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国际走向(精选十篇)
国际走向 篇1
北斗系统正式取得国际海事应用合法地位
2014年初, 国家标准委和北斗系统管理办公室联合成立了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国家层面实现了北斗标准化工作的归口管理。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已经启动。同时, 联合中国民航局、中国海事局、工信部, 正在积极推进北斗进入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项目框架工作。
2014年5月, 船载北斗导航接收机设备性能标准通过国际海事组织的审议, 以决议形式向各成员国发布。2014年11月, 北斗系统服务性能获得国际海事组织批准, 以通函的形式向各成员国发布。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GLNOASS之后, 第三个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也意味着北斗系统已经正式取得国际海事应用的合法地位, 具备了进入海运业应用的条件。
积极推进北斗国际化合作发展
国际走向 篇2
[内容提要]:上世纪90年代后伊朗电影和韩国电影的异军突起亚不仅给亚洲新电影注入了令人兴奋的强心剂,也令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国际影坛为之侧目。从表面来看,伊朗电影扬威国际影展与韩国电影迅速占领包括本土在内的亚洲电影市场的震惊效果,同样让全世界电影人羡慕不已,但稍稍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两者间的细微区别:伊朗电影算得上是“走向国际电影节”的成功典范;而韩国电影则是作为一个健康良性的电影工业“走向国际电影”。这一字之差,却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策略,它们造成的结果也将大相径庭。本文试以伊朗电影《生命的圆圈》和韩国电影《共同警备区》探讨这两种“殊途殊归”的电影制作的选择,并以台湾新电影与香港新浪潮的历史作为类比参考文本。
[Abstract]:From the late 90’s in the last century, South Korea film and Iran film have been broken out and become the highlight of Asian films. As the new power of Asian films, they both attracted focus from all of the world including Hollywood.But in the view of culture strategy, they are rather different. South Korea film tries to become the mainstream film in the Asia-film-industry area, and further more, the international film world; but Iran film seems to intend to earn much more scholarship in the Europe artistic film circle.
This article cites two films: the circle (Iran) and JSA (South Korea) to discuss this different. The history of “the new wave of Hong Kong-Film” and “New Taiwan Film” will be made mention of in the comparison.
[关键词]:伊朗电影、韩国电影
背景:亚洲电影新力量——伊朗电影VS韩国电影
上世纪90年代后伊朗电影和韩国电影的异军突起亚不仅给亚洲新电影注入了令人兴奋的强心剂,也令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国际影坛为之侧目。
戈达尔在戛纳这样说道:“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基阿罗斯塔米·阿巴斯。”在很多人心目中,阿巴斯已成为今日伊朗电影的代表,他那充满伊斯兰宗教精神、人道主义关怀与东方美学趣味受到了包括伊朗观众在内的普遍欢迎。而《樱桃的滋味》堪称阿巴斯的代表。这部由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自编、自导并担任制片人和剪辑师影片获得第5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使伊朗电影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这是亚洲电影/第三世界电影的又一次胜利。从此,伊朗电影在欧洲艺术电影节的大奖名单上捷报频传。
以阿巴斯为代表的新伊朗电影也是在国际政治风云突变和革命后新伊朗政府对非伊斯兰教艺术和娱乐业审查制度得以实施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个政府积极支持符合伊斯兰教文化标准和基本规定的国产片。
一般说来,外界习惯将目前活跃在伊朗影坛上的电影人分成四代:早在1979年的霍梅尼革命发生的十年前,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系就读的达鲁希•梅赫朱依就拍摄出了伊朗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奶牛》(1969),他被称为是伊朗的第一代导演。阿巴斯与另一位伊朗电影新浪潮的主将演慕森•马克马巴夫被称为是第二代。与阿巴斯同时代出现的新浪潮导演还有巴赫拉姆•贝赛(《一个叫巴书的陌生人》)、帕尔维滋•沙亚德(《任务》)等。而拍摄了《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的马基德•麦迪吉与贾法•帕纳西则被看作是伊朗第三代电影导演。慕森•马克马巴夫的大女儿萨米拉•马克马巴夫与拍摄了在伊朗本土及国际影坛上名声赫赫的电影《醉马时刻》的青年导演巴赫曼•哥巴迪则被称为第四代伊朗导演。
合纵联横 走向国际 篇3
廖万隆的头衔很多,春保钨钢总裁,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华两岸文化经济协会理事长,柔道跆拳道等体育协会的理事长,公益事业的积极支持者等等。但是有一点是抹不掉的、最有分量的,他掌握着全球排名第三的“钨钢王国”——春保集团,是台湾第六届青年创业楷模。获奖当年,他只是个企业总资产两亿元的商人。如今,廖万隆已经成为全球惟一“一条龙”钨钢制造王国的大王。
廖万隆此次来杭州,是来参加中国第四届民企峰会,他获得了“世界华人贡献奖”。
在机场门口,记者见到了“钨钢大王”廖万隆,穿着淡黄的西装,简洁质朴。
合纵联横 兴起台湾
“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最喜欢做钨钢!”廖万隆在接受《华人世界》采访的时候答案脱口而出,快速又真诚。
“钨钢,是钨与钴的合金,是发展工业最重要的材料,其硬度已逼近钻石,且能承受摄氏千度以上的高温,甚至可以拿来用于军事用途。这是一个冷门的专业。”廖万隆的朋友潘恩郁总经理说,“廖万隆手里的生产线是全球罕见的,从江西赣州出发,经过福建漳州后,终点是福建厦门春保钨钢厂。这条生产线,被称为钨道。特别之处在于串联了钨矿的原料、生产和销售,不需要其他人的介入。”
廖先生对《华人世界》说,“我知道中国大陆产钨矿, 大陆钨矿丰富, 世界上75%钨矿产在大陆。改革开放后,大概在1984年左右我就来了,1990年开始筹备钱款买设备,在大陆设厂。我是掌握了改革开放的契机,利用了大陆广大钨矿的资源,又应用了我的技术、资金,才获得今天的成功。我觉得和大陆联系非常畅通,这也是一个优势。沟通时语言相通,血脉相连,而且文化习惯也都是一样的。”
和许多中小企业的成功路相同,廖万隆也是从进出口贸易开始做起。他与妻子共同创业,进口螺丝机械与模具。当时,螺丝机像印钞机般不断吐出钞票,一分钟可以“吐”出两百元。
但是,廖万隆不满足于螺丝生涯。因为台湾的螺丝厂,其钨钢模具的供应来源几乎被日、美垄断。廖万隆眼光远大,他与众不同地选择了走另外一条路:投入钨钢模具生产。
可是当时生产模具的技术哪里来呢?廖万隆定下决心去日本找技术,当时,不会说日文的他凭着一股子闯劲勤跑日本,那时候他一个月的机票钱几乎相当于春保卖出10副模具的获利。他没有气馁,足足花了5年的时间去作铺垫关系,说服日商转移技术。最终,他得到了技术。正是因为这一步,春保钨钢的营业额从2亿元一路冲破8亿元,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75%。在当时,他的钨钢在台湾已经可以说无可匹敌。
引进技术 走向国际
如何走向国际化,是廖万隆成功的转折点。当初,廖万隆已经获得成功,但是他不满足,他要做大做强。他想到,如果能获得上游的钨粉提炼,中游碳化钨的精炼,加上现有的模具加工,那就能形成一条庞大的供应链。
看到商机和抓住商机是完全不同的。这其中包含着重重的阻力。廖万隆不怕,他比一般人多的不仅是眼光的远大,更是那份钨钢一样的韧性的坚持。恰巧,机会来了。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廖万隆马上去大陆考察市场并得到消息,江西赣州的钨矿占了全世界储量的75%。
廖万隆当时构思好在江西赣州设立钨矿采集厂,而福建厦门不仅离赣州近,取得钨钢方便,而且对外运输也极为方便。上游的冶炼技术,中游的精炼技术,再串联他在下游已经获得的钨钢模具技术。他需要资金,需要人手,更需要技术。
上游和中游的技术怎么来?廖万隆先从中游开始着手,他让春保成为首家购买碳化钨的钨钢厂,与国外钨钢厂建立了关系。在当时来说,这是一步险棋,当时外国钨钢厂不信任中国提炼碳化钨的技术,春保钨钢的碳化钨必须重新加工才能使用,成本甚至比原成本高出两成。公司内部许多干部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廖万隆还是坚持走他的路,他愿意先吃点亏,结交朋友。
终于,他等到一个偶然机会,一个供应商的总经理退休,率领数十人投靠廖万隆,他终于得到了中游的精炼技术。获得中游的技术花费了他整整13年的时间。接着,又花了7年,他得到了上游的冶炼技术。
路遥知马力,自从这一条龙形成,春保钨钢的市场从台湾转向了全世界。年营业额以平均每年超过15亿元的成长速度向上攀升。这是一大进步,也是廖万隆钨钢生意最关键的一步棋子。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钨钢大王”。
之后,廖万隆又开始思考新的问题——创新。他作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帮一位退休的日本工程师还清欠债4000万,只为能聘请他得到技术。“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赌注。”廖万隆说,“我愿意赌这一把,否则就得面临不能转型,这会萎缩我的事业。”终于,在4年后,证实了这个赌注下得是正确的。春保开始接到科技客户的订单,如今,科技业客户占春保营收比重的五成。钨钢大王的路开始越走越远,生意也越做越大。据了解,春保钨钢营业额有望突破30亿元人民币。
结缘峰会 致力慈善
对这次被《华人世界》邀请来参加民企峰会,廖万隆觉得非常高兴。他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峰会的主题是全球化。民营企业家、海外华商应该被引导融入中国大陆这个大家庭中去。这个平台大家都花了很多心思,虽然不能立刻看到成果,但是大家从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乘飞机过来互相认识,是个挺好的事情。”
当被问及对浙江商人的意见,廖万隆说,作为商人一定要把产品做精做细,不能以产品降价为主,更不能做便宜、劣质品,图一时的利益,把产品做到最好才能获得长期的利益。
廖万隆还对《华人世界》说,“说起改革开放,我一定要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邓小平。”他感叹着,似乎是用长辈的身份和口气教导记者,“做人一定要饮水思源,要学会报恩。我一生中最感谢的人有两个,一是蒋经国,当初他在台湾鼓励青少年创业,我获得了创业的钱,我一辈子感谢他。第二个是邓小平,他在大陆搞改革开放,让我有现在的成绩。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我现在身为中华两岸文化经济协会的理事长,也是为了为大陆和台湾的经济往来作出贡献。”
老字号如何走向国际市场 篇4
进军国际市场的主导因素
一般就企业的发展战略而言, 当本地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下一个发展方向就是进军国际市场。但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有很大的区别, 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两个主导元素。第一是心理元素。包括文化、个人价值观、对环境的理解等。第二是外在元素。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差异、政府政策等。这两个元素有很大的分别, 心理因素是主观的, 外在因素是客观的。中国老字号走出去之前, 一定要了解国外消费者心理因素和外在因素, 才能为品牌做定位。
