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静脉置管病人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共6篇)
篇1:股静脉置管病人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股静脉置管病人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通过对非计划内拔管的股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病人护理干预,进一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本文对32例行血液透析患者的股静脉置管非计划内拔管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感染,导管堵管 等是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导管非计划内拔管的重要因素。结论:通过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血液透析; 非计划内拔管;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17-01
股静脉置管是血液透析患者的临时性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首要条件。一般用于需要急诊血液透析及临时留置时间不长的病人,由于患者的不配合和或家属对疾病知识的缺乏,极易造成并发症发生,最终导致非计划内的拔管,为了进一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股静脉导管的使用时间,现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3月来 32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股静脉置管非计划内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应对措施,从而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股静脉导管的使用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临床资料
1.1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科住院行股静脉置管血液透析病人 768例,其中32例非计划内拔管,对非计划内拔管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本组 32例,男性 19例,女性13 例,平均年龄45.7±0,7岁。糖尿病肾病 1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高血压肾病7例,多囊肾1 例,痛风性肾病1例,狼疮性肾炎肾1例。所以病人在性别、年龄和临床诊断无统计学意义
1.2纳入标准:
1.2.1置管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选用14F有效长度16 cm的双腔股静脉导管。股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参照王质刚主编的《血液净化学》[1]。
1.2.2留置导管时间均在3个月以内。
1.2.3未完成治疗预期时间的拔管均称为非计划拔管。
①感染: 经导管内抽血作细菌培养或管口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可见细菌生长者需进行拔管。
②导管堵塞包括管道扭曲和堵管,经彩色超声检查,可见导管扭曲、折打; 导管侧肢体静脉血管或导管内可见血栓形成,经尿激酶溶栓治疗仍然不通者证实为堵管需进行拔管。
③出血:经加压止血或局部缝合仍不能止血者需进行拔管。
④其他:因意外或保护不当导致脱管者。
2结果
见表1。
篇2:股静脉置管病人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 目的 分析患者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410例深静脉导管维护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25例非计划性拔管的不同原因。结果 导管堵塞、导管意外脱出、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栓形成以及皮肤过敏等并发症是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而这些并发症主要与患者、医护人员方面的因素以及置管部位或其他情况有关。结论 通过对非计划性拔管原因的充分认识及正确分析,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评估,使护理干预措施得以有效的实施,保证各项护理操作的规范化,可明显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关键词 】 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对策
