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钢板治疗

关键词: 胫骨 钢板 骨折 锁定

锁定钢板治疗(精选十篇)

锁定钢板治疗 篇1

关键词:普通钢板,锁定钢板,胫骨骨折

胫骨骨折是骨外科常见的骨折类型,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 胫骨骨折发生率明显增高, 使其成为除了尺骨、桡骨骨折以外, 最为常见的四肢骨折类型之一[1]。胫骨骨折多来自于高能量的损伤, 患者往往患侧肢体肿胀显著, 压痛试验为阳性, 另外胫骨的周围血液循环相对较差, 前侧的皮肤相对较薄弱, 影响了预后骨折恢复效果[2]。笔者通过对我院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探讨, 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骨外科收治40例胫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 依据固定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分组, 普通钢板组20例,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8例, 年龄21~70岁, 平均年龄 (45.6±12.3) 岁, 入院时间 (1.5±0.4) h, AO/ASIF临床分型:A型8例, B型为8例, C型为4例。胫骨近端骨折9例, 胫骨远端骨折为11例。锁定钢板组20例, 其中男性13例, 女性7例, 年龄22~68岁, 平均年龄 (47.3±13.8) 岁, 入院时间 (1.6±0.5) h, AO/ASIF临床分型:A型9例, B型为8例, C型为3例。胫骨近端骨折8例, 胫骨远端骨折为12例。两组不同治疗方法的胫骨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 提示研究结果的差异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前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 对骨折部位进行确认和诊断, 采取腰麻、硬膜外麻醉等方式, 患者在胫前外侧做弧形切口, 对胫骨骨折断端充分的暴露, 进行骨膜和骨片的复位, 复位完成, 确认复位良好, 分别进行不同的钢板固定。分别采用普通钢板固定和锁定钢板固定。患者术后进行相应的功能康复训练, 术后做好抗感染治疗。在术后6周进行少量的负重训练, 在术后3个月进行复查, 并进行功能恢复效果评价。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胫骨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情况。 (2) 观察两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参照JohnnerWruh评价标准[3]优:术后复查骨折愈合, 膝踝关节活动恢复正常, 可以对抗外来力量, 走路步态正常, 没有疼痛;良:术后复查骨折愈合, 膝踝关节活动恢复75%, 可以有限的对抗外来力量, 走路步态恢复正常, 偶尔有疼痛, 胫骨成角有<5°的畸形, 缩短5 mm;可:骨折愈合, 膝踝关节活动恢复50%, 对抗外来力量较差, 跛行, 有一定程度的疼痛, 胫骨成角畸形10°~20°, 缩短10 mm;差:上述指标均未达到者。优良率=优+良。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别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胫骨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情况 (表1) 。

2.2 两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

(表2) 。

3 讨论

胫骨骨折多数是因突然性的高能量性的损伤造成的, 胫骨自身的生理特点, 其骨折后往往有软组织损伤, 缺乏肌肉组织, 损伤过程中可能引起皮肤坏死, 影响了软组织固定, 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差, 影响了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4]。众所周知, 胫骨的下段血液供应较差, 软组织相对薄弱, 一旦发生骨折, 术后恢复往往较其他部位骨折效果相对较差。尤其是髓内的营养动脉如果中断, 同时在骨干将骨膜剥离, 容易诱发骨干的皮质发生坏死, 进而出现术后感染、骨折愈合较慢或者不愈合等影响术后恢复的并发症。传统的普通钢板固定主要是依靠钢板和骨质之间的摩擦力, 其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骨质疏松患者的固定效果相对有限。锁定钢板是参照胫骨骨折的生理曲线设计啊, 针对手术切口进行相关操作, 有效地降低了对于胫骨周围软组织的剥离, 同时锁定钢板的内支架固定的稳定性较好, 同时不会增加钢板和骨之间的摩擦力, 减少了对于骨质血液循环的破坏, 有效地保护胫骨骨折端的血液循环, 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5]。锁定钢板者依靠锁钉和钢板之间锁定或者说是一体化, 将胫骨骨折碎块牢固的固定在一起, 有效地抵抗了骨折块之间的分离或者产生的压缩力, 其成角的稳定性较好, 有效地避免了螺钉发生松动, 提高了骨折块向外松散的力量。锁定钢板往往不需要预弯, 对于骨和钢板的贴合性要求不是十分严格, 减少了收缩操作时间和难度, 并且螺钉往往允许进行单皮质的固定, 解决了应对侧皮质缺损而固定不良的难题[6]。本研究通过分析骨外科收治40例胫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 依据固定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随机分组, 普通钢板组20例和锁定钢板组20例。结果锁定钢板组胫骨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普通钢板组, 锁定钢板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优于普通钢板组, 提示锁定钢板采取的锁定螺钉不会对钢板造成额外的压力作用, 进而不会对骨膜造成继发性的损伤, 促使钢板和骨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分析, 尽最大限度的对骨膜和骨的血液循环形成了保护, 促使钢板和螺钉形成一体化的支撑和牢固的固定, 有效地对骨折端进行稳固的固定, 并且利于术后的早期进行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性训练。综上所述, 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骨折, 操作简便, 创伤小, 术后骨折愈合良好, 利于提高术后功能恢复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朝晖.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近端骨折探讨[J].中外医疗, 2013, 32 (19) :13-14.

[2]巫伟东, 江正康, 马树强, 等.不取钉的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不连[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 (7) :630-631.

[3]乔高山, 印文彩, 夏建忠.经皮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3, 10 (1) :44-45.

[4]仇继任, 陆茂德, 葛顺杰, 等.胫骨骨折闭合复位经皮置入锁定钢板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1) :33-34.

[5]潘科良, 竺湘江, 谢建新, 等.胫骨远端前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 (2) :218.

