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决策分析

关键词: 核心思想 实物 期权

投资决策分析(精选十篇)

投资决策分析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 教育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国家和整个社会来看, 要实现“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教育必须得到大力发展。从个人来看, 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所能够获取的最直接收益就是自身收入的增加。依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观点, 雇员受教育程度严重制约着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教育水平高的人, 往往占有工资高、待遇好、就业稳定性强、工作条件优越、晋升机会多的职业岗位, 处于好的劳动力市场当中;而教育水平低的人, 则常常处于差的劳动力市场之中。但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延长, 工作年限会缩短, 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都会增加。接受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既有着一般投资都具备的收益性和风险性, 也有着一般物质投资或货币投资所不具备特点, 即人的客观智力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投资收益所起的作用。因此, 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天赋和所处的环境理性地决定教育投资。

围绕个人教育投资是否合算的问题, 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实证研究。但他们的研究都是把某一层次的个人教育投资做单独分析, 没有对多级投资进行整体考虑。例如, 如果对一个高中毕业生来说, 读大学是不划算的, 但对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 读研究生却又是很划算的, 那么, 现在这个高中毕业生该如何决策呢?为此, 本文拟从成本与收益角度, 引入风险因素, 基于决策树技术, 针对个人多层次教育投资决策提出整体分析的方法。由于我国目前普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因而本文将主要针对个人是否值得投资高中、大学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讨论。

二、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一) 教育投资的成本接受教育的个人成本分为两种:

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直接成本是指个人由于接受教育而直接负担的费用, 它包括学费、书本费等, 但不包括个人生活费用等, 因为这些费用对于不读书而参与就业的人同样存在。机会成本是指个人因接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设CDit (i=1, 2, 3) 分别为接受高中、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在第t年的直接成本, CIit (i=1, 2, 3) 为机会成本。设高中、大学和研究生的受教育年限分别为3年、4年和3年。由于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 分析时应将这些成本都加以贴现, 以现值作比较。我们将贴现的时点确定在初中毕业之时, 这样, 接受高中、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总额现值C1, C2, C3分别为:

其中, r为贴现率, 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二) 教育投资的收益本文假设:

(1) 个人在接受教育期间无工资收入; (2) 个人最早16岁开始工作, 60岁退休, 不考虑退休后的收入差异; (3) 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学历的初始就业年龄分别为16岁、18岁、22岁和25岁 (一般初中毕业15岁, 毕业后若不继续就学, 将在家呆至年满16周岁才能就业, 其间无收入) 。

由于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的差异, 以及个人所处环境不同、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差异, 同样学历的就业者, 收入也会存在较大差异。接受教育后获得收入是在决策的未来的, 未来的不确定性使教育投资也成为一种风险投资。马晓强、丁小皓 (2005) 通过分析城镇居民的入户调查数据也证实, 教育投资确实是存在风险的。所以, 下文的分析将引入风险因素, 将同样学历就业可能获得的收入分为较高、一般和较低三级, 分别用j=1, 2, 3表示。用i=1, 2, 3, 4分别表示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层次。设个人以i学历就业获得该学历第j级收入在第t年的当期收入为Wijt, 则个人就业后总收入的现值为

其中, r为贴现率, Ti为以i学历就业取得工资收入的时期集合, T1={2, 3, …, 45}, T2={4, 5, …, 45}, T3={8, 9, …, 45}, T4={11, 12, …, 45}。

这样, 以不同学历就业取得相应第j级收入 (j=1, 2, 3) 的净收益现值分别为:

(1) 初中:NPV1j=DPV1j

(2) 高中:NPV2j=DPV2j-C1

(3) 大学:NPV3j=DPV3j-C2-C1

(4) 硕士:NPV4j=DPV4j-C3-C2-C1

三、教育投资的决策树

对于多阶段的决策问题, 选择某种行动方案会出现不同的状态, 在不同的状态下又要做下一步行动方案的决策, 这类风险决策问题一般适于用决策树模型进行决策分析。决策树模型是对决策局面的一种图解方式, 也是风险型决策中常用的方法。它的优点是能使决策问题形象化, 它把各种备选方案、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及各种收益值、损失值简明地绘制在一张图上, 便于决策者审度决策局面, 分析决策过程。特别是在多级决策问题的分析中, 能起到层次分明, 一目了然, 计算简便的作用。

一个考虑个人教育投资决策的决策树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A1, A2, A3是决策点, 从决策点出发引出的2条线是方案枝 (树枝) , 对应于是否接受某层次教育;Bi (i=1, 2, 3, 4) 是状态结点, 从状态结点Bi引出的3条线为概率枝 (叶子) , 表示获得较高、一般和较低三种收入的状态, 三种状态出现的概率分别记为pij (i=1, 2, 3, 4, j=1, 2, 3) ;NPVij表示采用Bi方案取得第j种收入状态的教育投资净收益现值。各种方案的期望净收益现值为

按决策树的结构计算出各决策方案枝的期望净收益值, 将期望净收益值进行比较, 并作剪枝决策, 只保留最佳方案。在每一阶段舍弃收益值低的, 逐级推动直到最初的决策点, 这样可以得到各阶段的最优策略。这种分析程序的依据是动态规划的最优性原理:作为整个过程的最优策略具有这样的性质, 即无论过去的状态和决策如何, 对前面的决策所形成的状态而言, 余下的诸决策必须构成最优策略。这恰好能够满足人们进行个人教育投资决策的需要。

四、实证分析

(一) 最优决策

为便于分析, 假设i层次学历就业取得第j级收入的初始收入为Wij1, 收入的年增长率为h (假定各层次学历就业工资增长率相同) , 则

在广州市2008年不同学历新就业人员工资指导价 (见表1) 中, 大学学历新就业者工资的中位数与当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几乎一致。以该指导价为例, 其工资价位的高位数、中位数和低位数分别对应作为各学历就业的较好、一般和较差收入, 即Wij1 (i=1, 2, 3, 4, j=1, 2, 3) 对应取表1中值。借鉴PRET决策法的做法, 设个人取得较好、一般和较差收入的概率分别为1/6、4/6和1/6。另外, 1995年至2009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约为14%, 故下文分析参照该值取h=14%。

社会贴现率是把现在的资金与将来的资金进行等价交换的社会交换率, 是基于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时间偏好和跨时间选择的一个量度。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2004) 建议我国的社会贴现率取值为7%~8%。本文参照社会贴现率, 将个人教育投资贴现率设为8%。假设个人接受高中、大学和硕士教育的直接成本分别为4000元/年、8000元/年和11000元/年, 机会成本为同龄上一层次学历就业者的同期收入。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可得, 在决策点A3 (见图1) :E (B4) =6790706元, E (B3) =4844364元, 有E (B4) >E (B3) , 故应选择就读硕士;在决策点A2:由于E (B2) =4304009元, 有E (B4) >E (B2) , 应选择就读大学;在决策点A1:由于E (B1) =3089261元, 有E (B4) >E (B1) , 应选择就读高中。所以, 最优决策为:读高中———读大学———读硕士———就业。

(二) 决策方案的敏感性分析

风险决策的关键在于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及条件损益值是已知的, 而这些数据是根据过去经验预测、估计和修正得出来的, 一旦数据有一定的误差或发生变化, 据以确定的方案是否仍然最优, 就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在风险决策中, 由于影响决策方案的一个或几个不确定因素的变化, 导致决策方案后果评价指标发生变化, 对这种变化能否影响最优方案的选择而进行的分析, 就叫决策方案的敏感性分析。经过敏感性分析之后, 如果决策者选择的最优方案不因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在其允许误差范围内变动而发生改变, 那么这个方案就是比较可靠的。

下面就前文中的数据, 给出使得投资决策发生改变的各因素平衡点。

其一, 初始就业期望工资。记i学历初始就业的期望工资为E (Wi1) 。有初始就业工资发生变动, 则总收益现值将发生同比例的同向变动。如果高层次学历的就业收入相对增加, 将使得个人教育投资变得更划算;而如果高学历收入相对降低, 则将使投资更倾向于不值。 (1) 其它不变, 当以研究生学历就业的初始就业期望工资E (W41) <2678.4元/月时, 最优决策将变为:读高中———读大学———就业。 (2) 其它不变, 当以大学学历就业的初始就业期望工资E (W31) <2262.5元/月、且E (W41) <2392.0元/月时, 最优决策为:读高中———就业。 (3) 其它不变, 当以高中、大学和研究生学历就业的初始就业期望工资分别低于下述平衡点时:E (W21) <1534.9元/月, E (W31) <1634.1元/月, E (W41) <1730.2元/月, 最优决策为:不读高中———就业。影响初始就业期望工资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可能获得的较高、一般和较低工资的绝对水平;二是获得这些工资的概率大小。前者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业者所处地区和行业等因素有关, 后者则受到就业竞争、个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体现着教育投资的风险性。

其二, 工资增长率。由于个人学历越高, 初始就业工资一般也越高, 所以, 在各层次学历就业工资增长率相同的假定下, 工资增长率越高, 教育投资将越划算。 (1) 其它不变, 当工资增长率低于9.1%而不低于5.7%时, 若不考虑攻读研究生, 则最优决策将是:就读高中———就业, 即放弃大学求学。但如果仍把攻读研究生考虑进来, 则以研究生学历就业仍有一定的高于高中学历就业的净现值收益 (具体数值与工资增长率的值有关) , 因而此时的最优决策仍为:读高中———读大学———读研究生———就业。 (2) 其它不变, 当工资增长率低于5.7%而不低于-0.2%时, 最优决策将是:读高中———就业。 (3) 其它不变, 如果工资出现每年0.2%以上的负增长, 那么最优决策将是:不读高中———就业。工资增长率受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等因素影响, 一个风险厌恶者在分析时一般会将其做保守的设定。

其三, 贴现率。贴现率的增大与工资增长率的减小对总收益的影响相似。下面是使得决策方案发生变化的贴现率平衡点。 (1) 其它不变, 当贴现率高于12.9%而不高于16.7%时, 若不考虑攻读研究生, 则最优决策将是:就读高中———就业。但如果仍把攻读研究生考虑进来, 则最优决策仍为:读高中———读大学———读研究生———就业。 (2) 其它不变, 当贴现率高于16.7%而不高于23.4%时, 最优决策将是:读高中———就业。 (3) 其它不变, 如果贴现率高于23.4%, 那么最优决策将是:不读高中———就业。一般而言, 家庭经济困难的个人, 对资金的时间偏好强于富裕家庭, 他们要求的贴现率通常也就更高。这也是部分家庭困难的高中学生主动放弃参加高考的原因之一。

