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美与和谐社会

关键词: 老子

和谐美与和谐社会(精选6篇)

篇1:和谐美与和谐社会

和谐美与和谐社会

摘要:当今人类社会大量存在的差异可能会造成社会冲突。伦理道德、宗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已被大量论述,但美感和审美的作用较少被关注。分析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孔子音乐的伦理美学以及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美学,认为超越主客二分、基于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和精神,对于消弭人际冲突、营造多元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徐复观;庄子;审美意识;社会冲突;中和之美

中图分类号:B820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4)01013407

放眼当前世界,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历史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因种种复杂多样因素造成了不同形式的疏离、冷漠和冲突。在动荡不安的世局和世态中,人类常处在此起彼落的危机中,焦虑不安、精神得不到安顿、各种祸害和痛苦的共同根源可以用“冲突”这一概念藉以说明。冲突是由哪些潜在因素所突发造成的?冲突的型态和原因不同,人类企图化解冲突,追求和睦、安定与和谐的途径和愿景也随之而异。冲突常来自差异,但是差异不必然造成冲突。回顾中国古籍的经典智慧,诸如《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论语?子路》载孔子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与阳在性质、功能、作用上虽有差异,不但不冲突,却能和谐感通,相辅相成,和合生成万物。因此,差异若能在和谐的秩序结构及各尽其长、互补其短的整体律动下,能使团体更有活力生机,创造出良序社会下更丰富多彩的和睦和乐之人类共同生活。

至于如何营造多元并存的和谐社会,其途径不一而足。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在面临六大学派的差异时,以兼容并蓄的宏观、乐观心态说:“《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子论“和”与“同”之差异时曰:“和如羹焉,水、火、酰、醢、盐、梅,以烹鱼肉,?碇?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面对多元差异的社会和世界,我们如何由美食之调众味为启发,引申至和谐美善社会之营造,除了心存清明节饮水思源的感恩,以及集思广益共构合乎社会正义的各种制度和运作机制等多渠道中,如何透过美感教育、艺术化的生命情调以化解人世间丑陋的种种冲突转向以和谐美这一端向营造和谐社会,是一不容忽视的课题。本文试图透过当代中国美学名著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论孔子音乐的伦理美学以及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美学来探索这一论题。

一、社会冲突与社会和谐“冲突”一词虽然人人都有感受到其存在的不同经验,但是我们要透过概念的思辨试图做出普遍确切的涵义界说,则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叹。尽管如此,我们仍可将其现象描述为对立的两方,有不可协调的差异立场且在互动中产生无法沟通以取得共识,因而陷于一种相互矛盾、紧张、焦虑不安的心理与现实状态,甚至进行相互斗争以否定、消灭对方为目的之言行,酿成人间种种的灾难和悲剧。导致冲突的因素不一而足,如角色、认知、诉求目标、价值观、道德观、利益等矛盾。在形式上冲突,也非常多样化,如人的自我冲突、家庭人际冲突、社会人际冲突、人与自然之冲突、社群团体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种种冲突(包括经济、文化、领土、政治、军事等)。社会冲突主要指个人与社会,或社会中不同的次级团体因宗教、阶级、文化、经济利益、伦理规范等差异而引发的互不信任,故意明争暗斗,甚至流血暴力之互相伤害。

