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研讨材料(共8篇)
篇1:分层教学研讨材料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总结】
因材施教 分层指导
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宋岗小学
宋仁海
对于任何一个班集体来讲,几十名同学在许多方面的表现并不是显得那么整齐,这是真实存在的个体差异,但大部分却是发展的差异。即人们常说的“大器晚成”吧。面对这样事实,我从没把我班学生纯粹地以成绩分数加以分为差生和好生,而是立体地、发展的观察他们,努力地他们潜在的能力,这就必须因材施教,分层指导。
一、分层教学寓于课堂之中
既然,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和发展差异是客观事实,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必须多下功夫,以做到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A层:语文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B层:语文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C层:语文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语文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D层:语文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当然,这样将学生进行分层我是不告诉学生的,只要自己心中有数,教学有针对性就行了。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A层,语文基础要更扎实,语文思维能力要更强,成为语文尖子。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语文竞赛的语文课外书,鼓励他们提语文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B层,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和语文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C层,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文基础和语文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解语文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D层,尽量提高他们的语文基础和语文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部分向C层甚至B层转化。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语文课的兴趣,要求他们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争取合格以上成绩。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上多动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不同程度问题,建立阶梯,让他们一步步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另外,对于学习吃力的同学在课堂上要多加鼓励,多加表扬,使其建立信心,乐于接受。
二、分层指导体现于课下辅导
成绩较好的同学的作业要求难度大些,对于吃力的同学则可以相对减少题量,降低难度,循序渐进,促其发展。为此,作业上我通常分成难、较难和易三个层次来布置。课外的作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层次,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C和D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如何将各单元的练习和作业分层次则视学生的整体基础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对某节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则对该节的基础题和提高题的深度就适当增加一些。基础题一般是教材中练习,习题中较浅的题目和老师编的单或双知识点题。而提高题则是练习和习题中较深的题目,开放性语文题和新型语言表达应用题。
三、分层培养渗透于活动 总的来说,学困生一般在心理上表现为胆小,性格上表现为内向。为了改变他们的消极心理状态,我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班会课上多让学困生上台发表见解,活动课上多让他们参与合作。特别是开展那些体现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的游戏。这样让他们尽可能地融入到集体中去,使其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在班级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个别,其实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文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果。
篇2:分层教学研讨材料
青山乡宋岗小学 彭健
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并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因此小学教育应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实施者,应该是一个辛勤的园丁,因材施教;认真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尽心尽力。
我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在每次接班都会发现学生的成绩和智力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而新课程标准确定的基本要求,又是对全体学生的。怎样才能使全班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呢?我认为教师首先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承认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上进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单复互补,分层施教,分类指导”的方法,把全班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A(优等生)、B(中等生)、C(差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分层安排
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人的个体差异之上的。可以让有差异的学生,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内容,这是在实际教学完全可以实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因此在教学内容中,我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学生层次,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按其重要性及其难易程度划分为若干层次,即分为: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层次”,多数学生经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对差生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要求学会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掌握基本方法,会做基础题,发展基本能力;对中等生要求在熟悉熟练上下功夫,发展综合能力,逐步转变为优等生。对优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并注意对A层学生要设计一些灵活和难度性较大的问题;对于C层学生关键培养学生的兴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因此设计的问题要简单,坡度要小,让他们尝试到成功感;从畏惧厌烦学习转到愿意学习上来。
启发释疑是分层施教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分层设问激疑,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都有发问、回答问题的均等机会。
二、教学目标分层制订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注意制订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并做到在保底的前提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在具体实施上,我做到给学生以自由度。也就是由学生自行决定自己的目标,不强制学生按自己的预定目标进行学习,并让学生可要求老师按不同目标要求给予检测,给学生创造追求最高目标的权利,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方法分类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情况,分层适时有效进行分类指导。对A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中有“扶”,“扶”在引导深化理解和深入探究上。对B层次的学生,实施半“扶”半“放”的策略,在适当点拨之后,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或先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探究,在遇到困难时,我适时予以指导。并注意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创新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又注意做到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策略,上课时,尽量做到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对C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扶”在引导深化理解知识和指导归纳学习方法上。
四、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练习的弹性处理,即要在练习的设计上,精心设计必做题和选择题。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初步的应用能力,达到学习的最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A层次和B层次的部分学生,重在发展智力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作业,分别进行布置,对优生,我设计一些基本题让他们完成,并让他们探索思考拓展题。对差生,诊断他们学习本课中的疑难,采取有效方法补救,让他们完成基础题;对中等生,要求他们自我复习巩固,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
五、考核评估分层激励
在实施了分层教学以后,对学生的反馈评价,我也进行分层实施。在进行考核时,我将考核分为单元关检测和阶段性检测。并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四大类:放缓题面向差生,仅供C层次的学生完成;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面向中等生,C层次学生选做,A层次和B层次必做;拓展题面向优生,B层次学生选做,A层次学生必做。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拓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六、学习辅导分层实施
分层辅导是分层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其目的是查缺补漏,同时更要做好对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帮助工作。
