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肾脏
经皮肾活检(精选十篇)
经皮肾活检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进行肾穿刺活检的患者100例, 男47例, 女53例, 年龄11~61岁, 均有肾脏穿刺适应证, 术前查出凝血时间, 出凝血时间均在正常范围。
1.2 使用仪器
使用Aloka SSD-200超声诊断仪, 使用3.5MHz扇形凸阵探头, 配有穿刺导向专用附加装置和导针。采用Tru-cove全自动活检枪, 射程为17mm以及与之匹配的活检针。
1.3 方法
术前要常规扫查双侧肾脏, 多切面测量记录肾脏的长径、短径以及肾皮质部回声及厚度, 彩色多普勒观察肾脏血流情况。患者取俯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在超声指导下穿刺活检。超声引导下定位于右肾下极外侧, 靠近肾外缘处、穿刺时针尖略向内倾斜, 对准肾皮质较厚的部位, 所取组织用甲醛固定, 送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病理科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查。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肾活检取材成功率情况
肾活检取材成功80例, 成功率80%, 取材成功标准取出组织长度>5mm, 光镜下肾小球数≥10个, 并能提供明确病理组织学诊断。
2.2 取材长度与成功率关系
取材长度与成功率关系之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意义 (P>0.05) , 见表1。
2.3 活检针数与成功率关系
活检针数与成功率关系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见表2。
2.4 并发症
患者术后出现镜下血尿9 0例 (9 0%) , 其中肉眼血1 0例 (10%) , 肾周血肿64例 (64%) , 动静脉瘘3例 (3%) 、肾切除1例, 无感染、误穿其他脏器并发症;肾周血肿最小1.1×0.9cm, 最大10.0×2.8cm, 最早29d完全吸收, 最晚65d完全吸收。
3 讨论
肾穿刺活检是诊断各类肾脏疾病病理类型的重要方法。以往, 作肾活体组织穿刺取材, 采用体外定位穿刺, 盲目性大, 不易成功。近年来, 随着实时超声的引导和自动活检枪的应用, 使超声引导下的经皮肾穿刺活检定位精确, 大大减少了穿刺的盲目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肾活检取材成功例, 成功率80%, 与国内有关研究结果对照偏低[1]。患者术后出现90%的镜下血尿, 10%出现肉眼血尿, 64%肾周血肿、3%动静脉瘘、1%肾穿刺活检术后肾破裂大量出血切除肾脏。说明超声引导下肾脏穿刺技术虽然减少了穿刺的盲目性, 但是穿刺过程中任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
1例由于肾穿刺活检术后 (穿刺次数为2次) , 肾破裂大量出血, 而实施了肾切除手术, 术后发现肾脏中下极有两个切割伤口, 伤口长约1.5cm及0.6cm, 回顾分析穿刺过程, 认为可能是在穿刺过程中, 活检针到达肾包膜时, 患者没有屏住呼吸, 活检针没有后退至肾包膜外, 肾脏随呼吸上下移动而致活检针割伤肾包膜, 造成肾破裂而大量出血, 因此在穿刺过程中应按超声指导方向及深度进针, 当活检针到达肾包膜后应往外稍微退出活检针, 以免因呼吸引起的肾脏上下移动而割伤肾包膜, 造成肾破裂大量出血, 然后嘱患者屏住呼吸, 活检针往前稍微推进, 超声显示活检针到达肾下极并有压迹时, 发射自动活检枪, 迅速拔针。因此总结经验, 进一步改进方法后, 没有出现类似的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活检术后出现镜下血尿、肉眼血尿的患者, 在术后3~11d逐渐恢复正常, 出现肾周血肿的患者, 最早的29d逐渐吸收完全, 最晚的65d完全吸收, 说明在肾活检术后, 如果不出现难以控制的肾出血情况时, 肾周血肿是完全可以吸收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活检针数与成功率关系之间比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 取材长度与成功率关系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说明超声引导下肾脏穿刺活检的成功率并不随着取材长度及活检针数的增加而提高, 此结果与有关研究相似[2]。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自动活检枪肾活检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但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成功率, 减少并发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孟杰, 夏真明.B超引导自动活检枪肾活检成功率与并发症分析[J].临床医学, 2007, 27 (1) :24-25.
经皮肾镜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篇2
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肾镜技术(PCNT)已成为泌尿外科手术的重要组成,是治疗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主要方法,我院自2010年引进医疗设备,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共开展此项手术50余例,通过对病人进行的围手术期护理,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未发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术前护理
1.1术前心理护理。因此项手术在本地区开展较晚,很多病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病人对这项手术缺乏了解,对手术效果及手术风险存有顾虑,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针对性的通过讲解、文字、或图片等不同方法与患者交流,向患者讲解经皮肾镜的手术方、优点、安全性、预期效果及手术后注意事项等,介绍病区手术成功案例,现身说法,树立病人对手术成功的信心,消除不良心态、积极配合术前检查与护理,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
1.2术前准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全面了解病人既往史,對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要将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服用抗凝药物的病人术前2周应停药;有吸烟史的病人也应在术前2周戒烟,并指导其进行深呼吸、咳嗽等功能锻炼,预防术后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发生,还要做肺功能检查;术前一日晚21点前完成肠道等准备,让病人早休息,必要时遵医嘱给以镇静剂,保证病人的睡眠。术晨再次进行生命体征检测,按时戴好腕带、穿好手术衣、注射术前针,等待接入手术室。
2术后护理
2.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24-48小时严密心电监护,重点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警惕有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并报告医生处理。术后一般要绝对卧床3天,无明显出血者可适当床边活动。若有出血则应延长卧床时间。
2.2肾造瘘管的护理。首先,要保持造瘘管通畅,造瘘管的位置不得高于造瘘口平面,根据术中情况决定肾造瘘管术后夹闭和开放的时间。开放肾造瘘管后,应密切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定时挤压,发现引流液颜色鲜红、量大时应考虑有肾内出血,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其次,要将肾造瘘管妥善固定,严防滑脱和堵塞;指导病人及家属参与导管的自我管理,指导患者在变换体位时,勿使管道扭曲及过度牵拉,发现不畅或引流液变化时及时报告医务人员;造瘘口敷料渗液明显时,应及时更换,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引起咳嗽致造瘘口疼痛。
2.3导尿管的护理。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持续开放尿管以减轻膀胱内压力,每天严格无菌操作更换引流袋,并定时挤捏尿管以利于小血块的排出,防止尿管堵塞,妥善固定,防止滑脱,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清洁尿道外口2次,预防感染。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保持尿量在2000ml以上,以达到冲洗尿道的目的,拔管前进行夹管,练习膀胱收缩功能。
