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精选十篇)
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 篇1
纵观美国高校, 创新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普遍认为, 创新教育首先要在人才的内涵、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以及学校建设上有所创新, 革除陈旧的思想观念, 生成创新型教育理念。在此种理念的指导下, 美国的创新教育机制非常注重政府、市场和社会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导向性、保护和尊重及鼓励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性。
作为世界上最早实施创新教育的国家之一, 美国很早以前就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宏观政策提出来。1973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先后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高校各建立一个“创新中心”, 具体实施创新教育实验。1983年4月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的报告《国家在危险中》强调:“必须致力于教育制度的改革。”1991年, 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指出:“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这对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 培养会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劳动者, 进而维护民主社会都意义深远。”“应培养大量的具有批评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3]
美国的创新教育成就有目共睹, 世界上70%的专利出自美国;从诺贝尔奖得主和世界一流大学排名数看, 美国也占了绝对优势;而比较重大的、有突破性的成果, 也有很多是来自美国。这些成就的取得, 与美国创新教育体系的完善是分不开的。
一、政策和保障
国家和组织制定的政策与计划。1970年美国教育部前身教育办公室在界定资优才能时, 已经特别将创新能力列为六种资优才能之一。教育部在教育研究中, 落实教育创新研究工作及成果分享, 以教育研究与改进办公室为主要负责单位, 支持与教育相关的研究与调查, 出台支持教育创新方案[4]。1986年5月, 美国卡耐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制定的一份文件指出:“我们的经济越来越依赖那些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系统运转方式能够很好地凭直觉掌握的人才。”为此, 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 力求促使美国当今儿童——下世纪公民为适应2061年哈雷彗星再次临近地球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这个计划将帮助他们如何生活, 即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创造, 这是通向新世纪的桥梁。为了实现这个计划, 1991年布什总统还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大力改革教育, 促进创新[5]。另外, 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竞争法》更是标志着美国用立法确保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
中小学基础创新教育。除了政府制定的保障和鼓励政策外, 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成功还得益于良好的中小学基础创新教育, 这是不可忽视一个重要保障。美国的初等教育非常注重鼓励学生创新, 是最适宜于创新的教育摇篮。在美国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问题是愚蠢的”。老师对学生所提出的任何问题都不会动怒, 还会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提问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启发性的问题, 并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6]。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和看法都是极尽所能的保护和鼓励, 而不是讥讽或者贬低。美国的学校就不仅鼓励学生提问, 还会组织他们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据《素质教育在美国》记载, 美国小孩是从小二年级开始课题研究活动的。到七、八年级, 美国小孩就具备了较强的研究能力, 能做出如“音乐 (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摇滚乐)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色彩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 “物的色彩与消费者的心理”, “狗靠什么来决定选择玩具”等连我国的研究生也感到困难的课题[7]。
社会支持。企业支持是社会支持中最为有力和关键的部分。企业的支持给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提供了血液——资金保障、沃土——实际操作机会和空间。企业不仅本身进行创意产品设计研发, 亦能关注社会及教育, 将创意的精神融入其中。如创意公司除了本身进行创新研发外, 亦设有“斯坦福大学 (学习) 实验室”用以鼓励与教育创新相关的研究。再如微软委员会设有“捐献项目”, 支持高等及中等教育、人文与科技、艺术环境的发展, 并长期赞助华盛顿大学、密歇根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共五所大学的创新研究[4]。此外, 美国的各种媒体也对创新教育大力支持。如“发现”和“科学”两个电视频道, 不仅给大众提供深具创意性、教育性及娱乐性节目, 更在网站上设立Discovertschool.com, 针对学生、教师、家长提供自行研发的学习教材。对学校教师来说, 这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课程创意资源[4]。
二、师资力量与教师待遇
美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因此, 美国的本科大学不仅仅要求教职人员具有博士学位, 而且本学校毕业的博士生不能直接在本校任教。这种做法不仅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职业化发展, 并且对学术创新性也有积极的影响。此外, 美国大学把发现、培养、扶植优秀学生视为教师的天职, 这同样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
美国高校教师拥有比较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比较可靠的经济保障。著名的《1915宣言》明确宣布:教授作为教师学者有权自由发表言论;除非不称职或有道德缺陷, 教师的职位必须得到保证;教授受处分前有申述的权利[8]。为保障教授享有学术自由的权利, 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适宜的教学科研环境, 美国的高校普遍实行有条件的终身聘用制。例如科恩伯格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 在终身聘用制的保护下, “他可以10年潜心在自己的领域内钻研, 而没有任何压力迫使他出成果” [9]。由于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多方的资助, 科研人员申请资助相对容易。并且课题负责人获得课题资助后, 科研自由度比较高。政府也给予科研活动很大自由, 尽量避免束缚科学家的手脚, 以免制约他们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空间。然而,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美国大学每年只给教职人员发放九个月或十个月的工资。对于那些争取到科研经费的教师, 即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大学未发的工资。这样的机制可以激励教师参与竞争, 积极想办法争取科研经费, 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提高适应能力和学术水平[10]。
三、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的培养标准。美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标准非常具体明确, 操作性强, 这对于创新教育来说意义重大。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中就包含了详细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①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②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③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独立思考的能力;⑤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⑥与他人合作的能力;⑦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⑧辩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⑨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 (10) 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 (11) 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 (12) 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11]。
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哈佛大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美国大学总体上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作出了杰出成就, 其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11]。美国高校重视对教学制度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及校园教育环境的塑造, 使之更好地为创新教育服务。这其中最值得一提是美国高校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例如,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的类似计划有“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 (U—RAP) 赫斯学者计划” (HSP) “校长本科生研奖学金” (PUP) “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 (REU) 。麻省理工学院设立的类似计划有“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独立活动期计划” (1AP) “新生研究计划” (FAR) 等[12]。通过这些计划, 与名师一起参与科研实践, 美国高校的学生亲身感受和参与了科研的整个过程, 不仅增进了他们对课程学习的理解, 而且还提升了他们的科研水平, 培养了创新能力。此外, 美国高校运用灵活的课程教学和高科技的教学媒体、名师登台为本科生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Dill, D.Friedman, C.Analysis of Frameworks for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9 (3) :411-435.
[2]Michael N.Bastedo.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Promo-ting and Sustaining Innovation in Public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007 (2) :157.
[3]施梅.国际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0) :104-106.
[4]乔凤合等.创新教育在美国[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 :46-47.
[5]王林燕, 李惠.美国教育创新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业时空, 2007 (18) :81-81.
[6]万文涛, 余可锋.从美国诺贝尔奖得主的成长曲线看其创新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7) :36-40.
[7]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164-180.
[8]德里克.博克[美]著, 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4.
[9]张镇强.为什么美国盛产诺贝尔奖得主[J].科学决策月刊, 2006 (12) :60-60.
[10]许永龙.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研究及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2) :90-93.
[11]邓春梅, 刘焰余.对美国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和借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 (4) :164-166.
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 篇2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早,是美国社会发展的产物,与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和经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纵观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一路走来的历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萌芽阶段(1947-1970),其特点是创业教育成为一门独立课程。1947年,新企业管理作为首个MBA创业课程由MylesMace教授发起,188名学生参加了学习,这标志着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的兴起。然而,接下来的20年,创业教育并未得到充分发展。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历了黄金时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经济高速增长,大企业发展繁荣,而小企业则逐渐减少。因此,创业教育当时在美国并没有市场。
第二,发展阶段(1970-1990),主要特点是关注创业技能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创业教育逐渐被重视。20世纪70年代初只有16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但在随后的20年里却得到了迅速发展,1989年高达1060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美国小企业数量的快速增加致使小企业课程及创业管理课程增多了。在这一时期,创业教育重点关注创业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高校将创业教育与企业紧密联系,从而增强教育的特色与实力。从事创业教育的许多教师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大企业家,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业。
第三,成熟阶段(1990年至今),21世纪是创业者的时代,他们能把创新的想法变为现实。据调查,在34岁以下的美国年轻人中,有多达560万人积极尝试创办自己的企业。人们对创业的需求加速了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创业教育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创业教育课程和项目急剧增长。现在美国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有力的组织支撑网络,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完善系统,师资队伍雄厚稳定,可以说其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
世界上很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探索。美国是较早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且已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研究体系,具有自己的特色,在理论与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且完善
美国的大多数高校都把创业教育视为一个专业的领域或研究的方向,其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完整且系统,并且还有作为公共课程的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建构中遵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文理科相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程涉及与创业相关的各个方面。其不仅具有科学的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且具有完善的教育实践体系。在理论上,既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基础课与综合课程设置中,又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在实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职业技能。
2.教学与科研队伍雄厚且稳定
在美国高校中,教授创业教育的教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专职教师,占大部分,他们对经济、会计、金融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很精通,理论基础知识也十分深厚;并且很多教师都曾有过创业经历,对市场的变化、社会的需求具有很强的洞察力,从而把教学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更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另一部分是兼职教师,美国高校善于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邀请创业经验非常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兼职教学、开设讲座等,讲授创业的现实经验,对学生的创业计划给予专业的指导,加强学生对创业过程的理解。
3.教学方式灵活且多样
创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互动,注重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因此,美国高校在课堂教学中避免了传统机械的教学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如百森商学院与斯坦福大学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嘉宾讲座的形式。学生参与并完成和课程有关的项目,可使其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知识理论水平与团队合作能力;成功创业者的讲座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的规律,增强了其对创业过程的理性认识。4.创业实践教育务实且实效
美国历史文化的特性使美国人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强、看重效用。因此,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是“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的体验”,实践多于规则的讲授。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分关注学生创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学生对创业教育内容的相关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且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完善且规范
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决定美国人注重实效。20世纪80年代硅谷创业奇迹引起美国政府及各界的高度重视,政府不仅鼓励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研究,且制定了旨在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法规。高校领导者的重视与支持以及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与融资策略也是美国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此外,良好的创业文化背景和创业氛围也为美国创业教育的顺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创新 篇3
关键词:美国高校图书馆 管理转型 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5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3-0091-05
Explor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 Transition and Innovation
Abstract In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age, library transition and innov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 innovative practice from two aspects: management transition and service innovation. The author's proposal are as follows: improving management philosophy, breaking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learning and absorbing the advanced method and technology for service innovation, and hard innovation and soft innovation should coordinate for development.