因此,我从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后进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对后进生耐心辅导,让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体会到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恢复自信心,以“我也能行”逐步克服潜意识中“失败者”的形象,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逐步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学习自觉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中等生的辅导,我注意启发他们的思维活动,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等生我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融会贯通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各类学生我均注意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书法家”“小作家”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样激励了每一个学生不断认真学习,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了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做到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学得“痛快”(先痛苦后快乐),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分层的不固定,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促进了教学的互动,这有利于建立民主的、平等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形成互帮互学、携手共进的团体精神。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做到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能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篇3:分层教学研讨材料
一、良好的区域活动材料是启迪幼儿智慧的金钥匙。
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 在区域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本身的特性以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儿童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 得到什么样的发展, 所以要精心设计并慎重选择投放材料, 激发幼儿积极主动与物质材料发生作用, 从而进行有目的的探索。
二、丰富的区域活动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
蒙台梭利提出“有准备的环境”这种教育主张, 认为儿童的身心是在外界刺激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 是个人对环境、自然自发的活动。对幼儿来说, 产生动手欲望的主要原因, 是他们对活动材料的兴趣。总之, 通过这些丰富的材料, 生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即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又使得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
三、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能够促进幼儿练高品质的形成。
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活动材料, 特别是一些半成品材料以及废旧材料, 例如在建构区, 我们邀请孩子和我们一起收集一次性水杯、孩子们吃剩下的旺仔牛奶瓶子、养乐多瓶子, 或是家里废旧的麻将牌, 将这些废旧材料投放进入我们的建构区。我想这些废旧材料, 首先可以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其次能够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操作的能力;第三, 满足了幼儿活动的愿望;第四可以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成功感。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就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 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有了适宜的材料提供, 接下来笔者针对这些收集来的材料进行了整理归类, 分别摆放进去班级的各个区域, 并且在材料的分层投放过程中有了一些自己独到的想法。
一、把握年龄特点, 拓展幼儿兴趣
首先, 笔者在材料分层的前期要考虑到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 包括了解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需要和意愿等等, 同时结合主题活动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结合主题《我的亲密朋友》我们在班级美工区投放材料《好朋友手拉手》, 鼓励孩子尝试应用折叠后再剪的方式来制作出连着的“手拉手的朋友”, 笔者投放了三张任务卡, 分别做上一颗至三颗星标识, 由易至难。
二、暗示难易程度, 鼓励接受挑战
材料是幼儿隐性的老师, 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目标可以隐含在投放的材料中, 渗透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中。当幼儿一旦进入老师所精心创设的环境中, 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所以, 教师在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要做到目标在前、选材在后, 让材料有效的体现教育目标。教育的目标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来说是一定是不一样的。在数学区投放《景区电话号码》这一材料, 我们设计了智力闯关的类型一一解决问题, 四个层次分别为立足在复习单双数、复习数的分和、理解物体遮挡关系以及自编应用题。四个层次层层深入, 同时还配以操作记录单, 个性化的教育就体现在其中了。
三、提供组合材料, 创新操作方式
为使材料具有教育价值, 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提供能够充分吸引和拓展幼儿兴趣的材料, 让材料与幼儿积极“对话”。在这其中, 笔者提供了多种材料的组合, 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地探索操作材料新用法。
在投放建构区的《纸杯叠叠乐》的过程中笔者在操作台的周围, 我利用KT板制作了屏风, 鼓励幼儿独立安静地完成挑战。同时在KT板的上面张贴了以往孩子们的操作好的作品的照片, 以及孩子们不同的造型的创意制作。笔者通过环境的暗示, 和图片的作用激发孩子不同地将这些纸杯进行组合。
篇4:分层教学研讨材料
关键词:缓冲、回填材料;分层设置
引言:甘肃北山被视为修建高放废物处置库的首选地区[1]。依据国内学者对于处置库预选区地下水化学类型、特征的研究结果,处置库预选区的地下水可以认为是盐溶液环境。而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3]:高水平放射性核废物(高放废物)处置库中的混凝土经长期使用将逐渐衰解,与地下水作用形成高碱性孔隙水(pH>12),并可能与处置库中的缓冲、回填材料发生反应,从而对缓冲、回填材料的膨胀等性能产生消极影响,且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会加速水泥的老化,使得pH变得更高。故可认为在一定时间后,处置库内将会产生pH>12甚至更高的溶液,形成碱液环境,并向外渗透。综上,缓冲回填材料的功能可由下图1-1表示:
如上图所示,处置库及内部的核废物有向外界自然环境释放核辐射、热量、渗透碱液的趋势,处置库所在环境含盐溶液的地下水有向处置库方向侵蚀的趋势,这就需要处于两者之间的缓冲回填材料发挥作用以利于处置库产生的热量向外传导并阻止辐射、碱液、含盐地下水的渗透。
结合本人进行的以新疆阿尔泰膨润土为基材多种配方的混合试样膨胀性能的研究,得出一些结论,现仅以膨胀性能为基础进行缓冲/回填材料按功能特性分层设置的探讨。
一、试验介绍
(1)试验内容简介。本人所进行的试验包括:介质溶液分别为自来水、模拟北山预选处置库地下水的NaCl-Na2S04溶液(质量比为2:1浓度为4.3g/L、8.3g/L、12.3g/L)、模拟处置库内的水泥构筑物会老化产生的碱性溶液的NaOH溶液(摩尔浓度为0.1mol/L、0.3mol/L、0.5mol/L),试验样品干密度(1.8g/cm3)和含水率(12%)一致,分别为纯膨润土试样、膨润土-石英砂(质量比9:1)混合试样、膨润土-沸石-黄铁矿(质量比63:27:10)混合式样。(2)试验结论。实验过程参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进行。所的实验结果如下:①自来水作用下纯膨润土试样膨胀力2924.544KPa,膨润土-石英砂试样膨胀力2034.194KPa,膨润土-沸石-黄铁矿样膨胀力2291.64KPa;②盐溶液(浓度为0、4.3、8.3、12.3g/L)作用下纯膨润土试样膨胀力2924.54、2519.808、2310.912、2206.464KPa,膨润土-石英砂试样膨胀力2034.194、1893.12、1788.672、1579.776KPa,膨润土-沸石-黄铁矿样膨胀力2291.64、2102.016、1893.12、1475.332KPa;③碱溶液(浓度为0、0.1、0.3、0.5mol/L)作用下纯膨润土试样膨胀力2924.54、2611.2、2297.856、1932.288KPa,膨润土-石英砂试样膨胀力2034.194、1880.064、1697.28、1514.496KPa,膨润土-沸石-黄铁矿样膨胀力2291.64、2193.408、2088.96、1775.616KPa;
目前国外学者对于缓冲/回填材料应具备的膨胀力的大小已有见解,如比利时要求缓冲材料的膨胀力高于2 MPa,以使孔隙自行封闭,另一方面又要求膨胀力低于4 MPa,使得废物包装容器不至承受太大应力,并防止对于母岩的侵扰[7]。从以上三个表格中膨胀力值可以清楚的知道,所采用的试验材料均满足这一要求,那么我们再从材料在浓度不同的盐、碱溶液作用下膨胀力的变化来判断材料的稳定性,将表2-3、2-4数据进行处理,如图2-1、2-1所示:
其中,膨润土-沸石-黄铁矿混合式样组膨胀力变化趋势拟合曲线为y=2008.67-1009.62x(R2=0.98419),膨润土-石英砂混合式样组膨胀力变化趋势拟合曲线为:y=2308.33-981.89x(R2=0.92051),由国内外的研究可知纯膨润土的诸多缺点决定了其不能作为缓冲/回填材料直接使用,本研究仅将其作为试验参照参照。由图2-1可知,在不同浓度盐溶液作用下,膨润土-石英砂混合试样的膨胀力较为稳定;由图2-2及拟合曲线对比可知,在不同浓度碱溶液作用下,膨润土-石英砂混合式样的膨胀力则无膨润土-沸石-黄铁矿混合式样的膨胀力表现的稳定。
三、结论探讨
综上,当介质溶液为自来水时,实验试样中,膨润土-沸石-黄铁矿试样的膨胀力表现较好;当介质溶液换成盐溶液时,膨润土-石英砂试样的膨胀力稳定性较好;而当介质溶液换成碱溶液时,膨润土-沸石-黄铁矿试样的膨胀力稳定性较好。这说明了一种类型的缓冲/回填材料很难在不同介质溶液作用下均表现较好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用作屏障作用的缓冲/回填材料根据材料特性进行分层设置,如下图3-1所示:
根据各试样的性能设置三层缓冲/回填材料,各层的主要功能分别为:①抗碱溶液腐蚀③抗盐溶液侵蚀②吸附放射性物质。其中①、③两层回填材料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盐、碱溶液阻隔在②层以外,使之不被盐、碱溶液破坏。
四、分层设置优缺点讨论
按照材料特性进行分层设置的优点:1、降低了材料选择的工作量,因为虽然不能否定存在各类性能均表现较好的材料,但是实际试验验证的工作量会很大;2、有利于利用已知性能的材料,便于多学科的参与,使得本类工作在选材方面的开放程度更高。
按照材料特性进行分层设置的缺点:由于①、②、③层的材料不同,膨胀性能有差异,导热性能也不同,作为缓冲/回填材料,它的整体性不如使用一种材料的好。
参考文献:
[1] 王驹,郑华铃,徐国庆,范显华等。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十年进展[Z].2004,7:1-12.