2.4双J管的护理。放置双J管,其目的是起支撑输尿管及内引流的作用,有助于保护和恢复肾功能,有利于碎石与积血的引流,放置双J管的病人一般在术后4-6周后在膀胱镜下拔出,置管期间指导患者多饮水、不憋尿、预防便秘,避免腹压增大动作,不做剧烈弯腰、下蹲动作及重体力活动等,避免双J管移位,及刺激输尿管黏膜发生出血,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5饮食及生活护理。术后6h可进流质饮食,避免甜食及胀气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以促进碎石的排出,起到内冲洗的作用,减少感染的机会。术后3天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引起血尿,必要时可遵医嘱给缓泻剂;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护理,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及床单元清洁舒适。
3出院指导
嘱患者注意休息,2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定期门诊随访,每3个月检查B超一次,观察有无结石再发。留置双J管的患者避免过度活动及重体力劳动,避免突然下蹲及腰部伸展动作,以防导管滑脱移位,如出现血尿、膀胱刺激症等应及时就医。指导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不憋尿,定时排尿,于术后4-6周后来院拔除双J管。
4讨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术病人的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32例病人均为2006年—2008年的住院病人, 其中男78例, 女54例;年龄17岁~78岁 (43岁±12岁) ;均具有明确的肾活检指证, 且无肾穿刺活检禁忌证[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84例,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48例。
1.2 方法
穿刺前操作室空气消毒60 min, 嘱病人俯卧在硬板床上, 上腹部肾区对应部位垫一硬枕, B超探查定位, 一般选择病人右肾下极为穿刺点, 常规皮肤消毒并铺无菌洞巾, 用2%利多卡因局部逐层麻醉, 在B超引导下用专用探头定位, 确定穿刺点并准确测量进针方向、进针深度, 用意大利GTA半自动穿刺针取材, 迅速拔出穿刺针, 消毒穿刺点, 无菌敷料覆盖并压迫15 min左右, 再次B超探查观察肾脏周围有无出血或血肿, 然后腹带加压包扎, 病人平卧位送回病房。标本行电镜、光镜、免疫荧光镜检查。
1.3 结果
所有病人均取得了满意的组织标本, 其中穿刺进针1次成功80例, 穿刺进针2次成功52例, 肾小球数目为10个~24个, 总成功率为100%。病理检查结果显示, 84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IgA肾病46例, 肾小球微小病变12例, 膜性肾病9例, 局灶节段性病变8例, 系膜增生性肾炎8例, 新月体肾炎1例。48例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 狼疮性肾炎33例 (Ⅱ型4例、Ⅲ型17例、Ⅳ型9例、Ⅴ型3例)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10例,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4例,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1例。
132例病人行肾活检穿刺术后出现血尿108例, 其中镜下血尿95例, 肉眼血尿13例 (7例为一过性肉眼血尿, 6例持续3 d~6 d) , 无血尿24例;出现肾周围血肿1例, 经超声多次复查, 2周后血肿消失;出现腰部疼痛57例, 腹部胀气18例, 尿潴留19例。所有病人均未发生术后感染、低血压、误穿其他脏器等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物品准备
穿刺常用的穿刺器械:肾穿刺针、标本瓶、冰块、肾活检穿刺包、腹带、条形硬枕等。同时备齐无菌物品、局部麻醉药品、止血药和急救药品、器材等。
2.1.2 病人准备
术前对病人进行呼吸技能的训练。病人需熟练掌握在床上自然深吸气, 呼气末屏气, 且屏气20 s以上的呼吸技巧, 因有效的屏气是穿刺成功的关键。本组穿刺2次者中多数为吸气、屏气配合不好造成的, 应吸取教训。教育病人术后要制动6 h~8 h, 卧床24 h, 同时需大量饮水, 为杜绝术后食欲不佳、腹胀、尿潴留等并发症, 术前应训练病人在床上进食及床上大、小便, 术前1 d护士应亲自训练其床上排便3次或4次, 并避免进食易引起腹胀的食物如豆类、薯类等。本组中19例尿潴留, 18例腹部胀气均属此类。收缩压控制在130 mmHg~140 mmHg (1 mmHg=0.133 kPa) , 舒张压控制在80 mmHg~85 mmHg。术前停用一切抗凝药及活血药物, 上呼吸道感染者、剧烈咳嗽者、月经期妇女应延缓进行肾穿刺。
2.1.3 心理护理
肾活检术是一项有创操作, 由于病人对穿刺的重要性及穿刺过程缺乏认识, 担心穿刺失败损伤肾脏而影响肾脏功能, 担心穿刺失败会引起大出血等, 多数病人易产生紧张情绪, 存在恐惧、焦虑心理, 迫切想了解有关穿刺的所有细节和信息, 易导致血压升高, 严重影响穿刺成功率。因此, 护士应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娴熟的医学知识加强与病人交流, 针对病人担心的问题, 给予详细耐心地宣教。为病人介绍肾活检术必要性、安全性、先进性及术中良好配合的重要性。帮助病人认识问题, 告知病人肾穿刺带来的不适只是暂时的, 肾穿刺活检术是临床上一项成熟操作技术, 其危险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通过交流, 给予病人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 解除其思想顾虑, 增强其信心, 减轻负面情绪, 使之以最好的心态配合穿刺。
2.2 术中护理
术前排空膀胱, 协助病人俯卧在硬板床上, 安慰病人, 让其放松, 配合操作。进针后嘱病人平静呼吸时屏气, 遇到不会屏气者令其闭口, 捏住病人鼻孔协助病人屏气。术中应配备急救药品, 预留静脉通路或穿刺技术好的护士随同, 一旦发现病人面色、心率、呼吸异常, 应迅速遵医嘱采取必要措施。穿刺完毕后消毒, 压迫穿刺点, 给予腹带包扎。
2.3 术后护理
2.3.1 体位和生命体征的观察 术后用平车推入病房绝对平卧8 h, 卧床休息24 h, 可利用身体的重力压迫穿刺点[3]。检查腹带松紧度是否适当, 病人体位是否舒适, 能否耐受并做好调整, 24 h后解除腹带可下床轻微活动。明显肉眼血尿时要延长卧床时间, 术后1周禁止剧烈活动及防止局部被撞击。15 min~30 min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 4 h后血压平稳者可改为2 h测量1次, 2次~4次后停止测量。同时观察病人有无面色苍白、头晕、出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症状, 并避免剧烈咳嗽, 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处理。观察病人穿刺点及皮下有无出血, 询问病人腰部、腹部有无疼痛, 若出现肾区绞痛, 考虑存在血块堵塞肾盂及输尿管的可能性[4], 应立即报告医师做相关处理。
2.3.2 观察并记录尿量及颜色变化 嘱病人术后多饮水, 保持排尿通畅, 以防止血块形成。对排尿困难、尿潴留病人, 采用听流水声、膀胱区热敷、按摩、针灸等方法帮助排便。术后常规送验尿常规3次, 并观察每次尿量、次数、颜色及其演变过程的变化, 如肉眼血尿颜色加重、血压下降, 应及时报告医师给予紧急处理。
2.3.4 其他 术后当天一般用止血药, 无血尿后即可停止, 并预防性抗生素使用3 d。
3 讨论
肾活检术的开展对肾脏疾病的明确诊断、规范治疗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但由于该项技术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检查并具有一定技术难度, 可发生创伤出血为主的多种并发症, 甚至致命[5]。虽然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不高, 一旦发生却非常严重、迅猛, 需要外科手术者占0.1%~0.4%, 肾切除为0.02%~0.06%[5], 因此病人往往充满恐惧, 认知能力相对差, 配合依从性低, 因此对肾活检术病人实施围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将肾活检术的目的, 术前、术中、术后良好的配合及穿刺的目的和方法、意义告诉病人, 让其了解相关的护理知识, 掌握科学的配合方法, 增强其穿刺成功的信心, 保证肾活检术的顺利完成。医务人员必须有很强的风险意识, 必须备好急救通道及充足的抢救物品, 落实抢救措施, 积极挽救生命, 做到有备无患[6]。本组病人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24例无血尿, 其中13例取出肾小球20个以上, 分析其原因与肾穿刺技术日益成熟、护理技能提高、配合到位有很大关系。因此, 做好病人术前心理护理和充足的术前准备, 术中良好的护理配合, 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可提高肾活检术的穿刺成功率、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对132例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活检术病人术前给予充分的准备, 术中给予良好的护理配合,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和给予积极有效护理, 结果132例病人肾穿刺成功率100%, 明确病理类型100%, 并发症发生率低。认为B超引导下经皮肾活检术术前、术中、术后积极正确的护理和引导, 是保证穿刺成功、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B超引导,肾穿刺活检术,护理
