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东》黄庭坚诗词鉴赏

关键词: 相思

《望江东》黄庭坚诗词鉴赏(通用6篇)

篇1:《望江东》黄庭坚诗词鉴赏

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她极目瞭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梦,梦是遂愿的手段。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梦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拦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不怕江拦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着做。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指出,“山谷此词,堪称佳作”。它“笔力奇横无匹,中有一片深情,往复不置,故佳”。此说不无道理。细读全词,黄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确乎具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

篇2:《望江东》黄庭坚诗词鉴赏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篇3:绥德东汉画像石艺术鉴赏

绥德东汉画像石多出自西河太守、乌桓校尉之陵或大户之冢,目前共出土汉画像石500多件,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农耕、畜牧、狩猎、出行、迎宾、庖厨、饮宴、讲经、舞乐、百戏等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状态。

一、反映汉代衣着服饰方面的题材

衣着服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人民物质生活状况的综合表现。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着装服饰亦有许多不同。这“不同”构成人群服饰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

绥德汉画像石中有大量反映汉民族与北方少數民族服饰的。那时,汉民族中的达官显贵的衣着主要以丝绸为主,冠帽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即先戴帻后加冠,如绥德延家岔出土墓门画像石上刻绘的《跪拜图》中描写的官员服饰,宽袍大袖高冠峨戴,

风度翩翩,人物礼仪动作简明舒缓,庄重大方,官场气氛庄严肃穆。

汉代贵族妇女很重视衣着发型,梳有各种各样发髻;一般劳动妇女则自然束发,不加修饰。如绥德四十铺田鲂墓出土画像石中绘有一名贵妇人梳“山”型发式,身着丝绸装,衣裙两件式,丝绸面上的簇簇花团用匀称的阴线麻点刻绘,清晰逼真,图案优美大方,醒目艳丽,表现了丝织品素中见华美的特点。

画像中的舞伎们更是婀娜多姿,脚穿云头鞋,身着委地的束腰长裙,舒广袖,拽裙带,通体线条自然流畅,曲线修长,洒脱飘逸。

战争中凯旋归来的将士们则是一副戎装打扮,骑手、猎手们都着紧身衣裤,短小精悍。齐肩的盔甲,贴耳的头盔。顶上的长缨抛于脑后,骑高头大马,展现威武气派的皇室劲师。

而胡人的衣服多以兽皮毛为料,一般以裘皮裘衣为主。如绥德画像石中有一胡人驯马图,驭手身着宽大皮毛襟袍,袒露一臂,束腰带,甩长袖,踏革履,西部草原游牧民族的着衣习俗跃然石上。

绥德汉画像石中反映普通百姓一般穿的是短衣长裤,以皮裘、褐衣为主,基本首服是巾帻;一般贫苦农民所穿多为短而窄的衣服,称“短褐”(粗布做的短衣);侍从夫役们身着长裤短袍,头顶平冠或葛巾,手中持械;或持彗的门吏侍从一般都着宽袖长袍,有的衣袍稍短过膝,其所持的戟、剑和彗,一方面是当时人们显示自己身份的随身佩饰物,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

二、反映汉代饮食文化方面的题材

汉代陕北的畜牧业非常发达,画像石上出现的家禽家畜图像有马、牛、骆驼、羊、猪、狗、鸡、鸭、鹅等;农业方面,谷物的种植很广泛。如绥德延家岔出土的画像石上刻的《收获图》,图有七株狼尾谷子,盈穗沉沉,一农人着短衣,双手举镰收割。

除了谷物的种植,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还种植大麦、小麦、高粱、荞麦、豆类等粮食作物,形成了以五谷杂粮为主、肉食为辅的饮食结构,肉食种类主要有猪肉、羊肉、牛肉以及家禽蛋肉。如绥德四十铺出土的墓室竖石画面是一幅《庖厨图》,画面分六层刻绘,有翼龙、杀猪、宰羊、井台汲水、烤肉串、煮饭场景,其中的烤肉图让人,过目难忘。

