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领域的隐喻理论

关键词:

认知领域的隐喻理论(精选七篇)

认知领域的隐喻理论 篇1

隐喻不仅仅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段, 而且它还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在21世纪这个多元化的年代, 隐喻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隐喻研究不仅仅与修辞学、语义学密切相关, 而且还与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密切相关。隐喻能力能够促进二语学习者的学习, 对于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认知隐喻理论国内外的研究

在国外, 隐喻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隐喻的修辞学研究;隐喻的语义学研究和以认知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古希腊时期的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隐喻的先驱。在其经典名著《诗学》 (Poetics) 和《修辞学》 (Rhetoric) 中有大量关于隐喻的定义、例子和思考并多次提到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他认为人类语言中充满了隐喻, 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 两者是一种对比关系。公元1世纪, 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提出了“替代论”, 该理论认为隐喻实际上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亚里士多德和昆提良创立的“对比论”和“替代论”都将隐喻看作是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 是一种语义偏离。他们仅限于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装饰品或是调味品, 只认识到它的修饰、修辞功能, 而未认识到隐喻既具有语言的文体特征, 又具有语言的认知特征。20世纪30年代, 理查兹在他的著作《修辞哲学》中提出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他首先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此后, 布莱克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 使其成为自“对比论”和“替代论”以来第三种最有影响的隐喻解释理论并引领着当代隐喻研究的主要方向。里查兹对互动理论的定义为:“简言之, 我们在使用隐喻时将两个不同的”表象“带入一个互动的关联之中, 这种关联由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体现, 其意义则是两个表象互动的结果。” (里查兹, 1936:34) 。布莱克详细说明了“互动”的实现:“在一个特定的隐喻陈述的上下文中, 两个事物以下列方式完成互动:a.主事物的存在刺激了听者, 迫使他挑选出次事物的一些特征;b.并且要求听者构建出一个平行的”蕴涵关联“, 该蕴涵关联不仅要与主事物相符合, 而且;c.还要在次事物中引起相应的变化。” (布莱克, 1977:393) (冯晓虎) 里查兹的这些理论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科帕 (Cooper, 1986) 曾归纳过里查兹主体和喻源术语使用混乱的问题。麦考马克 (Mac Cormac, 1989) 曾就里查兹把隐喻的底层的概念说成是主体、把知道不多的话题说成是想象性的喻源作过评论。巴尔特 (Barthes) 曾就里查兹把隐喻意义解释为对一个词语的原来意义及其新用途之间的互动作用或张力的产物, 隐喻是两者不稳定的混合物作为批评的目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在里查兹互动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完善, 提出隐喻中两个词项或概念的相似点不一定都是预先存在的, 而是通过互动创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莱克 (Black, 1962, 1977, 1993) 、里科尔 (Ricoeur, 1977) 、郝斯曼 (Carl Hausman, 1983, 1984, 1989) 等人。他们主要强调相似点的创新, 提出了“创新论”。随着隐喻研究视野的扩展, 今天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已不仅仅是修辞学中与明喻、夸张、顶针等并列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 隐喻不仅是语言学家的研究课题, 而且逐渐引起了哲学家、认知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各方专家的广泛兴趣, 形成了一股研究隐喻热潮 (metaphormania) 。20世纪80年代, 莱可夫和约翰逊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 更是把隐喻的功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的生存离不开隐喻。他们认为隐喻不仅贯穿于语言, 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 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

国内认知语言学虽然起步较晚, 但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束定芳博导2000年出版的《隐喻学研究》是国内隐喻研究方面的第一部专著。在对西方隐喻理论进行吸收和整理的基础上, 作者在书中对隐喻产生的原因工作机制本质特征以及隐喻的功能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讨论。2004年胡壮麟先生在语言学丛书《认知隐喻学》中认为语言是用来构建和交流意义的, 是了解人类思维的窗口, 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鉴于隐喻在当今语言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即它是人们利用已知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新概念系统的认知工具,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一认知工具扫除阅读中的障碍, 正确理解词汇, 句子, 语篇的内涵, , 从而提高学生理解的能力。

3 认知隐喻理论的在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和语言的表达与理解、创新思维、语言习得等认知活动密切相关, 所以隐喻思维能力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目的语的认知机制以及跨越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诸多差异, 是外语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 外语教师应积极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不要让学生们对隐喻的了解只停留在修辞的基础上。而要让他们转变观点,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去认识隐喻理论。并用隐喻理论观点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实践证明, 了解目的语隐喻的学习者在对隐喻的理解上明显优于不了解目的语隐喻的学习者。其次, 隐喻能力培养与词汇学习密切相关。特别是多义词的词项, 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 其它意义是由中心义项映射的。例如“fox”由“狐狸”的中心义项转化为“狡猾”, 又如“worm”由“蠕虫”的中心义项转换为“蠕动”的意义。再次, 隐喻能力培养与文化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理解掌握该语言文化的过程。懂得目的语隐喻文化的交流者, 在交际中能得心应手, 应付自如。例如“狗”在英语国家包含有忠诚虔诚的含义, 但是汉语中“狗”通常含有贬义, 比如“落水狗”等。