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是重症监护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 一,是危重、大手术及慢性消耗疾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血液透析和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由于导管弹性好,保留时间长,操作简单,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可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为抢救危重患者赢得了时间。我院ICU2010年共410例深静脉置管病例,其中非计划性拔管25例,因一些人为因素或出现并发症而导致非计划性拔除导管,影响了患者的治疗,造成患者的不适,增加治疗费用。本文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并探讨正确维护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率,避免患者的再次置管痛苦,现总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入住ICU行深静脉置管患者410例,其中非计划性拔管患者25例,男例,女6例,年龄14-78岁,平均年龄41.5岁。股静脉置管者39例,颈内静脉置管者69例,其余302例为锁骨下静脉置管。估计置入导管深度为11-16cm,置管时间1-15d,平均12d。非计划性拔管指征:导管堵塞经相关处理后仍不通畅;皮肤过敏,经处理未见好转;导管意外拔出、滑出;股静脉置管侧下肢出现血栓;可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1.2 方法
选择单腔管或 双腔管(深静脉穿刺包为艾贝尔公司产品),深静脉穿刺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及常规解剖定位法进行,置入导管技术采用Seldinger技术。此次穿刺及留置深静脉导管均一次性成功,通过回抽血、注入液体证实导管位于血管腔内且保持通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非计划性拔管患者调查其原因。结果
所观察的所有静脉置管患者中,385例因治疗结束、出院、死亡等原因按计划拔管,占总数的93.9%;其余的25例因人为因素或出现并发症采取非计划性拔管,占6.1%。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布见表1。
表1 25例患者深静脉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布
拔管原因 发生次数 发生率(%)堵管不能再通 9 36 自行拔管 4 16 可疑感染 3 12 皮肤过敏,经处理未见好2 8 转 脱出 2 8 渗血 1 4 股静脉置管侧下肢血栓 4 16 讨论
3.1 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 3.1.1 患者方面的原因
因ICU的特殊环境及对探视的限制,使患者产生不良的情绪,如烦躁、紧张、悲观、绝望而导致不配合治疗及护理,进而造成意外的非计划性拔管;焦虑和躁动不安亦是重要原因,常由患者自身感觉疼痛或舒适,的改变引起;神经系统的原因。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导致 心率减慢、呼吸频率降低、通气受限而不足、氧气缺乏伴二氧化碳潴留、血样饱和度较清醒时降低。故大部分患者在睡眠状态【2】发生非计划性的拔管,夜间意外拔管发生率高于白天;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多伴有血管硬化,血液粘稠度高,处于高凝状态,加之患多种疾病,用药较多,药物沉淀风险大,易使导管发生阻塞;患者局部皮肤过敏,插管处周围皮肤瘙痒导致患者不适而拔管。
3.1.2 医护人员的因素
意外拔管高危时段护理不到位:意外拔管易出现在护士夜班换班时,护士换班前后1h不在患者床旁,加之夜班一般不输液治疗,护士易忽视导管的观 察及护理,忽视有效约束,未及时检查敷贴是否妥帖,导致夜间拔管发生率较高;护士工作超负荷:拔管、脱管易发生在护士工作忙时;护士的知识不足,巡视不及时,年轻护士缺乏工作经验,在操作中对管道的保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医生使用镇静剂不及时或不合理;肢体约束措施不适当或无效,上述因素导致患者的烦躁不安或意识不清,若未能及时处理及控制将会导致自行拔管。及时沟通和有效的宣教措施未得到有效的实施。对多汗者置管局部护理不到位致导管自行脱出。
3.1.3 拔管原因与插管部位的关系
股静脉置管虽操作简单,置管成功率高,如患者下肢过度屈伸,股静脉压力增大等就可能使导管移位及脱落;下腔静脉比上腔静脉管径细、血流量少,相比之下易发生静脉炎与静脉栓塞。有报道建议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置管,其血栓发生率可达21.5%【3】,其导管入口处邻近大腿根部易被污染,患者活动也受到限制。颈静脉置管在转动颈部时也存在此风险。锁骨下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与局部活动度小、局部皮肤平整、导管容易固定有关。3.2 护理对策
3.2.1 开展业务学习
通过对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护士开展培训及强化管理,尤其对在ICU工作的低年资护士进行认知培训及对非计划性拔管的概念、常见原因、危险因素进行讲解,使其熟练掌握;熟练掌握评估方法,如熟练掌握患者的意识、意志力、镇静剂使用安全程度以及非计划性拔管高危人群等的准确评估;护理措施方面的培训,包括对导管固定的约束技巧、沟通技巧及有效且合 适的肢体约束和非计划性拔管后病情的正确评估及紧急处理等。3.2.2 妥善固定导管 ①在更换敷料时应向心端揭开敷料,撕敷贴时动作轻柔,适当按压固定。②换药时,要待消毒液干透才盖透明敷贴,该敷贴透气性能好,透明度好,便于观察局部皮肤情况,为使其固定牢固应减少滞留在敷贴内的空气,固定时应从中心向四周按压。③为准确判断有无存在导管滑脱的情况,交接班时应注意密切观察导管刻度。④防止导管受外力牵拉,避免采取直线固定,而采取“S”形或弧形固定留在体外的导管【4】。⑤隔日1次更换敷料,如敷料有污染或松动应及时更换。
3.2.3 规范深静脉导管维护
预防堵管的关键是采取正压脉冲式封管,着重开展系统的理论与操作培训,尤其对年轻护士,让其冲管与封管方法熟练掌握。对药物的配伍禁忌应熟练掌握,为避免造成沉淀,应熟悉所用药物的pH值及浓度。为防止非计划性拔管,保证导管通畅,输注大静脉营养袋时必须落实每4h冲管1次,滴速不宜太慢。使用高粘度、大分子药物后必须先用10~20ml生理盐水冲管,如甘露醇、脂肪乳、血制品,管冲干净之后才能封管【5】。因脂肪乳剂与肝素存在配伍禁忌。,输注后避免直接使用肝素稀释液冲管与封管。密切观察输液速度及冲管时阻力有无加大,以便及时发现不完全阻塞。一旦发生应在6H内处理,因此时血栓对溶栓药物敏感,如通管失败应拔出导管,切记用力推注或冲管,避免出现因导管破裂或血栓的脱落引起脏器栓塞等严重并发症。3.2.4 知识宣教
