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及成都周边地区根据地域分布情况及地区经济水平状况进行整群抽样。依托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妇幼保健医院, 对其辖区内女性进行调查。本课题选择对35岁及其以下有孕产史的育龄期女性进行调查。本研究选择35岁以下育龄期女性进行调查, 排除可能伴随生理性衰老引起的月经失调, 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1.2 纳入标准
35岁以下有孕产史的育龄期妇女。
1.3 排除标准
(1) 因各种原因不能/不愿参加量表调查的被访者; (2) 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及语言障碍者; (3) 产前有月经失调病史者; (4) 因其他疾病引起的月经失调者; (5) 因其他疾病引起的肾虚或先天肾虚者。
1.4 调查方案的确定
(1) 采用回顾性调查, 调查被调查者孕产后是否存在月经失调及肾虚相关症状。 (2) 采用面访调查法, 由妇科专业研究生向被访者做面对面、一对一的直接问卷调查。 (3) 在调查询问中, 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保护调查对象的隐私, 消除顾虑和隐瞒思想。针对调查和分析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倚, 尽可能控制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 确保调查内容和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 (4) 调查结束后, 调查员严格核查, 是否已经回答了所有问题, 有遗漏及时补充。
1.5 统计方法
将所有获得的有效调查表使用Epidata数据录入软件输入计算机, 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 (Mann-Whitney U、χ2) 检验。
2 结果
本研究所有受调查病例共1026例, 年龄最小者18岁, 最大者35岁, 平均年龄 (29.93士4.09) 岁;身高最低者138cm, 最高者178cm, 平均身高 (157.55士4.57) cm;体重最轻者40kg, 最重者75kg, 平均体重 (52.37士6.91) kg。
2.1 2组孕产次数比较
产后月经失调组共210例, 平均孕产次数 (2.60±1.359) 次;产后月经正常组共816例, 平均孕产次数 (1.92±1.022) 次。
2.2 孕产次数递增与月经失调的关系
产后月经失调组共210例, 孕产次数为1次者49例, ≥2次者161例;产后月经正常组共816例, 孕产次数为1次者351例, ≥2次者465例。孕产次数蕊2次者1109例, ≥3次者101例;产后月经正常组共816例, 孕产次数蕊2次者609例, ≥3次者207例。孕产次数≤3次者166例, ≥4次者44例;产后月经正常组共816例, 孕产次数≤3次者762例, ≤4次者54例。孕产次数≤4次者189例, ≤5次者21例;产后月经正常组共816例, 孕产次数≤4次者798例, ≥5次者18例。孕产次数≤4次者203例, ≥5次者7例;产后月经正常组共816例, 孕产次数≤3次者810例, ≥4次者6例。由上可看出, 伴随孕产次数的逐次增加, 月经失调发生的风险随之增加。
被调查病例中, 仅单纯流产而无大产史者共55例。其中单纯流产后月经失调组仅流产1次者5例, 2次者6例, 3次者3例, 4次者0例, 5次者1例, 合计单纯流产者共15例;单纯流产后月经正常组仅流产1次者29例, 2次者7例, 3次者3例, 4次者1例, 5次者0例, 合计单纯流产者40例。被调查病例中, 仅单纯大产而无流产史者共374例。其中单纯大产后月经失调组仅大产l次者47例, 2次者6例, 合计单纯大产者共53例;单纯大产后月经正常组仅大产1次者307例, 2次者14例, 合计单纯大产者共321例。
3 讨论与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孕产次数与产后月经失调的关系:产后月经失调组与月经正常组孕产次数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 , 且伴随孕产次数的增加, 产后月经失调的发生率随之增高;流产次数与月经失调的关系:产后月经失调组与月经正常组单纯流产次数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 , 说明流产次数与产后月经失调发生的危险性呈正相关;大产次数与月经失调的关系:产后月经失调组与月经正常组单纯大产次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说明大产次数与产后月经失调发生的危险性呈正相关。
孕产所致月经不调的病种分布规律:产后月经失调的病种经聚类分析, 单病种中月经过少出现频率最高, 聚为第一类;痛经、月经过多出现频率较高, 聚为第二类;月经后期、经期延长、月经先期出现频率较少, 聚为第三类。双病种中月经过少伴随痛经出现频率最高, 聚为第一类:月经过多伴随痛经、月经过少伴随后期出现频率较高, 聚为第二类;其余双病种出现频率较少, 聚为第三类。说明产后月经失调中以月经过少伴或不伴痛经的发病率最高。孕产所致月经不调与肾虚的关系:产后月经失调组与月经正常组出现肾虚证的频数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 , 说明产后月经失调与中医肾虚证的发生呈正相关。
摘要: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以及现代生活观念的日益开放, 非意愿妊娠不断增多, 药流、人流次数不断上升, 继发的月经失调、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生殖系统疾病发生率逐年递增, 孕产对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本文对月经失调与孕产次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月经失调,孕产次数,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梅, 刘社强.流产后月经紊乱83例治疗体会[J].临床医学, 2000 (10) .
[2] 徐玉梅, 黄彦霞.人工流产致不孕的原因分析与健康教育[J].医药论坛杂志, 2007 (9) .
相关文章:
计算机电子通信技术在自来水测控中的运用02-10
下颌骨成釉细胞瘤88例临床分析02-10
1例肾球旁细胞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02-10
结核性脑膜炎与血沉的关系02-10
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40例临床观察02-10
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论文02-10
浅论胃肠恶性间质细胞瘤手术和靶向治疗02-10
星形细胞瘤02-10
猪瘟的病因与合理防控建议之研究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