关键要适应消费者消费习惯
对以上所提到的进军国际市场的主导因素进行梳理, 不难发现, 无论是心理因素还是外在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都将最终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因此, 我认为老字号进军国际市场的关键是先了解国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之后引导消费者对产品价值认同, 从而调整产品销售策略, 才能被当地消费者接受。
首要任务是做好产品推广
产品进军国际市场首要任务就是推广工作, 让消费者认知。我们要重构品牌效应。传统情况下会用广告宣传, 但传统广告只是单方面的沟通, 缺乏互动。反观新媒体如互联网、手机传播都会提供互动的机会, 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些媒体, 就会在品牌推广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字号到国外以后, 国外消费者普遍对产品认知不足, 比如产品功能、代表社会价值、社会者的身份等。这也是因为国外消费者缺乏与我们共同的集体回忆。我举一个例子, 20多年前, 我刚进入中国工作的时候, 本地人跟我讲“雷锋精神”, 对我来说没法理解。因为之前我没有听过雷锋故事, 对“雷锋精神”没有共鸣, 对社会精神面貌、状态等都没有一定的认知度, 所以就造成我在短时间内很难对“雷锋精神”有充分认知和理解。
因为集体回忆的不同, 对同一个事情就会有不同的定位, 也会影响我们对产品的理解。例如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认知度是有限的。我在2009年为中国国家旅游局做外国人对中国人看法的调研时, 受访者是世界各地的年轻消费者, 他们好奇在中国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 比如他们会问我, 我在中国有没有办法找到一杯好喝的咖啡?对我们来说日常都可以喝到, 但他们不知道, 好像觉得中国几十年前没有, 到现在仍然没有。他们非常坚持自己的观念, 要改变固有观念的话, 有效方法是避开固有的观念。以上故事启示我们, 对不理解老字号的现象, 可以用这种观念比较法来推广产品、解释产品。
进入国际市场不要盲目否定既有经验
老字号进入陌生的国际市场, 重新建立一套方法迎合新市场的秩序, 当然有必要。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既有经验, 如何有效利用既有经验衔接国内、外两个市场是当务之急。
1、在国内做消费者群研究, 包括理性层次和感性层次。理性分析包括对本地市场产品性能的整合、分析竞争产品、分析消费者购买习惯。感性的分析包括对产品类别的定位, 集体认定价值、产品等级和品牌效应等的分析。对以上分析, 我们在销售目标国要再做一次, 找出国内和目标国理性和感性的差异并做分析, 这样可以在内部达成初步共识, 以后跟这条路走, 可以减少总部与国外分部不协调的情况。
2、对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战略做实时调整。对当地市场对中国产品认可度要实时做出调研, 从而调查出产品融入市场的速度, 按市场大小、市场接受程度和盈利程度对相应的推广策略做出调整。
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制度的现状和走向 篇5
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制度的现状和走向
清洁发展机制(CDM)目前的国际制度导致了CDM项目开发交易成本较高、CDM对国际技术转让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以及CDM项目的`直接可持续发展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改革的目标是提高CDM的运行效率、透明性和确定性,真正通过CDM实现额外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 者:段茂盛 DUAN Maosheng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4 刊 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ISTIC英文刊名: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年,卷(期):2006 2(6) 分类号:X3 关键词:清洁发展机制 国际制度 改革深圳 走向国际旅游城市 篇6
深圳正依托着既有的基础,创造着更新的条件、走向具有滨海旅游征和国际商务特征的国际游泳城市。
10月25日至27日。“全球化视野下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国际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此次国际研讨会是一次国际高峰论坛盛会,受到国内外业界高度关注。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本次研讨会组委会主任深圳市副市长卓钦锐(以下简称卓)和广东省旅游局局长郑通扬(以下简称郑)。
本刊记者:深圳未来发展中,旅游业在城市经济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卓:深圳旅游业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就。深圳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旅游业成为深圳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和重要产业。
根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国际旅游城市,,是作为深圳未来的城市五个定位之一。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深圳现状、优势和未来发展的全面评估后所作的目标定位。这一战略目标表明,在深圳未来的发展中,旅游业将作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来对待,旅游产业是深圳最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领域之一。
本刊记者:与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相比,深圳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基础和条件有哪些?
卓:与世界上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相比,深圳在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收入方面差距较大,如深圳接待外国游客人数只有新加坡的六成、澳门的三分之一,深圳国际旅游收入只有香港、东京的五分之一,巴黎、伦敦的八分之一,纽约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从深圳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深圳是有基础、有条件建成国际旅游城市的。概括地说,一是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二是旅游产业地位突出;三是区位优势明显,旅游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四是滨海资源条件较好。深圳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城市。
本刊记者:深圳旅游业如何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契机?政府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深圳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
卓: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必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深圳旅游业有条件把握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更新现有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确保在亚太地区特别是粤港粤地区的影响力和游客到访率,确立和巩固主要游客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使深圳成为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国际旅游城市。
实现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目标,深圳要按照国际标准,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不断改进国际可进入性,比如开通更多的国际航班、争取更方便外国游客入境的政策措施等等。二是根据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按照合理分工、各扬其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全市旅游空间布局划分为东部滨海旅游圈、中部都市旅游圈、西部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北部旅游综合后备发展区4大块,形成竞争特色和竞争优势,整合资源,提升产业效益。三是加快国际特色的大型旅游项目建设。深圳正在兴建的大型项目包括东部华侨城项目、福田中心区(CBD)五星级酒店群建设,华侨城主题文化旅游产业带、人民南商业游想想区改造、大梅沙游客集散基地、观澜高尔夫旅游胜地等。四是举办更多的重大城市盛事活动,提升国防波堤知名度。近几年,深圳通过举办高交会,文博会等,加大了海外的招商和宣传力度,扩大了深圳的影响。“全球环境500佳”、“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的取得,也为深圳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但就旅游来说,这还不不够,还必须举办更多的重大城市盛事活动,塑造和传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旅游形象,使深圳成为全球旅游界个士关注的焦点。
本刊记者:您如何评价深圳旅游业的发展?深圳在全省旅游业发展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郑: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深圳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一座现代化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旅游创汇基地。
深圳是广东旅游的主力之一,广东省旅游创汇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深圳旅游收入占广东的四分之一,旅游创汇占广东的三分之一。深圳创造了很多著名的品牌和一批拳头产品、龙头企业,在很多方面领广东之先,领全国之先。同时,深圳在推进深港旅游合作、深澳旅游合作、广深珠旅游合作以及泛珠三角旅游合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推动全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书记者:深圳旅游要保持排头兵作用,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郑:深圳要在全国旅游业的发展中保持排头兵的地位,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全省的旅游发展做出新贡献。首先,深圳旅游要继续成为全省旅游发展的火车头。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全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新趋势、新产品、新手段,不断创造广东旅游发展的新经验,并率先在优势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深圳旅游应该有这个传统,也具备有这个实力。希望深圳向粤东、粤西、粤北实施旅游方面的观念扩散、资金扩散、管理扩散、游客互动,为全省旅游的区域均衡发展,为泛珠三角的旅游合作做出新的贡献。
本刊记者:深圳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要实现此目标,深圳面临哪些挑战,深圳离国际化旅游城市还有多远?