Keywords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 management transition; service innovation
笔者不久前结束了美国图书馆的访学,近距离体验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美国图书馆同行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就令人印象深刻,触发了笔者探究图书馆转型和创新的冲动,这是研究的缘由之一;其次,自己身处高校图书馆,强烈地感受到当前图书馆正面临着一场变革,图书馆未来将何去何从?好奇心驱使探究这个主题,这是研究的缘由之二;近日读到吴建中先生在2012年出版的《超越与转型》一书,引起强烈共鸣,这是研究的缘由之三。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问题,值得每个有责任感的图书馆人思考,这个宏大的主题,以笔者个人的学识和积累,恐难以抓住要旨,本文试图从图书馆的管理转型和服务创新方面展开研究,实为管中窥豹,意在抛砖引玉。
1 研究综述
图书馆转型与创新问题近年来引起图书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重视,国内主要的研究有:初景利[1]通过分析美国几个典型图书馆的创新实践,提出图书馆转型发展建议:加强图书馆的发展定位与战略规划的设计;加强以用户和服务为中心的业务布局与结构调整;改进图书馆的基础业务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的融合;加强图书馆统筹协调与协同的能力;加强人员队伍的能力建设与培养。初景利[2]把图书馆转型的外生动力归纳为:信息环境,经济环境、教育与科研环境等变化;吴建中[3]认为当代图书馆的转型不是功能的转型,而是增强和完善了“以用为主”的基本功能的转型;朱强[4]的研究认为在变革时代高校图书馆要主动寻求改变,需要制订出图书馆未来的战略规划;为用户提供精细化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多维度、深层次的支持;注重开展多元化合作;宗霞[5]指出图书馆面临三个方面转型:核心价值转型、功能定位转型、管理服务转型。
图书馆的转型变革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图书馆的方方面面。上述文献研究表明,管理转型是服务创新的基础和保障,服务创新则是图书馆创新的显性成果。故本文把重点放在对图书馆的管理转型和服务创新的研究上,其中管理转型包括管理理念转型、组织架构调整、组织文化重构;服务创新则包括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和服务场所创新等。
2 美国高校图书馆管理转型
2.1 管理理念转型
在数字信息时代,美国图书馆界积极借鉴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对图书馆管理的再认识,从原有的重视文献资源的管理、服务业务的管理,发展到重视图书馆的全面管理,包括对图书馆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的研究、业务流程的再造,用户关系的管理等等。
2.1.1 引入企业管理思维 重视发展战略规划
很多美国高校图书馆都在其网页上写明该图书馆的使命或愿景,以及未来发展战略。美国国会图书馆早在1998就开始发布未来发展战略,其发展战略主要围绕内容战略、用户战略、推广战略、组织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方面提出[6],并在之后的时间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哈佛大学2013年最新的战略目标则强调[7]:为支持哈佛大学研究,教学和学习,实施哈佛图书馆馆藏和内容开发战略计划;通过知识发现,整合专业知识和全球合作的网络,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数据。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最新战略规划中提出了七项战略目标[8],包括馆藏发展战略、用户战略、学术支持战略、空间优化战略、文化建设战略等。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的新服务模式战略目标则重点强调[9]:数字图书馆战略、学术支持战略、图书馆评估战略等等。耶鲁大学医学图书馆最新战略规划包括[10]:世界级的馆藏发展战略、服务战略、推广战略、沟通与协作战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总之,图书馆发展战略重点通常围绕资源保障与建设、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知识发现、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而制定长期规划。发展战略规划高瞻远瞩,以支持学校的学术发展为准则,对具体的业务工作有较强的引领作用。
nlc202309031241
2.1.2 重视用户关系管理
美国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用户关系管理,用户关系管理的要旨是重视用户价值,为细分用户提供细化服务,服务运作从“以业务为中心” 模式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模式。通过关注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为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服务,是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的有效手段。加强用户关系管理有多种方式,如为细分用户提供定制书目信息、热门图书推荐、定题信息服务等等。此外,让用户参与新服务的设计是用户关系管理的另一种尝试。一直以来,图书馆的服务设计都是以图书馆为主,以用户为辅,美国高校图书馆则把用户参与放在首要位置。如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在建设读者学习空间的时候,邀请用户提供设计方案,用户投票选定方案,整个过程都以用户为主,大大提高了服务的满意度。
2.2 组织架构调整与变革
美国高校图书馆近年在组织结构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打破传统图书馆组织架构和部门设置,合并和重组了许多传统部门,成立了很多新部门,使组织机构扁平化。
2.2.1 优化组织结构,成立新部门
在美国高校图书馆有很多新部门,如战略规划部、人力资源部、评估部、馆藏发展部等。战略规划部负责研究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及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趋势,制定本图书馆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规划部通常由馆长直接领导,是馆长的智囊团。人力资源管理原本是企业管理的理念,强调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发挥员工潜能。近年美国高校图书馆效仿企业管理模式,重视提升员工素质,纷纷成立人力资源部,该部门主要负责全馆人员招聘、薪酬制度、岗位设置、岗位考核、职称评定、员工培训等,良好的人力资源系统是完成组织使命的保障。评估部出现较晚,是在2000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LA)提出图书馆评估准则后,顺应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设立的部门。图书馆评估把读者满意度作为评估的重点,评估部负责日常的各类数据搜集,分析评估数据,定期发布评估报告,为图书馆个性决策提供支撑。馆藏发展部是从采访部发展而来,通常整合了采访馆员、咨询馆员、学科馆员等分散在不同部门的馆员,组合而成的新部门,负责制定馆藏发展政策、发现用户需求,按需统筹建设馆藏等,原有的采访部则重点放在资源的采购及合同管理等商务工作。
2.2.2 实施全面改革,重新整合机构
2011年哈佛大学图书馆改革在世界图书馆界引起轰动。当时哈佛图书馆共有八十多个分馆,由于历史原因,存在机构臃肿、协调性差、资源建设重复等问题[4],导致图书馆整体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哈佛图书馆高层决定对原有的组织模式进行的改革,把所有的分馆按照馆藏发展需要、馆藏内容所属学科领域以及业务活动相似性分成五个大组,各个分馆除受原来所属院系领导外,还要受所在组负责人的领导。重组后的哈佛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实现了扁平化,增强了分馆与总馆、分馆之间的横向协作,并统一了分馆借还书服务、技术服务以及数字影像服务等服务界面,使服务规范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在2007年提出“新服务模式计划”,进行了以大学科群为基础的整合。该计划组织变革的重点是对原有的专业分馆进行合并和重组,按数字图书馆的虚拟布局和学科化信息服务的功能,形成以学科群为基准的整合,为跨学科研究与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促进整个大学图书馆系统的高效和集约运行。该图书馆还将以前分散于各分馆的采购、编目业务统一纳入总馆的技术服务部门。
2.3 组织文化重构与创新
图书馆组织文化对图书馆的价值观、管理风格、组织架构、规范制度起导向作用,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对于员工具有指导作用和激励作用,促使员工把群体价值观念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规范员工的行为,是打造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11]。在转型和变革时期,图书馆组织文化需要重构和创新,为管理转型和服务创新提供支撑。
为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提出新的组织文化构建计划[12],重点强调支持和鼓励员工不断更新他们所拥有的技术,培养员工对工作方式变化的高度敏感性。耶鲁大学图书馆强调树立对馆员终身学习和教育的文化,通过给馆员提供各种学习机会,满足馆员自身发展的需求,让员工获得职业的成功。图书馆文化重构,需要重新审视馆员的作用,重视馆员个人和团队的发展,利用各种方法提高馆员的进取心[13]。
3 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3.1 服务内容创新:从文献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
美国图书馆学大师谢拉[14]说:“服务,这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美国高校图书馆积极探索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型,学科服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1.1 深入用户的学科服务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担负着新的使命和任务,学科馆员成为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重要力量[1]。康奈尔大学的学科服务的主要任务是[15]:院系联络、馆藏建设、参考咨询、教学培训。耶鲁大学学科馆员的任务是:负责有关学科文献的订购、检索服务和咨询服务,以及承担学科课题和项目。哈佛大学商学院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在嵌入教学培训方面取得不菲成绩,他们围绕课程教学与学习提供特色服务[4],2010年参与的课程达到90多门,基础服务包括教学准备服务、技术帮助、课程网站建设、教参资料的保留和获取、全文链接的提供等;全程跟踪的深度服务包括:信息产品和学习资源的定制、与课程相关情报收集及调研分析、课题决策参考方案、学生研究作业、项目内容设计等等。
3.1.2 嵌入科研的高端知识服务
美国高校图书馆除了大力发展普遍的学科服务,还探索“嵌入式”高端知识服务模式。近年来很多研究型图书馆承担科研数据管理任务,为本校学者的科研项目提供从项目申报到研究成果数据管理服务工作,一般设有专人专岗实施数据管理服务。科研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组织、存储、备份、共享、数据安全等,需要开发专门的软件工具进行管理,为此图书馆还同技术开发商一起合作开发相关软件产品。这项工作已远远超出传统意义的图书馆业务,这是美国高校图书馆探索从传统的信息服务向高端知识服务的转型的典型例子。
nlc202309031241
3.2 服务手段创新:社交网络和移动图书馆
美国高校图书馆对新技术非常敏感,及时应用新技术,有效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社交网络和移动图书馆服务是目前美国高校图书馆有影响力的服务。
3.2.1 运用社交网络服务用户
