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附加锁定钢板(精选八篇)
附加锁定钢板 篇1
关键词:附加锁定钢板,股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骨不连
目前, 股骨髓内钉固定术因其稳定性好、创伤小及恢复快等特点, 已被临床广泛使用, 但难以避免患者术后发生骨不连, 加之股骨骨折患者不断增多, 骨不连发生率高达10%[1]。骨不连常用治疗方法包括髓内钉动力化治疗、植骨治疗、改变内固定等。为进一步比较保留髓内钉与联合附加锁定钢板微创治疗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本文选择我院60例股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0例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 女性10例;年龄为25~70岁, 平均年龄为42.8岁, 应用更换髓内钉治疗。观察组中男性22例, 女性8例;年龄为24~68岁, 平均年龄为42.6岁, 实施保留髓内钉与附加钢板治疗。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更换髓内钉治疗。在原切口将髓内钉取出后插入橄榄头导针, 在9 mm软扩处扩髓, 每0.5 mm递增, 使髓腔充分扩大到12~14 mm。测量导针长度后选择合适的髓内钉置入, 适当对骨折端进行轴向加压以缩小骨折间隙, 然后锁定近端。顺行髓内钉更换时, 近端应和大转子顶点平齐, 远端则应当位于髌骨上极和股骨远端骺板线间;逆行髓内钉更换时, 其长度应当控制为股骨髁间切迹近侧1 cm到小转子上缘距离[2]。
观察组采取保留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治疗。患者硬膜外麻醉后取仰卧位, 在患者大腿外侧上段的5~7 cm、下段的4~6 cm处作纵行切口, 将皮肤及皮下组织、阔筋膜逐层切开, 将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间隙分开使得股骨显露;以骨折端为中心, 把股骨外侧锁定钢板置入股外侧肌和股骨骨膜间, 在钢板远端、近端处各拧入2~4枚螺钉锁定。术后屈膝旋转肢体, 冲洗患肢手术切口并止血, 逐层缝合即可[3]。
术后两组患者均行常规的抗菌素治疗3~5 d, 抗凝治疗7~10 d, 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 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长收缩锻炼。
1.3 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X线检查患者术后愈合情况。 (1) 优:局部无异常活动、压痛, 骨痂和皮质骨充分融合, 骨折线消失, 可正常负重活动; (2) 良:局部无异常活动、压痛, 骨痂跨越骨折断端, 骨折线模糊, 可部分负重活动; (3) 差:局部有轻度压痛感, 但无反常活动, 有少量骨痂跨越骨折断端, 骨折线清晰, 且不能负重活动[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后, 优为20例, 良为10例, 差为0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手术后, 优为6例, 良为18例, 差为6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0.0%,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采取保留髓内钉, 同时应用微创技术置入附加锁定钢板可以更好地稳定骨折端, 不会对邻近关节造成较大干扰, 并且操作简单、固定牢靠, 患者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可促进关节功能尽快恢复。这种手术方式创伤更小, 且局部血运破坏程度小,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骨折端及周围血供, 进而为骨折愈合提供有力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该手术切口小, 患者股骨髓内已固定有髓内钉, 打入附加锁定钢板时, 需掌握好钻孔方向, 避免发生钻头、螺钉断裂[5]。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采取保留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治疗, 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采取更换髓内钉治疗, 治疗总有效率为80.0%,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 在保留髓内钉的同时实施附加钢板治疗股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建林, 白东昱, 栾彦军.椎间盘镜下微创植骨治疗股骨、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疗效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5, 18 (11) :1856-1858.
[2]崔宗杰, 王占有.附加钢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19) :20-21.
[3]王飞达, 高耀祖, 苑伟, 等.附加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J].中国骨伤, 2014, 27 (10) :815-818.
[4]睢更义, 张同润, 刘玉波, 等.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J].临床军医杂志, 2015, 43 (1) :89-90.
