, 作者写道 :“我立刻明白这个人要上哪去, 他是要走向死亡, 谁要是这样子站起身, 绝不会是走回旅馆, 也不是去酒店, 去找一个女人, 去搭火车或是去换另一种生活, 而是会直截了当地跌入无底深渊……然而此刻, 我看见生命从他的眼里突然逃遁, 这张刚才还那么灵活的脸竟被死亡罩上了一层灰白, 我只觉得一阵黑黝黝的闪电, 猛力打在我的身上”。在描写C太太去车站寻找年轻人未果的懊恼和失望情绪时, 作者描述到, “这个想法像一柄灼热而锋利的尖刀, 残酷地剜割着我的内心, 我心上被割得那么凶猛炽烈, 残酷至极, 让我伤痛到直要高声号叫……我原本心意已决, 不惜鲁莽行事, 准备将长久积聚的生命一次抛掷出去, 却发现迎面堵着一道令人顿失知觉的墙壁, 我被激情带着一头撞到了上面”。前面一段是流动性的心理活动, 呈现了C太太初见年轻赌徒的那一刻里的心理变化, 心理感受, 更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后面一段则是将某一刻的心理感情无限放大, 运用比喻等手法将这一刻的激情动态地呈现出来。

心理现实主义的另外一方面特色在于它的心理分析不脱离真实的生活。茨威格小说中所写的人物心理发展和变异似乎怪异荒诞, 但是只要我们联系相关的情节及背景, 就会感到人物与情节的合乎情理。茨威格虽然专注于主人公自我意识的演变, 以此作为感悟外在世界的手段, 但他并不忽视外在世界的客观真实。相反地, 茨威格十分强调小说与生活的联系, 关注现实人生的命运遭遇, 使得人物主观感受的情绪流动和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相协调, 从一个个扭曲变形的灵魂中揭示社会的腐朽及人性的深刻内涵, 赋予了作品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曾指出“我的纯抽象思维能力实在很差, 我的思想无一不是从具体的对象、事件和人物形象发展而来的”, 这种思想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有明显体现。而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以下简称《24小时》) 中, C太太发现年轻赌徒时的淋漓尽致、令人回味的细节和心理描写就加重了对赌博成风、堕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与抨击, 揭露了这个社会使人心理反常的过程。

4. 总结

以上结合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对其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作了解析。这种风格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 同时相应风格的作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茨威格一方面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有益因素, 另一方面跨越传统的界限, 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碰撞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当然, 这种注重人物心理世界的作品有时会因过多的心理描写而削弱了作品内涵。但是, 茨威格的作品的作为一种全新风格的尝试, 仍然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较高的文学及欣赏价值的。

摘要:“艺术作品最突出的优点永远是艺术家的优点。如果艺术家的意识是高尚的, 那么艺术作品便会深入到真与美的深处。”写作风格是一个作家认识生活, 反映生活, 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独特方式, 体现着他们的意识, 理智和创作个性。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以他特有的敏感细腻, 以他丰富的生活体验, 结合独特的艺术手法, 走出了一条独特创新的道路。

关键词:茨威格,心理现实主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参考文献

[1]《昨日的世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茨威格小说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3]《茨威格小说研究》, 杨荣, 巴蜀书社, 200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布病预防教案范文 下一篇:身在职场中的女人该如何生存:加强自我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