美国很多高校图书馆都运用社交网络推广图书馆的服务,建立同用户的沟通渠道,带给用户全新的服务体验。美国高校图书馆在社交网络出现伊始,就敏锐地发觉这项应用对图书馆的重要性,紧紧围绕这项技术开展多种虚拟服务,现在很多图书馆都拥有数量可观的“Fans” ,年轻人是社交网络的主要群体。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普遍采用Facebook、Twitter等方式同用户交流和互动,图书馆Facebook主页所提供服务的内容包括:新闻发布、最新通知、参考咨询、交流园地、技术服务等,很多图书馆甚至把实体展览都搬到Facebook上来,还有图书馆借助社交网络平台组织热门话题讨论活动,所以这些应用都大大增加了读者的关注度。
3.2.2 移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
移动图书馆在美国率先得到普及和应用,移动图书馆最早只能进行一般信息查询,如馆藏目录查询、移动数据库检索、参考咨询 、续借图书、读者账户管理、馆藏分布、新闻发布和新书通报等,现在发展到建立社交网络的链接,提供讲座播客服务,预约研修室,预约移动课程等。除此之外,移动图书馆大大促进了电子图书和有声读物的借阅,在促进阅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很多大学图书馆正努力扩展支持移动设备的信息环境,以方便用户利用移动设备获取学术资源。
3.3 服务场所转型:从文献中心到学习中心
3.3.1 信息共享空间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场所
一直以来,图书馆给人的印象是浩瀚的书库、安静的阅览区。美国高校图书馆则正在颠覆这种印象。上个世纪90年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率先提出将图书馆打造成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把图书馆打造成读者学习与交流的场所。读者可以利用信息共享空间完成各类学习与讨论交流,把传统的书库从原来显眼的位置转移到比较隐秘的地方,二线图书甚至被移到城市郊外的密集仓储中。信息共享空间通常分为学习共享空间和学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主要提供给大学生利用,有个人学习间、小组讨论学习间、设备与技术服务空间等。学术共享空间则是为研究人员提供高层次的研究与讨论空间,提供多种硬件设备,如电脑、投影仪、打印机,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和文字识别设备等。信息共享空间中的设备和家具都是可移动,用户可以根据会议或研讨的需要重新布置。此外,在许多特定区域还设置了咖啡厅,浓郁的咖啡气味,令读者沉浸在松弛与惬意的环境中,享受学习、交流和思考的乐趣。
3.3.2 为游戏化学习提供支持
地平线[16](Horizon)报告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都提到游戏与游戏化学习将成为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所谓“游戏化”就是将游戏的基本元素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游戏化的课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体验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学习来积累点数获得奖励。美国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在提供游戏服务的尝试,主要目的是吸引用户到图书馆学习,加深用户对图书馆工作的熟悉和理解,提升用户阅读粘性和信息素养。在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图书馆的一个中型开放区域,摆放着普通的阅览桌椅,贴在每个阅览桌上的九宫格数独游戏为在此学习的理工科学生提供游戏支持,他们在学习间隙,顺便完成贴在桌面上的游戏,在游戏中锻炼思维,体会学习的乐趣。
3.3.3 学习中心的嬗变——斯坦福大学的“无书图书馆”
在场所创新方面,美国高校图书馆有很多大胆创新,斯坦福大学的“无书图书馆”就是一个创新案例。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因为空间容量限制,在2010年将物理图书馆和工程图书馆改建成“无书图书馆”,他们将大部分图书搬运至郊外的远程书库,把腾出来的空间设计成“无书图书馆”。走进无书图书馆,感受到这些空间都是为“人”设计的,而不是为“物”设计的,里面有大量的沙发,一个名为“头脑风暴岛”的讨论区域、电子公告栏以及一组活动空间,只有很少的书和书架。在一侧显著位置,有当年惠普公司初创时的办公室模型、在走廊里则摆放着Google最早设立在斯坦福大学的存储设备模型。几台电脑和Kindle电子阅读器摆放在桌面上,供读者使用。“无书图书馆”全Wifi覆盖,智能手机和电脑可以随时联网查阅资料,这样的空间为读者营造出更多自由的学术氛围,令读者沉醉其中,成为思想的“孵化器”。
4 研究启示
4.1 提升管理理念,突破体制限制,大胆探索组织创新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需要变革以适应未来图书馆的发展。组织变革的前提是管理理念的提升,需要把图书馆事业放在一个相当的高度去审视,提出图书馆的愿景和使命,制定图书馆发展战略。纵观中国图书馆界的理念创新, 步伐很小,战略规划大多停留在表面,或者表现为工作计划,而不是一种组织未来的发展战略,往往缺乏深思熟虑的高瞻远瞩规划,加之落后的组织文化,使图书馆缺乏一种向上的力量。
美国高校图书馆具有很大的自治性、自主权,因此在体制上保证了改革与创新的顺利进行。相比而言,中国高校图书馆缺乏自治性,加之历史原因,中国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高端人才家属聚集之所,组织内部的任何变革同个人利益冲突时,都会在内部形成强大的阻力,因此中国高校图书馆在组织创新方面缺乏建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图书馆进行了尝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按照大学科重新整合服务部门,形成以学科为主,融合基础服务和高级情报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浙江大学图书馆成立了研究与发展规划部,负责研究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制订图书馆发展规则,并根据业务线条设立了资源总监、服务总监、技术总监和合作总监岗位。
4.2 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服务创新
国内图书馆界比较固守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范式,缺乏对新范式的研究和尝试,亦缺乏引进借鉴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服务创新的实践。总体看来,图书馆的局部创新多见,系统性创新少见,很多创新本质上只是对原有服务的补充或点缀,而真正的创新则必须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重构图书馆服务,可以说中国图书馆界正是处在“微创新”的阶段。应大力倡导建立图书馆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从自娱自乐式的“创新”中走出来,努力寻求满足用户需要的服务创新。
nlc202309031241
4.3 “硬创新”和“软创新”并重
如今的图书馆在内涵和外延方面都远远超出传统图书馆的范畴,只保留了“图书馆”的称谓,内核集成内容、工具、平台等多种功能,外延则扩展到支持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的服务[17]。如果把技术创新和场所创新比作图书馆的“硬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则是“软创新”,图书馆的转型和创新需要软硬创新相辅相承,互相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心脏,承载着学校的重任。同美国图书馆相比,中国高校图书馆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尽快缩小差距,是中国每一个图书馆员特别是图书馆领导层要思考的问题。如果说“硬创新”可以借助技术靠钱来实现,那么“软创新”则需要图书馆人从理念、方法、态度上有质的提升方可实现,“软创新”是“硬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初景利,许平,钟永恒,等. 在变革的环境中寻求图书馆的创新变革——美国七大图书情报机构考察调研报告[J]. 图书情报工作,2011,(01):10-16,69.
[2]初景利.图书馆的未来与范式转变——IFLA2011年大会侧记[J].图书馆论坛,2011,(06):68-72.
[3]吴建中. 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3.
[4]朱强,张红扬,刘素清,等. 感受变革 探访未来——美国三所著名大学图书馆考察报告[J]. 大学图书馆学,2012,(02):5-12,17.
[5]宗霞.简析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转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1):95-99.
[6]杨雨霖, 黄如花.美国国会图书馆管理创新案例分析[J]. 图书馆论坛, 2010,(06):101-106
[7]The Harvard library transition[EB/OL]. [2013-10-5]. http://isites.harvard.edu/icb/icb.do Keyword =k77982.
[8]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strategic planning[EB/OL]. [2014-04-25].http://www.library.cornell.edu/aboutus/inside/strategicplanning.
[9]许丽丽.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的“新服务模式计划”及其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1,(06):75-78.
[10]Harvey Cushing /John Hay Whitney Medical Library 2009 -2012,Strategic Plan[EB/OL].[2013-10- 03].http://www.Med.yale.edu /library/about /action2009.pdf.
[11]Craig Gibson,Playing on ''Practice Fields'': Creating 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ulture in Academic Libraries[EB/OL]. [2014-04-20]. 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 acrl/events/national/ seattle/papers/304.pdf.
[12]Columbia library strategic plan[EB/OL].[2014-5-10] .http://library.columbia.edu/content/dam/libraryweb/general/documents/strategic_plan_2010-13.pdf.
[13]Julia Leong, Craig Anderson. Fostering innovation through cultural change[J].Library Management, 2012, 33( 8/9):490-497.
[14] (美) 杰西·H·谢拉. 图书馆学引论[M] .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6:25.
[15]范爱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科馆员工作模式及其启示[J]. 图书馆杂志,2008,(02):63-66.
[16]地平线网站[EB/OL].[2014-04-20].http://www.nmc.or
g/pdf/2014-nmc-horizon-report-he-EN.pdf.
[17]“The Entrepreneurial Imperative: Advancing from Incremental to Radical Change in The Academic Library,”portal: 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1,no.1 (2001)[EB/OL].[2014-03-25].http://muse.jhu.edu/journals/portal_libraries_and_the_academy/v001/1.1neal.pdf.