附加锁定钢板 篇2
关键词:股骨远端骨折;解剖钢板;锁定钢板;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74-02
股骨远端骨折通常是由于相当大的外力导致的,这种骨折往往是粉碎性的骨折,其关节面受到损伤,治疗起来较为困难[1]。该类骨折往往会使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发生障碍,如骨折愈合不佳,可能会使患者膝关节的功能出现严重的活动障碍,严重时甚至会丧失行走能力[2]。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固定术逐渐被应用于骨科手术中[3],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本文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使用解剖钢板和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术治疗,并对两种不同钢板进行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为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X线拍片及CT扫描,被确诊为股骨远端骨折。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24例;患者的年龄为22~60岁,平均年龄为(44.17±14.92)岁;32例患者为右侧骨折,18例患者为左侧骨折;21例患者为高空坠落致伤,13例患者为车祸致伤,16例患者为斗殴致伤;骨折类型方面,20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30例患者为闭合性骨折。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有23例;患者的年龄为21~61岁,平均年龄为(44.32±15.01)岁;31例患者为右侧骨折,19例患者为左侧骨折;20例患者为高空坠落致伤,12例患者为车祸致伤,18例患者为斗殴致伤;骨折类型方面,21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29例患者为闭合性骨折。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均已签署知情协议。对比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骨折患侧、骨折原因、骨折类型,P>0.05,说明各组基线资料的数据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对研究结果不会造成影响,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解剖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麻醉方式为全麻,在患者的股骨下段外侧进行手术切口,对皮下组织进行逐层的切开,直至骨折断端处显露。对骨折断端处进行清理,并进行复位,使用克氏针对骨折处进行临时固定。将解剖钢板贴于股骨,并进行加压固定,取出克氏针。如患者出现骨折缺损,可使用自体骨进行植入。手术完成后,对股骨关节腔进行冲洗,并留置引流导管,对皮下组织进行逐层缝合。手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观察组患者使用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操作方法如对照组。复位后,使用螺钉对锁定钢板对患者的股骨远端进行固定。如患者骨折粉碎情况严重,可在患者骨髓内进行植骨。手术完成后,对股骨关节腔进行冲洗,并留置引流导管,对皮下组织进行逐层缝合。手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在手术中的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使用HSS评分[4]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优,即患者屈膝的角度大于100°;良,即患者屈膝的角度可达81~100°;可,即患者屈膝的角度可达50~80°;差,即患者屈膝的角度小于50°。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各项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性别比例、骨折患侧、骨折原因、骨折类型、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使用[n(%)]表示,平均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采用t检验,使用( )表示。当P值小于0.05时,则可以认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值大于0.05时,则可以认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3 结果
3.1治疗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其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观察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一。
3.2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对照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2%,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二。
3.3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中,共有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其中4例患者骨折愈合延迟,2例患者发生感染,1例患者钢板断裂,1例患者骨折愈合处畸形;观察组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其中1例患者骨折愈合延迟,1例患者骨折愈合处畸形。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000,P=0.046)。
4 讨论
锁定钢板固定过程中,对患者的骨膜无需进行过多的剥离,无需对骨折断端进行加压固定,对股骨的血液循环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适用于耐受力较弱的老年患者[5]。解剖钢板进行固定时,虽然其远端使用3個螺钉进行固定,但在复位时方向无法进行明确,固定欠妥。锁定钢板由于其使用螺钉与钢板形成一个完整的刚性锁扣[6],能够有效固定断端,其力度沿着整个骨面进行均匀的发散和分布,从而避免患者由于力度集中于一处而发生再次骨折。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解剖钢板进行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锁定钢板进行固定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观察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使用锁定钢板能够有效缩短患者骨折的愈合时间,加快骨折的愈合速度。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锁定钢板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锁定钢板能够更好地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与解剖钢板相比,对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使用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能够加快患者骨折愈合的速度,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孟成春,肖俊,邱继明等.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21):38-39.