其四, 教育投资的成本。个人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与终身工资收入相比是很小的, 因而其它不变时, 成本的变动一般对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较小, 只有达到下述情况, 最优决策才会发生改变。 (1) 其它不变, 当读研究生的个人直接成本超过1209481元/年时, 最优决策为:读高中——读大学———就业。 (2) 其它不变, 当读大学的个人直接成本超过198292元/年、且读研究生的个人直接成本超过1209481元/年时, 最优决策为:读高中———就业。 (3) 其它不变, 当读高中、读大学和读研究生的个人直接成本都分别超过440447元/年、198292元/年、1209481元/年时, 最优决策为:不读高中———就业。显然, 我国教育收费远未达到上述平衡点水平, 因而个人如果仅仅因为教育成本分担原因而放弃接受更高层次教育, 显然是不明智的。另外, 当前我国在非义务教育阶段 (特别是大学及其以上的教育) 实行的是通过考试择优入学, 因而为获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而额外付出的成本 (如购买复习资料、参加补习班等费用) , 在分析时可以计入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

五、结论

个人教育投资受直接成本、机会成本、未来工资收入、贴现率等众多因素影响。未来就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个人教育投资的风险性。将未来预期净收益贴现后, 应用决策树技术, 能较好满足决策者的多级教育投资决策需要。个人在做教育投资决策分析实践时, 完全可以根据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实际, 利用本文提出的模型, 对有关参数和变量进行调整和修改, 得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最优方案。本文对个人教育投资的分析是从经济角度来讲的, 教育其实还有许多其他难以计量的非货币收益, 同样的货币工资, 不同学历就业者在计酬方式、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区别。借鉴效用理论的观点, 从“效用工资”来看的话, 因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而多获得的效用工资肯定将更大。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具有很大的外溢效应。因而, 从全社会发展和教育公平的角度看, 国家都应始终注意加大对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多渠道的助学体系, 促进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1]干勤、王钊等:《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负担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2]扶涛、张梅荷等:《个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与内部回收贴现率测算方法》, 《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5期。

[3]马晓强、丁小皓:《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实证研究》, 《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浅析投资决策的分析方法 篇2

[摘 要]:在充满投资机会的现代社会,我们希望所进行的投资一定是有利可图的。那么,如何来衡量这个项目的投资可行性呢?企业的各级决策者经常要面临与资本投资相关的重大决策。在面临投资决策时,必须在不同方案之间做出某些选择。投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如何使投资决策风险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呢?本文重点分析了以上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投资 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风险

[Abstract]: Full of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n modern society, we hope that the investments must be profitable.So, how to measure the investment feasibility of this project it? Decision-makers at all levels of the enterprise often confronted with major decisions related to capital investment.Investment decisions in the face, you must make some choice between different options.Investment decisions determine the future of the business, how to make the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risk scientific, democratic and rationalization i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se issues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proposals.[Key Words]: Business investment Investment decisions Risk of investment decisions

一、投资决策分析概述

(一)投资决策的概念与内涵

投资决策: 是指投资者为了实现其预期的投资目标,运用—定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程序对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成本与收益等经济活动中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分析、判断和方案选择。投资决策是生产环节的重要过程。

投资决策的任务是通过分析论证,确定做不做和怎样做。同时,这里的投资与一般的购买有区别,投资目的是获得预期的收入,而这种预期收入可能是不确定的。虽然人们可以凭借经验对未来发生的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但这种预测是不准确的,即投资具有不确定性。

(二)投资决策的特点

1、投资决策具有针对性.投资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投资目标就无所谓投资决策,而达不到投资目标的决策就是失策。

2、投资决策具有现实性.投资决策是投资行动的基础,投资决策是现代化投资经营管理的核心。投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决策一执行一再决策一再执行”反复循环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是在投资决策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正确的投资决策,也就没有合理的投资行动。

3、投资决策具有择优性.投资决策与优选概念是并存的,投资决策中必须提供实现投资目标的几个可行方案,因为投资决策过程就是对诸投资方案进行评判选择的过程。合理的选择就是优选。优选方案不—定是最优方案,但它应是诸多可行投资方案中最满意的投资方案。

4、投资决策具有风险性.风险就是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投资决策应顾及到实践中将出现的各种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变化。因为投资环境是瞬息万变的,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客观性,是无法避免的,但人们可没法去认识风险的规性,依据以往的历史资料并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对风险做出估计,从而控制并降低风险。

(三)企业投资决策的程序

1、确定投资目标

确定企业投资目标是投资决策的前提,正确确定投资目标必须要做到:(1)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企业要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为什么投资,最需要投资的环节是什么、自身的条件与资源状况、市场环境的状况等。

(2)有全局观念

企业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避免“短期与近视”可能带来影响到企业的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不利情况。

(3)有科学的态度

科学的投资决策是保证投资有效性的前提。要实事求是,注重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和运用,不能靠拍脑袋来决定是关重大的投资决策方案。

2、选择投资方向

企业在明确投资目标后,就可以进一步拟定具体的投资方向。这一步也很重要,事关企业今后在哪里发展的问题。

3、制定投资方案

企业在决定投资方向之后,就要着手制定具体的投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一般情况下,可行性决策方案是要求在两个以上,因为这样可以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对方案的选择是有利的。

4、评价投资方案

这一步主要是对投资风险与回报进行评价分析,由此来断定投资决策方案的可靠性如何。企业一定要把风险控制在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能有过于投机或侥幸的心理,一旦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超过其承受的能力,将会铸成大错,导致企业的灭亡。

5、投资项目选择

狭义的投资决策就是指决定投资项目这个环节。选择的投资项目必须是由相应一级的人来承担责任。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这样便于投资项目的进行

6、反馈调整决策方案和投资后的评价

企业的投资方案确定之后,还必须要根据环境和需要的不断变化,对原先的决策进行适时地调整,从而使投资决策更科学合理。

(四)企业投资决策的意义

企业的各级决策者经常要面临与资本投资相关的重大决策。在面临投资决策时,必须在不同方案之间做出某些选择。确切地说,投资决策的意义在于: 1.资本投资一般要占用企业大量资金。

2.资本投资通常将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那些要在企业承受好几年现金流出之后才可能产生现金流入的投资。

3.很多投资的回收在投资发生时是不能确知的,因此,投资决策存在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4.一旦做出某个投资决策,一般不可能收回该决策,至少这么做代价很大。

5.投资决策对企业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投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未来,正确的投资决策能够使企业降低风险、取得收益,糟糕的投资决策能置企业于死地,所以,我们理应经过深思熟虑并在正确原理的指导下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二、企业投资项目决策现状及原因分析

努力避免投资决策失误,是强化投资风险管理的中心环节。目前,一方面我国经济在转型时期,所产生的摩擦、矛盾必然会反映在投资领域;另一方面,企业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难以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而对过多的行政干预也无所适从。因而,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水平还较低,这样必然会使投资决策风险有加大的趋势,其表现在:

1、进入方向的决策风险加大。投资进入的方向与决策风险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投资决策的最大风险就在于投资进入的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相吻合,从而使得项目建成投资后没有市场,使得投资无法收回,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2、进入时机的决策风险加大。投资进入的时机与决策风险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在中长期内,当产品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投资进入的时机较为适宜,项目投资后就会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投资决策的风险较低;反之,当产品市场已经供过于求时,投资进入的时机滞后,项目投资后就难以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从而导致投资进入过度的风险损失。

3、进入规模的决策风险加大。投资进入的规模与决策风险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有些产业对投资进入存在规模经济壁垒,因此如果投资进入达到了规模经济的要求,就会使项目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投资决策的收益风险降低;反之,如果投资进入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就会使项目生产成本过高,从而导致投资决策的收益风险较大。

4、进入区位的决策风险加大。投资进入的区位与决策风险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投资扩张正推动整个经济步入新的增长周期,然而,高速增长的投资潜伏着重复建设,使得我国竞争性产业的成长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竞争基本上发现在范围比较狭的产品类别中—产品和品牌经理的战场。

三、投资决策的分析方法

企业项目投资的目标就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投资决策必须考虑相应的成本与收益。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投资决策方法有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种。

1、静态法常见的方法主要包括,年投资报酬率法、投资回收期法、追加投资回收期法。

(1)年投资报酬率法的优点是简单、易算、易懂,缺点是没能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而且在两个项目的投资报酬率相同的情况下无法做出决策。实际工作中,仅仅依据年报酬率进行决策的情况少见。

(2)投资回收期法取舍项目或方案,实际上是以投资支出的回收快慢作为决策依据,简单易懂。从缩短资金占用周期发挥资金的最大收益,加速扩大再生产

的角度来说,在评价方案时采用投资回收期法是必要的,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项目的经济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项目的风险性。

(3)当对某一项目存在多个不同规模的投资而需要进行决策和分析评价时,可以采用追加投资回收期法,其计算公式为:追加投资回收期=追加投资额/成本节约额。追加投资回收期法适用于对多个方案的比较。

2、动态法,即投资项目的动态评价方法,其本质就是利用复利计算方法计算的时间因素,指以投资的时间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它主要包括净现值法、获利能力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法。

(1)净现值法所依据的原理是:假设预计的现金流入在年末肯定可以实现,并把原始投资看成是按预定贴现率借入的,当净现值为正数时偿还本息后该项目仍有剩余的收益,当净现值为零时偿还本息后一无所获,当净现值为负数时该项目收益不足以偿还本息。

净现值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净现值法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定贴现率,一种办法是根据资金成本来确定,另一种办法是根据企业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来确定。净现值法的优点 :使用现金流量,公司可以直接使用项目所获得的现金流量,相比之下,利润包含了许多人为的因素。在资本预算中利润不等于现金 ;净现值包括了项目的全部现金流量,其它资本预算方法往往会忽略某特定时期之后的现金流量。如回收期法;净现值对现金流量进行了合理折现,有些方法在处理现金流量时往往忽略货币的时间价值。如回收期法、会计收益率法。

(2)获利能力指数法是指初始投资以后所有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初始投资的比率。它表示的是投资项目的相对盈利能力,即每1元成本所带来利润的现值。用公式表示如下:

获利能力指数(PI)=初始投资所带来的后续现金流量的现值/初始投资 一般而言,如果投资项目的获利能力指数大于1.0,该投资项目就是可以接受的。投资项目的获利能力指数越高,该投资项目的获利能力也越大,其投资可行性也越大。

获利能力指数法不但注意到了项目现金流入量,而且注意到了项目的现金流出量,在评价项目收益时有着特殊的作用。而且,它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整个项目期内的全部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

(3)内含报酬率法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折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和现值指数法虽然考虑了时间价值,可以说明投资方案高于或低于某一特定的投资报酬率,但没有揭示方案本身可以达到的具体的报酬率是多少。内含报酬率是根据方案的现金流量计算的,是方案本身的投资报酬率。

内含报酬率的计算,通常需要“逐步测试法”。首先估计一个折现率,用它来计算方案的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超过估计的折现率,应提高折现率后进一步测试;如果净现值为负数,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低于估计的折现率,应降低折现率后进一步测试。经过多次测试,寻找出使净现值接近于零的折现率,即为方案本身的内含报酬率。

(4)动态投资回收期法是指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条件下,以投资项目净现金流量的现值抵偿原始投资现值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即:动态投资回收期是项目从投资开始起,到累计折现现金流量等于0时所需的时间。求出的动态投资回收期也要与行业标准动态投资回收期或行业平均动态投资回收期进行比较,低于相应的标准认为项目可行。

