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跳棋
《与妻书》读后感(精选13篇)
篇1:《与妻书》读后感
《与妻书》读后感
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我感觉把它评为“中国第一情书”当之无愧,读完《与妻书》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经典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爱情如此短暂、如此悲惨,却足以令世人为之流泪!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便能感到林居民与妻子的不舍离别。
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
当然,林觉民也不是没有痛的,有谁会知道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的灵魂在那一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有谁会知道他在那一晚上的复杂心情?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的到!但是,从一篇《与妻书》中足可以看出那晚上他经历了生不如死的痛苦,也可以看出一个青年革命者多情的一面。在没读《与妻书》之前,可能大多人会觉得林觉民就是一个一心为革命、根本不在乎自己妻子的勇士,当读完了《与妻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并不是那样一个人,他也是一个有亲情、懂爱情的人,只是他太爱了,以至于上升到了对全中国人民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荆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从中已经把他对全国人民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怎能不说他是一个多情的人?
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相思之切,然而最终却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来自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生活在乱世之中,身为一名中国人,又能如何,为了革命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于是,为了全国人民能够安康,为了所有情人能够幸福,他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救国救民的重担!当然不只是林觉民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革命者,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
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然而,终究会有一个名字不会被我们忘记,有那么一段血色的爱情,冷凝成黛色的泪滴,挂在长满青苔的石头墓碑,见证血雨腥风中,两个人的生死契阔。只看那百年黄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页薄笺,空庭夜冷,十丈红尘转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记忆。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体现了革命者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他们肝肠如铁,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林觉民也曾说过:“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以至于新中国的诞生,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拯救了中国,是他们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古人说“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们的死又岂是一座泰山所能衡量的!他们肩负了光复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是他们使九州大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活力!他们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功臣!
篇2:《与妻书》读后感
——读林觉民《与妻书》有感广东中山杨菡
(一)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而我要说:“读意洞《与妻书》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解真爱。”
中山先生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写道:“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碚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文中所说的“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指的就是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由同盟会革命党人发起的广州起义。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广州起义前,侠骨柔情的革命志士林觉民写下了令人肝肠寸断的《与妻书》,毅然与“爱之深,疼之切”的妻子陈意映生死诀别。当年,他只有24岁。一千三百字的《与妻书》,倾诉了对妻子情深意重的感情,更道出一个革命者忧国忧民、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读来催人泪下,令人感奋。
记得第一次读此文时,我还是大学中文系里一个的不谙世事的青年学生,读后热血沸腾、荡气回肠、激情澎湃,觉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深明大义之英雄,其舍一己之幸福只为天下人之永福乃大义凛然之楷模,心中崇敬之情由然而生。
今日,再览此书,已时隔二十余年。光阴荏冉,岁月流转,悄然之间,青春年华已逝,再回首,才发觉读后的心得、体会大相径庭。年龄阅历的增长,带来的是对爱情、对人生、对理想和信念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今日读《与妻书》,心生些许凄美、哀婉,有一种感同身受的难以承受的失却之痛。梦一场,爱一回,但如今一转身,一道别,伤了谁。情殇无悔,不懂的人不会了解。耳边不禁回响起多年前熟悉的童安格的歌曲《诀别》——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诀别吾妻;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回想一百年前的这份真爱,只要是一个人,一个有血肉有情
义的人,无不为此中至真的儿女情怀、至诚的大义博爱所动容、而感喟。
(二)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福建闽侯人。
林觉民天性聪慧,13岁那年,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他愤然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之后退出考场。