[2] 黄善能,韦家宁.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1,08(1):21-22,26.
[3] 邬玉明.锁定钢板与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9):1285-1287,1290.
[4] 罗中文,周南祥.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4,28(26):585-586.
[5] 高峰.三种方法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013,3(7):115.
锁定钢板的应用进展 篇3
1 锁定钢板在胫骨骨折的应用
胫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 往往合并有软组织损伤和肿胀, 远端骨折常波及踝关节面, 尤其是粉碎性骨折仍是四肢骨折治疗的一个难题, 处理不当可引起关节功能障碍、感染、伤口愈合不良以及骨折迟缓愈合甚至不愈合等严重后果。锁定钢板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胫骨骨折治疗的难题, 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的风险。陆建华等[1]应用“L”形锁定钢板微创治疗胫骨远端近关节骨折, AO分型A型2例, B型7例, C型3例, 取得良好效果, 并认为胫骨远端近关节处血供相对较差, 为避免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应做到: (1) 切口设计尽可能不破坏胫前血供; (2) 原则上应先复位固定合并移位的腓骨远端骨折; (3) 不提倡打开关节囊; (4) 不主张剥离骨折端骨膜; (5) 根据情况设计不同的螺钉组合, 必要时可采用钢板旁拉力螺钉加固。马建平等[2]在应用锁定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后早期行小腿肌肉功能锻炼及持续被动运动 (CPM) 机膝、踝关节被动练习, 获得了满意疗效, 优良率达98.9% (91/92) 。术中对翻转移位之小骨块用克氏针撬拨复位, 对移位较大的骨折块在复位后以克氏针经皮或外固定架临时固定后再置入锁定钢板内固定。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为高能量损伤后的胫骨干骺端与骨干分离骨折、内踝及双踝骨折, 手术难度较大, 并发症较多, 锁定钢板为这类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最佳的手术方案[3]。由于此类骨折大多数合并关节内软骨骨折, 术后应进行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 可刺激关节囊的分泌滑液功能, 有利于关节面软骨获得足够的营养, 降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4]。多轴锁定钢板是近年来出现的对锁定钢板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该钢板是利用螺钉-锁定环-钢板来实现锁定作用, 与单轴锁定相比, 其优点是可依据骨折线走向、骨折块分布来决定螺钉固定方向, 并有效避免螺钉相互阻挡, 更适用于涉及胫骨平台或贴近关节面的胫骨骨折[5]。
2 锁定钢板在桡骨远端骨折的应用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多发骨折, 其治疗的目标是恢复桡骨远端正常高度、桡骨长度及关节面完整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 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往以手法复位或短臂石膏托固定等为主的保守治疗对大多可复位关节外和关节内简单骨折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但对于相当一部分通过保守治疗难以获得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和有效固定不稳定的桡骨远端复杂关节内骨折, 应果断采取手术治疗, 避免因骨折再移位而引起正中神经卡压、桡神经炎、骨关节炎、关节僵硬、疼痛、活动受限以及拇长伸肌腱损伤等并发症。胡长青等[6]采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术中有效恢复桡骨长度及掌倾角、桡偏角, 严重粉碎者以克氏针辅助固定, 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尤其适用于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其坚强内固定有助于早期关节功能锻炼, 利于骨折早期恢复。毕刚等[7]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和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术后患者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显示, 手术组和石膏外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93.3% (28/30) 和82.4% (56/68) , 说明锁定钢板对于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在维持骨折稳定性及早期功能锻炼上具有一定优势, 而且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笔者认为对于关节面及干骺端的粉碎性骨折单纯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很难恢复及维持正常解剖结构, 特别是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严重粉碎患者。熊湘彦[8]用23例锁定钢板和21例普通钢板治疗60岁以上老年AO分型为C3型的桡骨远端粉碎骨折, 采用Jakim的Colles骨折评定标准, 锁定钢板组的评分为 (64.17±15.38) 分, 明显高于普通钢板组的 (48.67±16.45) 分, 得出结论为锁定钢板作为一种创新的内固定支架其疗效优于普通钢板, 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可推荐为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首选内固定系统。汪冉等[9]对16例老年桡骨骨折患者采用NumelockⅡ桡骨远端掌侧多轴锁定钢板+植骨的方法治疗, 疗效满意, 认为在骨折复位纠正桡骨长度、关节面、掌牵角和尺偏角后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缺损, 伴骨折疏松者更加明显, 通过植骨填充这些腔隙可有效避免关节面塌陷和桡骨高度丢失。