郑:深圳市委市政府根据深圳的现实情况和发展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是切合实际的,深圳具备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深圳也面临着差距和挑战。如城市的国际化方面,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生活质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深圳经济进入服务业与高新科技产业并重的时期,深圳旅游业发展受到城市用地紧张、东部滨海优质旅游资源保护难度加大、旅游营运成本上升等现实问题的影响。另外,深圳旅游业的产业结构、旅游资源的规模品质、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旅游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产业地位等都还有待提升。
当前,最紧迫的是要按照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总体目标,借鉴国际上知名国际旅游城市的经验和做法,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比如: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扩大外向型经济实力,健全城市服务功能;重视和加大国际旅游城市营销力度,尤其是国际市场宣传推广力度;举办国际旅游文化盛事节庆活动,大力提高深圳国际旅游知名度;重视发展国防波堤会展业,积极支持举办各类重大国际交流活,提供良好的国际旅游环境;努力挖掘旅游资源的规模品质,提高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在城市经济在城市以济中的产业地位,进一步加强区城旅游合作,尤其是通过深港澳、广深珠等旅游合作方式,进一岁提高深圳旅游吸引力。
滨海深圳东部海滨的蓝色情调
滨海城市的特色,不仅仅在于它拥有多长的海岸线,更重要的是城市性格的海洋
特色。
深圳,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海洋性格的城市。大亚湾、大鹏湾、深圳湾、葵涌、南澳,博大、广阔、力量、包容……257公里海岸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海洋文化沉淀,为深圳的旅游发展留下了一个可资精彩发挥的巨大空间。
最后的桃花源
在东部滨海这片被称为深圳最后的“桃花源”的地方,蕴藏着深圳以至珠三角地区最完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积淀,这是深圳市塑造深圳滨海城市形象,提高城市人文品位,建立国际旅游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
东部滨海涵盖盐田区、龙岗区葵涌镇、大鹏镇、南澳镇和马峦山,是深圳市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自然生态地区。梧桐-马峦山系自西向东延伸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将东部滨海地区与深圳其他地区分隔,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区域;排牙岭山系横亘于半岛中北部;七娘山系则兀立于半岛南端。大亚湾位于其东、大鹏湾位于其西——由此构成了“三山两湾”的地形格局。
深圳将充分发掘东部现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以大鹏古城、客家民俗文化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完善的景区格局和旅游线路。
中国最美的海滩
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滩”之一的大鹏半岛海滩天生丽质气质清纯,尤其是西冲,那是一种天然的、几乎没有人工痕迹的美!称作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似乎更准确些。
大鹏半岛的优势远不止拥有一两个漂亮的海滩。它三面环海,森林覆盖率达76%,山海相依,有沙滩、泻湖、岬角的巧妙组合,奇峰怪石众多。深圳第二高峰、有着美丽传说的七娘山,就坐落在西冲海滩的背后,那里是驴友的天堂。
盐田背靠梧桐山,东临大鹏湾,集山林之优雅,与海滨之秀丽于一身。这里既有风景秀美的梧桐山,三洲田山地资源,又有被称为“黄金海岸”的大、小梅沙。与众多错落有致的山间水库一道,构成高素质整体化的旅游环境。
傍海也要依山
印尼的巴厘岛、马来西亚的沙巴洲、泰国的布吉岛等不仅有迷人海滨风光,各具特色的大型度假酒店更令人流连忘返。和这些城市相比,深圳有一定的差距。风光旖旎的东部还处于低开发状态,大多数人只是周末来到这里享受两天海风。
有关专家表示,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的开发,大鹏半岛也要有长远开发建设的眼光,不要急于求成,要多参考国外成功经验,启动点的开发,最后做成若干个精品项目,形成世界级的旅游度假精品。
蓝色的海洋背后是更大面积的山,同样留给深圳一个巨大的开发空间。傍海更要依山,倚“蓝”不能轻“绿”。更多人认为,东部滨海地区除了作为现代化旅游海港城区,还应更突出其休闲、娱乐及居住功能,因为她不仅属于旅游者,也应属于全市居民。
坎昆:加勒比海明珠
墨西哥的旅游城市坎昆,建在长21公里、宽仅400米的美丽岛屿上。整个岛呈蛇形,城市三面环海,风光旖旎。在玛雅语中,坎昆意为“挂在彩虹一端的瓦罐”,被认为是欢乐和幸福的象征。2003年在这里举行的APEC会议,令坎昆名声大噪。
坎昆原是加勒比海上一座只有300多人的僻静渔村,1972年墨西哥政府在这里投资3.5亿美元建设旅游区和自由贸易中心,重点发展旅游业。1975年开始接待游客。
市区的各行各业都为旅游业服务,市内的旅馆建筑风格多种多样,色彩各异。其中谢拉顿旅馆是一座6层楼的金字塔形建筑,因南北会议曾在这里举行而闻名于世。海边有一片20公里长的白色沙滩,铺满了由珊瑚风化而成的细沙,柔如毯、白如玉,被分别命名为“白沙滩”、“珍珠滩”、“海龟滩”和“龙虾滩”。在海滩上还建有以棕榈叶为顶,石为柱的玛雅式凉亭和小屋。
坎昆被认为是玛雅文化的源地,岛上还有玛雅文化的圣米盖里托古迹废墟等建筑。在尤卡坦半岛东北部的奇琴-伊察,还有闻名世界的库库尔坎金字塔。图伦遗址是迄今墨西哥保存最好的一座玛雅和托尔特克人的古城。墨西哥政府已制定了“玛雅世界”旅游规划,以推动整个尤卡坦半岛的旅游业的发展。
威尼斯:水城丽影
威尼斯是什么?是大海,是水城,是贡都拉小舟,是圣马可广场,是圣马可大教堂,是广场上的鸽子,是总督宫,是狂欢节,是假面具,是马可·波罗……靠近这个城市,水城的讯息夹着空气咸咸的味道便扑面而来。
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的威尼斯,既是旅游胜地,又是意大利的重要港口。
威尼斯城四周环海,包括了一百座大大小小的岛屿,只有西北角有桥与大陆相通。威尼斯有一条长4公里、宽30~60米的主运河,城市里共有2300多条水巷。威尼斯的房屋建造独特,地基都淹没在水中,象从水中钻出的似的。在这座水上城市里,汽车、摩托车、甚至自行车都是被禁止的,在路边叉着“TAXI”的牌子,指的是汽艇,威尼斯的公共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船,而贡都拉则充当了自行车的地位。
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艺术名城。全城有教堂、钟楼、修道院、宫殿、博物馆等艺术及历史名胜450多处。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是继佛罗伦萨和罗马之后的第三个中心。
作为地中海的贸易中心,这里港口每年进出货船达万艘以上。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上旅游城市,面积只有6.9平方公里,居民只有10万人左右,而每年来此观光旅游的游客却达上千万之多。
花园深圳城市森林的标准生活
与上海相比,深圳没有那么热闹;与成都相比,深圳没有那么悠闲。深圳有自已的独特的风情:城市和生态环境和谐协调,美景中渗透人文精神。一种山海相依,建筑园林归一的情调。
建在花园上的城市
打开深圳市地图,月光立刻被大块大块的绿色抓住。
与其说深圳是被花园包围,不如说深圳建在花园上。北面,绵延起伏近50公里的山体为深圳构建起天然绿色屏障;南边。精心保护的368公顷的红树林,构成沿海风景;主次干道两旁10—50米的道路绿化化带为深圳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也令深圳置身于绿树与鲜花之中。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设计、规划了一个适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精心