篇5:数学分层测试卡汇报材料(总)
及攀登英语项目实验情况汇报
尊敬的北师大专家们,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
自2011年8月以来,我校被定为明德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的实验校和攀登英语的实验校,这两项实验在我校已实施近九个月,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左校长的正确带领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校《数学分层测试卡》及“攀登英语项目实验的教学工作正稳步、扎实、顺利地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对《数学分层测试卡》及攀登英语实验项目在我校的开展情况作如下汇报:首先汇报的是数学分层测试卡
一、领导重视、重点扶持
为了保证学校提升明德小学数学能力项目实验的顺利开展,特成立了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小组:
组 长: 左明杰(校长)课题负责人:徐亚娟
成 员:四、五、六年级数学教师
二、学校课题组的基本情况
我校课题组成员由四、五、六年级数学教师组成,课题组每学期制定了《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实验方案,在教学中充分予以了应用与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充分、有效使用分层测试卡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及“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层评价”,作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完成的项目实验研究工作
1(一)、项目的实施过程
1、县教研室、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课题的实施。2011年8月,项目正式启动之时,我校校长带领12位实验教师奔赴长春参加提升明德项目教育质量启动培训会,数学教研员多次到我校进行指导工作。
2、上学期初,由课题负责人徐亚娟制定了提升明德小学数学能力的实施工作计划,(包括本学期的教研组由哪些活动,如:校本教研研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汇报交流分层测试卡的使用情况等)并且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使实验教师对《数学分层测试卡》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把在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汇总,能解决的我们课题组在例会上大家一起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向进修的领导请教。
3、实验教师在教学备课中重点考虑了《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将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方式与方法在备课中体现出来。每位教师本学期至少上1节《数学分层测试卡》的研讨课,然后全体实验教师在进行研讨交流、反思、总结。每位教师都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积极撰写心得、感悟,上交一份实验心得体会,学校组织实验教师研讨。
四、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学生方面:
1、自信心逐步得到增强。通过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乃至满分。后进学生通过基本练习和部分综合练习的测试,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优秀的学生通过拓展提高的练习题,锻炼了思维,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这些好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扭转了部分学生厌学数学的心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得到提高。
(二)教师方面:
1、转变了观念,将课题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后进学生,在利用基本练习测试时教师对于后进生进行个别指导。在利用综合题测试时,除了个别指导外,还利用小组中的优秀生指导后进生,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成绩。对于中等生,教师多利用同伴互助的方式了解学生情况,再辅之以个别指导,从而保证这个群体学生的质量。对于优秀生鼓励他们尝试拓展练习。这样做体现了对学生差异的尊重,这种做法的形成就得益于《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应用。
2、依托分层测试卡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在课上或是集中使用《测试卡》,或是分散使用;或是只选择其中的某些题,或是将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全部使用,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避免了把测试卡等同于练习册的做法,真正发挥了测试卡的测试功能。
五、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们主要碰到以下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1、综合题难度大了点。在农村能很好地完成基础题的学生不多,这样有可能达不到分层激励的作用。
2、测试卡分层了,学生要不要分层?如果分,综合题和拓展题题量少,基础好的学生基础知识又可能得不到有效巩固。
3、订正问题的时间不够。我们学生现在手头上不但有分层测试卡,还有基础训练、教材练习,课堂上除学习教材知识外,很少有时间处理分层测试卡上的内容。在我们农村留守儿童多,家庭辅导跟不上,小学学生家长自身水平有限,教育观念落后,加上农活忙,对学生辅导不够,使学生作业处于无监控状态,使有效评价大打折扣。
六、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谈到下一阶段工作,请先跟我回顾开题时制定的研究目标。
1、开题时制定的研究目标:
a利用分层测试卡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变统一标准评价为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次评价。
b利用分层测试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成绩。
前期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围绕目标二展开的。、后期研究重点与方向就是目标一: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我们准备从评价时机、评价语言、评价方式等三个维度进行展开。在前期初步制定评价方案的基础上,深入研讨评价方案,改进方案。
接下来汇报的是“攀登英语”的开展情况
一、实验实施的具体工作
1、领导重视,为实验顺利进行做好保障。
自项目启动以来,左校长就非常支持攀登英语实验的实施,思想上高度重视、经费上大力支持。积极响应各级领导和攀登英语实验项目组号召,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活动,并且亲自到场参与。加强对该实验的投入和管理,认真制定并落实教研、家校协同等各项方案计划,细化并落实各项制度,加强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提高,力求攀登英语实验迅速取得显著成效。
2、硬件设备,确保实验顺利开展和实施。
目前我校硬件配备先进、落实到位,师资力量强大,课时量给予充分保证。一年级共三个教学实验班,每班配备一套电教设备。由三名素质好、工作热情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专职英语教师组建成优秀实验教师团队,确保一个实验班一名授课教师。每个实验班每周5课时。除此之外,依据北师 大攀登英语项目组的要求,成立了以左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组,明确了各自分工及职责。根据实验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各种计划。建立完善了例会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反馈制度、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并贯彻落实到实验开展的日常工作中,从而保证了攀登英语实验的规范进行。
