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都市村庄(精选三篇)
都市村庄 篇1
为加强村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摸清村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主要问题, 反映村庄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于2015年四个季度分别对蒲江县5 个不同类型的村庄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 (NO2) 和可吸入颗粒物 (PM10) 进行采样分析。
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1.1 点位布设
本次村庄监测的环境空气质量选取了5 个不同类型的村庄, 分别是金花村 (旅游型) 、龙凤村 (生态型) 、陈坝村 (种植型) 、福田村 (养殖型) 、白岩寺村 (工业型) 。
1.2 监测项目与方法
监测项目:1 年四次均监测了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 (NO2) 和可吸入颗粒物 (PM10) 。均为监测污染物日平均值。
监测频次:每个季度初监测1 次, 共4 次。每次连续监测5 天。
监测方法:采取了手工监测, 均按《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194- 2005) 等相关技术击规范开展。手工监测每天进行不少天18h采样。
分析方法:SO2采用甲醛吸收- 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482- 2009) [1]、NO2采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479- 2009) [2]、PM10采用重量法 (HJ618- 2011) [3]进行分析。
1.3 评价方法和标准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AQI) 技术规定 (试行) 》 (HJ633- 2012) , 对每个村全年4 次求算数平均值, 5 个村庄求算数平均值即得出全县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各污染指标根据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 2012) 判断达到级别情况。
2 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蒲江县2015 年农村环境空气中SO2和NO2年均浓度值分别为5.8μg/m3 (和32.3μg/m3;PM10年均浓度值为102μg/m3, 各季度日均值数据详见表1。
3 结论与讨论
3.1 村庄环境总体空气质量
蒲江县2015 年村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 其中优占6%。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日均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 (GB3095- 2012) 一级标准, 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均值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 (GB3095- 2012) 二级标准。县域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81。
3.2 村庄环境空气质量年内变化情况
环境空气年内变化趋势不大, 2015 年1 季度和4 季度环境空气质量均为良, 2 季度和3 季度环境空气质量均优占12.0%, 良占88.0%。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浓度均较低, 达到一级标准, 二氧化硫4 个季度无明显变化, 二氧化氮一和三季度浓度略低。可吸入颗粒物达到二级标准, 二季度和三季度较低。
3.3 不同类型村庄环境空气质量比较
旅游型村庄 (金花村)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最好, 优级天数占15.0%, 村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最高, 为83。
监测结果表明, 村庄环境空气污染主要集中在秋、冬季 (一季度和四季度) , 主要污染物为PM10。主要原因: (1) 大环境的影响, 秋、冬季气象扩散条件差, 整个成都市污染较为严重; (2) 农村种植模式转变, 马尾松等天然林面积逐年减少, 被猕猴桃、柑橘和茶叶等经济林所取代, 导致的裸土面积不断扩大, 再加冬季降水量少, 静风天数多, 削弱自然生态环境对颗粒物的降解、吸附作用。 (3) 农户烧柴、燃煤生活方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HJ482-2009,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2]HJ479-2009,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都市村庄 篇2
——以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详细规划为例
周熊飞 规划设计二所
【摘要】
都市近郊型新农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类型之一,因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而成为这种变革的先锋,解决城郊型农村的发展问题,对于其他区域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都市近郊型村庄建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明显的区位发展优势,一批村庄依托大城市,充分挖掘农业资源,创新农村发展模式,迅猛发展,异军突起,成为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但大部分都市近郊农村依然存在着缺乏经营思路,过分依赖政府扶持等问题,不能与大城市共同发展繁荣。本文以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详细规划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都市近郊村庄规划建设的路径。【关键词】
美好乡村
都市近郊
乡村旅游
1.新型城镇化对近郊村庄规划建设的要求。
都市近郊村庄由于区位特殊,与城市联系紧密,常常会分担城市的部分功能,如作为产业集聚地、特色旅游区等。近郊村的建设体现着该城市的城乡风貌、凸显城市特色。因此,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也必将深刻地影响着近郊村的规划与建设。对于都市近郊村庄的规划建设的工作重点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宜居。宜居是一个蕴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综合概念和综合发展过程,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抓发展促和谐的一条主线。——特色。坚持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结合,避免“千城一面”,体现城市和地域特色。