锁定接骨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篇2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锁定接骨钢板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759-01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尤其老年人最为常见。因患者伤后不能下床活动、护理困难,如予保守治疗,导致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故而早期手术已被人们逐渐接受。针对此类骨折以往多采用动力髋螺钉(DHS)、角钢板、Gamma钉等方法治疗,本次观察采用锁定接骨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1],并归纳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01月到2012年06月,在我院就诊的3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对其用锁定接骨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其中男22例,女16;年龄31~78岁;致伤原因:自行摔伤25例,车祸致伤8例,其他5例;并发症:高血压9例,2型糖尿病4例;Evans分型:I型:3例,II型10离,III型12例,IV型9例,其他4例。

1.2 治疗方法

伤者常规给予下肢骨牵引或“丁字鞋”防旋固定,完善术前常规检查,治疗基础疾病,排除手术禁忌症。选择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术前30分钟至两小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在股骨大转子下2~3厘米向下作股外侧直切口,长约10~12厘米,依次切开皮肤、皮下、阔筋膜、股外侧肌显露骨折端,在直视下牵引患肢内旋复位骨折。于大转子下方约4厘米处,在锁定接骨板锁定孔导向下向股骨颈内打入2~3枚带螺纹克氏针,C型臂透视见克氏针正位位于上1/3与下1/3之间;侧位位于股骨颈中央区域呈“品子形”,深度位于股骨头软骨下1cm,骨折位置良好;沿克氏针走行扩大针道,根据测量的长度选择合适空心拉力螺钉沿克氏针走行依次打入,尾帽螺纹与钢板螺纹紧密相扣,再依次上钢板远端螺钉,若大转子有游离骨块且有移位,可用一至二枚螺钉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至48小时,加强患肢远端活动(踝泵),预防深静脉血栓。切口换药。术后1~3天开始下肢功能锻炼或CPM辅助治疗,预防肌萎缩和关节僵硬。根据骨痂生长及恢复情况再确定下床拄拐行走时间。出院后每月1次门诊随访。

2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5±2.3)月。随访观察是否存在骨感染、伤口感染、钢板于螺钉位置,骨折端愈合情况、骨折再移位、关节活动受限、神经血管损伤,关节、肌肉挛缩等。本组38例中,33例术后随访1.5年以上,下床时间为6~8周。术后8~24个月,平均(11±3.2)月,x线辅助检查骨性愈合后拆除锁定接骨钢板及螺钉。

2.1 按Sanders评分标准:优39例,良15例,差2例,优良率96.4%.结论 该方式固定牢固,便于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2.2 根据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27例,良4例.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简单,术中出血少,固定可靠,恢复良好,近期疗效满意 [2]。

2.3 Sanders评分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36个月,A、B、C组Sander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5.0%、78.2%、91.3%.C組优良率和手术时间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髋内翻2例、断钉断板1例;B组髋内翻2例、头钉入口处再骨折1例;C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倒置对侧股骨远端锁定板内固定,优于股骨近端锁定板和DHS,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牢靠、负重早、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 雷翔宇,孔莉,陈瑞芳,陈孝 .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64例 . 中医正骨, 2011年 23卷 第09期

锁定钢板治疗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锁骨骨折患者64例, 将患者随即分为锁定钢板组与重建钢板组两组, 每组各32例, 前者使用锁定钢板方法予以治疗, 其中男22例, 女10例, 年龄27~61岁, 后者则使用重建钢板方法予以治疗, 男20例, 女12例, 年龄29~62岁。对全部患者都实施了X线检查, 进而加以确诊。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拥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锁定钢板组:对锁定钢板组32例患者要求采取仰卧位, 患侧肩部垫高, 以颈丛麻醉加以处理。以锁骨骨折端为中心做横向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 暴露骨折端, 清除骨折端血凝块及卡压的组织, 探查锁骨下血管、神经无明显受压情况后, 随后实施复位操作, 复位骨折端, 达到标准后, 对断端加以临时固定处理, 使用便于弯曲且符合患者骨形的加压钢板锁定, 保证其处于锁骨上部, 并且利用X线机针对患者的骨折位置实施观测, 用骨钻实施钻孔, 向孔中拧入螺钉, 螺钉长度以穿过骨皮质为宜, 不可过长, 最后将锁骨下粉碎性小碎片用可吸收线绑扎在缺损处, 查无活动性出血, 逐层缝合切口。手术以后, 无需任何固定, 常锻炼。②重建钢板组:对重建钢板组32例患者要求其仰卧位, 患侧肩部垫高, 进行颈丛麻醉20例, 全身麻醉12例。通过放置枕头于患者的侧肩下面, 以其锁骨骨折端为中心做横向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 暴露骨折端, 清除骨折端血凝块及卡压的组织, 探查锁骨下血管、神经无明显受压情况后, 随后实施复位操作, 复位骨折端, 达到标准后, 以毛巾钳、克氏针或者钢丝加以临时固定处理, 结合患者锁骨形状, 以长度适合的钢板实施重建塑形, 保证其处于锁骨上部, 并使用螺钉加以稳固。

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对经治疗后的两组患者数据加以处理, 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分析运用t检验, 并发症对比分析运用χ2检验, P<0.05,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治疗效果判定:运用Contant-Murley针对患者的临床效果加以合理评价, 对比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同时运用X线机检查患者的骨折处, 当出现显著的骨痂且可以正常运动时, 则判定为愈合。

结果

愈合时间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都成功。重建钢板组患者32例, 经治疗后的3周以后愈合10例, 4周以后愈合16例, 6周以后愈合6例, 平均愈合时间 (11.2±3.4) d。锁定钢板组患者32例, 经治疗后的3周以后愈合13例, 4周以后愈合18例, 6周以后愈合1例, 平均愈合时间 (9.4±2.7) d, 两组患者愈合时间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并发症对比:经治疗后, 重建钢板组32例患者中形成2例螺钉松动患者, 5例浅表感染患者, 1例钢板断裂患者, 重建钢板组患者并发症8例 (24.31%) 。锁定钢板组32例患者经治疗后出现螺钉松动1例, 浅表感染2例, 没有钢板断裂情况, 锁定钢板组患者并发症3例 (10.80%) ,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作为骨科临床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锁骨骨折十分常见。鉴于锁骨位于人体胸廓前部的特殊位置, 一旦遭遇到巨大外力作用之后, 便非常易于产生骨折[2]。一般情况下, 对于锁骨骨折的患者治疗, 常常不必利用手术方法治疗, 只有患者出现粉碎性骨折的严重情况时才利用手术方法予以治疗。此时如果运用非手术方法, 则会存在很多弊端, 比如:患者愈合时间较长, 易于形成并发症, 危害很大[3]。从相关的研究报道调查中可以得知, 当使用克氏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时候, 易造成患者的肺损伤情况。当前存在很多利用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案例, 此方法能够防止内固定的不良情况出现, 对弯矩加以有效抵抗。另有研究文献指出, 采用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 对于旋转角度和患者骨血运的影响起到控制与减小的作用[4]。不过利用该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 让患者易出现大出血现象, 造成浅表感染、钢板断裂, 最终不得不再次手术。与之相反的是, 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软组织造成的破坏度较小, 同时切口较小, 出血量较少, 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愈合。另有研究说明以锁定钢板方法治疗锁骨骨折时可以生成稳固的支架, 杜绝钢板断裂情况, 患者相应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较小。

总之, 相较于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锁定钢板疗效更加理想, 应大范围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粤, 吴亮, 张岩, 等.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46) :9108-9111.

