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共生理论

关键词:

内共生理论(精选五篇)

内共生理论 篇1

一、烟粉虱内共生菌的多样性

1. 原生共生菌。

电镜观察表明, 烟粉虱的含菌体有一种包裹在寄主囊泡中的多边形细菌。与蚜虫, 木虱和蚧虫的初生共生菌在不同的是, 该细菌缺乏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外膜。这种细菌在所有研究过的粉虱物种中都存在, 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原生共生菌。

2. 次生共生菌。

除了菌胞中的原生共生菌外, 烟粉虱体内还存在次生共生菌, 目前主要发现有6类细菌:Hamiltonella, Arsenophonus, Fritchea, Wolbachia, Cardinium及Rickettsia。这些细菌在分类上分属于差异很大的分类阶元, 目前还不清楚它们与烟粉虱的协同进化关系, 关于它们对寄主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了解甚少。

二、共生细菌对烟粉虱的功能

1. 原生共生菌的功能。

研究表明, 蚜虫的原生共生菌的功能之一就是为蚜虫合成必需的氨基酸。鉴于胸喙亚目昆虫普遍以植物韧皮部汁液为食, 该亚目昆虫的其他成员的原生共生菌可能有相似的功能。尽管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烟粉虱原生共生菌也有这种功能, 但其大量存在及垂直遗传的事实表示烟粉虱的原生共生细菌可能在烟粉虱的营养生理中与蚜虫的Buchnera有相似的功能。

2. 次生共生菌的功能。

基于蚜虫的研究表明, 次生共生菌在影响寄主昆虫在植物上的适合度、寄主昆虫的竞争能力, 对寄主植物的利用, 适应高温以及防御寄生蜂寄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1) 传毒能力。烟粉虱以循回型方式传染双生病毒:病毒粒子随韧皮部汁液通过口针进入昆虫食道及滤室, 接着, 与蚜虫传播的黄症病毒类似, 病毒粒子通过某种机制穿过昆虫肠道进入血腔中, 然后病毒粒子经血淋巴运输到唾腺中, 当昆虫再次取食时, 病毒粒子可随唾液经口针唾道进入到植物韧皮部中。免疫试验表明, 烟粉虱的滤室和中肠前端可能是双生病毒进入血腔的位点。

(2) 生长发育。Ruan等人选用四环素, 氨苄青霉素以及利福平3种抗生素饲喂烟粉虱成虫, 试图通过观察其后代在棉花上的适应性来了解共生细菌对烟粉虱的功能。研究发现, 这3种抗生素都无法除去原生共生菌P.aleyrodidarum, 但可除去B型烟粉虱的次生共细菌H.defensa和ZHJ-1的次生共细菌Wolbachia于Arsenophonus。

3. 其他功能。

Moran等人的研究表明, 含有H.defensa的B型烟粉虱体内也发现了APSE-2, 与豌豆蚜一样, H.defensa通常在初生共生菌的菌胞中也有发现, 因此, H.defensa及APSE-2可能也有协助烟粉虱抵御寄生蜂寄生的作用。因此, H.defensa似乎在烟粉虱—双生病毒—植物和烟粉虱—噬菌体—寄生蜂这2个系统中与其寄主建立了互利共生关系。

三、应用共生菌防治双生病毒病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 从烟粉虱体内分离或通过原核表达纯化的Gro EL蛋白都可以有效地与病毒粒子结合, 从而提高PCR或ELISA的灵敏度。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到植物韧皮部汁液、叶片提取物及单头带毒烟粉虱中的病毒粒子。除了几种双生病毒外, 黄瓜花叶病毒、洋李矮缩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等一些RNA病毒也能用该方法检测。因此, 该方法可能代替比较昂贵的商业化抗TYLCV抗体, 成为一种比较经济的常规双生病毒检测手段。

