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算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关键词:

核算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精选7篇)

篇1:核算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核算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在科长、经营副科长领导下,按照国家和财务制度规定,认真编制、严格执行财务计划、预算、收入制度,掌握费用开支标准,分清资金票据。

二、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记帐,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日清月结、按期报账。

三、按照经济核算原则,定期检查、分析财务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挖掘增收的潜力,考核资金使用效果,发现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时向矿领导提出建议。

四、按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妥善保管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

五、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六、遵守各项规章适度和会计制度,宣传和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政纪律,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材料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在队长的领导下,负责全队所用材料的管理,掌握全科材料情况,做好材料计划,保证生产需要。

一、主管队、组材料、配件的领发工作。

二、每月8日前,督促队组制定下月所需材料、配件计划,并将所有计划汇总,报主管部门。

四、严格按规定审核队组的材料消耗情况,并做好年、月的材料、配件计划和各种报表。

五、对大型材料、节日检修及特殊工程,要根据队有关领导批示,编写计划,并按有关手续报各部门。

六、要面向生产、经常深入基层,掌握材料配件的执行和使用情况,并向队长汇报和提供所需材料、配件的名称、用途及规格等。

七、负责毛煤运输过程中所需材料的供应工作,保证生产需要。

八、刻苦学习材料管理知识,熟悉材料、配件名称、用途及规格等。

电机车司机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坚守岗位,听从调度及有关领导的正确指挥,服从分配,工作中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杜绝责任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运行。

二、开好班前会,明确当班的工作任务,熟悉井下各巷道运行线路(装煤点、弯道、乘人点、交叉口等)。

三、坚持班检,保证电机车完好。做到接班后首先对机车进行检查和注油。做好勤检查、勤维护,经常保持电机车清洁卫生。有责任做到“七不出车”,即撤砂系统不灵不出车,嗽叭不响不出车,架线车无电不出车,控制器闭锁不出车,架线电机不灵不出车。

四、司机应熟知本岗位业务知识,工作中必须持证上岗。运行中发生的故障及时处理,处理不了的及时向调度汇报。

五、严格按调度指令行车,保证毛煤运输过程中,把不同品种的毛煤卸入规定的卸载坑,实行分装、分运、分卸。

六、机车在行驶过程中,必须严格按信号行车。信号不明时,必须申请、联系,待信号正确后,方可继续行驶。

七、严格执行交接制度,做到人交人,手交手。

八、证完成当班指定的运输任务。

跟车信号工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熟知本岗位业务知识和操作规程,确保行车安全。

二、跟车工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存在的问题向下班交代清楚,记好各项记录。

三、听从调度指挥,熟悉车辆及线路情况,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注意观察,保证列车安全运行。

四、跟车工负责对机车、矿车及所有连接部位的检查,全部完好才能发出开车信号。

五、负责挂车、顶车、甩车、上道工作,保证作业安全。

六、合理调配用料的空车、平板车、料车并及时送到指定地点。

七、有责任制止一切违章现象,并向有关部门汇报。严格按照规定挂车,不得超挂,严禁人员乘坐料车,有权停运一切不符合拉运要求的车辆。

电机车修理工(班长)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熟知本业务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确保安全。

二、机电维修工程担负着小修的责任,具体内容如下:

(1)井下、井上全部机车的手轮丝杆每日检查一次。

(2)齿轮每日检查一采,每周注油一次。

(3)闸瓦每日检查一次,调整螺丝每周一次。

(4)轴承箱每日注油一次。

(5)控制器触头每班检查一次。

(6)电池的防爆插头,每班检查一次。

(7)电机的碳刷每周检查一次。

(8)控制器的闭锁装置每日检查一次。

三、机电维修工有责任搞好机车小修及月检修,其内容如下:

(1)电动机头(触头)清扫。

(2)月检的全部内容。

(3)电动机定子和转子的干燥(包括更换轴)。

(4)更换行走部分。

(5)更换到期限的控制器。

(6)检查或更换控制器至电动机间的配线。

(7)检查电阻箱的电阻。

(8)更换碰头弹簧、螺丝等。

(9)更换轴承箱和导向板。

(10)车架、车体的整形,车体喷漆。

四、有责任按规定的检查计划进行检查,备品备件充足,摆放整齐。

五、值班维修工有责任按时接班,双方必须在现场交接班,说明设备运输情况、备用车情况以及备件和机械工具情况。

六、机车维修人员有责任填写各种检查、检查记录。

七、机车维修人员搞好修旧利废,节约各种原材料、配件,保证其不超过规定指标。

八、有责任保证井上、井下机车完好,机车完好率达到90%以上。

充电工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熟悉充电设备的性能,严格执行充电工操作规程及作业规程。