3、创设环境,渲染氛围,有效保证实验效果。
在物理环境创设上,对每个实验班的走廊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墙壁设计,教室内设有黑板评价栏、墙壁评价栏、及英语角。张贴了英语标语、英语图片、《歌曲童谣挂图》、《天天会话卡》。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设了丰富自由的学习环境。
为了给学生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我们有效利用校园广播、晨间学习,午间学习、英语学习展示活动等时间为学生创设大量的英语声音环境。一年级每天早晨的晨读时间由班主任组织在班级内播放晨间英语光盘,集中进行学习;每天中午12:00至12:30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攀登英语光盘里的歌曲童谣内容。一年级的小朋友每次一听到自己熟悉的歌曲童谣,就跟着一起唱。其他年级的学生听的次数多了,也学会了,校园里到处都充满了孩子们快乐的歌声。就连老师们有事儿没事儿也会哼着歌谣。此外,我们还创新性的把攀登英语歌曲童谣设置成上下课铃声,并随实验进度阶段性的更换。这样,学生全天都会有攀登英语声音环境的伴随。
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上,我们给每个孩子起了英文名字,制作了胸牌,每天要求佩戴。我们坚持容错原则,秉承快乐攀登的实验理念,特别注重小组和个人评价奖励,力求每个学生能健康快乐地学习。
4、努力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通过学习攀登理念原则、实验教材教法、研读《教师指南》、观看观摩课光碟,对实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鼓励教师撰写计划总结、自学笔记、听评课记录、教育叙事日记、阶段反思随笔、心得体会等培训形式,加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另外,每周五召开攀登英语例会,进行集体备课、教法教研、问题研讨、培训活动、工作总结等活动;项目负责人每周进行听课、评课及反馈,对实验课进行多元评价,真正促进实验教师各方面的成长;定期组织开展公开课、观摩课、展示课等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5、重视家校协作,共同促进学生学习。
家校协作是攀登实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实验过程中,我校采取了家长开放日、家长座谈会、问卷调查、打电话等形式进行学校和家庭的交流沟通。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提高家庭学习活动实效。为了更好的进行家庭学习活动,我们进行了“今天我是小老师”的作业活动,要求孩子每天教自己的父母说英语,就这样好多孩子慢慢地养成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英语交流的习惯。
6、建立健全档案资料
这学期我们完善了档案管理,做到了及时存档,分类管理,专人保管。除了项目组要求的资料得以完善外,每位实验老师的攀登成长手册,记录了个人计划、集中培训笔记、自学笔记、听评课记录、反思随笔、心得体会、个人总结等成长资料。
二、实验取得的初步成效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进步、教师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成绩是明显的。
1、学生的进步:
通过实验,学生养成了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等良好习惯。自信心也增强了,特别是差生,他们也会认真坐好,敢于开口表现自己,跟上其它课是完全不同的一人。学生从只会 1-10的数字读法,到会读几种小动物、水果等简单的单词,再到会说几句简单的对话,虽语音不那么标准纯正,但他们敢说了,口语表达能力在一天天的提高。
2、教师的成长
攀登英语实验的开展对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每位实验教师都能积极探索攀登英语的教学理念,转变观念,改变角色,更新方法,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方式,严格按照攀登英语的五个教学环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尽力坚持“动静结合原则、in english原则、无错原则”,上好每一堂攀登英语课。同时教师课堂语言更丰富了,组织形式更灵活了。
3、学校方面:
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在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把攀登英语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运用到其它学科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实验中存在的不足和困惑
1、由于上学期教材发放时间较晚,因此影响了所有学校日常工作的开展,很多工作需要本学期从头抓起。
2、在教学中和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很难遵循“English only”的原则。
3、小组长组织能力差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以至小组活动很难有效的开展,合作精神有待提高。
4、课下不能坚持使用日常英语交流,即使坚持语音语调不够纯正。
四、下阶段工作重点努力方向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校实验工作的开展,下阶段我们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与项目组的联系,及时沟通实验信息,交流实验中的经验与问题。
2、创设宿舍的攀登英语环境,解决住宿生和留守儿童家庭英语学习活动得不到保证的问题;设立攀登橱窗用来展示攀登作品、学习的照片,为学生自我表现提供空间。更加丰富校园学习环境创设。
3、组织 开展“家长展示会”或“家长口语竞赛”,促使家长参与重视项目实验的开展。
4、对教师进行培训后测试,强化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5、多组织一些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与学生互动,分享实验的成果。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英语进行对话等。
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实验,学校、老师、学生的变化显而易见,可以说我们已步入良好的开端,相信有北师大专家们的辛勤指导,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以及校长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扎实的走好每一段攀登路,我校的数学分层测试卡及攀登英语实验将会越做越好!
篇6:分层教学研讨材料
贾继红
【1】,许爱芬
【1】,路学成【2】,谢霞
【2】
摘要: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由于其高温下仍保持高硬度、高强度,质量轻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但复杂的制造过程使得缺陷不可避免并影响使用。本文采用正交小波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探伤信号进行多尺度分析,通过对小波基、分解层数地选取以及对细节信息地处理和分析,总结出判定分层缺陷的损伤程度的方法,使得材料在失效前被提早发现。实验表明该方法有效。
关键词:碳纤维;复合材料;小波分析;无损检测
Tisting Study On Lamination Of Carbon fibrerein 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Jia Ji Hong[1],Xu Ai Fen[1],Lu Xue Cheng[2],Xie Xia[2]