构筑了点、线、面、带相结合的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
特区创办初期,绿化覆盖率只有10%。后来借鉴新加坡先进经验,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赋予自然景观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2000年12月,深圳获得国际花园城市桂冠,这是中国城市首次获此殊荣。
在城市森林呼吸
在深圳居住很大的理由是因为深圳花园般的标准生活,满目都是沁人心脾的绿色。
有绿色本来并不稀奇,但莲花山公园、笔架山公园、梧桐山、仙湖植物园、大南山丘陵山地等400多处公园、花园,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如绿宝石坠落在喧嚣的都市且大多免费开放,这在全国也实属罕见。面积达146公顷的笔架山公园由十余座小山峰组成,主峰海拔178米。在峰顶吹着山风,俯瞰深圳市容,远眺海景,很是惬意。位
于中心区的莲花山公园与新建的市民中心遥相呼应。每逢周末会吸引大批游人前来观光、娱乐,茵茵绿草是放风筝的绝佳地点。
荔枝公园、中心公园、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绿色明珠般散落在市区内。城市干道两侧的绿化带,又将大小公园串起来。目前深圳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5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1平方米,被评为最适合居住城市。
今天深圳的建筑大多根据地质、地貌规划设计,或临海远眺,或依山而立,使整个城市成为了一首和谐优美的交响乐。
闹市一隅的湿地红树林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面积368公顷。每当候鸟南迁过冬之时,这里就成了观潮、赏鸟、游林的好地方。
更教山水总相依
在国内不少城市纷纷兴起“广场风”、“移植大树风”时,深圳没有随大流,深圳几乎没有“广场”,尤其是不利于渗水的大片水泥地广场。深圳还严格禁止从别处移植大树,即使是市内的大树迁移也受到严格限制。在一些生态景观带规划者突出了生态的理念,强调乡土物种。如今,共计近20万株的乔木、灌木,初步组成了多层次、色彩丰富、具有季相变化的生态植物林带。
深圳是丘陵山地型城市,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同时赋予深圳以美丽的“山城概念”,是今后的方向之一。
新加坡:巴掌上也要种草
新加坡仿佛是一个精雕细刻的杰作,足以让每一个欣赏它的人叹为观止。
花园与树木遍布了整个岛屿,其中以占地52公顷的新加坡植物园最受人喜爱。园内保有原始的树木与精心种植的稀有花草。新加坡也是世界上两个拥有大片原始热带雨林的城市之一。道路两旁树木成荫,街头到处是小花园、小草坪,花香草绿,空气清新。新加坡种有各种花卉,其中以国花一一兰花最为著名,这些经过精心呵护的兰花颜色鲜艳,芬芳馥郁,而叶子花则布满了街头巷尾,甚至连丑陋的电线杆也被缠绕装点起来,鲜红或淡紫的花朵附在自由伸展的枝条上,在和风中轻轻摇曳,即使无须人工照料,也能随处开放。
每当清晨,清脆的鸟声会把人们从梦中唤醒;夜幕降临。各种乌儿唱着欢快的歌,进入树林。人在乌中,鸟在城中。虽然身居闹市,车水马龙,却是蓝天碧水,蝉鸣鸟叫。
宁可向空中发展,也要保证有65%的面积用于绿化。现在,新加坡即使是一些狭窄的街道,也想方设法进行绿化,如果路太窄无法种道边树,就利用沿街建筑物墙基,设种植池,搭棚架,种上藤蔓性的植物。
堪培拉:没有水泥墙的城市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一个漂亮而文雅的城市,市区依山傍水,有山丘密林环绕。1913年前,堪培拉只是一个代名词,这里的山丘、草地也只是山羊和袋鼠的家园。如今这里的绿化覆盖率达58%,人均占有绿地面积75.5平方米,比“欧洲花园”日内瓦高出4倍。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花园城市,有“大洋洲花园”的美誉。
堪培拉早在建市时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不设非植物墙,几十年来,这条法律得到严格执行。全城除总理府有一道围墙、一个岗亭外,所有的机关、私邸均以绿墙代之。而今,市内共种有600万株树木,世界上各种色彩艳丽的树木几乎都能在这里见到,如白桦、西洋杉、悬铃木、垂柳、榆树、胡桃、喜马拉雅杉等。
城市布局严整、合理,建筑新颖美观,很少有高层建筑。街道秩序井然,交通方便,空气新鲜,绝少尘埃。
澳大利亚最大的国家公园就座落在堪培拉近郊,还有一座占地40余公顷的国立植物园,栽有澳大利亚特有的奇花异草,是澳国植物研究的权威中心之一。
欢乐深圳动感之都的欢乐情怀
旅游从主题公园开始
深圳真正意义的旅游业出现在1989年。那年11门, “一步迈进历史,一日游遍中国”的“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在深圳湾畔建成开业并立刻引起轰动,成为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的“开山之作”。“锦绣中华”引领的主题公园建设的热潮持续至今,随后,华侨城集团又在4.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别于1991年10月、1994年6月和1998年10月建起了主题各不相同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 欢乐谷“三大主题公园,同样在全国旅游行业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这里成为中国主题公园最集中的群落,深圳也通过建设自己独特的人文旅游景点,经过对文化遗产的良性开发和对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了有深圳特色的“新文化资源”,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深圳新的经济增长点,华侨城人造景区也因此被誉为“文化资源开发创造了经济奇迹”的成功个案。2005年,华侨城各旅游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就达1025万人次。
明斯克航母世界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座以航空母舰为主体的军事主题公园,“到深圳?看航母”已深入人心!蛇口海上世界、野生动物园、青青世界、海上田园,主题不同,风格各异,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人。
青春和个生的汇集地
“夜生活”本来是娱乐消费的代名词,但在深圳却是夜以继日的。蛇口酒吧街作为深圳“吧文化”的发源地,异国情调的酒吧比比皆是,被称为“深圳的兰桂坊”,一直受到港澳及外籍消费者的喜爱。华侨城酒吧街是青春和个性的汇集地,酒吧老板大多是年轻人,营造的酒吧气氛不论是热烈还是沉静,都让人从中找到年轻的感觉。中信城市广场酒吧街主要由一组透明玻璃酒吧屋组成,每间面积百多平方米,最独特的地方是这里多数酒吧只出售一个国家的酒和饮料,如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
各式各样商场、食肆密度之高和生意之兴隆冠绝全国。新兴的SPA中心,档次之高也让你想起“帝王式的享受”。
置身移民城市深圳,你就来到了美食天堂,天南地北珍馐百味。酒店、食街使出浑身解术看家本领吸引食客上门,向西村食街、华强北食街、八卦路食街、蛇口食街、盐田海鲜街,中国各大菜系、特色小吃,西餐、日韩料理等,最挑剔的嘴巴也会得到满足。
尽管如此,要作为国际性娱乐城市,深圳还远远不够。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原丹麦国家旅游部部长埃里克·彼特森在参观完深圳后就曾指出,在他参观的中国城市中,很少有城市像深圳这样在娱乐方面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特色,也很少有城市能够在夜间提供这么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深圳参评最佳娱乐旅游城市是合适的。但是,深圳还要走出去,看看国际上著名的娱乐城市是怎样的,学习吸取他们的经验,从而开拓思维,把城市办得更好。
洛杉矶:你想怎么玩?