就社会冲突与和谐的两种相反状态而言,前者为造成社会不安和痛苦的负向价值,后者起于营造安定与幸福的正向价值。在中国哲学史上荀子哲学首先对此做出了深刻的论述,《荀子?性恶》云:“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我们分析其蕴意,可推导出一社会生活若呈现出“正理平治”的状态,当是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可谓社会善;相反的,若呈现出“偏险悖乱”的现象,则是社会失序的社会冲突状态,可称为社会恶。荀子还进一步说明了社会生活的必要性及良序社会有赖当权者制定礼义法度的客观化规范来运行群体生活,《荀子?富国》篇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管分之枢要也。”《荀子?王制》篇指出:“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荀子?性恶》中解释社会生活须必建立礼义法度的人性原因在于人生理、心理的情欲生活倾向于好利疾恶,易流于淫乱和争夺,这是造成偏险悖乱之无序社会的原因。《荀子?解蔽》及《荀子?礼论》又指出人有条理之心能分辨和区分客观事物之不同性质而予以分类列序,在当权者明分使群的社会建制和统治下,只要人人能积思虑和习伪故,涵化出井然有序的社会人格,在礼义法度规范下仍可步上群居合一的和谐社会。然而,对孔子而言,礼义法度是外在的规范,《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之乎哉!……人而不仁如礼何?”“仁”是人的灵性生命所在,能爱人且免于趋向恶。孟子将孔子的“仁”落实在人人内在的心灵中:“仁,人心也。”《中庸》以“仁”来界说人之所以为人的超越性本质:“仁者,人也。”对徐复观而言,儒家的礼乐教化不能只局限于荀子般的礼义法度及名物度数之外铄性规范,应该在人心的内在道德本性上立根基,只有如此,道德实践才能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他根据孔子所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人文教育之阶梯法,以及《周礼?春官?宗伯》所载:“大司乐掌成钧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以乐德教国子:中和、?o庸、孝友。以乐语教匡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之舞《云门》、《大卷》、《大咸》……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徐复观提出独道的见解,断言能和邦国,谐万民的乐教才是儒家营造出和谐社会的中心。其中,他又强调能感通人心、融洽人与人之情感交流、具和谐美的音乐才是儒家存养和推扩仁德的立基点,盖此一论点仍可本之于孔子所言:“乐云、乐云,钟鼓之乎哉!……人而不仁如乐何?”

篇2:和谐美与和谐社会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以上两名句在构句方面,一个对仗整齐,一个错落有致,但都描写出了景物的和谐之美。由此观之,便可得出一个结论:整齐与趋同,固然不错;但错落有致、丰富多彩同样能构成一种和谐之美。

“君子和而不同”,中国古代的圣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谐”,并不意味着万物趋同,事事整齐划一。“和谐”,意味着存在各方彼此相合,关系融洽而谐调。因此,我们不必追求万事万物相同、一致。在阅兵礼上,服装整齐,步伐一致的方队固然美;但在奥运会入场式上,各国运动员身着各自服装,代表着不同国家,带着共同的微笑走在运动场上,同样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有谁能说这不是和谐之美呢?大千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这便是他们的不同之处;但他们对生活有着同样的热爱,对美好未来有着共同的向往,这就使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不同的文明相互依存,它们共同构成了这生机勃勃的和谐世界。

与“和而不同”相反,过分甚至变态地追求整齐、统一反而会失掉和谐,更谈不上美。十年“文革”中,我们过分地强调了统一:统一服装,统一思想,统一文化甚至统一语汇„„众多的、各方面的统一造就了一个病态的社会,产生了大大小小许多的矛盾。好在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饰、思想等许多外在与内在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而不同”的盛世在中国再一次出现,人们从事着不同的行业,吸纳着不同的文化,却有着相同的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伟大祖国的依恋之情。不同背景、不同观念、不同信仰的人们构成了当今飞速发展、充满欢歌笑语与无限生机的中国。这就是错落有致、丰富多彩带来的和谐之美!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这次人代会上,“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被提出并将得到落实。这是我国——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思想领域的又一次飞跃。从“和而不同”到“构建真正的和谐”,中国在和谐中不断前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包容、彼此接纳、共同发展,构成了中国的和谐,我们也在这和谐中不断进步,不断美丽!

提到美,提到和谐,我们或许马上就会想到完整,想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物,想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但美与和谐仅限于此吗? 的确,一部《三都赋》,洛阳纸贵;一部完整的《黄河大合唱》,激起人们报国的热情。李杜之诗,凭借完美的句式与情感达成了和谐,至今仍为人们传诵;史家经典,无论是内容还是笔法,都让人称道不已。更何况虎啸深林,鱼游潜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印证着一个事实——完美才是和谐,只有无缺憾才能创造和谐。

篇3:宪法与和谐社会

关键词:宪法,和谐社会,保障

我国现行宪法于2004年分别对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正,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明确提出坚持改革开放, 规定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 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 人权等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对和谐社会的内涵曾做过系统阐述, 他指出, 我们所要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中可以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是公平公正的社会, 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社会管理完善, 社会秩序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结合我国国情, 和谐社会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特征:

首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人权社会以人的尊严为基础的人权保障, 是衡量国家权力是否正当的一杆标尺, 为全社会提供了价值基础。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之态。

其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衡权社会具有正当的权力运行和制约机制,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中共十六大报告在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中, 专门论述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因此积极追求权力平衡, 对于实现和谐社会举足轻重。

