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动物 流行病学 调查 总结

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流行病学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流行病学总结范文

2012年全年流行病学总结

*****动物流行病学调查

工作总结

在各级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圆满完成了今年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有力保障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本年度,根据***下达的疫病监测工作计划,开展了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等主要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现将****年度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疫病监测工作完成情况:

1、口蹄疫监测:完成头100份,完成100%,抗体保护率为100%。 羊口蹄疫效价监测计划70头份,实际完成70头份,完成100%,抗体保护率为90%。

猪口蹄疫效价监测计划70头份,实际完成70头份;完成100%,抗体保护率为85%。

2、布病检疫:牛布病检疫计划250头份,实际完成250头份,完成100%。

羊布病检疫计划4600只份,实际完成5394只份,完成117.3%。 猪布病检疫计划50头分,实际完成50头,完成100%。 牛结核监测:完成820头,检测率100%。

3、禽流感计划监测120只份。实际完成120只份,抗体保护率为100%。

4、新城疫计划监测160只份,实际完成160只份,抗体保护率为100%。

二、流行病学监测情况

****年截至到目前对禽流感、口蹄疫、猪瘟、新城疫、猪蓝耳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1、口蹄疫:累计调查6个养殖小区,调查存栏牲畜4万头只,其中:猪口蹄疫3个规模场,调查存栏牲畜8000头只;牛口蹄疫4个规模场,调查存栏牲畜4000头只;羊口蹄疫3个牧区,调查存栏牲畜近三万头只。

2、猪瘟:累计调查3规模场个,,调查存栏牲畜8000头只。

3、新城疫:累计调查4个规模场,调查存栏牲畜7万只。

4、禽流感:累计调查4个规模场,调查存栏禽类7万只。

5、布鲁氏菌病:累计调查三个牧区,调查存栏牲畜3万头只,其中:调查猪布鲁氏菌病一个小区,存栏牲畜753头;牛布鲁氏菌病三个牧区及一个奶牛基地,调查存栏牲畜5000头;羊布鲁氏菌病三个牧区,调查存栏牲畜19262头只。

6、累计调查牛结核一个奶牛小区,调查存栏牲畜800头。

三、科学规范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

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履行流行病学调查职责,严格按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规定的范围、程序和要求,全面、规范、及时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保调查地点和动物群体有代表性,确保调查信息真实可靠,样品检测结果及时准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能够真正反映本辖区动物疫病的发生规律和流行趋势。

四、今后工作打算和重点。

1、 继续及时做好畜禽存栏普查及流行病学调查尤其是新进畜禽的流行病学调查、免疫和监测工作。

2、加强对流通调运环节畜禽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好疫源跟踪,确保安全无疫。

3、加强对牧区牦牛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动态的掌握。

4、加强各项防控技术的培训工作,提高动物防疫队伍的整体防控水平和能力。

5、做好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汇总工作,做好信息的分析,为防控动物疫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 ****年**月

第二篇: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报告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点

鼻咽癌教学第一组

一、鼻咽癌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概述鼻咽癌在世界及全国范围内的分布。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简称NPC)系恶性程度较高的头颈部肿瘤,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现,但欧洲、美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较少,鼻咽癌的流行病学发病率多在1/10万以下;非洲属鼻咽癌中等发病区域。东南亚较高发,但日本和朝鲜鼻咽癌发病率均低于1/10万。它在我国则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各省发病率最高。其中又以广东省的发病率为首,故有“广东瘤”之称,特别是广东的中西部,年发病率可高至30~50/10万;广西居全国第二;而北方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以肇庆、佛山、广州和广西东部的梧州地区互相连成一片,为世界上鼻咽癌最高发的地区,其周围地区发病率逐渐降低,由此可见其独特的地理分布特点。 2.总结鼻咽癌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鼻咽癌的发病情况因地区、种族、年龄不同而差异悬殊,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并呈一定的男女发病比例。其主要分布特征可以概括为:

2.1地区聚集性:世界范围内高发区主要在:①中国南方和亚洲东南部;②北美洲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西部;③非洲北部和东北部等三个地域。

