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世说新语教案(通用9篇)
篇1:咏雪世说新语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个旧十中 张云霞 2012-12-11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多角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让我们猜一个好不好? PPT1
猜谜语:小白花,飞满天,下到地上像白面,下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雪(学生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才子才女比试比试如何呢?
出示文题
二、作家作品
学生齐读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
三、诵读课文:
同学们,这篇文言文很短小,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顿。
(一)欣赏课文,出示课文内容,师范读。
刚才,同学们听读了课文,接下来完成读音练习。
二)朗读练习。
1、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自由朗读。
谢太傅 fù 俄而 é
雪骤 zhîu
柳絮 liǔ xù 无奕 yì
王凝之 níng 谢道韫 yùn
2、读字词
3.读课文
四、解读课文:
(一)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
熟悉了词语,只是扫除了文字障碍。要真正读懂课文,我们还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来细加体会。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读懂文章。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解释重点词,找出疑难处并进行交流。
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 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结合《山市》,无何,未几,既而,逾时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
因风起:乘着风飘起。
(二)翻译课文
我们已经了解了全文的意思,能不能试着背诵呢?
(三)初步背诵课文:
出示参考译文,请学生对照译文试背课文。
大家做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课文内容讨论几个问题。
五、研读课文:
(一)小组讨论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难点)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点拨
1、融洽、欢快、轻松、温馨
2、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 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 “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3、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二)学习总结:
课文讲述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同学们,经过学习,课文你读懂了吗?让我们再一起来背一下课文吧!
(三)再次背诵课文。
这篇文章中,谢道韫之所以能说出这样优美的句子,是因为她有丰富的想象力,抓住了雪的特征。
六、拓展延伸:
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欣赏:出示雪景图和咏雪名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雪)
——岑参
巩固训练: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请用原文填空。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俄而雪骤()()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与儿女讲论文义()
3、对于谢太傅的题目,兄子与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1、预习《陈太丘与友期》,准备一个古代聪明少年的机智故事。
2、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八、课后反思
家扣文本的特点,紧扣新课标,紧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划分为这样几个步骤:理解读——积累读——品味读——创造读,层层深入,达到在积累的基础上,迁移运用。
篇2:咏雪世说新语教案
绵竹市板桥学校 陈正萍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朗读文言文方法,熟读课文。
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文词语,“讲论文义”、“俄而”、“骤”、“欣然”、“未若”、“因”、“差可拟”。
3、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与运用,理解比喻中神似的重要性。
(一)过程与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疏通文意。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教师平等参与,与学生共同学习。
3、通过多媒体感受雪的形、神,分析理解比喻句。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文章温馨的家庭氛围,懂得家庭亲情和谐的重要性。
2、认识到家庭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热爱家庭亲情、维护社会和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朗读训练
2、理解文意
3、修辞方法比喻的运用,美句赏析
4、了解比喻的形似与神似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积累的古代诗歌的咏雪诗句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咏雪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古代家庭,看看两位古代儿童对纷纷大雪做了怎样的描绘。<二>探索新知
1、关于作者和《世说新语》的介绍 学生通过看课下注解了解文学常识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朗读前先讲解文言文朗读要点。
课件呈现文言文朗读要求:文言文朗读要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
2、扫除字词障碍
检查学生对重点字音掌握情况
抽一位学生读课件呈现的重点字音,学生评价,课件再呈现正确注音,学生齐读。字音:
谢太傅(fù)雪骤(zhòu)柳絮(xù)无奕(yì)道韫(yùn)学生自读课文,再抽一位学生朗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点拨要读好文言文,断句是关键,也就是节奏停顿。
课件呈现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学生齐读全文
3、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疏通
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课件呈现),抽学生解释,学生评价,课件呈现答案。大声读一遍。
(1)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解诗文)(2)俄而雪骤(不久)(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4)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可以比拟)
2、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抽学生朗读课文翻译,教师修正。
4、分析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根据记叙的要素理清课文内容 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
人物:谢太傅 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学生再读注解,理清人脉关系,感受高雅的家庭氛围。学生再读课文,感受温馨的家庭氛围
5、探究学习赏析句子 看画面,感受情景 找出句子,分析妙处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学生评价两个句子 教师点拨:
明确: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基础。柳絮给人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你认为作者偏向于哪一句?