[2]宋健远.手术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失败的原因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20) :111-112.

[3]袁斌.克氏针内固定和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4) :212-213.

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篇4

【关键词】植骨;不稳定骨折;钢板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3-0051-02

桡骨远端骨折发生几率比较高,尤其是老年女性易于高发,此类患者因为处于绝经后,其身体中的雌激素有明显下降,易于发生骨质疏松,故易于發生骨折损伤。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29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30例患者应用“T”形锁定接骨板固定进行治疗,治疗疗效理想,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共30例,男11例,女性19例;年龄26~78岁,平均57.4岁。按AO分型:B22例,B33例,C17例,C28例,C310例。30例患者都为闭合性骨折,22例骨折发生后直接进行手术治疗,8例为进行手法复位后再次发生移位而进行手术治疗。受伤原因:4例为车祸损伤,7例为坠落伤,19例为摔伤。

1.2 方法:麻醉应用臂丛神经阻滞,切口选择在桡骨远段掌侧进行手术,8~10cm左右的切口,从桡侧腕屈肌的桡侧和桡动脉之间进入,潜行切开腕横韧带注意保护正中神经,肌肉丰富的病人在手术时要特别注意,尤其是牵拉可以造成正中神经的损伤。将旋前方肌从桡骨的止点纵向切开,显露桡骨远端的骨折及桡骨远端关节面。清除骨折端积血及软组织,复位关节面,将骨折块向远端推移复位。所有患者均取髂骨植骨以支撑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的骨缺损,以防长度的丢失。用克氏针从桡骨茎突和桡骨远端尺侧打入交叉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端,对背侧缺损明显的患者,在背侧lister结节处作3~4cm的小切口,牵开伸指肌腱后予以植骨。14例患者采用背侧切口植骨,14例选用的“T”形锁定钢板先进行适当的预弯,放置定锁定钢板,避免螺钉进入关节面,上紧滑动孔,远端上2~3枚锁定钉,近端上2~3枚螺钉。C型臂透视确定桡骨长度的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度,掌倾角和尺偏角的恢复。缝合时常规将旋前方肌缝合2~3针。

2.结果

30例患者手术之后3~5d均进行了X线常规复查,患者的X线检查结果显示其复位情况均良好。患者手术后1个月左右均进行了复查,无一例患者出现移位情况,所有患者的治疗评价均依据Mcbride评分标准[1]进行评定优23例,良5例,可2例,治疗的有效率为93.3%。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发生几率比较高,尤其是老年女性易于高发,此类患者因为处于绝经后,其身体中的雌激素有明显下降,易于发生骨质疏松,故易于发生骨折损伤。过往对其进行分类可分为Batton、Smith、Colles等骨折,现今一般多按照AO的原则进行划分,从而被称为桡骨远端骨折[2],根据这一原则,下列为有不稳定骨折表现:①患者有比较重的骨质疏松疾病。②损伤合并有尺骨骨折的患者。③患者有关节内骨折的损伤。④原始骨折缩短大于5mm。⑤原始骨折移位(横向移位)大于1cm。⑥背侧粉碎的范围超过掌背侧的50%。⑦干骺端掌侧骨折粉碎[2]。

此疾病的治疗办法很多,多应用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进行治疗,且疗效很好。但一些高龄的女性患者骨折移位比较大、粉碎比较严重、对功能影响较大,应给予其进行手术治疗,其可让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以更好的恢复功能。本文中的30例患者术中均进行了植骨治疗,对患者进行植骨的标准Penning等[3]经研究称桡骨长度短缩大于10mm,桡骨尺侧不稳定,短缩大于5mm,骨质疏松者应进行植骨。近期文献报道:对于干骺端皮质有塌陷者应将骨片撬拨复位后植骨维持[4]。笔者认为患者的下尺桡关节中央柱塌陷,存在关节软骨下骨骨缺损;干骺端皮质骨塌陷,松质骨压缩缺损;骨质疏松者均应行植骨治疗。本组常规使用自体髂骨为骨供体,植骨量不够可发生桡骨高度的丢失,掌偏角减小甚至反张。对于这种病例,我们的经验是同时在背侧沿lister结节作一个小切口,进行植骨,创伤较小,植骨安全可靠。锁定接骨板按照设计,为内固定支架,AO锁定接骨板一般都有一定的角度,不需要作预弯,角度不合适的应适当的预弯,该板远端的3个螺钉通过钉和板的锁定,起到钉板一体化的作用,可以很好地维持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并能早期功能锻炼[5]。

桡骨远端骨折可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在临床上可以通过体检发现尺骨茎突弹起、有压痛,X线片显示尺骨茎突骨折及下尺桡关节脱位等来确诊。桡骨长度的丢失,使得尺骨相对过长,可引起尺骨撞击综合征,也是桡骨远端骨折的一个常见并发症。故手术之前应对患者的x线、ct等资料进行仔细的分析,以确定手术方式。术中应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桡骨长度、下尺桡关节复位以及掌倾角、尺偏角的恢复。