15岁那年,他考入全闽大学堂。他生性诙谐,口才出众,出口成章,同学们总是喜欢和他在一起围坐在榕树下,海阔天空地谈论民族的前途;他生性活跃,喜结朋友,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学堂的学生曾为争得平等权利而闹过几次风潮,林觉民总是被推荐为组织者;他忧国忧民,富有侠义之心,对于当时革命党人的革命义举极为同情,并与当时福州的革命党人有密切的联系;他疾恶如仇,迫切希望改变社会的现状。
在完成全闽大学堂的学业后,林觉民决心远渡重洋去寻求救国的道理。
1905年,林觉民留学日本,进入庆应大学攻读哲学。20世纪初叶,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每当传来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的种种侵略行径,林觉民总会抱头痛哭。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局的变化、民族的悲剧、同胞的苦楚,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毅然加入了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同盟会。他深信,只有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才是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必由之路。1911年,同盟会决定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林觉民正是这次起义的中坚力量。
(三)起义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江滨楼挑灯写下了与妻子的诀别书,此时的他欲哭无泪、欲罢不能、欲言又止、涕泪满襟,直至天亮。
在信中,他深情回忆了与妻子新婚的幸福:“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在信中,他对妻子倾诉了自己“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的肝肠寸断。
在信中,他更对妻子晓之以理:“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
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与妻诀别了:“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信中有一段关于爱的真理,尤其令人难以释怀:“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如此相爱的有情人,要用怎样的心情写下这封绝笔信?要怎样诉说才能不让爱人受伤?要怎样才能让她明白“吾至爱汝”是真心,而“以天下人为念”也是真爱呢?情难舍!人难留!再多的难舍,有时候不得不舍;再难的离别,有时候不得不别;再苦的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不能分离却又不得分离,抛爱妻,舍幼子,多么无奈却又义无反顾、笃定前行——舍一已之福利,只为天下人谋永福;用生命去拼,只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这是一封家书,这是一封百年情书,但这又不是一封普通的情书、家书,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已之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能够理解他“以天下人为念”的博爱情怀,在信中,他反反复复地倾诉自己对妻子的真爱,说明正是将此至爱之情推及到天下人,所以忍心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个人“亲情”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为天下人幸福可以牺牲个人一切的道理。多么深明大义的妻子啊!
(四)真爱是谁,是妻儿,亦是天下苍生!
爱我所爱,为爱前行,无怨无悔!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崭新的世纪,生活在安定和平、繁荣富强的人民共和国,生活在他生前没有看到却为之奋斗不息的将来里。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24岁时一个夜暮深垂的时分。他用有限的生命抒写真爱的诗篇!我们追忆他!让我们记住他的这些慷慨激昂之辞:“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之手段,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也让我们记住他这些缠绵悱恻的低吟:“意映卿卿如晤”、“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让我们永远记住他——林觉民,一个能够为亿万民众能过上幸福生活而欣然就死的人,一个真正懂得真爱的人!
篇3:《与妻诀别书》读后感
在那样一个即将面对生死诀别的时刻,林觉民在写给妻子的书信中,不可能说什么甜言蜜语,而整封书信从头到尾倾诉的就是他以天下人为主,不惜抛却儿女情长,舍身参加革命的坚决与执着,以及他对妻子的留恋与不舍。在文章中,林觉民在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死离别,不是哭哭啼啼,而是大义凛然,表现了一个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追求正义与真理以及舍身取义的高尚情操,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与妻诀别书》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这在于它的情真意切,字字泣泪,还有作者对妻子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主的观念,令人动容。
篇4:《与妻书》读后感
这封信最让我感动的是开头的第一句话“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时,泪珠和笔墨齐下。”对我的感受是林觉民在开头时就告诉其妻子,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其妻子不舍却不得不离开的心情。
《与妻书》语言很真,富有感情,很快就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场景——林觉民是含泪写着《与妻书》的;而妻子看《与妻书》时,哭红着的眼睛,时不时哭着,一手拿着书信,而另一只手却用袖口擦着时不时从眼睛里流出的滴滴泪珠,抽泣着,而在她身旁的孩子也在哭泣着,哭红的眼睛很让人心疼,林觉民的妻子还怀着孩子,还未出生,但我却似乎已经感受到了她肚子里的孩子也在一边听母亲诉说,一边也在哭泣,而林觉民的父母也在一旁哭得已经不省人事了。——这便是我读《与妻书》感受最深,最真的感情了!
当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的也不止这几幅,也有林觉民和妻子相爱的场景,在画面中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十分幸福。真让人羡慕嫉妒恨啊!但我同时又为这个结局感到可惜和惋惜,对上天的不满,为什么结局是这样的?真让人为之一颤。
在林觉民的笔下,有句话让我很深刻:‘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其意思为: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当我刚看到这句时,有些惊讶。但后来才理解涵义,发现她其实是为他的妻子着想的。好感人啊!