内共生理论 篇2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从一般意义上讲。形成共生关系要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大要素构成。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学生社团”是指大学生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相聚而成的特殊组织:“创业店铺”特指一些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由学生自己经营的校内创业门店。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它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学会就业和创业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从学生社团的数量和人数、类别变化来看,高校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规模化、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渐形成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娱体育类、兴趣爱好类等多种形式;从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来看,学生社团活动重内涵、重创新,整体活动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从活动范围来看,学生社团活动正由社团内部或校内相对封闭的方式变为更加成熟,正深入社会实践,呈现出深刻的社会性,这不仅为学生在校园里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技能搭起平台,更使“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的转化成为可能,为大学生将来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广阔大舞台中经历风雨,培养自主创业精神,加速自身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1.1 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的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体的基本能量生产组织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高校“学生社团”与“创业店铺”两个主体的自然存在及前者向后者转换过程中,有众多基础要素共生同存,如共同的环境、社团和创业店铺的组织形式经营理念、资金的筹集方式、规章制度等,这为实现转化提供了内涵上的可能,这些要素构成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的基本共生单元,并在互利共生的基础上为取得共赢奠定了基本条件。

1.2 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的共生模式

研究表明。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吴鸿认为共生共荣是共生的深刻本质,这可以理解为不是排除,而是合作,不是冲突,而是融合。经研究,笔者认为在“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过程中,存在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和对称互利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模式的寻找为“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提供了操作可能。

1.3 高校“学生杜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的共生环境

内共生理论 篇3

[关键词] 信贷配给生态工业园区共生融资模式

一、生态工业园内企业的界定

根据生态工业园区对入园企业的客观要求,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组建原则应是围绕某一主体企业,且是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而组成的群落。这里的所围绕的主体企业,就是指园内关键性大型企业,就是园内企业的总体构成必须能够形成组织模式所围绕的中心。而其他的下游企业,包括制造企业和服务类企业统称为园内非主体的中小企业。虽然生态工业园区内所包含的主体企业并不一定只有一个,但从总体上看,可以概括的认为生态工业园区是由两种类型的企业所构成,即主体企业和非主体企业。

二、通过信贷配给理论解释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

按照Stiglitz和Weiss在“信贷配给”理论中的分析,信贷合约与其他交易合约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于其面临着“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与“逆向选择效应”(Adverse Selection Effect)的制约。Stiglitz和Weiss将信贷合约中的道德风险及其逆向选择效应归结为信贷市场信息不完全这一性质,或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而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非上市公司范畴的中小企业,其产权多为私人所有,企业形式多为独资或合伙,其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投资者已经内化为企业的内部人,他们对自己资金使用的效率和信用能力有内部财务信息优势。

具体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加以阐述。信贷配给的基础是违约风险,霍奇曼模型考察了一个风险中性的银行与企业签订的单期贷款合约。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能结果为x,其中k

其中δ为完全竞争存款市场上固定利率,第一项为出现违约时银行的收人X,第二项是货款全部偿还时的收人(1+r)B,第三项为银行的资金成本,第四项是银行监督成本。银行的决策变量为贷款报出利率r和贷款规模B。银行对借款人的贷款提供曲线即为在每个借款利率r上相对应的所提供的贷款规模。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上并存许多金融机构可视之为近似完全竞争),提供曲线就是银行预期利润Φ为零的合约的零利润轨迹;如果银行处于垄断时,该提供曲线可看作是银行预期利润Φ为某一常数的合约的固定利润轨迹。

三、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共生融资模式抑制信贷配给

1.园内企业联盟抑制信贷配给

生态工业园区内各个企业之间,出于共同的交易利益和彼此相互需要而实现联合,通过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而形成了工业共生的企业联盟关系。园内共生企业所形成的借款人联盟实际上是虚拟企业联盟,并不具有实体性,而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园内企业(特指非主体企业-中小型企业)在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时,并不是以群体的状态出现,而是以个体的形态接受银行贷款 ,但是园内形成的虚拟借款联盟可以影响其借款融资的程度。

生态工业园区的虚拟借款者联盟能降低贷款利率,降低信贷配给。在借款者联盟体里,这些借贷市场的集体特征尽管每一组的个体实质上依然有信贷配给的存在,因为导致信贷配给的逆向效应和道德风险依然存在,但虚拟借款者战略联盟可引发低利率和信贷配给的清除。在每一个联盟里,参与借款的中小企业者虽然没有偿付每个联盟企业债务的责任,但他们自己受到园区整体声誉的影响,这种影响形成一种潜在监督作用,敦促并且激励着借款人偿还贷款。

