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划分古代

关键词: 划分 管理

年龄划分古代(共10篇)

篇1:年龄划分古代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15~20岁——舞象之年;

20岁(女)——桃李年华;

20岁(男)——弱冠;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篇2:年龄划分古代

一、探索阶段(二十岁至二十五岁)

这一阶段,大约95%的人已经进入职业生涯,需要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生活方式,其职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尽快度过职业适应期,这是一个发现必须逾越的心理过程,也是积累职业优势的过程;

2.谋求最佳的职业发展前途,一旦发现自身素质与职业岗位不适应,要尽快主动地进行调整;

3.稳步走向社会,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作出人们给予肯定的业绩;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好“人和”的基础。

二、建立阶段(二十五岁至三十岁)

在职场上,快速的适应周围坏境,并搜索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职业领域,并与自己的能力与周围的人脉结合起来,快速适应周围的职场变化,与时代同步发展,善于动脑筋,不断调节自己的身心,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是时机地作出新的理智选择。

三、冲刺阶段(三十岁至四十岁)

在此期间,无论体力、脑力都达到了最颠峰的状态,由于已经奠定了基础,可以在最擅长的工作岗位上,好好冲刺,充分发挥。据我观察,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到这一阶段几乎可以独当一面,成为公司中的佼佼者。

四、维持阶段(四十岁至五十岁)

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人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或已事业成功,或仍一事无成,这两种可能都对人的职业生涯形成强烈的冲击。因此摆在人们面前的职业生涯规划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1.积极而慎重地重新认识自己,挖掘自身未能发挥出来的潜力,对自我再做一次设计

2.冷静检验和调整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信念,使之尽快适应社会环境与现实;

3.调整工作岗位,用以往的工作经验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与众不同的作用;

4.分析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得失,扬长避短,争取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五、衰退阶段(五十岁至六十岁)

虽然这时已经年过半百,但还应丰富自己的职业内涵,进一步完善自己,让生活变得更积极、更有意义。如:调整职业目标,有可能的话,在同一职位层次内调换一下岗位,给工作再次赋予新意;完善自己的人格,抓紧时间多做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作好离职退休的思想准备,物色和培养年轻人接替自己并为其发展创造条件;为日后的退休生活制定一个计划。

篇3:古代官场的年龄潜规则

汉朝察举腐败催生官员年轻化

年龄成为问题的由来,始于察举的腐败。所谓察举,就是州郡每年要向中央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常规的推荐科目主要是孝廉和秀才,并称入仕正途,好比后世进士登第。谁能料到,法久弊生,把持察举大权的特权阶层玩起了垄断仕途的潜规则:你在甲州提拔我的子弟,我在乙州荐举你的子弟,等到被举者也当上握有察举权的郡守后,再荐举当初举我者的子弟……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长水校尉樊倏上书反映这个问题:“现在郡国举孝廉,都举那些能够有所回报的年轻人,至于那些有名望有学问的年长者,大多数都无人问津。”说明在这个宗师自主选才、门生循环相报的过程中,孝廉的整体年轻化趋向也愈加明显起来。

但是这种年轻化不仅仅使察举丧失了选贤纳士的本义,对改善吏治也无益可言,所以到了汉顺帝时,有尚书令左雄上书说:“郡国每年举孝廉,都是马上就要授职施政、教化民众的,应该选取那些老成可用之人。孔子称:‘四十不惑’;《礼记》称:‘四十曰强,而仕。’请从现在起规定:年龄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这个建议很快就被期望中兴的顺帝采纳,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冬11月,他“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但是对于那些有特殊才干的,才华如同颜回、子奇之人,可以不拘年龄。这道诏令,很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儒家的“四十强仕”思想落实为法定制度,后人称作“阳嘉新制”。

唐朝是怎么选拔后备干部的

唐代历时近300年,好像没有制定过一个一以贯之并且能适应各种“出身”的做官年龄标准,但是据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6月颁发的一个有关改革人事制度的文件所述,在此以前的大体情况是:“凡人三十始可出身,四十乃得从事。”