参考文献
[1]马琳, 张武, 韩解, 等.B超专用引导自动肾活检的临床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2003, 19 (4) :362.
[2]邹万忠.发展和提高我国的肾活检病理检查水平[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5, 21 (6) :303-305.
[3]郭俊梅.肾穿刺活检术患者观察与护理53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3) :12.
[4]李红艳, 张训, 侯凡凡, 等.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穿刺活检的风险与价值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6, 22 (1) :48-49.
[5]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60-562.
经皮肾活检 篇4
随着输尿管肾镜技术的发展,泌尿系结石从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转向微创腔镜技术治疗。微创经皮肾穿刺术(PCNL)是从腰背部皮肤到肾集合系统建立通道来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方法,具有创伤轻、痛苦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由于其术式需要常规置D-J管及肾造瘘管,存在对腰部刺激,故其术后常有疼痛。手术后反复疼痛可导致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在临床护理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本文就微创经皮肾镜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作如下综述。
1 术后疼痛概念及危害
疼痛是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生理心理反应,表现为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一系列反应及情感的一种不愉快经历[1]。
疼痛是手術后常见症状,虽然疼痛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防御机能,但另一方面,疼痛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特别是病因明确者,疼痛已失去其报警意义。应改变过去疼痛是术后正常反应的陈旧认识,并真正落实到实践中,疼痛是无益的,免于疼痛是病人的权利。
疼痛不仅使患者遭受痛苦,且存在潜在的危害性,增加创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可以引起机体各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由于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既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肿,,不利于伤口愈合。同时,疼痛是一种急性刺激,疼痛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生理反应,给患者带来心理困扰。由于疼痛,患者不能很好地休息、活动、甚至产生沮丧、抑郁、烦躁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甚至会延缓疾病的病程甚至疾病的恶化,因此我们护理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疼痛的认识,而去采用更有效的护理措施使病人在诊疗过程中得到更顺利的恢复。
2 加强疼痛护理教育
近年来,疼痛护理越来越被重视和关注,疼痛已被作为“第五生命体征”来评估与处理[2] 。教育是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仅病人,许多护士需要改变观念,传统观念使很多护士认为,手术后疼痛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药物镇痛效果虽好,但为了避免副作用和成瘾,术后镇痛药应少用。因此护士不会主动给患者镇痛处理。
护士和病人接触的时间最长,在病人的疼痛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手术过程介绍、术后疼痛的原因、疼痛的概念、疼痛评估的方法、术后常用镇痛方法及其优缺点、疼痛可引起的一些不良反应等疼痛教育,让其了解手术经过、术后疼痛的危害及早期处理的意义。并告知患者出现术后疼痛的缓解办法。通过心理放松及指导想象让患者的精神和身体达到一种松弛的状态。通过呼吸锻炼、逐步放松肌肉、沉思、音乐松弛法而分散注意力,例如:玩游戏、看电视、愉快的交谈、下棋、绘画、在心里数数、给自己唱歌、自言自语地说:“我能对付”,采取舒适正确的体位等,增强患者术后战胜疼痛的信心及有效措施。
3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现代护理模式提出后出现的,我们体会到通过术前疼痛的心理干预可以减缓病人术后的疼痛,通过术前的自我效能教育,应付某种困难情境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我们通过针对性的个体护理措施:1、结合患者的病史及文化背景等,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增强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认识,增强其战胜术后疼痛的信心,告知其术后疼痛的原因,出现疼痛时采用相应的措施去缓解疼痛、例如自我暗示,自我慰藉,比如“我能行,我能战胜疼痛,我不怕术后疼痛等等”;2、当疼痛无法通过自我效能的增强去战胜时,通过第一时间告知主管护士,通知医生后采用镇痛药物治疗。通过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从而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术后各种并发症的信心。本组病例中,我们通过个性化的个体教育,加强了心理干预,使接受心理护理干预的病人疼痛较常规护理的明显减少。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在1977年最早提出[3],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付某种困难情境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认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通过动机、选择、思维以及身心反应过程调节人的活动;同时通过提高个体的行为成就、丰富替代经验、进行言语劝说、改善生理和情感状态等途径得到增强[4]。最新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显示:病人疼痛治疗最重要的因素是情绪、心理因素。疼痛自我效能感是疼痛患者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管理疼痛、应对疼痛相关症状,以及是否有能力进行日常活动的推测和判断。
我们通过加强巡视病房,尽量多陪伴在患者身边,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减轻疼痛。通过和蔼、亲切、温和的态度,经常询问患者需求,仔细倾听患者的倾诉, 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如鼓励、积极暗示、表达关心与爱意、使患者感到温暖,提高自我信念,提高自我管理疼痛的自信心。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感染患者和患者家属, 为患者提供疼痛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给予疼痛管理、日常活动的建议和指导等信息支持,以确保患者能力和行为改变的巩固与维持,也减少疼痛对患者自尊和自控感造成的损害。
4 疼痛早期处理
对于无法战胜痛苦的,尽量早期的进行疼痛干预及处理, 及时的处理疼痛,帮助患者减轻疼痛, 纠正他们对止痛药物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告知其安全适量药物镇痛可促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手术后的恢复。
5 小结
综上所述,对经皮肾镜病人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致痛源,减轻焦虑情绪,提高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从而提高术后镇痛效果,有效缓解术后疼痛,促进病人康复。和现在医学发展提出的人性化护理的理念相符。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44.