现今医学技术高度发展,对此疾病的治疗也明显增加,应用锁定钢板手术治疗的研究也明显增多,此技术的原理是应用钢板锁定患者的骨折部位,其有很牢固的固定效果。现今一般选择掌侧、背侧这两种入路方法,应用背侧手术一般患者会有异物感,且患者在手术之后一般易于出现并发症。应用掌侧手术则对软组织连续性没有任何的影响,且其对患者的腕部肌腱干扰非常的少。故在手术治疗中多应用掌侧手术的方式进行。本文所有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全部运用锁定钢板来治疗,优23例,良5例,可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故对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锁定钢板进行治疗的优点很多,其可让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且手术方式简单,固定牢固,可进行临床推广。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 例, 男15 例, 女13 例;年龄25~69 岁, 平均46 岁。致伤原因:摔伤5 例, 高处坠落伤12 例, 交通事故伤11 例。按AO分型[1], 31A1型10 例, A2型7 例, A3型11 例, 手术距外伤时间1~14 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5 例, Ⅱ型糖尿病9 例, 冠心病或心功能不全8 例, 术前均请相关科室协助治疗好转或控制后再进行手术。术前胫骨结节骨牵引24 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 臀部垫高。取大转子上2 cm至转子下股骨近端10 cm切口切开, 切开阔筋膜 (张肌) 及股外侧肌, 显露大转子外侧及部分前方和股骨上段外侧, 暴露骨折部位, 了解骨折移位情况。内侧和后侧不剥离骨膜并尽量减少软组织剥离。大转子前方及外侧骨折块在牵引下予以解剖复位, 小转子部采用骨钩提拉复位, 如骨折块较小可采用薇乔线捆扎。复位满意后, 选取合适钢板置于合适位置, 此时锁定板近端能覆盖大转子并起扶持支撑作用, 复位钳或克氏针临时固定。在导针引导定位和C型臂X线机透视下, 兼顾15°左右前倾角沿股骨矩力线向颈头方向拧入3根锁定钉, 注意锁定钉尖离股骨头关节面1 cm, 颈干角固定维持于135°, 即获得对骨折近端稳定、确实的固定。小转子和骨干部根据骨折线长短拧入2~3根常规螺丝钉固定和加压后, 再用2~3根锁定钉锁定。放置引流管, 逐层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患肢置于中立位, 常规抗生素应用7 d, 继续对内科合并症治疗, 骨质疏松患者加用抗骨质疏松治疗。拔引流管后即逐渐功能锻炼。一般情况好, 骨折稳定、无骨质疏松患者, 2周后可扶拐不负重下地, 4周开始逐渐负重。不稳定骨折和骨质疏松患者6周后根据X线复查情况再决定是否逐渐负重。

2 结果

28 例患者中, 4 例输血, 输血量为200~400 mL。手术时间80~120 min, 平均100 min, 手术过程平均透视3~4次。全部患者得到定期X线复查和随访, 随访时间6~20个月, 平均11个月。参照黄公怡[2]的标准评定临床疗效, 优:骨折愈合良好, 无髋内翻或外旋畸形, 行走无痛, 下蹲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 功能恢复到骨折前状态。本组14 例。良:骨折愈合良好, 有轻度髋内翻, 患肢短缩2 cm, 行走无痛, 需或无需用手杖支持, 功能恢复接近正常, 病人与家属尚感满意。本组12 例。差:骨折愈合差, 有重度髋内翻或外旋畸形, 髋关节疼痛, 功能明显受限。本组2 例。其中1 例65 岁患者, 髋内翻畸形25°愈合, 但尚可扶拐行走, 年龄较大, 未再进一步处理;另1 例患者, 患肢向后成角20°伴下肢短缩2.5 cm畸形愈合, 因不负重时无疼痛, 拒绝再次处理。本组优良率达92.7%。典型病例为一31 岁女性患者, 影像学资料见图1~2。

3 讨论

锁定加压钢板是近年在总结了大量标准接骨板、螺丝钉及内固定支架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全新的钢板和螺钉系统。它既能运用AO标准的接骨板和螺丝钉技术, 也能运用内固定支架原则, 或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它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a) 不会造成一期复位角度的丢失。一期复位角度的丢失是由于接骨板塑形与骨的解剖形状不匹配, 螺丝钉发生牵拉效应所造成的骨折块复位角度丢失。锁定加压钢板带锁定头的螺丝钉被牢固锁扣于接骨板后, 不再需要进一步拧紧螺丝钉, 骨折块也不会被拉向接骨板便被稳定地固定在钉板锁扣时的位置。即便锁定加压板未达到充分的解剖塑形, 复位仍可得到维持;b) 不会造成二期复位角度的丢失。普通螺丝钉由于没有锁扣于接骨板, 会发生松动或沿螺钉长轴向外发生位移。锁定加压板有内固定支架样作用, 带锁定头的螺钉被牢固锁扣于接骨板后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 借此整体对抗和传递载荷应力, 复位后的骨折块在应力作用下不会发生移位, 二期复位角度的丢失被降到最低点。其在应力作用下的高度稳定性, 尤其适用于粉碎性或分离性骨折;c) 对骨膜无压迫。带锁定头的螺钉被牢固锁扣于接骨板后, 接骨板和骨面不会产生额外的压应力, 降低了骨膜的损伤, 尽可能多地保留了血运,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d) 具有旋转稳定性的固定。钢板螺钉孔的非对称设计, 在骨折块中至少拧入2根锁定钉, 能获得稳定、确实的固定, 可对骨折粉碎区进行桥接并具有良好的成角和旋转稳定性。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患者。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准确复位, 坚强固定, 使患者早期活动, 防止长期卧床引起的致命并发症, 尤其是老年人手术治疗应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AO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术, 类似的方法有Richard钉, DHS系统等等, 该法固定牢固, 治疗效果较好而被临床普遍接受, 但手术创伤大, 固定力臂长容易发生断钉断板, 同时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髋部骨强度差, 早期负重可引起股骨头骨质切割、螺钉穿透。李健等[3]认为DHS系统对转子间骨折EvansⅠ、Ⅱ、Ⅲ型骨折效果好, 而对EvansⅣ型则疗效较差, 并发症多, 存在争议, 甚至考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或人工股骨头置换。近十余年来,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如重建钉或Gamma钉被广泛应用于转子间骨折, 该法符合生物学要求, 通过髓内固定, 对骨折愈合干扰小, 缩短了固定力臂, 克服了断钉的危险。但其术中不能加压, 小粗隆不能固定。颈干角固定为130°, 缺乏选择性。骨质疏松明显、髓腔较宽大者易发生髓内钉远端的股骨干骨折。此外, 对于粗隆部粉碎性骨折, 插入髓内钉后易发生骨折块分离而不利于愈合[4]。有作者报道Gamma钉潜在创伤并不比传统的DHS方法小, 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改善与DHS相当[5]。有别于上述手术方法, 本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28 例, 患者平均年龄46 岁, 优良率达92.7%,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我们的体会是, 该法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操作相对简便, 手术创伤相对较小, 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良方法, 值得进一步推广[6]。