(1)中国南方和亚洲东南部一些国家。主要以东南亚尤其是我国南方(如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多见。其中,广东为世界上最高发区, 其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达12.46/10万(男),5.00/10万(女)。在我国鼻咽癌高发的广东省,肇庆、佛山及广州地区讲广州方言的广府人鼻咽癌发病率最高,讲闽南方言的潮汕人次之,讲客家话的客家人最低。从死亡率看,广东的肇庆、佛山、广州这三个高发地区居民3年平均年龄性别调整死亡率分别为10.42/10万和9.71/10万和8.94/10万,广州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人群的死亡率分别是10.12/10万、4.31/10万和3.44/10万,广府人比客家人高3倍多【1】。

(2)北美洲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西部,当地土著人群的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达13.5/10万(男)和3.70/10万(女)。

(3)非洲北部和东北部一些国家,如科威特发病率达2.2/10 万(男)和0.8/10 万(女)。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及日本等地发病率均在1/10 万以下。

2.2种族易感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世界三大人种中,以黄种人发病率最高,部分蒙古人种也为鼻咽癌高发人群;黑种人次之;白种人十分罕见。其中尤以我国和东南亚一带高发,目前的鼻咽癌患者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菲律宾的黄种人,其中我国鼻咽癌患者的人数占全世界鼻咽癌患者总数的80%。而在黄种人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中, 鼻咽癌的发病率又占首位,已俨然成为东南亚地区普遍发生的一种上皮癌。我国南方高发区的原居民迁居北方地区或移民海外后其NPC发病率比当地居民高,而且其后裔(后代)仍保持有很高的发病倾向。印度原居民移民英格兰和威尔士后NPC发病率高于当地居民;而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居民移民印度后NPC发病率仍然低于当地居民。由此提示,NPC的发生有明显的种族敏感性【2】。

2.3家族聚集性:本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在高、低发地区均发现NPC高发家族。中国南北方鼻咽癌发病率、死亡率存在极大差异,而家庭癌史成为为南方鼻咽癌发病的重要因素, 耳鼻咽喉病史及频数为北方鼻咽癌发病的危险因素。高发区广东调查发现,10%的鼻咽癌患者有癌家族史,其中56%是鼻咽癌家族史。广西医科大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209例鼻咽癌家族倾向性报道,209 例中有101 例有家族史。在香港亦同样发现有鼻咽癌高发家族。

2.4年龄差异性及性别相关性:鼻咽癌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存在性别差异,对于所有人群,鼻咽癌以男性居多,男女发病率比平均为2.5:1。根据我国29个省市的肿瘤死亡调查结果,鼻咽癌死亡率全国平均1.88/10万,男性为2.49/10万;女性为1.27/10万。除福建外,广东、广西、江西等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在全国各省市中都是偏低的,男性列在第23位以后,女性列在第21位以后,但是鼻咽癌的死亡率男、女性均列于前5位,其中男性鼻咽癌年龄调整死亡率,为全国标准死亡率的3.7倍, 而女性为2.8倍。其中最高发的广东中西部发病率达34.01/10万(男)和11.15/10万(女)。而香港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鼻咽癌在发病率、死亡率及死亡率/发病率三方面均存在男性高于女性现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男女发病差异又随年龄增高而增大。从年龄上看,鼻咽癌的发病率在30岁开始迅速上升,50~59岁呈最高峰,60岁后逐渐稳定。国内报道年龄最小患者3岁,最大患者90岁。据广州市1972~1981年资料,30~50岁组发病率占76.62%,显示在高发区中,中壮年病例较为多见;儿童期(<14岁)病例较为特殊:即高发区(广东省)儿童病例较为少见。而在老年鼻咽癌患者中,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3.5~6):1,死亡率之比约为(3~3.5):1 。也有报道称鼻咽癌发病年龄分布在高发与低发地区有所不同,在高发区,发病年龄分布呈单峰模式,峰值出现在50~59岁。而在低发区,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分别为10~19岁和50~59岁【1】。

