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关键词: 路径 临床 实施方案 医疗

方案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内容,有着自身的格式和内容,那么一份详细的方案,应该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中医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范文

!~~~~中医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医院各科室: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116号)和《卫生部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65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明确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组织保障

1、医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本院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制定本院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指导并监督各实施小组开展工作,定期向市卫生局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办公室报告开展情况及相关信息。

2、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开展、实施进行技术指导,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督查工作开展情况,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4、各科成立临床实施小组:

内科:组长副组长

外Ⅰ科:组长副组长

骨科:组长副组长

外Ⅱ科:组长副组长

由科主任任组长,护士长任副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制定实施本科相关试点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定期向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5、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科室科主任修订临床医师路径;护理部负责组织护士长修订护理路径;病案室和信息科负责相关病案信息收集、统计工作;财务科和医保科负责收费的实时监控;药剂科负责监测合理用药,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用药成本,协助处理与药物有关的变异;医技科室负责执行临床路径表上本科室执行的项目,协助处理与本科室有关的变异。

6、临床医生负责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在医嘱中注明;确定治疗项目、计划并执行;对病人的康复进度进行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进度;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的服务项目。

7、护士负责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负责病人的活动、饮食和相关的护理措施;协助和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制定和执行出院计划;有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和医生讨论并加以处埋;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需要改良的服务项目。

四、实施步骤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3年7月)。

1、各临床实施小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病种,编制本院临床路径标准及临床路径表并上报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审核。

2、组织召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会议,印发工作方案。

3.各科室组织学习临床路径管理方法,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动员、教育和培训。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4年11月)。

1.全面启动临床路径工作,通过临床试行对临床路径进行检测,发现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逐步完善成一套合理、切实可行的临床路径。

2.各科室每月对本科临床路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定期召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会议,就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讨,交流经验。

(三)实施工作评估总结(2013年12月)。

1.各科室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于2013年12月上旬前将总结材料报医务科。

2.组织召开我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工作,逐步增加我院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五、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评价指标

(一)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

1.效率指标。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平均住院日较前缩短或持平,如有延长需分析说明原因。

2.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指标。

(1)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死亡率、医院感染发生率、手术部位感染率、再住院率、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发生率、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较前下降或持平,如有升高需分析说明原因。

(2)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治愈及好转率较前升高或持平,如有下降需分析说明原因。

3.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较前下降或持平,如有升高需分析说明原因。

(二)卫生经济学指标。

1.加强对单病种总费用的监控。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单病种总费用较前下降或持平,如有升高需分析说明原因。

2.加强对重点科室医疗费用的监控。对重点科室医疗费用加强监控,尤其是对高值耗材的使用进行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病种的单病种总费用较前下降或持平,费用增长率较前下降,如有升高需分析说明原因。

六、工作要求

(一)相关科室务必认真学习有关规定,按照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和方法实施确定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由指导评价小组负责日常督查,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强化监管、务求实效。临床路径管理实行“检查、备案和督查”制度。指导评价小组每月组织相关人员对试点病种进行有计划的综合质量检查,定期考核入院人数、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药品费用、检查项目所占比例、治疗有效率、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病人满意度、临床工作人员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路径管理效果评价;定期对药品进行重新筛选,降低药品费用;定期对临床路径管理效果进行通报。

(三)严格考核、落实责任。临床路径考评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严格奖惩兑现。

(四)积极探索、总结提高。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我们一定要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加强交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我院临床路径管理的制度和工作长效机制积累宝贵经验。