投资者一般都十分关心投资的回收速度,为了减少投资风险,都希望越早收回投资越好。动态投资回收期是一个常用的经济评价指标。动态投资回收期弥补了静态投资回收期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这一缺点,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

动态投资回收期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克服了静态投资回收期法的缺陷,因而优于静态投资回收期法。但它仍然具有主观性,同样忽略了回收期以后的净现金流量。当未来年份的净现金流量为负数时,动态投资回收期可能变得无效,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动态投资回收期法计算投资回收期限并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静态投资法是投资决策的辅助方法,当静态法与动态法进行决策的结果不一致时,应以动态投资法评价的结论为准。动态法由于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投资决策的主要指标。通常,在采用静态法认定项目初步可行的基础上,利用动

态对投资项目做进一步的分析评价,在实际中,评价某方案时,净现值法由于考虑了回收期内的现金流量,项目寿命期内所有的现金流量,项目的选择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因而是最好的投资决策方法,因动态法涉及理论性不是很多,故在介绍时可以只作理解,并举例说明。

总之,选择何种投资决策方法,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以具体情况而定。由于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方向,以及企业的根本目标所在,这些都会影响投资决策的选定。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好准备,尽可能地争取减少投资风险,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角色。无型资产在营销实践中的整合能力和在多种资源,多种手段整合后所产生的增值效应,也是对传统市场营销理念的重大突破和重要发展。

结论:

总之,企业投资决策需要考虑企业总体战略、产品市场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实施方案可行性等方面内容,在分析的最后,需要进行项目的方案比较与决策。通过对项目的整体分析,得到各投资建设方案的市场、技术、经济等可行性分析结论,根据企业对风险的好恶,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1]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1版

[3]郭 涛,财务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张耀奇、李二英,影响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三个要素[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院报,2000.[5王永海,试论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财务控制[J],审计研究,2000.4

致 谢

本论文在徐震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已完成,从课题选择、方案论证到具体设计和调试,无不凝聚着徐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三年的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徐

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可转债投资决策分析 篇3

摘要:由于受美国经济下滑及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出现了大幅震荡,此时债券市场成为投资者规避风险的有利场所,可转换公司债券作为一种混合型金融投资工具,即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固定收益,同时也提供了获得较高收益的机会。本文首先对目前可转债市场的投资决策进行了分析,进而以国电电力为例子,分析了其投资的收益和风险。

关键词: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收益;投资风险

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可转债,是指由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有权按照一定条件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公司债券。从性质上看,可转债实际上是一个债券和一个股票看涨期权的混合体,因此它具有两个具体属性,级债权性和期权性。其具有独特的风险收益特征,使其表现除了在熊市时巨大的抗跌性及牛市中获得高额回报可能性的独特优势。所以其作为一种安全的投资品种,在为投资者规避风险获得收益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一、目前市场可转债的投资策略分析

影响可转债投资价值的因素有很多,在具体投资时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以下结合各方面因素与当前可转债市场状况分析了投资者如何对可转债进行投资选择。

1.不同市场状况下的投资选择

当股市处于低谷时,在一级市场上,是投资者大量购入可转债的好时机,以当时的股价为基础制定的转股价较低,日后随着股市行情的回暧,正股价不断上涨,可转债期权价值会上涨,在二级市场上,此时可转债股价低于转股价,可转债期权会上涨,难以转股,其债券特性表现较为明显,应选择到期收益率较高的可转债投资;当股市高涨时,一级市场上购入转债是不可取的,二级市场上由于相应基础股票的价格上扬,其股性表现较为明显,市场定价上由于相应基础股票的价格上扬,其股性表现较为明显,市场定价考虑股性更多,应选择对应股票上涨前景较好的可转债投资;当市场处于震荡调整,后市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时,是进行可转债投资的好时机,若大盘下跌,由于其债性特点可以保护资产不受较大损失,若大盘上涨,也可以保证获得与基础股票同步的高收益。

2.可转债所属行业的投资选择

处于不同行业的公司其业绩及资产价格状况会因所属行业因素的影响而表现不同,具体行业因素有生命周期,行业的景气变动,国家的政策法令影响,国外的经济政治因素,销售淡旺季,行业原材料成本变动等等,投资者在进行可转债投资时要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选择具有行业优势的可转债进行投资。

3.不同公司业绩的可转债投资选择

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公司的股票及相应可转债的价格变动,公司的经营业绩良好,将来会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预期股价也会有更大的上涨空间,从而可转债的投资价值也会大幅度上涨,因此投资者在进行可转债投资时重点选择业绩优良,基本面良好的公司投资,虽然目前上市交易的可转债大部分都是由中小型企业发行的,但也不乏有业绩良好,表现突出的公司,如大荒转债,赤化转债等。

4.不同正股股价的投资选择

当正股股价远远低于转股价格时,可转债内嵌的看涨期权处于虚值状态,可转债市价接近与纯债券价值,此时投资者可考虑到期收益率较高以及符合转股价格向下修正条款的可转债,以获得较高的利息收益且把握可能的转股价格修正对期权价值的提升存在的机会:当正股股价在转股价附近波动时,利率变化与基础股价波动都会对可转债产生影响,投资者在关注利率走向时还应重点关注股票的未来走势,选择未来上升空间较大的可转债进行投资;当正股股价远高于转股价格时,投资者应密切关注股价的走向,若持续高位运行上涨,应考虑将其转为股票或直接在二级市场卖出,以规避赎回风险,投资者可通过比较各只可转债的溢价率选择投资。

5.不同可转债设计条款下的投资选择

可转债设计条款但中的回售条款,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安全保障,其保障程度通过回售条件、回收期、回收价来体现,投资者可以选择回售条件优越,回收期较长,回售价较低的可转债进行投资,但通过比较可看,目前上市交易的可转债在回售条款设计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可择情选择投资,可转债条款中的赎回条款增加了投资者的被强制赎回风险,托自在应加以警惕,以防损失,关注向下修正条款,股价在向下徐子条款附近的可转债,在其纯债券价值的保护下,不仅可防止巨大损失,还可获得通过调整转股价增加的收益。

二、以国电电力为例分析转债投资收益风险分析

1.公司概况:高速行驶的发电业巨型航母

国电电力(600795)成立于1992年,于1997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经营范围涉及电力、热力生产、销售;新能源项目、高新技术、环保产业等多个领域。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截至2011年6月底,国电电力已经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拥有61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和21家参股企业。近年来,公司坚持走"基建与收购并举"的发展道路,一方面,通过收购中国国电优质资产使规模迅速扩张;另一方面,通过资本运作积极开拓新项目。截至2011年6月底,公司拥有控股装机容量已由上市之初的2.4万千瓦增长至3059.58万千瓦,是上市之初的1200多倍,实现了连续快速增长。不仅如此,公司还积极实施多元化战略,目前的业务涉及煤炭、煤化工、金融、高科技等多个领域,是一家以发电为主的全国大型综合电力上市公司。

公司于2002年底进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成为中国国电旗下的核心发电资产。2010年4月,中国国电明确将公司作为中国国电火电及水电业务的整合平台,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通过资产购并、重组等方式,将中国国电的发电业务资产(不含中国国电除国电电力外其他直接控股上市公司的相关资产、业务及权益)注入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国电可控装机容量9531万千瓦,风电装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控制煤炭资源量140亿吨,年煤炭产量4700万吨。

2.收益分析

转债条款设计合理,条件较为优厚。分析国电电力本次发行可转债的发行条款,总的来说,该转债条款较为优厚。首先,回售条款保护在第二个计息年度开始生效,回售价格较高,总体来看,有条件回售条款明显优于国投和川投两只电力可转债;其次,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为可转债提供无条件的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担保范围包括可转债的本金、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实现债权的费用等),担保方实力雄厚,违约风险极小,预计可转债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好;再次,转债期限为6年,票息分别为0.5%、0.5%、1.0%、2.0%、2.0%、2.0%,到期赎回价为110元(含最后一年利息),面值对应的到期收益率为22.56%,转债票息后置明显且总体票息水平较高,从节约财务成本角度考虑,有助于激励发行人早日促进转股。

正股稀释压力中等,总利息现金收入在09年以来发行的转债中最高。国电转债全部转股对正股的稀释率为13.38%,处于中等水平,低于国投转债(23.38%),与川投转债(13.01%)相近;需要指出的是,国电电力可转债的累计现金为16元,总票面利息为8元,补偿利息为8元,总利息现金收入在09年以来发行的转债中最高。

预计该转债上市定位在106至110之间。使用考虑信用风险的二叉树模型(TF98),按2.05的正股股价值,给予其24%左右的隐含波动率,以此为中枢建立情景分析,最终得到国电电力转债的价值在106至110之间,考虑到正股当中已经包含了部分优先配售含权溢价,真实股价下预计定位在108元附近。该定位下,国电电力转债具有一定的配置价值,建议投资者积极把握上市初期逢低吸纳机会。

3.风险分析

(1)违约风险较小

国电转债信用评级为AAA,期限为六年,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转债信用评级较高。

(2)较低的票面利率

可转债的票面利率不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利息收益不仅较普通债券低,而且还不及将资金存放在银行所获得的利息。2011年发行的国投债券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的票面利率依次为0.5%,0.5%,1.0%,2.0%,2.0%和2.0%,平均1.33%,远低于现在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3.5%)。

(3)较高的市场溢价

可转债的市场价格应大于理论价值和转债价值,即可转债应该溢价交易,但溢价多少却视市场供求决定。通常情况下,当可转债溢价过高时,投资者将承担过高的溢价风险。国电电力上期的溢价率过高,投资者因此承担了溢价风险。

长期投资决策风险分析 篇4

长期投资决策是指企业为了改变或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能力而投入大量资金, 以期获得更多回报的经营活动。长期投资决策是对企业的长期投资项目的资金流进行全面的预测、分析和评价的财务工作, 也是对长期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决策的过程。一般来说, 凡涉及投入大量资金, 获取报酬或收益的持续期间超过1年, 能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企业经营获利能力的投资就称为长期投资。其基本的特点是:投资数额大;回收时间长;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风险大;不可逆转性。长期投资决策按投资影响范围的广义和狭义可分为战略性投资决策和战术性投资决策;按投资具体要求的不同, 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有价证券投资决策;按投入资金是否分阶段, 可分为单阶段投资决策和多阶段投资决策。

二、长期投资决策程序

长期投资决策是在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投资风险、资金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下, 对长期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取舍。由于这种投资资金量大、时间长、风险大, 一般也可以称为资本支出决策或资本预算, 长期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项目的投资。长期投资决策对企业未来的影响事关重大, 因此, 企业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应确定决策的程序:一是确定决策目标。就是决策者要弄清楚这项决策究竟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二是调查研究、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调查研究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企业应该可以对项目相关的情况作出合理的预测, 如未来产品和要素市场状况和价格水平, 以及未来市场各种状况的概率等。三是提出备选取方案。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 企业可以制定出各种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备选方案应具备多样性和可操作性, 以便于增加企业的选择空间。四是确定最优方案。通过对各备选方案的分析比较和评价, 选择最优的方案。这是投资决策过程的核心环节。五是项目实施与事后评价。在实施过程中要将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和个人, 并进行严格的事中监督和控制。在项目结束后, 企业要对项目的运行状况和效果进行事后分析评价。