2.5发病稳定性: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中致癌物质日渐增多,大气污染也更为严重。因此,愈是发达的国家癌症发病率愈高,如德、美、日和北欧的一些富国,其癌症总死亡率大多数已达300/10万。我国70年代肿瘤死亡率还在100/10万以下,而80年代成倍增加,其中肺癌升高最为突出。但是,鼻咽癌不论在西方的低发国家,还是在广东四会、中山和香港,近20年内都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发病率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据广东省鼻咽癌研究中心连续15 年观察,其发病率始终稳定在9.83/10 万~11.88/10 万(男女合计)【3】。根据鼻咽癌发病和死亡动态的较长期观察,提示其致病因素是比较稳定地长期存在。如侨居各地的中国人(其中大多来自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鼻咽癌发病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因居住地迁徙而发生重大改变。沿珠江、西江流域及香港均聚居有操广州方言的水上居民,他们也都是鼻咽癌高发人群。好食咸鱼的中国南方、东南亚、北非、中东和爱斯基摩人从鼻咽癌高发区居民迁居到低发区后,虽然食咸鱼的量减少了,但是鼻咽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提示鼻咽癌在病因学上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4】。以上都说明,鼻咽癌的某些致病因素是稳定存在自然界中的,鼻咽癌的发病也呈现一定的稳定性。

二、探讨鼻咽癌的病因及其流行规律 鼻咽癌的病因学研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互相、长期作用的结果,还可能经过一个较长的癌前期阶段。有学者认为其大致有三种主要因素:①遗传易感因素②早期EB病毒感染, 这种病毒的基因组整合入鼻咽粘膜上皮细胞( 癌前期阶段)③亲鼻咽的致癌物质或其期前(包括在生活早期的食物)作用下导致癌变的【5】。目前最重视的包括遗传因素、EB病毒感染和食物中的亚硝胺等化学因素。总体上讲,NPC的危险因素包括:

1、遗传因素:据报道海南省鼻咽癌的10个家系。在3个高发家系中, 家系两代11人中有4人患鼻咽癌; 家系同代6人中有3人患鼻咽癌;家系同胞5人中有3人患鼻咽癌。广西医科大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209例鼻咽癌家族倾向性报道,209 例中有101 例有家族史。从101 例鼻咽癌家族史中直系亲属患鼻咽癌的倾向性大小依次为兄弟(31.6%)、母子(20.8%)、父子(17.8%)、姐弟或兄妹(15.8%)、母女(6.9%)、父女(3.96%)、祖孙(1.98%)。而同胞兄弟鼻咽癌的倾向高度聚集, 可能与鼻咽癌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有关, 或是与鼻咽癌男性易呈家族聚集倾向有关。因此,鼻咽癌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但这种因素并不是肿瘤本身直接遗传下去,而是一种易感倾向,即易感性。但其遗传指标略低于一些遗传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参考值水平。也有学者认为认为鼻咽癌具有垂直和水平的家族发生倾向。从目前研究看,鼻咽癌不算是一种遗传病,很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还与个体敏感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2、EB病毒因素:

NPC主要由EB病毒感染。1964年,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培养成功的一株瘤细胞中,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疱疹病毒颗粒,并命名为EB病毒【6】。后来的研究表明,鼻咽癌与E B 病毒有密切相关, 其主要证据是: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抗E B 病毒相关抗原( E A 、V C A 、MA 、E BN A ) 的抗体升高, 其中尤以V C A -I g A 抗体的特异性更高。 在鼻咽癌细胞中可找到E B V 一D N A 和E B N A 的标记。但是, E B 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是非常广泛的, 而鼻咽癌仅在某些特定的地区、特定的人群中高发, 因此E B 病毒还不能认为是鼻咽癌的唯一致病因素, 而可能是多种综合因素中的一种。但无论如何, E B 病毒血清学已应用于鼻咽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预后的监测中了【5】。