汉代已经有烤肉串,烧烤方法是把切好的肉片穿于细木条上,撒上食盐和作料,在炉火上炙烤,一边烤,一边翻转。烤肉串是汉代人喜食的食物之一,这种烤肉吃法在今日大西北广为流行。

当时主要饮料是谷物酿造酒、米酒、奶茶之类。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两汉时饮酒之风颇盛,酒令种类颇多。如绥德延家岔出土墓门画像竖石上刻绘饮酒图,有联袂、六博、猜拳、投壶、酒歌酒舞,这些都是饮宴中常见的行酒令和情景,画面渲染出酒宴热烈的气氛,通过对人物神态传神的刻画,可以看出汉时边郡人民热情好客,淳朴豪放的民风。两汉时代是个物质财富十分雄厚的时代,“池鱼牲畜,有求必给”,反映在饮食上就是肉食地位上升。祭祀、喜庆、乡饮时杀牛宰羊,请客摆宴,上演百戏。

三、反映汉代建筑方面的题材

居住状况也是反映人们生活水平、文明程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封建专政体制的最终确立,建筑技术日臻完善,居住状况随之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两汉时期,我国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结构体系已初步形成,住宅已有完整的廊院和多层楼阁,中国古典屋顶的几种形式,如硬山、悬山、歇山顶均已出现。从已出土的陶院落模型和画像石上的建筑图形看,四合院的住房布局于此时基本奠定,无论是皇宫墅院,还是民间居所都以此为基础而不断变化翻新。如绥德四十铺出土画像石上显见的四合封闭式庄园图:围墙环绕的宅院,内分两院,前院宽敞,为停车及迎来送往之用;进入回廊则为后院,是住宅的主要部分,有家丁守护。

到了东汉,砖木、砖石结构的多层建筑与传统的高台建筑并驾齐驱,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如绥德白家山出土画像石上有重檐双顶结构的四层阁楼,与现代的小型别墅结构很相像,内有楼梯上下相通,有走廊、上下楼层用于居住、娱乐。楼内主人宴饮闲谈,有抚琴吹箫者、有杂耍者、有奴仆捧食进馔,楼下一妇人怀抱小孩,观看摔跤表演。

重檐双阙悬山式门亭、重檐双顶凉亭、斗拱、两层结构的阁楼与庄园等建筑图像也多见于绥德出土画像石上,这些建筑图逼真地冉现了东汉时期的建筑特色。由此可见,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和穿斗两大结构体系日趋于成熟,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建筑格局和建筑体系在两汉时期已奠定了基础,并且对后来两千多年的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自古以米居住以洞穴为主,用木架和草泥构筑的窑洞、茅屋是陕北先民最早的居住建筑。陕北出土东汉画像石上却始终没有窑洞建筑图像的刻绘,究其原因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因为当时的窑洞是一种古老、落后的平民建筑,它不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建筑;其二,画像石上的建筑反映的是贵族官宦、豪强地主的府第和楼堂,因为当时能够建得起墓葬,装饰得起画像石的墓葬主人也只有地位显赫的贵族官绅、地主豪商之辈,很少平民的墓葬有此装饰;其三,秦汉时期神仙方士之说盛行,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当时人们对大自然充满崇拜与向往,凭高远眺也有着其特定的审美趣好,加上居住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军事的需要,高层楼阁建筑形成热潮。

四、反映汉代交通方面的题材

在汉代,马作为主要作战工具和交通工具备受人们的重视与爱戴。绥德汉画像石中所反映的无论是出征打仗,还是出行狩猎,都是一些骑马持械的骑士和张弓搭箭的猎手,很少有步行的士卒和随从。事实上汉代战争中步兵与骑兵是同时存在的。

两汉时期,车子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二马驾的单辕车演变成了单马驾的双辕车。双辕车增多,车子也开始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一般官吏乘坐有伞盖、四面敞露的“轺车”,贵族妇女则乘坐四面封蔽、车厢如房子一样的“辎车”。