走向国际化的泰国高等教育 篇7
一、调整高等教育政策
泰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 实施五年及六年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 这也是泰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到1998年, 高等院校在校生总数91万多人, 每10万人口拥有大学生数为2090人, 亚太地区排行第七。高等教育占适龄人口在学率超过23%, 跨越大众化阶段, 正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为了使高等院校更好地进行国际化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泰国政府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1. 加大高校的自治权。
泰国过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僵化, 较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过之而无不及。高等教育被“条块分割”, 分属教育部、大学部等10个部委。从专业设置、学术及行政人员任免、工资级别评定、职称评审到招生数量、录取标准、学费, 都在大学部严格的直接控制之下[1] 。在这种僵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 各高校基本上没有什么自主权, 一切行动依靠大学部的指令, 抑制了大学参与国际化的积极性。鉴于此, 泰国在90年代初就开始了大学自治的实验, 财政管理、招生、人事任免都由大学自行决定。1999年7月国会通过的教育法, 以法律形式保证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地位, 并按市场机制进行运作。大学部今后的功能主要是拨款及通过监督委员会进行质量监督和协调, 而其它权力都交给大学自己[2] 。高等教育由“国家·政府主导型”逐步转变为“政府·院校协作型”和“院校主导型”, 充分发挥了高校的主动性。
2. 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为了使泰国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整个国际社会上发挥更积极和富有活力的作用, 大学事务部高度重视和不断支持提高教员和课程的质量。泰国社会经济发展第八个计划中, 质量与素质教育被列为大学部确定的六项重点发展目标之首。根据《全国教育法》, 在2002年正式成立全国教育标准与质量评估办公室 (the Office of 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Quality Assessment, ONESQA) , 负责制定外部评价标准和方法, 并规定所有的教育机构必须至少每5年接受一次外部质量评估。教育机构必须制定计划并向当地教育行政机构提交一份年度报告[2] 。
二、参加国际机构活动
目前世界上有26个有影响力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组织的总部设在泰国, 这些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亚太中心 (UNESCO PROAP)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 (SEAMEO) 、亚太经合组织 (APEC) 、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 、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中心 (RIHED) 及东盟大学网络组织等。为了加快国际化进程, 泰国充分利用地缘优势, 与许多国际性或地区性组织紧密联系与合作[4] 。泰国组织过很多地区和国际会议, 如:1990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四个组织联合主办“世界全民教育会议”, 此次会议产生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曼谷召开“为变化而进行继续工程教育, 为发展而进行教育改革”会议, 会议由联合国亚太地区办公室所属的“为发展而进行教育改革”亚太中心与泰国教育部联合主办。199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ECID (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与发展中心) 与泰国教育委员会联合举办了“改革学习、课程和教育:面向21世纪的革新观”国际研讨会。会议主题是发展教育革新中的信息技术, 会议强调了知识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衔接及教育内容和师范教育的意义等[5] 。
为了保持技术上的优势, 加大泰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泰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组织合作。 (1) 与亚太经合组织合作。从1994年开始, 泰国成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人类资源发展工作组教育论坛”的成员, 并参与了亚太大学流动 (UMAP) 、亚太地区学校教育统计、增进亚太经济合作的文化交流和建立亚太经济合作研究中心等活动。 (2) 与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 (IEA) 合作。泰国政府通过全国教育委员会与IEA合作, 参与各项重要项目, 如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 (TIMSS) 、语言教育研究、公民教育。 (3)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从1949年开始, 泰国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1950年, 由部长会议审批, 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亚太中心。泰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社会和人文科学等方面。并且还与联合国的各个机构合作, 如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 (IIEP) [6] 。
三、人员交流
人员交流是不少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一项重要内容, 早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外在的、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人员交流。虽然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但是人员交流仍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形式。人员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东南亚是主要的生源输出地。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从人员交流开始的。派遣皇室子女去欧洲留学, 聘请国外教师来泰国任教等。现在泰国大学特别是著名私立大学的师资以留学归国人员为主, 可以想象泰国派遣留学生的规模。
现在泰国为了鼓励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其他文化, 泰国支持各个部门和机构与许多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进行合作。如教育部的学生交换计划, 主要项目有Rotary、American Field Service (AFS) 和泰国奖学金;大学事务部的国际合作与交换计划, 主要项目有学生和教师交换计划;全国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教育和奖学金计划, 主要项目有泰国—法国高等教育合作计划, 澳大利亚发展奖学金计划 (the Australian Development Scholarship Scheme, ADS) 等。自2004年起.泰国各县的高考状元均可申请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留学, 由政府总理提供专项资金支持。2003年, 在国民服务委员会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Civil Service Commission, OCSC) 的监督下, 到国外学习和培训的学生与2002年相比有所增长。至2003年12月 31日, 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数量为2, 568人。
泰国还大量聘请海外教师, 据统计, 泰国大学的外籍教师占了全部师资的将近一半, 一些私立大学外籍教师的比例更高。如易三仓大学的外籍教师占了76%。
四、课程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一种更为深层和重要的形式, 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由于经济全球化、面临问题的全球性 (环境问题、能源问题) , 需要培养对本国和全球问题有深刻认识、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另外, 由于高等教育国际化, 人员在世界各国流动, 为了满足国际学生和研究人员的需要, 各国开设了很多国际性课程。所以有些课程是针对本国学生, 有的是针对国际学生和研究人员, 有的是针对国内外学生。从实践层面看, 澳大利亚的课程国际化程度很高, 有超过1000 门课程。丹麦主要的大学中有30 %课程是国际化的[7] 。
同样, 泰国为了使学生有国际视野和具有在全球竞争的能力以及能更好地吸引国际学生。泰国大学开设了大量的国际课程。目前, 泰国的公立和私立大学共设有356门国际课程, 这些课程全部使用英语教学, 既有本科生水平的, 又有研究生水平的, 其中24所大学里的70个学科有122个本科生课程;21所大学里的112学科有176个硕士学位课程, 12所大学里32个学科有58个博士学位课程。
泰国各大学除了国际课程是用英语教学外, 其它很多课程也直接用英语授课, 如易三仓等一些大学全部课程都用英语来教授。泰国有些高校还直接使用美国、英国著名高校的教材。
泰国一些大学特别是虚拟大学还利用互联网向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越南、老挝、缅甸提供国际课程。同时泰国也通过互联网学习其它国家提供的国际课程。如澳大利亚和英国就向泰国提供了很多国际课程。
五、合作办学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式多样化, 合作办学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青睐。合作办学与其它形式比起来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多好处。发展中国家可以节约很多外汇, 并且可以提高本国的教育和学术水平。发展中国家学生不需要出国就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享受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泰国在合作办学上起步早, 成效大。泰国有32所高等院校与英、美、澳、加、日等知名院校有联办合作协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高等院校与英、美、澳、加、日等国知名学府的双联课程, 比美国大学的学分转移课程更进一步, 这些院校是一个很紧密的结合体, 共同招生, 联合办学, 符合入学资格的学生,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在泰国的大学注册, 教材全部采用国外合作大学的教材, 并采用两地学习制度, 毕业后可获两校的联合文凭 (Joint Degree) , 符合条件者可选择到国外大学继续深造[8] 。国立朱拉隆功大学与一些美国名牌大学如宾夕法尼亚大学银行与金融学院及西北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和亚洲各大学如日本的东京大学以及中国的北京大学等, 早有合作的经验。早在1962年成立的私立曼谷大学, 自1994年起与美国的俄亥俄大学、南伊利诺斯大学和内布纳斯加大学均签有学术合作协议。泰国大多数大学的学位, 早在几十年前已被发达国家的大学所承认。
六、远程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为各国教育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远程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超越时空和人数的限制。由于远程教育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 使它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新的形式, 并且发展非常快。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 1999 年在 190 个国家拥有 3 万名学生。美国国家技术大学的教学卫星电视网也已经扩展到了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等世界许多地区[9] 。澳大利亚和英国也利用远程教育向海外提供上千门课程。泰国在2000年认可泰国学生通过远程教育获得硕士学位。
泰国政府意识到互联网对发展教育和进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优势, 大力发展远程教育。针对中小学层次的开放远程教育项目有:非正规教育司开放远程教育项目、克雷克拉亚卫星教育项目。在大专院校中, 国立法政大学、国立开放大学、素可泰开放大学、苏拉娜丽理工大学、大湄公河分区虚拟大学和法身开放大学都实施了开放远程教育。有些项目是针对本国学生而有些却直接面向国际学生。大湄公河分区虚拟大学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与SEMEO/RIHED赞助的教育项目。大湄公河分区虚拟大学项目通过信息通讯技术, 采用数字仿真媒体相结合的办法, 直接发送到户卫星广播、因特网网络教学、光碟、文字以及其他媒体, 向中国、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几国的人们提供获得教育证书和学历的机会。
从以上谈到的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中我们可以看到, 泰国是亚洲的东南门户, 地理位置非常好, 境内有很多国际性组织, 这些都是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 泰国政府又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重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使其吸引世界优秀教师和培养一批批优秀学生。泰国还抓住“入世”的契机, 通过形式多样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措施, 使泰国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程度的国际化。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很值得刚刚“入世”并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中国内地借鉴。
摘要:泰国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潮流, 在调整高等教育政策、参加国际机构活动、人员交流、课程国际化、合作办学、远程教育等方面, 极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化政策
参考文献
[1]赵守辉.泰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 2000, (3) .
[2][3]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ailand, http://www.ibe.unesco.org/International/ICE/natrap/Thailand.pdf.
[4]Study in Thailand, http://astro.temple.edu/~bstavis/as/study-in-thailand.htm.
[5]卢琳.21世纪教育改革趋势与动向——亚太地区教育革新国际研讨会综述[J].教育导刊, 2000, (4) :45~49.
[6]冯增俊, 李志厚.泰国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150~152.
[7]李延成.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7) :47~51.
[8]泰国高等教育情况http://www.51liuxue.net.cn/news/view.asp?id=190.