还有研究证明,遗传因素与EB病毒感染在鼻咽癌发病上起着协同或加强作用。已证明EB病毒6种不同编码蛋白都存在于转化细胞核内,至少其中4种与DNA结合。潜伏表达的EB病毒蛋白授予B淋巴细胞永生能力,EBNA在生长、转化中参与这种作用,刺激宿主细胞DNA合成增生,与细胞DNA复制数目有关,因而在细胞转化和癌变中有重要作用。更有报道高发区广州风味的咸鱼其提取物能激活Raji细胞表达EA;而高发区人头发、大米、饮用水等镍含量增加,硒含量降低,这种变化有利于EB病毒激活。也有学者将家族性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在4号染色体【3】。

3、职业性有害因素:

研究表明与本病相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农药、汽油、甲醛、油漆、硫酸等。据报道,如1年累积职业暴露甲醛>1.10 ppm,患NPC的0R 值是3.0(95% CI为1.3~6.6),甲醛作业及吸烟者更为明显, 提示职业性暴露甲醛会增加NPC发生的危险性;长期暴露于硫酸雾0.18 mg/m3时,3名电信作业者被诊断为NPC。对上海市纺织业织布工和编织工、金属冶炼、炼钢(吹风转炉)和精炼炉工、锅炉司炉工、刀锻工、面包师傅、糕饼师傅制造糖果工人、焊工、火焰切割工、金属磨工、磨光工、工具磨削工和机床操作工的调查也发现NPC危险性明显增高l-6J。接触联苯胺染料的皮革工人NPC有高发的趋势l-2 。接触石棉的男、女工人患NPC的RR值分别高达12.76和22.2。职业性接触氯仿使患NPC危险性增高。泰国东北部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患NPC危险性增高 。广州的调查观察到职业性接触燃烧物的工人患NPC的RR 值为2.4,每年吸烟>30包的工人患NPC的危险性增加2倍。森林工人和伐木工患NPC的危险性明显增加25。广西的研究显示,该研究观察了175例NPC患者,农民占51.4%【6】。

4、环境因素与生活饮食习惯:

香港何鸿超也指出, 根据尸体解剖的报告, 在广东省鼻咽癌的致病因素可能是传统的环境因素,比现代生活因素更为主要。问题是这些生活环境致癌因子是吸入体内还是吃进去的。现在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后者, 理由是:世界上,鼻咽癌病例都是男性占多数, 而女性更多接触室内致癌物质;水上居民露天煮食, 男女接触致癌因素的机会一样, 但水上居民的鼻咽癌发病率比香港其他居民高2倍;在居住条件有良好通风设备的香港和新加坡的中国人, 鼻咽癌的发病率与中国南方农村人的发病率相似【5】。也有研究表明,食物中的多环芳烃类、亚硝胺类及Ni等与NPC有关:动物实验显示Ni能促进亚硝胺诱发NPC;广东NPC高发区的大米和水中Ni含量较低发区高,NPC患者的头发Ni含量亦高;NPC病人血液和发中Se、Mo、Zn含量均比健康人低,Ni、Cr和Cd含量则比健康人高。病例对照配对研究表明,以家用柴草为燃料,室内烟尘污染,常食用腌芥菜和鼻部疾病史是NPC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可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及颗粒物,主要为挥发性亚硝胺、CO、氧化氰、烟焦油、烟碱(尼古丁)等,对人体有很强的致癌作用。酒精也可以增加患NPC的危险性,饮酒且吸烟则使之产生协同作用。腌制食品内含有大量的亚硝胺盐,而亚硝胺是公认的强致癌物之一【3】。中国南方人婴幼年期, 特别是在断奶期或断奶后期吃咸鱼粥是一种传统习惯, 而在咸鱼中含有挥发性亚硝胺化合物,与鼻咽癌发病很可能有关。烟熏、油炸和烘烤的食品则含有大量的杂环胺和多环芳烃类致癌物,新鲜蔬菜摄人少和吸烟与NPC有明显关系【6】。

5、其他因素:

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人均收入等与NPC发病率呈负相关。文化程度和人均收入越高,工作、生活条件也相应改善,卫生和保健意识提高,自觉革除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从整体上降低了患NPC的危险性【5】。

