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环境是科学教育的资源, 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的素材。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观念。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还要有一颗细致观察的心, 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1 科学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
生活的环境是科学教育的资源, 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的素材, 这些来自幼儿生活的活动, 都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因为它们亲切自然, 吸引着幼儿的参与。我们要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观念。更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还要有一颗细致观察的心, 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即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能敏感地捕捉住幼儿的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 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
1.1 活动材料“生活化”
我们幼儿园里有两片竹林, 郁郁葱葱的, 每次升国旗时, 孩子们看着那一片片的竹子, 总会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如“竹子为什么长那么高”、“竹子为什么会有结”、“竹子里面是怎么样的”等等。对于孩子们自己发现的科学知识, 我们开展了科学活动《竹子和竹制品》, 和孩子们一起开展有关竹子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 笔者先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竹子做的?”带着这个问题, 孩子们主动去寻找、发现、探究。在课堂上, 孩子们展示了很多竹制品, 有“竹席、竹筷、竹筒、竹床……”一系列的竹制品在课堂上展示就像开了一场竹子的“选美展”一样。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 自己的发现, 自己的探究了解了竹子的外形特征以及用途, 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培养了幼儿主动去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乐趣。
1.2 活动题材“生活化”
在开展科学活动《我们的鸟类朋友》时, 笔者先教孩子去认识书本上的各种鸟类朋友, 通过介绍, 孩子认识了啄木鸟、猫头鹰、鸽子等。在孩子们有点眉目后, 笔者趁机说:“小朋友今天回家再去找找我们身边有哪些鸟类朋友, 明天由你来介绍。”第二天,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将他们的发现告诉大家。有的说:我在看到一种鸟, 个子特别高, 脖子很长。大家一听, 忙说是鸵鸟;有的说有一种鸟的叫声非常好听, 像唱歌一样, 名字叫黄鹂;还有更多的小朋友要父母从电脑上查来各种的鸟类朋友和大家一起分享知识。笔者感到无比的欣慰, 孩子们融入生活中去探究, 弥补了课堂中的不足, 又足够引起孩子树立自我学习的意识。
2 将科学活动的开展融入于“生活”
2.1 活动导入“生活化”
在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中, 笔者先出示了小狗的图片, 提问幼儿:“小朋友, 你知道小狗是从哪里来的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小狗当然是狗妈妈生出来的。”接着笔者出示了小宝宝的图片, 问幼儿:“那小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也都回答说:“是妈妈生出来的。”显然孩子们对自己从哪里来的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知道自己是妈妈生出来的。接着笔者就“妈妈为什么会生出宝宝?”让孩子们进行了探索, 让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知道自己是爸爸的种子和妈妈的种子结合在一起, 孕育了可爱的小宝宝, 接着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了十个月, 宝宝就出来了, 孩子们对自己从哪里来这个话题非常好奇, 现在通过笔者直白的导入, 让孩子了解了自己是怎么来的, 解开了孩子们心中的疑虑, 释放了孩子心中那一个谜团。
2.2 活动时间“生活化”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 天气非常的晴朗, 小朋友们快乐地在操场上嬉戏玩耍, 突然有一个小朋友跑过来对笔者说:“老师, 你看, 地上有我的样子”, 他的话顿时触动了更多的孩子, 小朋友们兴奋起来, “是的, 地上也有我的样子。”“瞧!它能跟我一起跳舞呢”!于是笔者就及时地利用孩子们的发现, 和孩子们学习了《捕光捉影》这节科学课, 让孩子自己根据太阳光的位置, 寻找自己的影子, 孩子们动, 影子也动。孩子们兴奋及了, 他们对于自己发现的科学现象充满了好奇, 都问笔者为什么会出现影子。笔者说这是你们自己发现的, 也要自己去寻求答案, 孩子们都乐意自己主动去讨论、去研究。这个“影子”的知识点, 并不是笔者强塞给他们的, 而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获得的, 所以孩子们主动探索的效果非常好!
3 科学活动的目标要依托于“生活”
在一次建构区域活动中, 一个孩子把一个小的木头积木塞到了易拉罐里去了, 小小的积木正好卡在易拉罐口, 怎么拿也拿不出, 孩子们来找笔者帮助他们, 笔者就此疑难, 并没有对他们施以援手, 而是开展了科学探索活动:“营救积木宝宝”, 孩子们都兴奋不已, 有的孩子想到了“把易拉罐倒过来, 小积木到了罐口的时候, 慢慢用手拉出来。”有的孩子想到了:“在易拉罐里装满水, 让积木浮上水面, 然后拿出来。”孩子们的想法有很多, 通过各种尝试, 最终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当幼儿碰到实际问题时, 我们不必马上排忧解难, 不妨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 以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让科学知识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科学教育原本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 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 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 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 从而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 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提供了前提和实际背景。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一方面要关注幼儿最关心或者与幼儿有直接联系的现实生活, 采用观察、探究、实验和操作的方法, 激发幼儿知、情、意的全身心投入, 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幼儿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 激发幼儿广泛兴趣与求知欲望, 保持与延伸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摘要:陶行知先生认为, 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 笔者把它理解为:教育源于生活, 也是为了生活, 所以我们也强调创设生活化的科学环境。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科学教育的开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我们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作指导, 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 把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同时又将科学知识不断运用于生活之中,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以此达到幼儿科学教育最优化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科学,生活教育
相关文章:
日常生活理论01-1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论文01-12
注射用阿洛西林钠01-12
消费者沟通01-12
青贮过程01-12
生活化理论01-12
生活德育理论01-1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01-12
理论基础理论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