国际生态建筑走向与应势对接 篇8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 全球性环境问题逐步升级甚至威胁人类生存, 作为人类改造世界重要标志的现代建筑更是成了环境的一大杀手, 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害物质50%产生于建筑建造和使用, 建筑所耗费能源占到能耗总量的1/3。国际建筑业面临着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二难选择, 有识之士着手对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进行重新评价和深度思考, 以生态化、可持续化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应运而生且发展迅猛, 其强劲走势引领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评估标准等诸多方面发生重大转向, 也给世界各国结合自身特点应势对接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1 生态建筑理念与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 以与之和谐共生为前提, 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和其他相关科学技术原理建造的与环境成为有机组合体的建筑物与构筑物。与通常的现代建筑不同, 生态建筑要求从整体出发考虑建筑的生态学问题, 注重系统优化和资源整合利用, 以求对自然生态扰动最小, 达到可循环、可再生、可持续的目的。
“生态建筑”经常又被称为“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 但严格地说, 这三个概念只是在出发点和内涵上有相互交融的地方, 在侧重点上还是有所不同。“可持续发展建筑”是从问题的全局整体性出发提出的, 其含义较为宽泛和庞杂;“绿色建筑”侧重于环保和健康, 较为通俗化, 没有完整的系统理论;“生态建筑”则更加学术化, 强调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建筑与环境问题, 在规划、设计、建造、运营、再利用乃至拆除等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整合利用资源, 降低消耗,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成为有机的整体, 实现自然、建筑与人的和谐。目前, 上述三个概念正日趋统一, 一般情况下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
当今世界, 生态建筑方兴未艾, 引起广泛关注。在许多项目, 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标准变得与功能、空间和形式等传统的建筑要素同样重要, 已经深入到建筑设计的核心且影响到建筑的最后形象。生态建筑设计旨在将建筑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环境中, 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影响和与之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以组成建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在设计过程中, 既要考虑建筑与所处环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又要兼顾建筑自身系统的生态平衡。伴随着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在世界范围内的渐次展开, 生态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设计原则:
1.1 和谐共生原则
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说到底还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可以表示为:人—建筑 (人造自然) —自然, 这样三个层次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动态系统。建筑物是人用建筑材料构筑的空间和实体, 是人造自然的主体部分, 是人所居住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稳定空间场所。作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中介物, 建筑在空间选择、建造施工、功能使用乃至拆除回收等全生命周期都存在着对人和环境的扰动、消耗和程度不同的影响。人所造的建筑与人所在的环境是一种互相延伸、渗透和补充的整体。仅仅考虑建筑内部的空间处理的传统建筑观念已经显得不再适应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需求, 优先考虑建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需要, 创造更为丰富的空间环境, 保护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平衡, 让建筑与环境、社会融为一体、和谐共生是当今建筑活动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生态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
1.2 少费多用原则
少费多用是生态建筑又一重要原则。少费多用就是要在符合建筑全生命周期使用总量和服务功能均衡的总前提下, 对资源占有和资材消耗实现最小化与减量化, 优先选用可循环、可再生材料和节能减排技术, 高效利用资源、资材, 减少废弃物和其他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1.3 因地制宜原则
生态建筑应该具有多样性, 不可能整齐划一。由于地域特点和自然生态条件的差异, 加之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生态建筑必须综合考虑地区优势和各种因素, 因地制宜地采用运输少的当地传统材料, 使用地方性适宜技术和与新能源、新材料相结合的混合材料技术。在建筑设计中, 要求根据建筑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生物、材料、水资源以及周边人文环境, 采用被动式设计策略, 提高对气候、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满足具有地区特色的整体生态需要。
1.4 发展可塑原则
生态建筑禀持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由于建筑生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进行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建筑和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应对策略, 在基础和管道空间预留、承重预考虑、通讯发展乃至周边环境改善预留等方方面面, 备有未来发展和改进变通的余地, 体现较为充分的灵活性、可塑性和生长性。
2 国际生态建筑技术走向
生态建筑技术集成体系是反映生态建筑发展趋向的综合性指标。目前, 生态建筑已在选址设计、围护结构、采光通风、环保建材、环境控制和改善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 并逐渐形成集成技术体系引领未来建筑发展方向。
2.1 基于BIM (建筑信息模型) 的集成化规划设计
生态建筑的集成化规划设计是一种多专业协同配合的规划设计方法, 通常是在形式、功能和成本上把生态建筑规划设计策略与常规建筑规划设计标准结合起来。传统建筑师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主要是以平面图纸进行方案展示, 工程师很难使工程建设的后期效果与建筑师概念设计阶段的效果保持一致, 这就大大增加了粗糙设计理念出现的几率。从2D过渡到基于BIM的3D, 已经成为计算机辅助建筑规划设计的一大趋势, 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建筑师和事务所运用BIM进行建筑规划设计, 为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中的能量分析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基础、平台, 也为生态建筑规划设计的总集成提供了可能。基于BIM的集成化生态规划设计, 要求在规划设计伊始就植入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模拟建筑物的外部围护结构的传热状态等实际建筑工程建设行为和管理运行行为, 对建筑构件和系统进行综合, 使建筑物的能源、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性能表现。利用BIM技术, 建筑师可以创建包含全部信息的虚拟建筑模型, 在规划设计的任意阶段将其直接导入能量分析的相关软件, 以调整优化规划设计方案, 确保生态建筑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备性。
2.2 融入自然的建筑选址
基址的选择及其分析是生态建筑活动最为重要的一环, 因为它将影响随后各个步骤的决策和结果。生态建筑的规划设计要求全面了解和充分利用建筑拟在位置的气候地形条件、水文地质资料、本土建材特点和当地建筑习惯。基址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位置是否适合建设和发展, 有何优势和劣势, 怎样才能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比如, 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对建筑能耗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寒冷地区, 建筑适宜选择在向阳、避风的地域, 而不宜布置在洼地、沟底、山谷等凹形区域, 以免冬季气流在凹地聚集对建筑物形成“霜洞”效应。与此相反, 对炎热地区而言, 将建筑选建在山谷、沟底、洼地等凹形区域则相对有利, 高处凉爽气流会自然流向凹地把热量带走。
2.3 被动式低消耗的围护结构
伴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人类对能源的依赖与日俱增, 各种资源均以很高的增长率被开发和消耗。鉴于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耗总量中居高不下, 低消耗技术得到了业内前所未有的重视、研究, 被动式的围护结构也逐步得以运用。
包括建筑物的屋面、外墙、门窗和外遮阳等在内的建筑围护结构有着直接与自然界交换热量的重要功能。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 各国、各地区对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性能要求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 气候寒冷地区采暖度数相对较高, 其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统的规定也更为严格。生态建筑的围护结构需要根据当地的的气候特点, 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 在建筑材料、建筑方法、建筑布局等方面契合气候, 使建筑最大限度地适应周围环境以达到低消耗的效果。由于这种节能技术是对气候条件被动接受, 所以被称为被动式低消耗技术, 有别于传统的将室内空间与自然相隔离主要以空调设备创造家居环境的主动技术。
建筑的热过程涉及到冬季保温、夏季隔热和过渡季节的除湿与通风等, 是室外综合温度波作用下的一种非稳态传热。在夏季, 白昼室内综合温度波低于室外, 太阳辐射通过对外围护结构升温加热向室内传递热量。进入夜间, 室外综合温度波下降, 围护结构开始散热。冬季则主要是外围护结构向室外传递热量的过程。这就要求生态建筑根据气候特点, 同时考虑冬夏热量和热湿过程的双向传递, 通过特有的围护结构在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之间建立屏障, 对相关过程进行控制和调节。通过建筑朝向安排、周边环境布置和对外墙、屋面、门窗、外遮阳以及空间和形体的巧妙处理, 以热量自然交换方式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冬季采集、保持、蓄存和分配太阳能, 防止室内热量外泄, 夏季遮蔽太阳辐射, 隔绝外热入内以散逸室内热量, 确保当室外空间环境恶劣之时, 室内空间仍能为居住者提供有效的庇护和舒适的温度, 以减少主动式采暖制冷设备的使用, 不消耗或少消耗化石能源, 达到冬暖夏凉、健康舒适和节省能源的目的。
值得指出的是, 不同的被动式围护结构在减耗节能和经济效果上有很大差异性, 何为最好, 一直存在争议。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孰优孰劣, 关键是看在气候条件、经济状况和社会环境方面, 何者更为适合和协调,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
2.4 环境亲和的建筑材料
以健康安全和环境亲和为总体要求的生态建材是未来建筑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采用清洁技术取材、生产和加工, 注重废料利用, 减少污染、运输扰动和其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确保建筑材料与生态环境的亲和性, 已经成为业界普遍接受的价值和推崇标准, 由此也限定了生态建材富有特色的选择和使用要点:
2.4.1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使用建筑和装修材料, 综合考虑其化学、物理特性和成本效能。
选用持久耐用材料, 减少维护;选用本地产材料, 减少运输和能源消耗;选用毋须再加工和内含能量低的材料, 避免不必要的细致加工制造和再处理;选用由再生原料制成和循环使用的材料, 节省自然资源, 减少固体垃圾产生量和减轻废弃物掩埋压力。
2.4.2 避免使用产生粉尘、放射性污染和导致臭氧层破坏的材料。
建材工业上原先大量生产使用的CFC (氯氟烃) 虽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淘汰, 但其主要替代品HCFC (一氟二氯乙烷) 的消耗臭氧潜能值 (ODP) 和全球变暖潜能值 (GWP) 均不为零, 同样能够破坏臭氧层, 削弱对紫外线的吸收。由于紫外线β的作用, 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造成皮肤癌等疾病的增加。与其他卤化碳产品类似, HCFC在高含量时会导致人体肾上腺素的应急心律不齐等诸多不适。一些发达国家已于2003年停止生产和进口HCFC。根据蒙特利尔哥本哈根修正案, 到2030年将全面禁止对HCFC产品的使用。目前, 业界已开始尽量避免使用HCFC。此外, 对释放甲醛等挥发性有机混合物的化纤毛毯、复合地板和溶剂型油漆等也持审慎态度。
2.4.3 尽最大可能少用木材。