2.园内企业共生信用减少信贷配给

(1)园内企业之间的共生信用。共生信用外部性,即共生信用的积极效应(或信用网络经济),突出表现为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过程是交易双方的动态博弈过程,由于交易各方对劳动分工知识和交易知识掌握的有限性,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的交易时,无法穷尽所有的可能。交易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引发了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问题。交易双方对有关副产品及供求信息了解的不充分,使得协商和决策的成本增加,这是共生网络存在的前提;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信守契约程度的缺乏了解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使得监督成本和执行成本存在,而且有可能很高。生态工业园的信用网络可以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行为,使影响交易各方的各种因素和行为成为可预见的或部分预见的,以促使交易双方顺利完成交易。这样,有效降低银行贷款前的信息成本,扩大了园内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放松对企业的信贷配给。

(2)园内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生态工业园追求的目标是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佳利用和园区内整体发展的集合效益而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最佳效益。生态工业区在最大化企业经济绩效的同时最小化参与厂商生产与服务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亦即最大化其生态效益。所以,园内企业整体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根据KMRW定理——声誉模型得到:将参与人外生的假定具有合作倾向并非合理,但是大多数的合作发生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于一些长期的交易关系中,交易各方都会致力于建立形象与声誉的建立和维护,这些声誉在短期看来是无论如何也是不经济的,但是长期的合作收入流的补偿说明,这种声誉的建立是最优的选择。

对于缺乏抵押物和没有完善市场化的担保机构的中小企业,加入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减少银行对其的信贷配给,是有效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创新。

参考文献:

[1]Sriglitz,Joseph E and Weiss,Andrew: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3) pp393~410

[2]菲利普·莫利纽克斯,尼达尔·沙姆洛克:金融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内共生理论 篇4

【关键词】蛇足石杉;石杉碱甲;内生真菌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89—01

石杉堿甲(Huperzine A)是从中药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Trev.]中提取的一种强效的乙酰胆碱酯酶(actylcholin esterase,AchE)抑制剂[1-2],是目前临床治疗老年性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AD)的最有效药物。因此蛇足石杉遭到疯狂采挖,野生资源频临枯竭。研究显示,植物内生真菌可以产生与植物相同成分的代谢产物[3],石杉碱甲的资源问题也在此思路下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蛇足石杉产石杉碱甲的内共生真菌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1 石杉碱甲的来源

石杉碱甲目前主要从蛇足石杉植株提取获得。蛇足石杉的组织培养尚未取得成功,分离培养来自蛇足石杉的内共生真菌,在解决石杉碱甲的来源方面已显示广阔前景。

2 内共生真菌的分离和培养

内共生真菌的分离可以用植株的任何部位。方法是先对植株进行彻底的表面灭菌,然后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切割培养[4],一般使用PDA或MS培养基培养,培养过程中可以加入青霉素等抗生素防止细菌污染[5-6]。外植体表面长出菌丝后,挑取不同部位的菌丝,接种到培养基上分离纯化5次以上,保存,进行鉴定分析。

3 内共生真菌的形态鉴定

分离获得的内共生真菌,培养后观察其菌落、菌丝体和孢子的形态等特征并进行鉴定,参照真菌鉴定手册进行鉴定[7],目前报道的分自蛇足石杉的共生真菌主要有青霉属、木霉属、镰刀菌属等十几个属[8]。

4 内共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对分离获得的菌株,除进行形态学鉴定,还需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是先提取真菌基因组DNA,对真菌ITS-rDNA序列扩增,最后测序分析,这主要用于菌种的分类鉴定以及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汪氏等通过ITS-rDNA对从蛇足石杉中分离出127株内生真菌的序列分析进行,结果这些内生真菌分属于Penicillium sp.等19个属[6]。此外可用PAPD、ISSR技术进行多态和聚类分析[9]。

5 内共生真菌在蛇足石杉植株的分布

内共生真菌在蛇足石杉植株中不同部位的分布不同,张氏等从蛇足石杉的不同部位所分离到的内生真菌的数目是茎部最多,叶次之,根最少[8],这与本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报道一致[10,6]。

6 产石杉碱甲内共生真菌菌株的筛选与含量测定

分离得到的内共生真菌能否产石杉碱甲?可通过对其发酵产物的检测分析进行筛选,方法有经典的Ellman法和AChE活性抑制法,刘氏等对Ellman法进行改进,建立了高效、微量、快速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方法[11]。此外,还可用薄层层析、质谱、高效液相、高效毛细管电泳等法对发酵液中石杉碱甲的含量进行测定。