走科举一途者,20多岁即获“出身”是令人羡慕的,30岁左右“始可出身”则是通常情况。所谓“出身”,就是有做官资格。想要真正走上仕途,还得经过吏部主持的考试,还要“守选”,就是等待分配工作。这一段时间,等上三五年甚至七八年都很正常。柳宗元21岁登第,正式授官时已26岁;韩愈25岁登第,正式授官时已35岁。如果在此期间发生祖父母、父母去世的丧事,还必须在家守丧,于是从及第到始任官职的间距还要拉长。因此可知,30岁获得做官资格的人,到40岁才能登堂上任,即当上正式的国家干部,才是寻常现象。

再好的制度都比不上一个好爸爸

所谓荫叙,就是特许皇亲、勋贵和中高级官员的子孙凭门第血统获得出身。但是从办理荫叙手续到正式得到任官资格,都要经过规定途径和时间的历练。不过拿科举与荫叙作比较,虽然都是“三十始可出身”,但荫叙是有“爸爸加制度”作保障的,科举却是千军万马一条道的搏杀。以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为例,举有道科及第,50岁才当上了副县级的县尉。还有《秦妇吟》的作者韦庄,直到59岁才进士及第,官拜校书郎。孙国栋先生曾依据大量文献资料作综合研究,发现一个唐代官员从入仕到升为从五品郎中,跻身高官行列,平均历时约15年左右。倘若有幸生在一个六品之家,哪怕是20岁补斋郎,30岁得出身,40岁授官职,官场上厮混“得法”,混到59岁,说不准也混到一个从五品高干了。对比韦庄59岁刚站在起跑线上,真让人羡慕通五经不如有个好父亲。

更令人感叹的是占尽便宜的荫叙,其种种关于年龄的限制也只是写在纸上而已。如高宗朝的宰相李义府,外表上一团和气,内心里阴险狠毒,人们背地里叫他“人猫”。史传上说他们家连襁褓中的娃娃也荫补了官职。德宗朝的宰相李晟,生有15个儿子,3个早夭,存活的12个人人当官。第10个儿子李听,在7岁的时候“以荫授太常寺协律郎”,就是乐队指挥。再如文宗朝的宰相裴度受命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时,给皇帝上疏说:臣有个儿子裴让,“是资荫授官”,现任京兆府参军。其实“年甚幼小,官无职事”,守在任上干不了什么事,离开岗位也没妨碍,恳请天恩,让这小子随我赴任吧。

官员为何在年龄上做“假账”

与靠好爸爸做官者大多虚增年龄的做法相反,通过科举得官者有不少人自减年龄。为什么呢?宋朝洪迈说有两个原因:其一,一旦科场及第,自有富贵人家争相说亲,选婿当然是年纪越轻越好,故希望及早傍上富婆的王老五们,多在办理应试手续时先将年龄减去;其二,宋太祖时期留下来的制度,凡应试规定次数以上而未能及第、年在60岁以内的举人,可以别作一甲奏名,从宽赐给出身,并授官职,通称“特奏名”或“恩科”。要满足这些条件很困难,往往是一生潦倒考场,总算在应试次数上达标了,但年龄已过60了。很多人想到可能会有这么一天,于是从一开始就减年,最后抢在档案年龄还未到60时,讨一个“恩科”出身。这些人因为资浅年高,仕途上已经没什么发展前景,所以得官后大多数都跟清正廉洁沾不上什么边,只求在退休前把钱袋塞满,就是苏轼、孔文仲所说的:“此曹垂老无他望,布在州县,惟务黩货以为归计。前后恩科命官几千人矣,可有一人能自奋励,有闻于时?而残民败官者,不可胜数。”此乃宋史上的“59岁现象”,因与年龄相关,顺便一说。

除了各种具体官职选任的年龄刻度以外,求官者究竟应该“增年”抑或“减年”的又一个重要参照标准是仕途上的年程,当时的通识是30岁以上、50岁以下是为官理政的黄金时段。如果是过了55岁以后才取得出身的,一般多授教官闲职。倘是年近60岁者,只能得到有名无实的官职,令回家待选。试与历经数十年血拼才得功名的老进士老举人换位思考,如此结局岂不是连老本也捞不回来?所以多数人都早早备好了减年应试的传统武器。一旦榜上有名,《同年录》上的“年齿”都是假的,待“同年宴会,又序真齿”。谁料由明入清,又有进步,就是王士祯感叹的:“三十年来士大夫履历,例减年岁,甚或减至十余年,即同人宴会,亦无以真年告人者,可谓薄俗。”

“薄俗”也只是王士祯的嘲讽之语,事实是吃尽辛苦,好不容易才混进官场,谁不想多混几年?故减年应试实乃放之四海而公行的潜规则。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为例,一出场就向学道大人坦承:童生20岁应考,如今考过20余次;童生册上写的是30岁,实年54岁。照其岳父胡屠户的批评,他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忠厚人一减就是24年,那些滑头滑脑的人该减多少?你说还有哪个人肯相信做老实人不吃亏的虚言空话?