篇5:《与妻书》读后感
回想80多年前的那份真爱,我想只要是一个人,一个有血肉有情义的人,无不为这篇文章的真挚而动容,为这种至诚的大义之爱而感喟。
《与妻书》起笔非凡,书信的开头就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意映卿卿如晤”,是这份绝笔信的开头。“意映”是作者爱妻的名字,即陈意映,而“卿卿”是作者对爱妻的尊称。“卿卿”二字一般是用于妻子对丈夫的尊称,作者用在此,可见对妻子的敬佩与尊重。林觉民是知识分子,曾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家人的介绍下,他和陈意映结为连理,二人恩爱情长,后因林觉民加入爱国同盟组织,常年奔波在外,不曾照料妻子,因而心中一直存在着内疚与亏欠。在今壮志未酬事业未竟之际,他不能忘怀的还是自己的爱妻,而爱妻的形象已超过了单纯的夫妻之爱,为了称呼他,他用了“卿卿”二字。此二字比“亲爱的”多了敬重,比“尊敬的”多了亲切。“如晤”即好像会面的意思。由于革命的原因,作者与妻子聚少离多,有时候好几个月不曾见面,今天在狱中恍若梦中一般,想起了爱妻的音容笑貌,好像看到了她的倩影,仿佛回到了爱妻的面前。当然这一见面就有好多话要说,要对自己挚爱的妻子说,而这些话是拖欠爱妻的,是以前从未说过的,在以前也是不可能说出口的,因为爱的表露永远都是在生离死别时。
篇6:与妻书读后感
也有人说不读《出师表》不懂什么叫忠真,不读《陈情表》不知道什么叫孝顺,而不读这篇《与妻书》就不知道什么叫真爱。《与妻书》写于广州黄花岗起义之前,是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信。
《与妻书》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这位烈士对于妻子的深深厚意,而面对国家危难,不得不舍下儿女情长毅然投身革命等各种情感在文章真情地流露而出。读完这篇课文以后,我深深地受到了感动。我清楚地意识到过去的国家正是处于危难关头,当时的起义烈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抵抗了清朝血腥镇压。面对着国难临头,任何一名有血有肉有志的人都应该挺身而出,那是一份怎么样的豪情。
篇7:要与妻俱进
老婆去年在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谋了个理货员的职位,由于她工作勤奋,再加上销售业绩出色,不到一个月,老总就有意提她为电脑员。她回家跟我商量这件事,我说:“这是好事呀!”但老婆面露难色:“可我对电脑不是很在行,我怕胜任不了这项工作!”我鼓励她说:“放心吧,不是有我吗?我会教你的!”有了我这番话,老婆放心了。
其实,说这番话时,我的心里也是没底的,毕竟,企业的电脑办公程序和日常用的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果然,第一天晚上,老婆拷贝回来的那个《超市日报表》就让我摆弄了好一阵子,也没理出个头绪。老婆在一旁很是焦急,我安慰她:“没事,明天我去书店买几本这方面的书来,咱们边学边实践!”
书买回来后,只要有空,我就和老婆一起研究,一起讨论。几天下来,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终于把那个头疼的系统给摆平了。此后,只要老婆遇上什么技术难题,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和她一起研究。待我们把那几本电脑书看完后,我和老婆的电脑操作水平也日渐提高了。
一个月后的一天,老婆回家后眉飞色舞地说:“今天老总在超市的全体员工大会上表扬了我,她说我的操作水平比以前那个电脑员强多了!”我心里一阵欣慰:“我就说你完全胜任这个工作嘛!”老婆冲我嫣然一笑:“要不是你呀,我也不会学得这么快的。还是俗话说得好呀,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必定站着一个默默付出的好老公!”她的话把我逗乐了。“其实呀,我不光是在教你,我自己也学会了不少东西,说不定哪天下岗了,我会去抢你的饭碗的。这就是互惠互利,最时尚的说法叫做‘双赢’!”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强弱之分,婚姻里的夫妻更是如此。或许我们男人的不懂之处,正是老婆们的特长。又或许妻子的弱项正是我们男人的专长。要打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要经营一份幸福美满的婚姻,它的秘诀就在于每一个老公都要与老婆同进步,共成长,真正做到与妻俱进,比翼双飞! (安徽 郝金红)
篇8:与妻书读后感
但后来渐渐长大,脱离了豆蔻年华的那颗自以为是的少女心,也更了解当时的背景和爱国的热血,便愈加为书信内所表达流露的浩浩正气,以及大丈夫的责任于己所折服。诚如他书信中所说:“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那是一个动荡不堪,支离破碎的年代。所有的和乐,安康,幸福,美好,都被“战争”二字搅得粉碎。那是最暗无天日的岁月,一次次侵略,一次次践踏,真真是国将不国
我未曾亲自经历过或亲眼见证过那段染血的历史,那灰暗屈辱的百年,但仅仅从苍白的文字里所感受到的万一,便足够让我心痛悲凉了。我心疼当时的人民,哀婉祖国的河山,也痛惜我中华民族。
我是极爱极爱中华的。所以我更尊重,敬佩他们。可能没有人相信,但我自己知道,那是真的。我曾看到过谭嗣同先生的一段话,那时候的感觉微妙极了,就好像有一小道激流,不住地从心头冲刷而过,痒痒的,又特别的舒服。这不是艺术的渲染又或夸张整改之语,而是我真正的感受。到读完时,甚至有了些微呜咽的冲动。我无法描述这种“被折服”,终了了,也只能叹一句大丈夫。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于是我又想到了在那之前的甲午战争和在那之后的八年抗战;想到了那一场浩浩荡荡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想到了新中国终于成立时人们脸上的神情。
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然后很多人便选择了抛弃和遗忘。许许多多的人,叽叽喳喳地抱怨生活的不美好不幸福,数落社会的残酷和制度的缺陷,觉得自己被生活蹂躏,被幸福抛弃,被世界遗忘。可是,我们够幸福了。我们可以堂堂正正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我们可以拥有这块美丽富饶雄浑大气的土地,我们可以安安稳稳地居住在我们的根系上并一直居住下去,我们有一个虽然不够强大但一天天发展进步的后盾。当初为了这些,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就因为一句“中华人民站起来了”,又多少人热泪盈眶,觉得就此死去也再无遗憾?!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觉民说:“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篇9: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
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我感觉把它评为“中国第一情书”当之无愧,读完《与妻书》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经典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爱情如此短暂、如此悲惨,却足以令世人为之流泪!/r/n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喉头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r/n
