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I/A控制系统(精选三篇)
I/A控制系统 篇1
唐山三友远达纤维有限公司制胶车间采用的是上海福克斯波罗 (FOXBORO) 公司提供的I/A Series 8.5 (FOXBORO Intelligent Automation Series, 以下简称I/A’S系统) 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此系统是以Windows+Unix双平台作为操作系统, 实现了I/A’S系统画面及逻辑的全自动一键式备份与还原, 解决了程序备份困难、还原繁琐的问题, 提高了维护人员的维护效率, 保障了生产。
2 主程序
以下是以唐山三友远达纤维有限公司制胶车间为例, 此程序可以分别运行在工程师站AW8001和AW9001上, 两者互不影响, 轻松实现各套系统的一键式备份与还原。 (由于篇幅有限, 精简了部分功能)
3 数据备份并传送到指定工作站
工作站数据的备份主要包括运行画面、ICC组态数据、配方、杂项等备份内容。备份手法有很多, 例如Windows系统的拷贝与粘贴功能, 但此种方法容易造成文件丢失、拷贝不全等问题。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此程序利用tar指令快速的将备份数据进行打包, 同时将备份数据传送到指定工作站以做冗余备份。
上述程序是两种备份手段, 一种可以实现不停机恢复, 另一种可以在系统升级、移植时使用。
4 数据还原
在实际生产中, 一旦工作站出现故障, 在短时间内, 可以利用此程序进行在线恢复数据, 确保生产线的正常运行。
上述程序同样有两个功能, 一是快速恢复工程, 二是防止误恢复。
结语
本文介绍的I/A’S系统一键式备份与还原, 不仅使用简单, 而且编写语言通俗易懂,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笔者水平有限, 存在冗长的现象在所难免, 望各位专家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查方兴.I/A Series系统及应用 (第五版) [M], 2007.
I/A系统实时流量积算报表的设计 篇2
关键词:I/A系统,IND模块,流量积算
1 概述
中国铝业下属的各分、子公司, 大多采用了FOXBORO公司的I/A系统进行生产过程控制。实际生产中, 对于部分关键指标, 是操作岗位、生产调度进行生产调整的重要依据, 也是生产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时, 操作员、调度及车间管理均要求能够对其累计量、平均量进行直观的实时监测和跟踪。I/A系统提供的报表功能远不能满足要求, 这给组态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
事实上, I/A系统提供了顺控模块IND模块, 利用顺控模块的优良特性, 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本文详细介绍实现思路和程序代码, 供同行借鉴和指导。
2 IND模块的特性及功能要点
在I/A常规培训中, 认为IND模块较复杂, 难于控制而不推荐使用。事实上, 在特定情况下, IND模块却有极大的优势, 可以简明地处理较复杂的算法或控制逻辑。
2.1 函数功能强, 程序可控性强
与I/A系统常用的CALC模块相比, IND模块支持算术运算、多种函数运算, 赋值运算等, 支持丰富的程序控制语句。程序易读性很强。
2.2 语句灵活, 受限制少, 节省系统资源
与CALC相比, IND模块不受50行的长度限制。
IND模块提供了ACTIVE参数, 由外部条件触发, 这样, 其执行时间可以由外部时钟 (或其它条件) 控制, 在额定条件下激活。如可以每30秒执行一次, 不象CALC必须由CP周期 (默认每0.5秒) 触发, 很占CP资源。
3 典型实例与实现思路:
3.1 问题提出
高压溶出下料量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是衡量一个周期内氧化铝生产是否平稳的重要标志, 因此, 岗位和工序提出, 对高压溶出五个系列的下料量的班报、日报、月报、上月总量、月平均量进行实时监控, 使岗位的主操作员、辅操作员、调度等与参与生产指挥人员即时看到动态报表。
3.2 实现思路
以IND模块为核心, 实现的基本逻辑图为:
3.3 逻辑图说明:
实现过程采用了四个BLOCK来实现。
(1) 用CALCA制作RS触发器, 每30秒发生一个0.5秒的激活脉冲, 驱动IND模块的ACTIVE。特别说明的是:这个触发器并不只为一个IND模块服务。当同一个系统有多个积算器时, 统一由一个RS触发器驱动即可, IND模块每次激活, 则进行一次积算, 并输出到现场监控桌面。
(2) 用AIN模块采集由现场流量计输入的瞬时流量。
(3) 用ACCUM模块实现流量的积算
(4) 用IND模块实现流量报表的起止点截取、积算, 通过Fox Drow输出到界面。
4 实现流量积算报表的详细组态参数和程序
4.1 RS触发器的实现:采用一个CALCA实现
输出脉冲由BO01输出。
4.2 其它模块。
AIN为现场仪表接入FBM的常规BLOCK模块, ACCUM为流量积算模块, 注意根据仪表量程参数填写MTRFAC计算参数。
4.3 IND模块实现报表程序主要代码及说明:
5 对I/A流量报表开发的体会