篇4:古代年龄的代称

孩子出生时身体为赤色,因称初生的孩子为赤子。人初生后需要抱在胸前喂奶,胸也称膺,膺与婴通假,初生的孩子又叫婴儿。包裹婴儿的带子和被子叫“襁褓”,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子满一岁,要举行抓周仪式,叫周晬。

“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后以“孩提”“孩抱”称二三岁的儿童,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韩愈《祭十二郎文》)。“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总角是古代儿童的发式,即把头发束成左右两髻,向上分开,形似犄角。给儿童梳成这种发式,寄寓着古人对勇敢精神的崇尚。后以“总角”指童年,如“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红楼梦》)。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后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口,本是雏鸟的嘴,被用来喻指幼儿,生活中常用“黄口小儿”来讥诮无知的年轻人。

“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韩诗外传》),儿童七八岁时开始脱去乳牙,长出恒牙。因以“始龀”“童龀”“龆龀”“髫龀”指七八岁的儿童,如“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娉娉袅袅十三年,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礼记?内则》载女子“十有五而笄”,女子十五岁时要行笄礼,即把头发挽起,插上笄,表示成年,可以出嫁。因称女子十五岁为“笄年”或“及笄之年”,未嫁之前称“待字”或“待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个八字,因称女子十六岁为“破瓜之年”。“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陆游《无题》),十六岁又叫“碧玉年华”。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大戴礼记》),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开始学习各种技艺,因称男子十五岁为“束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男子十五岁又称为“志学之年”。“二十曰弱冠”(《礼记?曲礼》),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表示成年。因还没达到壮年,称为弱冠。因称男子二十为“弱冠”,如“等终军之弱冠,无路请缨”(王勃《滕王阁序》)。也称“结发”,如“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初成年时结婚的夫妻因此也被称作“结发夫妻”。

“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冯待征《虞姬怨》),后称女子二十岁为“桃李年华”。民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又称二十四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就是花开的消息,因称女子二十四岁为“花信年华”或“风信年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意为男子三十岁时就要成家立业,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而不惑”,意为男子四十岁时遇事就能明辨是非而不被迷惑,因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而知天命”,意为男子五十岁时对自然和社会规律有了相当理解,因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六十而耳顺”,意为六十岁时容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五十曰艾”(《礼记?曲礼》),人头发苍白如艾草,因称五十岁为“及艾”“ 艾服”。“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淮南子?原道训》),卫国人伯玉,五十岁时反省到自己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称五十岁为“知非之年”。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每六十年一个循环,因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因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七十岁也是官员告老引退、辞官归里、还政事于君的年龄,因此七十岁又称“杖国之年”“致仕之年”“致政之年”。

“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礼记?王制》),因称八十岁为“杖朝之年”。“八十曰耋”(《尔雅?释言》),“八十九十曰耄”(《礼记?曲礼》),因以“耄耋”泛指八九十岁的老人。

“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因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篇5: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周,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及笄:

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中云:

“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30岁而立(而立之年):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第一文库网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60岁耳顺、耳顺之年

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 “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耄[mao]耋[die]之年:

均指八九十岁。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

[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88岁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篇6:古代年龄的雅称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篇7:古代年龄、礼仪、称谓

1.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花信:开花时期,花期。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2.而立之年: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3.始室:《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因以“始室”指三十岁。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即为活到这个岁数,应该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变化,遇事能明辨不困惑。

5.知天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听得进忠言逆耳,辱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7.花甲:六十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岁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8.还历寿:六十一岁的寿辰。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还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9.从心之年:七十岁。语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10.古稀之年、悬车之年: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11.喜寿:七十七岁的雅称。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得此名。