对清醒患者进行相关指导,嘱患者多饮水,对股静脉置管患者嘱避免用力屏气及术肢的过多活动。咳嗽时尽量取平卧位,在患者用力咳嗽及排便后预防性【6】冲封管1次。对剧烈呛咳者最好应用输液泵。按情况及时处理,尤其对堵管高危人群的护理,如上腔静脉压力增高者,随时密切观察导管情况,且在4h内 做到及时处理。
3.2.5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患者如自觉穿刺口局部皮肤瘙痒,及时换药并继续观察局部皮肤变化。3.2.6 预防为主
主要做到护理人力的合理安排,安全措施的严格监控、合理的制订,尤其注意交接班时段的预防工作一定要作为重点。
综上所述,虽然深静脉置管在临床上已被认为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的置管方式,但它毕竟是一项侵入性的操作,在实际应用中常会因种种因素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因此医生熟练的操作技术对置管至关重要,而导管的安全维护则是护理人,员必须做到的。除管理者不间断、有针对性的培训外,还要求做到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的充分认识并及时准确地分析,对各种潜在危险因素准确的评估,医护之间良好的配合从而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减少患者的痛苦及经济损失,也有利于临床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3:股静脉置管病人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行股静脉置管用于肝衰竭病人的血浆置换术共98例,男53例,女45例,年龄19 ~ 73岁。慢性重型肝炎34例,急性重型肝炎26例,肝炎肝硬化38例。每例置管1或2次,带管时间3 ~ 7 d。拔管后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置管处渗出,发生率为9. 2% 。9例中男5例,女4例,年龄25 ~68岁。渗血3例,为鲜红色血液,渗液6例,为淡黄色组织液,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拔管后即刻发生渗出的2例,6 h内出现的7例。1次置管拔除后渗出的4例,两次及两次以上置管拔除渗出的5例。
1. 2 拔管后渗出原因
1. 2. 1拔管时动作过快操作者在拔管时准备不充分,拔管动作过于粗鲁、拔出速度过快、来回牵拉导管等均可引起置管处组织及股静脉内皮的损伤。
1. 2. 2拔管后按压方法不正确拔管后穿刺点按压位置不准确,按压力度不均匀,按压时间短于6 ~ 8 h。置管肢体过早活动、过于弯曲,提前下床走动、洗澡、上厕所等,导致伤口未能充分愈合。
1. 2. 3患者肝功能损伤严重重症肝炎患者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同时血浆中肝素和类肝素样物质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凝血时间延长超过25 s、凝血酶原活动度降至40% 以下、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1、血清白蛋白低于30 g·L-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都可引起穿刺点渗出、影响伤口愈合。
1. 2. 4股静脉置管放置时间过长置管超过1周或者短时间在一侧股静脉多次置管,导管长期留置于静脉中,对血管上皮细胞存在机械性刺激,导致血管内皮损伤[3]。长期留置导管不仅会增加感染几率,而且在置管局部还会形成窦道,拔管后窦道往往会长时间不能闭合而引起渗出。
1. 3 护理措施
1. 3. 1熟悉患者病情拔管前检查病人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出凝血时间等,充分了解病情,正确评估病人; 和病人沟通,告知拔管后的注意事项,以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取得病人的配合。1. 3. 2对置管穿刺处采取正确的按压方法拔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动作轻柔,可以降低对组织的刺激损伤,避免感染,减少渗出。我们采用的拔管后按压方法为: 用0. 45% ~ 0. 55% 的聚维酮碘消毒液消毒,范围不小于10 cm×10 cm,用8 cm×8 cm的消毒纱布直接或者对折两次成4 cm×4 cm的小纱布块后覆盖在穿刺点上,上面再用优韧宁固定,四指并拢以穿刺点为中心3 cm为按压点按压,力度1 000 ~ 1 200 g。我们体会纱布对折两次后覆盖穿刺点的方法可以明确显示按压点的位置,手感明确,按压时用力点更清晰,渗出停止时间明显比纱布不折叠的按压方法缩短。拔管后嘱患者平卧4 h,勿过早下床活动[4]。密切观察心率、血压、面色以及有无出汗、出血等,拔管6 h后方可洗澡。经过按压6 ~ 8 h内渗出停止,改用500 g沙袋压迫穿刺点24 ~ 48 h后停止压迫。如拔管后按压6 ~ 8 h仍有渗出,立即换药并延长按压时间,密切观察渗出量及患者症状。
1. 3. 3避免多次反复置管股静脉穿刺针较粗,而股静脉和股动脉靠近,极易误穿,故临床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非常重要[5]。留置导管时间不得超过1周,尤其是夏天,一旦达到治疗目的和治疗效果及时拔管。
1. 3. 4支持治疗重症肝炎的患者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遵医嘱予输注血制品,改善凝血功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白蛋白,以促进肝细胞再生肝功能的好转,增加机体抵抗能力,促进损伤愈合。1. 3. 5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拔管后出现渗血渗液,患者会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担心会因此加重病情。护理人员及时给予解释,告知其原因,并立即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消除患者顾虑。