庄园主、官僚贵族出行则要保持一个马车组成的车队,如绥德出土画像石刻有的车马出行图,画面外栏为蔓草状卷云纹,内栏有马拉轺车、马拉缁车、有骑马的随从,车队浩浩荡荡。物象的排列和配置非常得体,表现的事件多,却不使人感到絮乱,场景又有声有色,在祥云纹饰的衬托下,主题画面十分突出,表现出一派祥和、太平盛世的景象。

此时,家养动物如马、牛、骆驼也成为了日常主要出行和负载的便捷工具,牛车、马车用于载物载人省力方便,不过也只有富裕地主、大户商人才使用牛车马车,平民百姓出行还多是步行。

在绥德画像石上,一些平凡动物还被赋予神力成为仙者的运载工具,这些奔驰的神兽或是驾车的马、骑乘的马、猎骑的马都有一种灼灼逼人的速度感和力量感,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极具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汉代人追求神似的富有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如绥德延家岔一号汉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刻绘神异梦幻题材的神仙邀游图,画面刻绘鲸鱼、鹿、狮、龙各拉云车,飞入碧天云海,羽人乘天马、仙鹿、丹凤、朱鸟前呼后拥,“升仙”飞向极乐仙境。画面中云车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飞速行进,人们仿佛听到风飘起的旗旖猎猎作响。

篇4:《望江东》黄庭坚诗词鉴赏

《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黄庭坚。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前言】

《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是宋代著名词人黄庭坚的词作。这首词寄托了深刻的离愁和相思,表现了梦幻与现实的矛盾。这是黄庭坚因党祸迁徒至西南时写下的一首抒情寄慨之作。语言平实而悲怨深沉,空灵浑成,是一首典型的北宋词。此词表达词人东望思归的心情。短短小令,四个层次,四个转折,由“望”而一气贯下,则有万般不可“望”处,此种陷入绝境的情形,非亲身经历不能言说。这首词写得流畅明白,内容单纯,层次分明,一气呵成,音律和谐,饶有民歌的风味。

【注释】

1、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林。

2、江东路:指爱人所在的地方。

3、阑住:即“拦住”。

4、书:信。

5、算:估量,这里是想来想去的意思。

6、直饶:当时的口语,犹尽管、即使之意思。

7、分付:交付。

8、秋将暮:临近秋末。

【翻译】

站在西岸向东岸眺望,视线被如烟似雾的树林隔断,看不到江东路上走来的情人。我想只有在梦中往来相会,才不怕被江水阻拦。灯下写了无数封情书,但想来想去找不到传递的`人。即使想托付鸿雁传信,可是已是秋末了,时间太晚了。

【鉴赏】

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他极目了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梦,梦是遂愿的手段。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梦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拦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不怕江拦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着做。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指出,“山谷此词,堪称佳作”。它“笔力奇横无匹,中有一片深情,往复不置,故佳”。此说不无道理。细读全词,黄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确乎具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

篇5:《望江南》诗词鉴赏

一、注释:

1.望江楼:望江楼在四川成都东门外的锦江河畔,在这里,望江楼指江畔思妇眺望之楼,不能单单理解成一个地点。

2.斜晖:偏西的阳光。

3.脉脉:音mòmò。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

4.悠悠:悠长。

5.白蘋洲:白苹洲是唐代的称呼,今称莲花庄,在浙江湖州东南的苕溪之畔。但是在本词中,两者都不是确指。白蘋洲,是指江中长有白苹的小渚。白苹是水中一种浮草,色白,古时男女常采苹花赠别,故古诗词中常用白苹洲指代分别之处。蘋,音pín。

二、译文。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三、鉴赏。

这首小词虽意思直白,但情真意切,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蘋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其不仅内容多,而且景物层出,情感起伏。该词虽然只有二十七个字,但其时间:从清晨写到黄昏;其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苹洲;其人物内心情感: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愁肠寸断。

其次,采用白描、直叙的手法,融情于景,表达出含蓄、细腻的感情。早起梳妆打扮,是想念爱人今天必定归来,于是急忙登楼凝望。作者以白描手法直叙她极目远眺所见之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对思妇的感情变化作者刻画得细腻而绵密,但却并未明白道出,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述让读者自去体会感悟。