因此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是整个语言系统发展和变化的原动力。它揭示了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 所以我们在外语教学中, 对隐喻的教授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的层面上, 而应使学生在解读词汇深层次含义的同时, 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 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语的隐喻内涵, 培养他们的隐喻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熟练程度。

4 结论

由此可见, 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虽然历史悠久, 但是语言学界还未对其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仅仅局限在词汇方面的研究。然而隐喻理论除对词汇理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外, 对语篇内容的衔接与连贯, 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英语教学方面的指导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2]黄国文.中国的语篇分析研究——写在中国英汉语篇分析研究会成立之际[J].外语教学, 2007 (5) :6-9.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认知领域的隐喻理论 篇2

一、将认知隐喻理论纳入英语词汇教学范畴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 英语词汇的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目前的英语语言能力测试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偏重对英语词汇的考察和检测。例如我国的中考便加大了对词汇的测试, 以北京为例, 通过其发布的《2008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说明》, 我们不难看出, 和往年相比中考英语试题的难度、题型和试卷结构变化并不大, 可是词汇量的考察却有由以前的1100多个增加到1600多个, 增加了500之多, 可见其对词汇的侧重。同样对于我国的英语高考试题, 也将词汇的测试置于了重要位置。笔者参照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发现, 2009年高考英语试题的格调仍然是稳中有进, 虽在考试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上都基本保持不变, 但是英语词汇量增加了270多个, 即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应该保持在大约3100个左右。同时也有专家指出新课改之后, 学生要求应该掌握的词汇量将会增加一倍, 词汇量要求迅速提升。词汇量要求越来越大, 这是学习语言、学好语言的必然要求, 也是英语已成为一门世界性通用语言、一个必须要掌握的很有用的工具的必然反映, 也就是时代的需要。按这一趋势, 在今后的考试中, 对于学生词汇方面要求的高度也将会相应地提升。

由此不难看出, 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测试和教学中, 词汇方面的考察永远是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为了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考试, 学生和教师双方都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很多学校, 随时可见拿着各式词汇手册背单词的学生, 可是这种词汇书大多都是将单词极其释义进行简单罗列, 导致学生背得快, 但是忘得也快, 而且词汇记忆的过程也极其乏味枯燥, 效率也较差, 致使学生失去了对词汇记忆的兴趣, 甚至在潜意识里产生了对词汇记忆的“敌对”情绪。同时, 作为教师一方, 也绞尽脑汁试图找出词汇教学的最佳方法。有的教师总结出了“using, reading, writing”的方法, 主张通过不断地复习, 反复地多读来记忆单词。要求学生遇到生词的时候, 要主动使用电子辞典或者纸质辞典, 来查阅这个单词, 通过慢慢积累的方法, 进而增加词汇量。也有教师主张学生做突击的记忆, 参加词汇的记忆突破班, 坚持瞬间记忆词汇的策略。此外, 大声朗读的记忆方法在很多学校里, 也被教师大为推崇, 他们主张可以通过发音的方法来强化词汇记忆, 认为单词是跟语音有联系的, 因此要记单词可以大声朗读它, 把声音留存下来, 进而正确拼写单词。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果的, 但就长期效果而言, 笔者却认为不妥。上述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都是相对机械地、二维地来记忆词汇, 使词汇缺少了该有的印象, 将词汇教学从整个英语教学中隔离开来了。在这种记忆方法下,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逐渐对词汇记忆失去兴趣也便成了必然趋势。因此, 词汇的教学和学习成了教生双方心头上的一件“痛事”, 我国目前的英语词汇教学迫切呼唤一种新的理论来指导和提高。

二、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性

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但是传统的隐喻研究仅仅将隐喻看成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现象, 直到1980年Lakoff和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 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视野, 认为应该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 隐喻不仅是一种表达的思想的语言形式, 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其本质就是用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新的事物[2]。同时, 隐喻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正如赫斯特指出:“如果仔细研究每一个词的词源, 我们都可以从它们身上找到隐喻的影子。”[3]隐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无时不在, 用来描述人类理智、情感等的词汇都是用隐喻来表达的。研究表明, “人在日常语言中, 大约每分钟使用1.8个具有创造性的隐喻词汇, 4.08个定型化的隐喻词汇, 如果每人每天谈话2.5小时, 每人按60岁计算, 一生中使用的创新隐喻词汇大约470万个, 定型化隐喻词汇2140万个”[4]。因此, 隐喻的研究为语言的教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把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教学成了当前我国隐喻研究的七大主题之一。同时, 隐喻的普遍性, 也决定了我们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利用有关的隐喻理论来指导。