3 锁定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的应用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外髁颈以远1 cm~2 cm至肱骨头关节面之间的包括肱骨头、大小结节、肱骨干近端等的骨折, 有关其治疗方法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骨折粉碎程度越高, 预后越差, 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考虑多方面因素, 包括患者的全身状况、骨质状况、软组织的完整性、肱骨头血运及功能康复等, 目前认为有严重移位的不稳定骨折均需手术治疗[10]。王维山等[11]在对9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锁定钢板和三叶草钢板比较, 术后Neer百分评定结果锁定钢板组优良率为96.2%, 明显高于三叶草钢板组的82.1%,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1.89%vs25.6%) , 锁定钢板明显优于三叶草钢板, 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熟悉操作要领特别是导向器的使用; (2) 术前完善各项检查, 条件允许应行骨折断端CT三维重建; (3) 需先进行良好复位, 再置入锁定钢板固定; (4) 充分运用缝合技术对粉碎骨块、移位大结节、破裂关节囊及损伤肩袖进行缝合; (5) 避免钢板过于偏近端、锁钉过长, 同时需进行早期合理功能锻炼。王国栋等[12]对22例肱骨近端骨折行AO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 术中根据骨质缺损情况选用Osteoset颗粒置入并嵌紧, 12个月时Neer疗效评分优良率为91%, 认为锁定钢板无需塑形, 可以减少软组织剥离, 最大限度保护骨膜和骨血供以及在粉碎性骨折块和骨质疏松的固定时具有良好的抗拉力和锚合力, 其流线型插入端设计有利于经皮插入。张鸿程等[13]利用微创技术结合长型锁定钢板桥接技术治疗46例肱骨近端伴肱骨干骨折, 手术方法为于肱骨外侧取长约5 cm切口, 撬拨复位骨折后先以克氏针临时固定, 再取肩峰下外侧约5 cm切口, 钝性分开三角肌, 置入合适长度的锁定钢板, 近端于大结节下、结节间后0.5 cm~1 cm, 远端以锁定或普通螺钉固定, 结果证明该法切实可行, 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杨杰[14]对28例肱骨近端骨折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后, 进行早期共7个阶段有规律的、持续的肩关节功能锻炼, 无1例发生肩关节粘连、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断裂、松动、切出及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疗效显著。
4 锁定钢板在转子间骨折的应用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 保守治疗容易导致原有内科疾病 (如心脏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加重和发生其他并发症 (如压疮、肺炎、骨折畸形愈合等) , 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这部分患者多数学者主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 锁定钢板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劳晨登等[15]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69岁以上老年粉碎性转子间骨折45例, 术后患肢穿防旋矫正鞋并外展15°, 早期行股四头肌收缩及功能锻炼, Sander评分优良率达93.3% (42/45) , 其坚强牢靠、螺钉不易松脱、骨膜血供无影响及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保证了术后确切疗效。动力髋螺钉是应用广泛的传统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标准内固定物, 对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疗效确切, 但由于不稳定型骨折股骨颈后内侧皮质缺损、内植物应力增大效果不理想,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16]。解剖型髋动力锁定钢板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其3个拉力钉呈三角形排列, 符合应力分布原理, 螺钉头部螺纹深, 拧入后把持力更强, 且钢板无需预弯。王亮等[17]用24例解剖型髋动力锁定钢板和26例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发现前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后者, 无1例发生植入材料宿主反应, 与动力髋螺钉相比较, 锁定钢板创伤小, 操作简便, 出血少及骨量丢失少。张彬等[18]对18例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后, 将同种异体骨用生理盐水浸泡30 min以上后, 剪成细小短棒状骨条或小块状骨粒, 根据缺损情况植入、填实, 术后早期股四头肌收缩和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 手术优良率达88.9%。笔者认为在骨缺损区以同种异体骨移植可简化手术, 并有效促进骨重建及骨折愈合, 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效果。
5 锁定钢板在其他骨折的应用
锁骨骨折近端一般较短, 传统的普通钢板、张力带、钢丝、克氏针等稳定性较差, 容易松动滑出, 而且过长的螺钉容易造成胸膜和神经血管损伤, 专门设计的锁骨钩钢板不符合生物力学及近端损伤治疗的要求。因此有学者借鉴了锁定钛板系统对于桡骨骨折良好效果的经验, 将锁定钢板应用于锁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但要注意几点: (1) 锁定钢板最好置于锁骨上方; (2) 钢板置入近端不规则骨端时要塑形; (3) 注意保护、修复周围韧带和关节囊, 有骨质缺损或严重粉碎者需植骨[19]。跟骨骨折因大部分涉及关节面, 因此针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处理一直有争议。卢勇民等[20]采用切开复位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23例28足跟骨骨折, 术中“L”形切开纵轴和横轴分别位于外踝后缘与跟腱间后1/3~1/2处和外踝尖与足底面1/3~1/2处, 然后复位关节面, 骨缺损较大者以自体髂骨填塞, 最后选择适当的锁定钢板内固定, 效果显著, 认为对于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尤为适用。
6 小结
锁定钢板断裂原因分析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26~65)岁,平均45.3岁;左侧8例,右侧7例;骨折部位:股骨干5例,胫骨上段5例,胫骨中下段4例,肱骨中段1例(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断裂时间:均为出现在骨折术后(2~6)个月时;断裂部位:钢板中段骨折线处空置螺钉部位。职业:均为体力劳动者。
1.2 治疗方法
股骨干5例钢板断裂后分别采取股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加植骨术;胫骨:4例病人原骨折处骨痂生长良好,再次骨折处无移位、旋转成角,给以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分别在外固定术后(1~2)月拆除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4例病人采取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加植骨术;1例采取增加锁定钢板长度并植骨。肱骨中段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1例术后3月植骨区未愈合,钢板断裂,给以增加锁定钢板长度、再此清除病灶并植骨。