I/A系统是一个功能很强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实践发展过程中, 陆续提供了120多块标准模块完成用户各种控制需求, 通常I/O系统工程师只需掌握其中部分模块的组态和参数就能完成常规控制。而加上顺序块的软件开发, 则可以实现用户几乎所有可能的需求。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 与I/O系统工程师共同分享交流。
参考文献
E.E.肯明斯《I(a)》浅析 篇3
关键词:肯明斯,立体未来主义,感觉,视觉价值
肯明斯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诗人, 同时又是一个画家, 对现代绘画中强调绘画视觉效果的立体派颇感兴趣, 是毕加索的崇拜者。他竭力把绘画的美学原则运用到诗歌中, 他视诗如画, 在他眼里, 诗歌与绘画表面相距很远, 却有共同的基础, 是同一棵树上开的两朵色彩、形状不同的花。他在很多的诗歌创作中, 颠覆已有的诗歌秩序和语法规则, 通过字母的大小写、标点符号、词语的断裂或连接, 诗行的巧妙安排等技巧, 用绘画的手法和表现手段勾勒出一幅幅色彩丰富、统一和谐的画面, 给读者以视觉刺激, 触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和抒情效果。
1 诗中的立体未来主义色彩
肯明斯典型的“立体”、“动态”、“视图”诗是《I (a) 》, 这首诗的格式就是一片树叶飘然下落的画面。本文选择这首诗, 从新的角度挖掘其“新”的内涵。全诗如下:
肯明斯在艺术创作中采用了立体主义的风格, 立体主义是绘画中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现代艺术, 强调画面的多视角、动态和立体效果, 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拼凑, 或相交, 或相叠构成一幅画面。肯明斯的诗深受立体派绘画艺术 (cubist paintings) 的影响, 他大胆地将诗的外在形式“立体化”, 运用现代诗中“立体主义”的意象和叙述方式, 将经验分解为许多元素而重新组合之, 正如画家将物体分解一样。
(1) 按横向看。
《I (a) 》排列起来就是:I (aleaf falls) oneliness, 但肯明斯却将其排列成每一行只有一两个字母, 形成了形单影只的意象;诗的排版方式像孤零零的字母, 描绘出了一片叶子徐徐飘落的轨迹。这种安排制造了视觉和动觉效果。它模仿叶子落下的动态, 使读者的目光也随着诗行的移动如落叶般飘零;诗人用括号再现秋叶在秋风中飘落的意象, 而括号表现了落叶在飘落的过程中随风忽东忽西的景象。
(2) 拆分上看。
la在法语中暗示女性, le暗示男性, 诗的前两行意为“分离”;而第一行l (a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罗马数字“I”和一个英语的单数不定冠词a的组合, 第二行le也是法语的单数定冠词;af和fa象征着生命的扭曲。接下来的ll与下面的one,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一行只剩下反身代词后缀iness, i是大写的I (我) 的小写, 可以看成是“小我”。个体的小我在现实群体的生存环境中, 因为不能放开自我是注定孤立的, 从而产生了孤独寂寞的情感, 这样的妙用便写出了寂寞的根源。诗人把a leaf falls藏在loneliness的里面, 让读者隐隐约约感到秋天的凄凉。1958年, 肯明斯写这首诗时已经64岁了, 从这寥寥几行,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年老的孤独, 以及对人死如叶落的感叹。
在这首小诗中, 肯明斯的作画风格和写诗风格珠联璧合, 通过视觉效果非常传神地表现出了“孤独”的主题, 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服务于整体的视觉效果, 读者阅读这首诗, 就像在欣赏一幅画。
(3) 从整个“视图”来看。
每行只有两个字母, 构成“形单影孤”的意象;从拆字分行上看, “I”, “a”首行被括号分开 “one”, “l”, 多个部分, 或由其形, 或由其意, 都会使人联想到孤独、寂寞, 产生的意象是孤零零、静悄悄;从文字意义上, 一片落叶所形成的意象也是孤苦伶仃, 寂寞难熬, “孤独”这一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iness 可以分为I, ness, i 是大写I 的小写, 即可以诠释为小我。个体的小我在现实的群体的生存环境中因为不能绽放自我而注定是孤独的, 也正是以自我为中心, 孤独便产生了。抽象的寂寞与具象的落叶融为一体, 这象征人的寂寞是注定的, 生命是无情的。此外, 诗行的排列犹如一根直线无限延伸, 喻指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孤独绵绵无绝。诗中大量的空白, 显示了宇宙的浩大, 相比之下, 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奈! 死亡, 在喧嚣而繁忙的机器社会里, 如同这片孤零的落叶, 令人黯然神伤。
肯明斯诗歌中文字的拼法组合自由, 或分解或重新排列, 打破了文法的惯例和标点的规则, 富于诗句以弹性和精巧, 貌若混乱实经思考的方式, 使他的诗歌负担新的美感使命, 大大加强了文字的表现力和诗歌的张力。
2 从读者的感觉角度
(1) 视觉上。