二、坚持持证上岗,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三、认真填写电瓶车充放电记录,保证电瓶车正常运行。

四、坚持八小时工作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五、刻苦钻研业务,做到业务保安。

篇2:核算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认真学习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牢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参加安全活动,接受安全教育。

二、在科领导的领导下,负责人事、劳资工作,做好人员工资核定和办理人员调动手续及劳动合同和管理工作。按时发放工资奖金。

三、支持和协助行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奖惩办法的贯彻实施.四、严格恪守核算、财务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领取制度,做到帐目清楚、帐目相符。

库工岗位安全责任制

一、牢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参加安全活动,接受安全教育。

二、认真学习和掌握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及有关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掌握库存量,及时反映出库存数量,按期作出报表。

三、严格遵守库房物资管理制度,禁止存放易燃易爆材料、物品。定期负责对库房进行盘点,做到四定位、五摆放的文明库房。

四、建立台帐,加强管理、降低消耗,做到帐对物、物对帐。发放材料、配件,要手续齐全,见票发料,不得发错型号和数量,重视安全做好后勤保障供应工作,保持库房干净整洁。

材料员岗位安全责任制

一、牢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参加安全活动,接受安全教育。

二、认真学习和掌握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及有关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

三、对材料的出库领发严格把关,对不符合领料规定的要及时予以纠正,对盈亏、丢失、报废情况按规定提出处理意见。

四、建立健全材料账簿及台帐,合理分类,做到日清月结、准确无误,每月清库一次,做到帐物相符。

五、必须掌握各种材料物资的规格、型号、性能、用途等,做好出库材料物资的划价工作。

维修电工岗位安全责任制

一、牢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参加安全活动,接受安全教育。

二、认真学习和掌握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及有关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听从指挥,做到不违章冒险作业。

三、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爱护安全设施和安全标志,服从分配,坚守岗位,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发生事故或未遂事故,应立即向班组长报告,参加事故分析,吸取事故教训,积极提出搞好安全生产的合理化建议。

五、熟悉所管辖范围的供电系统及设备构造原理、性能用途等情况,对设备、供电线路要勤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正常安全用电。

收费员岗位安全责任制

一、收费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严禁迟到、早退、脱岗,严格遵守请假制度,积极参加安全活动,接受安全教育。

二、严格遵守财务安全管理制度,当天收取的现款必须当天交公司,严禁电脑房内或个人存放。

三、认真学习和掌握本工种有关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变配电工岗位安全责任制

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参加安全活动,接受安全教育。

二、认真学习和掌握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及有关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听从安全人员的指挥,做到不违章冒险作业。

三、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爱护安全设施和安全标志,服从分配,坚守岗位,不随意开动他人操作的电气设备,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处理好当班内上级下达的任务并及时与关方面联系。认真巡查设备运行情况并做好记录。

五、妥善保管安全用具及仪表工具。禁闲杂人员及无关人员进入变电所。严禁脱离及漏岗,上班期间不得饮酒。

电梯维修工岗位安全责任制

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参加安全活动,接受安全教育。

二、认真学习和掌握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及有关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听从安全人员的指挥,严禁违章操作。

三、负责电梯维修保养工作,并做好签到手续和各种维修记录及时处理电梯故障,确保电梯技术性能,保证电梯安全运行。

四、遇到使用单位违章操作时,应及时地向该单位有关部门反映,并做好记录。

卫生员岗位安全责任制

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参加安全活动,接受安全教育。

二、认真学习和掌握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及有关安全知识。遵守劳动纪律,每日应按时清扫所划分责任区的垃圾,并及时运至垃圾站,以便统一清运,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日运。

三、清扫责任区时应按规定佩戴安全帽,清扫完毕后立即撤离,禁止在楼下长时间逗留,防止高空抛物伤人。

篇3:简论责任会计核算、考核与评价

关键词:责任会计核算,考核,评价

0引言

责任会计是在分权管理条件下, 为适应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责任单位,并对它们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核算、控制、考核与业绩评价的一整套会计制度。

1建立责任会计制度

怎样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往往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它们的具体做法可能不同。 但建立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五点。

(1)要将所有成本按成本习性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大类,对于混合成本应采取适当方法进行分解,并为每个成本项目及其明细项目确定应由谁负责。