1. 4 结果
经采取正确的按压时间、按压方法等措施,6例6 h内停止渗出,3例6 h后停止渗出。
2 小结
篇4:股静脉置管病人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肿瘤化疗病人均确诊, 其中男50例, 女30例;年龄26岁~74岁, 平均年龄42岁;其中乳腺癌30例, 肺癌25例, 鼻咽癌10例,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5例, 胃癌4例, 肝癌2例, 子宫内膜癌1例, 直肠癌1例, 盲肠癌1例, 卵巢癌1例;穿刺置管部位:右股静脉60例, 左股静脉20例;留置时间5 d~20 d。
1.2 材料
选用美国ARROW+grad抗感染 (单腔) 中心静脉导管1套, 无菌穿刺包1个, 2%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 肝素盐水, 无菌手套, 医用粘贴等。
1.3 穿刺方法
协助病人平卧, 下肢外展15°~30°, 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2 cm~3 cm, 股动脉搏动内侧0.5 cm~1.0 cm, 针干与皮肤成30°~45°, 与大腿纵轴一致, 针尖指向头部[1]。
2 结果
本组病人1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7.5%, 2例误入动脉, 改对侧后穿刺成功。留置时间5 d~20 d, 无一例发生导管感染及导管阻塞。用药过程中, 无一例因药物外渗而引起静脉炎和皮肤坏死。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置管前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置管的优点、过程、目的和意义, 告知置管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防范措施, 让其与已置管的病人进行交流, 以消除病人紧张情绪。征得病人及其家属同意后, 让其签置管同意书, 保证穿刺术的顺利进行。通过交流本组病人均能以良好的心态配合置管、治疗和护理。
3.2 导管的护理
3.2.1 妥善的固定和密切的观察
置管后妥善固定, 加强巡视, 误入动脉穿刺处应用冰袋压迫4 h~6 h, 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渗血。置管后第1个24 h更换敷料1次, 以后每周更换2次, 如敷料污染、潮湿, 及时更换。揭去敷料时应顺着导管的方向往上撕, 以免将导管拔出。注意外移导管不得重新送入。穿刺侧肢体避免过度活动, 嘱病人穿、脱裤子时动作尽量轻柔, 以免引起导管拔除。本组病人无一例意外导致导管脱落。
3.2.2 导管感染的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 每周更换敷料贴2次, 夏季每2天更换敷料1次, 肝素帽每周更换1次。病人不宜淋浴, 连续24 h输液者, 应更换输液器。若出现感染应及时拔管, 拔管后的导管做终端细菌培养。本组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无一例发生感染。
3.2.3 正确封管
每次输液前应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防止受压、扭曲, 若注入125 U/mL肝素盐水不畅时切勿用力过猛, 以防血栓脱落。导管阻塞时可遵医嘱以尿激酶2 500 U/mL溶栓后继续使用。每天观察、记录置入深度, 及时发现导管滑脱。输化疗药物时应先抽回血, 确认在血管内再输注液体。输液过程中, 应加强巡视, 主动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注意观察局部反应, 严格交接班, 严防化疗药物外渗。输液毕用生理盐水冲管并注意正压封管。本组无一例发生导管的阻塞和药物外渗。
3.2.4 拔管的护理
化疗结束时不需要留管, 应给予拔管。拔管时应沿进针方向缓慢拔出, 切勿用力过猛, 导致导管断裂。拔管后用棉签压迫穿刺点5 min~10 min, 穿刺处不出血后, 再用2%碘伏、75%酒精消毒2次, 待干后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处。嘱病人次日可摘下敷料, 拔管后穿刺口可愈合。
4 小结
肿瘤化疗病人行股静脉置管, 不仅减轻了护理工作, 提高了工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外周静脉用药时的反复穿刺、药物易外渗、易引起静脉炎等缺点, 能减轻化疗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 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2]。通过对80例肿瘤化疗病人行股静脉置管,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加强心理护理及置管后导管的护理, 使病人对股静脉置管有正确的认识, 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认真做好置管后导管的护理, 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及处理措施, 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血管刺激引起的静脉炎及药物外渗引起的皮肤坏死, 保证了化疗的顺利进行。因此, 加强化疗病人在股静脉置管中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减少感染的机会, 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熊春兰, 叶美珍.241例深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27) :4056.