12.耋(die):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3.耄(ma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14.米寿: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成八十八,故名。15.鲐(tai)背之年:九十岁的别称,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因此泛指长寿老人。

16.白寿: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17.上寿:养生学术语,谓最高的年寿。《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庄子·盗跖》则有“人上寿百岁”的说法。

18.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

19.茶寿:一百零八岁的雅称。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20.双稀、双庆:古稀指七十岁,因此双稀是七十岁的两倍为一百四十岁,也叫双庆。

古代人名称呼

1.称谥号。古人去世后,后人根据他生前的德行,给予其中肯的称号,以作“盖棺之论”,主要都是帝王将相等显赫身份的人。上古时期,谥号有褒有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谥号往往只有褒义而无贬义。例如西周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厉王时期民众“道路以目”,最终引发“国人暴动”,最终国亡家破,客死他乡,所以用“幽”、“厉”这样的贬义谥号;西汉武帝开疆拓土,国力强盛,死后谥号为“武”,这是褒义;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李鸿章,在内忧外患之下苦撑危局,做了大清王朝一辈子的“裱糊匠”,伊藤博文称其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西方列强一争长短者”,死后谥号“文忠”,以褒奖其功劳。

2.称字号。如前所述,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都是此类。3.郡望。魏晋至唐时每郡的显贵称“郡望”,又名地望,意为世居某地为人所仰望。唐古文运动领袖韩愈,字退之,河南安阳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当时郡望属河东郡,故世称柳河东。

4.称官职。杜甫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因为他曾当过左拾遗(指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也曾做过校检工部员外郎(“校检”为代理之意,未尚未实授其官,但已掌其职事)。

5.排行。古代有按照排行呼人的习惯。这种排行不是以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排行,而是按照同曾祖的兄弟姐妹长幼次序来排算。唐朝王维有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元二”就是这种称呼方式。其他如李白称李十二,韩愈称韩十八,李绅称李二十,白居易称白二十二等,都是按照排行称呼的。如宋代词人柳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秦观,人称秦七;黄庭坚,人称黄九。

中国古代礼仪

一、古代政治礼仪(一)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二)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三)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四)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五)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二、古代生活礼仪(一)诞生礼

诞生礼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二)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三)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四)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

(五)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封建王朝盛世汇总

一、文景之治

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汉景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

二、光武中兴

又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更役制度,组织军队屯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光武帝还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三、开元盛世

又称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

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四、康乾盛世

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真题展示】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篇8:年龄划分古代

在为数不多的著作中, 基本上形成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共识, 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阶段划分有如下几种:

1、单宝:《中国管理思想史》

国内较早系统研究中国管理思想的学者是单宝, 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书中, 分为两大部分, 上编为“中国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下编为“中国管理思想的承接和融合”, 两者分野于宋元时期。但是纵观整本书, 并没有给出这样划分的理由。

2、潘承烈、虞祖尧等:《振兴中国管理科学》

该书是对中国管理思想具有开创性研究的著作, 对中国管理思想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体矿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 产生萌芽阶段, 大体上相当于夏商西周三代。2) 繁荣形成阶段, 相当于春秋战国至秦始皇统一六国。3) 制度化和定型阶段, 大体是从秦朝到唐朝。4) 略有进步, 停步不前阶段, 大体上是宋元两朝。5) 衰落时期, 即明清时期。两位管理学大师的划分, 遵循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产生—发展—定性—停滞—衰落, 明确地给出各个阶段的特点, 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的阶段划分作出了重要贡献。

3、王德清等:《中外管理思想史》

书中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部分划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到宋元时期以及明清时期。这种宏观的划分方法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古代中国的管理思想, 并不是只有在统一的中央政府时期才大量涌现, 在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很多管理思想, 尤其是改革创新等管理思想, 例如鲜卑族的汉化, 蒙古族的汉化。

二、一种可行的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阶段划分

对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阶段划分, 笔者认为可以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划分为六个阶段: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这样的阶段划分, 具有以下优点:

1、仅罗列时间不去定义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具有开放性。

每个发展阶段肯定都有自身的特点。但从目前对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深度来看, 定义每个发展阶段的时机还不成熟。随着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各个阶段的理解和认识也会不断加深, 如果在这个时期就给每个阶段加上一个固定的名号, 对于以后的研究会造成约束, 限制了这门学科的发展。这种划分也符合中国管理思想的中庸之道。