术中注意事项:a) 钢板的设计参照股骨近端特定的干骺端-骨干解剖形态, 股骨颈部的锁定钉与钢板设计有固定的135°颈干角, 但没有前倾角设计, 其应用时必须在C型臂X线机下定位兼顾前倾角。一般不需进行预弯, 如不贴服粗隆部骨质, 排除放置位置因素, 多数情况下是骨折块复位不良, 必须再次解剖复位;b) 必须沿螺纹孔中心线垂直拧入锁定钉才能达到确实的锁扣, 斜向拧入会降低成角稳定性。与解剖型钢板头端3个大孔穿入的常规加压松质骨钉不同, 进入股骨头颈部的是3根锁定钉, 必须尽量一次沿轴线准确拧入并且不能自由变换角度, 135°颈干角才能维持。导针定位不准确、折块复位欠佳等原因多次试行拧入拧出该头颈部的3根锁定钉可致钉道失稳, 列为禁忌;c) 单纯通过带锁定头的螺丝钉和接骨板不能完成骨折的复位。小转子分离骨折块复位对维持股骨矩承接应力至关重要, 恢复股骨近端内侧支撑, 重建内侧皮质的完整性, 有利于减少钉板张力, 减少髋内翻的机会。多数情况下可经钢板穿入常规螺钉或锁钉固定, 有时甚至经钢板外用1枚拉力螺钉固定;d) 组合使用常规和锁定螺丝钉的内固定方法。术中如果已经先使用常规螺丝钉, 再拧入锁定钉将非常容易。但如果先使用锁定钉固定接骨板和骨块, 不宜在相同的骨块上再拧入常规螺丝钉, 该种情况下必须拧松锁定钉, 常规螺钉拧紧后再拧紧锁定钉;e) 关于动力加压作用。锁定加压接骨板螺钉孔由两部分组成, 即带有锥形螺纹的锁定孔和动力加压单位螺钉孔, 偏心拧入后者可产生动力加压固定。钢板中心应对应于粗隆骨折部, 头颈部被锁定钉固定后, 股骨干部动力加压孔内拧入标准螺钉便能达到对粉碎折块间的加压固定。

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8年2月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8例, 按AO分类, A 1型10例, A 2型7例, A 3型11例。结果术后随访6~20个月, 平均11个月。参照黄公怡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优14例, 良12例, 差2例, 优良率为92.7%。1例髋内翻畸形25°, 1例畸形愈合伴下肢短缩2.5 cm。结论锁定加压钢板组合使用常规和锁定螺丝钉内固定方法, 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良方法, 尤其适用于粉碎性骨折和骨质疏松患者。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1]荣国威, 翟桂华, 刘沂, 等.骨科内固定[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98.

[2]黄公怡, 王福权.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4 (4) :349-351.

[3]李健, 谢清华, 张在恒, 等.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3) :291-292.

[4]黄公怡, 文良元.转子间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 (10) :637-640.

[5]文良元, 黄公怡, 孙海滨, 等.老年转子间骨折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的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9) :963-965.

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 篇6

关键词:胫骨中下段骨折,微创锁定钢板,闭合复位,小切口

胫骨由于部位特殊, 容易受到损伤。胫骨中下段骨干的横切面由三棱形变为四边形且无肌肉覆盖而直接位于皮下, 该交界处是骨折好发部位[1]。因此, 绝大部分胫骨骨折无论是开放性还是闭合性都伴有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6月采用经皮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24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患者, 男15例, 女9例, 年龄21岁~60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2例, 高处坠落伤5例, 摔伤6例, 砸伤1例;闭合骨折18例, 开放性骨折6例;骨折AO分型:A型10例, B型12例, C型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 h~7 d。

1.2 手术方法

术前测量骨折长度, 按照接骨板跨距率和接骨板螺钉密度[2]选择合适长度的胫骨远端内侧锁定接骨板。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椎管内联合麻醉, 选取内踝上缘小切口, 深达骨膜, 于骨膜外和深筋膜间打通隧道, 插入钢板, 凭手感使其越过骨折断端。在“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 不要求解剖复位, 恢复肢体长度及对位对线后, 克氏针临时固定, 选取相同规格钢板标记螺钉位置。做皮肤小切口, 选择合适螺钉位置, 固定, 保证螺钉密度 (即置入螺钉数量与接骨板钉孔的比率) 小于0.5~0.4, 脉冲冲洗后, 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 开放伤口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第1天即行患肢关节不负重功能锻炼, 术后1周患肢不负重下床活动, 定期复查X线片, 视骨折愈合情况, 8周后开始部分负重。

2 结果

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24个月, 切口均Ⅰ期愈合。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15例, 良6例, 可3例, 差0例。

3 讨论

胫骨骨折是最常见的严重骨骼损伤, 愈合慢, 常可引起永久性的后遗症, 特别是严重损伤, 可出现与损伤和治疗有关的并发症。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 可使骨折解剖复位并达到坚强内固定, 但是手术切开皮肤、骨膜, 更加重了营养血管的损伤, 使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发生率较高[3]。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由于远端骨折端不能与髓腔紧密接触, 同时任何膝关节前方的切口会造成疼痛与不适, 特别是屈膝跪地时[4]。微创接骨术使用远离骨折断端的软组织小切口将内固定物在骨膜外侧插入, 应用间接轻柔的复位技术使手术操作对软组织和骨折断端的额外损伤达到最小化。锁定钢板作为内固定支架使用, 在骨膜表面与骨面不完全贴服,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骨膜血运的压迫损害;锁定螺钉具有轴向及角稳定性, 接骨板与骨面无需加压即可获得稳定, 使干骺端的单皮质固定成为可能, 髓腔血供不遭受破坏, 保留了对侧皮质, 锁定螺钉在骨质疏松的骨折中更显示出其价值。我们认为足够长的钢板和螺钉位置的分布较更多的螺钉更重要。

综上所述, 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不仅符合生物力学的原则, 使骨折部位血供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创伤小, 出血少, 并发症较少, 愈合率高, 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林新, 洪加源, 丁真奇, 等.复杂胫腓骨下段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5) :452.

[2]Rozbruch SR, Muller U, Gautier E, et al.The evolution of femoral shaftplanting technique[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8, 354:195-208.