7 开发前景广阔的内生真菌菌株

杨氏等从蛇足石杉中分离的交链孢霉属真菌YD-01[12],周氏等分离的内生真菌penicillin chrysogenum Thom SHB[13],苏氏等分离的子囊菌亚门炭角菌目SY-02菌株[14]等,经过发酵均可产石杉碱甲,产量从8.17μg/L~56.84μg/L,显示出广阔的开发前景。

总之,产石杉碱甲内共生真菌研究是热点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蛇足石杉产石杉碱甲的内生真菌研究必将获得成功,为人类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症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亚斌,黄舜韶,黄立安. 石杉碱甲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障碍的改善作用[J].中国综合临床,2002,18(9):802-803.

[2] Wang R,Yan H,Tang XC. Progress in studies of huperzine A,a natura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 from Chinese herbal medicine[J]. Acta Pharmacol Sin,2006,27(1):1-26.

[3] Stierle A,Strobel G,Stierle D.Taxol and taxane production by Taxomyces andreanae, an endophytic fungus of Pacific yew.[J].Science,1993,260(5105):214-216.

[4] 鞠 錾,王 峻,潘胜利.4种石杉科植物中产生石杉碱甲的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和HPLC测定石杉碱甲的含量[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9,36(4):445-449.

[5] 龚玉霞.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分离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6] 汪 涯.产石杉碱甲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D].江西师范大学,2011.

[7] 魏景超.真茵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8] 张 琳,段紫英,耿 欣,等.蛇足石杉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5):79-84.

[9] 胥锦桦.可产Hup A潜力内生真菌的RAPD ISSR分析及种属鉴定[D].湖南农业大学,2012.

[10] 凌庆枝,董丽辉,范三微,等.蛇足石杉体内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物质的内生真菌的分离[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4706-14707,14712.

[11] 刘海元,王明兹,吴水生,等.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筛选模型对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筛选研究[J].海峡药学,2012,24(3):238-241.

[12] 杨晓军,郭海清,高 霞,等.内生真菌YD-01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I[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6,37(5):479-480.

[13] 周树良,杨 帆,兰时乐,等.千层塔内生真菌SHB发酵产石杉碱甲条件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9,29(3):32-36.

内共生理论 篇5

关键词:资本共生;军工产业;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F4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8)03-0113-04

一、生物学上的共生现象及其应用

共生(symbiosis)是生物界相当普遍的现象。例如,世界上绝大部分植物都具有菌根;地球上97%显花植物都是菌根植物。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首先提出了共生概念,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的生物体因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的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共生是“两种生物个体之间任何形式的共同生活。包括互惠共生、偏利共生和寄生。共生既包括有利的联合,也包括有害的联合,共生的个体称为共生体。……从广义上说,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某种程度的联合,不论从单一的耐性和共同享用空间以至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直到掠食作用,都是共生关系。”一百多年来,对共生现象和理论研究已逐渐由生物学领域延伸到社会学、管理学的诸多领域。例如,袁纯清在《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中提出:一般意义上说,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袁纯清运用共生理论研究了中国小型经济发展问题;运用共生理论研究了商业银行改革问题。吴飞驰在《企业的共生理论》一书中将共生定义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需求、相互依存的生存状态或生存结构。吴飞驰运用共生理论研究了企业发展问题。