三、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方法

长期投资决策的评价指标按照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可以分为贴现指标和非贴现指标。贴现指标的分析评价方法是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包括净现值、内含报酬率、外部收益率和获利指数指标。非贴现指标分析评价方法是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在分析评价投资方案时, 对项目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 不按资金的时间价值进行统一换算, 而直接进行计算。非贴现指标分析评价法主要包括:会计收益率法和静态投资回收期法。

四、长期投资决策风险分析

长期投资决策是在确定的条件下进行的, 即只考虑未来的一种可能性, 现金流量也是唯一的。事实上, 任何项目在运行过程中都会有风险, 都难免与预期的现金流量发生偏差。长期投资决策必须包含这些风险因素, 充分考虑项目的风险价值。对于风险性投资项目, 由于已知概率分布, 因此可以用概率分析的方法通过各种数学特征来描述项目的风险大小, 具体可采用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和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

第一, 风险调整贴现率法。风险调整贴现率法是对于高风险的项目, 采用较高的贴现率计算净现值, 然后根据净现值法的规则来选择方案。这种根据风险大小确定的, 包括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的贴现率即为风险调整贴现率。其计算方法有:

一是数学计算法。风险调整贴现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斜率×风险程度。其中:无风险报酬率可以用购买国债的收益率来衡量。国债投资一般没有违约风险, 在物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 其利率可视为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斜率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有关, 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来确定。风险程度反映投资项目风险大小, 一般用标准离差率来表示。

二是项目比较法。投资者在进行项目的评估时, 可以在市场上找到已完成的类似项目的实际投资报酬率的资料, 以此为参考, 结合对未来市场变化趋势的预测和被评价项目的特殊性, 进行适当修正后确定风险调整贴现率。为了使确定的风险调整贴现率更符合项目实际, 投资者可调查多个类似项目, 然后对它们的实际投资报酬率进行适当的平均。

三是风险评级确定法。为确定项目风险调整贴现率, 可聘请一些专家, 请专家根据历史资料和对未来市场的预测, 首先对项目进行风险等级评定, 然后根据风险等级确定相应贴现率。利用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分析评价投资项目时, 首先, 计算投资项目各年现金流量的期望值;其次, 确定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 并选择适当的方法确定风险调整贴现率;最后, 利用风险调整贴现率和现金流量的期望值, 按确定型项目进行分析评价。

例如:东方公司的某投资项目的A方案, 其现金流量及概率资料如表1所示。

经专家对该方案风险水平的评定, 并结合类似项目的实际报酬率, 将风险调整贴现率确定为10%。现用净现值法评价A方案的可行性。

首先计算各年净现金流量的期望值。

第1年:600×0.4+400×0.4+200×0.2=440 (万元)

第2年:800×0.2+600×0.6+400×0.2=600 (万元)

第3年:500×0.5+400×0.4+300×0.1=440 (万元)

其次计算净现值:NPV=440× (P/F, 10%, 1) +600× (P/F, 10%, 2) +440× (P/F, 10%, 3) -1000=226.416 (万元)

根据净现值的决策标准:只要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 就可接受该项目;如果净现值小于零, 则应放弃该项目;如多个互斥项目进行选择时, 选取净现值最大的项目。因此, 根据以上的计算结果表明:A方案是可行的。

风险调整贴现率法比较符合逻辑, 因为这种方法反映了风险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增加, 时间离现在越远, 贴现率对期望值的现值的影响越大, 对风险的调整作用越大。但是, 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把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混为一谈, 并据此对现金流量进行贴现, 这意味着风险随时间的推移而加大, 有时会与现实不符。某些行业的投资, 前几年的现金流量难以预料, 越往后反而更有把握, 如果树园、饭店等。因此, 在选择该种方法时应考虑投资项目的行业。

第二, 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项目投资风险的直接表现就是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 按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的思路就是把这种不确定的现金流量调整为无风险的确定的现金流量, 然后用无风险的资本成本进行折现。把不确定的现金流量调整为无风险的现金流量可以通过肯定当量系数来确定。肯定当量系数是指不确定的1元现金流量期望值等价于使投资者满意的肯定金额的系数, 它等于无风险的现金流量与有风险的现金流量的比值。即:

例如:W公司投资项目在某一年的预期现金流量的分布如表所示:

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当年的期望现金流量为5400元。这5400元中是包含了风险因素的。如果投资者此时认为无风险的现金流4500元和这个有风险的5400元是没有差异的, 那么, 4500元就是有风险的现金流量5400元的无风险值, 肯定当量系数为:4500÷5400=0.833。显然, 无风险的现金流量应当小于有风险的现金流量, 因此, 肯定当量系数应当在0~1的范围内取值。

肯定当量系数的大小取决于项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现金流量的风险越大, 肯定当量系数就越小;反之, 现金流量的风险越小, 肯定当量系数就越大。具体取值的高低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如果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力较强, 则可以选取较大的肯定当量系数;如果投资者的风险回避程度较高, 则需要选取较低的肯定当量系数。另外, 不同年度的现金流也可使用不同的肯定当量系数, 变化大的年度取值更低一些, 变化小的取值则可高一些。如果为了避免肯定当量的取值的主观性, 可以通过项目现金流的变异系数来确定肯定当量系数。在实际工作中, 要科学合理的确定肯定当量系数。

参考文献

上市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的实证分析 篇5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中经理人的自我约束机制并非普遍有效,高额的利润留存并没有获取高于股东的机会成本的价值,管理机会主义是公司谋求高利润留存的主要动机,而不是由于“融资约束”。

问题的提出

研究公司投资的融资约束问题是西方最近来的热门话题之一。由于新古典投资理论和托宾Q理论在测定相对持续的投资需求模型中,忽略了融资因素产生的影响,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受到了怀疑。在宏观和微观两个需求层次的推动下,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由于不完全资本市场的存在,公司投资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会引起和放大经济波动。由于借款和贷款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致使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这就会产生“融资约束”问题,企业外部融资信息成本的高低反映了受融资约束程度的高低,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可能会不得不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机会,从而导致投资不足。现代财务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不再是互相替代。不完全资本市场的存在使企业偏好内部融资。为证明融资约束的存在,Fazzari et at(1988)根据股息支付高低来估计企业“融资约束”的程度,实证检验了公司投资与内部现金流的关系。他们认为如果由于交易成本、信息成本使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那么对于一个具有好的投资机会的公司来说,支付大量股息是不符合价值最大化原则的;如果融资约束问题很重要,那么对一个具有相当好的投资机会的公司来说,投资对现金流将非常敏感。他的研究表明,低股息支付比率的公司,投资和现金流呈现很强的相关性。从此以后,大量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用投资与现金流的敏感性来检验融资约束问题的存在。但是他们的结论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和反对。其中一点,依据低股息公司的投资与现金流敏感性并不能完全得出融资约束的结论。代理成本理论认为,由于监控成本的存在,使管理者具有将资源投入到非盈利最大化项目的能力。由于内部资金处于管理者控制之下,减少了外来融资带来的对管理者的关注和外部约束,管理者同样偏好内部融资,而增加内部资金的方法是减少股息发放。他们认为,管理机会主义会导致公司过度投资和公司价值低下。两种不同的解释,导致完全不同的政策含义。因此,对投资与现金流的敏感性作进一步的剖析就显得非常必要了。Vogit(1993)引进Q与现金流的相互影响变量后,实证结果支持管理机会主义假说Carpenter(1994)根据债券约束理论引进了负债变量后进行回归检验,结论表明大多数公司利用债券融资来增加投资,而不是作为监管经理人的手段。

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日益深化,上市公司融资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把融资问题引进公司投资决策模型并未受到关注,冯巍曾用Fazzari的检验模型检验内部现金流与公司投资的关系来证明信息不对称假说,检验表明现金流对每股分红低于0.05元的公司、非国家重点企业和没有实行主办银行制度的公司的投资水平存在显著性影响,从而得出了存在融资约束的结论。该文是目前本人所见到的国内仅有的一篇专门讨论引进融资因素后公司投资决策的文章,因此具有一定的开创性。然而,这一研究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用股息支付的绝对值水平划分是否存在融资约束并不科学,并且在中国,股息水平的高低能否代表上市公司面临的信息成本高低?本文研究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二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管理机会主义假说都认为低股息的上市公司的投资对现金流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因此仅凭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就得出存在融资约束的结论有失偏颇。

研究方法与样本处理

一、研究方法

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管理机会主义假说都认为公司具有内部融资偏好,公司将保留较多盈余来满足投资需求,只不过动机不同。因此,对于低股息支付的公司,我们预计公司的投资需求与内部现金流间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西方许多文献研究已证明了这一点。然而本文的目的并非只是证明两者之间的敏感性,而是追溯导致投资对现金流具有较强敏感性的背后原因。为此,本文首先要验证公司投资与现金流之间是否像现代公司金融理论所预计及西方一些学者的验证结果一样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次,若存在较高的敏感性,则进一步验证其背后的原因,验证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管理机会主义谁能对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作出最强有力的解释。

据信息不完全理论,公司现金流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将集中于具有较高信息成本的公司,即具有融资约束的公司。由于股息支付的调节成本低于资本品的调节成本,对于一个具有较好投资机会的公司来说,支付大量股息并不符合价值最大化原则。对于一个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公司而言,较高的融资约束使投资对现金流变得非常敏感。Fazzari等人据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把低股息支付公司定义为融资约束公司。验证现金流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引进现金流后的投资决策模型如下:

I/k=C+CF/K+CFo/K+Q+S/K+μ (1)

其中,I为资本品投资,本文研究中定义为固定资产增加值。K为期初固定资产原值。CF为现金流量,CFo为时滞变量,Q为期初托宾Q值。在投资决策机会中引进托宾Q值,是为了控制公司潜在投资机会对公司投资需求的影响,理论上说应该是Q的`边际量,但是由于边际量很难确定,人们在研究中往往用Q的平均量代替。S为销售额,本文研究中用主营业务收入来表示,引进此变量的目的是控制当前投资机会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

前述理论介绍已阐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都认为现金流对公司投资决策具有影响力,对于低股息支付公司而言,投资与现金流的敏感性最强,而对于高股息支付公司而言,投资与现金流的联系较为微弱,因此,Fazzari等人仅以低股息支付公司的投资与现金流具有最强的敏感性,就得出公司存在融资约束的结论有失偏颇。信息不对称理论坚持了公司追求价值最大化假设,认为较高的“融资约束”会使公司投资不足。那些投资受现金流较强影响的公司将是一些具有较好投资机会和较高公司价值(托宾Q值)的公司。管理机会主义假说认为由于监控成本的存在,管理者具有追求私利而投资于一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的能力,过度投资的结果是导致公司价值下降,因此,那些投资受现金流较强影响的公司,它们的公司价值也就较低。根据这些理论推论,本文采用Vogit(1993)的研究方法,通过引进现金流与投资的相互影响变量Q・CF/K来检验投资对现金流敏感性的原因。