依照隐喻理论的观点,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 由自己比较熟知的概念来认识相对比较生涩的概念和范畴。如果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隐喻是运用事物的相关性, 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 教师便可以将词汇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用自己先前大脑中已经掌握的“旧词”来谈论新的、尚未命名的事物, 记忆和学习“新词”, 从而很好地解释出某些词的具体义项和抽象义项之间的关系。例如谈到“flood”,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a rising and overflowing of a body of water especially onto normally dry land”, 但利用其是“流动着的、淹没、溢出、泛滥”的具体属性, 我们便有了“a state of abundant flow or volume”的抽象义项, 从而也就不难理解下述两个句子:1.The office was flooded with complaints. (办事处收到如洪水般涌至的投诉信件。) 2.Japanese cars have flooded the American market. (日本汽车已充斥美国市场。) 使用隐喻, 我们实现了“flood”这一词汇由具体意义到抽象意义的转化。了解了词汇的具体义与抽象义之间的转化, 正确地把握好词义后, 我们便能更科学地理解句子和篇章了, 以“heart”为例, “heart”是人类最重要的器官, 对人的生命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利用“重要性”这一相关性, 也就不难理解“Westmore is the very heart of the Industrial America”这样隐喻性极强的句子了。同样, “soft”原为“物体和材料的软”的具体义项, 由此我们可延伸出其抽象义项, 进而有了如“soft-hearted"一类的词项。同样, 通过隐喻的介入, 利用隐喻的相似性特点, 教师也可以借用学生已有的词汇来描述与其形状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词汇。例如, “英语中crane指代起重机, mouse指代电脑用的鼠标。如果这种指代得到了语言使用者的默认, 流传开来, 便是这个词有了新的义项。”[5]

由此可见, 隐喻是促使词汇意义发生变化、获取新的涵义的“促进剂”。教师通过对隐喻的把握,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具体义项和抽象义项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对词汇的记忆以及深刻理解。因此, 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 在积极吸收传统的词汇教学优点的同时, 一定要把认知隐喻理论引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分析解释词汇中存在的各种隐喻现象, 帮助学生树立“词汇记忆的隐喻观”, 从而使学生克服词汇学习的枯燥性, 使词汇具有形象、生动的内涵, 使痛苦晦涩的词汇记忆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 从而达到提高英语词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自从隐喻理论被纳入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以来, 它便立刻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 为我们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它所提供的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和视角是前所未有的, 开创了英语词汇教学的新视角。身为教师必须紧紧抓住隐喻这一理论, 积极发挥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近年来, 对于如何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来指导英语教学的文章迅速激增, 可见隐喻理论所具有的超强魅力。总的来说, 大家的研究角度主要放在了用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上面, 如“重视基本范畴词汇学习、用隐喻进行一词多义的教学、利用语境进行词汇教学, 以及注重隐喻的文化性”等。限于篇幅, 本文在此便不再赘述。但是, 用隐喻理论来指导英语词汇教学还远远不止这些, 如何充分发挥隐喻的优势来具体指导英语词汇教学, 更多的细节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 本文希望起抛砖引玉作用, 使有关研究继续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Murcia M, Rosensweig F.Teaching vocabulary in the ESL classroom.New York:Newbury House, 1979.

[2]Ungerer F H, Schmid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

[3]Hester M M.The meaning of poetic metaphor.The Hague, Mouton, 1967.

[4]Pollio.Psychology and the poetics of growth:Figurative language in psychology, psychotherapy and education, hillsdale NF:Erlbaum, 1977.

隐喻认知理论与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篇3

关键词:隐喻,隐喻认知理论,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传统的隐喻研究将隐喻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 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然而近年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 一种修辞手段, 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Lakoff&Johnson在他们标志性的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指出, 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一种称为“隐喻概念体系”的本体思维方式, 是人们认知, 思维, 语言, 甚至行为的基础[1]。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源泉, 与词汇有着密切的联系。

1 隐喻认知观

Lakoff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 即隐喻概念 (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 思维, 经历, 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 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在隐喻的认知推理过程中, 人们总是先从隐喻的源域 (本体) 中提取反映事物规律性的、高一级的概念结构, 然后把它投射到用以把握目标域 (喻体) 相应的概念结构中去, 从而形成二者的映射关系。受话人依据此映射关系进行概念的跨空间投射和映射, 由显性信息推导出隐含信息[2]。这一过程即隐喻认知过程。如时间域TIME, 映射到一个不熟悉, 较为抽象的目标域, 如金钱域MON-EY。人们常常会说“浪费时间, 花费时间, 节省时间”是因为人们把金钱域内的概念投射到了时间域, 把时间作为金钱来对待, 即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

