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启示与读后感

关键词:

《劝学》启示与读后感(精选6篇)

篇1:《劝学》启示与读后感

《劝学》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 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与其弟子撰成《荀子》一书。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学不可以已;二、用 心 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所以 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 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荀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是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启示: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篇2:《劝学》启示与读后感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篇3:《劝学》启示与读后感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荀卿,他是战国后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邯郸市)。他一生周游列国,始终不断学习,他虽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却将前秦诸子百家思想集于一身,并取长补短为己所用,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更是我们中国的教育大家,《荀子》一书,初读略感辞微言轻, 但细细品读之后就会被文中所含深奥的哲理所吸引。荀子在 《劝学》中就深入浅出的集中阐述了他有关教育的思想,我觉得对于我们职业院校教学至少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注重学院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0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0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这一课,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之后本段从学习的重要性直接入手,列举了自然界之中许多事物在受外界因素影响之后不断变化的实例,生动的阐明了环境可以改变事物以及人的深刻道理。我们职业院校的生源本身具有“底子薄、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浓、没有明确学习目标、不知道学习重要性” 等特点,要想弥补这些缺点,首先我们就要注重学院学风建设,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影响学生思想以及行为,由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最后养成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一代代我们听着孟母三迁的故事长大,众所周知孟子的母亲不怕辛苦多次搬家只为了给孟子寻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都知道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它不仅对人的性格、心里、气质、形象有影响,还影响着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具有知识熏陶作用,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学业有成提供了前提保障。所以注重学院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合理引导学生学习,注意学习方法技巧点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在这段里荀子阐述了学习要有方法和技巧, 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通过有效的途径和先进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事半功倍。现在我们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靠老办法死记硬背是不够的,在校期间学生需要的是用最短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且要通过教、学、 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可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得扩展新知,还要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不要急于求成,要重视坚持与积累的作用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一段落中,荀子强调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这一点十分符合我们循序渐进的教学原理,他通过实例提醒人们要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积累积少成多,最终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不论是我们的文化知识,还是良好行为规范、道德修养的养成都离不开我们日复一日的积累。

老人们常说:书读百变其义自现。《荀子》一书蕴含着许多奥妙精深的哲理,每次带领学生读《荀子 ·劝学》这一篇课文我都感慨良多,《劝学》给了我以上这些启示,希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能从中获得更多有关学习、有关处事、 有关做人的启示,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学习吧。

摘要:《荀子》一书虽语言浅显但蕴含了许多奥妙精深的哲理,《劝学》只是荀子众多篇文章中的一片,但是它却包含了荀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始终对治学者和教育者都起着指导作用,本文通过逐段分析阐明了《劝学》对现在职业院校教学的几点重要启示。

篇4:《劝学》启示与读后感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训练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稍稍宾客其父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即更刮目相待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见往事耳

有时见日

3.请你结合甲文,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4.从乙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文采和道理;(2)以宾客之礼相待或把……当作宾客;(3)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吗”;(4)重新。 2. C。 3.因为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正常学习的有利时机。 4.成语:刮目相待;启示:要成才,关键在于学习;拥有知识就可以受到尊重;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言之成理即可)。

篇5:孙权劝学的启示

文章透过孙权劝告吕蒙去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孙权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十分懂得培养手下的大臣,如这篇劝学,显然君臣之间已经无话不谈,相处得像朋友一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智慧得体现。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篇6:孙权劝学的启示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成语大家基本是耳熟能详,但这个成语背后孙权劝学的故事可能明白的人就不是太多了。这个故事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讲的是孙权教导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孙权向吕蒙详细解答了“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和“怎样读书”三个问题,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这三个问题同样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当前全社会正在构建学习型社会,我们能够从中借鉴一些经验来为我们的读书学习服务。

吕蒙出身于寒门家庭,在东汉末期这个门阀族阅开始流行的时代,少年时期并么有太多的机会读书识字。他在孙策、孙权兄弟创立和巩固江东集团的过程中,由于作战勇猛,深得孙氏兄弟喜爱,很快也成为了独挡一方的将领。但由于他的文化水平太低,经常受到其他世族出身的士人的排挤和冷落,就连和他交情不错的鲁肃也经常拿他文化低的事来奚落他。

在他镇守合肥期间,一次孙权视察前线,孙权就劝吕蒙平时多读一些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吕蒙就说自己戎马倥偬,平时大小事务烦巨,根本没有时间也无法静下心来读书。这仿佛已经成为绝大部分人逃避读书的借口,忙忙忙是大多数人挂在嘴边的话,仿佛每个人都日理万机,赚钱娱乐人际往来还忙但是来,哪有空去读书。对此孙权的反驳可谓是一针见血,孙权说你再忙能赶得上我忙,我每一天不但要处理政务,还要处理军务,事无大小都要过问,但仍然还能挤出时间来看书,你能基础的时间就应比我还多吧,我看你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心里没把他当回事,根本没想过要去读书,所有的但是都是托词和借口。

这就是伟人和常人的差距了,伟人都明白自己缺少什么要干什么,认为自己只有多读书才能充实和提高自己;常人却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缺少目标和诉求也就失去了读书的动力。几乎所有的大人物都喜爱读书,曹操行军打仗途中还手不忍释卷;后赵国君石勒大字不识,仍要儒生在他闲暇之余读《汉书》于他听;朱元璋出身赤贫从军后,一面学打仗一面勤读书;康熙皇帝在处理国政之余,日日读书不辍;毛主席一辈子喜读书,甚至在生命最后几日,自己无法读书的时候仍要别人读书给他听。这就伟人和常人之间巨大的差距。在此刻社会,谁抓住课堂以外、工作以外的时间读书,谁就能取得比其他人大的成就。

吕蒙之后抱怨我虽然明白读书好也愿意抽出时间读书,但书的种类那么多典籍浩如烟海,不明白如何去读,也读但是来。孙权说谁让你都读了,你做为武将光读兵法和史书就足够了,这样以来不但能补充理论知识,还能学习历史经验,了解政治发展的脉络,兵法的原理,历史上重大战役成功的原因,失败的教训,从中吸取经验,利用到日常练兵和智慧作战中去。况且让你读书,又不是学士人做学问,腰部着寻章摘句,死抠字眼,只要观其大略即可,这样一来既能够读超多的书,又不会占用超多的时间。

孙权这一番话真如醍醐灌顶,另吕蒙茅塞顿开。对我们来说也有恍然大悟之感。长久以来很多人总是纠结于要读什么样的书,分不清自己的所需,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读书也不系统,结果事倍功半,书读的不少,素质却没有多少提高。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不可能读遍所有的书。现代信息化时代,每一年出产的文化信息几乎是过去数千年的总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所留下的传统文化典籍更是汗牛充栋。如何选取书是个大问题。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启示录观后感 下一篇:收看山西答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启示录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