2 结果
本组14例有早期负重;1例术中植入同种异体骨发生骨不愈合。其中9例内固定选择有误。经过治疗,15例病人均骨性愈合。骨囊肿病人随访1年无复发。
3 讨论
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短节段关节周围骨折以及合并骨质疏松的难以治疗或有问题的骨折,均适宜采用锁定钢板固定。随着BO理论的提出,具有微创和成角稳定特点的锁定钢板迅速为业内所接受,并在临床上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应用。但是,锁定钢板在临床应用中发生钢板断裂的报道逐渐增多。笔者认为本组出现锁定钢板断裂的原因有以下原因。
3.1 病人原因
负重过早:14例下肢骨折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地负重行走。负重过晚:1例股骨下段骨折病人术后严格遵循X线下有骨愈合表现时才能开始负重[2],6个月X线无骨痂生长,部分负重练习同时使用CPM康复后出现钢板断裂。其次,功能锻炼方法不恰当致使金属疲劳折断:为防止术后膝关节强直,通常医生嘱患者屈伸膝关节进行功能锻炼,患者主动锻炼膝关节错误方法为:患者坐于床边,大腿中下段伸出床沿,主动屈伸膝关节。床沿作为杠杆的支点,骨折远端肢体形成杠杆的长臂,反复摆动,可使骨折处的钢板反复“回折”,而使钢板断裂[3]。已发生膝关节粘连的患者,2例病人采用站立位‘弓箭步’屈伸膝关节,导致锁定钢板断裂。再次,术后功能锻炼过早过度,骨折局部承受应力较大,致钢板疲劳折断。以及老年性骨质疏松被认为抑制骨的生成[4]。本组1例股骨骨折病人术后3月再次遭遇车祸伤导致第一次的锁定钢板断裂。负重活动都必需循序渐进,有一个从部分负重到全部负重的过程。由于锁定钢板是通过相互交错成角度的螺钉和钢板之间的内锁定来固定骨折,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轴向稳定性,对骨折应用锁定钢板固定的患者,可根据术中内固定的稳定程度,正确地指导患者进行关节功能活动和负重训练,但决不能因为内固定的稳定而加大运动量。1例老年男性,胫骨上段粉碎性骨折,术后3周患肢完全负重活动,而于术后1个月出现钢板断裂。
3.2 技术原因
术者未严格按照放置锁定钢板时允许完全不与骨面接触的生物力学原则[1],将锁定钢板当成普通钢板用:术中将螺钉孔拧满;过分追求锁定钢板与骨干帖服,预弯锁定钢板。锁定钢板的操作中未遵循“长钢板,少螺钉”的原则。一般要求钢板长是固定骨直径的(4~5)倍[4]。据研究,
理想的钢板长度决定于2个值:钢板的长度比(板长/骨折的长度)和螺钉的密度(钉数/钢板上的钉孔数)。在粉碎骨折长度比应高于2~3,在简单骨折应高于8~10,而螺钉密度应小于0.5~0.4,这表示要求少于一半的钢板孔插入螺钉,但骨折每端一般建议至少2~3枚螺钉[5]。2例断裂者X线片显示除钢板两端各有3枚锁定螺钉外,中间部位还置人数枚普通加压螺钉,可能造成应力过于集中。钢板对侧有骨缺损的存在,术中没有植骨。造成骨块间间隙过大,致使钉板疲劳断裂。
3.3 康复中的原因
医师被动屈伸膝关节的错误方法:患者仰卧位,医生一前臂垫于患者腘窝下方,另一手强力屈伸患者小腿[2]导致钢板断裂。本组2例病人手术8周后在私人的康复医院门诊采用上述方法锻炼,30多天后发生钢板断裂。
3.4 骨折不愈合
术中过分追求骨折解剖复位,导致骨折端骨膜剥离过多,骨折愈合延迟;在使用较强的钢板联合较强的螺钉固定时,若骨折端存在较明显间隙,这种牢固的固定必将导致骨不愈合;不管是使用锁定钢板还是使用普通钢板,复位不良也会导致失败。常见问题包括肱骨近端骨折的内翻畸形,股骨远端骨折的内翻畸形和骨干骨折形成骨断端分离。坚强的钢板固定或过多螺钉固定的坚强结构可以导致骨不连接并最终导致钢板失败[6]。简单类型的骨折使用锁定钢板或经皮微创技术对简单类型的骨折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违反了骨折间隙加压的原则,会导致骨不连接。本组1例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病人不恰当的植入同种异体骨发生骨不愈合。骨折不愈合致使钉板疲劳断裂。
总之,选择使用锁定钢板治疗骨折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规范,术后制动时间掌握准确,康复锻炼指导到位。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各种原因引起的并发症,提高锁定钢板的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镇定钢板断裂的原因,提高应用锁定钢板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月收治15例锁定钢板断裂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研究。结果:本组14例有早期负重;1例术中植入同种异体骨发生骨不愈合。其中9例内固定选择有误。结论:严格应用此类内固定的手术适应症,操作规程;有计划的指导病人功能锻炼,定期复查。
关键词:锁定钢板,钢板断裂,手术,原因
参考文献
[1]张功林,葛宝丰.锁定钢板国外应用进展[J].中国骨伤,2009;22(8):643-645
[2] Bone LB,Bustillo J,Medige J,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platesused of rhteinternal fixation of distalfemur fractures.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March 10-14,2004.SanFrancisco,CA:Poster Presentations
[3]刘鸿飞.锁定钢板断裂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4):128
[4]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49,373-380
[5]张权,黄雷,张力丹,等.应用锁定钢板治疗骨折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8;3:212
附加锁定钢板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锁骨骨折患者64例, 将患者随即分为锁定钢板组与重建钢板组两组, 每组各32例, 前者使用锁定钢板方法予以治疗, 其中男22例, 女10例, 年龄27~61岁, 后者则使用重建钢板方法予以治疗, 男20例, 女12例, 年龄29~62岁。对全部患者都实施了X线检查, 进而加以确诊。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拥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锁定钢板组:对锁定钢板组32例患者要求采取仰卧位, 患侧肩部垫高, 以颈丛麻醉加以处理。以锁骨骨折端为中心做横向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 暴露骨折端, 清除骨折端血凝块及卡压的组织, 探查锁骨下血管、神经无明显受压情况后, 随后实施复位操作, 复位骨折端, 达到标准后, 对断端加以临时固定处理, 使用便于弯曲且符合患者骨形的加压钢板锁定, 保证其处于锁骨上部, 并且利用X线机针对患者的骨折位置实施观测, 用骨钻实施钻孔, 向孔中拧入螺钉, 螺钉长度以穿过骨皮质为宜, 不可过长, 最后将锁骨下粉碎性小碎片用可吸收线绑扎在缺损处, 查无活动性出血, 逐层缝合切口。手术以后, 无需任何固定, 常锻炼。②重建钢板组:对重建钢板组32例患者要求其仰卧位, 患侧肩部垫高, 进行颈丛麻醉20例, 全身麻醉12例。通过放置枕头于患者的侧肩下面, 以其锁骨骨折端为中心做横向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 暴露骨折端, 清除骨折端血凝块及卡压的组织, 探查锁骨下血管、神经无明显受压情况后, 随后实施复位操作, 复位骨折端, 达到标准后, 以毛巾钳、克氏针或者钢丝加以临时固定处理, 结合患者锁骨形状, 以长度适合的钢板实施重建塑形, 保证其处于锁骨上部, 并使用螺钉加以稳固。