附件:~~~~中医医院临床路径病种目录

~~~~市中医医院

2013年7月20日

附件

~~市中医医院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

第二篇: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院妇产科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我科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及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科实际,制订本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总体目标

通过1年时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和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科实际,确定1个病种做为我科试行的中医临床路径病种,为我科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和实践依据,对已颁布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服务。

三、临床路径组织管理与职责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我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组织体系:

1、临床路径管理、评价及实施小组

组长:赵敏

副组长:史春高敏杨烁

成员:谌丽菊黄耀群陈钰香

黄瓅陈婷彭明霞

2、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4)组织人员培训。

(5)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6)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7)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8)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9)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10)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11)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2)、医生职责:

(1)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2)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填写在临床路径记录本中注明。

(3)临床路径表内治疗项目的确定、计划和执行。

(4)对病人的康复进行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目标。

(5)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3)护士职责:

(1)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

(2)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

(3)负责病人的活动、饮食和相关的护理措施。

(4)协助和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

(5)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

(6)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

(7)制定和执行出院计划。

(8)有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和医生讨论并加以处理。

(9)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参与小组讨论并提议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二)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

根据我科情况,制定以下病种为优势病种并实施临床路径: 慢性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四、临床路径的实施

(一)临床路径标准的修订

各科室临床路径小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和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选择病种,修订临床路径标准及临床路径表,上报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二)确定标准化医嘱

标准化医嘱,是指依据某一病种的病情发展与变化,制定出该病种基本的、必要的、常规的医嘱,如治疗、用药、检查等等。标准化的医嘱与临床路径的内容相对应,使之相对全面化、程序化、并相对固定,方便临床路径的顺序进行。

(三)培训

实施之前召开科室专题会议,对医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医、护人员明确各自职责,知晓各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另外采取院刊、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临床路径实施的意义和进展情况。

(四)试行

时间: 2012年8月1日起。

要求:通过临床试行对临床路径进行检测,发现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逐步完善。

(五)追踪与评价

实施临床路径的宗旨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因

此每次每一种疾病的临床路径实施后,都要对实施过程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上报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通报。

五、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相关要点

(一)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严格遵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生素分级使用管理办法》等执行,改善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状况。

(二)按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强化院内感染管理。

(三)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认真落实危重病人报告、重大手术术前讨论、审批等医疗核心制度,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

(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六、临床路径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学习

科室医务人员务必认真学习临床路径知识,按照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和方法实施确定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由科室质控小组负责日常督查,以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强化监管

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实行“检查、备案和督查”制度。领导小组每季度组织相关人员对试点病种进行有计划的综合质量检查,了解病种的费用变动情况,定期考核入院人数、平均住

院天数、平均药品费用、检查项目所占比例、治疗有效率、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病人满意度、临床工作人员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路径管理效果评价。定期对药品进行筛选,降低药品费用;定期对临床路径管理效果进行通报。

(三)严格考核

临床路径考评结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同劳务分配直接挂钩,严格奖惩兑现。

(四)积极探索、总结提高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国内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很少,我们要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加强交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不断提高医疗治疗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第三篇: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踝关节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三门峡市中医院骨三科 禹鹏飞

一、 基本情况

踝关节骨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优势病种之一,三门峡市中医院骨三科自今年5月份分科以来,共依照诊疗方案住院治疗患者共43例,完成40例,平均住院18.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局部物理降温、中药塌渍治疗、微波治疗、温针治疗、手法整复石膏托外固定、手术治疗等。口服活血化瘀中药,输液促进肿胀消退,抗凝药物应用等。术前及术后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诊疗方案的40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37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8例(93.8%),中药塌渍治疗40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

—75%)和差(<20%),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塌渍、局部物理降温;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显著。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中药塌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局部物理降温,因受到受伤时间的限制,仅适用于受伤时及伤后48小时。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耳穴压豆止痛等,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运动疗法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医保规定的适应症中没有涵盖。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25例患者中,症状改善25例(100%),体征改善23例(98.8%);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二)疗效评价

(1)对症状的评价

包括对踝关节主要症状如:踝关节肿胀、压痛、活动范围的评价。

(2)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如爬楼梯、跑步、跳跃,蹲、助行器的使用、工作及日常活动等。

(3)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价

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患者的皮肤坏死及切口感染等。

第四篇: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

附件1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

一、基本情况

包括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病种名称(中西医病名)、诊疗方案应用时间、应用病例数、主要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或门诊治疗时间)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提供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的应用例数和使用率,并对这些治疗方法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如临床适应症、技术优势、可操作性、医生执行情况、患者依从性等,对未使用的诊疗方案中的治疗方法 也应作简要说明。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从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要求: 1.明确中医临床疗效点; 2.围绕每个疗效点进行分析; 3.提供与疗效点相关的全部病例基本信息; 4.至少详细分析3个典型病例。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依据本病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病情的变化情况,对中医药治疗的优劣点以及作用环节等进行分析,也可结合目前本病西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

五、本专科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以外的具有本专科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的名称、使用率、效果、费用等。

附:病例基本信息汇总表

包括姓名、性别、病历号、联系电话、出入路径时间等。

第五篇:膝痹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2015年)

膝痹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2015年) 2015年,在总结既往经验以及学习新的知识基础上,我们的膝痹诊疗方案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也是对既往成果的补充。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优化及改进膝痹的中医临床路径,结合临床统计资料,我们对此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一、病人资料及成果:

2015年1-11月膝痹病人住院362人次,均为住院治疗,其中180人进入本路径,入组率49.71%,因内科并发症退出。例中男10例,女53例。平均年龄(65±12.2)岁,单侧病变22例,住院治疗5天-14天不等。经以上改进治疗方案及时用于临床治疗后,优15例,良6例,差1例。取得显著疗效,总有效率95.7%,住院362人次。

综上,对于膝痹单病种治疗,于骨关节炎II-III期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全程辨证施治使用中药治疗。治疗疗效尚好。但部分病人容易反复复发,骨关节炎IV期不管采用何种保守治疗方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

二、治疗难点及改进措施:

难点:

1、对于部分中早期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行腓骨高位部分切除术治疗,短期观察效果良好,但是病例

量少,疗效观察时间过短。

1. 解决措施:继续观察腓骨高位部分切除术治疗患者疗效及进一步增加病例数量。并且密切关注相关文献报道。

2015年12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医临床实践心得 下一篇:临床医师中医诊疗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