2 医学英语词汇特点

医学英语文章中通常包含有三种词汇:普通词汇、半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普通词汇即日常生活词汇, 如:flutter (扑动, 跳动) 、transformation (转变, 变化) 。半专业词汇就是在普通英语和医学英语中都能常见到的词汇, 但词义不同, 如以下两个例子, 前面为普通英语词义, 后面为医学英语词义。pupil (小学生, 瞳孔) 、toilet (卫生间, 洗涤创口) 。专业词汇是指一般仅出现在与医学有关的文章中而且词义单一的词汇, 这些词绝大多数都是名词。如:vascular (血管的) 、peritonitis (腹膜炎) 。专业词汇中, 还有许多药品名、以发现者命名的疾病名和用开发者命名的医疗技术名词, 这些词的首字母一般都要大写。如:Sterane去氢氢化可的松 (prednisolone泼尼松龙的商品名) , Hodgson’s disease霍奇森病 (主动脉起端部动脉瘤样扩张) 。还有很多缩写词如:Ig A (免疫球A) 、WHO (世界卫生组织) 。

医学英语文献以专业词汇为骨干, 以半专业词汇为实体, 以普通词汇为纽带, 构成其独特的词汇文体特征;同时, 熟悉词汇的构成和组合, 是掌握医学英语的一个重要环节。

3 隐喻认知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是隐喻性的, 隐喻是人类拥有的最具语言生成力的力量, 是词义发展的重要方式。把隐喻的认知理论引入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 必将会产生更为符合认知规律, 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3.1 重视基本范畴词汇

医学英语中大约有80%的专业词汇来源于日常英语基本词汇。虽然来源于基本词汇的专业词已具有新的词义, 所表示的概念与原词已不同, 却常常仍不失其内在联系, 如:bridge含义是“桥”;医学上表示“ (假牙上的) 齿桥”, “plastic”在普通英语中意为“可塑的、塑料的”, 在医学英语中意为“整形的”, 而“labour”在普通英语中意为“劳动”, 在医学英语中意为“分娩”。

3.2 深入讲解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英语语言中十分普遍, 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现象 (包括不同义项和不同词性) 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 (隐喻和转喻) 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3]。

一词多义指同一个词的各义项间存在着隐喻联系, 如:appendix附录, 阑尾、cataract瀑布, 白内障、valve阀门, 瓣膜、focus焦点, 病灶。它们的普通义是隐喻的本体, 医学义是喻体。认识到多义词各义项之间存在的内在的联系, 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种内在的联系进行分析, 产生联想, 充分认识人的隐喻思维发展在词义发展中的作用, 指导他们循着隐喻思维规律, 根据认知模式由词汇的本义推导其各个喻义。

3.3 解释复合词和派生词

复合词和派生词多是由基本范畴词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模式创造出来的, 其词义一目了然。较长的医学术语主要由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种构词方式, 前者如wind (风) 和sun (太阳) 分别加上stroke (打击) 变成wind stroke (中风) sunstroke (中暑) 。后者如tension (紧张) 的前面加上前缀hyper- (亢进的) 变成了hypertension (高血压) 、加上hypo- (低下的) 变成了hypotension (低血压) 。

3.4 讲解新兴词汇

在新词语或旧词新义的创造过程中, 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起着很大作用。医学英语中的很多术语都是利用隐喻扩展语义得来的。如hospital原指“宗教人士开办的收容所”, 现赋予新义为“临终关怀医院”。ableism“对残疾人的歧视”是仿racism (种族歧视) 和sexism (性别歧视) 类比构成的新词, 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3.5 注重跨文化异同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要注意对医学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 让学生不但掌握其音、形、义, 而且能恰当地使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语言符号的所指意义有时会出现空缺现象。如“13”在西方文化中有不吉祥的意义, 病房和病床没有13号, 而代之以“12B或14A”, 请客避免13人, 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的13日等等。而在中国病人忌讳“4”, 因为和中文中的“死”谐音, 所以病人很忌讳住尾数为“4”的病房和病床, 重要的活动避开尾数为“4”的日子。

4 结束语

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和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 注重启发学生的隐喻思维模式, 采取有效的策略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成独自的词汇学习心理体系, 学会正确使用词汇,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提高医学英语学习的整体成效。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王红孝.隐喻的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J】.外语教学.2004, (6) :9-12.