再次,用拟人手法写夕晖、流水,是借以暗示思妇因失望而凝愁含恨。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这“斜晖”、“江水”正传达出这位女子爱与恨、相思与失望、切盼与哀怨情绪的复杂相织。这以景物描写衬托心理的手法,可谓绝妙。

篇6:咏望江楼的诗词鉴赏

(第一首)

望江楼上望江流,浩瀚烟波寄怅惆。

落日王朝烽燧起,西风鬼蜮舰船游。

昂然虎炮歌悲曲,凄惘龙旗沥血雠。

谁见当年壮士泪,又随潮涌到心头。

(第二首)

酬唱莫登江北楼,楼接巴蜀泪空流。

流波犹有草船影,影柢岂无白浪悠。

悠尔千年来古调,调君三顾成新谋。

谋中一表谁堪句,句断宫商天亦酬。

(第三首)

红楼伫牖卷珠帘,眺望西山半壁天;

青岭枝头白鹭憩,沙堤柳尾翠莺喧。

纵观玉宇千层碧,鸟瞰江波万顷蓝;

绿水悠悠原野影,海空一色叹江南。

(第四首)

酬怀击节伫高楼,楼外浮云空际流。

流彩飞光鞭日影,影帆逐浪荡心悠。

悠思对酒清歌调,调板抚杯良计谋。

谋得三生安乐句,句资江水付苍酬

(第五首)

一去乡关万里秋,千回泪影照斯楼。

情开槛外桃花岛,梦碎天涯浪子舟。

郁郁孤山藏往事,悠悠嫩水诉离愁。

清风又荡双双桨,前度刘郎已白头。

(第六首)

江上清风凭客楼,楼思后浪毁前流。

流年如逝悼桃影,影义三结远去悠。

悠者齐心一个调,调兵遣将社稷谋。

谋得阿斗思蜀句,句负几多壮志酬。

(第七首)

酬诗选在望江楼,楼下浮舟任咏流。

流入池塘观倒影,影随桨橹荡忽悠。

悠听树鸟啁啾调,调叹骚坛唱和谋。

谋取奇思吟妙句,句出引众互相酬。

(第八首)

酬对江涛望远楼,楼船夜引水东流。

流归大海千山影,影入长河百里悠。

悠弄弦音殊古调,调来心思觅长谋。

谋奇不在惊人句,句落新平志满酬。

(第九首)

望江楼上望江流,浩瀚烟波寄怅惆。

落日王朝烽燧起,西风鬼蜮舰船游。

昂然虎炮歌悲曲,凄惘龙旗沥血雠。

谁见当年壮士泪,又随潮涌到心头。

(第十首)

酬怀对酒上琼楼,楼外风岚绕水流。

流逝芳华空弄影,影回岁月暮然悠。

悠弹锦瑟仙音调,调赋清词古韵谋。

谋智寻来梅入句,句中自有暗香酬!

(第十一首)

酬答吟诵去江楼,楼上通观锦水流。

流绕成都藏古影,影留旧蜀记前悠。

悠弹司马求凰调,调寄薛涛连理谋。

谋在邀君出妙句,句贻元稹自当酬。

(第十二首)

酬君雅意望江楼,楼阁依依逝水流。

流绕青山帆弄影,影招明月浪腾悠。

悠然惊起南宫调,调也枉弹北国谋。

谋断英雄无阔句,句留意气待人酬。

(第十三首)

酬夫独上望江楼,楼映寒光思绪流。

流向秦关难见影,影息驿站可得悠?

悠耽戎马失声调,调寄疆场灭寇谋。

谋想归期当有句,句吟复返妾迎酬。

(第十四首)

酬送千帆复上楼,楼台竟在画中流。

流波逐鸟摄云影,影棹飞歌拍浪悠。

悠寄豪情今古调,调弹古国子孙谋。

谋天星斗捉妙句,句遣清光入梦酬。

(第十五首)

谁系扁舟横渡头?潮声动暮满江楼。

渚风冉冉棂含露,庭水粼粼月似钩。

远岫碧云连草野,平空白鹭落沙洲。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望江南苏轼翻译赏析 下一篇:望江南优秀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