从补充谢道韫的身份看出,作者暗示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成语“柳絮才高”,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比喻 形似--神似
例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运用修辞的作用:形象生动 <三>、拓展延伸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抽生说意思,讨论:体会到什么?)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四>课堂小结
师:本文短短71个字,却为我们塑造了如此鲜明的人物形象,营造了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庭气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谢道韫的聪慧。通过两句比喻句相信“雪”在同学们心中也已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撒盐空中(形似)
篇3:《世说新语》的思想特色
《世说新语》记述的时代是变幻莫测人生无常的, 但《世说新语》记述的世界是充满情趣的, 许多故事往往表现出喜剧色彩, 使人读来情趣横生。例如, 王戎以俭啬著名, 吝啬达到了令人可笑的程度:“王戎俭吝, 其从子婚, 与一单衣, 后更责之。” (《世说新语·俭啬》) 儿子结婚只给他一件单衣, 事后王戎还给要了回来。“王戎有好李, 卖之, 恐人得其种, 恒钻其核。” (《世说新语·俭啬》) “王戎女适裴颁, 贷钱数万。女归, 戎色不说, 女遽还钱, 乃释然。” (《世说新语·俭啬》) 这些可笑的行为发生在十分富有、地位非常高的一代名士王戎身上。再如, 庾翼在丈母娘和妻子面前表演骑马的本领, “始两转, 坠马堕地”, 而他则“意色自若” (《世说新语·雅量》) 这是一个滑稽好笑的场面。在这里缺点或过失成了富有情趣的品格或行为。文本似乎不是要嘲讽, 反倒像是在欣赏。人物不以其缺点为缺点、以其过失为过失, 也似乎对其缺点或过失缺乏自觉, 因而仍沉溺或执着于这种包含缺点或过失的原态生活。这种无所顾忌的缺憾, 这种我行我素的生活, 从反面说明了人物出乎自然的本性。这些喜剧性的小品使人轻松和愉悦、令人慰藉和满足。一方面是安死, 一方面是乐生, 这使得《世说新语》有着一种明朗而高远的情绪氛围, 体现了人们对现实拘系的摆脱。
《世说新语》中有许多对人的形象的描述和赞美。这种描述和赞美固然可以看作是对人的外貌形象美的一种发现, 但作品更为注重的是人的整体形象美的核心在于精神的超拔, 在于神。于是, 精神化的外貌不是以肉体的强悍为特征, 而是以身体的弱化、虚化为代价, 似乎只有肉体的弱化、虚化才能更好地呈现、突出精神, 以免因为肉体的强悍而淡化精神。这在卫玠的身上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王丞相见卫洗马, 曰:‘居然有羸形, 虽复终日调畅, 若不堪罗绮。’” (《世说新语·容止》)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 人久闻其名, 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 体不堪劳, 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 (《世说新语·容止》) 这是对文弱的直接赞赏。
《世说新语》对于生命的感悟, 对于现实的超脱, 最重要是通过真正的名士来表现的。这些士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为之士, 一类是放诞之士。前者从容平静、独立超然, 后者我行我素、无所顾忌。无为的名士守持自己本性, 不受外界外物的干扰;放诞的名士按照本性行事, 不受外界外物拘系, 以平常之心做骇俗之举, 也表现出从容超然的心态。因此, 不管是无为还是超然, 其出发点都是本性的自然, 都是不受外物所累, 都是为了摆脱现实的拘系, 以获得精神、人格上的自由。他们超越现实 (有时也是躲避现实) 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饮酒、可以遁林, 如竹林七贤。竹林成了一个界限、一道屏障, 将俗世隔离开来, 在林中形成一个自由高雅的精神世界。进入这个竹林, 也就是从现实退避到精神的世界。
篇4:《世说新语》四则
[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
②日中:正午。
③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犹“令尊”。
④委:弃。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外出,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不到,太丘就不再等他,自己先走了,他走后朋友才来。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令尊在家吗?”他回答说:“他等了您好久不来,已经走了。”朋友就生气了,说:“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已正午而不到,这是不讲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他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进门里不理他。
晋明帝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①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②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③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问:“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
①东渡:西晋灭亡,王室过江,定都于建康(今南京)。意:缘故。
②何如:和……比怎么样。
③居然:显然。
(译文)
晋明帝年仅几岁时,坐在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询问洛阳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明帝问为什么至于落泪,元帝就把国土沦丧王室东迁的不幸全告诉了他,随即问明帝:“你认为长安和太阳哪里远?”回答说:“太阳远。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日边来,显然可知。”元帝认为他的回答很不一般。第二天,召集群臣宴会,把明帝的说法告诉了大家。又重新问他,他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脸色都变了,说:“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同呢?”他回答说:“抬头就看见了太阳,却望不见长安。”
谢道韫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①讲论文义。俄而雪骤②。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③。”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注释]
①儿女:这里指子侄晚辈。
②骤:急。
③差可:颇可;拟:比拟。
(译文)