[3]Vives MJ, Abidi NA, Ishikawa SN, et al.Soft tissue injuries with the useof safe corridors transfixion wier placement during exter fixation of distaltibia fractures:an anaiomic study[J].J Orthop Trauma, 2001, 15 (8) :555-559.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患者, 男10例, 女6例;左膝7例, 右膝9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3例, 压砸伤3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按照Schatzker分型:Ⅱ型2例, Ⅲ型3例, Ⅳ型7例, Ⅴ型4例。手术时间争取在伤后24 h内, 如伤后肿胀明显, 予以抬高患肢, 常规持续皮肤牵引或跟骨骨折消肿治疗, 一般在伤后1周患肢肿胀好转后手术。术后每隔3个月摄X线片复查, 随访12个月~36个月, 平均18个月。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前外侧或前正中切口, 暴露胫骨平台关节面, 对于移位、塌陷较明显骨折, 可在平台下3 cm骨皮质处开孔, 与塌陷部对应, 用骨膜剥离子, 连同软骨下骨一起将塌陷关节面抬起至正常水平, 骨缺损处植入髂骨松质骨或人工骨并压实。选用合适的T或L形锁定钢板固定, 对于外髁骨折, 可选用胫骨近端外侧锁定板固定, 注意长度要合适, 避免进入关节腔。术中探查有无半月板及韧带损伤, 对于可修补的半月板撕裂伤使用可吸收缝线垂直褥式修补, 术后常规置负压引流管, 缝合切口后加压包扎。术中透视或摄片检查复位及内固定情况。

1.3 术后处理

一般不用石膏外固定, 抬高患肢, 48 h后拔除引流管。术后第2天要求患者在床上行股四头肌肌力锻炼, 术后1周内应用持续被动活动 (CPM) 机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2周后主动锻炼膝关节。术后训练应遵循“早活动, 晚负重”原则, 术后2个月~3个月视患者情况逐渐负重锻炼, 如骨折未完全愈合, 应坚持扶拐, 避免负重。如患者合并韧带损伤, 予以长腿石膏外固定4周~6周。

2 结果

本组16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12个月~36个月, 平均18个月。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 未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术后1年参照Rasmussen评分标准, 优良率为93.8%。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关节内骨折, 多为高能量损伤, 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常涉及胫骨髁和关节面, 劈裂、压缩、塌陷等多种骨折并存, 部分合并有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损伤, 治疗不当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手术目的是稳定膝关节的对合关系, 达到解剖复位, 恢复关节面平滑光整。尽早功能锻炼, 有助于关节功能恢复。

3.1 手术治疗的目的

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使关节面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 恢复关节外形及下肢轴向力线。胫骨平台骨折常波及关节面, 处理不当造成关节功能障碍, 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及塌陷骨折复位后的植骨被认为是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三要素。因此, 对此类骨折只有行手术治疗才能达到解剖复位。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胫骨平台骨折应遵循分期治疗的原则, 软组织损伤较轻, Ⅳ、Ⅴ型骨折争取尽早手术, 复位固定骨折。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宜延期手术, 可利用骨牵引恢复肢体的对线达到临时固定, 积极改善软组织条件, 待软组织条件成熟时行手术, 一般为伤后1周左右。

3.3 锁定钢板的特点

锁定钢板具有角度稳定的特点, 能对骨折很好地内固定[1]。锁定钢板遵循了BO原则, 保持了骨膜的血运;螺钉与钢板的扣锁形成一种框架结构[2], 对关节面有一定支撑作用;锁定钢板可进行单边固定, 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不易发生骨块的再移位和内固定物松动。

3.4 术后康复锻炼

胫骨平台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 术后常导致关节粘连、僵硬。术后使用CPM机锻炼, 可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重新塑造关节平台。

总之,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固定坚强可靠, 术后并发症少, 能够减少软组织剥离, 保护骨膜血运, 骨折愈合率高。术后允许膝关节早期活动, 从而为胫骨关节面软骨的修复创造了条件, 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近年我院收治的1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16例患者随访12个月36个月, 平均18个月, 骨折均骨性愈合。参照Rasmussen评分标准评定, 优良率为93.8%。结论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损伤小, 有利于早期行功能锻炼和关节功能恢复, 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诊疗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怀春, 陈欣杰, 梁春平, 等.复杂胫骨平台骨折17例治疗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 :75-76.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 篇8

关键词:锁定钢板,胫骨下段骨折

胫骨下段骨折主要是由高能创伤所致, 临床表现为软组织损伤重, 骨折端移位或粉碎明显, 常可引起关节功能障碍、骨折不愈合和感染等。该院自2006年6月—2011年6月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该院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36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 其中男25例, 女11例;年龄范围为21~56岁, 平均38岁;均为单侧骨折, 左侧15例, 右侧21例;导致骨折的原因:车祸伤23例, 挤压伤7例, 摔落伤6例;骨折分类:横断骨折10例, 长斜性骨折17例, 粉碎性骨折9例;其中闭合性骨折23例, 开放性骨折13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立即接受治疗, 闭合性骨折1~10 d, 平均5 d;开放性骨折4.5~7 h, 平均5.5 h。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入院后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积极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治疗, 以满足手术需要。术前需要拍摄双侧胫腓骨正侧位片, 以健侧X线片为模版, 选用钢板, 比照健侧胫骨对钢板进行体外塑形。持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 铺巾, 上气囊止血带, 驱血, 冲气。开放性骨折伤口给予清创、护皮膜保护, 利用C型臂X线机辅助下行胫骨闭合手法复位, 行牵引, 骨折端行逆创伤机制手法复位, 恢复肢体的长度和力线, 主要恢复胫骨的长度, 纠正成角和旋转畸形。从胫骨平台外下2 cm处弧向胫骨结节作一长约5 cm的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 锐性剥离胫前肌, 深达骨膜, 不剥离骨膜, 插入骨膜剥离器, 松解软组织形成一软组织道, 容纳钢板进入, 再在骨折线远端5 cm处, 以胫骨中轴为中心, 作一长约3 cm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暴露浅深筋膜, 不剥离骨膜, 从近端切口插入合适长度锁定板, 并于远侧切口暴露钢板, 确定钢板位于胫骨外侧面的中心, 安装锁定套筒后, 远、近端钻入克氏针临时固定。C型臂透视下确认胫骨力线及钢板位置合适。骨折远端钻孔, 拧入合适长度自攻型锁定螺钉, 再于近端钻孔, 拧入合适长度自攻型锁定螺钉, 远、近端各3~4枚, 骨折中央部分另作小切口, 解剖复位骨折端后, 电钻钻孔拧入2~3枚自攻型锁定钉固定, 也可以使用拉力螺钉、克氏针 (粉碎性骨折) 进行复位固定。再次C型臂下确认骨折复位满意, 螺钉钢板长度合适, 冲洗切口, 留置引流, 确保切口无张力下缝合。