再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而法律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是最有效最具权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在法治框架的约束下进行社会活动, 整个社会才能向和谐社会前进。

从和谐社会的内涵中不难发现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当前, 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 对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法制保障, 但是我们的法制并不完善, 还不很健全。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立法上的滞后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历史的发展, 有些法律法规的制定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而导致在面对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 没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二是执法上的缺位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们的执法“准则”, 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执法上的严重缺位, 于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者不深究或者执法犯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这对于构建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是个极大的“威胁”, 因此应当不断加强我国法制建设。面对和谐社会对法制的要求, 无论要对哪个法律进行完善, 首先必须要从宪法着手。作为我国根本大法的宪法,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起着最为基础而又关键的首领作用, 任何法律的颁布与执行都不得与宪法相违背、相抵触, 同时任何法律的制定都是建立在宪法总则性的规定中。“构成宪法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其不同形式体现共同体社会的价值秩序和价值决定, 建立以人权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所以完善宪法, 创新宪政体制, 就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篇4:谈《呼啸山庄》的冲突与和谐美

【关键词】《呼啸山庄》 画眉田庄 毁灭 和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23-02

英国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于世界文坛的地位主要由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奠定的。作品问世之初,因其罕见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结构遭到了评论界的一片非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小说在艺术上的独创性,以及对后代英国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艾米莉也终于被归入维多利亚时代第一流小说家的行列。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狂风暴雨般的爱和锥心刺骨的恨交织在一起;世俗的情爱和冥界的挚爱棱角分明地展示了这段震撼人心的感情;常遭北风肆虐的呼啸山庄和恬淡安静的画眉田庄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双重人格奇特地集于人物一身。故事情节就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中展开,众多矛盾如同交织在一起的纤维,纷繁芜杂却又匠心独具,纵横交错的背后突出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艾米莉这位英年早逝、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一辈子很少离开生她养她的约克郡荒原。她对这片荒原有着至诚的爱和深刻的感情,离开它就会感到不安。这种封闭的环境铸就了她纯朴、坚强而寡言的性格。但“在她那天真无邪的性情、质朴无华的爱好与坦白率真的态度之下,隐藏着一股魄力、一团烈火,那是足以激励着英雄的头脑、点燃起英雄的热血的。”正因为这股“魄力”和这团“烈火”,她才能创作出小说中那般炽热的爱和强烈的怨与恨,也正因为她很少离开那封闭而孤独的荒原,她才能创作出如此具有原创性的作品。漫步荒原,她能任凭想象展翅飞翔;独自思考,她又能使其作品的形式和思想内容整一,达到意想不到的和谐美。

一、自然与人物个性的惊人和谐

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多以人口密集的城市为背景,而《呼啸山庄》别开生面,以封闭的英格兰北部的高地为特定的环境。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又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微观世界——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作品中,自然与人物个性形成了惊人的和谐。悲剧就从这种和谐的被破坏开始,并在这一和谐重新恢复后结束。高踞于贫瘠荒丘之上的呼啸山庄,日夜经受着风暴的侵袭。这里的风景是过度倾斜的“矮小的枞树”,“瘦削的荆棘”,“窄小的窗子深深地嵌在墙里,墙角有大块的凸出的石头防护着”,“土地由于结了一层黑冰而冻得坚硬”。

“Wuthering being a significant provincial adjective, descriptive of the atmospheric tumult to which its state is exposed in stormy weather”.这里住着粗狂、暴躁的恩萧们。然而,这个看似偏僻荒凉的山庄,却充满了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尽管这种生命力是原始的、野性的和有异教精神的。山下树木葱茏的峡谷里,则是画眉田庄的主人,文雅、顺从且有胆怯的林淳们。其房屋结构和内部摆设都要美丽优雅的多。田庄的人也不是农民,而是乡绅,因而享有相当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他们和田庄一样是“宁静”的产物,所以温柔和优雅。但宁静往往缺乏生气,让人感到压抑。

山上、山下是一种对立而又和谐的关系,自从凯瑟琳违背了本性和埃德加结成了勉强的婚姻,和谐被破坏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悲剧也就真正开始了。