认知领域的隐喻理论 篇4

一、心理空间理论简介

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理论。Fauconnier举例解释了如何理解空间理论及其中的识别原则、连接关系、语用关系、触发语和目的语等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1. 识别原则

如果两事物 (从最普遍意义理解) a和b在认知上有联系, 表达a的事物就能触发、激活b并取代b。即F (b=F (a) ) , a作为b的描述, a可以识别b (a为触发语, b为目的语, F为连接关系) 。

2. 解读原则

空间中的词语称为空间语义项, 一般有名词性成分充当, 名词性成分通过有定解读原则和不定解读原则在某一空间中建立空间语义项, 然后再通过空间识别原则在另一空间建立对应的空间语义项。Fauconnier对上述三原则作了详细的解释。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及认知理解

Lakoff和Johnson把隐喻称为隐喻概念, 认为隐喻是人们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根据源域的不同, 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隐喻。

1.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将描述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描述另一种概念。隐喻概念“Time is money”这一结构隐喻中, 时间概念是通过金钱概念来组织和理解的, 构成金钱概念的许多概念被映射在时间概念上。根据心理空间理论, 结构隐喻中的两个概念结构 (即时间和金钱) 就属于两个认知域即心理空间I和II, 而且处于相同的活跃状态。根据有定解读原则, time在心理空间I (时间概念) 中, 建立语义项, 时间概念属性成为心理空间I的内延;又根据空间识别原则, 使time在心理空间II (金钱概念) 相互触发、激活、识别并取代识别时间属性, 于是形成了结构隐喻如“花时间”、“浪费时间”等。

2. 方位性隐喻

方位性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在实践活动中, 人们的认知、思维常常会不自觉地运用许多方位词投射于抽象的、非空间方位概念上, 形成隐喻概念。

如:I’m in high spirit./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I’m feeling up.这样的隐喻概念及其相应的语言表述不是任意的, 而是以一定物质和文化的经验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根据心理空间理论分析, 方位性隐喻中的两个概念结构 (即非空间方位概念和空间方位概念) 就属于两个认知域, 即心理空间I和II。根据有定解读原则, spirit在心理空间I, II (非空间方位和空间方位) 中, 建立语义项, spirit变化状况成为心理空间I的内延;又根据空间识别原则, 使spirit在心理空间II (空间方位) 相互触发、激活、识别并取代识别其变化状况。比如说话人是借用这类具体的方位概念或方位关系, 如“高”、“低”、“上”去描述一些抽象概念或抽象关系, 甚至某种难以捉摸的人类心理状态和情绪的变化起伏等。

3. 本体隐喻

Lakoff和Johnson认为本体隐喻又分为三种:实体或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实体隐喻是指人们用简单具体和形象有形的实体与物质去认识较为复杂的概念, 通过抓住实体的特征来理解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容器隐喻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容器, 有里外之分, 并将其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抽象概念, 如田野、事件、行为等进行认知和理解;拟人隐喻是一个涵盖众多隐喻的一个总的范畴, 其范畴内的每一个隐喻选择人的不同的方面来认知和理解世界上的其他现象。如:have time on one’s hand. (实体隐喻) /We’re out of trouble now. (容器隐喻) /The fact argues against the standard theories. (拟人隐喻)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 又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方式, 因而隐喻就被提升到了人类的认知高度上来研究, 以此来解释人类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本文通过心理空间理论及其概念隐喻类型的分析阐述, 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隐喻形成的理解, 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既是一种心理空间识别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符合“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和个体身体化特征的体验主义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Frauconnier, G.Mental Spac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Fauconnier, G.&M.Turner.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A].In Discourse and Cognition[C].ed.Jean Pierre Koening.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 1998.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r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陈治安.隐喻理论和隐喻理解.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2) .

[5]刘光正.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6]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 .

[7]刘润清, 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8]王寅.语义学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认知领域的隐喻理论 篇5

关键词:自主学习,词汇,隐喻认知

自主学习 (Autonomous Learning) , 主要涉及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进度的确立和确定, 对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估、检查、监控和测试 (Little wood, 2002)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学习者在总体目标的宏观调控下,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判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在当今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 自主学习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言交流和语言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是语言活动的基础, 英语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承担者, 掌握大量的词汇才有利于交流。但英语学习中, 词汇学习一直是一项薄弱环节。如何让学生能自主参与到词汇学习的过程中, 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

一、隐喻理论指导词汇学习的合理性

“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 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模式对信息积极加工, 对学习过程自我监控, 从而达到自然运用语言的过程。”隐喻研究涉及多个领域, 如语言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隐喻。通过隐喻, 人们可以了解语言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了解语言词汇间的关系, 而且还可以了解语言中不同形式的隐喻间的关系。这概括了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

1. 隐喻认知理论普遍存在于词汇学习的过程。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表达现象, 是人们创造性思维的成果。通过隐喻, 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扩展意义, 并增加其词汇量, 有助于提高其交际能力。隐喻的特性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词汇学习效率, 通过隐喻,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所学词汇的基本意义和扩展意义, 从而可以更好地利用词汇的内涵交流, 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各种文体中, 人们采用隐喻的方式揭示深刻的主题内涵, 不仅可以增强文字的感染力, 而且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主旨。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常常会用隐喻了解平常事物的不同含义, 从而表达不同的感情和思想。如常见动物等词汇涉及隐喻用法, 英语中“someone is an animal”是指某人的行为举止不当, 无法让人接受。但“a particular kind of animal”却是指某人乐于从事某项活动。“a social animal”是指某人乐于与他人相处并喜欢参加社交活动。因此, 可以看出动物词汇具有不同的隐喻意义, 表达不同的内涵, 隐喻认知理论的普遍存在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特性。通过隐喻认知理论, 英语学习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某一词汇的引申义或者掌握表达相同意义的多个词汇, 从而有助于增加学习者的词汇量, 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2. 隐喻认知理论的创造性及关联性。

