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初中语文早读指导

关键词: 朗读课文 语文

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读又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因此, 加强朗读的训练尤为重要。在农村中学的早读课上, 一些语文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在教室大声地朗读课文, 而老师只是维持纪律罢了。这样做听起来是顺耳了, 看起来是热闹了。可长期这样下去, 学生朗读能力实质上是得不到提高的。

一、早读目标明确, 师生有的放矢

早读课不排除学生用大脑最清醒时间记忆课文重点内容, 但我认为更应加入学生阅读发展的总体趋势, 因为课内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课外的延伸更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在学年初或学期初就制订出本学年或本学期切实可行的计划, 进而分解到各周各天的早读课上指导落实, 循序渐进, 厚积薄发, 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系统。如初一, 可抓住诗歌朗读这一环节, 教师收集浅显的著名诗歌, 在每次早读课时抽出五分钟左右时间, 以讲义或投影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朗读、背诵, 逐一过关,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炼字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及熏陶其思想感情的目的。一年下来, 少说心里也装有一百多首古诗, 试问能背诵一百多首诗的人, 他的语文素养会怎样吗?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这就是语感的功效, 不顺多言, 学生已自如掌握了语言, 与其让教师不厌其烦的肢解文章内容, 还不如让学生自主去领悟感受语言。初二, 可抓住文言片断阅读,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中, 有多少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文言文中, 为了汲取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的养分, 教师可挑选一些浅显简短的文言短文如:寓言性文言短文、优秀人物轶事及文言成语溯源等, 以讲义形式装订发下, 让学生在每次早读时抽出五分钟朗读、背诵。一周一篇过关,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及陶冶其思想情操。四十多篇的文言精品藏在胸中, 则自然使人清纯方正, 这是多少道德家梦寐的结果啊!初三, 可选些美文时文佳作让学生诵读, 许多美文时文佳作都积淀着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阅读这样的文章, 就似与知己谈心, 但不苛求学生背诵, 只求一得。特别是初三面临着升学与就业,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叉时, 让书来荡涤他们浮躁的心灵成效尤为显著。一年下来, 读上几十篇美文佳作同样也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只要我们明确目的, 统筹安排, 在落实课文重点内容的同时, 给学生提供一片更为广阔的语文阅读空间是早读课的当务之急, 也是提高语文早读课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师引领示范, 学生得法入境

合格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名朗读爱好者, 是一名朗读示范者, 还须背诵一定量的名篇佳作。首先要通过示范让学生领悟学生朗读的基本方法, 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要读出情感、读出风格、读出意境。然后是能流畅背诵要求学生背诵的基本篇目, 还要有过硬的功夫:能创造性的高质量朗读某一作品, 这样方可让学生心悦诚服, 群起效仿, 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不知不觉爱上早读, 不知不觉深爱上作品, 不知不觉走进作品, 读懂作家、读懂作品。

名家与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是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让学生在自己初读的感受上进行对比听读, 对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朗读是很有帮助的。如《未选择的路》一文中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对第二部分的“也许在某个时刻, 我会轻声叹息, ……”学生的以自己的经历是不容易理解的。如果教师抽象的讲解也只是生拉硬拽。而通过听名家读的对比后可以谈出体会来。如《安塞腰鼓》的朗读, 学生只是一味的高声读, 以为这种激情的课文只需高声就能表现出生命的张力来, 通过与名家寒风先生的对比与跟读, 学生的理解与表现力明显有了很大的不同。

三、创新早读形式, 激发早读兴趣

当然在农村初中的早读课要明确本节课读什么, 而且时间要限定, 应完成适量内容, 让学生体验得到完成任务的喜悦。但如果早读内容单一, 形式呆板, 无疑将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学生读书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同桌读、分组读、齐读、当小老师领读, 师领读、轮流读等传统的方式外, 早读课还可以创新形式, 别具一格, 组织早读活动, 以提高农村初中的学生早读兴趣。