(2)要为每个责任单位制订实绩和成果的评价与考核的预算指标,制订预算指标时一定要考虑到能调动各个责任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3)要以各个责任中心为对象( 不是以产品为对象) 来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包括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计算、记录、分析和对比。

(4) 要使各个责任单位能及时通过实际与预算的对比、 分析,掌握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借以控制并调节他们的经济活动。

(5) 要使各个责任单位的业绩报告是他们能控制的因素, 不能控制的因素排除在外。

2责任中心种类

企业为了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通常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至于分级管理的具体形式,则因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而各有所异。 但不论怎样,实行责任会计制度必须使每个责任层次对他们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要有十分明确的责任范围。这种责任范围,也就是各个责任层次能够严格进行控制的活动区域,叫作“责任中心”。 责任中心按其控制区域的经济活动和责任范围的大小,一般可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

3成本中心核算、考核与评价

成本中心是成本发生的区域,它只能控制成本,只对成本负责。 成本中心所计算与考核的是“责任成本”,而不是“产品成本”。

成本中心的适用范围很广,任何对成本负责的单位都可划分为成本中心,包括企业内部的分公司、分厂、车间、班组、管理部门等等。

责任成本的计算原则是“可控性”,即谁负责谁“控制”,因此,计算责任成本必须首先把成本按其可控性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

可控成本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1)责任中心有办法知道将发生什么性质的耗费。

(2)责任中心有办法计量它的耗费。

(3)责任中心有办法控制并调节它的耗费。

不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即为不可控成本。 属于某成本中心的各项可控成本之和,即构成该中心的责任成本。

这里应该指出,一个成本中心的不可控成本往往是另一个成本中心的可控成本;下一级成本中心的不可控成本,对于上一级成本中心来说,则往往是可控的。 例如,直接用于生产的材料质量,对于生产车间来说是不可控的,而对供应部来说是可控的。 又如,直接用于生产的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变动部分,生产班组是可控的,至于制造费用固定部分,生产班组是不可控的,但对车间来说则是可控的。

对于某个成本中心的成本预算、考核和评价,主要是可控部分的责任成本。

责任成本和产品成本计算口径、计算对象不同,但是在某一时期内, 企业的全部产品成本和全部责任成本总和是相等的。

假设宝业公司一分公司全年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2011年12 月份成本( 费用) 支出: 直接材料5 600 万元, 直接人工4 800 万元,间接材料800 万元,间接人工1 000 万元,折旧费1 500 万元,水电费200 万元,其他1 100 万元,分公司管理人员薪金600 万元。

宝业公司一分公司有A生产车间、B生产车间、C辅助车间、销售部、总务部等责任中心。

金额单位:万元

宝业公司一分公司2011 年12 月份全部产品成本(费用)15 600 万元等于全部责任成本(费用)15 600 万元(参见表1)。

对一个成本中心来讲,在一般情况下,变动成本大多是可控的,固定成本大多是不可控的。 直接成本大多是可控的,间接成本大多是不可控的。

按责任区域发生的成本记入责任中心账户,期末根据其实际发生数,编制业绩报告进行考核与评价。

4利润中心核算、考核和评价

利润中心是既对成本负责, 又对收入和利润负责的区域。它既要控制成本的发生,也应当努力提高收入。 一分公司所属A、B、C车间成本中心业绩报告汇总,加上分公司开支的管理费用,是一分公司的责任成本(费用)合计数,一分公司实现的销售收入(假设年末产品无库存,如果有库存,库存部分用工业产值替代销售收入)减去责任成本(费用)合计数,是一分公司的责任利润。 以下是一分公司利润中心业绩报告(见表2)。

金额单位:万元

根据2011 年12 月份一分公司利润中心业绩报告, 一分公司收入比预算增加1 000 万元,责任成本比预算增加300 万元,责任利润比预算增加700 万元。

5投资中心的核算、考核和评价

投资中心是既对成本、收入、利润负责,又对投入资金负责的区域。 它不但要控制成本和提高收入,同时也要控制其所占用的全部资金。 在责任会计核算考核与评价时,投入资金一般是指经营资产,经营资产包括非流动资产和营运资金,非流动资产一般要以原值计算,营运资金是指经营占用的存货和应收款项等,对投资中心考核与评价,除了考核成本、利润外,重点应考核“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责任利润/ 经营资产

假如, 2011 年度一分公司责任利润实绩20 000 万元, 平均占用经营资产98 000 万元,预算投资报酬率20%,计算投资报酬率公式如下:

投资报酬率=20 000/98 000×100%=20.41%

预算完成率=20.41/20×100%=102.05%

2011 年度一分公司投资报酬完成预算指标的102.05%。

根据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的预算执行情况,与各责任中心员工的收益分配挂钩,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核算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摘 要]利用改进了的投入产出模型,在“生产-消费”双重负责制视域下分别计算2002、2005和2007年我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及其差额即碳损失值,并计算具体部门的碳损失情况。结果表明,两种角度下我国隐含碳排放都有了明显的增长,碳损失值也变化巨大:由2002年的1.75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5.41亿吨,增长了3倍之多,其中,2007年高耗能行业和出口制造业所产生的碳损失占总碳损失的75.8%。因而建议从消费者负责制视角重新界定碳排放的责任,为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碳损失;生产者负责制;消费者负责制;责任界定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3-0033-06

On the carbon loss calcul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du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XU Dong-lan, WANG Yun-ci

(School of Economic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calculated Chinas trade hidden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carbon loss in 2002, 2005 and 2007 by using the improved input-output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consumer responsibility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dden carbon emissions experience an obvious growth, and the carbon loss undergoes tremendous changes: from 175 million tons in 2002 to 541 million tons in 2007, increased by three times. The carbon loss in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exports manufacturing accounted for 75.8% of the total carbon loss in 2007.So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redefine the carbon emissions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er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aking more initiative in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

Key words:carbon loss;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ystem; consumer responsibility system;responsibility judgment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国际贸易量迅速增长,造成贸易过程中的隐含碳排放日益增多。从2007年起,由于经济的显著增长,以化石燃料为主导的能源结构以及出口的增加,中国的碳排放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倡导的经济发展理念,我国也做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50%的承诺。我国面临着来自国内碳减排与国际碳转移的双重压力。当前,国内的能源消费是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对象,但是我国经济运行中所消耗的能源并非全部用于境内消费产品的生产上,部分能源实际用于境外消费的出口产品的生产上,因此,外贸出口的大量增长也加速了我国国内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了解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可以帮助我们从低碳贸易的视角调整贸易政策,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节能减排。

关于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早。Wyckoff等(1994)对6个OECD国家(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1984—1986年进口商品中隐含碳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六国1984—1986年进口商品中的隐含碳占其同期碳排放总量的13%[1]。Kondo和Moriguchi (1998)测算了日本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他们发现,1985年之前,日本的出口隐含碳大于进口隐含碳,但1990年后这种状况发生了逆转,日本成为了隐含碳的逆差国[2]。Ahmad and Wyckoff(2003)对65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表明,美、日、德、法和意大利是全球主要的隐含碳排放进口国,向OECD国家的出口隐含碳排放中,最大的隐含碳净输出国是中国,俄罗斯次之[3]。Ackerman等(2007)分析日本和美国之间贸易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后发现,1995年日美贸易使美国排放减少了0.146吨二氧化碳当量,使日本的排放增加了0.067吨[4]。Giles Atkinson和 Kirk Hamilton(2010)使用投入产出法和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数据估算了样本国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结果显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是隐含碳净出口国[5]。

中国学者虽然对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碳排放量的剧增和外贸顺差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我国的隐含碳排放问题。魏一鸣等(2008)估算出2002年中国出口贸易造成的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亿多吨,占一次能源碳排放总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出口贸易面临减排的紧迫任务[6]。陈迎等(2008)并未在研究中对二氧化碳进行单独分析,而是研究中国外贸商品中所有的隐含能源,通过投入产出法定量研究2002—2006年相关数据,结果显示,中国的隐含能源净出口已从2002年的2.4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06年的6.3亿吨标准煤,增加了162%[7]。赵玉焕等(2011)运用投入产出法,以1999—2008年中国海关货物出口商品分类数据为基础,测算了我国在此期间进出口商品中的隐含碳,结果显示我国是隐含碳的出口大国,出口贸易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长的重要原因[8]。闫云凤等(2012)采用投入产出法,在考虑了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影响的基础上建立经济模型,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其中特别注重对再出口贸易和部分分解的分析[9]。许冬兰等(2012)利用投入产出法,分别测算了1997、2000、2002、2005和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和隐含能,研究显示我国是典型的隐含碳和隐含能的净出口国[10]。