I/k=C+CF/K+CFo/K+Q+S/K+Q・CF/K+μ (2)

如果Q・CF/K变量的系数为正,表明当公司价值提高时,现金流对投资影响增强,这支持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和“融资约束”假说;若系数为负,表明当公司价值下降时,现金流对投资的影响增强,结论将支持管理机会主义假说。

二、样本的选择与处理。

本文以和为数据窗口,选择公布年度财务报告的沪市上市公司(A股)为研究样本,运用横截面数据分析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行为。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对样本作了如下处理:1.剔除20

00年刚上市公司。由于这些公司刚上市,用固定资产增加值来估计这些公司的年度资本支出具有较高的误差。2.剔除20大股东发生变更的公司。因为伴随重大资产重组购并行为否定了公司投资的持续性假说。第一大股东变更公司的数量,本文根据巨灵信息系统提供的19和2000年度第一大股东名单来确定。3.剔除了ST、PT公司。这些公司或者财务异常,或者已连续亏损两年以上,流动性约束将十分严重。4.剔除了金融业、房地产业公司,因为它们的资本性支出特点与其他公司相差很大。5.一家因总股本数据缺损而剔除。为消除极端值影响,剔除了投资变量值高于5的4家公司,最终得到397家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数据来源:除年末股价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年鉴外,其他数据都来自巨灵信息系统。

数据处理:I为固定资产增加值。现金流量(CF)为公司营业流动现金净流量。托宾Q,本文采用Smith和Watts(1992)方法,用公司权益市场价值与公司负债面值之和除以公司总资产账面价值。公司权益市场值用年末股价乘以流通股数量加上每股净资产乘以同年非流通股数量来计算。其他变量都可以直接从财务报表上得到。

结果分析

一、投资需求对现金流的依赖性。

总体样本分析表明,投资需求对现金流量具有很强的正向相关性,回归系数为0.13,并在95%的置信度下显著地不为零。Sale/K・Q的系数符号也符合投资加速原理、托宾Q的投资理论,并且在95%的置信度下显著不为零。总体回归结果表明,现金流对公司投资决策确实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不同的公司面临的信息成本并不相同,因此,他们对现金流的依赖性也不相同。为验证样本公司投资行为是否拒绝该假设,本文根据样本股息发放率的分布特点,用Spss软件将公司分为三类,0―0.16为低股息发放公司,0.17―0.30为中等股息发放公司,高于0.30为高股息发放公司,本文分别对它们进行回归估计。回归结果见表1。

回归结果表明,低股息、中等股息公司投资与当前现金流量具有很强正向相关关系,并在95%置信度下显著地不为零;与上一年度现金流存在显著的不相关性,低股息公司投资与投资机会无关,然而,高股息发放率的公司投资需求与当前现金流和上年度现金流量都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它们的投资与当前投资机会和潜在投资机会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他们的符号也符合投资加速原理和托宾Q投资理论。这表明高股息发放率公司的投资需求更多地由投资机会决定。回归结果证实了不同公司间投资需求对现金流量依赖性并不相同的假设,并且股息发放率越低,对现金流量的依赖程度越高。这一结论与事前理论预计结果相一致。

二、动因检验

在本样本中,低股息公司投资需求对当前现金流的回归系数为1.227,大大高于中等股息发放率公司0.135的回归系数。这一结果与Fazzari等人(1988)的检验结果类似。但能否与Faz-zari等人一样立即可以得出存在“融资约束”的结论呢?本文认为对中国上市公司而言,这一结论至少存在两点怀疑:1.股息发放率的高低能否准确反映公司面临的信息成本的高低?2.公司价值最大化假设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是否普遍适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十分突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调查显示,有70.5%的股份公司经营者认为约束最主要体现在自我约束上,这与国有企业状况非常相近(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7),那么,这些内部人自我约束是普遍有效,还是个别有效?如果简单地承认融资约束,这从一个侧面承认了公司追求价值最大化目标是一种普遍行为,证明了这种自我约束是普遍有效的,公司高额留利也是因为公司具有较高的投资机会,它的未来价值将高于股东自身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事实是否如此?本文利用Vogit(1993)的研究方法对本样本重新进行检验,回归结果表明,对总样本进行回归后,Q・CF/K的系数为负数,并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显著不为零。这表明当公司价值(Q值)下降时,现金流量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力将增强,这一结果与管理机会主义预见的结果一样,与“融资约束”假说估计的结果正好相反。为进一步检验低股息公司、中等股息发放公司高额留利的背后动机,本文对这两个样本公司和它们的合并样本进行了分别回归。回归结果仍与管理机会主义假说估计结果一致,CF/K・Q回归系数为负,并且在95%置信度下显著不为零。

但是,不同的公司现金流对投资需求的影响并不相同,低股息公司的回归系数为-1.66,大大高于中等股息公司-0.694的回归系数。这更进一步证明了管理机会主义假说,低股息支付是为了保持较高的自由现金流量,而不是由于“融资约束”的存在,有效监控的缺乏为经理人谋求私利,过度投资于对公司来说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提供了激励,过度投资导致公司价值低下。这一情况在低股息公司中表现更为严重。 结论 不完全资本市场理论和现代公司金融理论认为,公司现金流量将影响公司的投资需求,尤其是那些低股息支付率的公司。本文的实证检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现金流影响公司投资的真正动因。融资秩序论认为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融资约束”会导致公司投资不足,而管理机会主义认为由于代理成本的存在,经理人具有投资于非盈利项目谋求私利的激励和能力,它的结果往往是导致过度投资。本文的检验结果证实了管理机会主义假说,证明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中经理人的自我约束机制并非普遍有效,高额的利润留存并没有获取高于股东的机会成本的价值,管理机会主义是公司谋求高利润留存的主要动机,而不是由于“融资约束”。股息发放率高低是管理机会主义的结果,并不能代表公司面临的信息成本的高低,抑制上市公司投资决策行为中的管理机会主义应成为公司治理制度建设的重点。现代公司金融理论认为债务融资和现金股息发放是制约管理机会主义的有效机制,因为它们有助于减少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然而中国上市公司却缺乏这些制约机制。债务的硬约束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变成了软约束。

Williamson(1988)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债务和股权不仅仅应被看作不同的融资工具,而且还应该被看作不同的治理结构,哈特(1995)甚至认为,给予经营者的控制权或激励并不十分重要,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设计出合理的融资结构,限制经营者以投资者利益为代价追求他们自己目标的能力,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解决中国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问题,在完善的制度设计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引导股民回归理性投资,依法保护股东权益,发展债券市场,依法建立和维护债权的硬约束机制,树立融资结构也是一种治理结构的正确认识。

投资决策分析 篇6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23-02

1 引言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是进行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一般认为,当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和收益达到均衡时,就可以进行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高投入、高回报,同时又是高风险的投资活动,由于现实条件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人力资本投资会因此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人力资本投资预期的重要前提。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流失风险、道德风险、贬值风险、效率风险都是投资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风险因素。

2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博弈模型的构建

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一般来讲,企业是主要的投资者,同时由于人力资本的特殊性,被投资的员工是天然的投力者,有时也会承担一定的货币投入,使得员工也成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者之一。从投资的企业主体来看,投资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投资目标,从员工主体来看,除了经济利益而外,非经济利益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博弈模型的假设:

(1)人力资本市场为完全市场,市场信息是完全对称的,因此流失风险总是存在的,本文中则表现为接受投资后员工跳槽;

(2)所有的人力資本投资成本和收益都可以被物化,包括其中的非经济成本和收益;

(3)投资总比不投资好,企业和员工都不投资情况下双方收益均为0;

将企业和员工的投资和收益情况分成以下几种:

①企业投资,员工投资。

3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决策的博弈分析

而在实际中,企业员工之间也存在竞争,而且一般情况下,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人力资本供大于求,为了竞争到工作机会,员工会自发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因此,事实上很多企业选择的是组合投资模式,投资成本由企业、员工双方共同承担,也即选择博弈模型中(企业投资,员工投资)策略。从另一个角度讲,当企业不投资时,如果员工不投资,将不会得到任何收益,那么员工只有投资,而当员工投资时,跳槽的预期收益越大,员工选择跳槽的可能性也增大,使得企业处于高流失风险中,并且还要承担员工流失后的重置成本,这时企业不能置之不理而不投资。因此从实际上讲,(企业投资,员工投资)仍然是最可能采取的策略。

从对参数的假设可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后企业收益、员工收益以及员工跳槽后的收益都有一个预期,在本文中分别为B1f、B2f、B3f。同时,在企业投资、员工也投资的情况下,存在一个投资比例P和跳槽概率(流失风险)R。企业和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和员工的投资成本和收益都要达到均衡,也即当双方的期望净收益均大于等于零时,企业和员工选择一个合适的投资比例进行投资才能都有利可图,否则至少有一方是没有投资意愿的。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P和R之间的关系及其是P是如何受R及其他各预期参数的影响的。

(1)从企业角度。

企业期望净收益NE=-R*(C+B1f)+ -I*P,很明显,企业投资的期望净收益对R和P来说都是减函数,也即风险越大,企业期望收益越小;投资比例越大,期望收益越小。

企业投资决策需要满足基本条件是NE≥0,即-R*(C+B1f)+B1f-I*P≥0,

由此可得:P≤B1fI-B1f+CI 0≤R≤1,0≤P≤1 

(2)从员工角度。

员工期望净收益NP= R*(B3f-B2f)+B2f-I*(1-P),可见,员工投资的期望净收益对R和P来说都是增函数,也即跳槽的可能性越大,则员工期望收益也越大;企业投资比例越大,员工期望收益越大。

员工投资决策需要满足基本条件是NP≥0,即R*(B3f-B2f)+B2f-I*(1-P) 0, 

由此可得P≥1-B2fI-B3f-B2fIR 0≤R≤1,0≤P≤1

综合(3-1)和(3-2) 可得企业投资比例的取值范围为

I-B2fI-B3f-B2fIR≤P≤B1fI-B1f+CIR

由式(3-1)、(3-2)、(3-3),可得以下四种情况,其中两条斜线之间的阴影部分即为企业和员工可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空间:

4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可能方式是企业和员工按照适当的比例共同投资的组合投资方式。在组合投资方式下,企业的期望收益是企业投资比例P和流失风险R的减函数,员工的期望收益是企业投资比例P和流失风险R的增函数。在决定双方投资比例时,应考虑到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期R、投资对象的人力资本重置成本C以及企业为回避风险而应投入的风险成本(B3f-B2f)等因素的影响。当不考虑投资风险,也即进行无风险投资时(R=0),企业和员工投资比例应与双方的获益比例相等。

参考文献

[1]徐杰芳,杨俊龙.博弈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J].特区经济,2006,(4).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石油企业安全投资决策分析 篇7