1.2.2 术后处理

手术完成后均未给予石膏、夹板等外固定。术后抬高患肢, 常规使用抗生素、改善微循环药物, 持续5~7 d。于术后第1天拔除引流管, 通过复查X线片评价骨折固定情况。术后第2天开始视切口恢复情况嘱咐患者作适当锻炼, 5 d后行拄拐不负重活动, 术后12~14 d拆线。患者住院时间6~20 d, 平均18d, 按照骨折三期治疗原则, 给予院内自制中药口服。出院后定期复查X线片, 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2 结果

本组36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 时间为6~34个月, 平均20个月, 复查X线片均无钢板、螺钉松动和断裂情况, 骨性愈合良好, 时间13~30周, 平均23周。X线片显示骨痂时间为6~20周, 平均13周。依据患者的伤情、手术效果、骨痂生长情况等综合评估来确定负重时间, 部分负重时间平均为8周, 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20周。参照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 优19例, 良5例, 中2例, 差0例, 总优良率达89.0%。

3 讨论

3.1 胫骨下段的损伤特点

从解剖学上看胫骨的上、中段的横切面是三角形, 下段的横切面是椭圆形, 外形上看胫骨上、中段大致向内侧凸, 下段大致向外侧凸, 从胫骨的横截面看中下段1/3处横径矢径较小, 以上解剖特点决定了暴力容易引起胫骨下段骨折, 另外胫骨中下段血供也较其他部位特殊, 中下段血供主要靠滋养动脉, 骨折后骨的滋养动脉大多损伤, 远段的血供主要靠骨膜的动脉供应, 骨膜损伤后骨折段血供更差, 易造成骨不愈合。因此骨折段的骨膜显得尤为重要。胫骨的以上解剖学特殊性, 决定了胫骨下段易骨折、骨折后易发生不愈合、感染等情况[1]。

3.2 治疗方案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胫骨的深入研究, 临床上多年的循征实践。胫骨下段骨折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笔者总结了胫骨下段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保守治疗分:小夹板、石膏外固定、骨牵引外固定等。手术治疗分:髓内钉固定、钢板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等。在笔者的临床实践中, 运用上述治疗方法治疗时, 体会到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 总结发现锁定钢板有明显优势。保守治疗中的小夹板、石膏外固定, 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患者痛苦小、治疗的费用低, 比较适合于骨折早期、无移位骨折的治疗, 随着患者活动量的加大, 易引起骨折端移位, 易引起骨折的畸形愈合;骨牵引术治疗的患者需要长时间的卧床, 除了复位不理想外, 还容易引起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发生, 不适于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手术治疗中的普通钢板内固定术, 术中所需要的切口长, 广泛的剥离骨折端的骨膜, 影响骨折端的血运, 引起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及感染, 另外普通钢板的韧度和强度较低, 术后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的情况较多, 不适合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钢板固定术后不牢靠、对骨折端血运的影响, 容易引起骨不连, 需要二期植骨, 增加了患者痛苦及费用;交锁髓内钉固定很好地纠正了骨折断端的短缩和旋转, 适合长管状骨的骨折的治疗, 如果骨折线太靠近两端时, 它则没有了优势, 固定不牢靠易成角;外固定支架固定对骨折端的血运影响小, 但骨折端多行闭合复位, 骨折线对位对线情况较手术切开复位差, 固定的螺钉时间长了容易松动, 固定不牢靠, 骨折端易成角, 钉尾留在皮外易引起钉道感染和外固定架放置于体外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不适[3]。1997年krettek等提出微创外科技术及桥接接骨板的概念[4], 其核心观点是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 给予稳定的固定, 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内环境。锁定钢板以“外固定架”放置于体内固定骨折断端, 具有很强的横向和纵向固定作用。锁定螺钉之间可以相互成角, 形成三维固定, 所有螺钉和钢板锁定在一起, 每个螺钉的受力平均, 与钢板共同组成一个坚固的内固定架, 稳定性和抗拔出性很高, 而且钢板尽可能的少破坏骨折端周围的血运, 利于骨折的愈合。

3.3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体会

通过对锁定钢板治疗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随访, 笔者认为锁定钢板既符合骨折固定的生物学特点, 又保证了骨折愈合所需的内环境, 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通过本组36例胫骨下段骨折治疗, 笔者总结出几点体会: (1) 随着术者技术的提高, 手术所需时间较其他方式短, 切口微创, 对软组织损伤小, 出血少, 复位良好, 固定简单, 疤痕小, 患者恢复快。 (2) 对骨折端的剥离小, 大大的保护了骨折端及周围的血供, 钢板和螺钉形成三维固定, 十分牢靠, 有利于骨折愈合。 (3) 术后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较早下地锻炼, 减少卧床并发症发生。从随访的结果看骨折愈合时间缩短, 功能恢复较好。 (4) 在临床中也发现锁定钢板治疗失败的案例, 虽然锁定钢板较其他治疗方法优势明显。但必须严格把握适应症及禁忌症, 熟练掌握其技术要点。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学习。

综上所述,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较好的保护骨折端血足, 较好的恢复骨折的生物力线, 有利于骨折愈合, 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荣国威, 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37.

[2]刘幡, 祁俊.骨折不愈合与延迟愈合的成因与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 7 (5) :405-408.

[3]王延志, 徐珞.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 (18) :1375-1377.

锁定钢板治疗 篇9

关键词:锁定钢板;传统钢板;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42-02

股骨是人类全身最长最粗的管状骨,在临床上,股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股骨骨折率约占成人全身骨折的11.88%。近年来,股骨骨折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股骨骨折的危害性极大,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由此可见,对股骨骨折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2]。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的差异。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4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范围20-76岁,平均年龄为46.6±3.5岁。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患者的入选标准为:患者均为股骨骨折患者;患者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患者无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肝肾功能正常;患者无意识障碍;患者无精神疾病;患者对本次研究之情且自愿参加。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主要通过螺钉和骨骼之间的摩擦力来稳定股骨骨折。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该方法不依靠钢板与骨面的摩擦力固定骨折的骨面,其钉板之间主要通过螺纹固定,钉板之间的成角稳定性形成“内固定架”,使钢板与骨面形成一个整体,这样能达到内固定的稳定性。收术完毕后,定期对两组患者进行X 线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及内固定断裂率情况,并分裂内固定断裂原因。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的差异,内固定断裂方式包括钢板断裂及螺钉断裂。