以上研究多数是在生产者负责制(或称之为属地责任原则)视角下来计算的,国际社会也大多采用此原则来制定环境政策。然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家贸易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基于领土责任的生产者负责制仅考虑了被研究国家边界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并未考虑由国际贸易带来的隐含碳排放。由于被贸易碳排放转移的主体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其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而碳排放强度较高,那么其结果将导致全球碳排放不减反增,因而,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以生产者负责制来核算及界定各国的碳排放责任将有损于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执行效力。本文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讨论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分配,这种方法更加强调消费者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的责任,从而将较低的排放责任分配给发展中国家,而给发达国家较高的排放责任。这种侧重于消费者负责的方法有助于避免“碳泄漏”,从全球角度来看更为公平。另外在计算“消费者负责”进口隐含碳排放系数时,采用我国主要进口国平均碳耗系数修正代替,相比于简单地以国内系数代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介绍

投入产出模型是里昂惕夫创建的研究经济体系中各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也是目前测算隐含碳的主流方法。其基本模型为:

或 (1)

其中,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它反映了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生产联系,这些联系是通过中间投入发生的,其中每个元素,表示每单位的产业的产出所要求直接投入的第产业的产品的数量;为里昂惕夫逆矩阵,表示完全消耗系数;表示部门总产出;表示部门最终使用,由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组成。

设为国内单位产出的直接碳排放强度,则国内为满足最终使用的生产活动的碳排放为:

(2)

出口需求产生的隐含碳排放表示为:

(3)

目前计算隐含碳排放量有两种角度,一种是从生产角度,分为国内和国外生产的所排放的隐含碳量;一种是从消费角度,分为国内和国外消费所排放的隐含碳量。具体贸易物质流向如图1:

图1 国际贸易过程中的物质流程图

进口产品一部分用于直接消费,一部分作为中间投入产品进入国内生产过程,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用于国内消费,一部分用于再出口。从生产者角度看,我国国内实际碳排放量包括国内消费和出口(包括再出口)部分;从消费者角度看,我国实际碳排放责任包括国内消费和进口直接消费两部分。两者之差即为一国碳损失,若碳损失为正,表明一国实际碳排放量大于其碳排放责任,此时该国是隐含碳净损失国;若碳损失为负,则表明一国实际碳排放量小于其碳排放责任,此时该国是隐含碳净收益国。

对我国来讲,由于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在计算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时,需要对进口产品中用于中间投入的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作出修正。,其中和分别代表国内中间投入和进口中间投入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表示各部门进口中间产品投入占国内中间投入的比例,其对角线元素为:,、和分别表示部门的总产出、进口和出口,。

国内进口产品()分为直接用于最终需求和用于国内生产投入两部分,表示用于国内生产投入部分,表示直接用于最终需求部分。则

(4)

计算国外进口产品碳排放强度时,需要引用其原产国的碳耗水平,但由于我国进口贸易伙伴众多,根据各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测算出各国的各类商品的碳耗水平有很大难度。本文基于全球视角,通过考察进口来源国的平均能耗或碳耗系数来近似估算进口贸易隐含碳。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5)

式中,表示第个贸易伙伴的能源消耗强度,为我国从国的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1,2,……15,表示我国前15位的进口国。

则进口隐含碳排放为:

(6)

其中,是国内使用的进口产品投入碳排放;是进口加工再出口的碳排放;是进口直接用于最终消费的碳排放。

“消费者负责制”角度下的总排放,即我国碳排放责任为:

(7)

“生产者负责制”角度下的总排放,即我国国内实际碳排放为:

(8)

我国碳损失为:

(9)

(二)数据说明

1.本文采用了2002、2005、2007年三年的投入产出表,各部门能源消耗来自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考虑到我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耗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为解决行业分类的统一和数据匹配问题,将投入产出表中的42个部门和能源消耗数据涉及的45个产业部门统一合并为26个部门。

2.主要进口国平均碳耗系数修正。主要进口国的进口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单位GDP能耗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网站。

表1 2002、2005和2007年中国主要进口国(地区)

