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治疗宫颈糜烂副作用的防治

关键词: 宫颈炎

宫颈糜烂是妇女常见的慢性宫颈炎的一种表现, 微波治疗快速、术中病人无痛苦、无出血、无组织烧焦的臭味、安全、副反应少、疗效好等倍受患者欢迎[1]。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为降低上述不良作用, 本站在其操作前后进行预处理,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近2年对门诊和妇科普查中发现的慢性宫颈炎患者180例进行了微波治疗, 其中年龄最小21岁, 最大50岁, 平均38.2岁, 高发年龄为35~46岁。病史最短1年, 最长8年。180例中, 单纯型45例, 颗粒型83型, 乳突型52例。

1.2 方法

观察组90例, 确诊后给于甲硝唑0.4mg阴道填塞, 1次/d;左氧氟沙星0.2mg口服, 2次/d, 维生素B6, 20mg, 3次/d;禁性交1周后, 国产微波治疗仪, 输出频率2450MHz, 用脚踏控制微波输出时间 (s) , 治疗电流40~60mA。治疗时间:月经干净后3~7d,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用阴道窥器充分暴露宫颈, 常规用碘伏消毒阴道及宫颈, 选择宫颈治疗探头, 充分接触病灶, 加一定压力, 输出微波, 功率60~85W, 持续治疗2~4s, 电灼以达到病变组织凝固发白微黄为度, 由宫颈外口糜烂区逐渐向外扩展至正常组织2~3mm;有腺体囊肿处可用针形治疗探头先刺破囊肿, 擦净囊肿液再电灼;患宫颈息肉者, 先摘除息肉, 再电灼基底部;压力由内向外逐渐减小, 如凝固面有出血, 用探头重复操作。术后使用头孢二代抗生素1周, 保持会阴清洁, 2个月内禁止性交及盆浴。术后第1、8、12周观察宫颈, 了解治疗效果。对照组90例术前不用药物, 术后使用头孢二代抗生素1周, 随访同观察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见表1)

从表1中看出, 2组治愈率都很高, 超过90%, 统计学中无差异 (P>0.05) 。

2.2 副作用观察 (表2) 。

从表2中看出, 观察组在感染例数、刺痛下坠例数、阴道排液时间、出血时间方面, 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1) 。

3 讨论

3.1 慢性宫颈炎病因

慢性宫颈炎主要发生在育龄妇女。多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 常因急性宫颈炎治疗不彻底, 病原体隐藏于宫颈黏膜内形成慢性炎症, 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感染。有的患者无急性宫颈炎症状, 直接发生慢性宫颈炎。可分感染性 (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原虫和寄生虫性) 和非感染性 (自身免疫疾病、恶性疾病、物理因子、创伤、化学物质和辐射) 2类。Critchlow CW[2]等认为宫颈炎与宫颈外翻和宫颈感染有关, 而宫颈外翻则与年轻、口服避孕药、宫颈感染、吸烟、灌洗有关。无宫颈感染妇女, 宫颈外翻带的水肿、红斑与口服避孕药有关。

3.2 微波治疗效果

有明确感染因素存在时, 应针对病原体作出治疗。慢性宫颈炎以局部治疗为主, 可采用物理、药物、手术治疗, 以物理治疗最常用。微波治疗:利用其对组织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蛋白凝固达到治疗目的, 起烧灼、凝固、止血作用。严烈钧等用微波治疗宫颈糜烂, 一次治愈率为95.9%, 未愈者经2次治疗均获得痊愈。

3.3 微波治疗副作用的防治

包括对病因和微波本身创伤的治疗。病因方面有抗感染如手术前后的用药, 近年来发现部分患者存在衣原体、支原体感染, 使用抗炎药物时, 应充分考虑;对非感染因素也应重视, 如长期接触某种化学物质、口服避孕药、吸烟、灌洗等, 应加以改变, 以减少复发、减轻术后症状;就微波本身创伤而言, 功率尽可能小, 时间尽可能短, 回路电极要使用配套的, 过小易使电流过于集中, 增加局部损害。术后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对降低副作用也是重要的。

摘要:目的探讨减轻微波治疗宫颈糜烂副作用的措施。方法90例患宫颈糜烂者, 术前局部清洁和抗炎治疗, 手术时机掌握准确, 术后足量抗生素应用。90例仅术后短期使用抗生素作为对照。结果观察组在感染例数、刺痛下坠例数、阴道排液时间、出血时间方面, 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加强微波治疗前后准备和抗炎治疗, 能明显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关键词:微波,宫颈炎,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茜西, 李成志.慢性宫颈炎病因与临床治疗研究[J].中国保健 (医学研究版) , 2007, 15 (15) ∶32~34.

[2] Critchlow CW, Wolner-hanssen P, Eschenbach DA, et al.Determi-nants of cervical ectopia and of cervicitis:age, oral contraception, specific cervical infection, smoking, and douching[J].Am J Obstet Gynecol, 1995, 173 (2) :534~54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BBT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米非司酮联合雄激素治疗更年期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