1.4 评价标准

将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的原因分为医源性因素及康复锻炼错误,医源性因素包括:螺钉钢板的选择错误及放置错误、操作错误、钢板使用错误、骨缺损但未植骨等。康复锻炼错误包括:在术后8周内进行负重锻炼;负重锻炼急功近利,为循序渐进。内固定断裂率=(医源性因素例数+康复锻炼错误例数)/总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我们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作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比较

由表1可见,对照组患者的情况为:医源性因素1例,为钢板断裂;康复锻炼错误5例,2例为钢板断裂,3例为螺钉断裂;两种因素断裂3例,2例为钢板断裂,1例为螺钉断裂,患者术后的内固定断裂率为25.7%。 观察组患者的情况为:医源性因素1例,为螺钉断裂;康复锻炼错误1例,为钢板断裂;两种因素断裂2例,1例为钢板断裂,1例为螺钉断裂,患者术后的内固定断裂率为11.4%。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患者术后的内固定断裂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股骨骨折在临床中属于常见骨折,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趋近,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股骨骨折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股骨骨折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股骨骨折会引起患侧肢体活动障碍、肢体剧痛、患侧缩短等症状,这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若未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容易使患者留下后遗症[3-4],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此外,长期的治疗还加重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

目前,临床上对于股骨骨折在患者常采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骨折内固定术能减少术后畸形率、减轻患者的疼痛、能有效的促使解剖复位。临床上常用的骨折内固定术有传统钢板内固定术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传统钢板内固定术主要通过螺钉和骨骼之间的摩擦力来稳定股骨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通过动力加压孔行骨折端与骨折块的加压,实现骨折部位的解剖复位,进而产生强大的内固定作用,对骨膜和骨的血液循环具有保护作用,骨折的康复率较高。

为探讨锁定钢板和传统钢板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的差异,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传统钢板内固定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发现: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组患者的内固定断裂率为11.4%,较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组患者的25.7%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股骨骨折的内固定断裂率低,畸形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吴大鹏,李小伟,路坦.等.锁定钢板和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2011,40(31):3189-3191.

[2] 赵烽,熊鹰,张仲子.等.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的效果及生物力学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3):2127-2132.

[3] 李鹏.顺行绞锁髓内针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20115,10(8):63-64.

锁定钢板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临床症状、体征、X线检查结果均符合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标准。129例患者中,男80例,女49例;年龄16~61岁,平均(32.9±18.7)岁;开放性损伤35例,闭合性损伤94例;依据Schatzker分型[3]:Ⅰ型23例,Ⅱ型19例,Ⅲ型27例,Ⅳ型25例,Ⅴ型16例,Ⅵ型19例。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充分告知可选择手术方法、尊重患者意愿的基础上,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各43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A组选用解剖钢板方法。

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手术切口,从骨折部骨膜外切开,撬起半月板,观察前后交叉韧带和胫骨平台关节面。对于关节面塌陷的骨折,于塌陷侧髁内外缘1.5~2.5 cm处开窗,使用骨膜剥离子触及其下方的松质骨区,恢复关节面正常高度,克氏针固定,加压植骨;将解剖钢板近端放置于干骺端,远端延伸至胫骨干,螺钉固定;修补或切除半月板和前后角断裂,尽可能保留功能。可吸收缝线固定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对侧副韧带侧方应力不稳者术中一并修复。术毕置引流管,依次关闭关节囊及诸层。

1.2.2 B组

选用双切口双钢板方法。全麻或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沿胫骨侧缘取内侧切口,纵向劈开“鹅足”,并向前牵引,使用有限接触加压钢板固定。内侧固定后,作外侧髌骨旁切口,暴露半月板下膝关节,通过骨折窗修复塌陷关节面。C形臂X射线仪观察骨关节面修复情况,利用胫骨平台外侧的支撑钢板进行有效的固定。

注:TPA为胫骨平台内翻角;PA为后倾角

1.2.3 C组

选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全麻或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取膝前外侧联合内侧切口,约10 cm,从半月板下缘切开关节囊,充分暴露关节面,尽量恢复塌陷关节面,修复至解剖复位。胫骨轴线恢复正常后,克氏针短期固定。C形臂X射线机扫描确认复位满意后,安放T形或L形锁定钢板到内侧平台,放置锁定钢板到外侧平台,最后用自攻钉固定。

1.3 观察指标

术后1 d、9个月、15个月分别复查胫骨平台骨折恢复情况,记录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和骨折愈合时间,测量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度数和后倾角(PA)度数,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HSS)标准方法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TPA、PA比较

三组患者术后TPA、PA比较见表1。如表1所示,三组患者术后1 d、9个月、15个月TPA、PA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术后患膝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三组患者术后患膝关节活动度、HSS值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见表2。如表2所示,三组患者术后患膝关节活动度、术后15个月患膝关节HSS值、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注:HSS为膝关节功能评分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多为高能量暴力所致,是关节内骨折的一种类型,占全身骨折的1%~4%[4],常累及胫骨干,临床为恢复胫骨平台的平整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5]。采用保守治疗时,若骨折对位不准确,患者发生半月板损伤和骨性关节炎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6]。

目前,学术界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方法一直持有争论[5,6,7]。既往解剖钢板方法较为常用,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口。对于>5 mm的外髁骨块或>5°的外翻Ⅰ型、>5 mm的关节面塌陷的Ⅱ型和Ⅲ型骨折,多选用胫骨近端外侧切口;Ⅳ型骨折宜选前外侧切口;>10°的外侧髁者外翻,分离>5 mm的髁间分离,内侧髁位移,双髁轴向旋转的Ⅴ型和Ⅵ型患者应采用切口宽度大于7 cm的前内外侧联合切口[8]。双钢板双切口方法主要具有以下优点[9]:手术切口和周围软组织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有效防止膝关节力线的改变和骨折再移位的发生,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因此该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多。锁定钢板距离骨面近,对骨面压迫少,对骨膜损伤小,骨膜血运畅通,利于骨折的愈合。

国内对上述三种手术方法的比较尚不多见[6,7,8],基于此认识,本文比较了三种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术后1 d、9个月、15个月TPA、PA比较,术后患膝关节活动度、术后15个月患膝关节HSS值、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结果与国外同类研究结果[10,11]基本一致。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双锁定钢板 下一篇:通信监测技术与通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