作者简介:王丽萍(1968-),女,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面: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创新、知识管理及知识服务。
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 篇4
一、美国《创新与创业型大学》报告颁布背景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 《创新与创业型大学》报告颁布背景
创新创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美国商务部十分重视美国的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的发展在美国商务部具有很大的优先权, 因为其在工业、教育、新技术研发等方面都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2011年, 美国国家创新创业咨询委员会 (the 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为了保持国家的竞争力与创新创业的活力,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提出了新构想。早在2009年, 美国国家创新创业咨询委员会就成为美国竞争法案实施中的一个重要补充, 它由尖端的企业家、投资者、大学领导组成, 并一直在创新创业培养方面为政府提供重要意见与回馈, 近年来已对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巨大影响。2013年初, 应国家创新创业咨询委员会的要求, 美国商务部的创新创业部门直接从各地的高校了解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 并联合一百四十多位高校校长, 针对现实发展状况颁布了《创新与创业型大学》报告。
在报告执行的过程当中, 国家创新创业咨询委员会协同各个部门的工作, 并制定一个共同计划, 以此促进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一报告中的见解将会在美国高校与联邦政府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影响, 从而更好地促进美国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二)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美国的创新创业基础机构包括大量的大学与学院、研究所、实验室以及创新创业公司, 这些机构遍布全美, 规模和数量十分庞大。这些机构同联邦机构合作, 共同在生命科学、能源、电信、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创新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种合作的优势吸引了世界上许多顶尖人才参与到研发与创新创业工作中, 服务并建设了美国的前沿领域。
随着其他国家创新创业实力的提升, 美国的高校正在尽力保持自己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领导地位, 同时, 也促进了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化, 并将创新创业纳入高校学生生涯规划中。高校采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 其方法取决于当地的地理、制度规模、历史、文化和资金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这种多样性的方法被证明是非常符合实际状况的, 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目前, 美国大概有450所高校已经拥有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地区, 但是这些高校已经有效地动员各自地区内的人员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这些高校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设施, 高校师生通过自己的研发与努力, 积极促进了产业合作与新技术的商业化转换。在这一过程中, 麻省理工学院的开发模式 (MIT) 为他们树立了标杆。麻省理工学院通过MIT创造经济价值, 同时, 美国三分之一的企业家并不是工程师出身, 而是来自于其他学科, 这反映出美国的创新创业具有广泛的基础。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 (MGI) 的报告表明, 有三根重要支柱可使创新创业蓬勃发展, 这三个支柱分别是:发展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开创企业文化, 为新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美国的高校对这三个支柱的影响力也在逐步递增, 高校往往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 因为他们培育了创新创业人才, 也培养了大量的员工, 及时更新了校园文化, 以维持创新创业环境, 在促进学生能力持续提升的同时兼顾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活力。
二、美国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 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
1. 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学位体系
首先, 许多美国高校都已经发现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需求的增加, 从而使高校更加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 为学生提供广泛且具有实践价值的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包括商业计划开发、市场营销、网络、“电梯游说”等方面的内容。其次, 一些高校也提供了创新创业方面的学士或硕士课程, 扩展了传统的文科学士学位 (B.A.) 与理科学士学位 (B.S.) , 从而打破了传统课程的壁垒。
科罗拉多大学的创新与企业家学位课程开展于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的校园, 本课程可授予创新的学士学位 (B.I.) , 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多学科交融的团队合作方式。例如,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完成专业课程, 还要求团队合作, 学习创新, 从事创业活动, 实践建议写作, 学习商业和知识产权法。
2. 增加学生经验学习与竞争机会
经验学习主要包括讲授和记忆, 通过研讨会、会议、实习、实践经验、真实项目等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也将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直接融入相应的技术转让办公室、风险投资公司等行业中。例如,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拉迪商学院要求管理学专业学生选一个名为“实验室到市场” (lab to market) 的课程, 在此课程中, 工商管理硕士 (MBA) 可创新产品与服务, 并通过商业化过程, 参考教师和创业导师的建议。
学生可通过竞赛获得资金准备然后开展项目。高校正在扩展其学生团队比赛, 并通过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丰富竞争中的教育资源, 以保证竞争的开展。华盛顿大学有一个阶段性的商业竞争计划, 在整个学年有不同的竞赛, 并与课程、指导相结合, 协助学生将想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竞争范围从学科到产业, 使学生参与到不同部门中。
3. 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空间, 加强社区学院的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空间将激励学生开展项目, 同时发展空间也包括课堂外的建设。一些高校支持建设创新创业宿舍, 某些学校也试图扩大这一概念, 从而促进创新创业集群建设。创新创业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与企业家或管理者接触的机会, 并可为志同道合的创新创业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环境。
有170所社区学院推出了创新创业计划, 这些计划往往与大学的规模相似, 并同大学一样积极支持创新创业发展。如洛雷恩社区学院为学生和地方企业家提供孵化器;米德尔塞克斯社区学院为学生提供资金, 开展创新创业风险投资。
(二) 鼓励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中
1. 更新创新创业文化, 鼓励教师参与
美国高校原有的传统文化开始发生转变。现在, 教师不仅追求学术领域的发展, 也开始逐步实现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商业化。高校前沿的创新创业文化为教师提供了激励与资源, 从仅从事学术研究的传统环境转变为更具前瞻性的创新创业文化。匹兹堡大学提供了一个商业创新创业课程, 旨在教育和激励教师在创新创业领域中的研究, 本课程包括了创新创业活动的每个步骤, 全面地帮助教师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
2. 奖励教师的创新创业项目
高校为杰出的创新创业教师举办颁奖典礼并提供奖励, 奖项主要有年度创新与年度创新教师。高校也以优化工作年限和休假鼓励教师追求合作和创新创业, 允许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但并不会影响教师的晋升或产生某种惩罚。南加州大学通过经费支持与奖励促进教师的创业和创新;劳埃德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为教师的研究提供资助, 该中心还用格瑞夫影响研究奖奖励在创新创业领域做出杰出研究的教师。
3. 鼓励教师与创新创业团队以及行业企业合作
高校为教师提供了与当地社区和行业合作的资源。一些大学聘请了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和个人与教师进行合作, 以获得研究和技术开发先进理念、资本和其他类型的支持。例如, 加州理工学院为教师提供了与天使投资者、风险投资家或投资团队的合作机会, 促进了创新创业的商业化, 并且在定期会议讨论过程中, 双方对商业化进程提出建议与反馈, 及时改进项目运转中的不足。
(三) 美国高校积极支持技术转换
1. 减少高校技术转换壁垒
高校在进行技术转换中具有很大的优先权, 因此, 能够更加有效地识别市场潜力。为了满足今后发展需求, 大学也在扩大自己的技术转换范围, 尽可能建立统一的标准, 同时通过增加设施、聘请熟练员工、完善研究人员等技术支持途径, 努力将创新创业的花费与风险降到最低。美国高校技术管理联合会 (AUTM) 的调查显示, 技术研发的数量上升了14个百分点, 而研发公司的数量也上升了3个百分点。
2. 保护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
美国高校通过多种途径保护知识产权, 这也拉动了对知识产权服务及相关人员的需求。由于高校加强了对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高校的学生和教师也更加乐于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 并提高了技术研究的应用比例, 促进了创新创业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例如, 加州理工大学为每一个公开的创新创业技术专利都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 同时在申请专利的第一年后, 高校会对该专利的价值进行评估, 从而决定知识产权保护的期限。
3. 努力缩小资金缺口
美国高校正在通过自身的优势缩小创新创业研究与技术发展之间的鸿沟。首先, 高校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成长基金等多种基金弥补资金上的不足, 并协助高校中技术开发与创新创业公司的建立。其次, 高校也积极寻求校友与地区企业的帮助, 满足多种基金的需求。
威斯康星大学建立的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会 (WARF) 是一个非营利的并以校友捐款作为资金来源的组织。WARF通过批准高校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资金,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资助研究、建立设施、购买设备, 并为教师和学生颁发奖学金。天普大学的技术开发和商业化办公室提供了超过1.3亿美元的资金, 支持高校中先进研究的商业化。
4. 建立区域性的技术转换中心
在美国, 高校已经与非盈利的研究中心合作, 共同支持创新创业技术研发的商业化进程。近期, 针对公立赠地大学协会 (APLU) 成员的调查表明, 大多数公立大学并没有单独的技术转换部门。一些小学院也并不拥有此类部门, 因此, 亟需来自区域性组织的支持。区域技术转换中心可以为大学、规模较小的学院、非盈利的研究中心提供技术转换支持。如犹他大学已经率先在发展这些中心, 以便更好地与其区域伙伴开展合作。
(四) 加强美国高校的校企合作
由于联邦政府的资源有限, 许多高校正在积极寻求创新创业的发展资源, 特别是来自于行业企业的支持。高校可以为行业企业提供人力、研发、创新创业基础设施等资源, 因此,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中的设施与研发优势, 加深合作程度, 降低商业风险, 同时也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研究的实践机会。作为创新创业的一个重要研究基地, 美国高校正在通过新的方式吸引企业参加到创新创业研发中, 比如建立门户网站、早餐论坛、圆桌会议等。通过这些途径, 校企双方更能深入了解彼此, 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加速创新创业研发进程。美国大部分高校与世界许多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如宝马汽车公司、联邦快递公司、约翰逊控制公司、IBM、思科公司及宝洁等先进企业。这些稳定的合作关系让美国高校师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创新创业领域, 并能够协助企业解决技术研发问题。
德拉瓦大学的经济创新与合作办公室 (OEIP) 建立了一种校企合作程序, 这种程序致力于与地方企业家在创新创业技术、专利及产品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以达成资源共享。在德拉瓦大学内进行技术研发, 之后利用行业企业的优势将技术研发商业化。OEIP在为行业企业提供资源的同时, 也为德拉瓦大学的学生与教师提供了创新创业技术转换与发展的机会。
(五) 美国高校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地方创新创业发展
1. 直接与地方企业与商业团体进行协作
美国高校主要是鼓励学生与教师创新创业, 并且积极致力于振兴区域经济发展。教师和学生对于区域发展将投入更多精力, 促使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地方企业的发展中。在学生培养方面, 一部分高校甚至收购了地方小企业, 并让学生参与到公司的经营管理中, 以帮助学生发展创新创业技能。这种方案降低了地方企业的成本, 同时也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环境中亲自操作, 使地方企业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美国高校的教师也通过教学、指导和倡议推进地方企业的发展进程。许多高校致力于发展教师与地方商业社区的关系, 共同应对创新创业发展挑战。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技术研发的主体, 通过加强与地方企业与商业团体的合作, 不仅促进了创新创业技术的发展, 也打开了接纳多种市场机遇的大门。
美国的普度大学通过技术援助项目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当地商业团体和企业提供免费咨询和技术协助;乔治亚大学的服务学习项目不仅丰富了高校与学院的课程内容, 而且鼓励高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为地方企业与商业团体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杜兰大学设置了若干比赛, 主要包括杜兰大学商业计划竞赛、城市创新挑战及新时代社会创新创业挑战, 以此激励学生和地方商业团体合作伙伴共同解决地区发展问题, 同时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些项目也为学生提供了每年10万美元的资金资助。
2. 美国高校与地区商业团体联系, 建立创新创业网络
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美国高校在与地方商业团体联结方面占据主导位置, 据此丰富了区域经济发展资源, 有助于地方创新创业的发展。同时, 高校在地方商业团体的发展中也占据了独特位置, 可以提供一个协作环境, 包括研究人员、风投资本家、公司、企业家、顾问和地区组织等, 共同解决区域创新创业发展问题。美国高校同时也致力于帮助一些发展不足的地区商业团体和部门, 美国高校协助支持了妇女与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发展, 丰富了地方创新创业的多样性。
密苏里州和堪萨斯州的地方学院、高校、地方企业、非营利组织致力于发现和开发技术, 共同建构了区域性的创新创业发展网络, 通过这个网络, 提供了就业、经济发展指导、岗位培训、动手学习的机会, 并获得资本基金;加利福尼亚大学来自于哈斯的年轻企业家中心 (YEAH) 的学生与贫困的海湾地区学生共同分享创新创业经验与资源, 并且帮助当地的高中生获得大学教育机会。
3. 地方政府制定激励机制, 促进区域创新创业发展
美国各州联邦政府提供资源, 并设计法律法规帮助地方创新创业经济发展。最新的趋势是, 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 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 研究实际经济状况, 以提升地方创新创业水平, 丰富就业机会。例如, 为了刺激创新创业, 地方政府制定了提供拨款资助、减少创新创业税收的相应政策。美国高校也正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扶持基金, 并有意向直接扶持校园内的创新创业活动项目, 更为直接地促进地方创新创业的发展。
三、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
(一) 高职院校亟待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首先, 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合理安排创新创业课程。我国目前仍未将创新创业课程列为一门独立学科, 部分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营销管理类课程体系中。因此, 高职院校应尽快根据我国实际, 加大对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 构建符合高职学生需求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 根据学生发展规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在属性, 合理安排课程开展顺序, 有序地对学生进行传授。
其次, 要丰富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主要的传授方式是课堂教学。因此, 应当丰富实践活动与竞赛内容。创新创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应当扎根于多种实践中, 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合作热情, 不仅可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为今后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奠定基础。
再次, 要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高职院校可以组建创新创业小组, 将有相似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 并由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小组成员提供定期指导, 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 从而营造出一个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氛围。高职院校的教师与管理人员也应当努力为高职学生创造一个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和谐稳定的创新创业环境。
(二) 提升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
首先, 要更新高职院校原有的校园文化, 加强教师团队创新创业活力。大多数教师并未参加过创新创业活动, 在实践经验方面十分不足, 影响了创新创业的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应主动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 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创新创业项目, 不能只将学术研究作为衡量教师能力的标准, 还要将创新创业内容增加到教师能力评判的标准之中, 为教师团队注入创新创业的新活力。
其次, 要奖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项目。高职院校可以联合政府、企业等共同设立奖项, 以奖励教师团队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这一措施将激励教师对创新创业开发的热情与动力, 并且能让教师走上创新创业的第一线, 经历创新创业的每个环节, 从而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的教学水平, 促进学生该方面能力的培养。