平均碳耗系数的修正

200220052007

排名国家进口

比重比较值国家进口

比重比较值国家进口

比重比较值

1日本18.110.18 日本15.210.19 日本14.010.18

2台湾12.890.46 韩国11.640.37 韩国10.850.39

3韩国9.680.40 台湾11.320.40 台湾10.570.41

4美国9.230.30 美国7.370.26 美国7.260.28

5德国5.560.19 德国4.660.17 德国4.750.18

6香港3.630.22 马来

西亚3.040.55 马来

西亚3.000.61

7马来西亚3.150.67 新加坡2.50.54 澳大

利亚2.700.28

8俄罗斯2.851.51 澳大

利亚2.450.25 菲律宾2.420.37

9新加坡2.390.55 俄罗斯2.411.21 泰国2.370.72

10澳大利亚1.980.27 泰国2.120.69 俄罗斯 2.061.17

11泰国1.90.70 菲律宾1.950.39 巴西1.920.38

12印尼1.530.59 沙特

阿拉伯1.860.69 沙特

阿拉伯1.840.68

13意大利1.460.16 香港1.850.21 新加坡1.830.56

14法国1.440.19 巴西1.510.35 印度1.530.69

15加拿大1.230.44 印度1.480.65 法国1.400.18

16其他

国家22.970.49 其他

国家28.630.44 其他

国家31.490.45

修正值 0.41 修正值 0.39 修正值 0.40

注:“比较值”是指各国能耗强度与我国的比较值;“修正值”是指进口碳系数的修正值

三、两种负责制下的贸易碳损失测算及碳排放责任重新界定

(一)贸易碳损失测算

2002—2007年,在生产者负责制角度下,我国国内实际碳排放由14.01亿吨增长到27.00亿吨;从消费者负责制角度看,我国实际碳排放责任则从12.26亿吨增长到21.59亿吨。因此可知,我国贸易碳损失由2002年的1.75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5.41亿吨,增长了3倍之多(见图2)。在此期间,我国贸易额呈现高速增长,出口额由2002年的26947.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3563.6亿元;进口额同样迅速增长,由2002年24430.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73300.1亿元;贸易顺差由2002年的2517.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0263.5亿元,增长了8倍(见图3)。

图2 生产者负责制和消费者负责制下的贸易碳排放及碳损失值

(单位:亿吨)

图3 我国2002、2005和2007年贸易进出口额(单位:亿元)

由此可见,我国碳排放随着贸易量的增长在迅速增加,并且国内实际碳排放量大于实际碳排放责任,我国是隐含碳净损失国,并且碳损失值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大而愈发严重。

下面分析我国贸易碳损失的具体部门影响,以2007年为例(见表2)。

表2 2007年我国26部门碳排放责任及碳损失

部门代码部门

分类碳排放责任实际碳排放碳损失

亿吨%亿吨%亿吨%

1农林牧渔业0.521.920.532.45-0.01-0.18

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090.340.060.260.030.64

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020.080.210.96-0.19-3.43

4金属矿采选业0.030.110.231.08-0.21-3.79

5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0.020.060.010.060.000.06

6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0.943.490.884.080.061.14

7纺织业0.672.500.070.320.6011.16

8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0.672.470.351.620.325.83

9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0.301.120.130.620.173.09

10造纸印刷及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260.970.080.370.183.36

11石油加工、炼焦及

核燃料加工业0.371.380.331.510.050.89

12化学工业1.354.990.874.020.488.87

1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331.210.090.400.244.41

14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54.260.472.180.6812.56

15金属制品业0.662.460.231.060.448.06

1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198.101.908.790.295.36

1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24.891.155.320.173.17

1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415.210.843.910.5610.40

1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

电子设备制造业1.375.080.642.950.7313.54

2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270.980.170.780.101.79

21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0.200.750.160.760.040.71

22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

供应业1.636.021.597.390.030.57

23建筑业6.5924.396.5530.350.040.65

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73.970.753.490.325.90

25批发、零售业和住宿、

餐饮业0.812.990.632.900.183.34

26其他服务行业2.7710.272.6712.360.101.90

合计27.00100.0021.58100.005.41100.00

从细分的26个部门来看,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部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行业:建筑业、其他服务行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农林牧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金属矿采选业产生一部分碳收益,但收益仅有0.41亿吨,远低于其他部门的总体碳损失(5.82亿吨)。

由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各部门的进出口情况及部门碳排放系数。

在开放经济中,进出口贸易导致碳排放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得各部门所应承担的碳排放责任与实际碳排放并不一致,进而出现一定程度的碳排放损失或收益。结合表3和图4可以看出,2007年我国碳损失较大的部门有两类:第一类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等,其完全碳排放系数在1.3~2.0吨/万元之间,产生了1.6亿吨的碳损失,占我国碳损失总量的29.5%;第二类是典型的具有“中国制造”标签的出口大户,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第二类五个部门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0%,所产生的碳损失占总损失的46.3%。两大类行业产生的碳损失总额高达4.1亿吨,占我国碳损失总量的75.8%。