篇5: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置管的护理
急重症抢救及肾衰竭血液透析病人多应用股静脉穿刺置管建立临时血液透析通路。现总结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置管的护理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7月50例血液透析病人, 男23例, 女27例;年龄21岁~76岁, 平均50岁。选用12F有效长度16 cm的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股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参照王质刚主编的《血液净化学》[1]。
1.2 结果
50例血液透析病人, 1例右侧股静脉穿刺未成功, 后由左侧穿刺成功, 1例局部皮肤发红, 给予每日消毒, 更换敷料, 局部用莫匹沙星软膏外涂导管口, 2 d恢复正常, 导管留置时间5 d~60 d, 平均28 d。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病人通常病情较重, 尤其尿毒症病人病程又长, 对疾病认识不足, 缺乏信心, 病人及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紧张和焦虑心理。护士应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置管的目的、步骤、配合要点、注意事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使其对置管过程及置管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消除紧张情绪, 积极配合, 并鼓励病人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2]。
2.2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血肿, 尤其是对穿刺过程欠顺利者, 如有渗血尽量减少活动, 卧床休息, 局部加压、冷敷。观察下肢循环情况, 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股静脉置管的严重并发症[3], 故应观察双下肢是否对称, 穿刺肢体有无肿胀, 发现异常立即行超声波检查, 及时处理。
2.3 导管口护理
导管口皮肤消毒, 可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 主要利用碘伏对细菌、芽孢、病毒等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及逐渐释放碘的性能, 以起到持续灭菌的效果[4]。每次换药时检查导管的位置及固定情况, 缝线有无脱落, 同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2.4 血液透析准备
血液透析时前拆除包扎导管敷料, 卸下肝素帽, 用2 mL注射器分别抽出动脉、静脉侧管内肝素, 连接管路, 进行血液透析。
2.5 封管换药
封管换药应隔日1次, 以防管腔内血栓形成, 局部如有潮湿、污染及时换药, 在换药及透析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血液透析后用30 mL注射器分别注入动脉、静脉端生理盐水各15 mL, 以冲净管内血液, 再以12 500 U肝素盐水1.5 mL分别注入动脉、静脉端, 高凝者加大肝素量, 以确保管路通畅, 最后用已消毒的肝素帽封闭管口, 并将导管用无菌敷料包扎。
2.6 健康教育
嘱病人留置导管期间不宜过多活动, 不宜做下蹲、屈髋等动作, 不宜使用蹲厕, 保持大便通畅, 以防导管扭曲、脱落、堵塞、局部渗血及出血,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勤换内衣、内裤, 保持会阴部清洁, 每次大便后清洗肛周;如需淋浴将导管及皮肤出口处用敷贴密封, 以防淋浴后感染, 如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 及时处理。
3 讨论
3.1 股静脉穿刺置管优点
股静脉管腔粗大, 位置固定, 走行直, 周围无重要结构;为下肢静脉, 远离心房, 为正压静脉, 穿刺时不会导致空气误入, 且比静脉切开插管法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比直接穿刺容易固定, 避免针头脱出引起血肿[5];导管尖端有多个侧孔, 不易堵塞, 血流充分、稳定。所以此操作简单, 容易掌握, 安全系数大,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3.2 导管留置时间的长短与护理质量密切相关
置管前宣教和严格的无菌操作及置管后的精心护理是提高导管使用率的重要保证。50例病例中, 1例因过度活动造成管腔部分脱出, 所以置管期间做好对病人的宣教尤其重要。股静脉置管易发生感染, 此导管除血液透析外, 不做其他用途, 如输液、抽血等, 在置管期间做好护理, 以减少并发症, 待内瘘成熟或停止血液透析后及时拔管。
参考文献
[1]王质刚, 丁小强, 于仲元, 等.血液净化学[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04-105.