再次, 要鼓励教师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同进行创新创业开发。教师团队与企业的合作将促进双方创新创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 教师能够参加到创新创业实践中, 可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实践平台, 从而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企业也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学术研究优势, 共同研发新项目, 加快创新创业的商业化进程, 凸显创新创业的实践与时代意义。
(三) 高职院校同地方企业加强联系, 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首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出发, 加强校企合作, 不断开发创新创业项目, 双方达成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与孵化基地, 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企业可根据发展需要与自身特点, 将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转化, 促进其商业化过程。
其次, 校企双方应共同合作设计创新创业课程。根据课程的基本属性, 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包括两种, 即基础理论课程及实践应用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更多地通过实践应用课程来实现。在创建课程体系过程中, 必须加深校企合作, 增强彼此间的理解, 某些专业课程应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开发, 将行业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与职业标准融入其中。
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 篇5
摘要:学生事务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研究和借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对于推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启示
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学生事务管理”是个典型的美国术语,其发展深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理论主要来源于SLI理论。SLI是英文studentlearningimperative的缩写,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特有名词,它源自美国大学人事协会1994年提交的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美国大学人事协会提出了一个鲜明新颖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是当务之急,其实质是倡导学生事务要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发展为核心。这是对学生事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也充分反映了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
(一)多元化、多样化与个性化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多种文化并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要求学生事务管理要充分考虑了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成长背景、不同资质的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以平等的方式来对待。因此,其学生事务管理内容丰富广泛,当中包括了属于输入功能性质的招生、注册管理、定向教育(入学指导)、经济资助等;属于流通功能性质的咨询、生活服务、行为规范和纪律等;属于输出功能性质的职业指导和校友事务等方方面面,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色彩。
(二)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促发展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为学生提供完备的服务,满足各类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的宗旨和任务。在“以学生本位”以及“服务促发展”的理念指导下,通过以学生学习、发展、需要为核心进行各种形式多样的贴心服务或计划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同时通过交流与建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全面发展,使得学生的品格,能力与素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过程中,学生事务管理通过管理和服务,追求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而且其教育功能隐形地贯穿于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事务中。
(三)重视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认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个别指导、服务。因此,其学生事务管理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直接面向学生开展个别的指导和服务,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服务学生的全面成长。如设置各种已具专业规模的咨询服务机构,其服务范围包括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咨询、行为能力和策略咨询、勤工助学指导等各个方面。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的民主参与
在美国,学生参与管理和服务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美国高校提供多元化的学生事务活动与项目,引导学生民主参与学生事务,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另外,美国高校重视学生的.各种活动,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各种活动,当中包括了社交活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资质活动和志愿活动等,此外还有教学辅助活动、生活辅助活动等方面。这种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五)专业化特色明显
1、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学历普遍较高,一般由具有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担任,有的则是毕业于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并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的专家。在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如学生顾问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工作的管理人员,还有持专业资格证书或行医执照的心理学专家或精神病学专家。另外,有专业协会的指导和支持。美国有好多专业协会,他们会给学生事务管理提供了很多专业问题的帮助、教育训练和研究的指导和机会。
2、训练体系的专业化。首先,在选用人上,美国学生事务管理有着一套严格和完善的专业训练体系,包括了资格准入制度、职前和在职专业培训等。如在美国高校,从事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人员首先需要相关知识背景的硕士学位,晋升到学校中层的管理职位还必须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在每个州都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培养专门人才。
三、我国学生事务管理面临挑战
(一)高等教育的扩招,使高校学生数量在短时间内激增
学生与学生事务管理者尤其是辅导员的师生比例急剧攀升,辅导员无法很好地管理和服务每一个学生,影响的学生事务管理的质量。
(二)学生种类复杂化和多变化导致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工作十分庞杂和繁琐
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增多,直接带来贫困学生勤工助学的安排和管理问题、困难补助与助学金的筹措和发放问题、助学贷款的审核和还贷问题等等,绝大部分学生事务管理者由于整天湮没于这些琐事之中,而忽视了其本身的育人职责和管理服务功能。
(三)新生素质的急剧下降
大学教育资源的严重紧缺、贫困生的陡然增多使学生事务管理不得不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
(四)高等教育的市场化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学生成为高等教育的“用户”和“消费者”,要求高校提供质量的教育服务,提高整体管理效益,其中对学生事务管理的要求尤为突出。
(五)网络给学生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产生着诸多负面影响
网络上充满各种诱惑,学生的自制力稍有薄弱,容易深陷其中,萎靡不振而不能自拔,甚至荒废学业,因此,网络信息的冲击给学生事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
四、借鉴与启示
虽然中美两国在国情和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美国完善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学生本位的管理理念、专业的管理队伍等诸多方面仍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在人才培养上,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为学生的个性和多元化的发展提供各种专业的咨询和服务。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反而更多地倾向于统一性、一致性,缺乏对个体学生的关注。因此,学生事务工作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采取分层次、分类别指导,针对不同类型能力去提出建议和激励学生。
(二)建立和完善学生全面服务体系
首先,树立服务型的学生工作理念。学生不仅仅是学校管理的对象,也应该是学校服务的对象,他们的成长背景、资质、年龄、性别、种族等方面的不同,需要得到个性化的服务,而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虽然逐步建立了一些服务项目,如就业指导、心理咨询、资助服务等,但显然不够完善。因此,要建立和完善“教学、教育、管理、日常生活的全面服务体系”。
(三)推进专业化建设
1、设立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及学科,为这一职业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平台和空间,也为学生事务管理内容体系的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尚无学生事务专业,已经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与学生事务专业口径不一致,因此不能替代学生事务专业。或者考虑吸收具有广泛专业基础的人才攻读学生事务专业的研究生,为学生事务管理培养输送源源不断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2、建立和完善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各项制度,如资格认证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聘任制度、晋升和激励制度等,真正从制度上、体制上推动专业化的发展。只有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才能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内容体系的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及启示 篇6
关键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世界高等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创业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正如埃温·考夫曼基金会(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主席卡尔·施拉姆(Carl Schramm)所提到的,美国若想在世界上处于经济和政治的领先地位,就必须重视其核心竞争力。除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其他因素都不具备提升一个国家引领国际的能力[1]。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其教育模式在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一、 发展历程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是美国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与美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发展、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来看,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按照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
(一)政府政策为创业教育提供发展土壤
19世纪末,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西进运动、世界大战等几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受到了很大影响。为了稳固其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美国开始实施一系列经济复苏的政策,如鼓励创新、支持竞争、成立专利局等。在此大环境下,为满足创业者的需求,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开设了“新企业管理”课程。这一课程被后来许多学者称为创业教育的第一课程。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由此诞生。
(二)经济危机促进创业教育迅速成长
二战后,美国进入大工业时期,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1933年罗斯福新政颁布之后,美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制约了中小企业和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1970年,全美提供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只有16所。1973年,非洲东北部与欧亚大陆西南部地区爆发了严重的石油危机,美国受到了影响,经济严重倒退,国家陷入通货膨胀、工人大量失业的处境。为改变这一局面,美国政府相继颁发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法令。在中小企业的带动下,创业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三)时代特色推动创业教育不断发展完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竞争不断加剧,中小企业及其产品的生命周期急剧缩短。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企业若想寻求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模式,就必须不断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抓住商业机遇、提高风险意识、创新管理。为迎合社会发展需求,美国高校致力于丰富创业教育的研究。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核心特征
创业教育模式是指在创业教育活动中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为指导,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形成的应用形式,一般包括组织模式、指导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要素,并由这几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系统。
(一)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
起初,美国高校并没有固定的创业教育指导思想。随着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界逐渐形成了基于百森商学院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Timmons)教授的以“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即创业素质理念说。
该教育理念的转变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美国高校为适应创业者以及创业活动的不断发展,在其内部逐渐形成了创业教育的概念。最初的创业教育以追求实际功效,即“企业家速成”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所罗门(Solomon)指出,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标是帮助创业者找到各种商业机遇和商业点子,最大限度地为美国社会创造利益和价值[2]。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思想逐步演变为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为核心的非功利主义创业教育指导思想,即创业遗传代码。创业的成功与简单地通过知识技巧创办企业生成财富不同,它需要创业者具有完备的创业素质和持之以恒的创业精神[3]。这种新的创业教育理念不仅解决个人就业问题,而且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促进创业综合素质的发展,将“比尔·盖茨”式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特质传递给个人,并内化为自己的创业素质,培养革命性的创业一代。创业教育理念由功利主义到非功利主义的转变体现了创业教育指导思想的进步性和前瞻性。
(二)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迅速有效地发展得益于其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和多样化的组织模式[4]。从总体上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组织模式分别依据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设立,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巧。
聚焦模式是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学商学院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模式具有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课程内容,日常的教学管理和经费筹措由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负责。在此模式下,学生逐步获得认同感、使命感及创业热情。目前,哈佛大学MBA毕业生中有40%的学生追求创业型的职业生涯,如创业者、风险投资者以及创业咨询顾问。[5]
磁石模式是基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及学生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形成的。该模式一般会在学院成立创业教育中心,开设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的课程。大学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磁石模式所有项目的规划和运作,包括教师招聘、经费筹集和项目实践。目前,磁石模式是创业教育模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其比例约占所有模式的58%。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百森商学院等都采用这一模式。