[2] 赵继军. 疼痛护理学[M]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8 -9。
[3] 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2):192-215.
经皮肾活检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8例均为在我院肾内科住院的肾病患者, 其中男36 例, 女32 例, 年龄13~72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蛋白尿, 血尿等临床表现, 具备肾活检适应证。术前常规B超检查双肾形态、大小、位置及活动度, 检查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血压等, 以排除肾活检禁忌证。术前临床诊断分别为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紫癜性肾病等。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百胜Megas (DU4) 彩超仪, 配专用穿刺引导装置, 用美国BARD自动活检枪及16G槽式切割活检针, 射程22 mm。穿刺活检过程:患者排尿后取俯卧位, 腹部垫一枕, 取右肾下极皮质为取材点, 使引导线对准右肾下极皮质皮质最厚处, 并用“+”定位法确定体表进针点。常规消毒铺巾, 2%利多卡因局麻, 皮肤小切口。超声实时引导下活检针沿引导线达肾下极包膜, 嘱患者屏气后触动活检枪发射按钮取材且迅速拔针。反复穿刺取材2~3 次, 穿刺完毕, 局部压迫穿刺部位, 再行超声检查有无肾周血肿。取得的肾组织标本固定送病理科行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
2结果
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68例, 穿刺失败1例 (因患者紧张不能配合) , 穿刺成功67例, 成功率为98.5 %。67例肾活检患者中, 经病理诊断有42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25例继发性肾脏病, 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有13例IgA肾病、12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1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1例毛细血管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2例膜性肾病、2例微小病变;继发性肾脏病有18例狼疮性肾炎、1例紫癜性肾病、4例乙型肝炎病毒 (HBV) 相关性肾炎、1例高血压肾损害、1例肾淀粉样变性。穿刺后基本上每例均有镜下血尿, 其中3例出现一过性肉眼血尿, 1例右肾包膜外小血肿, 均未经特殊治疗自愈。
3讨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是运用穿刺针经皮穿刺取出少许肾组织行病理检查的一种微创检查手段。它能为不同肾脏疾病的病因和病变程度提供直接的病理学证据。是诊断肾脏疾病、调整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的主要依据[2]。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具有定位准确、简便、安全、无附设等优点,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本组资料取材穿刺成功率98.5%, 高于文献[3]报道94.5%。超声引导肾穿刺活检术可以在肾脏内部结构清晰可视的状态下, 实时监视穿刺针的进针方向, 显示针尖的位置及穿刺针道, 根据肾脏随呼吸的位移情况及呼吸时相选择进针时机, 有选择地获取肾脏活组织和避免损伤血管结构, 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据毛枫[4]报道, 肾穿刺活检主要并发症是血尿、肾及周围血肿。本组资料有3 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肉眼血尿, 发生率4.4%, 低于文献[4]报道。有1例患者出现肾周小血肿, 发生率为1.5%, 经卧床休息及对症治疗后消失。本组未出现较重并发症如肾周大血肿、感染及误穿其他脏器等。
虽然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操作简便、安全, 但毕竟是有创检查, 为了穿刺成功, 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 我们认为穿刺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做好术前准备, 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 术前指导患者做好呼吸与屏气练习。②选择穿刺部位, 穿刺最佳部位是肾下极, 若选肾下极偏上, 穿刺成功率高但并发症也高, 且取材不符合要求。肾下极皮质该处肾小球密度最高。③进针方向, 引导线与肾下极包膜的角度成斜角 (40~50 度) , 穿刺针沿引导线穿行于肾下极皮质部或皮髓交界处。斜角进针能避免穿刺针进入肾窦及刺伤肾内较大血管, 但也不要太倾斜, 避免打滑擦边而过。④进针深度, 合适的进针深度也很重要, 不宜过浅或过深, 避免穿刺过浅切割不到足够的肾组织, 过深导致穿通伤的发生, 取得的标本以1.5 cm为佳。我们的体会是超声引导下穿刺针沿引导线接近肾包膜外时, 嘱患者吸气后屏气, 再进针使肾包膜受压凹陷形成切迹, 快速触动活检枪发射按钮并迅速退针。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定位准确、简便、安全、无辐射、并发症少等特点, 成为临床诊断各种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最可靠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香美.肾脏内科主治医生400问.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31-32.
[2]吴光华, 李云生, 等138例肾活检临床与病理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 2:103.
[3]王绮.提高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成功率的方法学研究.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1, 10 (11) :696-698.