四、探讨鼻咽癌疾病发展及患病概率。

我国鼻咽癌的死亡率占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2.81%,总发病率约占全世界的80%之多,年发病率为10~25/10万,而全世界平均年发病率在1/10万以下;其男女发病之比约为2.5:1。研究表明,我国鼻咽癌高发地区的发病率呈现稳定性,男女比例无较大改变,死亡率逐渐下降,经积极治疗后的生存率逐渐增高。近二十年来肇庆地区鼻咽癌发病住院人数呈现稳中有增的趋势,鼻咽癌发病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变动【7】。除河南省外, 广东省中山市、广州市、江苏省、上海市等地均报道鼻咽癌的4 年、5 年生存率较过去有明显改善【8】。在治疗方面,由于我国鼻咽癌多为低分化鳞癌(非角化型鳞癌),对放疗敏感,若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 以上【1】。

五、鼻咽癌的预防对策及措施

根据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学者提出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或者少吃腌制、煎炸食品等; (2)戒烟,适当饮用啤酒、果酒以及少量白酒;

(3)避免职业性有害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清理生活垃圾【6】;

但由于鼻咽癌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主要寄希望于二级预防,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而鼻咽癌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的途径包括: (1)高发区人群鼻咽癌筛查; (2)鼻咽癌标记物的检测;

(3)提高人群对鼻咽癌防治意识等【1】。

参考文献:

【1】彭解人,李晌;老年鼻咽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实用老年医学,2008,4,22(2); 【2】黄贵彪,黄志碧 ,姜岳明;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4,30(4);

【3】黄腾波,柳青,黄惠明,曹素梅;广东鼻咽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2,4,19(2)。

【4】钟健略,冼珍妹,刘伟;鼻咽癌;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3,27(2) 【5】李振权;鼻咽癌流行病学的一些特点,癌症,1985,4(4)。

【6】黄志碧, 姜岳明, 方益敏;广西鼻咽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2,28(4) 【7】陈斌,般善开;鼻咽癌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状况;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02,5,4 【8】张少华,吕波,蔡悦成;肇庆市5352例鼻咽癌流行病学调查;中医基层医药,2005,7,12(7)。

第三篇: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一、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C、HBeAg和抗Hbe:HbeAg出现较晚,在病变极期后消失,一般仅见于HbeAg阳性血清,若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抗Hbe出现而HbeAg消失,称为血清转换。抗Hbe阳转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期,传染性降低。

2、HBV DNA:存在于Dane颗粒中,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最直接、最灵敏标志。

3、肝炎流行病学特点

甲戊型: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播

乙丙丁型:体液或血液传播,如母婴传播、输血、密切接触及性传播等。

4、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 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

黄疸前期:本期持续5-7天,甲戊型起病急,多伴发热,其他型多起病缓慢。主要症状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肝功能主要为ALT升高。

黄疸期:本期为2-6周,自觉症状好转,尿黄加深,皮肤和巩膜出现黄疸,1-3周达峰,肝脏大而质偏软,脾脏轻微肿大,部分患者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功检查为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恢复期:本期持续1-2月,症状渐消,黄疸消退、肝脏脾脏回缩,肝功能正常。 总病程2-4月,一般不超过6个月

5、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有慢性肝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改变者。可分为轻重中三度。

重度慢性肝炎:有岷县或持续的感言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6、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表现及诊断

1)肝衰竭表现: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

2)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总胆红素≥17.1μ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 3) 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出现胆酶分离,血氨升高 4)腹水

5)出现肝肾综合征,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

6)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 ADD:胆酶分离即在重型肝炎患者出现的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现象。

7、窗口期:即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后,机体尚未产生免疫抗体的时期,此期抗病毒抗体检查为阴性,易漏诊。

8、肝炎的重要并发症

A肝性脑病:旧称肝性昏迷。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其主要表现包括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昏睡或昏迷等。

B、急性肾功能不全:又称为肝肾综合征或功能性肾衰竭。在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时发生。 C、腹水:在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时发生。钠潴留是早期产生腹水的主要原因。

9、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的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的发生率。只有慢性乙丙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疗,并非所有的肝炎都需要。

2、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病毒,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

发热期---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害和肾损害,发热多称稽留热和弛张热。“三痛”即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即面红、眼红、颈胸红;“一肿”,即球结膜水肿。