2、遵循了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

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 实际上交织着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冲突和融合, 在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也必须考虑这个问题。这六个阶段的划分, 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中华文明分合的历史过程, 分合的划分更能够解释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深刻的变化, 例如从东晋偏居江南开始, 到隋唐统一而结束的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3、将魏晋时期单独列为一个阶段,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际上是中国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过程中, 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汉族内部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管理人才和案例, 如曹操、诸葛亮、孙权等, 以及隆中对、火烧赤壁等经典案例。2) 少数民族涌现了很多出色的管理人才, 包括一些出色的君臣, 他们努力学习汉族管理制度和文化。3) 这一时期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佛教的本土化和兴盛。佛家思想对于中国人的管理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像因果报应、众生平等、积德行善等, 在魏晋时期, 一些僧侣为了在中国更好地传播佛家思想, 开始了对印度佛教教义的中国化理解, 并积极向统治者推荐佛家的管理思想。

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各阶段概述

1、先秦时期:

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先秦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 是在《周易》和《尚书》两大源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其中儒家、道家和法家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儒家代表是孔子、孟子、荀子, 三人从人性论、礼制和法制以及人才管理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思想;道家代表是老子和庄子, 两人提出治国应当追求终极的“道”, 顺应自然, 因势利导, 无为而治, 这样就能达到“治国若烹小鲜”的理想状态;法家代表是商鞅和韩非, 前者主要是由于在秦国实行严厉的法律和耕战制度, 使得秦国崛起于诸强, 后者则是法家集大成者, 将“法”“术”“势”相结合。兵家的孙子, 重视战略管理, 提出“道”、“天”、“地”、“法”、“将”五种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墨家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另外商家、纵横家以及管子等人都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理论。

2、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李斯实行了多种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令, 对后世中国管理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则是中国主流管理思想取舍的重要时期, 汉初统治者实行了“黄老之学”, 汉武帝时期, 由于国力逐渐强盛, 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 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第一次为汉文化贴上了儒家思想的标签。

3、魏晋时期:

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 正如上文所述, 在管理实践、少数民族汉化和佛教管理思想的引进方面有较大发展。

4、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也是各种封建制度逐渐确立和成熟的时期, 这其中包括对后世影响极大的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和租雇调制。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雄才伟略的统治者, 包括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等人, 他们在人才管理和对少数民族关系上的管理智慧, 都为后世所称道。

5、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 由于国家处于分裂和重组时期, 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效的管理, 所以管理思想发展也较为缓慢。北宋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 “冗兵冗员”, 虽然出现过一些效率很高的武官和力图改革的文官, 如范仲淹和王安石, 但对于“积贫积弱”的现象总是无济于事。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出现了以叶适为代表的, 提倡“藏富于民”的思想家。元代开国时耶律楚材一些管理措施推动了蒙古族的汉化。

6、明清时期:

明代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封建制度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 一方面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以厂卫特务制度为代表, 另一方面改革和变法不断被提及并付诸实践, 新旧势力之间通过变法进行博弈, 其中以张居正为代表。清代前期形成了“康乾盛世”, 其中蕴含了很多治国之道。但是封建制度已经完全腐朽, 进一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无法挽救, 管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手段而出现, 缺乏长远战略的管理人才。与此同时, 西方却越发强大, 现代化的浪潮不可不免地席卷到中国, 使得中国自1840年进入了近代史阶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独立发展的阶段就此告终。

参考文献

[1]、单宝:《中国管理思想史》,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7

[2]、潘承烈, 虞祖尧等著:《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德清主编:《中外管理思想史》,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篇9:古代年龄的别称

一、孩提时代(1 ~ 6岁)

“孩提”其实是一种语言上的倒装形式,正常语序应是“提孩”,“提”即“抱”的意思。因为小孩子天真可爱,人人见了都想抱一抱、逗一逗。所以孩提时代应该是指小孩儿从1岁左右到6岁这个年龄段。

二、狗嫌之年(7 ~ 8岁)

俗话说“七岁八岁狗也嫌”,意思是说小孩儿到了七八岁这个年龄非常淘气,常做出一些让大人十分讨厌的事情,就是狗也不能忍耐他们的讨厌行为,因此也叫狗嫌之年。但有时这种说法也带有喜爱的成分,意思是小孩儿毕竟是小孩儿,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