混合模式又被称为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由学校成立的创业教育委员会协调指导,不同学院分别负责与其相关的师资、项目以及经费;在课程设置方面,依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将创业教育的课程和他们的学科背景结合在一起,并强调全校教师的参与。这种组织模式不仅有助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共享,而且有助于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美国用此种组织模式的高校比较少,典型代表有斯坦福大学。
(三)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经过60余年发展,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已普及到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有关创业教育课程调查表明,1979年,美国提供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有260多所,2005年增加到1600所,并设置了2000多门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和100个创业教育研究中心[6]。美国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注重内容的系统化,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创业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二是单独开设一些与社会的政治经济联系紧密的课程。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学习三类最基本的课程:一是创业知识类,即学生需掌握相关的战略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经济学等理论知识;二是创业技能类,学生要学会如何组建一个新的公司、开发新产品和市场、融资方法、招聘员工等技能;三是创业素质类,即个人的能力、态度、意志、性格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这些类型的课程体系相互关联并相辅相成,构成了创业教育课程的整体,服务于多样化的创业组织模式,从而保证了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四)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大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采用案例研讨、论坛、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如商界精英、英特尔公司前任董事长安迪·格鲁夫(Andrew Grove)从1991年起至今一直担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兼职教师[7]。还有一些教师与企业进行长期的科研合作,并在企业担任相关职务。他们不仅有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在教学中能够融入亲身经验,实现创业教育中经验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有效融合。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例如,百森商学院普莱斯-百森伙伴项目(Price-Babson College Fellows Program,PBCFP)从1984年到2008年培训了全球52个国家的495个学术机构、政府组织和科研基金会的1600多名研究人员和创业者,切实提高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8]
三、启示
(一)培植社会和高校的创业文化
美国的清教徒文化对于美国社会的自由、进取、敢于冒险的精神具有深远影响。清教徒崇尚乐观、自由、进取、务实的生活态度引领着美国人开疆扩土、追求财富。因此,美国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中包含许多清教徒的文化和精神。这种敢于创新、奋力进取、大胆求实的美国精神促进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创立和创业教育的繁荣发展。
我国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诸如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训条制约着人们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培植高校的创业文化,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激发人们的创业精神和意识。当创业文化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成为引领社会文化的主流时,创业教育才能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蓬勃发展。
(二)创建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英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坦斯利(A.Tansley)于1935年提出了“生态系统”一词。他认为,任何一种生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其他的生物群落,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中,每个个体必然与其他个体有着紧密的联系[9]。此概念反映到创业教育中,则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制约和调控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政府、企业和高校。首先,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和提供的资金支持是创业教育能够开展的坚强后盾。其次,社会资源的巨大潜力是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有力保证,其中校企互动模式是社会资源融入学校教育的最佳典范。在该模式中,高校师生进入企业不仅可以获取最直接的实践经验和项目的资金支持,而且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借助企业的平台进行转化,产生商业价值。这种校企互动模式可以加强学校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使学校内部学术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10]。因此,我国高校应尝试构建一个政府、企业和高校良性循环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依靠多因子合力整合社会资源,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
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专业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停留在就业教育阶段,学校很难将创业教育的文化精髓传递给学生。在此情况下,我国高校应聘请知名企业家、技术专家、成功的校友企业家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通过讲座、专题教学、咨询顾问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真实、生动的创业经验,提供最新的创业信息。由于专职教师在日常教学、课程设置及目标实现方面起主导作用,高校应鼓励教师去企业学习和实践训练,以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保证创业教育得以有效进行。
(四)构建跨学科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经过多年实践,美国探索出了系统而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实践四大方面。基于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其课程涉及全校不同的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多样化选择。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相对匮乏且内容零散,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操作性和相容性。目前,一般的创业教育课程只限于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其他院系的学生很难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创业教育课程。
第一,我国高校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方面可以尝试文理工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体系。例如,在教育学科背景下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市场营销课程,并将其设置为各学院的选修课,以打破学科之间难以融合的局面。
第二,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高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的必修课,以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信心。
第三,高校应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操作平台,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来组建创业团队,实现不同学科创业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The Aspen Institute(2008) Youth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merica:A Policy Maker's Action Guide Guide[EB/OL].http://www. aspeninstitute. org/sites/default/files/content/docs/pubs/YESG_Policy_Guide.pdf, 2014-05-15.
[2]George Solomon An Examin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d[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7(2):168-182.
[3]Geimure K. 7 Key Qualities of A Successful Entrepreneur[EB/OL].http://www.wooPidoo.com/articles/geimure/entrepreneur—articles.htm, 2014-01-25.
[4]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08(5).
[5]National Agency for Enterprise and Constru-c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Universitya Benchrnark Study[EB/OL].http://www.ebst.dk/file/3053/Entrepreneurship_2004.pdf, 2014-06-20.
[6]Solomon GT,Weaver KM,Femald LW.A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Pedagogy[J].Simul.Gaming, 1994(3):338-352.
[7]王常宇.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民族教育, 2006(7).
[8]Entrepreneurship Action[EB/OL]. http://www.Babson edu/ESHIP/outreach-envents/sylnposia/,2008-03-15 ProjectID=756, 2009-11-30.
[9]刘月秀. 生态系统视域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2(10).
[10]胡瑞. 传统伦理与世俗消解:英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13(1):59.
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 篇7
关键词:比较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我国学者吴文侃、杨汉青编著的《比较教育学》认为:“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 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实践进行比较研究, 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当前, 世界各国都在各自的名目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比较, 总结不同类型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的异同点, 分析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能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不像中国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其思想政治教育是整合在各个学科中, 潜在地进行, 实现其政治和社会功能。其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显性教育, 又有隐性教育, 包括道德伦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法制教育、个性教育等。
在美国,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公民教育”的名称下进行。美国国家历史不长, 其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开始就受到许多教育理论和思想的影响。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 (1) ,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2) ,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 (3) , 班杜拉和米切尔的社会学理论 (4) , 拉塞斯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 (5) 和政治社会化理论都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而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实质上也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是统治阶级通过传播政治文化, 进行公民教育的过程 (6) 。此外, 《独立宣言》、《联邦宪法》、《葛底斯堡演说》三个文件, 作为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也即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 是神圣的和不可侵犯的, 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这些思想、文件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决定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途径和方法。
目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道德伦理教育。
二、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及方法特点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间接管理、指导调控。在学校, 主要通过组织进行间接调控。美国是典型的教育分权制国家。总体上, 各州州政府对本州教育的管理和指导都有独立的方案。因此, 联邦和各州没有统一的道德教育大纲和计划, 教授的科目也不尽相同。没有全国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 内容体系、教育方式方法。政府主要通过立法、拨款、评估等手段调控各级各类大学, 使他们自主办学不至于偏离国家要求的政治原则和方向。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受到了美国试验主义哲学家、教育鼻祖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影响, 形成了全面主义的道德教育方式。杜威认为, 道德教育内容要寓于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内容中;方法上要以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性的灌输与说教;要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美国高校以杜威思想为指导,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一套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 辅以学生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 以咨询指导和学生活动为两翼, 多渠道、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美国不少研究公民教育的专家认为学校基础的教育是有效地, 学生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甚大。同时还有许多途径也拥有十分“乐观”的效果, 如鼓励学生参加选举投票, 鼓励参加志愿者组织, 社会新闻的影响, 组织学生对最近发生的事情进行讨论, 强调民主的关键原则等等。
总体来讲其教育途径主要有四条:
1.通过正式的课程, 开展课堂教学来进行。
2.依靠专职人员, 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辅导系统, 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指导。
3.要求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和学生活动, 创建各种社团组织, 进行渗透教育。美国高校将社区服务的情况作为对学生考核的重要标准。
4.在教育中注重宗教教育的影响, 通过宗教精神内化, 对学生言行起到一定的自我约束作用。
美国高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教育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来力求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采取灌输教育和价值澄清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二是重视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道德教育。三是学校课堂注重采用无形乃至全方面间接渗透的方式进行教学。四是注重采用心理咨询的教育方法。
三、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美国虽然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大纲, 各州各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各有特点, 但多样性中存在着统一性。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概括为力图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守法精神, 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的、让人满意的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 成为积极进取的美国公民。
(一)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1.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取向上, 更加强调个体价值。美国道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个人品德的发展与完善, 其次才是为政治服务。美国更加强调个体价值, 认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个人主义是深深植根于美国的社会历史之中的” (7) 。2.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政治意识形态隐蔽性强。相比较而言,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现了道德规范的养成、社会规范的传递、国家利益的维护, 但是在政治意识形态的体现上, 隐蔽性极强, 不同于中国明确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二)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制度安排。美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定十分松散, 许多教育文件和教育计划中,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制度都没有进行规定, 具有相对灵活性, 但也使教育状况参差不齐, 失去了统一协调性。
(三)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过程的绩效评估。美国虽然都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 但是一方面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设定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教育纲要, 另一方面, 相对侧重于学生个体得到的发展, 相应也就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进行绩效评估。