Abstract: Carbon fibrerein Composite materials was widely used in war industry for keeping high-hardness、high-strength,and light weight etc,but the defect could not be helped after complicated manufacturing,and influenced use.Applied the orthogonal wavelet to explore carbon fibre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for the multiple-dimensioned analysis, put forward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damaging degree by selecting basic wavelet、decomposing layer-number and detail signal processing.It’s advantage is that prevent the materal from invalidating,,and this method was proved effective.Key words: Carbon fibrerein ;Composite materials;Wavelet analys;nondestructive test
1.引言
近年来,碳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在工业甚至国防建设中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飞机制造上,机体结构的复合材料化程度是衡量飞机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复杂的各项异性多相体系,其质量存在离散性,成型过程与服役条件极其复杂,环境控制、制造工艺、运输以及操,作等都可能造成材料缺陷【2】使得结构失效。因此,结构材料的无损检测(NDT)无论是在制造上还是在实时应用上都显得尤为重要。
分层缺陷是碳纤维复合材料中最常见的缺陷形式,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将依次发生脱粘分层、分层扩展、再屈曲、最后压缩破坏。含分层损伤的复合材料层合板在面内压缩载荷作用下,其圆形分层缺陷上下端点的局部区域内材料受横向拉应力作用为主;分层缺陷大小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抗压强度和屈曲临界载荷影响显著;分层缺陷大小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压缩弹性模量影响不显著;对于4.40 mm厚复合材料层合板,当分层缺陷尺寸达到孔隙30 %就要考虑修补【3】。
超声检测是目前无损检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在超声缺陷检测中,回波信号通常是一种被探头中心频率调制的宽带信号,该信号是属于时频有限的非平稳信号,因此选用具有时频局部放大能力的小波变换技术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非常适宜。2.小波变换基本原理
2-1小波变换的特点
小波(wavelet)有两个特点:一是“小”,即在时域和频域都具有紧支集或近似紧支集;二是正负交替的“波动性”,也就是直流分量为零。小波分析是将信号分解成一系列小波函数的叠加,而这些小波函数都是由一个母小波函数经过平移与尺度伸缩得来的。相比傅里叶变换:用不规则的小波函数来逼近尖锐变化的信号显然要比光滑的正弦曲线好得多。由于所研究的信号为复合材料的超声检测信号,采样取得,故选用一维离散小波变换。
2-2离散小波变换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方便使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信号f(t)都要离散化为离散序列,伸缩因子a 和平移因子τ也必须离散化,成为离散小波变换,记为DWT。
离散小波变换定义为:
*WTf(a0j,k0)f(t)a(t)dt
j0,1,2,...,kZ j,k00为了减小小波变换系数冗余度,将小波基的α、τ离散化,而待分析信号f(t)和分析小波j,k(t)中的时间变量t并没有离散化。
002-2-1 小波基的选择
主要通过用小波分析方法处理信号的结果与理论结果的误差来判定小波基的好坏,由此决定小波基。虽然依据的标准不同,但总的来说,具有对称性的小波不产生相位畸变;具有好的正则性的小波易于获得光滑的重构曲线,从而可以减少误差。综上考虑,选用Daubechies(dbN)小波作为小波基。
Daubechies(dbN)小波: dbN 是简写,N 为小波的阶数。小波ψ(t)和尺度函数φ(t)中的支撑域为2N-1,ψ(t)的消失矩为N。除N=1 外,dbN 不具有对称性(即非线性相位)。dbN 没有明确的表达式(除了N=1 外),但转换函数h 的平方模是很明确的。Daubechies 小波具有以下特点:
ⅰ 在时域上是有限支撑的,即ψ(t)长度有限。而且其高阶原点矩tp(t)dt0,p=0~N;N值越大,ψ(t)的长度就越长。ⅱ 在频域上ψ(ω)在ω=0 处由N 阶零点。
ⅲ ψ(t)和它的整数位移正交归一,即:(t)(tk)dtk。ⅳ 小波函数ψ(t)可以由所谓“尺度函数”φ(t)求出来。尺度函数φ(t)为低通函数,长度有限,支撑域在t=0~(2N-1)范围内。如图2.1 和2.2 所示,此为 Daubechies 小波(N=1、2、3、4、5、10)的ψ(t)及φ(t)的波形。
图2.1 db1-db10 的小波函数 Fig 2.1 Function of wavelet db1-10
图2.2 db1-10 的尺度函数
Fig 2.2Scale function of wavelet db1-10 2-2-2 小波分解层数的确定
根据小波分析理论,因为小波分解过程是迭代的,理论上它能无限进行下去。小波分解层数越多,信号的高低频部分就分解的越彻底;同时,分解层数越多,计算量也就越大,由于在小波分解过程中每次分解都会对所得到的系数进行“二次采样”,这样就使得系数的长度变为上一层系数长度的一半。本实验研究使用的信号长度为128,如果按定义进行分解,当分解了7 次以后,系数的长度值就会变为1,如果再分解下去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分解层数要小于等于7。
借鉴熵的标准可以完成分解层数的选择。
⑴ 信息熵的定义:对于给定信号s ={s(k)},信息熵定义为:
E(s)p(k)logk
1p(k)
p(k)其中,s(k)2s2是信号的第k 个元素的规范化能量,此处将信号归
1plog()limxlogx0p的值定义为0; 一化处理。根据:x0,将p=0 时 ⑵ 信息熵的物理意义:反映了信源输出消息之前平均不确定性程度的大小,熵越大,信息的不确定性越大;
⑶ 信息熵表示信源输出每个符号所提供的平均信息量,它是一种信息的测度。分别对原始信号和低N(N=1,2,3,4,5)级细节系数求信息熵,分解层数越多,得到的细节系数的熵越小,表明信息的确定性越大,若细节系数的熵与原始信号的熵之比小于5%,则认为此时细节系数已确定,分解层数已满足要求,不需要进一步分解。本实验选择db5 小波函数对信号进行分解,按信息熵的定义公式进行计算,当进行第五层小波分解时,第五层细节的系数信息熵与原始信号的信息熵之比恰好小于5%,故分解层数选择5。3.材料损伤程度的判定
将超声检测的原始信号进行去噪处理,去噪后的信号如图3.1 所示:
图3.1去噪后的原始信号
Fig 3.1 Original signal of obliterated noise 原始信号即使是去除了噪声也很难从中分辨带有损伤特征的重要部分,更不可能判断材料的损伤情况。因此,需要将原始信号(s)进行细节提取,即小波变换:选用db5 为小波基对原始信号进行5层分解,分解后的近似系数和细节系数如图3.2所示:
图3.2 损伤信号的5 层分解
Fig 5.8 Decompose of 5 layers of damaged signal 由图可知,5层分解能够清楚地显示信号所有细节特征,可从中提取显示缺陷特征的细节进行分析。以此方法分别对三个原始去噪信号(采自三个损伤程度不同而材料相同的复合板)进行5层小波分解,提取三个信号的第5层细节系数进行分析和比较,如图3.3~图3.5所示:
图3.3 损伤信号1的第5 层细节系数
Fig 3.3 Detal information of No.5 layer of damaged signal 1 5
图3.4 损伤信号2的第5 层细节系数
Fig 3.4 Detal information of No.5 layer of damaged signal 2
图3.5 损伤信号3的第5 层细节系数
Fig 3.5 Detal information of No.5 layer of damaged signal 3