经皮肾活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的肾脏疾病患者共有76例, 其中男性39例, 女性37例;年龄最大64岁, 最小15岁, 平均37岁。所有患者都没有活检禁忌症。
1.2 仪器设备
采用美国百姓DU4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在2.5~3.5MHz范围内, 配备专门的穿刺引导器, 用德国Bird自动活检枪及16G侧槽切割活检针, 射程为22mm。
1.3 术前准备
医护人员向患者耐心介绍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操作流程, 帮助患者调节呼吸和卧床排尿。在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前3天要停止抗凝药使用, 并且要检测凝血四项检查、同时试管法凝血、血管退缩时间测定、确定无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数及血压高低;要检查血型, 并对其备血, 尤其要注意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术前要对其进行改善治疗;术前要清空肠道;术前要肌肉注射维生素K, 肾衰竭者要肌注注射止血药[1]。
1.4 方法
首先让患者俯卧在手术床位, 腿伸直, 两手放在头部, 头靠向一侧, 腹部垫一个小枕头, 并用床单把腹部和枕头固定在一起。通过彩超对肾脏进行检查, 以便主治医师能够根据肾脏的位置来做下一决策。在大多数情况下, 采用的都是肾脏右部的穿刺活检,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对肾脏左部进行穿刺。探头采用斜角进针法, 按照常规经验观察肾脏活动度, 在肾下极血管极少区, 利用十字交叉法选择穿刺点, 并行体表定位, 测量皮肤到肾包膜的距离。常规消毒皮肤铺巾, 2%利多卡因局麻, 持16G活检针斜角皮肤进针抵达肾包膜, B超探头观察穿刺位置, 穿刺针置于肾包膜外0.5cm处, 嘱患者吸气后屏气, 对肾脏活动度大的患者采用浅吸气后屏气, 对肾脏活动度小的患者采用深吸气后屏气。穿刺枪向下轻压见穿刺针抵触肾下极肾包膜, 并见肾脏被推压, 触动发射按钮, 取材后立即拔出活检针取出标本, 去取肾组织1~1.5cm, 1~2条, 病理医师当场切一部分液氮冷冻送免疫荧光检查, 其余分成两份, 小份固定后冷藏送检电镜, 其余部分福尔马林固定送检光镜, 选择肾下极穿刺点并行体表定位, 测量皮肤距肾包膜深度。用2%利多卡因逐层局部浸润麻醉至肾包膜, 尖刀片切开皮肤[2]。
1.5 术后处理
(1) 术后卧床6~8h, 非高位患者、尿色正常、无腰痛及腹痛者, 8h后床边轻微活动, 高位患者延长卧床时间至24h, 或至症状消失; (2)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小便情况, 连续3次小便常规检查, 观察有无并发症;术后第2天复查血常规; (3) 术后1周内常规复查穿刺肾B超检查。
2 结果
对76例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的经肾脏穿刺活检术, 穿刺成功76例, 成功率为100%, 每个肾脏的穿刺数目在2~4针范围内, 平均1.79针。76例患者均取出了肾组织, 有效率达到了100%。其中穿刺2针的有35例, 穿刺3针的有27例, 穿刺4针的有14例。经病理诊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51例和继发性肾脏病25例, 其中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系模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1例, IgA肾病13例, 毛细血管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例,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12例, 膜性肾病6例,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3例, 微小病变有2例;继发性肾病中狼疮性肾炎19例, 紫癜性肾病4例, 高血压肾损害2例。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手术后, 76例肾病患者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原有血尿和镜下血尿的现象, 但无需进行特殊处理便可以自行恢复。
3 讨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能够指导并协助诊断肾脏疾病,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对76例受检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留取组织活检的成功率达100%。且术后的并发症较少, 有关报道中指出, 术后发生肉眼血尿的几率在2.8%~5.0%左右。归纳能够取材成功的经验如下:
(1) 通过超声定位能够保证在肾下极的实质部最厚的位置进行取材, 此位置的肾小球数量较多, 同时还能有效防止穿刺针不慎进入肾窦, 导致血尿并发症发生;此法还能有效避开肾脏中较为粗大的血管, 预防由于损伤发生出血现象。
(2) 能够防止肾下极发生移位或者退让, 因此, 一般建议穿刺针尽量保证沿着肾脏的表面斜进针, 将患者固定好后屏气并保持针尖迅速达到肾实质的表面后激发活检针。
(3) 有助于防止发生并发症, 需要注意进针的方向和探头的扫描方向保持一致, 即需要完全参考超声指导的深度和方向进行施针, 以宁浅勿深为原则。
(4) 需要注意尽量让患者的屏气时间缩短, 直至判断穿刺针已顺利穿过肾周围的脂肪囊筋膜后, 嘱咐患者再行屏气, 直至针尖到达肾实质的表面, 注意要迅速激发活检针, 同时以最快速度立即拔针。以上均显示经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 能够充分展示出超声取材部位准确、监视直观、组织贴切等相关优势。
肾穿刺活检属于临床中诊断肾脏疾病中最为常用的检查, 因为肾内血管相对丰富, 容易由于穿刺不当引起出血、血尿等严重并发症。传统采取穿刺活检以超声手段对肾脏区域进行测定, 容易受到各种因素所影响, 在定位区域进行盲穿, 若患者的呼吸使肾脏运动发生位置偏差, 会导致操作成功率降低。但本研究中通过经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并活检, 其穿刺的路径清晰, 尽量远离肾脉操作, 以减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成功率。在穿刺时, 注意穿刺的数目应减少约两针, 大部分患者可经一次穿刺就成功获取肾脏组织。通常在选择穿刺时, 会优先选右肾穿刺, 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大部分患者皆采取俯卧位, 经超声引导会选取肾脏下级较厚的肾皮质进行进针, 尽可能远离肾脉, 预防穿入到肾盂, 引起出血等现象[3]。使用穿刺针引导到达皮下, 再到达肾包膜的外沿, 紧穿刺枪后, 直至患者的呼吸运动、肾脏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后, 在肾包膜下使之在短时间内进行闭气, 然后开枪取材。究其重点为: (1) 经超声引导下, 能够正确选择路径; (2) 保证患者与时机呼吸良好配合; (3) 掌握好操作者的正确取材时机。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是一项安全系数高、简单快捷、并发症少的肾病治疗方法,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超声引导下, 对76例肾脏病患者进行肾穿刺活检。结果:76例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 共穿刺183针, 平均每肾穿刺1.79针, 穿刺全部成功。患者手术后均有出现原有血尿或镜下血尿加重的现象, 其中, 肉眼血尿19例, 腰部疼痛43例, 但是对于这些情况均无需进行特殊处理, 症状在1~4天后会自行消失, 身体恢复正常。没有出现术后感染的情况, 97%的肾病患者没有发生不适现象。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是一项安全系数高, 简单快捷并发症少的肾病治疗方法。
关键词:超声引导下,皮肾穿刺,活检
参考文献
[1]JIANG J, CHEN YQ, ZHOU YC, et al.Analysis of comp lica-tions in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renal biopsy[J].Chi-nese Ultrasound Med, 2006, 22:858-860.