二、资本共生理论的提出及其研究框架

资本共生是指资本生态环境(或者被称为资本共生环境)中的不同共生因子(或者称为资本共生单元,包括物力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虚拟资本、风险资本……),基于某种资本共生基质(资本的保值和增殖需求),通过资本共生界面(包括资本吸收、资本扩张、资本优化等资本运营行为体系),进行资本共生能量的产生、交换、分配的一种互利共存关系。资本共生理论的五大基本构成元素包括资本共生单元、资本共生环境、资本共生基质、资本共生界面和资本共生能量。资本共生理论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1.资本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生存形态关系的物质主体,是共生能量产生、交换和分配的基本单位。在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关系之中,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就是两大基本共生单元,二者作为共生关系的物质主体,进行着共生能量的产生、交换与分配。共生单元是相对的,其相对于特定的分析对象而言。在不同的共生体之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例如在植物与菌类的共生体之中,植物和菌类代表两个共生单元;在产业这个共生体之中,每一个企业可以代表共生单元;在企业这个共生体之中,每一个员工可以代表共生单元。在不同的共生分析层次之下,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又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例如,在企业(产业)资本这个共生体之中,每一个种类的资本代表一个共生单元。资本共生单元就是在资本共生形态关系之中最基本的物质主体,是资本共生能量产生、交换和分配的基本单位。资本共生单元具体包括物力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虚拟资本、风险资本等成员。反映共生单元特征的两个重要参数是质参量与象参量。质参量反映共生单元的内在性质,单个资本共生单元往往具有若干质参量;象参量反映共生单元的外部特征,单个资本共生单元往往也具有若干象参量。共生单元所具有的质参量即内在性质,一定程度上构成共生关系成立的重要引力。举例来说,人力资本作为资本共生单元之一,其具有参与分配共生能量(企业剩余索取权)、追逐资本保值增殖等内在性质;同时也具有资本分散性、受到资本共生环境制约性较强等外部特征。更加重要的是,人力资本具有的参与分配共生能量(企业剩余索取权)、追逐资本保值增殖内在动力等内在性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形成共生关系的共生引力。

2.资本共生环境

共生关系不可能在真空中形成、发展并巩固。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之间形成和巩固共生关系必须具备的时间联系、空间联系以及其他必要外部联系。例如对于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形成的共生体来说,必要的种植季节条件、必要的土壤条件、必要的天气条件以及必要的其他生物、化学条件,成为根瘤菌与宿主植物互利共生关系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客观环境。如果离开了这样的共生环境,共生关系必然中断、破裂。长期受到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的胁迫,共生体的正常形成和发育必将受到制约。共生环境长期得不到优化培育,必然导致共生关系萎缩、灭亡。笔者认为社会科学的资本共生具有类似的特点,资本共生环境至少应当包括政府行为的科学定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真正优化、以及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家战略产业(尤其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军工产业来说,如何为那些追逐保值与增殖的形态多样的社会资本创造一个共生、共利的生态环境,使之在产业发展中凝聚起来、运动起来、增殖起来?产业发展要形成资本共生、互利共荣的良性融合局面,产业政策的缺位一定程度上成为重要的障碍和制约因素。

3.资本共生基质

共生是不同种属的生物因为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的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共生基质就是那种“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的物质联系”。共生基质成为共生单元之间相互选择的重要筹码,共生基质可以被称为共生引力。共生关系形成过程中,共生单元(共生伙伴)的自然选择和识别并不是随意而为。任何共生单元都是选择和识别与之具有某种关系的其他候选共生单元作为它的共生伙伴,选择的首要原则就是是否有利于自身功能提高、能力增强以及匹配成本低的将被优先选择。共生基质回答了:不同的共生单元之间凭什么(引力)得以形成共生关系并且得到不断的巩固、发展?共生基质是共生单元共生共荣的利益基础,是共生关系之所以形成、稳定、发展的驱动力、出发点和源泉。共生基质通常表现为共生单元自身所拥有的一种对方所急需的能力。在生物界的共生关系之中,共生基质情况如何?例如在根瘤菌与宿主植物互利共生关系之中,宿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供给根瘤菌;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制造的氨,则供给宿主植物。(1)宿主植物为根瘤菌提供了栖息的场所;(2)宿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能力是根瘤菌所必需;(3)而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制造氨的能力则为宿主植物所不能(这与以其他途径获得氨相比,至少实现了交易成本最低)。资本在流动中壮大,在静止中萎缩。资本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保值增殖,运动赋予资本生机与活力。资本共生理论客观上要求各种形式的资本在追逐保值和增殖这个共生基质驱动之下互助共荣,共同推动军工产业发展,并且通过共生能量的分配,各取其利地分享产业发展成果,实现各自的保值与

增殖目的。

4.资本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通过开展共生行为所生成的接触方式和形成机制。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与能量产生、交换和分配的媒介及通道。例如,在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共生体关系形成过程中,宿主植物与根瘤菌细胞在生化、细胞形态结构上必须发生变化,根瘤菌相关基因才能侵入宿主植物根系并繁殖,共生体继而得以发育成长。在上述共生关系形成过程中,宿主植物作为接触介质;相关基因在接触介质上经过了诱导、侵入、繁殖等复杂的形成机制,最终使得共生关系得以确立。共生界面可以划分为无介质界面和有介质界面两种类型。无介质界面情况下,一种共生单元以某种方式进入另一种共生单元,表现为单元之间的表面直接接触。共生界面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巩固的基础,也是决定共生能量产生效率和共生关系保持持续性存在的核心要素。