先从三个复合板的细节信息中找出每个板的各次底面回波和缺陷处回波:相邻两个底面回波出现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由于回波能量越来越小,故底面回波幅值依次减小;缺陷处回波介于两次底面回波之间,幅值介于首次回波和残余噪声之间。缺陷信号在每个频率上的值都是对称分布,幅值分布比较均匀,且大部分都在一定区域之内,幅值大小描述了损伤程度。通过比较三个信号的细节系数可知:试件3 受损最严重,试件2 次之,试件1 最轻,但试件1 较其它两个板受损数量多。分析结果与实际损伤情况相同,证明该判定方法有效。4.结论与展望
论文通过分析小波理论和信息熵概念,结合分析信号的特点,对小波基和分解层数进行了选择;对三个材料、结构相同,损伤不同的复合板的原始去噪信号进行小波分解,通过分析、对比最高层细节系数,判定了三个复合板的损伤程度,并总结出判定方法。
参考文献
篇7:分层教学研讨材料
娄山中学 沈利琴
论文摘要: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石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分层教学为各类学生提供了挑战和机遇;后进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和成果。
关键词: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的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期)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原因
美国教育家、目标教学理论创始人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这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分层教学是对班级制授课的必要的补充。分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
二、教学的目标
通过分层教学满足不同智力层次、不同基础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生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对学科学习获得更大的发展,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提高”的分层教学的目的。以期达到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实现最终达到新《大纲》要求的目标。面向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和谐地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陶冶,促进其心理健康,促使人人成功
三、我们在分层教学实践操作遇到的困惑与对策研究
我校的分层教学是这样实施的: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把学生按综合的学习能力分为相应的甲、乙、丙三个层次,由原课任老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对甲班学生,重在知识拓展和教学难度的提高,让学生在分层教育中获得自学能力的培养,做好进入高中的学习衔接。乙班学生,通过分层教学,把教学难点加以巩固,提供学生一题多解的思路,拓展知识面,提高学能,丙班同学教学时中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通过放慢节奏,帮助他们理解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最终使各个层次的同学都各得其所,相应提高。从多年的时间操作来看,甲和乙班的分层效果都很很好,丙班的分层情况则因任课老师的不同而不同。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这是由丙班学生的特殊的学习困难成因和老师有没有很好的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有关。下面我仅以个人对分层成功的理解作一经验之谈。
(一):丙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因
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也对也不对。从理论上讲:我们普教学校的学生都有学好义务教育阶段基础知识的能力,只要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加以研究,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社学习主动性,一定能取得成功的。问题是,现在的考试指挥棒使得教学中对知识的掌握要求不断提高,各门学科齐头并进,我们的一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疲于应付扑面而来的各种知识,急着生吞活剥,结果是弄得自己筋疲力尽,而学习上一知半解,他们只能在学科学习中屡战屡败,最后弄得灰头土脸,哪里还有多少学习的主动性可言。日积月累,就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另一部分学生,这属于学习习惯问题引起的学习困难。你去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经历:往往发现他们小时候是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是课堂上发言的常客,但是好动,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这部分学生进入中学以后,还是惯性的维持着原来的学习习惯,而随着中学教学的学习难度和课堂参与度要求的改变,他们不适应了,表现为凭兴趣听课,这样一来,学到的是凤毛麟角,时间长了,也成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基于这样一种现状,当我们把丙班的同学会合在一起进行分层教学时,就有可能放大这些学生学习上的不良习惯,成了让老师头疼的一个教学班,反之,如果能针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激励机制,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唤醒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把么,在正常的教学环形中不能解决的教学点也许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达到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乐观的看待学生时期遭遇的挫则。
(二):在分层教学中从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所采取的策略:
1:引入成功教育,激发,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成功教育的一个著名命题是: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潜能,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
当我们把丙班的同学合在一起时,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应降低要求,无论是教学的设问和例题,教学的进度都可适当放低放缓;在教学时既不能简单重复课堂过程,让学生觉得问题太简单而失去兴趣,又不能太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彻底放弃,要让学生在稍做一点认真的思考,在同班同学的帮助下,都能接近最好的答案。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不可能一直关注丙班的学生,也许给的鼓励太少,学生也由于长期的自卑意识,不能主动参与,那么,在分层课上,老师就该毫不吝啬的表扬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建立对学科学习的自信心。
在学生出错时,我最常做的是请他说说自己是怎们理解题目意思的,使用什们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可以帮助我的学生有勇气把他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也可以让师生一起来分析问题所在,及时纠错