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对经治疗后的两组患者数据加以处理, 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分析运用t检验, 并发症对比分析运用χ2检验, P<0.05,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治疗效果判定:运用Contant-Murley针对患者的临床效果加以合理评价, 对比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同时运用X线机检查患者的骨折处, 当出现显著的骨痂且可以正常运动时, 则判定为愈合。
结果
愈合时间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都成功。重建钢板组患者32例, 经治疗后的3周以后愈合10例, 4周以后愈合16例, 6周以后愈合6例, 平均愈合时间 (11.2±3.4) d。锁定钢板组患者32例, 经治疗后的3周以后愈合13例, 4周以后愈合18例, 6周以后愈合1例, 平均愈合时间 (9.4±2.7) d, 两组患者愈合时间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并发症对比:经治疗后, 重建钢板组32例患者中形成2例螺钉松动患者, 5例浅表感染患者, 1例钢板断裂患者, 重建钢板组患者并发症8例 (24.31%) 。锁定钢板组32例患者经治疗后出现螺钉松动1例, 浅表感染2例, 没有钢板断裂情况, 锁定钢板组患者并发症3例 (10.80%) ,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作为骨科临床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锁骨骨折十分常见。鉴于锁骨位于人体胸廓前部的特殊位置, 一旦遭遇到巨大外力作用之后, 便非常易于产生骨折[2]。一般情况下, 对于锁骨骨折的患者治疗, 常常不必利用手术方法治疗, 只有患者出现粉碎性骨折的严重情况时才利用手术方法予以治疗。此时如果运用非手术方法, 则会存在很多弊端, 比如:患者愈合时间较长, 易于形成并发症, 危害很大[3]。从相关的研究报道调查中可以得知, 当使用克氏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时候, 易造成患者的肺损伤情况。当前存在很多利用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案例, 此方法能够防止内固定的不良情况出现, 对弯矩加以有效抵抗。另有研究文献指出, 采用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 对于旋转角度和患者骨血运的影响起到控制与减小的作用[4]。不过利用该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 让患者易出现大出血现象, 造成浅表感染、钢板断裂, 最终不得不再次手术。与之相反的是, 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软组织造成的破坏度较小, 同时切口较小, 出血量较少, 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愈合。另有研究说明以锁定钢板方法治疗锁骨骨折时可以生成稳固的支架, 杜绝钢板断裂情况, 患者相应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较小。
总之, 相较于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锁定钢板疗效更加理想, 应大范围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粤, 吴亮, 张岩, 等.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46) :9108-9111.
[2]宋健远.手术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失败的原因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20) :111-112.
[3]袁斌.克氏针内固定和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4) :212-213.
附加锁定钢板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临床症状、体征、X线检查结果均符合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标准。129例患者中,男80例,女49例;年龄16~61岁,平均(32.9±18.7)岁;开放性损伤35例,闭合性损伤94例;依据Schatzker分型[3]:Ⅰ型23例,Ⅱ型19例,Ⅲ型27例,Ⅳ型25例,Ⅴ型16例,Ⅵ型19例。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充分告知可选择手术方法、尊重患者意愿的基础上,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各43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A组选用解剖钢板方法。
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手术切口,从骨折部骨膜外切开,撬起半月板,观察前后交叉韧带和胫骨平台关节面。对于关节面塌陷的骨折,于塌陷侧髁内外缘1.5~2.5 cm处开窗,使用骨膜剥离子触及其下方的松质骨区,恢复关节面正常高度,克氏针固定,加压植骨;将解剖钢板近端放置于干骺端,远端延伸至胫骨干,螺钉固定;修补或切除半月板和前后角断裂,尽可能保留功能。可吸收缝线固定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对侧副韧带侧方应力不稳者术中一并修复。术毕置引流管,依次关闭关节囊及诸层。
1.2.2 B组
选用双切口双钢板方法。全麻或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沿胫骨侧缘取内侧切口,纵向劈开“鹅足”,并向前牵引,使用有限接触加压钢板固定。内侧固定后,作外侧髌骨旁切口,暴露半月板下膝关节,通过骨折窗修复塌陷关节面。C形臂X射线仪观察骨关节面修复情况,利用胫骨平台外侧的支撑钢板进行有效的固定。
注:TPA为胫骨平台内翻角;PA为后倾角
1.2.3 C组
选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全麻或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取膝前外侧联合内侧切口,约10 cm,从半月板下缘切开关节囊,充分暴露关节面,尽量恢复塌陷关节面,修复至解剖复位。胫骨轴线恢复正常后,克氏针短期固定。C形臂X射线机扫描确认复位满意后,安放T形或L形锁定钢板到内侧平台,放置锁定钢板到外侧平台,最后用自攻钉固定。
1.3 观察指标
术后1 d、9个月、15个月分别复查胫骨平台骨折恢复情况,记录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和骨折愈合时间,测量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度数和后倾角(PA)度数,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HSS)标准方法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TPA、PA比较