隐喻认知理论具有创造性及关联性, 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词汇的拓展意义, 并利用其关联性, 通过联想, 创造词汇的其他拓展意义, 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自主性。例如, 从radio (收音机) 可以引申出更多含义, 如radiant (光芒四射的) 、radioactive (放射性的) 、radiate (放射) 、radium (镭) 、radius (半径) 、radical (根本的) 、radix (根部) 等。由此可见, 在英语词汇学习中, 通过隐喻认知理论, 学生可以增加英语词汇量, 了解词汇的拓展意义, 从而培养学生的词汇自主学习能力。

隐喻与人类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根据英语词汇本身的基本含义联想其他词汇及相似含义。在认知过程中, 人们经常利用其思维方式感知词汇语义的变化。例如, 英语中“foot”的本意是指人或动物的脚或足, 这是“foot”的具体和典型的特征。此外, 该词还有“bottom”、“base” (基础、底部) 的意思。隐喻认知理论的创造性及关联性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词汇含义,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学习内容形成自我评估的学习模式。

3. 隐喻认知理论的差异性。

隐喻认知理论还有其差异性。隐喻是一种社会现象, 具有其社会属性。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 人们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其隐喻认知的差异。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 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表达的意义有所差异。例如, 在汉语中, “吹牛”是以“牛”为喻体, 但在英语表达中在则以“马”为喻体, 表示为“to talk horse”。此外, 还有一些类似的例子。如:瘦的像猴 (as thin as a shadow) , 水底捞月 (fishing in the air) 和穷如乞丐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 可以看出汉英隐喻在喻体选择方面存在区别, 这是汉英语言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 中西方人们在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区别。因此, 在学习英语词汇过程中, 学习者必须深入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 正确了解英语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掌握英语词汇的含义,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基于隐喻认知理论的英语词汇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学习者在总体目标的宏观调控下,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判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基于隐喻认知理论的指导, 英语学习者应选择适当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通过了解词汇的隐喻含义, 掌握词汇的基本含义及扩展意义, 并重视文化导入, 从而更好地提高英语词汇学习效果, 培养适合自己的摧毁自主学习策略。

1. 重视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

首先, 英语学习者应重视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基本词汇通常指那些构词简单、容易习得、使用频率较高的单词。这些基本词汇是词义和构词得以发展的基础。在语言活动过程中, 人们经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表示喻体词。因此,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英语学习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些词汇的重要性, 掌握其基本含义和隐喻意义, 从而全面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和搭配等, 以更好地使用这些词汇进行语言交流。例如, “flower”一词的基本含义是“花朵”, 但该词还有不同的隐喻含义。

“The flower of the nation’s youth.”该国青年的精英。“Jessica flowered into a beautiful young lady.”杰西卡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姑娘。在不同的语境中, 相同词语具有不同的隐喻含义。在上述这些例子中, “flower”分别表示“精英”、“出落成”等意义, 人们将“花朵”这一基本意义进行拓展, 表达了不同的隐喻内涵。由此可见, 隐喻能够激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把抽象的事物理解成具体的事物, 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 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 英语学习者应首先掌握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 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2. 结合词义隐喻理解记忆多义词。

人类在社会和文明进程中, 创造很多新词汇表达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思想。但却无法创造无限的词汇。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精力创造无限的词汇表达日新月异的客观世界, 英语学习者应结合词汇的隐喻含义理解和记忆多义词。

因此只能通过隐喻这一认知工具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拓展词义, 产生多义词, 就可以使人们更加有效地认识词汇的含义。每个词汇都有其辐射范围, 词义可向各个方向扩展, 例如“head”最常见的解释是“头、头部”, 但其他的扩展意义达三十多种, 包括“头脑、前端、 (公司) 负责人、掌管”等。“head”是源域, 人们通过隐喻认知将其映射到不同的目标域, 该词产生了不同的扩展意义和隐喻意义。因此, 结合词义的隐喻性延伸含义理解和记忆多义词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词汇内涵, 有效地记忆和灵活地使用词汇, 并且有能力学习更多的新词。