[2]蒋珺, 陈亚青, 周永昌, 等.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并发症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6, 22 (11) :858-860.
经皮肾活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09年3月我院肾脏内科住院行肾穿刺活检术的狼疮性肾炎病人40例,男3例,女37例;年龄17岁~45岁;职业:农民25例,干部7例,学生3例,其他5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2例,中学13例,中专及以上5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2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分类标准,并有肾脏受累的临床表现;病理分型:Ⅱ5例,Ⅲ10例,Ⅳ21例,其他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病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理分型、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由主管医生向病人介绍肾穿刺活检术的目的及意义,护士常规讲解术中及术后配合要点。观察组术前进行健康教育,术前1 d评估病人一般情况,评价其当前舒适程度,根据病人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重点讲解肾穿刺活检术目的、操作方法及其对治疗的重要意义;介绍术中配合要点及术后可能面临的舒适度改变,训练其俯卧位行深吸气后屏气及床上排便练习,指导其进行翻身、进食及床上活动,并及时评价健康教育效果;如病人仍未掌握配合要点,分析原因并调整教育方式后再次指导,直到病人基本掌握。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舒适度情况,包括腰酸背痛、排尿困难、肢体麻木、睡眠差等不适感觉。
1.2.1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病人术后24 h内生命体征、穿刺点局部和尿液性质、床上活动及精神状况。询问病人主观感受并分析产生原因。①腰酸背痛:病人是否按活动计划进行床上活动,是否表示不敢翻身而致腰背痛,或已按宣教要求活动但肾区疼痛,从而使计划中止;②排尿困难:病人有尿意却无法顺利排尿,查膀胱区是否充盈,了解术后饮水量,病人是否认为床上排尿不便而未按要求增加进水量;③肢体麻木:病人是否担心肢体活动幅度过大引起腰部牵拉而增加出血机会,故过度限制肢体活动;④睡眠差:病人是否感觉身体疲惫,但又无法入睡,或睡眠过浅,易于惊醒,晨起精神欠佳。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活检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估计预后提供更准确的依据,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但术后病人需卧床24 h,大多数病人由于卧床时间过长及体位改变受到限制而出现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等并发症,舒适度明显下降。而经调查病人及家属对该手术的认知率及依从性仅达10%[1]。本研究病人多为育龄期女性,文化程度低,且多来自农村,经济条件差,对手术存在患得患失心理,既担心手术失败,对肾脏造成伤害,又希望尽早知道结果让疾病得到有效治疗。病人对疾病的预后、日后的生存质量颇为关注,但由于医疗信息来源受限及阅读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感到无所适从,导致睡眠差,术后小心翼翼,以为不动有助于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结果更易引发腰酸背痛、排尿困难、肢体麻木等不适。
研究表明,对病人的健康教育效果及时评价并根据未掌握部分提供针对性指导是保证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按传统护理方法所进行的宣教工作常流于形式,对病人是否接受、理解或掌握等情况未能进行及时评价,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直接导致健康教育的失败。我们对可能影响病人舒适感的环节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术前1 d向病人介绍行肾穿刺活检术的目的、让病人了解手术对其治疗及预后的意义,讲解术中配合要点,并指导其练习俯卧位深吸气后屏气30 s,尝试床上排便。宣教后当天及时评价效果,评估病人精神状况,如有焦虑情绪,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睡前用镇静药物,使其得到充足睡眠,增强手术信心。术前还应就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情况,如肾区轻微疼痛,卧床期间腰部避免用力等情况与病人进行交流,使其对即将面临的状况心中有数,平静接受手术又不盲目乐观,以利于术后配合。通过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及针对性的指导,使病人对肾穿刺活检术的认知率及依从性明显提高,建立健康行为,从而积极配合手术。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出现腰酸背痛2例,排尿困难2例,睡眠差3例,考虑其主要原因与病人接受能力及健康指导方式有关。本研究病人多为来自农村的女性,健康知识十分缺乏,对手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为担忧,所以术后易表现得谨小慎微,唯恐稍不注意会造成内出血,有的甚至刻意控制饮水量以减少床上排尿次数或主动提出留置尿管以方便排尿。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对病人知情权的剥夺,只是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因人而异地施教,这种方法对整个围术期具有积极作用[3]。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病人沟通,态度要亲切、和蔼,避免让病人产生不良情绪,请经历过肾穿刺活检术且治疗态度较积极的病人现身说法有很好效果。告知病人肾穿刺活检术虽然是一种侵入性技术,但该项检查在我院开展多年,操作者经验丰富,且穿刺均在B型超声引导下进行,只要配合得当,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几率很小;强调情绪紧张可使血压升高而增加术后血尿的出现机会,增强其配合信心。经耐心解释,并与其共同分析利弊后,病人均能按要求在术后适量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在流水诱导或热敷下腹部处理后自解小便,无一例需插尿管导尿,均能按计划在术后4 h行床上活动,腰酸背痛得到明显缓解。由此可见,术后针对病人存在的忧虑及时进行疏导,可有效帮助病人提高舒适度。同时发现尽管观察组腰酸背痛的例数少于对照组,却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本研究的样本量太小,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二是由于医疗方面对肾穿刺活检术后引起的肾区疼痛已有足够重视,术日晚常规予以小剂量镇痛剂口服,及时预防疼痛发生,有效减轻腰部不适感。
综上所述,系统的术前教育和针对性的术前、术后护理指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手段,可有效减轻病人的焦虑,是保证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积极改善病人的舒适度,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对病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病人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40例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术前进行健康教育。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舒适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排尿困难、肢体麻木、睡眠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术前健康教育可提高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病人的术后舒适度。
关键词:肾穿刺活检术,健康教育,舒适度
参考文献
[1]杨金惠,王茜,白云凯,等.肾穿刺活检病人的健康教育[J].医药产业资讯,2005,2(20):55.
[2]赵丹凤,谢月琛,帅毅,等.护理干预对首次肝动脉栓塞化疗病人舒适度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14(21):2282-2283.
