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毕业教育

关键词: 产品 毕业生 质量 学校

每年我国的初中毕业生大约有2000万, 这些初中毕业生是初级中学学校提供给高一级学校和社会的“产品”, 而“产品”的“质量”如何, 它关系到毕业生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声誉, 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后续发展。

15、16岁左右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国外称为“危险年龄”, 心理学上称为“困难期”、“危机期”。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极其复杂且发展不平衡, 存在着各种矛盾。在情绪、情感和行为上表现为易冲动, 易发火。临近毕业的初中学生, 他们面对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有着不小的压力。毕业教育就是在这种实际问题下而进行的, 它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初中教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的实施对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做好学生的毕业教育工作, 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 充满信心地走出初中校门。目前, 在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背景下, 对初中生进行的毕业教育可以说是已经越来越少, 而初中毕业生对毕业的教育需求又迫在眉切, 这就造成了学校教育和学生需求之间的脱节。那么, 我们作为初级中学的教育工作者该怎样来对毕业生进行毕业教育呢?

一、在毕业前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五育之首, 是对学生进行毕业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积极的人生态度, 坚定的人生信仰的发源地。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仰, 在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目前在部分初中学生中出现了“物质上富有, 精神上空虚”的尴尬的局面, 工作中常听到一些同事抱怨, 现在的中学生太难教:他们的学习基础差, 纪律性差, 道德似乎已经丧失。不懂得尊重他人, 缺乏同情心、孝敬心、责任心、感恩的心。他们不关心集体, 不关心他人, 以自我为中心, 对周边的一切事物漠不关心。

二、在毕业时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 什么是幸福?真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我们作为教育者, 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幸福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然后引导学生确立高尚的、积极的幸福观。

去年, 学校德育处对2011级的286名初三毕业学生进行思想状况问卷抽样调查。报告显示, 当代中小学生幸福观更加倾向于务实。调查中设计了“你认为人的最大幸福是什么”的问题。结果是, 中学组排列在前4位的分是:和父母在一起、有知心朋友、家庭美满幸福、为社会做贡献。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积极向上的幸福观。

每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 他对幸福的理解也不相同。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重要形成时期, 如果初中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在为社会、人类建设事业的奋斗中, 实现个人的幸福, 便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无数事例证明, 幸福观不仅体现着而且深刻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初中生的毕业教育中进行幸福观教育, 不仅有助于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而且有利于激励他们在关键时刻勇于面对未来、迎接挑战, 使他们学会正确看待幸福、恰当理解幸福, 从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创造幸福、把握幸福和珍惜幸福。

三、在毕业时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择业成才教育

近几年我国有将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仅以2011年为例, 全国初中进入高中的升学率仅只接近5成, 这意味着剩余的初中毕业生需要自行选择读中职或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劳动。面对这样的现实, 学校应该想办法帮助这部分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 客观分析自身实际,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 以便能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

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 客观分析自身实际, 树立从小事做起, 有“积跬步以致千里”的信心和勇气,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 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悦纳自己。只有正确、恰当地评价自己, 才会具有明确、清晰的自我意识。因此, 我们要组织初中生开展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深刻剖析自我, 同时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学会正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 从而欣然接纳现实的自我, 明确自身的优势、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做出恰当的选择。同时, 还要在全体学生中创造“人人能成才、我材必有用”的良好氛围,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到升学不一定就能成才, 就业更不是不能成才。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让每一个学生立足自身情况,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才道路, 从而为了人生的目标, 准备开始下一阶段的努力。

四、在毕业时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形成健康情感、健全人格、顽强意志和良好自我调控能力的重要途径, 具有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其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能促使其学业成绩的进步, 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 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随着社会竞争的目益加剧, 初中生的升学或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加上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还不成熟,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未最终确立, 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 培养他们较强的心理素质、解决他们心理上的一系列困惑就应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

针对实际, 学校应该结合学生实际, 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 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工作, 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升学、成才、择业与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缓解部分学生因升学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使他们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坚持团体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 根据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和教育, 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情对待毕业, 消除悲观情绪, 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那一年,毕业季美文 下一篇:灌输:必不可少的道德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