当然,林觉民也不是没有痛的,有谁会知道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的灵魂在那一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有谁会知道他在那一晚上的复杂心情?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的到!但是,从一篇《与妻书》中足可以看出那晚上他经历了生不如死的痛苦,也可以看出一个青年革命者多情的一面。在没读《与妻书》之前,可能大多人会觉得林觉民就是一个一心为革命、根本不在乎自己妻子的勇士,当读完了《与妻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并不是那样一个人,他也是一个有亲情、懂爱情的人,只是他太爱了,以至于上升到了对全中国人民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荆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从中已经把他对全国人民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怎能不说他是一个多情的人?/r/n
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相思之切,然而最终却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来自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生活在乱世之中,身为一名中国人,又能如何,为了革命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于是,为了全国人民能够安康,为了所有情人能够幸福,他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救国救民的重担!当然不只是林觉民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革命者,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他们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r/n
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他们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可它已经沉睡太久了,现在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的时代终要结束!/r/n
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然而,终究会有一个名字不会被我们忘记,有那么一段血色的爱情,冷凝成黛色的泪滴,挂在长满青苔的石头墓碑,见证血雨腥风中,两个人的生死契阔。只看那百年黄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页薄笺,空庭夜冷,十丈红尘转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记忆。/r/n
陈意映读书不多,但把手帕承载的情却读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能够体悟明白,人生有一段这种哭不出来的情,掩饰在作者生前死后已经交割清楚的前提下,我想二十四岁的生命一夜就会成熟,在刑场上的林觉民内心肯定出奇的平静,人格也无比伟岸。/r/n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体现了革命者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相貌如玉,然而肝肠如铁,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林觉民也曾说过:“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以至于新中国的诞生,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拯救了中国,是他们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古人说“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们的死又岂是一座泰山所能衡量的!他们肩负了光复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是他们使九州大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活力!他们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功臣!/r/n
【相关文章】读《与妻书》有感/r/n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时,心情很平淡,甚至埋怨它的篇幅太长。但经过翻译和分析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作者笔下的那爱情的真谛,并不禁佩服意洞对妻子的那份深深的爱意。更重要的是,他是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而放弃了自己的幸福,这便是我敬佩林觉民的一处。/r/n
“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是全文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我相信,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那种怀着极度伤悲,却要尽力写出理智文字的复杂心绪,隐忍着流露,压抑着释放。泪珠和笔墨齐下,欲言又止,欲止又不得不言。不言,则从此再没有向妻子表白的机会;言之,又满心是内疚与悲愤。未负天下,独负了一人,而这个人偏偏是自己的至爱。眼见柔弱的妻子要承受失去丈夫的极端痛苦,还要在浓黑的悲凉中独自撑起家庭的重担,割舍不下却也无能为力。此时唯有求得妻子理解,作者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一切。当他讲述了自己为革命献身的道理,这又能反映出他多么高尚啊,很好地展现了一个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他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妻子对他舍弃家庭的埋怨,莫过于妻子误会他不够爱她。作为一个正直有良知的国民,必须以天下为己任。这人间没有一处世外桃源,使人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天伦之乐,混浊黑暗的人间与美满幸福是难以两全的。/r/n
在欣赏和敬佩林觉民的同时,再让我们转眼看看当今社会。无数个贪生怕死的人为了谋求生命,做出了令人厌恶的事。无数个为了谋求某种利益的人,不顾亲情,去伤害自己的亲人。他们与林觉民相比,真是寒心啊!/r/n
篇10:《与妻书》-教学教案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
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
2.通假字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3.一词多义
[竟]
a动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本课)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
