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生前说过:“学一首好的歌曲, 等于上一堂政治课”。确实, 学生们唱歌, 不只能欣赏到优美的旋律, 还应通过对歌曲有关知识的了解及对歌词的领会, 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水平, 培养高尚的道德。因此, 中小学音乐课能令其将来被培育成国家栋梁之材贡献一份力量。其做法是:
1 展示与音乐有关的图画
心理学研究表明, 言语材料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 更易帮助储存信息。边看图片边唱歌, 更有利于理解曲谱和歌词。
如在教歌曲《瑶族舞曲》时, 可先在黑板上挂一幅该舞曲相关画面, 图中是优美的乡村歌舞画面:月色溶溶, 和风习习, 在树林中的草地上, 一对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男女青年, 男的弹奏乐器, 女的载歌载舞, 呈现出一个欢乐场面。演唱这类歌舞, 同学们易于浮想联翩:有的同学说,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耀照辉下, 兄弟民族友好交往, 愉快的生产生活, 其乐融融;另有的同学说, 祖国文化宝库闪闪发光, 个民族都为他增金添玉。
2 讲述与音乐有关的故事
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 特别是青少年更乐此事。在音乐教学中, 讲述与歌曲有关的故事, 以便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如在教唱《长征组歌》, 然后简要生动地讲解几个典型的长征故事, 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 被毛主席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与战士们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因此到正式学长歌曲时, 思想集中, 精神振奋, 掌握的又快又准确。因此在学习中便可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他们在学完《长征组歌》后, 纷纷表示:我们要忠于党, 忠于人民;要学习工农红军之无比坚强的革命气概去攻克学习上的堡垒, 以便将来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较多的力量。
3 介绍作者生平的动人事迹
教唱新歌曲前, 最好先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典型事迹及其与音乐相关的时代背景, 以便让学生心灵上有一种铺垫。然后在开始教学, 容易引起共鸣, 因此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如教《黄河大合唱》, 可先讲述作者冼星海的动人事迹。冼星海在1905年于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 他的父亲早已去世。1912年, 他随其母到新加坡, 依靠母亲当佣工度日。1928年, 考入上海的国立音乐学院。曾在院刊上发表论文, 称:“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 就起不振的中国”。1929年冬, 冼星海到法国巴黎学习。1935年秋, 面对祖国民族危机愈来愈严重, 毅然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其后几年间, 夜以继日地, 先后创作了多首风靡全国的抗日救亡歌曲, 如:《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与《在太行山上》等, 特别是1938年11月到延安后, 所创作的《黄河大合唱》, 气贯长虹。它被迅速的传遍了祖国的大后方;传到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传到海外。《黄河大合唱》为掀起抗日高潮和取得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正如周恩来所高度赞扬的:“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由于教唱前介绍了作曲者的典型事迹, 播放了《黄河大合唱》的录象带, 同学们迅速被那爱国精神与宏大、辉煌、激昂的乐曲所感染, 所以学唱时思想集中, 趣味盎然, 效果好。一些同学还触景生情, 纷纷表示:当今, 国内外的敌对势力, 忘我之心不死, 这类战歌我们要经常唱, 要提高警惕, 千万不敢“马放南山, 兵刀入库”。
又如外国的爱国作品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创作于1874年12月, 它是俄罗斯作曲家的早期作品, 表现出作者当时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他生于贵族家庭。1850年开始学习音乐, 并于同年入彼德堡法律学校学习。1 8 5 9年入司法部工作, 1 8 6 3年辞职专事音乐。1 8 7 8年后曾赴瑞士、德、法、美指挥他自己创作的作品。而写这部作品时, 正是农奴改革之后, 由封建生产关系转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所以作品非常具有斗争精神。这在作品中明显可以听到, 在教学中对作品的理解是非常具有积极的作用的。
4 讲解与音乐有关的时代背景
有些歌曲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例如《团结就是力量》创作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如火如荼, 被称之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条战线。蒋管区的“民国万税”、法西斯统治、草菅人命, 逼着人民奋起反抗。“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类运动风起云涌, 且连绵不断。当人山人海的游行队伍向反动统治者示威时, 人们手挽着手, 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战歌, 愈唱气愈壮, 愈唱愈激昂, 让敌人胆颤心惊, 胜如十万大军。讲解与音乐有关的时代背景, 会教育学生自觉接好革命前辈的班, 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做出贡献。
5 联系西方世界中的同类音乐
联系西方世界中的同类音乐, 这样可有利于学生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表现对祖国热爱的音乐的不同方式, 如:在教肖邦音乐时, 它自被认为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特别在他的《革命练习曲》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是在肖邦听到俄国军队进攻华沙的消息, 亲友被杀戮, 同胞被屠杀的一幅惨不忍睹的画面, 立刻摆在他的面前, 悲愤、焦急、无可奈何的心情一股脑涌上心头, 这便是作曲家当时忧国忧民的感情表达的音乐;而另一思乡恋情的音乐在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想曲 (自新大陆) 》作品中, 表现得太真切了, 作曲家是在作品中倾注了对祖国不可遏制的思念之情, 既有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民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又具有捷克民族舞蹈的特征的音乐, 这便是让我们对我们的祖国有了更加多方面的了解。
6 结语
音乐课堂是中小学教育园地之一, 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园丁们辛勤耕耘, 给幼苗们浇施德、美、智等诸育“养料”, 当春回大地时, 花朵开放的更加艳丽芬芳为祖国奉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摘要:中小学音乐课是深受中小学生欢迎的课程。在音乐课堂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以避免枯燥地讲说, 被动地理解, 在音乐课上即受到美的熏陶, 又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起到“一课多效”的作用, 使祖国的“未来”更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爱国主义,教育
相关文章:
基于RTK测量技术的工程测量实例研究02-16
小学生爱国教育教案02-16
小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论文02-16
爱国小学教育工作汇报材料02-16
中小学爱国教育特色分析论文02-16
三年级写事作文100字02-16
小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提纲02-16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02-16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