图4 2007年我国26部门完全碳排放系数及进出口情况

(二)碳排放责任重新界定

对碳排放责任问题,目前国际社会上主要基于生产者负责制原则来界定,即规定生产者对其境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碳排放负有全部责任。然而,这种归责制度并未考虑污染排放是用于本国消费还是外国消费,而是全部认为是用于国内消费,由此忽略了贸易的污染排放区位转移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仅通过进口国外制成品(特别是碳排放高的产品)来代替国内生产,那么生产产品的国家(主要为发展中国家)就得为这部分出口的碳排放“买单”,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生产者负责制原则也不利于气候变化协议的执行,会对一些国家实现其减排目标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政策只是关注承诺减排的国家的国内市场,那么这些国家就可以从非承诺减排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以代替国内生产,从而减少它们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如此一来,全球碳减排可能是零,甚至不减反增。基于生产者负责制原则的上述缺陷,以及贸易污染排放区位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用消费者负责制代替原有的生产者负责制。消费者负责制原则认为,消费者应对生产能源、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相关温室气体排放负责。这种方法将分配给发达国家较高的碳排放责任,而给发展中国家较低的碳排放责任,这是更加公平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碳泄漏”,同时可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传播。

在消费者负责制角度下,2007年我国国内最终消费大约承担85.5%的碳排放责任,进口产品消费排放仅占14.5%。虽然2007年我国进口额达到7.33万亿元,然而进口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数量并不显著,这是由于我国进口产品大部分来源于技术先进、能耗强度低、污染排放少的发达国家或地区。

而在生产者负责制下,国内最终消费占我国实际碳排放总量的69.8%,相对于消费者负责制下碳排放责任中的份额,该比例降低了15.7%。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额高达9.36万亿元,在繁荣的出口贸易带动下,加之我国节能降耗技术水平较低、出口商品的碳排放强度较高,最终产生了8.15亿吨的出口碳排放。原则上,该部分出口碳排放虽发生在我国境内,却是为了满足国外消费者的最终需求而产生的,其排放责任本不应当由我国来承担,但在现行的生产者负责制核算体系下,出口碳排放仍以国家边界为准而计入我国碳排放中,并占了我国2007年实际碳排放量的30.2%,我国承担了本应由商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国所应承担的那部分责任。

由此看出,现行的生产者负责制夸大了我国的碳排放责任,我国替别国(境外消费国)承担了很大的责任,如果日后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将对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后京都时代,应考虑以消费者负责制原则为基础来核算各国的碳排放量,并且重新界定碳排放的现代责任,减少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义务和压力。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引起了碳排放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和流动,这使一国的碳排放责任与国内实际碳排放产生巨大差异,进而形成一定程度的碳损失。本文基于改进后的投入产出模型,基于“生产—消费”双重视角对2002、2005、2007年我国的碳排放责任进行考察,以进一步考察我国碳排放损失状况,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2002—2007年,不管是在生产者负责制还是消费者负责制视角下,我国隐含碳排放都呈现增长趋势。不过生产者负责制下隐含排放量要多于消费者负责制下的排放量,且两者之差(即碳损失)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由2002年的1.75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5.41亿吨,增长了3倍之多。

篇5:固定资产核算人员岗位责任制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的资产。根据现行会计制度标准,企业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模具、器具、工具等资产作为固定资产,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作为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核算人员的岗位职责有固定资产分类和固定资产目录的编制,固定资产投资核算,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等工作。

一、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其用途与作用也不相同,为了正确组织固定资产核算,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对它们进行适当分类。

1、固定资产按经济用途划分可分为:

⑴、生产用固定资产:指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各种固定资产,包括厂房、建筑物、生产设备、动力设备、运输设备、工具、仪器、管理用具及其它生产用固定资产。

⑵、非生产用固定资产:指不直接在生产领域内使用的各种固定资产,包括职工宿舍、食堂、幼儿园、浴室、卫生所等使用的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

2、按使用情况划分可分为:使用中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封存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3、根据我国现行制度规定,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还包括已单独作价入帐的土地。

4、为了便于管理和核算,应对每一个固定资产项目加以分类编号,按编号序码分别登记,并将号码用金属牌或烙印等方法标注在实物上。在填制固定资产收入、调出、转移、报废等凭证和登记帐簿、卡片时,均应填写有关固定资产项目的编号,以便查考。

5、对每一个固定资产项目应设立明细帐或卡片,详细填写固定资产名称、编号、使用部门、使用日期、使用年限、折旧率、原值、累计折旧、净值、附属设施等项目。

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1、对于企业一般性的更新改造、填平补齐,应在充分挖掘企业财产潜力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企业正常生产所需的固定资产数量。对于企业重大技术改造的固定资产投资,应做好可行性研究,分析、评价项目的风险性、效益性,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2、在建工程的核算:对于在建工程,企业应设置“在建工程”科目,按明细项目进行核算。该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各项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工程。其借方发生额反映各项的实际支出,贷方发生额反映完工转出的实际成本,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尚未完工的在建工程实际支出及储存安装工程、建筑工程用料等实际成本。

