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外的“画意”——以王澍作品为例探讨传统文化对当代建筑视觉的启示

关键词: 作为 人类 建筑 文化

在人类自己创造的非自然物的视觉领域内, 建筑, 可以说是作为一个艺术作品, 抑或作为一种哲学观念所能看到的作为文化最大的实体容器了。通过建筑来探讨文化其实不仅可以看出人类生存的方式, 也能找出人类看待自然的视角, 或者与自然的关系。历史证明, 建筑本身具有对社会的思考, 对自然的思考, 对秩序的思考, 具有创新价值的建筑其实从未摆脱哲学的影响, 当法国的德里达提出解构主义之后, 弗兰克盖里也将其理解的“反叛”作为灵感呈现在建筑物之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如伽达默尔所表达的, 理解并不是要在阐释者的头脑里重构和复制往昔的世界或他人的意图, 相反, 她是解释者的眼界和往昔的眼界的调和、折中或融合。我们通过视觉感受建筑, 理解建筑的过程亦是感受我们自身生命中文化“往昔”的过程。尤其是在不同于商业建筑的实验建筑领域, 设计师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1]。

自2012年王澍作为第一位中国人, 获得建筑界“诺贝尔”普利兹克建筑奖以来, 其本人及其作品也许已经受到了过多的关注或解读, 但是笔者认为, 原因正是王澍作品背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和中国文人哲学的渗透。“中国建筑的未来没有抛弃它的过去。”这是《时代》杂志对王澍认可的理由。

王澍本人非常认可中国的传统文化, 并在生活方式上尽力接近一个传统的文人。他的爱好是古诗词, 文人画, 书法, 古乐和中国传统哲学。但是他本人并不喜欢我们印象中最传统的中国建筑, 例如故宫、黄鹤楼。他认为这些建筑不是为生活在其中的人而建造的, 其雕梁画柱式的权势符号谈不上生活功能, 与今天的形象工程式的建筑没有本质差别, 尽管我们今天还在不断仿制这种古典建筑。他欣赏的是传统民居中的生活智慧, 因为人们在这个环境里形成生活经验, 再形成生活空间的美感, 在这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中, 需求被落实、经验被沉淀, 美感从中上升。这种自然而然的时间成果被王澍吸取到他的很多作品中去[2]。

例如在宁波历史博物馆这个案例中, 王澍曾说“当我着手设计这座建筑时, 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无法为这座城市设计什么, 因为这里还不存在城市。因此我想做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最后我决定设计一座山”他直言其灵感是在山水画中, 人如何与一座山共同生存是被反复描绘的对象, 山是中国人寻找失落的文化和隐藏文化之地。宁波博物馆的外观被塑造成一座山的片断, 山是连绵的, 就像有生机的城市结构也是连绵的, 这座建筑因此有着被人力切割的方正边界, 带着刀切的姿势和痕迹。建筑下半段只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 在上半段开裂为类似山体的形状人们从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30米的穿洞进入博物馆。内观结构, 包括三道有大阶梯的山谷, 两道在室内, 一道在室外;四个洞, 分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侧;四个坑状院落, 两个在中心, 两个在幽深之处。建筑的内外由竹条模板混凝土和用二十种以上回收旧砖瓦混合砌筑的墙体包裹, 如一种在人工和天然之间的有生命的宏大的物, 外廓的方正限制了其他多余的含义, 作为物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达的。它的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 土岸, 植芦苇, 水有走势, 在中段入口处溢过一道石坝, 结束在大片鹅卵石滩中。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源之一, 完全不同于西方工业发展历史中所建立的人类以科技发展掠夺自然征服自然的状态, 古人的观念认为人类自始至终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天地万物息息相通, 人类与自然界的运动也是同步的。这样的古典哲学价值体系基础成就了王澍的作品。在我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中在记录建筑这门学问时有这样的文字“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意思是造物要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 这句话可能是汉民族数千年建造活动的纲领, 建筑个体的视觉震撼力从来不曾是传统实用建筑的追求, 营造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生存空间才是建筑本身的目的[3]。