一、石油企业安全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 投资意愿不足、安全投资少

石油企业的安全问题常常是由于相关企业的投资不足的原因而导致的。 根据我国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报告来看, 常见的安全投资缺乏情况如下: 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生产安全的管理, 不重视相关的资金投入和制度管理。事故发生后, 处理和赔偿的金额都很少。企业资金紧缺, 缺乏增加投资的能力。 相关安全情况的检查和监督无法落到实处。 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中缺乏安全意识。

(二) 投资能力差结构不合理

对于石油企业而言, 工作之中的诸多环节都需要进行安全的投资, 然而其收益和用处却并不相同。 然而却并没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安全投资的衡量体系, 这就导致对安全投资的方向选择常常不科学。 目前也有一定的对安全投资的投资结构合理性进行衡量的方法, 然而也有着不全面的缺点和使用上的限制, 应该说, 大部分的企业在进行安全投资的选择中都是依赖于自身的喜好与一些经验。 这就导致安全投资结构不科学的问题。

(三) 安全投资效益差

假如安全投资难以收到收益, 缺乏投资意义, 那么相关管理者就缺乏进行安全投资的热情。 企业并不是公益组织, 而是追求利润和盈利的, 假如安全投资大大的高出了其效益, 那么企业选择进行安全投资就显然是不必要的。 然而对于任何企业来说, 安全管理都是必要的, 尤其是对于石油企业这样的影响很大, 危险情况多的企业来说, 安全投资收益不足的根本原因还是相关的管理能力不足。

二、石油企业安全投资决策的制定策略

(一) 安全投资合理度的依据和原则

目前来说, 对于安全投资的效益分析主要是根据两个方面, 也就是安全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因此对于安全投资的合理程度的评价, 也应当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虑。

对于经济效益的衡量应当结合企业面临的风险与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来进行核算。 而对于社会效益的衡量来说, 其衡量的目标也就是对人们生活和环境不受破坏的价值来进行衡量, 这是一个很难用量化的方法来进行衡量的因素。 另一方面, 它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因素, 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技术和道德观念的进步都会对这个因素造成影响。 在进行这个因素的衡量过程中就要对各种情况综合的谨慎的进行考虑。

(二) 安全投资合理比例的确定

一般来说, 考虑到对成本和技术的要求, 在安全管理工作一般采用历史定值法, 这种方法在安全投资的数值上参考了其他公司或者部门的案例, 也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对将来的技术发展和经济情况变动做出预测, 从而得出综合性的结论。这种衡量方法并不能达到对数据的准确量化衡量, 但是有较为简便的优势。

(三) 安全投资最大效益原则

对安全投资进行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投资进行分配, 从而达到最大效益。根据经济效益的原则, 并不是越多的资金投入就越好, 同时对于投资方法和对象也要加以选择。对于安全投资的分配有着两个方向: 其一是追求最少的资金开支, 另外一个则是追求最高的安全性。前者是求“最低消耗”, 后者是讲 “最大效益”。

(四) 安全投资项目的合理评价方法

在对安全投资项目的合理性评价之中, 一般采用如下公试计算。

一般来说, 对于安全投入合理度来说, 要根据具体项目来进行衡量。 假如该数据高于一, 那么便是合理的, 反之则不合理。 这个数据越高, 项目的安全投资效率越高。

三、案例分析

(一) 墨西哥湾井喷事故及分析

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一个石油钻井平台当地时间2010 年4 月20 日晚10 点左右起火爆炸, 造成7 人重伤、至少11 人失踪, 随后, 海下的油井开始喷油, 在这期间英国石油公司的技术人员采取了许多措施, 并没有取得完全的成效。 直到快三个月之后的2010 年7 月15 日, 喷油情况才得到完全的控制, 在这期间造成了墨西哥湾的巨大环境污染, 对无数人生命健康的威胁, 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事后的报道与披露了解到, 这起事故并不是偶然的情况, 而是由于开采的英国石油公司的工作不谨慎和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构成的, 同时, 对于海上石油开采的重要安全装置“防喷阀”未能发挥作用的情况, 虽然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然而也可以确定, 是石油公司的管理不严和对安全工作不重视而导致的。

(二) 重庆开县事故及分析

2003 年12 月23 日, 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罗家寨发生了特大井喷事故, 由中石油公司属下的川东钻探公司属下的开县罗家16 号井在起钻过程中发生了天然气井喷的状况, 大量的硫化氢气体喷出, 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影响到了周边数个地区的近十万人, 在当地政府的果断控制下, 危害得到了尽量的减轻, 在数日后, 管道被封堵, 问题得到了控制。

根据后续国务院派出的事故调查小组的研究结论, 这起事故的发生原因是相关操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在清楚相关违规操作会导致的危险之后, 依然没有做出任何操作方法更改。 同时, 中石油作为开采单位, 在明知相关地段的天然气开采会产生有毒气体硫化氢的情况之下, 没有任何有效的安全预防手段, 在事故发生之后也没有及时的加以控制, 甚至没能及时通知周边居民尽快撤退, 导致了数百人身亡数千人中毒的巨大安全事故。

( 三) 案例分析对中海油井控方面的启示

世界上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 然而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是无限的, 随着既有的较易开采的资源逐渐枯竭, 石油开采开始转向危险性更大, 开采困难性更高的海上石油开采, 而中海油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正是此。

海上石油开采由于其自身的所处地点和技术特点, 决定了其事故环境危害和经济损失大的特点。 假如事故真的发生, 即使方法正确也很难短时间加以控制。因此, 在相关的安全设备的投资上不能忽视, 尤其是应当加强井控技术研究及井控设备等安全等方面的投资, 同时对于相关的操作规范和监督措施一定要严加控制, 认真执行。

四、结语

在石油开采工作中, 事故一旦发生, 那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 石油企业对于安全投资一定要加以重视, 不仅要提高安全投资的资金投入, 更应当提高安全投资的效益, 通过对安全投资的效益进行正确的衡量, 就能分析得出安全投资的最优方向, 最后也应当对企业的安全意识进行提升, 保证安全投资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盛夏.企业安全投资决策的经济学研究及其系统的开发[D].中南大学, 2011.

投资决策分析 篇8

华泰公司自身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开拓队伍, 现有的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人, 中级职称15人, 初级职称25人, 工人40人, 均有生产技术、科研与生产的经验, 有从事喷射混凝土速凝剂的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实践经验。

企业从事混凝土早强剂、速凝剂、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制造、销售等业务。从公司的利润指标看, 公司的业务规模连年增长, 但其净利率水平不高, 资产的利用效率较低, 业务收入的增长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利润的同比增长。主要原因是原来的两个产品, 是比较成熟产品, 进入门槛低, 市场竞争激烈,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逐年增加, 经预测以后几年的利润将逐渐减少。资产的利用率低, 导致单位产品负担的成本较高。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要想保持公司活力, 提高公司的发展后劲, 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企业投资新产品决策理论在华泰公司的实施

决策作为一个过程, 通常是通过调查研究, 在了解客观实际和预测今后发展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以及各种方案的效应, 然后从中选定某个最优方案。常用的战略分析的工具包括很多方面, 包括著名的PEST分析, 五种力量模型、价值链分析、雷达图分析和因果分析等多种工具。在本案例进行决策过程中, 主要运用了SWOT分析和五种力量模型分析。

所谓SWOT (态势) 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劣势因素、外部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 通过调查一一罗列出来, 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起来, 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 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分析, 以便在分析所得结论的基础上, 提出针对研究对象的威胁

“五力”模型的理论是由麦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 波特指出, 一个行业中存在5种基本的竞争力量, 行业内部的竞争状况取决于5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相互作用, 即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厂商的威胁、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行业中现有的竞争者之间的抗衡。

根据华泰公司实际情况, 运用决策分析理论进行评估 (本文将SWOT和“五力”模型两种理论决策工具结合起来, 其中优劣势分析, 放在五种力量模型之一:新进入者中进行分析;机会和威胁的分析, 放在五力之二:目前行业竞争者中进行分析) 。

华泰公司在开发新产品、实施战略整合的决策过程中, 相对于竞争对手和外部环境同样存在着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面临着如何利用自己优势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问题。下面结合决策理论, 介绍华泰公司逐步放弃原有的项目 (乙方案) , 实施战略转型进入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喷射混凝土速凝剂”新产品的项目, 所采取的策略 (甲方案) 。

(一) 五力之一:新进入者

本公司是“喷射混凝土速凝剂”新产品的项目的新进入者。

1、华泰公司的技术优势分析。该公司技术人员针对现有的速凝剂存在的问题, 研究并已成功开发出适合喷射混凝土速凝剂, 试制的“喷射混凝土速凝剂”产品经“徐州市建设工程检验中心”检验, 各项质量性能指标均符合并高于国家建材行业标准JC477-2005喷射混凝土速凝剂的要求, 广泛应用于矿山井下巷道、铁路公路隧道等工程。该产品经过徐州矿务集团、上海地铁工程等实际现场实验试用, 用户反映良好。目前“喷射混凝土速凝剂”技术申报发明专利已获授权, 专利号:ZL03132155.0, 填补了国内空白, 国内领先。

2、华泰公司开发新产品劣势。公司的生产规模较小, 无法很快形成规模经济, 从而明显减少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公司的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 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太少, 固定资产前期投入太多, 筹资能力较弱, 公司缺少优秀的销售人员, 缺乏具备一定专业、较高理论层次营销人员等。经分析, 企业的劣势, 经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 华泰公司优势明显大于劣势, 正力大于负力。

(二) 五力之二:目前行业竞争者

目前, 国内生产喷射混凝土速凝剂的厂家已有30-40家左右, 生产规模大多数在2000-3000吨, 少数厂家的产量达5000吨左右。2004年国内年产总量约8万吨, 生产厂家大约有30家, 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中南和东北地区。

1、华泰公司的发展新产品机会分析。国内的行业竞争厂家虽然多, 只对该企业的老产品有很强的竞争性, 现有生产厂家生产的速凝剂采用的配方以铝氧熟料和明矾石为主要原料, 工艺中明矾石需要进行破碎煅烧加工后使用, 原料成本和生产成本都较高。公司开发的新产品克服了上述老产品的缺陷, 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且该产品优异的新性能和性价比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发展潜力巨大。当前该新产品在国内企业尚未形成一定规模, 相对的巨大的市场需求量, 再加上产品优异的新性能和性价比, 对华泰公司来说开发出来新产品市场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2、华泰公司发展新产品的威胁分析。目前市场竞争局面对该企业有利, 并不是没有风险, 国内市场巨大, 但由于该厂目前生产规模较小, 无法迅速进行规模生产, 满足全国市场的需求, 筹措资金能力不强。其中有的竞争者在资金的筹措、营销策略等方面都比较有优势。企业目前投入的研发资金严重不足, 有可能影响产品的后续开发, 及完善生产技术工艺, 以及知识产权的保密等问题, 这些都是企业应该注意和防范的威胁。经分析后, 该公司必须抓住机会, 努力将不利因素降到最小, 使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并逐步形成系列化, 扩大产品的应用范围, 以优良的产品和高效的服务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树立品牌, 防范市场风险, 才能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结论:正力大于负力。