让学生在分层教育中享受到物理学习中成功的喜悦,由此对物理感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物理学习,并获得新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环,那么物理的教与学都会变得事半功倍。2:引入竞争机制,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分层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这个阶段的学生班集体的荣誉感较强。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注重这一有利因素,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发展。基本做法是:
首先,按照班级排定分层课坐位,形成竞争格局。一个班的同学坐在一起,这样就可从听课纪律,发言情况等各个细小的环节,在不同的班级之间引起竞争,互相促进。在课上,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我问了一个较有难度的问题,学生讨论以后,有一个班的同学 有了初步的解题思路,我就请他们派代表回答,这个代表也许回答得不完整,这时,其他班的同学都跃跃欲试,我边这慢慢的问一句:我们的同伴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这时,同班同学就会全体很热烈的讨论起来,当一个问题有了一种解法,我也会不失时机的追问:还有其他的解法吗?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思路被激活,知识点掌握的也透彻了。其次,通过板演的放大作用,强化正确知识。有时同一道题,我请三个不同班级的同学一起上去板演,下面的同学就会很在意自己班的同学是否有错,不停的提醒,同时又会努力去寻找别班同学的错误之处,一一指出。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典型习题的板演,在学生们相互善意的嘲笑中,学生加强了解题的规范性,看到了许多他们平时不在意的细节失误。最后,通过小测验,激活学生思维。丙班学生最大的弱点是上课思维慢半拍。有时要做几道题反馈一下教学效果,我就故意激他们:我们比一比哪个班的学生做的又快又正确?要完全独立完成哦?于是全班都开始紧张的答题,教室里静悄悄的,一点声息也没有的。答完了,三个班轮转阅卷,学生们扣起分来可重了,批完了,报一下最好的分数,看看是哪个班的,大家就不服气了,铆着劲要开展下一轮比赛,往往是下课铃声响了,还意犹未尽。3:精选例题,一题多变
丙班的学生学习上有时会接受的慢些,遇到变化多的题目会无所适从,从而放弃这一类题的解答。在分层课上,我们不可能面面具到,把所有的知识点重新来过,也没这个必要。我的方法是:关注平时作业和课堂反馈中丙班学生的薄弱环节,分析原因,找出答题错误的关键点,在分层课上,精选例题,反复强化。例如在压强这一章节中,学生对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和容器对水平支撑面的压强的解答容易出错,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审题不清,只知道用压强的基本公式解题,不会分析题目中的压强是什么性质的压强,也不会选择正确的公式解题。二:就事论事,没有全局观。该类题中经常有这样的问题:求杯子对水平桌面的压强?正确的解法是先考虑杯子对桌面的压力,因为杯中有水,所以压力等于水和杯子的总重。许多同学不能从全体来考虑问题,解题时忽略了水重,后面的求解过程当然也会错误。这是一种理解能力和现实生活经验欠缺引起的学习能力不足,在分层课上,我就先用实物解释一遍,请学生想象一下然后出题。第一题,给出如下的题目:一个重1牛,内外底面积均为0.005米2 的水杯中,倒入9牛的水,水深15厘米,求:(1)水对杯底的压强
(2)水对杯底的压力
(3)杯子对水瓶桌面的压力
(4)杯子对水瓶桌面的压强。在出题时,分了4个问号,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常态的解题顺序来考虑答题,然后,再换个数据,比如把杯子的重力或者水的重力改成质量,答题的要求进了一步,然后把第(1)和(3)问省去,学生的思维就必须是正确的,才能顺利答题。这样的题目多做两次,最后,我把学生的答案作为已知条件,隐去原题中相应的一个条件,请学生解答。一开始,这样的变换会改变原有的答题顺序,学生会不习惯,需要老师对照原题加以点拨,但是,一旦弄懂题目以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上来了,这时我就请大家一起尝试编出新的题目,各班之间来次比赛。每次到此时,班级气氛就很活跃了,我呢,只要做在下面,当个好学生就可以了。
所以,用好分层课,仔细研究中考的出题方向,精选例题,一题多变是我和学生一起解决教学难点,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的绝佳良机。4:关注个性差异,让分层延续和缩小
在一个分层班中,学生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就如我们在前文分析的,有的学生是接受能力很强,但学习习惯差,这样的学生往往要不停地被关注,不停的接受新的刺激,他的学习兴奋点才能延续。对这类学生,我在分层课上请他们来判断其他学生的答题是否正确,有时自己也故意说些学生的错误观点,他们把自己放在一个老师的位置,那么对简单的问题也会仔细倾听,通过倾听和辨别,他们自身对概念的理解也透彻了。同时,有时我把分层课上大家一起想出来的好题,请甲乙丙班一起做,这些同学做得比其他人快,就很自豪,也促进了他们课后多思多练。偶尔做简单题,他们做得较快,我也允许他们先完成一部分回家作业,他们不会因为无聊而吵闹,学会了珍惜时间,提高了效率。比如学生张某就是这样一个学生,他完全是凭兴趣来学习,他的物理,成绩始终在班级前列。还有一些学生,平时做业不可能全部都会做,我们就私下约定,可以不全部完成,但一定要交上来给老师,通过作业的批改,我可以在课间及时帮助他们,同时也为下一次的分层积累了素材。这些同学,看到物理作业也能认真的完成,不是一抄一交,应付老师。长期的努力,也使他们和同班同学之间的差距在缩小。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分层教学的初步成果
篇8:分层教学研讨材料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刚度、高比强度、良好的抗疲劳性能等一系列优点,能满足飞机结构重量轻、寿命长和可靠性高等特殊技术要求,已经逐渐成为飞机结构的主要材料。复合材料加筋结构是飞机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之一,采用加筋方式不仅能获得最大的结构效率,而且还能够提高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稳定性,减轻飞行器的重量。然而,加筋结构在制造过程中,会出现分层、夹杂、空隙等多种损伤形式,这些损伤形式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分层损伤对面外拉伸强度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对含分层损伤复合材料加筋结构的破坏机理及力学性能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1,2,3,4]。
1 计算方法
加筋单元的破坏形式分为复合材料的破坏和界面胶膜的破坏,复合材料的破坏模式比较复杂,主要有纤维的破坏、基体的破坏和分层破坏[5]。胶膜的破坏模式主要是面外拉伸和面内剪切引起的分层破坏[6]。本文针对不同的材料选用不同的失效判据,能较好的模拟结构不同的破坏模式。
本文采用ABAQUS进行建模,用两种粘接元来模拟蒙皮与筋条界面的未损伤胶膜和分层处的胶膜。研究胶接界面含有不同形式损伤时的分层及分层扩展行为。其中,粘接元A为自定义本构粘接元,粘接元B为ABAQUS自带粘接元。如图1粘接元A布置在损伤界面处,粘接元B布置在未损伤界面处。
1.1 复合材料失效准则
本文采用Cuntze准则,该准则以Puck准则为基础,并对其进行修正,能较好预测复合材料的不同失效模式,该准则在“世界复合材料失效预测大赛”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7]。Cuntze准则描述了复合材料五种破坏模式,纤维拉伸破坏FF1,纤维压缩破坏FF2,基体拉伸破坏IFF1,基体剪切破坏IFF2,基体压缩破坏IFF3。本文也选择Cuntze准则进行计算,准则如下。
I1=σ1 (1)
I2=σ2+σ3 (2)
I3 = τ
I4 = (σ2 -σ3 )2 + τ
I5=(σ2-σ3)(τ31-τ21)-4τ23τ21τ31 (5)
纤维拉伸失效FF1
纤维压缩失效FF2
基体拉伸失效IFF1
基体剪切失效IFF2
基体压缩失效IFF3
式中
1.2 材料刚度退化模型
本文选用Puck发展的刚度退化模型[8],Puck认为不同形式的损伤模式使结构刚度折减程度不同,并且在同一损伤当中,模量E和G的折减也是完全不同的。文献[8]中认为纤维的拉伸破坏、压缩破坏、基体拉伸破坏模量E和模量G直接衰减到零。基体的压缩破坏和基体剪切破坏由方程(13)来描述。
(11)
式(11)中E⊥,G⊥‖,ν⊥‖为折减后的模量,E⊥S,G⊥‖,ν⊥‖为折减前的模量,折减系数ηE,ηG,ην,由方程式(12)—式 (14)计算。