在王澍的代表作,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他力求建筑既能够反映出传统的继承、对生存环境的保持和美的意境。书画意境一直是王澍所追求的视觉效果。“我经常拿一张国画给学生看, 在山水自然中, 房子占不大的位置, 人在自然界中是很微小的, 不应该把房子做得很突兀压倒自然。”象山校区的确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校园拥有标志性的建筑或者明确的中轴分割, 却保存有在校园建筑之前的稻田、鱼塘、溪流和芦苇地。在视觉布局上尽可能追求田园诗情一般的“画意”感。像似民居似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没有明确的区隔, 建筑本身以大面积的黑色、白色、灰色存在, 没有明亮鲜艳青春活力的色彩象征物, 江南水乡的恬静风格得以显现, 与自然融为一个丝毫不存在突兀感、而是和谐从容的画面。点缀式、流线排列的窗子不仅承担通风采光的作用, 外在看来似乎具有诗画一般看似无意, 实则有趣的“幽然”画意。象山校区内屋顶带有波纹曲线结构的房子, 王澍称之为“大水房”, 其坦言灵感来自于宋代绘画中水纹的经验, 例如董源的《西岸图》、马远的《水图》, 正是凭借着对这些画意的理解和混凝土受力的实验, 创意出接近自然美感、没有装饰浮夸的建筑语言。

对于建筑“画意”的寻求不仅表现在王澍作品的外在的视觉感受上, 其内在构成也可让人感受到设计师从古人山水哲学意境中所得的启发。古代文人欣赏书画的观画方式不同于今日悬挂与博物馆与众乐乐, 古人看花其实是一件较为私密, 甚至是一件标榜人际关系的事情, 如同王诜与苏轼这样相交甚欢的挚友文人才会同赏一幅画。因为长幅画轴其实很难在有限的空间展开, 人与画之间其实保持着相对的观赏状态, 卷起一段, 再展开一段, 细细品赏如同饮茶慢慢回味。

较大的画作需要自上而下的观赏还需要仆人用画杆撑起, 供人观赏, 这就注定赏画不能是一件平常百姓可以享受的事情。人与画的观赏空间是独立的、私密的、具有引导性的, 甚至是高贵的, 以确认完成属于安静的阅读。

这种观看方式可以在王澍的另一件作品, 苏州大学文政大学图书馆的设计中可见端倪。该图书馆近一半的空间处理成半地下式, 入口是一个引导性的自下而上的长坡道, 采光最佳、临水的南向区域作为“诗歌与哲学”阅览室来确保阅读空间的安静, 山水画气质不言自现。

可以想象, 在此处阅读, 可以拥有与古人赏画一般静谧、独立的空间。

著名建筑师吴良镛在《建筑的未来》一书中指出:“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的地域空间分离,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业话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

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在经济大潮、国际建筑文化洪流的冲击与交融之中, 呼吁捍卫自己的文化, 发挥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声音日益增高”。

我们的现代化生活空间中充满着高度的理性和秩序, 也许真的缺乏了一些诗情画意, 需要我们回头从祖先的经典中寻找答案。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多少内容可供今天的我们来检视利用?

美国学者泰勒把文化的定义为:“文化和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 伦理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可以说, 已经存在于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体系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从这个复杂的整体里探索出任何一个角落都足以为新的创意开辟空间。

王澍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非常写意的民间经验和美感, 他的成功已经证明,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作品不仅可以被华人解读, 也应该以更自信的身姿展现给西方世界, 传统文化的市场在于不可估量的全球视野。

回归传统文化, 不仅是在建筑领域、或视觉方面, 而在中国人文化产业全方位复兴浪潮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王澍坚信“建筑对人的生活方式是有影响的。”笔者认为, 王澍作品的最大价值就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中给予了我们一个指向传统文化的方向, 并通过实践昭示了一种可能性。

摘要:建筑本身具有对社会的思考, 对自然的思考, 对秩序的思考, 具有创新价值的建筑其实从未摆脱哲学的影响。王澍作品背后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和中国文人哲学的渗透。“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王澍力求在他的作品中体现这种哲学趣味, 无论是从建筑外在的视觉格局, 内在的光线感受, 还是借助时间和植物的工具来完成这种期待。回归传统文化, 不仅是在建筑领域、或视觉方面, 而在中国人文化产业全方位复兴浪潮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笔者认为王澍作品的最大价值就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中给予了我们一个指向传统文化的方向, 并通过实践昭示了一种可能性。

关键词:王澍,建筑,视觉,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澍.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56.

[2] 周顺裕.王澍建筑作品中传统元素运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2.

[3] 陈巍.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1, 17 (1) :65-6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某地区街道办事处工作总结 下一篇:王澍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