共生界面是个动态的组合概念,它是行为和介质二者组成的共同体。我们不能单独认为军工产业是资本共生界面,真正的资本共生界面是军工产业(介质)开展的资本运营行为。这就如同我们不能把坐在一台没有开机的电视机面前称为“看电视”一样。基于此,资本共生理论认为,通过资本吸收(股份制改造、首发上市、增发股票、配股融资、发行可转换债券)、资本扩张(兼并行为和收购行为)、资本优化(资产重组、业务重组、债务重组、破产重组等)所形成的资本运营金字塔,正是资本共生单元之间所生成的这种接触方式和接触机制,构成了资本共生界面。目前,国内军工产业的资本共生界面单一,而且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资本共生界面,因而很难产生理想的资本共生效果(共生能量)。

5.资本共生能量

共生能量是共生单元通过共生关系所产生的共同收益(物质成果)。菌根是土壤真菌与植物在长期生命进化过程中协同进化的产物,菌根共生体的存在不仅有利于土壤真菌自身的生存,而且有利于提高植物对不良环境的抗御能力,促进植物生长;当土壤受到重金属和复杂有机物等污染时,能够起到修复和降解的作用。我们把共生体释放出来的这些作用与功能(收益)称为共生能量。共生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新的能量不断产生,在生物界的表现是生物的生存能力和繁衍能力极大地得到巩固和增强。共生能量随着共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而得以产生、交换、分配。共生单元投入共生关系之中的资源分布关系决定了共生能量的分配状况。某一共生单元投入资源的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越强,其在共生关系中能量分配时的谈判地位就越有利。在偏利共生情况之下,共生能量被共生单元中的一方全部获得,不存在共生能量的交换和公平的分配;在互利共生情况之下,伴随着共生能量的产生,按照某种公平的机制,将共生能量分配给各个共生单元。资本共生理论认为资本共生能量的产生、交换和分配,其表现是:(1)各种资本共生单元在产业这个共生介质上积聚,通过一定的共生界面结成资本共生体,推动军工企业提高运营效率;(2)资本共生体释放出巨大的融资和再融资效应、公司治理效应、技术创新效应、产业整合效应,对于产业高速发展起到发动机的作用;(3)资本共生单元分享产业发展成果,各取其利,实现各自的保值与增殖目的。例如人力资本通过职工持股、股票期权等形式分享企业剩余;虚拟资本通过股利和价差等形式获得收益。

三、资本共生理论对军工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军工产业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物质基础,是衡量国防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是国家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产业战略布局中居于要害地位。军工产业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关系紧密,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决定了军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模。随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军工产业地位更加凸显,世界各国都把推动军工产业高速发展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赢得国际地位的重要筹码。资本对于当今世界任何一个产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纵观西方军工产业发展历程,资本市场是西方军工企业快速成长为产业巨头的沃土;资本市场是西方军工企业实现专业化整合的有效平台。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形式多样的资本共生共荣、为军工产业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共生环境。资本共生对军工产业的作用机理包括:资本共生扩张军工产业融资通道;资本共生推动军工产业创新步伐;资本共生催化军工企业治理效应;资本共生构筑军工产业整合平台。上述四方面,构成物力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虚拟资本和风险资本等所释放的共生能量。

1.资本共生扩张军工产业融资通道

军工产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技术密集意味着竞争风险最大,资金密集意味着筹融资难度最大。资本市场为中国军工板块上市公司提供了首发融资和再融资的重要平台。从IPO融资规模来看,中国军工板块上市公司从1993年到2007年IPO累计融资15,450,832,203元;从再融资规模来看,中国军工板块上市公司从1993年到2007年累计增发和配股融资14,433,200,884元。再融资规模已经和IPO融资规模不相上下,包括增发、配股和可转换债券等在内的再融资,必定成为中国军工上市公司拓展融资通道的重要方向。