(四) 美国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评估问卷和量表测评法、情境测试法是各国高校通用的测试方法。问卷和量表测评法能通过参与评估的学生完成由测评者制定的客观的、能反映学生思想情况发展水平的问卷或量表来测试其水平的方法。
情景测试法则是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 观察学生在情境中的反应, 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出评价。这几种测试方法是通用而有效的, 而美国高校在这些测试方法的研究上相对要深入, 并应用到实际测试中, 因此他们评估专业化程度上相对要高。
四、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的启示与借鉴
(一) 世界各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态势, 不再是一个自身封闭、自我发展的体系。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国际化视野, 树立规则意识, 超越从中国看中国, 以中国应对世界的视野, 取而代之而应从世界看中国, 以世界应对世界, 以创新意识, 解决新问题。
(二) 要重视各国的差异性, 重视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 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保留民族文化的精粹, 弘扬本民族的文化, 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三) 要强调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取向的结合, 重视个性教育。中国向来注重集体主义的教育, 提倡个人服从集体, 集体服从国家, 在集体主义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强调要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不过, 我们也需要引入个性教育, 注重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结合, 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 加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的科学研究活动力度。并积极采取措施,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结合起来, 积极促使科研成果为教学实践改革服务。
注释
1 杜威作为“进步教育运动”的领袖, 对整个传统教育作了批评。他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尖锐地批评。他认为要区别道德教育中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关于道德的观念和道德观念。杜威认为, 前者指的是一些语言上的美德。
2 认知发展道德教育论是当代西方德育的基石。他们认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思维的积极发展, 而道德思维的发展以逻辑思维德的发展为前提和必要条件的。在学校的德育上, 科尔伯格先后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德育模式和两种著名的德育方法。两种模式: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和新柏拉图德育模式。两种德育方法为课堂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 提出,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自我的意识, 实现这种自我, 促进这种自我人格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人本主义者认为, 传统的学校德育压抑了人性, 要建立一种新的道德气氛。他们致力于学校德育的人性化, 坚持构建道德教育气氛的三个要求:真诚, 认可和移情性理解。
4 班杜拉和米切尔的社会学理论强调了榜样对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社会学习的舆论的特征在于特别强调模仿过程和观察学习中的认知因素和自我调节因素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5 价值澄清理论, 认为价值观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的经验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尽管价值是相对的, 个人的, 但是有理智的人类应该而且有能力学会运用评价过程和价值澄清过程, 达到最合适的个人价值。该学派认为, 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价值观。
6 政治社会化理论的核心是政治社会化, 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他们认为, 个人角度也就是指的政治自我, 其包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情感, 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 通过政治学习来发展的过程。社会角度来讲, 是政治文化的维护和发展。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 篇8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概括
创业教育课程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倡导以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为基本目标的新兴教育课程。美国作为开展高校创业教育较早的国家, 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而规范的创业课程体系。
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史上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1947年2月在哈佛大学开设“新创企业的管理”课程, 这标志着美国创业教育由此诞生。1973年国内东北大学首开创业学本科专业。根据所罗门 (Solomon) 等人关于全美高校本科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 早在1979年, 美国已有127所高校在本科层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有263个教育机构为学校提供创业和小企业课程。2007年, 提供2年制和4年制的创业课程已超过5000门。2009年“创业胜任力模型理论”的出现是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 成为创业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发展得较为完善。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 课程理念新颖
美国创业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成为社会上的领导者和创新者, 因秉承这样的教育理念, 所以美国创业教育重在发展通识教育课程来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和创新精神。在他们看来, 创业是一种态度和责任, 应贯穿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二) 课程类型多样
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 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主要针对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开展的专业性创业教育课程, 被称为聚焦式 (Focused) 创业教育, 其目标是促进创业学科的发展;二是针对其他学院以及全校性的创业教育课程和活动, 着重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 称为全校式 (University-wide) 创业教育。全校式的创业教育课程又分为磁石模式、辐射模式和混合模式。
(三) 课程设置科学
1. 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
美国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 每所高校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 侧重点不同。如:康奈尔大学侧重创业过程的课程群建设角度将创业课程按创业前技能、企业创建、企业管理运行分为三个大模块;路易斯维尔大学侧重创业专业的课程群建设角度提出围绕美国创业主修、创业辅修、创业方向、创业证书、创业本科学位、创业硕士学位、创业博士学位等项目设置课程内容;东北大学侧重技术创业、社会创业和家族企业创业等特定的主题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群;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巴吞鲁日分校侧重的则是家族企业、连锁经营以及妇女创业。
2. 课程设置的涉及面广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紧跟根国家的《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中的15项子指标来设置, 内容涉及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既包含了创业意义、创业者、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计划与资源需求、企业成长等理论内容, 又包含公司评估、公司启动、相关的领导和公司责任、法律基础、财务管理等创业技能课程等。
(四) 课程实施成熟
在课程的实施上,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类型有很多, 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浸入法、问题中心教学法、模拟创业、讲座、在线课程、社会考察、与企业高管的对话等多种形式。以具体学校为例, 美国百森商学院采用“浸入式”创业教育方式, 让学生浸入创业实际案例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浸润。美国杨百翰大学夏威夷分校使用网络形式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 即依托Flash开发而成的在线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教育公开课“供应链管理专题”课程是以授课与讨论的形式进行, 同时邀请公司主管作为演讲嘉宾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康奈尔大学的“社会创业法”课程是采用案例研究法和课堂活动教学。
(五) 课程保障完善
1. 师资力量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雄厚, 教师们不仅有深厚的学术背景, 又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和人生阅历。许多高校吸收一部分既有丰富创业经验又有资深创业知识学术背景的企业人士担任学校的兼职工作, 又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业界资深人士担任大学生创业顾问或短期讲学的方式参与大学创业教育项目, 以此来构成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此外, 美国还特别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2. 管理机构
为保证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美国高校内部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如:学校内部的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教师与学生创业研究中心、校外的创业家协会组织, 非营利组织等机构间分工合作, 相互补充, 共同保障推动创业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3. 资金保障
在美国, 联邦政府, 州政府, 地方政府, 学术团体, 非赢利组织和其它私人机构都在以强大的资金作为创业教育活动的支撑力量推动创业教育计划的发展。政府为创业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特定的基金。学校也会投入相应经费来支持创业活动的开展, 如:麻省理工学院的“5万美金商业计划竞赛”已有十几年的历史, 影响非常大,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 每年都有5-6家新的企业从这项竞赛中诞生。如今, 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
三、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一) 以长远眼光明确课程理念
通过研究美国的创业课程理念可以看出美国的创业教育是立足于国家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之上, 课程理念涉及创业技能, 创业素质, 适用对象涉及全体学生而非只是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学生。而我国高校目前自身定位并不明晰, 各校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也模糊不清, 导致创业教育的作用与价值难以凸显。因此,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 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观。
(二) 以多种模式丰富课程类型
1. 开设多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
每个学生的个人经历、知识背景和成长环境都不一样, 他们对创业课程的内容需求也有差异。美国高校的创业课程类型多样, 我国也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发多个侧重点的创业课程, 使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储备和能力情况来选修自己所需要的课程。
2. 开设高校特色的创业课程
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受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国家创业教育政策、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学校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科学研究实力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 高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校内外办学资源优势和特色, 避开薄弱因素, 开发高质量且独具特色的创业课程。
(三) 以整体观念设置课程体系
1.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联系性
创新教育课程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创新思维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并非只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3-4年的学习就可以快速养成, 它需要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之紧密相联, 相互配合。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实现了由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的衔接, 普及化程度较高。而我国的创业教育集中在高校层次, 因此我国有必要加快创业教育课程普及的步伐, 构建包括基础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在职培训在内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学术性
美国已经设立了创业学专业, 并可授予相应的学位。此外, 美国大量创业学术期刊的建立巩固了美国在创业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为创业学研究者提供了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 大批创业学者的研究为其创业学及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非常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 并充分考虑我国高校的实际和特色, 加强创业教育学科建设及学术性研究, 励大学及研究机构进行创业学的学术研究。
(四) 以多种方法指导课程实施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美国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 而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实施仍以讲授为主, 学生实践为辅, 忽略了学生在创业课程中的主体性和创业课程本身的趣味性。随着我国创业教育课程的逐步完善, 需进一步探索当前课内外拓展、情感体验到机会识别、商业模拟等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途径, 并通过校外组织的介入以及与企业的合作, 深入探索多维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五) 以多方支持完善课程保障
1. 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一方面可以向社会成功的企业家、创业家提供平台和优惠待遇, 让其返校以讲座、报告会等形式传授其创业经历。引进当地优秀的“企业家型学者”, 让其在校开课教学。另一方面, 可以增加对本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师的投入, 鼓励其走到创业的第一线, 积累创业实践经验, 以“学者型企业家”的切身经历给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课程内容。
2. 专属多样的课程管理机构
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 涉及多门学科领域, 因此需要有专职机构或组织来管理。美国大多高校都有独立的创业教育机构, 保障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是由所在学院或专业各自开设, 没有形成体系, 缺少一个学校层面的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因此, 我国高校需要尽快构建专属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 合理有序地管理创业教育课程, 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更好地实施创业教育。
3. 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
美国高校在创业课程的实施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很大部分得益于创业资金的大力支持, 首先, 美国政府有相应的资金保障体系来支持学校开展创业活动, 其次高校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此外, 民间还有许多私人基金组织来支持高校创业活动的开展, 这些都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高校资源分配的失衡以及资金的短缺导致部分高等学校发展举步维艰, 严重桎梏了高校创业活动的实施发展, 因此, 高校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确保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沈东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 (11) :69-72
[2]王凤玉, 张晓光.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体系及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4.11 (6) :93-98
[3]魏戈.微观视角下的创业课程开发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 (4) :205
[4]郭连峰.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特点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3 (5) :156-157
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 篇9