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词
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
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
[身]
a名词
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
b代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
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c副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
4.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爱)
b.名词用作状语
汝泣告我(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
c.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使„„尽)
d.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
e.形容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5.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 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6.句式解析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难句解析】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全句译为: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把信写完就搁笔了,又很担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了你去死,说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春衫”实际是“青衫”,原句是《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太上”就是“太古”,最远最古的,引申为最高尚的人。全句译为: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乐”意动用法,以„„乐。全句译为: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应当也把牺牲我跟你的福利作为乐事,去为天下人谋福利啊!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适”,合适的意思。“筛”名词兼动词,既表动作又表动作使用的工具。“依稀”作“仿佛”、“朦胧”讲。译作:新婚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的某个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筛孔一样,筛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胧地互相掩映。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牺牲”和“百死”同义,这里复用,为的强调死。译作: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标告诉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诉了你却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担忧,我即使牺牲一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担忧倒的的确确不是我能忍心的。
【内容主旨】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开头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纲。烈士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第4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延缓此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次讲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把磁头后人的任务托给妻子。
第三部分(5、6、7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第5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与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以此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6段再一次申述自发一前“未尝以吾所志”告诉妻子的原因,并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从“幸”与“不幸”的角度,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忍舍汝而死”的思想感情。
第7段是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写作特点】
【解题指导】
一、见【内容主旨】
二、见【文言基础知识】
三、1.可是遍地血腥阴云,满街狼狗(横行),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那些所谓)“太上之人”,泯灭了喜怒哀乐之情。
2.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笔来形容的。
3.(写信的)方巾短而(我的)衷情长,(还)未(写)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可以想象得到我的万千衷情。
【资料窗】
黄花岗起义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强鸣岐(两广总督)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返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
篇11:胸怀“绝计”与妻过招
一是“反攻法”。家庭犹如法庭,原告是妻子,被告是丈夫。这场旷日持久官司的关键问题是法官往往缺席。此种情况下,咱哥们如何化被动为主动,转败局为胜局,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我的经验是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退,然后再集中兵力进行反攻,必然大获全胜。我的妻子有喝凉开水的习惯,一个夏天,妻子下班回家,因本人一时疏忽,没有凉好白开水,妻子张口就把我批评了个千疮百孔无完肤。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鼓足勇气“啪”一声摔门而出。然后,上街抱了一个大西瓜,“反攻”回家,妻子望着大西瓜,立刻眉开眼笑举手投降:夫哇!你真好!