(三) 五力之三:供应商

原来老产品速凝剂的主要原料明矾石, 供应商主要在山东苣南县等地, 产地以外的地区速凝剂生产厂家所用明矾石要加上较高运输费用, 增加了原料的成本, 并且供应地单一, 讨价还价的余地很小。

“喷射混凝土速凝剂”新配方主要原料为发电厂沸腾炉渣, 徐州是全国著名的能源基地, 有几十家热电厂, 所产生的沸腾炉渣均作为废料处理, 占用大量的耕地, 污染环境。新产品正好解决了废弃炉渣的环保问题, 同时解决了老产品的速凝剂上原来存在的问题。供应商很稳定, 成本极低。

结论:此力是有益的正力。

(四) 五力之四:替代产品

新的“喷射混凝土速凝剂”产品本身就是原产品的替代品, 填补了国内空白, 国内技术领先,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只要企业不断进行研发投入,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并逐步形成系列化, 扩大产品的应用范围, 即使今后出现新的替代品也来源于华泰公司。结论:此力完全是有益的正力。

(五) 五力之五:购买者

对徐州周边地区各煤矿每年速凝剂需用量的不完全统计:兖州1200吨、枣庄3240吨、皖北1800吨、淮北5400吨、大屯1440吨、徐矿3240吨、天能1200吨、鲁能1200吨、永煤2040吨、中煤五公司960吨等。合计32880吨。

喷射混凝土速凝剂在公路隧道施工、土建工程、地铁等工程、水利电力涵洞等方面消耗用量较大。且每年都必须保持大的补充量。由此看来, 喷射混凝土速凝剂还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有待开发。

结论:购买者集中, 而且有很好的市场, 正力大于负力。

三、选择投资新产品, 采取甲方案

企业要想保持活力, 改变不利局面, 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必须按照决策分析的理论、程序, 运用战略分析的工具、在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投资新产品的优势、劣势及战略定位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决策的基础上, 选择出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方案, 组织实施最佳方案, 实现企业的价值的最大化。

摘要:混凝土外加剂技术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较快的一项混凝土新技术, 徐州华泰公司现有的速凝剂, 技术含量低, 而且不环保, 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 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增加幅度大, 经预测以后几年的利润将逐渐减少, 甚至有可能亏损。为了改变不利的局面, 计划有两种方案, 一是继续扩大再生产老产品, 进行规模发展, 另一方案是计划推出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喷射混凝土速凝剂”新产品项目。

关键词:SWOT理论,五种力量模型

参考文献

[1]、 (美) L.J.杰伊.布儒瓦.企业战略[M].中信出版社, 2002.

[2]、刘华伟.财务战略[M].中信出版社, 2002.

[3]、张新民.绩效管理[M].中信出版社, 2002.

实物期权下企业投资决策分析 篇9

“实物期权”一词最初由MIT斯隆管理学院斯图尔特!迈尔斯 (Stewart Myers, 1984) 教授提出。他最先指出, 期权分析对公司成长机会的合理估价是重要的, 许多公司的实物资产可以看成是一种看涨期权。这种期权价值依附在利润增长的商业业务上。如迈尔斯所讨论的, 由于公司在未来一些项目上可能有机会超过竞争性费率的收益, 公司的价值可能超过当前所属项目的市场价值。因为市场是瞬息万变的, 决策者做出的每一个投资决策在未来都可以改变其公司的价值。而对于每一个投资决策, 采用传统的项目估价方法是把预期完成日期的价值贴现为当前的净现值。但是这个方法比较死板, 因为它只是定义在决策者决定始终坚持投资直到项目结束的前提下所预测的项目价值。并且该方法没有考虑到项目在完工前各种条件变化下, 决策者是否推进该项目。而无论是多么有经验的财务人员也只能对投资项目的未来做出估计, 而这种估计是不精确的。因此考虑相关经营选择权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另一方面, 公司财务选择权是通过资本结构的选择而获得而资本结构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投资项目的价值。财务灵活性和经营灵活性之间的影响往往能够决定公司未来的走向和命运。相对于传统资本预算方法既不考虑项目经营选择权, 也不考虑公司资本结构的灵活性的弊端, 实物期权可以分析未来决策能如何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或者研究在将来可以相机而动这种灵活性有多大价值的一种方法。与之类似的概念还有“管理期权”, 其理念主要是指管理人员或决策者进一步做出决策来影响一个项目的预期现金流量, 项目寿命或未来是否接受的灵活性。其实管理期权也就是投资中的实物期权方法。

二、实物期权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意义

企业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 在市场中各种信息不对称都加大了这种风险程度。决策者能否通过有限的信息来评估某个项目的价值并做出最有利的投资决策直接关系到该项目投资的成败。因此, 运用何种评估方法就关系到企业投资的成败。而实物期权理论正逐渐取代传统的评价方法被许多公司和企业采用, 并且实践证明实物期权理论是一种可以比较正确评估出企业投资价值的方法。而该理论的应用必然可以推动企业投资的良性发展, 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建立了公司投资项目分析与公司投资战略之间的联系

在利用实物期权进行企业投资决策时, 首先是识别和估计战略性投资中的期权;然后是根据估计的期权设计最优投资方案以便更好地利用所具有的期权;最后是通过创立期权, 事先积极管理好投资。在实物期权方法的应用中可以在管理者或者决策者在做出最有利于企业的决策前研究下面四个问题:第一, 对企业来说什么样的创造价值的投资机会是唯一的?第二, 为创造这个价值, 企业必须承受多大和什么类型的风险?第三, 什么样的风险能分散?第四, 预期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对企业战略实施的影响如何?实物期权方法提供了一个解决这些问题的分析框架, 在该构架内, 投资项目分析和企业战略投资分析可以联系起来考虑, 集中起来管理公司的净风险。同时, 实物期权方法的应用使得管理者或者决策者能够更为深刻的了解项目的不确定性如何影响项目的投资价值, 以便于及时调整策略, 帮助企业获得额外的战略价值。

(二) 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结果进行了再一次谨慎的测试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对投资项目的评估大多是一个静态评估。其重要观点之一是:假设单一决策路线就只有一个固定结果, 其投资决策由最初制定开始就是不可逆, 不能发展的。而实物期权法则把多重决策路线看作是在选择最优战略高度不确定性与管理层灵活性联系起来的结果, 或者是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新信息时出现的选择权。也就是说, 当未来存在不确定性时, 管理层可以灵活地在中途修正战略, 与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相比, 实物期权提供了超过传统分析的额外洞察力,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计算的净现值为负时应该放弃该投资方案, 但可能将来存在较大的战略投资价值, 实物期权方法的运用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再一次谨慎的测试, 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以便企业能够更好的良性发展。

三、实物期权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一) 实物期权的分类

1. 延迟期权。

延迟期权是指决策者可以等待对本身企业最有利的时机执行某一投资方案的权利。当未来市场环境变得难以预测或者项目的现金流波动性很大的时候, 等待是有价值的, 延迟期权的价值就蕴含在这种等待的价值之中。

2. 扩张期权。

是指企业通过预先投资作为先决条件或一系列相互关联项目的联结, 获得未来扩张的机会, 而拥有在未来一段时间进行某项经济活动的权利。

3. 规模变更期权。

包括扩张、收缩和暂时中止期权, 主要指在项目已经开始运作后, 如果市场情况比期望的要好, 决策者可以进一步扩大投资或加速对资源的利用;如果市场情况比期望的要糟, 决策者也可以通过缩减生产规模的办法来减少损失, 甚至在极端条件下暂时停止生产或对资源的利用。

4. 放弃期权。放弃期权是指当市场环境变得不够理想时停

止进一步投资的权利。若市场情况持续恶化或企业生产出现其他原因导致当前投资计划出现巨额亏损, 则决策者可以根据未来投资计划的现金流量大小与放弃目前投资计划的价值来考虑是否要结束此投资计划。

5. 转换期权。

转换期权是指项目投资者对项目投入要素或产出品进行转换的能力, 该期权的获得既取决于生产技术和过程的选择, 也依赖于许多非技术的因素。

6. 清算期权。是指在市场环境变差时将与该项目相关的资产在市场出售, 提前结束项目的权利。

(二) 实物期权在投资决策分析中的作用

1. 项目评估与决策。

市场经济初期时的市场较小, 范围小投资额偏低, 净现值法成为投资决策的首选, 但是当今社会的投资市场瞬息万变, 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日益增加, 此时以净现值法为核心的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应用范围在不断缩小, 仅仅局限于那些不确定性非常小的业务, 另一方面也忽略了企业治理的柔性价值。而实物期权法着眼于描述实际投资中的真实情况, 从动态的视角来考虑问题, 在投资项目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时体现决策者的决策灵活性, 因此, 决策者对投资机会的价值的判断和评估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期权价值。从根本上说, 它给出的适合期权价值的净现值判别标准与实际情形更为接近。

2. 企业投资战略规划。

市场经济日益加深的环境下, 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 其所面临的投资机会已经不是单个项目, 往往是一系列实物期权的组合, 它们分别出现在项目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营运的整个寿命期的内部不同阶段,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投资者和决策者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就是如何最完美的把他们组合在一起, 使总体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实物期权法可以根据企业环境或组织的变化, 对这些期权进行识别和利用, 把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状况和投资战略联系起来, 并将投资战略和战略的实施步骤联系起来, 可使企业做出最有利的投资战略规划。

3. 最优投资规模的确定。

利用实物期权定价方法还可以确定企业的最优投资规模。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在确定企业最优投资规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并且投资决策一旦开始实施, 在未来的时间里无法对市场变化对决策的影响做出有效的反应。期权定价理论可以有效的分析评价企业的投资扩展期权与缩减期权等期权, 进而对企业现阶段的投资规模做出最佳判断。在这方面, 学者们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应用动态规划方法给出了企业最优投资规模求解方法, 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 房地产项目, 尤其是大型房地产公司的房地产项目, 在做投资决策时首先就要确定是一次性开发还是分期开发, 除了要考虑开发商的资本实力以外, 还要考虑到投资项目分期开发所包含的成长期权。通过对一次性开发和分期开发的项目价值分析来看, 一般情况下, 且是大多数情况下, 分期开发由于存在成长期权, 其所蕴含的价值更高。如果采用分期开发的话, 就必须确定首期的投资规模, 因为首期的投资规模对后期投资有长远的影响。

4. 投资后的经营治理。

期权的思想是新一代治理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对于企业的经营治理也有着重要意义。比如目前研究相对热门的动态治理也隐含了期权思想, 它要求治理者不断更新观念, 在做出决策时避免僵化的治理方法, 不能凭主观臆断就草率做出决策, 而是应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而相应的转变处理的手段和方法。实物期权为现代企业治理者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有助于企业公平地分析, 有效地实施投资策略, 在把握成长机会的同时, 妥善控制投资风险。

下面, 综上所述, 本文拟以一个简单的实物期权案例来说明实物期权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假定某房地产公司有一块地皮, 拟定投资总额为2000万元开发后用于对外出租, 预计每年净现金流量为210万, 该现金流量可以持续。如果市场环境好, 每年的净现金流量为270万, 公司预计这个可能性50%, 如果市场环境差, 每年的净现金流量为150万, 这种可能性为50%。假设该项目的资本成本为10%, 无风险利率为5%, 该项目是现在投资还是等待一年后投资?