三组患者术后TPA、PA比较见表1。如表1所示,三组患者术后1 d、9个月、15个月TPA、PA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术后患膝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三组患者术后患膝关节活动度、HSS值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见表2。如表2所示,三组患者术后患膝关节活动度、术后15个月患膝关节HSS值、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注:HSS为膝关节功能评分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多为高能量暴力所致,是关节内骨折的一种类型,占全身骨折的1%~4%[4],常累及胫骨干,临床为恢复胫骨平台的平整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5]。采用保守治疗时,若骨折对位不准确,患者发生半月板损伤和骨性关节炎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6]。
目前,学术界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方法一直持有争论[5,6,7]。既往解剖钢板方法较为常用,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口。对于>5 mm的外髁骨块或>5°的外翻Ⅰ型、>5 mm的关节面塌陷的Ⅱ型和Ⅲ型骨折,多选用胫骨近端外侧切口;Ⅳ型骨折宜选前外侧切口;>10°的外侧髁者外翻,分离>5 mm的髁间分离,内侧髁位移,双髁轴向旋转的Ⅴ型和Ⅵ型患者应采用切口宽度大于7 cm的前内外侧联合切口[8]。双钢板双切口方法主要具有以下优点[9]:手术切口和周围软组织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有效防止膝关节力线的改变和骨折再移位的发生,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因此该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多。锁定钢板距离骨面近,对骨面压迫少,对骨膜损伤小,骨膜血运畅通,利于骨折的愈合。
国内对上述三种手术方法的比较尚不多见[6,7,8],基于此认识,本文比较了三种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术后1 d、9个月、15个月TPA、PA比较,术后患膝关节活动度、术后15个月患膝关节HSS值、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结果与国外同类研究结果[10,11]基本一致。
附加锁定钢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3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0例, 均经CT或X线检查显示肱骨近端骨折有移位。骨折位置:左侧24例, 右侧26例;骨折原因:砸伤18例, 摔伤19例, 交通事故致伤13例;Neer分型:Ⅱ型15例, Ⅲ型25例, Ⅳ型10例。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2组, 其中普通钢板组患者25例, 男13例, 女12例;年龄52岁~73岁, 平均年龄 (67.3±2.2) 岁;Ⅱ型8例, Ⅲ型12例, Ⅳ型5例。锁定钢板组患者25例, 其中男13例, 女12例;年龄53岁~74岁, 平均年龄 (66.0±2.1) 岁;Ⅱ型7例, Ⅲ型13例, Ⅳ型5例。2组患者在年龄、Neer分型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全麻, 取仰卧位, 垫高患侧肩部。普通钢板组患者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 充分暴露肱骨骨折部位, 清除血肿, 复位骨折, 应用近端解剖型钢板固定, 骨质疏松患者采用自体骨填充或应用人工骨, 应用骨水泥加强螺钉对骨的把持力。活动患者关节, 确定无碍后放置引流管, 冲洗并闭合切口。锁定钢板组患者也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 并向两侧外牵拉三角肌, 充分暴露肱骨骨折部位, 清除血肿, 采用撬拔和手法推压等方法对骨折进行复位, 用钢丝对碎骨块进行固定。通过三角肌插入合适长度的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并在远侧皮肤做纵切口以暴露钢板远端, 置入3.5 mm皮质骨螺钉以固定复位。活动患者关节, 确定无碍后放置引流管, 冲洗并闭合切口。手术后2组患者均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患肢三角巾悬吊固定3 d。手术后2 d拔除引流管。术后2 d~3 d进行肩部肌肉收缩练习及肩关节被动活动, 主要有肩关节的拉伸、旋转等。手术后1周后增加关节被动练习项目和运动量。手术后2周拆线并进行关节主动运动。手术后6周去除三角巾并进行抗阻力练习。术后1, 3个月和1年复查X线片, 并评估各项功能。
1.3 效果评价
治疗后对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Neer标准, 评价项目主要有解剖位置, 活动范围, 疼痛和功能, 共100分, 差:<70分;可:70~79分;良:80~89;优:90~100分。优良率= (优+良) /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普通钢板组优2例, 良10例, 可9例, 差4例, 优良率48.0%;锁定钢板组优5例, 良14例, 可5例, 差1例, 优良率76.0%。锁定钢板组优良率高于普通钢板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16, P<0.05) 。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为常见骨科疾病, 若不及时治疗将对患者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临床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有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一般采用手术治疗, 主要方法有三叶草钢板治疗, T形钢板治疗等, 但这些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稳定性较差, 手术出血量较多, 生物兼容性较差等, 均不能有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为一种接骨技术, 它主要通过螺钉和钢板来固定骨折, 具有较强的抗拔出力和生物学稳定性。而且该治疗方法可根据骨面进行塑形,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也能提供较好的稳定力。在本文治疗中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患者手术后恢复效果优于采用普通钢板治疗的患者, 而且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患者优良率为76.0%, 显著高于采用普通钢板治疗患者。这说明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效果优于普通钢板治疗。
总之, 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均可治疗移位肱骨近端骨折, 但锁定钢板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钢板。
参考文献
[1]张龙.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治疗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J].求医问药, 2012, 10 (12) :269-270.