谢太傅(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会集家人,给子侄们讲论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得大了,谢公兴致勃勃地说:“白雪纷纷像什么?”侄子胡儿(谢胡)说:“可以比作撒盐于空中。”侄女(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因风而起。”谢公开怀大笑。
孙子荆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①,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②”,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③;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注释]
①隐:隐居。
②当:将;枕石漱流:以石为枕,用流水漱口,形容隐士的生活。
③洗耳: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接受;尧又让许由做官,许由不想听,就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这里有不愿出世之意。
(译文)
孙子荆年轻时想要隐居,对王武子说“我将枕着石头,以清流漱口”,误说成“用石头漱口枕着清流”。王武子说:“流水可以枕,石头可以漱口吗?”孙子荆说:“以流水为枕,是为了要洗净耳朵;用石头漱口,是为了磨砺牙齿。”
(讲解)
《世说新语》本名《世说》,旧题刘义庆撰,义庆彭城(今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南史》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四库全书》认为《世说新语》是“义庆所集”,大概是刘义庆和他的门下士共同编写,义庆总其成。全书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等分为三十六门,每门包括相类的若干则故事,记录的都是一些遗闻逸事,上起后汉,下迄东晋,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约有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虽然未必都合于史实,却反映了当时士族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以及时代风气,尤其是故事简洁生动,文字朴素自然,对后世的笔记小说颇有影响。
这里所选的四则记载的是几位少年的故事。
《陈元方》一则选自《方正》门。“方正”指人的品行正直无邪。你看,年仅七岁的陈元方面对失约而又失态的长辈敢于毫不留情,直斥他的“无信”和“无礼”,可谓理直气壮,迫使对方自惭形秽。
《晋明帝》一则选自《夙惠》门。“夙惠”就是早慧的意思。晋室东迁的时候,一次从故都长安来了人,晋元帝问年仅才几岁的晋明帝“长安何如日远”?明帝回答“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神气俨然老练。元帝为彰明他的聪明,在宴会上再次问他,他却回答“日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就不仅是应对敏捷、憨态可掬的表现,而是富有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了。后人于是就用“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可至。
《谢道韫》一则选自《言语》门。“言语”就是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意思。这故事里讲咏雪的比喻,谢胡用“撒盐空中”作譬,撒盐是当时的习俗,遇有不吉利的事情或参与有风险的活动时,就向空中或己身撒盐,表示祛除邪气。这个比喻虽有当时的生活基础,但不很贴切。谢道蕴则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况,她很自信,所以大胆地说“未若”。就因为这几个字,道韫成了才女的代表。《红楼梦》里说林黛玉有“咏絮才”,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孙子荆》选自《排调》门。“排调”就是嘲戏调笑的意思,表现一个人的机智幽默。孙子荆把话说错了,靠他的聪明敏捷,把说颠倒的话赋予崭新的含义,竟然比原先要说的话还深刻。
篇5:咏雪世说新语教案
学习目标
1.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3.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课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咏雪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2.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 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习的课文,就有三位这样的儿童。
三、正课
1. 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末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弥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3、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4、质疑: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文雅……
5、质疑: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子女,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质疑: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7、质疑:“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不同的解释
(1)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
(2)笑前一喻,乐后一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8、探究质疑: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纷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好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9、质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讨论并归纳:可自由发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像鹅毛漫天飞舞,像蒲公英种子
四.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泳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时间,地点,缘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一、1.二、1.3.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道旁李树》《复裈》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读翻译。2.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语