低血压休克期---血压刚开始下降时四肢尚温暖,后血容量继续下降则出现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当大脑供血不足时,出现烦躁、谵妄、神志恍惚的表现。

少尿期---主要表现为“一加重”即高血容量综合征,“二紊乱”即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三中毒”即尿毒症、酸中毒、水中毒

多尿期---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又分为移行期(尿量由400ml增至2000ml )、多尿早期(尿量每日超过2000ml)、多尿后期(尿量每日超过3000ml) 恢复期---多尿期后,尿量恢复到每日2000ml以下。 ADD:高血容量综合征,即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因水钠潴留引起的血容量增加,表现为心慌、头痛、血压增高、脉压增大,心音亢进,此期易出现肺水肿、充血性心里衰竭和脑水肿等。 【治疗】综合治疗为主,早期抗病毒治疗,中晚期针对病理生理对症治疗,做到“三早一就”,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 补充血容量---宜早期、快速和适量,争取在4小时内稳定血压。应晶胶结合,以平衡盐为主,切忌单纯输入葡萄糖液,重者可输入双渗平衡盐液。由于本期存在血浓缩,不宜输入全血。血容量补充过程中,密切观察血压变化,血压正常后输液仍需维持24h以上。

3、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或日本脑炎,是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典型临床表现】

初期:第1-3天,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极期:病程第4-10天,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状。(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本期的严重症)

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日趋好转。

后遗症期: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及痴呆等。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IgM可在病程第2天CSF中检测到,2周时达峰,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补体结合试验为检测IgG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发病2周后出现,不能用于早期诊断,可用于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调查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重点处理危重症 对症治疗为主。

高热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降温不宜过快、过猛,禁用冰水擦浴,以免引起寒战和虚脱),药物降温为辅(应防止用药过量致大量出汗而引起的循环衰竭),同时降低室温。亚冬眠疗法---适用于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者,具有降温、镇静、止痉作用,肌注氯丙嗪和异丙嗪,因有抑制呼吸中枢的作用,故应保持呼吸通畅。

抽搐处理:去除病因及镇静止痉,若因高热引起,则降温为主;若因脑水肿所致,应加强脱水治疗;若因脑实质病变则使用镇静剂,常用地西泮,亦可采用亚冬眠疗法,巴比妥钠可预防抽搐

呼吸衰竭处理:去除病因对症治疗。氧疗;因脑水肿导致应加强脱水治疗;因呼吸道分泌物阻塞者应定时吸痰、翻身拍背,必要时用化痰药物和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道切开;中枢性呼吸衰竭时可使用呼吸兴奋剂,首选洛贝林,亦可用尼可刹米;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东莨菪碱、阿托品、酚妥拉明,可改善脑微循环、减轻脑水肿、接触脑血管痉挛和兴奋呼吸中枢。

4、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单链RNA反转录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CD4+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或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感染和肿瘤,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 【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HIV存在于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唾液、眼泪和乳汁等也含有HIV 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为我国的主要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可经胎盘传播,或经产道及产后血性分泌物、哺乳传给婴儿 其他---接受HIV感染者的器官移植、人工受精或污染的器械等。 【病理特点】

组织炎症少,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多,主要产生细胞免疫,如导致CD4+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单核-吞噬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异常,异常的免疫激活。 人肺孢子菌肺炎为常见的机会感染;卡波希肉瘤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HIV相关症状期、机会感染及肿瘤期) 【治疗】抗反转录病毒为主(ART)

婴幼儿期,对于小于18个月的婴儿,首先选用PCR测定HIV DNA,阳性则可诊断,或PCR两次测定HIV RNA均阳性者可诊断。

5、伤寒:由伤寒杆菌(沙门菌属,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体表Vi抗原)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有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为唯一传染源