人的生存环境是多元的且可以互相交汇的,这种多元的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属于两个异质环境,这两种形态的环境共同构成《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中的典型环境。小说中的人物正是在这两种环境中穿梭往来其个性才得以充分张扬。这两个环境是多元的,它们共同构成小说中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我们说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这两个小世界构建成一个“整一”的艺术世界,这个“整一”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

二、爱恨情愁纵横交错

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在同辛德雷的共同斗争中互相支持,互相关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继而萌发了至死不渝的爱情。凯瑟琳爱希刺克厉夫是因为“he is more myself than I am”.而希刺克厉夫说,如果凯瑟琳的爱情消亡了,那么生命对他来说就使地狱。这一看似天荒地老不变色的爱情却因凯瑟琳的背叛而化为泡影,从此双方陷入无尽的痛苦和怨恨之中。诚如本杰明·康斯坦丁所言:“爱情是所有感情中最自私的,因为每当遇爱愈深,恨愈切到侵犯时,又是最不宽宏大度的。”然而,希刺克厉夫对凯瑟琳的所有的怨都源于爱,他的出走,以及三年神秘的奋斗取得的物质财富是为了重新唤回失去的爱。这与凯瑟琳不同,她对田庄的向往只是为了浮华的社会地位。但她深知这是一个无法挽回的错:“In whichever place the soul lives— in my soul and in my heart, Im convinced Im wrong.” 在灵魂深处,她始终放不下的还是希刺克厉夫。面对这种相爱却不能爱的绝境,他们的激情无法宣泄,于是他们共同选择了荒蛮而原始的方式——折磨自己也折磨对方,以此来表达他们强烈的爱。

希刺克厉夫在凯瑟琳临终前两人相会的一章可以说是小说中最感人的爱情篇章之一。两人在紧紧拥抱,涕泪横流的同时,又在激烈的诅咒着对方,谴责着对方。凯瑟琳变成鬼混之后,一直在旷野和呼啸山庄留连不去,等待着希刺克厉夫。希刺克厉夫在雪夜掘开凯瑟琳的坟墓,只为再看一眼情人的面容。为和她相会,他故意折磨自己,不吃不喝而死。

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但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物质世界,他们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因而他们惟有通过给予和接受痛苦来体验他们的爱情。他们因爱生怨,以怨示爱,爱和怨这一对矛盾在他们身上奇特地统一起来,从而达到爱与怨的“整一”。

三、人物双重性格的矛盾与和谐

小说中爱与怨的不一,不同爱情模式的不一归根到底是由人物不一的双重人格所决定的。“性格美的和谐,并不是性格的单一化,而是性格的变化,差异,丰富性,复杂性的对立统一。”具有这种丰富,复杂性格的人物才是完整的有机生命体。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就使这种性格复杂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希刺克厉夫性格倔强,行为粗野,手段残忍,是一种恶魔式的人物。可是,在第三章中,当洛克乌把他梦见凯瑟琳的情景告诉希刺克厉夫时, 他迸出不刻抑制的热泪,哽咽着说:“Come in!Come in!Cathy, do come. Oh do--once more!Oh!My hearts darling! Hear me this time, Catherine at last!” 在这里希刺克厉夫第一次被表现为具有款款柔情和博大人性的人。就连洛克乌都能体会到在那一堆疯话里头,夹着那么一股强烈的痛苦,心酸,让人感到同情。凯瑟琳任性,剽悍,同山庄一样有一种粗旷美。但从画眉田庄归来后她却过起了双重生活,在山庄的家中,她还是原来的样子,不讲礼节,而她一到田庄或埃德加到来时她又尽量作出优雅的样子。同样,不辞而别的希刺克厉夫三年后归来时,也显得成熟起来,举止也算得上礼貌。尽管他们都只是外表上学会了一种浅薄的体面,而且他们真正的天性并没有变,并随时都准备撕下这层文雅的伪装,但在他们性格运动的定向性中却明白无误地表现出了某种异向性。在希刺克厉夫向凯瑟琳的遗体作最后的道别时,他把凯瑟琳饰品盒里的埃德加的一束浅黄色的头发取了出来,放进了自己的黑头发。女仆耐莉发现后把两束头发缠绕在一起,都放在盒子里。这也许象征着女主人公具有两种不同的个性特性,同时作者还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讯息: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它处于不断地背叛自己又回归自己这一双向逆反的运动过程中。