——保障。从都市近郊村庄所处的区位出发,重点关注如何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如何完善日常生活所需的配套需要,改善居住环境以及完善市政设施配套,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方便、安全的居住环境。
2.案例研究——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详细规划
2.1 规划背景
2012年9月10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并下发实施《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要求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 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城乡一体、统筹发展,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生态优先、彰显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县为主,合力推进的原则,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2.2 发展条件分析
依据包河区村庄布点规划,该自然村庄为永久保留村庄,为保留提升发展型村庄。村庄北侧紧邻东大圩水果采摘、田园风光、农家乐旅游都市农业公园,南侧紧邻滨湖(大张圩)湿地森林公园。
大圩都市农业公园: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都市农业。先后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那个范点”、“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大张圩湿地森林公园:现有林地面积10250亩,集城市森林、湿地森林、文化森林于一体,具有休闲观光、康体健身、科普教育多重功能,是中国独具特色的都市湿地森林景观,2008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游湿地森林公园一睹安徽版的“西溪湿地”风采,体验中国独具特色的都市湿地森林。
2.3 规划定位
包河两大主题公园的观光驿站与中转站,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2.4 规划性质
大圩都市农业示范园、大张圩湿地森林公园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环境和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型生态乡村。
2.5 规划构思
——让村庄成为景点:大圩4A级旅游景区,建议将磨滩、新河、晓南、圩西、沈福、前杨村作为一个美好乡村主题景区体系联合打造,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塑造“一村一景。并利用绿道串联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滨湖森林湿地公园、以及美好乡村主体景区,沿圩西河而下接自环巢湖金项链。
(1)结合两大主题公园,建设塘拐旅游服务及集散地
随着大圩都市农业园和滨湖森林湿地公园的发展建设,塘拐村的功能区位与交通区位优势日趋明显,建设塘拐旅游服务及集散地迫在眉睫,将打造塘拐村为包河两大主题公园的观光驿站,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农耕文化的展示区和参与区。
(2)随形就势,因地制宜
以自然布局为主的手法,安排人文景观的建设。通过构建环水、水街两条步行系统,步随景移,结合游者心理过程,在区内形成一条环状“流动的绿色”,串联起整个规划区的旅游动线。同时,结合地形高差和现状村庄建设肌理,形成自由式和规则式两种村庄布局模式,体现村在园中,景在村中的村庄建设风貌。
(3)保护环境、合理布局
反对单纯以赢利为目的而破坏完整的自然风貌景观的做法,保护整个片区的生态环境。在建筑环境要素中,乡村旅游项目与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合理布局,将建筑环境融于自然景观内,将景观融入项目内,增强游客的参与性。
2.6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特色塑造
(1)园在水中:在把水环境转变为景观水体的同时,沿河岸适当规划了以亲水为主题的旅游配套设施,为游客驻足观水赏花创造了条件,增加亲子乐园(水上拓展)、垂钓带、湿地水草园、水车坊间等游乐设施,结合亲水景点和游乐设施新规划了部分环湖景观步道,强化滨水游步系统,串联村庄内部景观系统,极大增强了区域的特色旅游氛围。
(2)景在村中:建议民居农舍在不破坏原有结构基础上,通过立面改造、院落内外环境整治、围墙改造等方式,打造体现地域乡土风情的“农家旅舍”,注入了旅游功能,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服务。形成了以原住民为依托的农民新村,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风貌。在两排农舍中间结合水系,建设滨水景观带,设置游船码头、观景亭、滨水广场、文化墙、石拱桥、水街;同时结合水系建设亲子乐园、鱼趣园、水车坊间等旅游景点项目。
(3)村在园中:结合现状农舍散落布局的特点,充分利用台地、水面、宅前屋后空地等现状布局特征,规划见缝插绿,建设院落核心绿化;景观节点;绿化景观带;景观廊道。使得绿化景观串联每家每户。农舍整治在不破坏原有结构基础上,通过立面改造、院落内外环境整治、围墙改造等方式,打造体现地域乡土风情的“农家餐厅”,为游客提供吃农家菜的场所。
(4)农耕文化展示:划分5个停车组团,每个停车组团之间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以园路串联,沿园路结合绿化规划多处各具生态教育意义的田园雕塑群,将江淮地区的田园文化和农耕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凝固下来,每组雕塑都包含一个趣味的生态故事;在美化大地艺术的同时,提醒和警示生活在现代化城市的人们,保护环境生存环境,爱护生态家园,引起游客深思。2.7 交通组织规划
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各个城市热切期望发展的新方向。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有绿色交通体系的支撑,大量研究表明,减少出行的需求和出行距离,支持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是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法则。
道路系统的组织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规划道路分为车行道路、绿色交通路径及步行路径,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旅游游览、绿道四大功能的和谐统一,形成多类型交通体系,丰富游览流线。重点考虑通过非机动车道、步行道与绿道建设的结合,丰富了绿道的使用功能。2.8 村庄整治规划
构建“生态村落旅游乡村”的旅游形象。根据现场踏勘,近期本次规划提出“四整治”的村庄整治措施:庭院空间与农宅整治;村容村貌整治;道路整治;饮用水生活污水整治。
2.9 项目策划
(1)旅游服务点(绿色农品展示馆、饮品酿造生活馆、餐饮、旅游商品)
为游客提供餐饮、旅游商品购物、绿色农品展示、饮品酿造展示馆等空间场所。
(2)农家旅舍 整治前 特色的农家旅舍。
(3)旅游商品一条街
结合农家旅舍,沿水街原住民可自主销售农资农具工艺品及绿色生态蔬果等旅游商品。
(4)鱼趣园
此项目是见效快的、参与性、趣味性强的娱乐活动,老少皆宜。供给游客自由观赏抓摸,就近农家进行烧烤或者制作。
(5)亲子乐园