《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还有这样一则故事:王戎小时候看到路旁有一棵李树,上面长着许多李子。小伙伴们都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你知道他为什么不去摘吗?请看课文。
三、正课
1. 朗读《道旁李树》。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 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3. 质疑: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
讨论并归纳: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面目思索的结盟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不应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
二。
4.质疑: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讨论并归纳: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戎是聪颖机智孩子。
5.朗读《复裈》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6.指导学生翻择课文,一人一句。
7.质疑:韩康伯说“火在慰斗中而柄热”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比喻上身穿暖和了,下身就不会冷了。
8.质疑:每亲认为他“导”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母亲认为觉得他小小年纪(才几岁)就能类比恰当,就能替大人着想,为家庭分忧,觉得他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四、课堂小结
《世说新语》中有很多类似的有趣的小故事,希望大家有机会找来读读。
1.词语小结
导:母甚导之 以……为异 对…… 感到惊异
水土导也 不同
道:国人道之 说
看道旁李树 路
然:公欣然曰: ……的样子
取之信然 这样
所以然者何 这样
2. 古今导义
因:古义:凭借 未若柳絮因风起
今义:因为
走:古义:跑 诸儿竟取之
今义:行走
寻:古义:过一些日子 寻作复裈
今义:寻找
酷:古义:特别 家酷贫
今义:残酷
3.导 母甚导之 意动用法 以……为导 对……感到惊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
一、1.2.3.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篇6:咏雪世说新语教案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学法指导: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导入:请同学讲述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古代小说所记得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刘义庆编著。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疏通句篇: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组)(1)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怎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明确:文章交代咏雪背景只有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书官宦之家,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当然是谢太傅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2)“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明确;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主讲人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来了两个答案,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但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4、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都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一大特点。
四、拓展延伸: 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词,都与飞雪有关:“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这两首词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表达的是什么情感?(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的雪景。
五、布置作业: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篇的学习情况。
二、疏通句篇:《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讨论)
1、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3)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2)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4)《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就是刚正不阿,为人正派的意思。为什么没有列入“夙惠”一门?(“夙惠”是专门记录聪明儿童的故事。这一则故事虽然也表现了他的聪明,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两个词的是全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责备客人,从反面来说“信”、“礼”的重要性,所以„„)(5)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4、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5、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6、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四、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为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问题:(1)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的内容。(2)陈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亲有无功德吗?