[2]陈拓, 滕立初, 温科伟, 等.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 (2) :176-178.
附加锁定钢板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6月我科诊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将其分成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组(LCP组)45例和解剖钢板治疗组(ANP组)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方式、AO分型和致伤原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开放性骨折均在伤后8 h内清创,根据软组织状况行急诊切开复位内固定或清创后缝合伤口。闭合性骨折行跟骨牵引,并使用甘露醇及提高患肢消肿措施。LCP组:合并腓骨骨折者先行腓骨骨折切开复位,1/3管型钢板内固定。采用间接复位技术LCP内固定,先手法牵引及骨科牵引床配合进行牵引复位,C形臂机透视复位满意后于内踝做3~4 cm切口,深达骨膜后于胫骨内侧骨膜与深筋膜间向上潜行剥离。选用合适长度的胫骨远端LCP插入潜行隧道,于钢板两端各打入1根客氏针临时固定,透视下检查钢板位置合适后以另一钢板为模板在相应的位置作小口,打入锁定螺钉固定;ANP组:显露骨折远端,剥离骨膜至刚好置入钢板即可,保持牵引位下将7~11孔胫骨远端内侧型解剖钢板置入胫骨内侧,近端采用MIPPO技术置入固定,取出暂时固定的克氏针,逐层缝合切口,适当加压包扎。术后抬高患肢,常规使用抗生素,2~3个月逐步负重功能锻炼,视X线片愈合状况决定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后酌情取出钢板。
1.3 随访及疗效评价
手术前后对患肢摄片,测定患肢的膝、踝和距下关节活动度,并与健侧对照。根据Johner-Wruhs评分法[4]评价疗效,分为优、良、中和差。通过X线片和临床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时间,并记录患者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和术后及随访中的并发症,如感染、切口不愈合和骨不连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LCP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优27例,良13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为88.9%;ANP组功能评分,优22例,良10例,中7例,差6例,优良率为71.1%。LCP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移植率和X线愈合时间显著低于ANP组(P<0.05),而术中透视次数显著高于ANP组(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LCP组血肿、伤口皮肤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内固定断裂和骨不连发生率低于AN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CP组并发症总数显著低于A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胫骨远端骨折的特征是踝关节上干骺端具有典型的不同程度的压缩粉碎性表现,骨折的高度不稳定、关节软骨原发性损伤及永久性关节面不平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5]。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ANP治疗,因其广泛的暴露损伤穿支动脉和滋养血管,使得局部骨膜和髓腔内血运减少,导致骨折愈合能力下降而加重了创伤,显著增加感染和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6]。随着AO骨折治疗原则向BO转变,骨折要求复位后固定稳定,更要求保护骨折块的血供。LCP皮下置入不损伤骨骼的穿支动脉和营养血管,骨膜和骨髓血流灌注良好,此外,LCP外固定在接骨板和骨骼间存在空隙,减少对骨膜的压迫及保护血供,骨折愈合率显著高于传统治疗方法[7]。本研究表明,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手术时间、出血量、骨移植率和X线愈合时间显著低于ANP组(P<0.05),而血肿、伤口皮肤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内固定断裂和骨不连发生率低于ANP组,这些说明与传统的ANP相比,LCP疗效高、并发症少,值得广泛应用。
LCP作为一种新型的接骨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笔者的体会是:严格选择适应证,制订周密的治疗方案,仔细进行操作,减少手术损伤及保护骨及软组织血供。手术时机的选择是LCP手术疗效的前提,术前准确评估伤情及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术前应该完善相关检查,建议行3D螺旋CT检查并做脱水消肿,待软组织肿胀减轻提示软组织开始恢复时可以手术,无论开放或闭合性胫骨远端骨折,除软组织损伤及其严重外,笔者主张一期手术钢板内固定。术中应保护软组织,操作应轻柔,尽量减少软组织医源性损伤,最大限度保护骨折局部血运。经皮置入LCP时应尽量使骨折对位、对线良好,LCP内固定系统螺丝拧入时不能将骨折块拉向接骨板。
参考文献
[1]周栋,农鲁明,徐南伟,等.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41-43.
[2]周治国,官丙刚.两种固定方法治疗闭合性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0):741-743.
[3]戚有成,徐南伟,张云坤,等.锁定加压钢板及解剖钢板治疗高能量胫骨远端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4):341-345.
[4]Johner R,Wruhs O.Classification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and cor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internal fix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3(178):7-25.
[5]蔡宇,梁晶峰.胫骨远端骨折的术式探讨[J].天津医药,2010,38(10):926-927.
[6]Zohman GL.Distal tibia fracture:Opinion: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fixation[J].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2006,20(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