设立“凌波微步”、“水上漂”、“水上行走球”、“鞍马桥”等适宜于家庭团体的水上拓展设施组合项目,让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对难题,携手完成任务,通过体验式的水上活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引导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生态化。
(6)水车坊间
打造景观水车坊间,设置水磨、水转纺车、榨汁机等器具,让游客打打糍粑、推推石磨、纺纱作线,亲身深度体验传统农事活动,获得自己劳动的果实,是休闲身心,体验农趣的绝好乡村旅游项目。
(7)农耕文化雕塑园
结合生态停车场,在停车组团之间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以园路串联,沿园路结合绿化规划多处各具生态教育意义的田园雕塑群。
(8)景观花海
一个临近水面的开放式的花卉带,位游客提供观赏花海的场所。(9)农家餐厅
结合自由布局的农舍,由原住民自主经营,为游客提供餐饮农家乐功能。形成各自特色的农家餐饮店。
(10)音乐果圃
在农舍的间隙适宜栽种小金橘、葡萄、桃树等本地易活果树,可修剪为各种雕塑造型的果树景观。可配合在不同区域的音乐系统的设置营造音乐果圃。2.10 开发模式
“公司+农户”开发模式:这类具有旅游特色的乡村旅游,通过引进有经济实
整治后
结合水街的建设,由原住民自主经营,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功能。形成各自
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环境,指导乡村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这种开发设计充分考虑了农户利益,在社区全方位的参与中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在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这种开发还可演化成 “公司+社区+农户”开发,公司先与当地社区(如村委会)进行合作,通过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但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则要经过公司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关的规定,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
3.新型城镇化下都市近郊村庄规划建设工作体会
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充分结合绿道建设、村庄环境特色、旅游与城市的关系,最终决定依托水、田、园、村落、周边旅游景点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体验乡村游。积极拓展节庆旅游活动,创造出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合理的生态乡村空间。为增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根据新型城镇化要求,结合合肥市的实际,对于近郊村的规划建设重点关注一下问题:
(1)充分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体现人本、宜居、特色的建设。由于新型城镇化密切结合当前城乡发展态势,是以人本、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的集约型城市发展道路。因此,近郊村的建设应充分体现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理念和思路。
(2)基于近郊村与城市联系密切的特点,关注城市建设与村庄建设的互动关系以及民生问题。例如,配套设施的相互促进与协调、经济生产的分工与互补、风貌特色的差异化建设与地域特色的凸显等方面。同时,着重考虑未来村庄发展的动力问题。对于村庄的发展动力的研究,应紧扣市场需求,强化城乡发展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方向的判断,在城乡统筹发展格局下促进农村经济综合提升。
(3)创新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突破原有村庄规划的编制方式方法,例如,塘拐村形成“概念规划(村庄发展定位)——市场咨询(招商引资与开发模式)——方案深化——村庄规划”的工作框架与流程,使规划成为政府、企业、村委会以及村民四方的共同行动指南。
4.小结
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农村地区的发展应抓住机遇,实现发展转型。
正是因为这样,相关部门必须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原则以及基本要求为基点,提出创新性的村庄规划特别是都市近郊型村庄的规划思路,最终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2]合肥市美好乡村规划建设导则(试行).[3]袁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5).[4]张天文.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J].活力.2011(8)
现代化城市如何系住都市村庄的乡愁 篇3
数十年来,由于都市村庄房租便宜,几乎成了外来务工人员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廉价存身之地,可以说是穷人和无房人的天堂,跟出生地一样重要,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尽管这个临时的“家”从不曾真正属于过自己,但它却是人生的起点地、中转站,是大多数外乡人在郑州这个大都市落脚的第一站,更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一拨又一拨的人从这里开始奋斗、赚钱、立足、立业、安家。都市村庄,虽不美,但他们依然需要。如今,随着郑州 “三化两型”城市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快速推进,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再次提速,都市村庄拆迁在所难免,是大势所趋。据悉,郑州市建成区内228个城中村(自然村)已有119个获批改造,剩余村(组)除特色村予以保留外,3年内也将全部启动改造。
挑战与机遇并存,村变城,村民变市民,不会一蹴而就。城中村一定程度上说早已成为钱锺书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有人欢喜有人忧。对“城内”的房主来说,都市村庄拆迁后,有大笔拆迁补助,所失有限,面临的只是短暂的生活方式转变问题,不再以收房租为生,继而重新择业。对“城外”大量的租房客来说,他们面临的是房租的上涨或者搬到离城市更远的郊区。他们最无辜,也最无奈,他们将去何处租赁房子?城市还有他们的容身场所吗?这些都是政府应该考虑的问题。
改造城中村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无论“城外”的人或“城内”的人其实都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适应。政府也应该做好政府的职责,充分认识城中村改造的复杂和多样性,把顶层设计放在突出位置,加强规划引领,突出产业支撑、完善相关政策。尤其要考虑外来人员的生存状况,采取某种方式给他们保留生存空间。关心他们的生活,给他们一处栖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