五、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客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时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篇7:咏雪世说新语教案
《世说新语》 两则
一、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两则是初中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其中,《咏雪》一文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纪和来客的机智对话,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片教育孩子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本文的内容、文体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意,学习古人智慧、守信的美德。
二、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呵护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是课堂教学的主题,针对这些,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基本方法,是引起学生与作者共鸣的最佳途径,学生读中积累,读中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
(2)讨论法,小组讨论,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使信息呈立体交叉式传递,也更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新理念。
(3)问答式教学法,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即对话,可以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三、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设置法来导入新课,既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吸引力,又能迅速地让学生进入到理想的学习氛围中。我设计的导语是: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历史上有很多成功人士在年少时就崭露头角,如骆宾王做诗《鹅,鹅》时只有七岁,甘罗做宰相时只有十二岁,这些都已成为千古佳话。不过,在座的各位也是意气风发、不同凡响呀。同时,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大家也可以真真切切地体会一下中国是诗书礼仪之邦。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小才女,她叫谢道蕴。
(2)诵读课文,语文的学习重在读,读中知其意,读中会其理,读中可以品评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儿来。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老师先范读再教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正音,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然后自由练习朗读。
(3)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标出来。
(4)研读课文,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采用问答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设计了七个问题,既强调对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又训练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思考,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围绕着“内集”让学生回答:目的是什么,参加人有哪些,天气状况如何,深层次思考:为什么会着重写天气;围绕着“咏雪”学生回答,文中考题是什么,答案有哪些,深层次思考:细读课文,谢太傅欣赏谁的答案,胡儿和无奕女谁自信,你认为谁的答案较好,你认为“聪明”从哪儿来等这些问题,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体会文意,同时又促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
(5)学生在体会文意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直至背会。
四、板书设计
遵循简洁直观又能画龙点睛的原则,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撒盐空中过中不至—无信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篇8:《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
①王敦:东晋权臣,居功做乱,后被诛杀。②石头:城名。(今南京附近)③明帝:东晋明帝司马绍。④温太真:温峤,字太真。为明帝所信赖,为王敦所畏忌。⑤东宫率:太子侍从官员,守卫东宫。⑥司马:高级武官的侍从官员。⑦何似:怎么样。⑧钩深致远:能探取深处的物,能招致远方的人。语出《易·系辞》,这里形容人贤能聪明。
桓公①伏甲②设馔,广延③朝士,因此④欲诛谢安⑤、王坦之⑥。王甚遽⑦,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日:“晋阼⑧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⑨,讽“浩浩洪流”⑩。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
①桓公:桓温,东晋权臣,晋明帝女婿。后谋篡位,未果而死。②伏甲:埋伏武士。③延:邀请。④因此:借此,趁机。⑤谢安:东晋名臣,文武全才,为世所称道。⑥王坦之:宇文度,东晋名士、大臣,年少即誉为:“江东独步”。⑦遽(jù):慌张、惶恐。⑧阼(zuò):皇位,国统。⑨洛生咏:东晋南迁,中原人渡江后仍然使用以洛阳音为准北方话。与以金陵地区为代表的吴音为当时方言的两大系统。⑩浩浩洪流:嵇康所作《赠秀才入军》一诗的诗句。
钟士季①精有才理②,先不识嵇康③。钟要④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⑤,向子期⑥为佐鼓排⑦。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⑧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世说新语·简傲》)