经皮肾活检 篇8
关键词:B超,肾活检,护理
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简称肾活检) 是目前临床上获取肾脏活组织病理标本的主要手段之一。B超引导下肾活检具有定位准确, 操作简便,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等优点, 对了解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 修正临床诊断, 指导临床治疗, 判断疾病预后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肾内科自2001~2005年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活检225例, 并对肾活检患者进行了全程护理,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5例肾活检患者中男94例, 女131例, 年龄14~72岁。
1.2 方法
采用Tru~Cut肾活检针。患者取俯卧位, 上腹部垫以硬枕, B超引导下确定右肾下极外缘为穿刺点。常规戴口罩、帽子, 无菌手套, 穿手术衣, 碘伏、酒精消毒, 铺无菌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在B超引导下以Tru~Cut肾活检针穿入右肾下极包膜处, 嘱患者屏住呼吸, 穿入肾脏, 取出肾组织分切送检。拔出穿刺针, 压迫止血5 min, 局部消毒, 无菌敷贴覆盖。
1.3 结果
肾穿刺活检术成功率为100%。225例患者中术后1~7 d有48例出现肉眼血尿, 其他患者只有轻微腰痛、腹痛、腹胀。经常规处理后, 术后2~15 d上述表现均消失。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检查
配合医生详细询问家族史, 有无出血性疾病史, 有无局麻药及碘过敏史, 作好抗生素皮试, 协助作好有关检查, 包括胸片、心电图、双肾超声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肝功、肾功, 并作好住院期间的生命体征监测及记录。手术日停用一切抗凝药及活血药物。术前给予立止血1ku肌肉注射。
2.1.2 用物准备
备好治疗盘、肾活检针、无菌手套、一次性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治疗巾、无菌刀片、标本瓶 (内装固定液) 、7号长针、局麻药、生理盐水、无菌纱布块、无菌敷贴、砂袋、冰块、75%酒精棉球、碘伏棉球、无菌镊子缸。
2.1.3 术前宣教及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肾活检术必要性及过程不了解, 术前会产生恐惧心理, 护士可针对患者特点指导患者自我放松, 并协助其完成术前相关准备事宜, 之后陪同患者一起进入B超室, 使之主动、科学地配合手术过程, 更好的保护肾脏, 解除紧张情绪。
2.2 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俯卧于操作台上, 上腹部垫以硬枕, 使肾脏顶向背部, 术中采用肾穿刺针时, 应避开患者视线, 行B超定位及局麻时, 可与患者简单交流, 转移患者注意力, 并再次说明在穿刺瞬间如何屏气配合等。遇到不会屏气的患者, 嘱其闭口, 并协助患者捏住鼻孔进行屏气, 以保证圆满完成穿刺检查。检查取到的是否是肾组织并测量长度, 分割肾组织, 分别装入固定液中, 并冷冻保存, 迅速送检。
2.3 术后护理
2.3.1 局部处理
穿刺完毕, 按压伤口处5 min, 碘伏消毒针眼, 用无菌敷贴覆盖, 然后用砂袋加压, 小心将患者保持俯卧位移至病床上送回病房, 嘱患者俯卧4 h, 24 h绝对卧床。术后1周内减少活动量。
2.3.2 抗炎及止血
按医嘱给予抗炎及止血治疗, 术后给予立止血1ku日1次肌肉注射, 连续3 d。
2.3.3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血压应15~30 min测量1次, 至少3 h, 平稳后每2 h测1次, 如有病情变化则应及时测量血压。密切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腰痛、腹痛、腹胀、发热症状, 观察有无尿频、尿急、尿痛等情况, 防止术后感染, 酌情使用抗生素, 术后轻度腰酸、腰痛, 一般无需处理, 1周后自行消失, 若有绞痛发生应及时行B超检查, 以防肾包膜下血肿的发生。密切观察尿液变化, 嘱患者多饮水, 防止术后出血致输尿管内形成血凝块, 注意尿色、尿量变化, 术后连查3次尿常规, 有血尿时应延长卧床时间, 直至消失。作好心理护理, 如有肉眼血尿明显、血压下降时, 应迅速报告医生,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必要时输血, 防止休克发生。
2.3.4 术后生活护理
术后患者卧床期间, 应协助做好患者进食、饮水、大小便等生活护理。帮助患者解除顾虑使其做到自行排尿。术后应防止便秘,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排便用力过度。
3小结
部分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篇9
【关键词】经皮肾镜取石术;肾造瘘;微创手术
【中图分类号】R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92-01
我们对部分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病人,术后不留置肾造瘘管进行临床观察,对其术后出血、肾周血肿、肾周积液、术区疼痛,术后发热,住院时间进行评估观察,观察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选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在1812例经皮肾镜术中对125例进行术后不留肾造瘘管,入选标准:1、手术顺利完成,明确结石取净或基本取净(为单发或多发个数可数,进行逐个碎石取石明确,术毕经肾镜及B超探查和术前CT、KUB+IVP比对后,无明显结石残留)或明确有残留不准备进行第二次手术;2、术毕,观察1分钟左右,不冲洗情况下造瘘通道流出液仍较清或微红;3、术前中段尿培养无细菌,术中明确排除脓肾;4、术前总肾功能正常;5、术前未发现内科疾病及出血病史,无服抗凝药,凝血功能正常。本组125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54例,年龄18-68岁,平均45.3岁,为肾或输尿管内第五腰椎横突以上单发或多发结石,轻至中度积水,最大肾盂肾盏分离3.5cm,术前常规泌尿系超声检查,KUB+IVU,肾输尿管CT,必要时行CTU检查以确诊及了解集合系统形态,结石大小及所处位置,以选择穿刺位置。
1.2 手术方法
早期52病例均采用斜仰卧位,后期73例健侧斜仰截石位,早期男性采用硬膜外+腰麻,女性采用硬膜外麻醉,后期也有部分病人采用全麻,常规逆行插管,用B超进行定位穿刺,根据使用碎石工具不同扩张至16-24F穿刺通道,利用F12.5经皮肾镜行钬激光碎石或F20 WOLF经皮肾镜行第四代EMS超声碎石,碎石结束后,经结石个数比对,肾镜仔细探查及B超再次探查和术前CT、KUB+IVP比对后,明确无结石残留,或残留结石不准备行二期手术患者常规留置双J管,观察1分钟左右,造瘘通道流出冲洗液仍较清或微红,留导丝,退出扩张鞘,观察1-2分钟,造瘘口及尿管无明显出血,超声观察没有明显肾周积液及血肿,退导丝,不放置肾造瘘管,切口不扩大也不缝合,盖较厚纱布即可。
2 结果
术后均无早期或迟发性大出血,术后切口纱布24小时均不湿,86例术后第一天便无肉眼血尿,29例第2天无肉眼血尿,均于第3天出院,10例第3天后才无肉眼血尿,术后第4天出院。所有病例均于术后无肉眼血尿或尿色微红时即下床行走,无明显出血表现即拔尿管。术后3例发现肾周有1.5×3.0cm 2.0×4.0cm 2.1×4.3cm左右的血肿,2周后复查均消失,其它病例均未发现有肾周积液及肾周血肿,18例可见肾内有少许血块,于2周后复查均已排出。术后进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隐约可见经皮肾穿刺窦道及窦道肾周围组织水肿表现,未发现有超过38.00C发热。术后无切口疼痛或可耐受,均不需使用镇痛药。
3 讨论