2.资本共生推动军工产业创新步伐

资本共生单元中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一旦在军工产业资本共生界面上汇聚,必然催生和加速产业创新步伐。(1)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资本出资,为军工产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制度安排。军工产业的人力资本特征是:首先具有高度的创造性,他们的发明创造是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国家安全能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能够使这种资本发挥乘数效应;军工产业的人力资本还体现出极大的难以替代性。鉴于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军工产业中相当多的人力资本投资所带来的创新成果具有不可替代性与不可复制性。(2)资本扩张中的兼并和收购所带来的人力资本协同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为军工产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动力支持。人力资本协同效应表现为兼并和收购重组了企业的管理层,更具实力的技术人员派遣到被并购企业,不适应原来岗位的人员被调整到更加有利于发挥其能力的新岗位。技术的扩散效应表现为:直接引入先进技术以满足新的发展战略;兼并收购重组了技术骨干,加强了被并购企业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并购双方共享研究与发展,降低了设计成本并缩短了设计时间。(3)虚拟资本和风险资本等形成的融资通道,为军工产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快提供了资金保障。国防科工委数据表明,军工集团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累计R&D支出为470亿元,同比增长约20%。其中工业91亿元,约占支出费用的19%,科研事业单位379亿元,约占总支出费用的81%。目前我国军工技术水平在整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在一些关键领域差距甚至还在不断加大。巨额的研究与发展投资,例如航空航天以及面向未来的尖端武器研发项目等,必须迅速改变单靠国防财政预算解决

的局面。虚拟资本和风险资本在内的资本共生单元,为这些巨额研究与发展投资打开了宽阔的融资通道,成为军工产业自主创新最重要的资金保障。

3.资本共生催化军工企业治理效应

军工产业以资本吸收、资本扩张和资本优化行为为代表的共生界面,对军工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催化作用。具体表现是:(1)资本吸收为代表的融资机制,在军工企业改进治理结构上起到拉动作用。上市公司门槛制度要求公司首先具备良好的治理结构;投资者投票选择投资对象的制度,客观上也要求公司改善和提高治理结构;股票价格和信息披露制度,可使出资者了解公司经营信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股东对管理层的监控信息成本,降低了公司治理的成本。(2)资本扩张和资本优化为代表的并购重组机制,可以强制性纠正公司治理的低效率,在军工企业改进治理结构上起到推动作用。大量的国内外学者们研究了并购重组在改进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例如,Manne(1965)指出通过并购获得对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能够有效地解决目标公司经理的机会主义问题,减少代理问题的产生。并购的存在,对管理层产生一种无处不在的威胁,这种威胁起到约束管理者并起到一定的管理激励作用。Martin(1991)指出当经营者的行为偏离股东的目标并对公司不利时,股价下跌,公司面临被收购的危险。

4.资本共生构筑军工产业整合平台

产业整合是指为了谋求战略竞争力,按照产业发展规律,以企业为整合对象,跨越空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重新配置生产要素,调整和构筑新的资本组织,从而形成以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优势主导产业的过程。产业整合包括横向整合、纵向整合以及混合整合。横向整合是指产业链条中某一环节上多个企业的合并及重组;纵向整合是指处在产业链条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环节的企业合并及重组。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为例,该集团集中了兵器工业的骨干研制和生产能力,代表着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兵器集团推动了依靠资本市场加速产业资源整合的步伐,构建了九大资本运营平台,涵盖了离合器、微晶玻璃、铲运装载、电子设备、塑料材料、精密煅造、专用装备、铝制产品、化学制造等领域,实现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构建了分工协作为特征的清晰的产业资本运营整合版图。

四、总结及展望

资本也是蕴藏在资产中的一种潜能,它能够衍生出更加丰富的生产过程。军工产业仅仅依靠国家资本和银行债务资本,很难实现快速发展。军工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是一荣俱荣、相互支撑的共生关系;包括物力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虚拟资本、风险资本在内的资本单元之间也是一荣俱荣、相互支撑的共生关系,它们为军工产业制定并推动资本共生战略塑造了共生主体;资本运营金字塔(资本吸收、资本扩张和资本优化)为军工集团公司制定并推动资本共生战略提供了界面机制;运营效率评价和资本保值增殖,为军工产业制定并推动资本共生战略明确了共生基质。资本共生理论对于产业和资本市场有效融合的路径选择、机制设计、能量释放、环境界面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资本共生对于军工产业发展的推力将会很快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散发出巨大光芒。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乡村振兴中的传统文化技艺“拯救与共生”——关于依托传统技艺立业兴村(镇)的话题 下一篇:共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