首先映入眼帘的只有一个“完整的单词”“one”。而“one”首先就令人联想到独自、孤单。英语中的“one”常与“singu-lar”、“alone”相伴相关。如伽达默尔所言“孤独的体验中自然包含着由于单独而造成的痛苦”。因此, 就某种意义而言, “one”就是“lonely-ness” 的代名词。而深入观察之后我们知道, “one”并非真正是“完整”的单词。诗人有意将“one”从原字母组合中隔离出来, 以指一山、一水、一树、一人……巧妙地造成一种形影相吊的孤独氛围, 使读者首先即进入一种广漠的境界。而诗的立体形式亦恰似一片叶子飘落的形象。诗人不仅是以此绘形, 而且是以形达意, 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动态图像, 描写心情下沉的轨迹, 传送读者一刹那孤独的感觉。而读者呢, 在“one”的氛围下进入诗中的角色, 进而仔细体味诗中另一凸显的括号结构。
(2) 听觉和触觉感应上。
诗中显然有象声词的使用。诗中[F]和[S]音的使用, 使读者感受到风声、叶子萧萧下落至旷野间的天籁, 因而很自然地感到秋风的凄凉, 触觉受到刺激, 联想得到扩展延伸。黄昏落叶, 残墙败草也就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 通感。
I (a) 由视觉所营造的孤独气氛出发, 听觉的风声、落叶声和触觉的凄凉感觉及回归视觉所产生的秋天色彩、景象的联想相沟通, 将声音染上季节的色彩, 再将此色彩配上相应季节的声音。声与色转换, 视与听交融, 各种心理现象纷至沓来。我们可感受的, 不再是一词一字所堆砌成的诗文, 而是“音乐风景片的剪接”。而读者也就有了临风而立, 独受西风的感觉。
3 从形异及视觉价值方面
这首诗中, 除了前面所说的意义外, 还可以发现以下奇景:
(1) 对称的外形。
这首诗是按1-3-1-3-1 这种对称的格式排列的, 并非只是打破了旧的格律没有建立起新的格律, 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井然有序的, 呈现出人和自然天生的秩序感。
(2) 抽象与具体。
这首诗是抽象的理念与具体的意象的完美结合。把全诗的文字恢复原状为:loneliness a leaf falls。这首诗抒写的是人的寂寞, 诗人在“一片叶落下”的前后各加一个括号, 再插入“寂寞”于第一与第二字母之间, 便产生了音乐的和弦和电影的“蒙太奇效果”, 抽象的“寂寞”与具象的“落叶”融为一体, 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寂寞如一片落叶”的真实感受, 叶落下的动感也与人对寂寞的感受具有相似的轨迹。
(3) 视觉的效果。
诗人打破构词法和构诗法, 把a leaf falls 拆散, 重新分成六组并上下排列, 能够产生视觉上的落叶效果, 让人仿佛看到一片树叶孤单地落下, 不是随风飘落, 而是垂直下落, 叶受到的是地球的无情引力的控制, 人也受到了命运的无情控制, 象征人的寂寞是注定的, 生命是无情的。la 和af 之间有a 相接, af 和fa 之间有f 相连, 最后是一字孤立的s, 其音其型都给人一种落叶着地的“寂寞”感受。两组字母在形体上对称, 象征人在各种矛盾的对抗与和解中生存。
(4) 打字机的妙用。
肯明斯时代用的是打字机, 在打字机上, 字母l [el]和数字1 (one) 同键, 所以loneliness 也可以看成one-one-iness 正好写出了孤零零的一个人独处时的感受, 这种感受正是“寂寞”。其中最重要的是iness 可以分为i-ness, i是大写的I (我) 的小写, 即可以诠释为“小我”。个体的小我在现实的群体的生存环境中因为不能放开自我而注定是孤立的, 以自我为中心便产生了孤独寂寞的情感, 这样妙用便写出了寂寞的根源。此诗因为形异产生了巨大的弹性, 有巨大的诗意空间。
4 结 论
在《I (a) 》中我接触到的是某种类似于绘画的东西, 看到了肯明斯诗中立体未来派的影响。它在形式和效果上都非常的与众不同, 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诗歌本身丰富的内涵通过各种文体手段被充分地展现出来, 也充分体现了肯明斯的诗歌特点我们欣赏他的诗歌, 应注意他如何把现代的形式与传统的内容巧妙的融为一体。
对于肯明斯, 生命是一连串渐渐展露的发现, “恒是那美丽的答案, 问一个更美丽的问题。”阅读他的诗歌, 不时会有解开密码后豁然开朗的喜悦。为了喜悦和享受, 请翻开肯明斯的诗作! 那时, 一幅幅动人画面将在你的眼前跳跃!
参考文献
[1]樊志华.E.E.肯明斯诗中的立体未来主义色彩[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8) .
[2]王珂.论英语图像诗的流变[M].宁夏:宁夏大学出版社, 2006.
相关文章:
安全的学习环境02-0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02-03
完善内部控制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研究02-03
论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策略02-03
网络经济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研究02-03
环境安全评价系统02-03
安全工作方针与目标及措施02-03
实现安全工作方针与目标的措施02-03
自行车上的梦想诗歌02-03
安全工作方针与目标措施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