在全球生态系统中, 森林的面积和积存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规模砍伐树木获取木材会严重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 造成水土流失、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和生物差异多样性损失, 带来许多自然、经济和社会问题。目前, 少用、慎用木材已经成为建筑业重要的选材理念, 一系列限制性规定也逐步具体化, 如:各种围墙 (包括工地临时围挡) 禁止使用木材;永久性建筑设施不得使用木材打桩;城市一般建筑和厂矿企业禁止使用木屋顶、木屋架;室内不得使用木制地板、护墙板和楼梯;用金属等材料制成的门窗代替木门窗;用菱镁砼、钙塑材料取代木材做滑升模板和定型模板等。2.4.4积极使用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在生态建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这些材料除了拥有吸湿、透气和保温等功能, 还具有轻质、高强、吸音、采光、防腐、防水、防火、装饰以及快速装配等特性。与传统建筑材料不同, 新型建筑材料采用无污染的生产技术和低能耗的生产工艺, 在生产过程不得使用卤化物、芳香烃、甲醛和含汞、铬、镍及其化合物的颜料、添加剂, 也不以天然材料和不可再生材料为生产原料。有些新型建筑材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环保性, 如空气净化建材、抗菌建材等;还有些建筑材料能够依靠自身的特质自动应对自然条件的变化, 例如:SMAs (记忆合金) 就可以将温度变化转化为机械运作, 能够在严重变形后借助温度的回升恢复原来形状, 从而在热吸收、存储和通风控制方面自动发生作用。当前, 密切关注新型建筑材料信息, 积极地、有的放矢地选择和使用新型材料及其制品, 已经成为建筑业内一种新的导向。
3 欧美诸国的推广实践和评价体系
生态建筑由理论到实践渐成体系, 不少国家尤其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在建设思路、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 相关实践也风生水起、卓有成效。
在法国, 争当全球“生态先锋”是该国前总统萨科齐公开提出的战略目标。其实, 在萨科齐任期前, 法国的生态建筑就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世纪70年代, 法国就成立了国家住房改善署, 研究部署随后进行的以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住区改造工作, 对已建和新建住房实施高效率用能标准,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些年来, 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更是成为法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专门设立生态产业战略委员会, 全方位统领建筑和国土规划, 构建“绿色大国”的整体蓝图, 为生态建筑的研究、创新和发展提供具体的支持。2005年2月, 法国议会通过《环境宪章》, 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做了宪法性解释和说明, 把环境利益放到了国家根本利益的高度, 将环境问题置于国家法律最高等级。2009年7月, 法国议会又通过新环保法草案, 法案规定, 建筑业从2012年开始严格根据所建房屋的能耗发放建房许可。2012年9月, 该国召开环境大会加速生态转型。
英国也是生态建筑实践开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石油危机后, 为了降低能耗、节省能源, 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以促进高能效技术在新建建筑和已建建筑中的应用, 并制定了强制性的建筑节能标准且每四、五年修订一次, 有关标准也不断提高。在政府的推动下, 一些具体的节能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 诸如:以地板绝热保温;对建筑外墙进行中保温和外保温;外窗采用低辐射玻璃制作双玻塑窗等。在低碳排量建筑方面, 英国政府进行细致规划, 实行激励政策和利用税收杠杆限制用能, 拨款资助节能咨询机构为业主和建筑设计施工单位提供咨询服务, 并在建筑科技研究和革新方面加大投入, 成为研究开发绿色建材较早的欧洲国家。
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居住区政策, 在建筑节能、新能源开发和太阳能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 该国是欧洲太阳能利用最好的国家之一, 包括国会大厦、普通住宅、私人别墅在内的各类建筑普遍安装和使用太阳能光伏板发电, 一些生态节能建筑已经可以做到能源盈余。为了降低建筑能耗、提高供热效能和资源利用率, 德国政府不断改进建筑保温技术规范, 从原先的对单项建筑围护结构最低保温隔热指标进行控制, 转向对建筑物的实际能耗实行控制。生物降解、雨水回收和废物利用等多种节能技术也得到广泛采用。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KFW) 还以长期低息贷款面向新旧建筑物开展碳减排再开发, 大批已建项目得到节能改造, 能耗和碳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美国联邦政府对发展生态建筑极为重视, 不仅颁布了一系列推行生态建筑的政策法令, 而且要求和鼓励有条件的州制定相应法规。1992年, 美国政府颁布能源政策法案和13123号总统令, 对新建建筑的选址、设计和建设等作出可持续发展规定, 要求在2010年之前实现建筑能耗在1985年基础上降低35%。地方政府的法规以美国加州推出的建筑节能标准颇为有名, 该标准分为规定性和功能性两部分, 前者须强制执行, 后者则为前者提供方式方法。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还相继出台许多激励措施, 如税收优惠、货币补助、降低保险费和提供材料折扣等。此外, 政府还提供一些非货币形式的优惠, 诸如特别规划许可、密度奖励以及允许开发商建设更大规模项目等。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动, 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态建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关政策法规日臻完善,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 相继建成了一批极具示范作用的新型建筑, 如:德国法兰克福的商业银行总部大厦, 成功将自然景观引入超高层集中式办公建筑, 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位于英国格林威治半岛上的森斯伯瑞大型连锁店, 以其独具匠心的生态景园和整体被动式的建筑设计享有盛名, 这个极具前瞻性的高品质绿色超市不仅获奖颇丰, 而且经济与社会效益令人瞩目;法国一所名为马赛尔·塞姆巴特的中学, 巧妙地将校园建设与周围绿草、树木和环境融为一体, 使校舍几乎完全隐身于自然绿色之中, 成为闻名遐迩的绿屋顶中学;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陶斯, 伫立着200多栋建筑在半地下位置的“地球船”房屋, 它们以夯满泥土的废旧轮胎作为墙体材料, 用废弃酒瓶填充轮胎之间的缝隙, 不仅恒温、环保, 而且柔韧性和防震性极佳, 堪称一绝。这些各具特色且分布广泛的生态建筑, 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 将自然通风采光、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品魅力和美好发展前景。
伴随着生态建筑实践的不断推广, 有关监测和评价工作在国际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陆续开发出相应的建筑评估体系, 旨在通过具体的评估计数, 定量客观地描述和评估生态建筑的节能效果、排量控制、环境影响和经济性能, 为项目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标准和参考依据。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 这些评价体系已从早期单一的性能指标评定转向环境、经济和技术性能的综合指标评定。目前, 国际上较为成熟且影响较大的生态建筑评价体系主要有:英国建筑研究组织推出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 (BREEAM,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开发的“绿色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计划” (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 以及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发起并领导的, 最初有14个 (后来有更多) 国家参加的“绿色建筑挑战” (GBC, Green Building Challenge) 中开发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估工具 (GB Tool) 。
英国的BREEAM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的生态建筑评价体系, 它以直观量化的条款评分形式就CO2排放、酸雨、臭氧层破坏、天然资源和再生建材使用、日照障碍、局部风环境、噪声、烟害、湿度、环境性能、热舒适度以及给水设备的传染菌等诸多要项进行环境性能评估, 根据分值给予评级和建筑环境标志认证。
在英国BREEAM的基础上, 美国绿色委员会开发出了LEED评估体系。在美国, 超过99%的已认证生态建筑来自该体系。LEED是一个基于分值的等级系统, 可以对不同的建筑进行标识和评估, 通过所得出的分值对相关的生态设计方法进行等级评定和总分值比较。LEED系统对生态建筑的评估涵盖了建筑选址、环境优先的采购、水和能源的使用、废旧物处理、室内环境质量改进以及促进生态建筑创新的“持续进步”方法。对每一方面和每一个得分点, LEED都提出相关的前提要求、目的和技术指导, 使建筑的生态特性得以量化, 达到相关要求就获得积分, 积分累加便得出总评分和对应的认证级别。这种类似于食物营养标签的“生态标签”, 以不同的分值卡和等级, 表达了一个建筑在每个分值类别里的成果, 界定了项目的环境特征, 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快速掌握该建筑设计团队所采用的可持续策略。
与英国BREEAM和美国LEED相比, 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发起开发和制定的GB Tool体系则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生态建筑评价工具, 它将地区适应性与国际可比性相结合, 根据国际生态建筑发展的目标提出统一的评价框架和基本评价内容, 而将评估基准和权重系数交由各国 (地区) 增减删节。一致的框架和不一样的地区特征, 使得不同版本的GB Tool同时具备国际可比性和地区适用性, 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在国家之间得以交换, 为各国、各地区生态建筑的评价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 推动国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4 中国的对接现状和策略
4.1 对接现状
20世纪80年代, “生态建筑”概念被引入我国, 顾孟潮先生提出的“未来的世纪是生态建筑学时代”的观点, 可以看作是我国学者对生态建筑的早期研究。90年代中后期以来, 我国先后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也相继出台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中国生态技术评估手册》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等法规文件。2005年10月, 建设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这是我国首部对生态建筑进行综合评价的国家标准, 在评价方法、等级评判上都有所创新, 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生态建筑评价体系的形成, 也给我国开展生态建筑技术体系的集成研究和应用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推动。
然而, 对照国际生态建筑的发展进程, 我国的相关研究、应用和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 仍有许多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发展生态建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 观念上没有深入人心, 忽视生态环境、盲目追求建筑规模、速度和开发利润的情况并不鲜见;二是投入过少, 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研发缓慢;三是推广力度不大, 参与度不高,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尚未进入实质性的实践推广阶段;四是政策法规配套衔接不够, 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五是与国际生态建筑领域的深度合作交流还没有全面展开。
当前, 我国建筑业正处于鼎盛时期, 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近20亿m2, 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面积总和, 相当于全球每年新建建筑的40%, 水泥和钢材消耗也占全球消耗总量的40%。不断攀升的建筑总量和居高不下的建筑能耗, 给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国际生态建筑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实践推广方面的长足发展和强劲走势, 则为我国奋起直追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 当务之急是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态建筑实践, 结合我国国情, 通过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和工业生产企业的紧密配合, 切实做好相关应势对接工作。
4.2 对接策略
4.2.1要学习、借鉴国际生态建筑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加大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力度, 认真做好本土化单项关键技术储备和集成技术体系一体化研究, 立足于国情, 综合考虑科技含量、发展水平和建筑造价等因素, 以适用技术和适宜技术为切入点, 兼顾适当的高新技术引进, 选择现代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生态建筑发展之路。