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分明感到在“我”之外还有“另一个我”。正如凯瑟琳所说:“What were the use of my creation, if I were entirely contained here?一个人对爱的追求无异于对“另一个我”的追求。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彼此感到他们在精神上是一体的,他们彼此都把对方视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凯瑟琳说:“If all else perished, and he remained, and he were annihilated, the Universe would turn to a mighty stranger. I should not seem a part of it.”惊人相似的是希刺克厉夫也把凯瑟琳看作自己的一切,当他闻听凯瑟琳的死讯时,他声嘶力竭地叫道:“Oh, God! It is unutterable!I cannot live without my life!I cannot live without my soul!”然而,命运造化了他们不同的生存状态,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结合和精神上的合而为一是艰难而痛苦的。小说从开始凯瑟琳幽灵的出现和希刺克厉夫撕心裂肺的呼喊到最后希刺克厉夫的死展示的正是这一追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希刺克厉夫的死不仅使人物的双重人格达到了“整一”,而且使小说的结构也达到了完美的对称。

总之,作者采用独特的叙述手法,表现了一个人性冻

结——堕落——复苏的过程,歌颂了生活的美与真,表现了被压迫的弱者争取尊严,平等的要求,以及人对友谊,爱情的渴求。在艾米莉看来,生活的深处本来充满了暴风骤雨般的爱,恨,激情与苦难,而女作家又渴望固守一份宁静,置身于芸芸众生之中,不为尘界所困扰。小说结尾处,一切又复归于牧歌般的宁静与安详,而永恒的沉思在这方邮票般大小的绝对时空之上萦绕不散。

【参考文献】

[1]Bronte.Emily,Wuthering Heights,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3年。

[2]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方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3]贝根特著.《呼啸山庄》的主旋律——人性的扭曲与复归.见

《外国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四期。

[4]杜尔特.威尔.《探索的思想——哲学的故事》朱安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5]多罗西.论《呼啸山庄》见《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湖南人民出版社。

篇5:女性与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必须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各尽其责,也就是古人所谓的敦伦尽份,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和谐。而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必须按照待人处事的规则,各尽本份。如果不能尽到自己的本份,就象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离开自己的轨道一样,星系就会大乱,人不能尽自己的本份,社会就不能和谐。社会的和谐首先必须有家庭的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的社会,首先须要有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和谐的基础是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各尽本份,处理好五伦关系。因此幸福的家庭离不开女性经营。所以古人又说:娶一个好媳妇可以旺三代。

在传统的五伦关系中,夫妇这一伦关系是最重要的,古人讲,夫妇有别,也就是说丈夫和妻子在家庭关系中的责任有区别。丈夫的职责是在外工作,扶持家庭的经济收入,这就是所谓的男主外。而妻子的职责是在家相夫教子,经营好和谐的家庭,这就是所谓的女主内。因此女性的本份是女主内,相夫教子,经营和谐家庭。只有尽到这个本份,才能使家庭正常运转,家庭和谐了,就是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在周朝的时候,周代出现了三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太姜、太妊和太妊。太姜是周太王的后妃,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她的儿媳是太妊,孙媳是太姒。这三位母后是奠定周朝伟大基业,实施幕后工程的关键人物。正史对她们亦有很高的评价。为什么这三位母后所扮演的角色是如此的举足轻重?原来这三位母后懂得把女性最好、最高、最伟大的德行发挥到淋淳尽致,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来探讨的女性与和谐社会。

当今的女性所具备的教育程度可以说不比男性差,所以许多很有智慧,很有才华的妇女纷纷投入社会去工作。对于社会国家的贡献可以说非常大。但我们从中也看到妇女大量投入职场后,孩子无法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其后果就是正常的父子关系见不到了,孩子不象孩子,所以妇女留在家庭发扬四德很重要。女性做到了四德,一定能建立和谐家庭,也就是为和谐社会作出了最大贡献。古人教育女儿(妇言)时,从小就教她讲话要婉约温柔,也就是要和颜悦,1

对丈夫讲话要温柔,对孩子讲话要端正、端庄,对父母、家翁、家婆言语要温顺。对于妇言,我们作为妇女的要特别注意到。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做丈夫的会觉得妻子很啰嗦,很爱发脾气,讲话都不给他一点面子。所以身为一个妻子,从现在开始反省一下,我们对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应对谈吐中,是不是讲得不得体?有没有讲得很过火?讲得很呛?很会挖若?这些都不好,因为你的孩子就在身边,看着自己母亲的言语动作,他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母亲的一举一动。所以作为母亲,在言语上要特别注意。