三、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核算:

1、固定资产的增加,不论是从建设单位完工转入,或由企业自行购置,都必须在结转时办理验收交接手续,填制固定资产完工结转的凭证,以明确经济责任,并为固定资产的正确核算提供依据。

2、固定资产的报废,应有固定资产清查凭证,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由使用部门详细说明报废理由及责任情况,并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核实加具意见后报主管厂长审批。单项报废固定资产净值在万元以下,应报轻工集团公司备案,净值在万元以上的,要上报轻工集团公司审批后才可处理。

3、固定资产的出售,除办理公司内部有关审批手续外,应上报轻工集团公司审批。

4、固定资产的转移,应办理交接手续,如属对外投资,应有批准单位的证明凭证。

5、财务部门对于固定资产的交接凭证及有关手续,应认真进行检查,认真核对调入调出固定资产应办的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经过验收和批准,凭证上的各项资料是否填写齐全,与实物是否相符,手续的签证是否完备等等。经过检查固定资产增减的有关凭证及资料,即可据以进行固定资产的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正确地计算和提取折旧,是固定资产核算的重要内容之一,折旧是固定资产价值转移及其补偿的尺度。只有正确地计提折旧,才能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经营成果。

1、影响折旧计算的因素包括:固定资产原值、使用年限、净残值。对于固定资产分类折旧的年限标准,应按《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的规定执行,各类固定资产的净残值比例,在原价3%至5%的范围内由企业主管部门确定,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2、企业采用平均年限法作为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方法,每月按分类折旧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3、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

⑴、在用固定资产:包括工业生产用、非生产用和出租的固定资产均应提取折旧。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机器设备,以及由于季节性停用或因大修理停用和在车间内替换使用的机器设备,均应作为在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无论是否使用,都应照提折旧。

⑵、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经主管部门批准封存的固定资产,已经估价入帐的土地等,不计提折旧。⑶、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

4、为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应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其贷方发生额为计提的折旧额,借方为减少固定资产而相应转销的所提折旧,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额。

五、固定资产的盘点清查:

篇6:核算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1.7.1负责项目财务管理工作中安全生产经费的支付与管理。1.7.2按国家规定,为改善劳动条件防止事故,预防职业病,需增添新的机械设备,构成固定资产的按审批权限经审批由更新改造费开支,不构成固定资产的列入低值易耗品开支;

1.7.3拨付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专款专用;

1.7.4对安全生产的奖罚款按规定落到实处,并定期提供准确的经济损失费用;

篇7:生产车间核算员岗位职责

1、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服从管理努力工作。

2、每日记录生产车间混料记录,对混料提供的各项数据应与技术中心核对是否一致,并要求混料记录及时准确。

3、每日记录生产车间各工序耗料、成型等工序记录,录入要求详细、及时、准确,以保证成本核算的及时准确性。

4、每月26日配合财务人员进行月底盘点,每月依据材料消耗情况与物资管理员核对库存情况,盘点时注意提醒25日夜班上料,26日上午不允许领料,对料仓数、发料数要检查,如库存有差额要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原因。

5、每月及时掌握生产各项情况,对废料应高度关注,对消耗的原材料、盘亏的原材料按实际情况计入废料成本。

6、成本核算方法:(1)**产品按历史惯例不计算在产品成本,26日盘点后等四至五天,25日投料成型捡选后计入产成品;(2)备品备件按仓库保管员提供的领料单记录各产品及工序成本当中,但应与生产记录核对;(3)电量按变电所主管根据实际耗电分配计量,但应对照财务每月发票上使用量及电价;(4)模具摊销以模具库存管提供的现金摊销额摊销,以上摊销原来以产量摊销方法不变。核算员应每月与模具保管员核对模具购入、修复等情况,并制表经保管员、主管领导签字后报财务。如有报废模具必须相关人员到场、签定、检斤、签字后方可报废。

7、各项原料备件模具及电费等费用记录完毕后,按生产计划记录核算各成品车间成本;人工工资按计件核算的,应严格按产量计量人工工资,其余不按产量计量的管理人员工资可按各品种产量分摊。

8、每月各原材料备件等低值易耗品摊销余额计算单价应按财务提供的单价(加权平均)为准,计算成本金额。

9、全部计算后,生产成本核算表报财务,办公用品、化验用品、折旧、维修费按实际发生额由财务成本会计分摊。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生产岗位责任制范文 下一篇:煤矿岗位工安全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