3. 认清词汇的演变, 随时掌握新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借助隐喻认知模式, 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寻找相似性, 以丰富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命名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概念, 从而使语言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含义和信息。为了更好地描述新事物、新概念和新思想, 人们不断地创造新词, 或者为原来的词汇添加新义。通过隐喻产生的新词有多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喻体+本体”。例如:“pocket condos” (口袋公寓, 面积微小的住宅) , “orphan cancer” (极为罕见的一种癌症) 。第二种形式:“本体+喻体”。例如:“phone tree” (电话联系网) , “data fast” (像斋戒一样远离电子设备) , “dirt road” (过于缓慢的网络而连接) 。通过隐喻将本体与喻体结合, 赋予原词汇以新的含义, 形成新词。通过这些新词, 可以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 有助于促进英语学习水平。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 学习者应掌握构词法, 认清词汇的演变, 了解词义的扩展以及新词, 从而能够更高效地学习和使用新词, 提供英语词汇学习水平。

三、结论

隐喻是人们了解事物的一种常用修辞手段, 而且也是人们认知世界, 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基础。通过隐喻, 人们从一种事物了解和解释另一种事物, 从比较熟悉的事物了解一个不太熟悉的事物。在词汇学习过程中, 充分了解隐喻认知理论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动选择、判断、加工和改造, 形成适合自己词汇自主学习的模式, 形成自我评估的评价标准, 从而培养其词汇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78.

[2]熊晓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应用策略[J].新余学院学报, 2013, (2) :146.

[3]张伟香.隐喻认知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 :239.

认知领域的隐喻理论 篇6

1 认知隐喻理论

隐喻(metaphor)起源最早源于希腊语,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meta”本义是指跨越或穿越,“phor”本义是指携带。因此,“metaphor”可以表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即用一种事物表示另一种事物。传统的隐喻研究只是从修辞角度研究隐喻,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可有可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Lakoff和Johnson共同合作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成为隐喻研究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诞生。Lakoff和Johnson提出“双域映射”(源域和目标域),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从一个已知的、熟悉的和具体的源域映射到一个未知的、陌生的、和抽象的目的域。这个源域就是基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与自然界相互联系。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观是基于“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的哲学观点。他们特别强调隐喻的功能可以把理性和想象相结合,克服客观主义和主观主意所持有的极端观点。隐喻是“想象的理性”,是认识人类本身和与世界相互作用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隐喻产生的依据是基于相似性,例如心理相似性、心理相似形和记号性相似性。例如,单词“pen”可以表示“笔”,但是基于物理相似性,通过隐喻映射,也可以表示“焊条”,因为他们都具有相似的形状。

2 英语词汇隐喻意义分析

隐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在书面语和口头语中大量存在。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是隐喻性的。在大学公共英语教材中也普遍存在着具有隐喻意义的单词和词组,尤其是隐喻性单词。利用隐喻这一有力的认知工具,就能减少轻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脑力劳动,进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师教授大学英语词汇的效率。该文将选取教材中的不同英语词汇为例,同时结合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分析英语词汇的隐喻意义.根据隐喻句法构成特点,我们还可以分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喻等特点。

2.1 名词性隐喻

名词性隐喻就是由名词构成的隐喻。顾名思义,就是名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并不是其字面意义,而是其隐喻意义。名词性引起的联想往往触及整个语义网络,意义的变化就有系统性。(1)When spring came,it brought two floods......Then the growing season began,swamping us under wave after wave of produce.单词“flood”本义是洪水,形容水势很大。而此句话上下文是指一场洪水和一次农产品丰收。后者是隐喻意义,通过洪水概念映射而来,表示数量大。单词“wave”本意是海浪和波涛,形容海水。而在句子中表现的是隐喻意义通过海水概念映射,表示农产品一波又一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春季来临,伴随着一场洪水和一个丰收的季节。…紧接着,万物生长的季节到了,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农产品。”(2)Step into one’s shoes.单词“shoes”本义是“鞋子”,这句话字面意义是“穿某人的鞋子。”根据文中语境,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某人的处境下”,因此单词“shoes”的隐喻义是“处境”。两个例子表明,名词可以具有隐喻意义。

2.2 动词性隐喻

动词性隐喻是由动词构成的隐喻,指句子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主语或宾语构成在语义不一致。(1)what can be done to harness this interest and give the public the scientific background it needs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on subjects like acid rain…?单词“harness”作为动词本义是给马套上挽具。在此例句中,单词“harness”的意思是驾驭,是隐喻意义,通过挽具映射构成。这句话的意义是“可以做些什么驾驭这种兴趣,向公众提供科学知识背景,让公众做出明智决策处理这些问题,比如酸雨……呢?”。(2)Its advance march soon became bogged down by slow-moving supply lines.动词”bog”本义表示“陷入泥潭”,而根据文章语境,在这句话中隐喻意义表示“阻碍”,是由“泥潭”映射而来。该例句意思是“物资补给缓慢是大军长驱直入受到阻碍。”这表明,动词与名词相似,也可以有隐喻意义。