三、豆蔻年华(13 ~ 14岁)

出自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淡黄色,果实为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果实和种子均可入药。十三四岁的女孩儿姿态美好,走路体态轻盈,如同杨柳随风摆动,就像二月初豆蔻梢头开出的豆蔻花一样。

四、及笄之年(15岁)

指女子年满15岁。笄是古代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及笄,意思为女子到了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的时候了。古代的女子到了15岁,就要换发玳簪,表示已经成人。

五、弱冠之年(20岁左右)

冠,即帽子,古代男子20岁时要举行冠礼,戴上成年人的帽子,表示已经成人。弱冠之年又称为及冠,因为20岁的男子还没达到壮年,身体还比较单薄,所以叫做弱冠,后来泛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纪。

六、而立之年(30岁)

以下四个年龄的称谓均来自孔子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得出的经验。孔子从15岁开始就广泛学习,到30岁时学有所成,创立了以仁为本的学说,因而称30为而立之年。后来,人们一般理解为,一个人,特别是男子到了30岁,应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能够离开父母独立立足于社会,并开拓自己的事业。

七、不惑之年(40岁)

孔子的不惑是指在40岁时,能正确地区别君子与小人,使君子之道的学说与其他学说区别开来,不至于使人疑惑。后指人们在这个年龄段的学识、社会经验比较丰富,对于人情世故和学业上的事情不再感到疑惑。

八、知天命之年(50岁)

50岁时,明白了天命,即自然规律,知道一切事物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了。同时也明白了社会规律,即君子之道必将通行于天下,上天赋予“我”行君子道的使命,让“我”去挽救弑父弑君的非君子之道,匡正世风,替天行道。因此,人们把50岁称作知天命之年。

九、耳顺之年,又叫花甲之年(60岁)

60岁时,耳朵听到的都是肯定的话语,自己的言行已不会再招致批评。说明这个年龄,已熟谙人情世故,知道怎样去应对它们而不会让人产生不满。

十、古稀之年(70岁)

源于杜甫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自古以来人能活到70岁的太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落后的发展缓慢的农业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那时的人们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连温饱都不能得到保证,寿命便不会太长。

十一、耄耋之年(80 ~ 90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耄耋之年泛指老年。从字形上我们可以约略知道,“耋”是老至,意思是人变老的时候到来了;“耄”是老毛,意思是八九十岁时连身上的头发、眉毛、胡须、汗毛等等的体毛都枯干变老了。人已是老态龙钟,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十二、百年之后(去世)

这是一种婉辞,即不直接说出来,用比较委婉的语言表达出来。为什么人死了叫百年之后呢?古人认为,人是可以活100岁的,100年就算是享尽天年,可以无憾地善终了。可是说死是不吉利的,因此死了不说死,叫百年之后。即使没有活到100岁,人们也这样说,以此表达人们对逝者的一种良好愿望。而超过100岁的老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忌讳,当别人问他高寿时,回答是99岁,明年后年再问还是99岁。他们认为100岁就该死了,为了讨吉利,只好每年都是99岁。

人们也把这种百年之寿的良好祝福送给刚满100天的婴儿。在小孩儿出生后的第一百天,亲朋好友都来给他“做百岁”,一天代表一年,祝愿他能长命百岁。男女青年结为夫妻时,人们也常说成“结为百年之好”,希望他们的婚姻像人的寿命一样长久。

篇10: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总角:婴幼儿时代。古人不剃头。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长了。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 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指女孩长到15 岁时,可以待嫁了。这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笄:即簪子)。

弱冠:20 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

岁的男子要行“冠礼”。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因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岁。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了。

半百:即50 岁,百岁的一半。又称“知命之年”。因活到50 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 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故称60 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岁。取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那种劳动生活环境条件下有人活到70

岁或以上者,实属少见。

耄耋:即指80,90 岁。《说文》里载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颐:指一百岁。“期”指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颐”即颐养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头上的头发全白了。用其特征来泛指“老年人”群体。

黄发:乏指高寿老人。有特别寿长的老人,白发有返黄复青的现象。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下一篇:中国古代教学智慧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