在本文中具体参数确定参考文献[7]。
1.3 未损伤界面的破坏与损伤扩展准则
在本文中,未损伤界面的胶层用粘接元B来模拟。单元采用二次应力强度准则判断损伤萌生,采用能量释放率准则判断单元是否发生损伤扩展。在损伤演化过程中单元刚度不断折减,直至刚度折减到一个很小的值,认为单元破坏。本文中强度准则和能量释放率准则[9]如下。
二次应力强度准则:
二次能量释放率准则:
式中tn,ts,tt分别为单元的法向正应力和两个剪切应力分量;t
1.4 损伤界面的本构关系
损伤界面胶层采用自定义粘接元A来模拟,自定义粘接单元A本构关系[10]如式(17)。
;
当界面法线方向正应变为正值时,K33为零,即切线刚度矩阵为零,无法传递载荷。当法线正应变为负值时,切线刚度矩阵中K33大于零,即损伤界面能够传递法向受压载荷。
1.5 基于ABAQUS的数值模拟过程
本文采用在ABAQUS子程序模块UMAT中加入失效程序[10]来实现复合材料的失效判断和刚度退化方法,以及粘接元A的本构关系。粘接元B的损伤开始与扩展采用上述的二次应力强度准则和二次能量释放率准则。在数值模拟过程中,施加的位移不断增加,失效的单元越来越多,界面大面积单元失效,承载能力急剧下降。最后通过载荷-位移曲线,可以得到结构的极限载荷。
2 算法验证
2.1 试验概况
为了验证本文中自定义粘接元技术,以及CUNTZE准则及PUCK刚度退化方法的有效性,作者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件分五组,筋条蒙皮界面分别为无缺陷、含全矩形穿透缺陷、半矩形缺陷、单个圆形缺陷和两个圆形缺陷。每组3件。试验件材料均为T700/QY8911,单层板材料力学性能如表1所示,加筋与蒙皮二次胶接,胶膜为J—116B,胶膜性能见表2。
试验件几何尺寸如图3所示,界面损伤情况如图4。五组试验件铺层完全相同,单层厚度为0.125 mm。子层1,2铺层数量13层,子层1顺序:[-45/0/45/90/0/45/90/-45/0/45]、子层2顺序[-45/0/45/90/0/45/90/-45/0/45]。子层3的铺层数量为32层,铺层顺序为[45/0/-45/90/0/45/0/-45/90/0/45/0/-45/0/45/-45]S,试验只测量了加筋单元的破坏载荷,并未记录位移情况。试验件的夹持方式如图2。
2.2 试验结果及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由表3的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误差对比可以看出,用本文模型计算得到的极限载荷与试验载荷吻合较好。除第三组误差为-10.7%以外,误差均在5%左右,精度较高。
在试验过程中,采用结构健康监测PCT—2声发射技术,对试件是否发生损伤进行监测,并配合无损检测技术,检测在某一载荷下损伤具体扩展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可知,损伤首先在初始分层损伤周围产生,并向外逐渐扩展,直至试件完全破坏。图5为在相同载荷作用下,无损检测分层情况和模拟所得分层情况的对比。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本文模拟的界面分层情况与实际分层情况较为吻合。
3 加筋单元损伤影响分析
用以上算法对同类加筋单元含其它损伤情况做进一步研究。加筋单元材料、铺层及外形尺寸不变,载荷形式及边界条件亦不变,只改变分层损伤的面积、位置及形状。损伤预埋情况见图6。其中,x为损伤位置中心距离界面中心在x轴方向上的距离,y为损伤位置中心距离界面中心在y轴方向上的距离,a为椭圆在x轴方向上的半轴长度,b为椭圆在y轴方向上的半轴长度,损伤面积用S来表示,具体数值见表4。
通过对含有不同损伤形式的加筋单元进行研究,得到了结构在不同损伤状态下的极限载荷,并与无损结构的模拟值进行对比,研究其剩余强度与某一损伤参数之间的关系。
3.1 损伤面积影响分析
图7为剩余强度百分比随损伤面积的变化曲线,当损伤面积逐渐增大时,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当损伤面积逐渐增大时,界面承载面积减小,应力水平较高,导致单元破坏较快。通过对不同损伤参数的研究,可以看出,损伤面积对加筋结构面外拉伸强度影响最为明显。
3.2 损伤形状影响分析
从剩余强度百分比随损伤形状变化曲线来看(图8),当损伤形状不断变化时,结构的强度并没有发生规律性变化,可以得出结构在面外拉伸作用下,损伤形状的改变不会引起结构强度的变化。
3.3 损伤位置影响分析
图9为损伤位置沿着不同坐标轴变化时,剩余强度随损伤位置的变化曲线,当损伤位置沿着垂直筋条方向变化时,损伤影响规律明显。由于筋条圆角区及圆角区附近应力集中比较严重,当损伤在应力集中区时,损伤对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影响较大;当损伤逐渐远离应力集中区时,损伤对面外拉伸强度的影响也逐渐减弱;当到达边缘时,由于边缘效应[10],使得损伤对结构的强度影响略有增加。
损伤沿着筋条方向变化时,结构的承载能力并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
4 结论
(1) 本文用两种本构关系粘接元模拟损伤胶层和完好胶层,较好的处理了胶层界面的不同材料属性问题。
(2) 不同损伤参数的影响为:损伤面积和损伤位置对结构强度影响较大,损伤形状影响可以忽略。建议在制定复合材料验收标准时,主要考虑损伤面积与损伤位置。
摘要:复合材料加筋结构在制造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不同形式的初始分层损伤,这些初始分层损伤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采用两种本构关系的粘接元模拟粘接良好界面和分层界面胶膜。并对含不同损伤面积、不同损伤形状、不同损伤位置的加筋单元进行了面外拉伸分析,得到了剩余强度与损伤参数之间的关系。对于复合材料的损伤与失效,采用了Cuntze失效准则及Puck刚度退化模型,较好的模拟了复合材料失效及刚度退化过程。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自定义粘接元,损伤面积,损伤位置,损伤形状,刚度退化
参考文献
[1]张丽.复合材料层合板在低速冲击作用下的损伤分析.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10(5):1170—1171
[2] Christensen R M.Tensor transformation and failure criteria for analy-sis of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s.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1988;22(9):874—898
[3] Jones R.Studies in the matrix dominated failures of composite joints.Composite Structures,1999;44(1):745—748
[4]赵丽滨.复合材料π接头拉伸力学性能的试验和计算研究.复合材料学报,2006;26(2):181—185
[5] Kim J S,Oh Jinho.Efficient analysis of laminated composite andsandwhich plates with interfacial imperfectiongs.Composite,2011;42(2):1066—1075
[6]林国伟,陈普惠.胶接修补复合材料层合板失效分析的PDA-CZM方法.航空学报,2009;30(10):1878—1880
[7] Cuntze R G.The predictive capability of failure mode concept-basedstrength criteria for multi-directional laminates.Composites Scienceand Technology,2003;64:487—516
[8] Knops M.Analysis of failure in fiber polymer laminates.Germany:I2008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2008:118—133
[9]陈向明.粘接元接触技术在复合材料连接分析中的应用.西安.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2011:24—26
相关文章:
利达消防主机操作手册01-08
万利达养生壶使用说明01-08
万利达q7刷机教程01-08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利达01-08
安全主题和教育班队会01-08
万利达malata01-08
蓝天杯教学论文01-08
万利达国际酒店商务协议01-08
参观颐和园有感范文01-08
参观标本展有感范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