1 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职业生涯教育最早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提出。1894年,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首先使用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的概念,在1909年出版的《选择职业》一书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的理论,构建了使人的特性与职业要素相匹配的职业指导模式。1913年,美国成立国家职业指导学会(National Vocational Guidance Association)。当时的职业指导,是指导者根据心理学中人与事匹配的理论,对职业选择或决定有困难者进行帮助的活动。(2)这种职业指导模式过分重视职业信息的作用,忽视了对求职者内在心理的分析。于是,到20世纪中期,罗杰斯(Carl R.Rogers)提出了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职业生涯理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关注职业选择与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工作外生活的选择与发展。(3)萨帕(Super D.E)提出“生涯”概念,“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综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4)
随着生涯辅导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兴起了生涯教育运动。生涯教育强调所有教育的经验、课程以及咨询辅导,是为将来个人的经济独立、自我实现及敬业乐群做准备。其目标是让每一个人能享受成功及美满的人生。生涯教育成为当时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确定择业目标。
1.2 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
(1)通过立法保障实施。
美国曾两次专门以政府立法的形式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改革,并要求按照一定比例配备专职职业指导人员,并就所需经费、人员待遇、行业标准等做出明确规定,从法律上保障建设完整的职业指导体系。(5)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过了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拨款计划,要求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1976年通过的《均等就业法》规定,公民有均等的就业机会。1994年通过了《学校就业法案》(School-To-Work),其主要目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职业准备,以适应全球化的到来。
(2)健全的机构设置,充足的经费保障。
美国各级教育部门都设有专门的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学校均设有专门服务与实施管理的机构——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在大学里处于中心地位,由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直接领导,一般包含如下工作内容: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合理选择的做出及自身潜能的开发。(6)另外,美国高校对职业生涯指导机构的经费投入较多。如加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每年经费高达150万美元。充足的经费,保障了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指导人员专业化水平高。
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一般配有十余人至几十人不等的专兼职队伍,依学生规模而定。一般由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人员组成。工作人员一般具有心理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且所有的辅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或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此外,还配备有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
(4)发挥专业协会的功能,推进大学生就业。
美国专业协会对于专业人员的培养与发展,以及整个行业的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美大学与雇主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简称NACE)拥有近2000家高校的5200多名大学职业生涯服务专家和3000多名就业安置专家。NACE预测工作市场走势,为雇主和大学提供专业基准,通过网络为专业成员提供调研和信息,帮助雇主找到想要的毕业生。NACE每季度开展大学毕业生起薪调查以及雇主和大学会员的调查,出版一份季刊和一期双周刊的时事通讯。(7)
2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法律保障,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有了长足发展。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已工作初具规模,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至今只有教育部于2007年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很难再找到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了。该文件要求,各高校要保证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投入,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事实上,政府部门并没有对此直接投入相应经费,很多高校投入的经费远不及专业课。
2.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缺乏专业性
缺乏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专业的组织机构;二是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机构,一般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而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宣传就业政策、提供招聘信息、举办宣讲会或求职指导等方面的讲座,并未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的工作人员。目前即使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学校,其教学人员也主要由两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
2.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系统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学校是必修课,有的是选修课,有的学校一年级就开设了,有的到大四才开设。课程名称也不尽相同,多与就业指导有关,与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有很大差距。二是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训练。很多高校对学生的专业实习重视不足,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实际实习流于形式。在安排学生进入公司企业、政府部门、社区等实际部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进专业实习等活动方面仍然有所欠缺,特别是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安排。
2.4 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
大学生既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象也是主体,正处于职业探索时期,是否拥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关系到今后的职业发展。吴薇于2009年在上海市5所高校进行的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学生都会考虑自己的前途或工作,但是只有7.7%的被调查者表明自己在考虑工作的同时,正在为实现目标实施相应的计划。(8)可见,目前我国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
3 对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3.1 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职业生涯规划的法制化、制度化是顺利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力后盾。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发展规划。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依法指导、管理与服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减少随机性、盲目性。
3.2 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
高校应成立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心,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顺利实施。政府应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的不足。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应鼓励现有工作人员参加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引进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等专业人士通过专兼职的形式改善现有师资队伍。
3.3 提供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
全程化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根据学生的年级和专业,实施完善而富有层次的职业规划教育。新生入学第一年应侧重认知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分析自我,了解专业情况及发展前景,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二年级应侧重专业教育,注重专业课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三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求职技能,引导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四年级应进行政策法规教育,提供就业信息和求职咨询服务,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
3.4 建立职业发展培训档案,满足多元化需求
从学生入学开始,通过个别和团体咨询的方法,为那些在职业生涯认知与规划,人生发展目标等方面有困惑的同学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政府应鼓励高校和企业开发适合国情的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获得有针对性的信息、学会制定职业生涯计划书、形成实施方案。并将对学生职业生涯培训和职业测评记录在档,形成职业发展培训档案,供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参考。学校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升学(考研)、出国留学等方面的指导与服务,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摘要:美国是最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国家之一,体系相对完善,我国应在吸取其成熟理论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启示
参考文献
[1]石晓燕.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市场周刊,2007.12:101-102.
[2]龙立荣,李晔.职业辅导思想的历史嬗变——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136-140.
[3]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比较教育研究,2004(6):52-55.
[4]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
[5]王保义.中西方大学生就业指导之比较.教育与职业,2005.8:53-56.
[6]牟海萍.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历史嬗变.现代教育科学,2005(4):21-23.
[7]王显芳,洪成文,李然.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质量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8(2):56-60.
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 篇10
美国作为一个建国仅300多年的年轻国家, 虽然没有千百年悠久的历史, 却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号强国, 其爱国主义教育在其中的影响值得我们探究。
一、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方法
(一) 社会性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 宗教信仰渗透。美国人绝大多数都是基督教徒。美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三句话是“上帝保佑美国”“我们信仰上帝”“主权属于上帝”。美国是移民国家, 是多民族的熔炉, 美国人认为只有公民宗教才能超越种族、党派等界限, 成为美国人团结的纽带。美国政府极其重视利用公民宗教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里的宗教信仰实际上是对美国的信仰。在美国历届总统就职典礼中, 更是保留了向上帝求助的程序。
第二, 政党与政治活动渗透。美国历任总统的就职演说, 虽然其社会背景、经济形势、对外关系等各不相同, 但每篇演说辞都有唤起美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警句。如美国人崇尚的肯尼迪总统的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 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卡特总统指出:“我们必须再次对我们的国家、对彼此充满着信心, 我相信美国能够更进步, 我们能够比过去更强大。”罗斯福总统在其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唯一惧怕的就是惧怕。”他的这一振奋人心的千古绝句, 给予美国人民无比的勇气。
第三, 大众传媒渗透。美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已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网络系统, 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网络等从各个方面宣传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 无孔不入地强化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世界电影业中心, 美国好莱坞出品的大量的“主旋律”电影也在潜移默化中宣扬着美国精神。据《经济观察报》报道, 梳理70多年来奥斯卡的历史无疑就是梳理美国的“美国精神史”。《永不妥协》《几近成名》《最佳表演》《诚信无价》等十部影片被舆论界喻为弘扬“美国精神”的十大影片。
第四, 生活渗透。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政治教育一样, 实现了社会化。所以, 其爱国主义教育可谓无孔不入, 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在各地各个大商场出售的运动衫和运动帽上, 都印刷或编织有“USA”字样或绘有美国国旗的图案。在邮票上, 也不乏美国国旗和美国图案的标志。许多产品的包装上如开心果、杏仁等小食品, 也印有美国国旗标志。就连儿童电子游戏机里, 都有组合星条旗等类似的软件。
同样在美国, 用杰出人物命名地名、城市、街道、机场、学校以及各种场馆的现象非常普遍。首都华盛顿, 有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罗斯福纪念堂, 还有肯尼迪文化中心;美国共有50个州, 每个州都有用总统名字命名的市或县。
第五, 节日、庆典等活动渗透。美国是一个节日很多的国家, 利用各种节日庆典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美国一贯的做法。美国主要的爱国节日有:退伍军人节、美国独立纪念日、国旗制定纪念日等。在国家庆典里, 人人都背诵:“我爱这个国家, 保卫这个国家”的誓词;在国旗纪念日里, 人人都背诵忠于国旗的誓言:“我宣誓忠诚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和国旗所代表的共和国……”可见, 美国的爱国节日庆典, 甚至民间的感恩节、圣诞节, 人们不仅是欢聚热闹的机会, 也是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好时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每次总统就职典礼都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时机。
(二) 学校教育
这里着重介绍美国的“隐性课程”教育, 即渗透式教育方法。这是与正式课程相对而言, 这里主要指学校的生活环境。受柯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 美国教育界认为学校和课堂的气氛、学校的规章制度, 校内的舆论导向等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的作用绝不亚于正式课程, 即所谓的“隐蔽课程”。
在美国的中小学校里, 国旗、国歌、总统画像这些美国国家的象征物, 到处可见可闻, 几乎每一个班级都悬挂有美国国旗和美国总统的画像, 中小学每天的课程是以唱国歌和对国旗宣誓尽忠开始。学校里凡举行全校性的活动, 第一个议程总是全场起立奏 (唱) 国歌。生活即教育, 美国就这样在学校生活中渗透着美国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 学校教育系统化
在美国学生进入大学后, 主要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 内容包括:作为美国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自由, 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 此外还有美国政体和法律常识。年满18岁的美国公民还要参加成人仪式, 宣誓效忠祖国。反观我们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 除了必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基本的法律基础之外, 其他的很少, 我们的大学教育必须形成系统的课程, 不但要开展必要的课程, 譬如, 历史课程, 红色资源教育课程等, 还应开展必要的爱国主义精神讲座和实践课程, 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个以学校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为主环节, 建立一个综合爱国主义教育体制系统。
(二) 教育形式多样化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活动、节假日以及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 以建党建国纪念日, 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 奥运会成功举办, 抗震救灾成功实施等重大活动为契机, 广泛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玉树地震纪念日天安门国旗降半旗、默哀等形式可以充分激发人们的国家认同感及对国家民族的爱国热情。同时,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等传播媒介, 充分利用红色物质、精神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
(三) 加强渗透式教育
相关文章:
16岁男孩赴川抗震打动美国九高校被录取02-04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发展探究02-04
怎样申请美国高校02-04
美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02-04
美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及对中国启示02-04
美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给我们的启示02-04
高校华裔美国文学课程设置简探02-04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启示02-04
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特点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