带菌者---潜伏期带菌者、暂时带菌者(恢复期排菌但3个月内停止)、慢性带菌者(恢复期排菌超过3个月者)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潜伏期---形成第一次菌血症,未被胃酸杀灭的伤寒杆菌在回肠下端,穿粘膜上皮侵入回肠集合淋巴结形成初发病灶,后侵入肠系膜淋巴结经胸导管入血循环。 初期和极期---形成第二次菌血症,伤寒杆菌向肝、脾、胆、骨髓、肾和皮肤等器官组织播散。 1)初期,为病程的第一周,最早出现的是发热。

2)极期,为病程的2-3周,此期传染性最强,出现伤寒特征性临床表现,如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玫瑰疹:在病程的7~14天(极期的5-6天)出现的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约2-4mm,压之褪色,多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四肢罕见,一般在2-4天变暗消失,可分批出现 、缓解期---为病程的第四周, 极期和缓解期,一部分细菌随胆汁排出肠道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另一部分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结,形成更严重炎症反应,易出现肠出血(累及血管时)、肠穿孔(累及小肠肌层和浆膜层时),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4)、恢复期---为病程的第四周,体温、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 【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血常规:类病毒感染血象,WBC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血和骨髓培养:阳性。为最常用的确诊依据,在病程1-2周阳性率最高,且骨髓培养的阳性率(80-95%)高于血培养,骨髓培养受抗菌药物影响较小。

肥大试验:阳性。多在病程第二周出现阳性,但阳性率最高时期在第4周。有假阳性可能,当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或O抗体效价有四倍以上的升高时,才有辅助诊断意义。 【治疗】

病原体治疗,首先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儿童和孕妇伤寒患者宜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

并发症治疗,肠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血压和大便出血量,暂时禁食,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应用止血药,如维生素K、卡巴克络(安络血)、酚磺乙胺(止血敏),必要时输血,内科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

6、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亦称为志贺菌病,主要表现为腹痛、排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装,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病理解剖】

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乙状结肠与直肠,严重者可波及整个结肠和回肠末端 急性菌痢:肠黏膜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典型病程初期为急性卡他性炎,后出现特征性假膜性炎和溃疡形成,最后愈合。假膜是由渗出物中的大量纤维素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假膜脱落后,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地图状”溃疡。由于病变局限,故溃疡表浅,肠黏膜穿孔少见。急性菌痢中,中毒性菌痢肠道病变轻微,突出的病理改变为大脑及脑干水肿、神经细胞变性。 慢性菌痢:肠黏膜水肿和肠壁增厚,肠黏膜溃疡不断形成和修复。 【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重型、中毒性菌痢

普通型:起病急,畏寒发热,伴头痛、腹泻,多先为稀水样便,后为黏液脓血便,每日10余次至数十次,变量少,可有里急后重感,常伴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无中枢神经功能症状。

中毒性菌痢:2-7岁儿童多见,成人偶发,可发生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衰竭,临床以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局部肠道症状很轻或缺如。 休克型:即周围循环衰竭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脑型:即呼吸衰竭型,因脑血管痉挛导致脑水肿、甚至脑疝,严重者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混合型:以上两者兼有

慢性菌痢: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 【诊断】

多发生在夏秋季,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急性期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

大便常规检查---外观为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和少数红细胞。

7、猩红热:由A组β型链球菌(又称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明显脱屑。皮疹有“粒疹”、“线状疹”、“草莓舌”,“杨梅舌”等。

线状疹:又称pastia线或帕氏线,在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呈紫色线状。 【治疗】

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

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每天2-3次/d,肌注,连用5-7天。脓毒型,加大剂量到800万U-2000万U/d,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成人1.5-2.0g/d,分四次静脉滴注。

4、流行性脑脊髓炎:简称流脑,由脑膜炎奈瑟氏菌(又称为脑膜炎球菌,G-)引起的机型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出现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流行病学】带菌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性感染率高。通过呼吸道直接传播。 【临床表现】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型 普通型

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败血症期 脑膜脑炎期 恢复期

巨脾型:最常见。脾脏进行性增大,下缘可达盆腔,表面光滑,常伴脾功能亢进。

腹水型:是严重肝硬化的重要标志,可长期停留在中等以下,但多数进行性加剧,以致腹部极度膨隆。 结肠肉芽肿型 侏儒型

异位血吸虫病(异位损害)---见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人体常见异位损害在肺和脑。