2.3 形容词性隐喻

形容词性隐喻是由形容词构成的隐喻,由于该形容词与所修饰名词构成语义冲突形成。(1)At the same time he liked his game of cards and his cocktail,he could tell with point a good and spicy story.单词“spicy”本义是指加有香料的和辛辣的。在此例句中,根据句子提供的语境,单词“spicy”的意思是下流的和粗俗的。很显然,后者的意义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映射而来,由形容味道变成形容道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同时,他还喜欢玩牌,喝鸡尾酒,他还有绘声绘色地讲个粗俗的故事。”(2)The city’s situation became desperate.单词“desperate”本义表示“(由于处于绝境)拼命的,不顾一切的”。在例句中“desperate”不修饰人,而是修饰“situation”,隐喻义是“危机的,极其严峻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该市的情况变得十分危急”。上述证明,形容词可以有两种以上的意义,包括隐喻意义。

2.4 副词性隐喻

副词也可以用做隐喻。与其他类型隐喻相比,隐喻性较弱,因为缺少语意冲突。(1)I am not E.B.White’s class as a writer or in my neighbors’league as a farmer,but I’m getting by.作为作家,我和E.B.怀特不在同一级别,作为农场主,我和邻居们又不属于同一类型,不过我的日子还过的下去。By的本义是空间上的“经过”。而在此句中,单词“by”在时间上的“经过”在此句的意思是“”。(2)Steel bars are elegantly built in so no one can pry the doors open.单词“elegantly”本义是“优雅地”,修饰人的行为。而在本句中可以用来修饰“bar”(钢条),其隐喻意义是“讲究的”,是从其本义映射而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内侧装有讲究的钢条,这样就没有人能够打开。”因此,学习副词,也因关注副词的隐喻意义。

2.5 介词性隐喻

介词性隐喻由介词构成,往往是有根隐喻的派生形成,比如“空间=时间”。(1)And yet,in the space of 12 months,the wounded city rose from its knees,angry America smote the Taliban and sent Osama Bin Laden into hiding.”单词“in”的本义空间意义上的“在…内”。而在例句中单词“in”表示为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该句的中文意思是“但是,在十二个月的时间内,受伤的纽约市站起来了,愤怒的美国狠狠地打击了塔利班,逼得玛尔萨.本拉登只好躲藏起来。”(2)We grew even more food and managed to get through the winter.单词“through”表示空间意义上的“穿过”。在例句中的“through”表示时间意义上的“度过”,由其空间意义映射而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种植更多的农作物度过冬季。”介词同副词一样,基于相似性,可以映射出隐喻意义。

3 结束语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大千世界变化无常,但人类大脑的容量毕竟有限,不能有每一种现象就有一个单词来表现。因此,如果仔细研究每一个词的词源,我们都可以从它们身上找到隐喻意义。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用已有的词语来表达新的事物、现象和事情。通过隐喻,人们也可以体会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感受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学习词语的隐喻意义。在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同一单词的多种意义,有利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 o University Press,1980.

[2]Hester M M.The meaning of poetic metaphor[M].The HagueM outon,1967.

[3]郭霞.概念隐喻的认知多维性[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5).

[5]赵艳芳.语言的隐喻和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育与研究,1995(3).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

认知领域的隐喻理论 篇7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馥芳在7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表示, 公众对“隐喻”的浓厚兴趣或许源自两点:隐喻性语言令人着迷, 充满想象力和新奇意象;在理解上, 我们总能借助具体事物的某些性状或特征来理解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但作为一种认知分析工具, “概念隐喻”的“短板”在于, 其对概念理解的“不完全性”可能导致认知上的“误导”。

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 (Lakoff) 和约翰逊 (Johnson) 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 揭示了人类概念系统的隐喻本质。其可简略表述为:隐喻不仅是一种纯语言现象, 还是一种概念化的心理操作模式, 而这意味着我们赖以行动和思维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该理论提出后, 隐喻研究引起了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学等相关研究领域众多学者的极大兴趣。通过对出现在教学、政治、文学、宗教等领域中的各种隐喻性话语的系统分析和梳理, 学者们得以概括和提炼出在这些领域中构建复杂概念和复杂事件的基本概念隐喻, 并据此推断出有助于对这些领域加以整体理解的一些特定的概念隐喻认知模式。但学界以往更关注概念隐喻对概念系统奥秘的揭示作用, 较少关注其认知局限性。

理性的有限性, 势必导致人类概念系统的有限性, 即其无法完全反映世界, 充其量只借助语言实现对世界结构的心理构拟。这在本质上是对世界结构的意象—图式化抽象, 是世界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基于有限理性观, 理性对事物的认知只能是不完全的, 不存在全景式的认知。于是, 概念隐喻必然存在认知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源于经验的界限。同时, 概念映射机制的部分性决定了概念隐喻在本质上对概念的理解是不完全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认知障碍的表现范文 下一篇:玉石文化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