目前,经皮肾镜术因创伤小,恢复快,已成为治疗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首选方法,通常术后需常规留置肾造瘘管,以达到压迫止血、引流、保留通道的作用,但造瘘管给患者带来术后切口疼痛,住院时间延长,早期活动易由于造瘘管的摩擦引出创面再次出血;对于只留双J管而不留肾造瘘管称为部分无管化,AL-Ba,adani等⑴报道121例PCNL术后留置双J管就能充分引流,并发症发生率9.9%。Istanbulluoglu等⑵对9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45例行完全不置管PCNL,45例行标准PCNL,2组术后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置管PCNL能降低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及缩短住院时间,认为功能正常的输尿管就是最好的引流管。我们对有选择性的病例开展部分无管化的PCNL,这部分病人因为没有造瘘管,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均无需使用镇痛剂,而由于选择出血少的病人,造瘘口创面大血管损伤的可能性小,造瘘口的自然回缩穿刺孔更容易压迫止血,术后均未发现明显出血,从术后导尿管的颜色及术后彩超检查可以观察出;因没有造瘘管对肾实质创面进行摩擦,可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其舒适度明显改善,并可减少卧床的并发症,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缩短。
本组观察认为,对于有选择性的病人,进行经皮肾取石术后不留置肾造瘘管,并不增加术后出血及肾周血肿、肾周积液及发热,应该是安全的,在术后减轻病人切口疼痛、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缩短住院日及减少病人住院费用方面应该有明显优势,与国内国外报道相似[3-5]。由于本组病例入选条件较严,没有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研究,能否更广泛的采用此方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AL-Ba,adani TH,Al-Kohlany KM,AL-Adini A,et al.Tubeless percrtaneous nephrolthotomy;the new gold standard.IntUrol Nephrol.2007,40:603 608
[2] Istanbulluoglu MO.Ozturk B,Gonen M,et al.Effectiveness of totally tubeless percutaneous nephyuolithotomy in selected patien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Int Urol Nephrol,2009,41:216 219.
[3] Rana AM, Bhojwani JP,Junejo NN,et al. Tubeldss PCNL,with patient in supine position;procedure for all seasons with comprebensive technipue.J Urol,2008 ,71(4);581-585
[4] Istanbulhuogiu MO,Gicek T. Oztuk B,et al.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results of hospitalization after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results of univamable and multivariable moddls J Urol ,2011,77(2):299-304
经皮肾活检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患者692例。其中男407例, 女285例, 年龄18~70岁。692例患者均符合肾穿刺的适应证。其中肾病综合征246例, 急性肾小球肾炎149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122例, 狼疮性肾炎135例, 急性肾衰40例。将CT引导下692例经皮肾穿刺活检患者随机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6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穿刺方法
患者术前排空膀胱, 俯卧于硬板床上, 在腹部放一厚枕, 暴露腰背部, 采用德国飞利浦Brilliance16排CT扫描最佳层面 (一般取肾下极) , 常规消毒皮肤铺洞巾, 以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至肾包膜, 然后选取最佳进针途径, 嘱患者屏气, 用SAG-18160C半自动活检针进入肾包膜, 确认针尖到达满意位置后即穿刺取材, 重复穿刺2~3次, 取3条肾组织标本送检。拔针后按压穿刺点5 min, 消毒并用无菌纱布覆盖, 送回病房。
1.2.2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以下护理干预手段。
1.2.2.1 术前心理与认知干预
术前与患者亲切交谈, 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 告知患者肾穿刺活检的目的, 使患者对手术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向患者讲解手术的方法、所需时间, 同时也应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让其明白只要术前训练、术中及术后配合良好, 并发症的几率会大大减少。
1.2.2.2 术前行为干预
常规术前检查:术前完善血、尿常规检查, 凝血四项检查、术前四项检查。俯卧训练:术前1 d行俯卧训练, 让患者俯卧在床, 腹部垫枕, 术前训练能适应术中穿刺的需要, 避免由于俯卧位的不适使患者不能很好配合而影响肾穿刺的进行。屏气训练:屏气能使肾脏的位置临时固定, 避免术中肾脏的滑动, 是确保肾穿刺成功的关键。于术前1 d进行屏气训练, 将屏气的意义及重要性向患者讲清楚, 指导患者先吸气后屏气30 s, 反复训练, 直至屏气自然。床上排便训练:因肾穿刺术后患者需卧床24 h, 加之患者多饮水, 使其尿液增加, 容易发生排尿困难, 甚至尿潴留。术前1 d开始指导患者在床上练习卧位使用便器, 直到自己感觉排尿自然、顺利为止。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各项资料进行分析,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研究中, 692例CT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均获成功,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肾穿刺活检术作为一项有创检查, 仍无法完全避免出血、尿潴留、疼痛等相关并发症。加之患者对手术缺乏了解, 不能很好配合手术及术后观察和护理, 使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及严重程度加大。为提高肾穿刺手术成功率、取材质量及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 实施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知程度, 增加依从性, 积极配合操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电路02-05
高频谐振小信号放大器02-05
小信号放大器02-05
几种开源协议的比较研究02-05
直接融资的几种方式02-05
电力抄表无线信号放大浅析02-05
小信号单调谐放大器02-05
牛胰蛋白酶02-05
高频小信号放大02-05
小信号放大器设计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