什么是妇女的德行,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丈夫,爱自己的子女,敬爱长上一家翁家婆,简单地讲就是你能把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除环境干净外,身为父母也要为人庄严、整齐,具体表现为你的态度,为人处事一切都要合乎道理,故而妻子要能将家里料理得整齐、清洁就是齐家第一步。

妇容,即妇女的容貌,此地的容是讲妇女如何打扮自己,但并不是要打扮得非常妖艳时毛,而是要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端庄有礼的妇女。我们知道,许多妇女认为反正我在家里就好比是老妈子一样,于是乎穿着非常随便,一条短裤,一件T恤,头发一抓,马尾一条。丈夫回家见到的就是黄脸婆,实在是打扮得很不得体。所以妇女要重视自己的仪容,穿着得当,让孩子从小能看到一个端庄美丽的母亲。

妇功,过去的妇女的确很有功夫,不但把家里打理得非常干净整齐,侍奉公婆也非常地恭敬,态度言语还非常地柔顺。在烹饪功夫几乎都很好,烧菜、做包子、包饺子没有一样不精通,所以妇女的责任说起来非常重大,家里每一个人的健康,可以说是操之在妇女的身上。

综上所述,妇言、妇德、妇容、妇功这四种德学,是妇女所应该学习的重要德性。

所以身为一个妇女,当你结婚成家以后,妇女的天职就有相夫教子的责任。这个责任不是谁能够取代的,一个女佣不能取代你照顾你的子女,父母也不能取代你照顾孙子、孙女。如果没有亲历教育子女并在此过程中付出母爱,就无法知道教导子女是何其重要。

在一个家庭里面处理好婆媳关系非常重要,有一位老师在她还出嫁前母亲再

三叮嘱她,嫁到夫家应做到一结婚后孝顺公婆,不让他们老人生气,过年买衣服;二少说话,多做事要勤快;三对丈夫好不许发脾气,打仗了不许回家。这位老师嫁到夫家后照着父母叮嘱家买有水果,想着先给老人吃,冬天天冷想着给公公买棉袄,(婆婆已去世)公公因为比较胖,穿鞋比较困难,这位老师看到后帮公公提鞋,公公感受到儿媳如此孝顺内心也非常欢喜,至使这位老师在一次蒸馒头的过程中,即使自己没有蒸好,公公仍然说:劲道,劲道,连吃了两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老人对儿女无所求,只要我们用一颗恭敬之心待人,回馈给我们一份理解,宽容,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还有谁也高兴?丈夫、孩子等。正如《孝经》“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一人则千万人悦”,所以幸福就在一念之间。当我们把自己一生的职责,一生的志向,能将之贡献给这个家庭,来营建一个健全幸福的家庭,我想这个社会一定会更加的幸福,这个社会一定会更加的安定。所以天下的妇女有这样重大的责任,这样艰巨的责任,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地把它推卸,天下安危女人操之大半,和谐社会并不遥远,就从我们每一位女性朋友开始做起。

篇6:雷锋精神与和谐社会

与文明握手,创和谐社会——让行动与雷锋精神同在提起雷锋,许多人都能联想到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激情,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茁壮成才,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一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雷锋”的形式可能越来越多、越来越新。但是再怎么变,雷锋精神不能变,更不能丢。雷锋过去是、今后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尤其是作为培养祖国下一代的教师,更需要具备这种精神,以能更好的传递和发扬。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园全体团员及年轻党员教师在团干的组织带领下走进社区,开展了“学雷锋”活动。此次活动主要是协助社区服务站,对社区服务厅进行了打扫清洁。虽然天气阴雨延绵,并且也都是些拖地、擦玻璃、空调的小事情,但教师们的热情却非常高涨,而且在打扫的过程中也都非常认真。这次活动时间并不长,然而却在我们成员的心中留下了记忆,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让我们走近了雷锋、学习了雷锋精神。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也更加拉近了我进入文明、和谐社会的距离。

从雷锋生活的那个年代到现在,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有一样没有变,雷锋这个名字及其所代表的高尚精神内涵,始终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让我们保持雷锋精神,为创造和谐、文明的良好环境不断努力。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下一篇:法与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