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那唑联合桃核承气汤加味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 激素 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程缠绵难愈, 具有类似恶性肿瘤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1], 而且目前内异症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手段, 西医多采用激素疗法或手术治疗, 激素治疗存在不彻底性、价格昂贵和副作用大等缺点。探讨内异症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妇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为此, 笔者采用经典名方桃核承气汤加味方和西药丹那唑对内异症进行了联合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本院经临床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0例, 且无治疗禁忌证, 年龄26~45岁,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 治疗组30例, 年龄 (36.5±4.7) 岁;对照组30例, 年龄 (37.3±5.1) 岁, 2组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对照组: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口服丹那唑200mg, 每日2次, 连续服用6个月。 (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桃核承气汤加味方用药, 桃核承气汤加味方的药味组成为: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鳖甲、三七粉、土鳖虫、益母草, 伴气虚者加黄芪, 兼有气滞者加香附、枳实。月经周期前7d开始服用, 每日1剂, 水煎分2次服用, 连续6个月。疗程结束时评定其疗效。

1.3 效果评价标准[2]

治愈:症状全部消失, 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 不孕患者得以怀孕;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盆腔包块缩小≥1/2, 虽局部体征存在, 但不孕患者得以怀孕;有效:症状显著减轻, 盆腔包块缩小1/3~1/2, 停药3个月内症状不加重;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或恶化, 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下表1所示, 经过6个月的治疗, 治疗组无效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同时,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临床常见病,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痛经、盆腔疼痛以及不孕等等症状。本病发病机理尚未阐明, 临床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治愈手段, 长期而难以治愈的疼痛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随着发病率的逐年升高, 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桃核承气汤出自《伤寒论》, 是破血逐淤之名方, 本方不仅有去局部淤血, 疏经血行障碍之效, 且能袪除急结之坚块, 风瘀热互结, 血蓄下焦之实症体质病皆可使用。异位症在中医临床属于淤症, 笔者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进行辨证论治, 桃核承气汤加味方患者盆腔与子宫微循环, 抑制异位病灶的增生, 缩小病灶, 改善临床症状且不影响卵巢功能, 停药后复发率低。然后,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发现, 单纯服用桃核承气汤加味方疗效并不非常理想,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丹那唑是一种合成甾体17α-乙炔睾丸酮的衍生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下丘脑GnRH产生, 从而使FSH、LH合成及释放减少导致卵巢功能受抑制。亦可直接抑制卵巢甾体激素的合成或竞争性与雌孕激素受体结合, 从而导致异位内膜萎缩, 不排卵及闭经但是单用丹那唑治疗存在周期长、不良反应多、有男性化表现等诸多不足, 且停药后复发率较高[3]。

研究结果表明, 桃核承气汤加味方与丹那唑合用后可使异位病灶萎缩, 从而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与单用丹那唑比较, 总有效率明显高,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而且副反应少、复发率低。故中西医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丹那唑和桃核承气汤加味方联合用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组, 对照组采用丹那唑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用桃核承气汤加味方口服用药, 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丹那唑和桃核承气汤联合用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疗效确切, 而且也安全,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丹那唑,核桃承气汤,子宫内膜异位症

参考文献

[1] 王晓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 2009, 2 (2) :87~89.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修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6 (11) :32~33.

[3] 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3 (18) :12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2型糖尿病对子宫内膜癌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子宫内膜消融术治疗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