[注释]
①钟士季:钟会,字士季。西晋重臣,多立功勋恐惧功高震主,后欲谋反,被诛。②才理:才智。③嵇康:“竹林七贤”之一,有节操,工诗丈,通音理,名重当世。后为司马氏杀害。④要:邀请。⑤锻:打铁。⑥向子期:向秀,字子期。“竹林七贤”之一,通老庄之学,与嵇康相善。后为司马氏杀害。⑦鼓排:拉风箱。⑧移时:过了好久。交:交谈。
《世说新语》一书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言谈风尚。这些记述往往辞简意赅,寥寥数语便可勾画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记述的史事又显得意趣盎然,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一则故事通过王敦和温峤间的两次问答,表现了王敦的弄权跋扈,突出温峤不屈淫威,机警勇敢的品格。首次发问,王敦为了罢黜明帝的阴谋,“奋其威容”,试图迫使温峤赞同自己的意见。但是温峤的回答一语双关,富有机智,字面上以“小人”和“君子”相对,谦下地表示自己没有能力去臆测君王的行事,其实意在批评王敦做臣子的不应该随便议论君王。王敦看到没有得到预期的答案,于是再次发问,“声色并厉”,逼迫温峤随从自己的意愿。但是,王敦的愿望再次落空,温峤的回答一方面恰当地回应了他的问题,切中肯綮地赞扬了明帝的优点;一方面针锋相对地揭露了他的阴谋,旗帜鲜明地肯定了明帝的孝行。
第二则故事通过谢安和王坦之二人面对杀身大祸,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意态、言行的对比,突出了谢安为人豁达,置生死于度外的性格特征。桓温设计想要杀害谢安和王坦之,于是坦之再无法保持名士风度,表情“甚遽”;乱了手脚,不能思考,只好向谢安问计。而谢安则“神意不变”,大义凛然地指出,这次事变关系国家兴衰,不可等闲视之。这样的态度和警示使得王坦之更加害怕,想到自己的安危于是“恐状”“转见于色”;谢安则相反,因为不顾虑生死所以“宽容”“愈表于貌”,甚至从容不迫地讽咏起嵇康的诗句。俗语云“临危不惧方显英雄本色”,谢王二人虽同为名士,于此则高下立判。
第三则故事突出了嵇康和向秀不畏权势、我行我素的个性特点。钟会做为王室勋臣,名重当时,于是想向当世名流展示一下自己的威势,携同所谓“贤俊之士”,去会一会颇具盛名的嵇康。令钟会吃惊的是竟看到嵇康和向秀一起打铁的景象。更令钟会难堪的是嵇康和向秀对他们的到来,“傍若无人”,一直没有做出应有的问侯。身为饱学之士却以打铁为乐,面对权贵却能视若等闲,由此可见嵇康、向秀不为世俗所羁的个性。正当钟会感到无趣,准备悻悻离开时,嵇康又有意留难,问道:“到这儿来,你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钟会无法恰当回应,只得勉力答道:“听到了所听到的,看到了所看到的。”这句回答乍一听来似是而非,模糊不清,但细细想来又确有所指。他们的会面始终“不交一言”,钟会又没能受到嵇康、向秀应有的接待,此来可谓毫无收获,但又不好当面发作,所以只能似是而非地勉强做答,以此来摆脱难以言表的窘境。但是这次会面,使钟会体会到了嵇康、向秀不羁世俗、不拘名教、我行我素的个性,他的回答似乎正是要指出这点,所以事实上又是确有所指的。
篇9:世说新语中咏雪的诗句
言语第二之七十一、咏雪之才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谢太傅(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召集家人,给晚辈们探讨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起来,太傅欣然说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哥哥的儿子胡儿(谢胡)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太傅高兴得大笑.这个女子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言语第二之七十、清言致患
(原文)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译)王右军(王羲之)和谢太傅(谢安)一起登冶城,谢安悠然遐想,有超脱世俗的志向.王羲之对谢安说:“夏禹勤于政事,手脚都长了茧子;周文王忙到很晚才吃饭,觉得时间都不够使.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人人应该为国效力;而清谈废弛政务,虚文妨碍正事,恐怕不是现在所应该提倡的.”谢安回答道:“秦始皇任用商鞅施行法制,也不过历经两代就亡了,难道是清谈造成的祸患吗?”
言语第二之七十二、两可之间
(原文)王中郎令伏玄度、习凿齿论青楚人物,临成,以示韩康伯,康伯都无言.王曰:“何故不言?”韩曰:“无可无不可.”
(译)王中郎(王坦之)让伏玄度(伏滔)、习凿齿评论青州和荆州的人物,写完以后,王中郎拿给韩康伯看,韩康伯一言不发.王中郎说:“怎么不说话?”韩回答:“无可无不可.”
咏雪的诗句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3、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巍巍暖气吹。——毛泽东《咏雪》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7、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8、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集条分树玉,拂浪影泉玑。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李世民《咏雪》
9、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0、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1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2、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13、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洪升《雪望》
14、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傅察《咏雪》
相关文章: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01-23
8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01-23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01-23
世说新语的内容为何01-23
《世说新语》高中优秀读书心得01-23
语文世说新语管理论文01-23
读世说新语有感1000字01-23
古典诗词里的爱情01-23
浅谈中国古典爱情诗词01-23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