4.2.2把生态建筑纳入区域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以生态原则指导土地利用和开发建设, 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区域和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支撑。摒弃片面追求建设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思路, 采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集成设计模式, 综合考虑建筑的能源消耗、使用功能、室内环境和外部影响, 在空间利用、结构配置、功能优化和景观营造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相适应、相吻合, 牢牢把握区域和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步骤和时序, 把生态提升、环境再造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4.2.3建立健全生态建筑法律规范、管理体制和评估体系。通过严格的准入制度, 从源头上防控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立法和常态化的管理, 对建材选择、能耗控制、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进行规定和引导, 对建筑立项、设计、施工和运营各环节实行强有力的监督;通过完善的评估体系, 为决策者、管理者、设计者、施工者和使用者提供一个明确的、科学的建筑生态环境评估结果, 形成业界乃至全社会对工程优劣的统一认定和准确褒贬, 使环保优先逐步成为我国建筑发展的自觉追求。
4.2.4倡导生态价值观和节能、环保、和谐的行为规范, 加强生态知识宣传、培训和全民生态教育, 同时加大生态建筑实践的推广和政策倾斜, 通过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和鼓励措施, 补偿开发商由于额外投入所带来的损失, 切实增强生态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 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道德、经济方面的引导、激励机制, 大力推动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早日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愿景。
摘要:当今国际建筑业面临着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二难选择, 以生态化、可持续化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应运而生, 其迅猛发展走势引领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评估标准等发生重大转向, 世界各国结合自身特点应势对接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生态建筑,国际走向,对接
参考文献
[1]周浩明, 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 (美) 尤德森, J.姬凌云译.绿色建筑集成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带动更多陕西企业家走向国际化 篇9
据了解, 此次评选由陕西省人大财经委、陕西省政协经济委、陕西省总工会、陕西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妇联、团省委、省网信办、省贸促会、省侨联、省工商联、省慈善协会、全球秦商大会组委会、全球秦商机构联席会议主席团等19个部门作为指导单位。同时, 10余名省内外经济专家出任本次大会的评委, 以确保本次评选的权威性、公正性、科学性。
在新闻发布会上, 秦商联合会会长刘阿津指出, 近年来, 秦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彰显了当代秦商的精神风貌, 也是凝聚海内外广大秦商抱团发展的重要举措,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策略研究 篇10
从宏观面看, 分步走策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行三步走策略, 即顺次实现“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二是在货币职能上实行三步走策略, 即顺次实现经贸结算、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职能。从微观面看, 具体推进措施有:一是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鼓励民间投资, 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维护本币价值对内对外长期稳定。三是坚持外汇管制放松的理念, 加快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程。四是不断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参考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国际化的成果检验, 具体说来, 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开放水平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 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发挥新的竞争优势,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从国际看,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程度继续加大。在应对危机和促进复苏的进程中, 依托国际化生产、对外贸易和服务、资本跨境流动和技术创新, 各国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全球资源配置, 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利益交融不断加深。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型经济体成为全球化新动力使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各国面临全球化新挑战使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 多边贸易自由化陷入低潮的同时区域一体化趋势增强。为此, 要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同时, 要保持人民币对外价值的稳定, 这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基础性条件。只有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让世界各国的投资者相信人民币国际资产的安全、可靠, 并且能够保值增值, 这样人民币才有可能国际化。同时, 可考虑进一步放开和规范银行卡清算市场, 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提高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二、摆脱出口依赖, 转而扩大内需
人民币想要国际化, 需要其他贸易国将人民币作为自己的外汇储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这就要求中国自动放弃贸易顺差的现有地位, 放弃外贸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是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是我国发展巨大潜力所在。在稳增长的动力中, 消费需求规模最大、和民生关系最直接。要瞄准群众多样化需求, 改革创新, 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 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 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一要增加收入, 让群众“能”消费。分批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更多用于民生保障。二要健全社保体系, 让群众“敢”消费。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 全面推开大病保险。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三要改善消费环境, 让群众“愿”消费。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内需的第一源泉,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的又一源泉, 扩大内需的最大产业潜力是服务业, 同时必须拓展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这就要求增加农民收入和一系列的优惠措施, 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如看病养老等问题。
三、不断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要制度先行,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是金融机构的经营运行要更加灵活、更加市场化。二是金融市场的建设要往前推进, 其中也包括资本市场。三是防范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四是是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 在加强监管前提下, 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让更多民营资本进入原本壁垒较高的金融领域, 金融企业将更加多元化。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 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 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在境内, 要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大力发展银行间货币市场、证券市场, 完善二级市场交易机制, 丰富交易品种, 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交易主体参与交易, 扩大市场交易量, 使它们的数量足够形成隔在外部资金冲击与我国实体经济的缓冲器。在境外, 可首先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积极推行境内外“人民币”投资业务, 让境外人民币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让境内人民币更大规模地进入香港, 而后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四、加快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进程
一是坚持外汇管制放松的理念, 加快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程。我国在1996年实现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目前处于推进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的阶段之中, 而真正的国际化要求资本账户必须完全放开, 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一国货币能否实现资本账户下自由兑换, 关键看该国以下条件是否成熟, 即汇率、利率市场化, 完善的金融市场和成熟的金融结构, 审慎的金融监管体制, 稳定的宏观环境, 国内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 合理的国际收支和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为此, 我国政府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方式, 积极稳妥地开放资本账户,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形成。在资金流入方面, 对外商直接投资即可, 可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 并逐步适当放宽外国直接投资者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投资规模。在资本流出方面, 调整和简化审批程序, 逐步放松境内居民以及金融机构对海外投资的限制, 鼓励其用人民币对境外进行直接投资, 二是初步建立低层次的人民币跨境流动机制。可借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扩大试点范围, 逐步从沿海发达省份向边境省份和内陆省份转移, 逐步从周边国家向亚洲国家渗透。人民币走出去之后, 国家可适当地出台鼓励政策, 培养扩大境外非居民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要求, 初步建立起人民币回流机制。
必须指出,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渐近的过程, 实现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自由兑换非一日之功, 人民币国际化依然任重道远, 应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同阶段, 因势利导, 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保证人民币的顺利推进。
笔者以为, 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发展过程中, 特别要做好以下工作:以逐步满足市场需求为基础, 稳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 继续拓展人民币的使用地域范围, 继续深化人民币的货币职能, 在岸市场开放与离岸市场培育相互推动, 与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相结合, 设定清晰的时间表和顶层设计的配套改革方案, 以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整个金融改革继续深化。
参考文献
[1]杨均华.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与路径的多维思考[J].对外经贸, 2012 (1) .
[2]陈四清.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J].中国金融, 2011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