二是打“预防针法”。家庭生活中,白面大米肉,酱油香油醋……婆婆妈妈的琐事甚多。咱哥们儿粗手大脚的,一不小心就会犯个小错,让妻子发现又得挨批。一次,我做饭时一不小心打坏了一只妻子十分喜爱的醋瓶子,怎么办?买一个新的吧,不行,妻子吃饭顿顿离不开醋,对这个醋瓶子她了解如指掌。说是儿子打的吧,也不行,儿子现在已上幼儿园,中午才能回来。再说儿子以前年龄小不懂事已替我背过不少“黑锅”,现在这小子年龄也大了,又在幼儿园里多少学了点知识,反抗能力已大大增强。急中生智。我稳了稳情绪,拨通妻子的电话,故意用一种沉重而又悲痛的声音对妻子说道:“亲爱的,向你报告一个不幸的消息。”妻子一听以为发生啥大事,急得都快哭了:“到底啥事呀?”我说:“我说出来你可千万不要着急。什么东西也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咱家的醋瓶子刚才‘自杀’了。”妻子扑哧一声就笑了。“傻蛋,打个醋瓶子也这样大惊小怪的,打了就是打了,改天再买一个新的不就行了吗?”问题迎刃而解,我高兴得在床上翻了两个跟头。
三是巧用“救兵法”。夫妻大战,有时候硝烟弥漫,有时候唇枪舌剑。大部分是因为小事引燃了导火线。家庭成员除了夫妻还有孩子,因此我们一定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能让儿女当战争的裁判员,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和平大使成为维和救兵。一次,同一时间电视甲台要播我喜欢的故事片,乙台要播妻子喜欢的文艺节目。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眼看一场大战近在眉睫不可避免。我灵机一动一条妙计了然胸间,我悄声对儿子说:“爸爸明天给你买鸡腿吃,好不好?”儿子说:“好!太好了,你可要说话算话呀!”我说:“但是,今晚你要和我看故事片。”儿子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鸡腿,只要有鸡腿吃,莫说让他看故事片,让他表演故事都行。结果妻子看文艺节目时,我先是装着很喜欢的样子陪着她看,稍后,我向儿子悄悄一眨眼,儿子便嚷嚷开了:“妈妈,我要看甲台的故事片,我要看故事片……”儿子一个劲地嚷嚷,文艺节目自然是没法看了。我趁机借坡下驴:“好了,烦死人了,就依你咱看故事片吧。”我边说边摁遥控换了台。妻子不知是计,只好到屋里打毛衣去了。瞧瞧,不费一枪一弹,我又胜利了,不过鸡腿可是真要买的。第二天,我买了四条鸡腿,儿子两条,妻子和我各一条。哈哈!又看上了故事片又吃了鸡腿,不亦乐乎!
篇12:《与妻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过程于方法: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难点、重点分析: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
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
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
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
挥部,部署起义。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
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 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
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
(辛亥)起义的前奏。(二)烈士生平简介。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 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响应。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义响应的计划,专程回福建召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
篇13:与妻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3.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情感,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
2.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九十年前,中国也有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与妻书》。
二、课前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流畅地通读全文,初步疏通文意。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画出蕴含真挚感情、内涵丰富的句子。3.反复朗读全文,体味文中的儿女情长和革命豪情。
三、作者绍。
林觉民(1887-1911)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1907年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后从容就义。
四、注意相关文言知识。
1.朗读课文,体味作者感情。2.注音释义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3.学生讨论交流。
(1)文中的多义词,如:
①且以汝之有身也(怀孕);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自身)。..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写)。.. ③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代词,他),吾亦望其言是实(代词,那),独善其身(代词,...自己),汝其勿悲(副词,表示期望).(2)词类活用现象,如:乐、瓜、老吾老、幼吾幼、偶、尽„„
(3)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如:
①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②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4)学生自己翻译课文,老师释疑、点拨。
五、展开质疑、讨论活动。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悲”。
(2)作者是围绕什么来表达衷情的? 明确:作者围绕“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实际上即“吾衷”二字来表达衷情的。
(3)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明确:全文以“忍悲为汝言”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忍悲为汝言之”——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思考:①作者为什么要悲呢?②为什么要诉“吾衷”?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第五至六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这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4)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会感人至深? 明确: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至诚美好,令人感动;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
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
六、写作技巧小结。
想一想,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明确: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四自然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相关文章:
安利公司客户开发策略02-03
政府专项应急预案02-03
安利公司的转型策略02-03
标准化管理考察报告02-03
安利纽崔莱产品介绍02-03
与员工沟通的诀窍02-03
如何让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02-03
内部沟通与员工激励02-03
如何激励员工论文02-03
如何帮助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与岗位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