如果现在投资, 净现值为100万, 如果等待一年以后投资, 市场环境好时的净现值为636.4万, 如果市场环境差时净现值为-454.5万, 则公司会放弃投资, 此时项目的净现值相对而言为0。项目推迟一年投资的净现值为 (636.4*0.5+0*0.5=318.2万) , 大于现在投资的净现值100万, 所以等待一年失去立即投资所能得到的100万净现值, 但是得到318.2万的投资选择权, 此时延迟期权的价值就为218.2万, 等待是有利于企业投资的。因此, 企业应该等待一年后再决定是否投资。

四、我国运用期权理论存在的问题

判断项目投资决策可行性主要是从财务角度分析得到各种财务指标, 而仅仅从财务指标判断是远远不够的。综合我国市场现状, 我国在具体运用实物期权方法时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 从性质上说, 实物期权的评价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 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 一个企业的价值不仅仅靠一种判定方法可以衡量出来的, 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可以采用多重方法综合运用, 如实物期权法和净现值法相结合的手段, 从而比较全面反映企业的基本素质与弹性价值。其次, 实物期权的种类繁多, 理论界和实务界到现在尚未形成适用的通用模型。这就需要我们在运用中选择适合评价对象的实物期权模型。从另一个角度说, 我国引入实物期权理论的时间还不长, 应用比较少。对于长期投资决策来说, 其不确定因素较多, 对于我国在实物期权理论还不太成熟的基础上, 运用起来有诸多困难。但是在保留传统投资决策分析合理内涵基础上, 从另一方面灵活的运用实物期权理论考虑投资的不确定性, 并用其定价方法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进行改进, 为决策者准确评估项目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提高了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推动企业投资, 尤其是针对市场变化迅速的企业投资决定的理性运作。

总的来说, 实物期权理论和评价方法的运用, 不能一概而论, 而是针对具体的企业和具体的情况, 采用最合适的方法, 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该理论方法在经济活动中的巨大作用。

摘要:受到金融期权的影响, 人们提出了与其相对应的一种虚拟资产的概念——实物期权, 并且将实物期权的思想应用到实际的企业治理以及投资决策领域中, 使得企业在市场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做出最有利的决策, 取得相对于传统方法不能得到的战略价值。本文认为, 实物期权的使用在以后必然会成为企业投资决策中关键的工具和手段。本文主要介绍实物期权的概念、核心思想, 实物期权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意义以及其在实际决策中的应用。另一方面, 把实物期权法和净现值法比较得出应用实物期权法比净现值法更好的方面, 也对我国使用实物期权理论时出现的问题稍作阐述。

关键词:实物期权,不确定性,企业投资决策分析

参考文献

[1]彭澎.现代企业投资战略之期权分析[J].中国工学院学报, 2008 (8) [1]彭澎.现代企业投资战略之期权分析[J].中国工学院学报, 2008 (8)

[2]郁洪良.金融期权与实物期权——比较和应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121-126[2]郁洪良.金融期权与实物期权——比较和应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121-126

[3]黄一.实物期权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9 (10) [3]黄一.实物期权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9 (10)

[4]宁晓静.实物期权在企业投资决策的应用[J].现代商业, 2007 (5) [4]宁晓静.实物期权在企业投资决策的应用[J].现代商业, 2007 (5)

[5]刘莉明.实物期权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 2011 (11) [5]刘莉明.实物期权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 2011 (11)

[6]上官小放.基于实物期权的企业投资决策[J].统计与决策, 2009 (18) [6]上官小放.基于实物期权的企业投资决策[J].统计与决策, 2009 (18)

[7]曾颖.实物期权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 2007 (17) [7]曾颖.实物期权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 2007 (17)

[8]谢华伟.实物期权理论在投资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 2006 (3) [8]谢华伟.实物期权理论在投资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 2006 (3)

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分析 篇10

1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制定原则

1.1 注重投资效益

作为投资的一种, 人力资本投资同样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收益。所以,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 要从注重投资效益的角度进行投资决策的制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问题并非是短期的, 而是关系到企业长久利益的问题。所以, 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计算时, 企业既要考虑到短期效益, 也要对长期效益进行评估, 从而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制定[1]。另外, 为了获得投资效益, 企业要做好投资成本的评估和控制, 从而维持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的平衡, 进而保证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效益。总之,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制定时, 一定要以注重投资效益为基本原则。

1.2 合理配置资金

由于人的个性化差异较强, 所以不同的人力资本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并不相同。所以, 企业管理者在制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 应该考虑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企业的人力资本上, 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与此同时,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每部分人力资本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企业管理者也要投入相应的资金, 从而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 总的来说, 就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制定时, 要以合理配置资金为原则, 既注重人力资本的个性化差异, 又顾及企业的整体效益, 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1.3 目标与战略相结合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企业的人力结构都会发生一定的调整。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一味地按照原本制定的长期战略目标进行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 就会为企业的实际运营带来阻碍, 进而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所以, 在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制定上, 管理者应该制定短期目标, 进而保证企业短期内的人力资源始终处于充沛的状态[2]。但是, 为了企业的长久发展, 管理者也不能一味地只顾眼前利益, 而是要从长远角度进行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决策的长期战略目标的制定, 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 企业管理者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决策时, 应以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为原则。

1.4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制定, 一定要依照相应的理论指导。而这是因为这些理论都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得来的, 所以会更成体系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 以这些理论为指导, 可以使人力资本的投资更加安全和规范,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风险[3]。而与此同时,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制定, 是为了使企业的运作更加顺利。所以, 不以企业实际情况为依据, 一味地按照理论来进行投资, 会使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不具有可行性, 进而使企业遭受一定的损失。因此, 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 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制定, 要在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基础之上进行。

2 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上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不足

就目前而言, 国内的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上还存在着资金不足的现象。一方面, 在员工薪酬福利投资方面, 很多企业管理者仍然以眼前利益为先。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好, 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却仍然长期维持不变, 从而导致了企业员工的发展空间不足, 进而造成了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 在员工的培训方面, 国内的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为员工培训既需要占用员工的工作时间, 又要花费一定的资金。所以国内的很多企业管理者宁愿在短期内在人员招聘上投入大量的资金, 也不愿意花费一定的资金进行人员的长期培训, 进而导致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有限。

2.2 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

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 也是如今很多国内企业存在的问题。一方面, 在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很多岗位性质发生了变化, 从而导致岗位的工作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4]。但是实际上, 很多企业并没有进行岗位人数的调整, 从而导致了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进而造成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向也相对不合理。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发展, 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高学历人才。但是, 相对而言, 很多企业的高学历人才的比例仍然比较小, 从而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3 投资效益无法实现

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 很多企业管理者都不愿意进行投资, 因为基本上无法从这方面获得一定的投资效益。一方面, 企业一味安排人员进行招聘, 却没有对招聘进行具体的要求, 从而导致了企业大量资金的流失, 进而影响了投资效益。另一方面, 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仍然只负责简单的人员招聘和工资发放的工作, 并没有进行人员的管理和激励, 从而导致了企业在人力资源部门的投资无法取得较好的收益。

2.4 缺乏人力资本的投资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同于过去的简单的人事工作处理, 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还要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的投资管理, 从而保证企业获得相应的投资效益。但是就现阶段而言, 很多企业仍然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管理机制, 从而导致了人工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无据可依[5]。在这种情况下,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投资决策的实行也难以形成规范, 进而导致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 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决策分析

3.1 以人力资本投资管理为企业第一要务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命运的关键因素。所以, 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 要以人力资本投资管理为企业的第一要务, 从而保证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得以顺利实施。首先, 在招聘方面, 企业在加大投资资金的同时, 要提高招聘的要求, 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企业当中[6]。其次, 在员工薪酬福利待遇方面, 企业要为人员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 使员工的薪酬待遇随着企业盈利水平的提升而提高, 进而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处于稳定的状态。最后, 在员工培训方面, 企业要从长远利益角度出发, 加大员工培训资金的投入。而为了使员工的培训能够顺利进行, 企业不仅要做好员工工作的安排, 还要进行相应培训内容的考核, 进而使得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够取得更多的收益。

3.2 规范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

随着企业的发展, 管理者应该进行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 从而使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方向得以明确。一方面, 企业要做好员工工作岗位的职能和工作量的评估, 从而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而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人力资源才能被充分利用, 进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 企业要增加高科技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比例, 从而进行相应的投资, 进而使企业具有技术创新能力[7]。而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 会使企业获得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进而保证企业取得可持续的发展。所以, 做好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 可以明确企业的投资方向, 进而使企业投资具有一定的效益。

3.3 做好人力资本投资效益的评估工作

为了使企业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取得应有的效益, 管理者要做好人力资本投资效益的评估工作。一方面, 企业管理者要进行企业人力资本层次的划分, 从而根据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行效益的评估。而在此基础上, 管理者可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投资资金的合理分配, 进而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益。另一方面, 在员工薪酬待遇得以提升的情况下, 企业要加强对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估, 从而使员工拥有新的发展目标, 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而与此同时, 管理者对人员绩效考核评估, 实际就是在员工薪酬待遇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益的评估。总之, 企业只有做好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评估工作, 才能掌握投资的重点, 进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3.4 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管理

为了使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管理者应该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管理工作。一方面, 企业应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调整, 使部门担负起进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管理和收益管理的责任。而在这种情况下, 人力资源部门不仅要进行人员的招聘, 还要进行招聘成本和收益的控制, 从而使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取得更多的收益[8]。另一方面, 企业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管理机制的制定, 并使企业管理者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使人力资本的投资管理行为得以更加规范, 还可以提高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管理上的效率。再者, 为了进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管理, 企业要制定员工的激励机制, 创造出属于企业特有的文化氛围, 从而进行员工积极性的调动, 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4 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企业来说, 要想取得较好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 就要严格遵照注重投资效益、合理配置资金、目标与战略相结合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投资决策。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投资决策才能更加有效, 从而解决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进而使企业获得长久的发展。因此, 本文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问题进行的研究, 对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俊.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财务分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2.

[2]段路萍.&#215;&#215;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选择研究——基于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收益相关性的计量分析[D].西华大学, 2010.

[3]傅献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财务决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 2011.

[4]张丽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博弈分析与在现代企业中的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 2011.

[5]张园园.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学院, 2011.

[6]杨铖铖.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的选择和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14.

[7]王思思.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银行业人力资本投资分析——以M银行T分行为例[D].河北工业大学, 201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黄金投资分析师怎么考?如何成为黄金投资分析师 下一篇:资本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