1. 配乐诵读。

文学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 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之中, 唤起人们的情感。当文字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交相辉映时, 便会产生和谐共振的效果。如在读《荷塘月色》时, 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在音乐中朗读能更好体味月光的轻柔、飘渺、朦胧与儿童天真奇妙的想象。

2. 竞赛活动。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 并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学生应较准确地掌握标准读音和朗读要领, 流畅而正确地读出各种句式的不同语气, 做到发音正确, 摈弃方言, 用普通话进行朗读, 句读清楚, 语气流利, 感情鲜明。学习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 如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字音、语调都要力求准确, 注意不读错字, 不添字, 不漏字, 不拖腔;做到咬字吐词清楚明白。如学习完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歌, 我利用两天早读课举办赛诗会, 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 朗诵材料可以是课内, 还可以为古诗文诵读课本中《沁园春·长沙》、《山园小梅》、《满江红》或自读读本上《陌上桑》、《梅岭三章》、《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等篇目。通过个人准备阶段, 小组海选阶段, 复赛直至最后决赛, 他们读得异彩纷呈, 酣畅淋漓, 令人陶醉其中。学生读出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读出了徐志摩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 读出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爱国之情,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也让我发现了不少朗诵苗子。

3. 背诵、熟读、泛读有机结合。

语文早读的内容不能过于单一, 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 且产生疲劳感和枯燥感, 所以需要背诵、熟读、泛读有机结合, 给学生以新鲜感、层次感。

背诵自古以来就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通过背诵, 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 变成自己的东西, 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 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关于背诵的内容, 既可以背诵课内文段, 也可以背诵课外自选文段;既可以背诵文情并茂的诗歌;也可以背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常年累月地坚持下去, 只要“读书破万卷”, 就会“下笔如有神”。

熟读一些优美的经典诗文和精美的时文。熟读文本的选定最好能根据教材单元教学主题、结合教学进度来选择, 这样既增大了阅读量, 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的补充和拓展。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开阔学生视野, 还应让学生多读一些各类文体的文章。如新闻、故事、科学小品、笑话、杂感、游记等, 凡是思想健康, 艺术性强的文章都可以读。

四、丰富检测手段, 形成激励机制

传统的语文早读课检测有抽查背诵, 集体背诵, 抽查默写等。但学生不太喜欢, 积极性不高, 所以农村初中的语文早读课也要检测创新, 务求实效。首先, 早读应该明确早读的检测要求。教师在早读开始就要明确告知检测方式, 让学生早读产生动力。其次, 语文能力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概念, 若只从某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检测, 往往会产生检测失真, 如果能从知识掌握、实践能力、思维品质、记忆品质、创造性思维、学习情感、阅读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检测, 就能够较全面、准确、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早读。

1. 摘抄佳句。

利用早读课, 我安排学生在黑板上摘抄优美语段 (句子) 或20个好词, 作为早读检测的一种方法。学生为此就必须去广泛阅读, 有意识地去搜集摘录富有哲理文采的语句。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去博览群书,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感到读书有味, 读书有趣, 书中有奇, 书中有理, 从而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即时创作。

利用早读课, 我用仿写、续写、扩写等方法让学生即时创作, 篇幅不求长, 但求精、美、新;形式可以事口头的, 也可以是书面的, 不拘一格,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感受创作成功的刺激与愉悦。

3. 发表早读感言。

利用早读课的最后五分钟, 谈谈自己早读的感言, 可以是收获, 可以是体会或启示, 力求精辟、深刻, 让学生读有所得,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表现, 品尝自己成功的喜悦。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阅读量较少, 词汇积累贫乏, 语文阅读素养较低, 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因此, 加大对农村初中学生的早读指导, 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朗读能力, 对于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早读指导,现状,内容,方法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浅析农村教育的教育公平 下一篇:农村专业合作社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