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虐、三日虐、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雌性按蚊。

传染期:间日虐1—3年;恶性虐1年以内;三日虐3年以上,偶达数十年

三、基础治疗:

1、发作期及退热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

2、要注意水分的补给,以食欲不佳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至恢复期给高蛋白饮食;吐泻不能进食者,则适应补液;有贫血者可辅以铁剂;

3、寒战时注意保暖,大汗应及时用干毛巾或温毛巾擦干,并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以免受凉;高热时采用物力降温,过高热患者因高热难忍可药物降温;凶险发热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详细记录出入量,做好基础护理;

4、按虫媒传染病做好隔离,患者所用的注射器要洗净消毒。

四、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第四篇:春季流行性疾病防控宣传活动总结

春季是流行性疾病的高发期,为做好春季流行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广大师生学习和了解卫生知识,形成崇尚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营造“人人关心卫生,人人讲究卫生”的新局面,现将我校春季流行性疾病防控宣传活动总结如下:

一、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为确保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春季流行性疾病防控宣传活动”工作领导组。及时制定活动方案,活动中做到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结合学校实际,在全校进行了广泛宣传和动员,以“全员参与”为目的,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校园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全面多次动员,号召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清理校园卫生死角、公共绿化带和师生个人卫生,并对全体师生进行了流行性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全体师生进一步提高对本活动的认识。

四、组织活动,落实行动

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我校在整个春季是流行性疾病宣传活动中,开展了以下具体活动:

1.利用周一升旗仪式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动员,召开了教师大会,向全体教师进行了活动动员;利用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春季是流行性疾病有关常识,使全体师生思想意识得到提升。

2.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各班举行了一次防控春季是流行性疾病专题黑板报。

3.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了校园环境大清扫,对厕所、垃圾堆等卫生死角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师生在共同参与环境整治过程中增强了保洁意识和争创卫生校园的积极性。

4.各班利用班队会开展了“防控春季是流行性疾病”活动主题班会,让学生提高对流行性疾病的认识。

5.举办了一场预防春季是流行性疾病的讲座。

防控流行性疾病宣传活动即将过去,但我们仍将加宣传力度,真抓实干,争取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上取得更大的成绩,提高全体师生预防春季是流行性疾病能力。

白山小学

2012年3月30日

第五篇:皮肤性病学重点总结考试必过版

课后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 种性疱疹、 疱疹性角膜结膜炎 。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亲和

3、根据临床表现特点不同,可将病毒性皮肤病分为 新生物型(如各种疣)疹型(如单纯疱疹)、 红斑发疹型(如麻疹)三型。

一、名词解释

1、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英文缩写ZAP,带状疱疹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

损痊愈后,均可伴有神经痛,统称ZAP。

2、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英文缩写PHN,带状疱疹在皮损消退后,通常4周后,

神经痛持续存在者,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3、Ramsay-Hunt综合征带状疱疹病毒侵入面神经导致其运动和感觉神经受

损,发生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症。是带状疱疹常见并发症。

三、简答题

1.试述复发型单纯疱疹的临床特点

答:

1、好发于口周、鼻周、外阴,也可见于口腔黏膜等部位。

2、早期局部自觉灼热,随后出现红斑,簇状小丘疹和水疱,可相互融合,

数天后水疱破溃形成糜烂、结痂继而愈合。

3、病程1~2周。

2.试述带状疱疹的诊断依据及治疗要点

答:

一、诊断依据:

1、典型临床表现: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

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或灼痛,处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5天,亦

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颅神经、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患处常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

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炮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正常。

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但

也有例外。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

较为剧烈。

2、特殊表现: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可出现Ramsay-Hunt 综

合征)、播散性带状疱疹、并发HIV感染。

二、治疗要点:

1、系统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治疗,镇静止痛,糖皮质激素。

2、外用药治疗。外用药以干燥、消炎为主。眼部用药需请眼科医生协同处理。

3、物理治疗。如紫外线、红外线局部治疗。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流行病学范文 下一篇:爱笑会议室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