[2]杜晓峰.股静脉穿刺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 2006, 20 (7C) :1942-1943.
[3]李晓东, 孙东立.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术及并发症的防治[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12) :119.
[4]钟华.中心静脉插管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J].护理研究, 2001, 15 (6) :317-318.
篇6:股静脉置管病人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1 非计划性拔除留置尿管的原因
1.1 管道因素
导管作为一种植入物, 不同理化特性的导管材质对患者造成的不适感程度不同, 包括导管粗细、软硬度、导热性对组织的化学刺激等。选择留置尿管的型号不合适, 增加患者不适感, 造成自行拔管。
1.2 置管前后健康教育不到位
置管前应告知患者留置尿管的目的, 方法, 作用。讲解插管过程, 可能出现的不适感, 让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插管前未做好健康指导, 插管疼痛, 部分患者耐受性差, 不能接受插管, 造成自行拔管。置管后缺乏护患沟通, 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有些置管患者往往会紧张、焦虑、尴尬, 考虑到经济因素导致情绪偏激, 自行拔管。患者及家属未认识到留置尿管的重要性, 防范意识不强、疏于管理, 尿管固定不妥、在更衣、翻身、下床活动时牵拉造成尿管不全脱落。
1.3 意识不清躁动的患者,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四肢活动缺乏自主性, 易造成自行拔管。
患者的年龄, 精神状态, 意识水平等是导致拔管的重要因素。有些患者基础病多精神状态不稳定, 病情反复, 发生意外拔管的较多。
1.4 留置导尿操作不规范, 对气囊导尿管的特点及使用不熟练, 气囊内注水量过少或注入气体, 易导致留置尿管自行脱落。
留置尿管的置入手法粗暴, 可以造成局部损伤从而导致患者不能耐受, 如水囊的体积过大会加重患者的不适感, 并增加囊破裂的几率, 压力过小固定的可靠性差。选择留置尿管的型号不合适, 操作前未检查气囊情况, 都是留置尿管脱落的隐患。行膀胱冲洗时, 穿刺点的位置过于靠近尿道口处, 易刺破气囊层, 失去气囊的固定作用。
1.5 护士责任心不强、巡视不到位, 对留置尿管的认识不足, 在尿管扭曲、受压、连接脱落后未及时发现。
在夜间发生意外拔管的概率较大, 因为夜间迷走神经兴奋, 患者易出现精神症状, 护理人员疲劳, 看护不到位。意外拔管易发生在交接班前后, 缺乏经验的护士值班时, 护士应该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 减少发生意外拔管的机会。
2 非计划性拔除留置尿管的护理对策。
2.1 做好留置导尿患者的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留置尿管的护理方法, 使其认识到留置导尿的重要性, 并主动参与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 开导安慰患者, 增强信心,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鼓励患者多饮水, 达到冲洗尿路, 避免感染, 减轻刺激症状的目的。保持引流管通畅, 避免导尿管受压, 扭曲, 堵塞。多与患者沟通, 尊重患者的隐私, 进行护理操作时注意遮挡屏风, 保持患者的舒适体位。根据患者的年龄, 文化水平等制定护理计划, 掌握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评估, 认真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 加强导管脱落因素的风险评估, 预报,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2 对意识不清躁动患者适当约束, 加强巡视.
加强心理护理, 安慰患者, 倾听患者的主诉, 及时发现问题隐患, 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约束位置应距离尿管20cm以上, 必要时戴无指手套。并观察尿液, 若发现尿液混浊, 血性尿等情况, 应引起重视。有时单纯的约束在患者不适的情况下会更加激怒患者, 增加患者的恐惧绝望心理, 因此可给与适当的镇静药。有研究者认为, 物理约束和镇静药应联合使用。
2.3 采取妥善固定方法, 调整尿管与尿道平齐后用胶布固定于大腿内侧, 可减轻尿管对尿道的压迫与刺激, 以便于患者翻身、活动[2]。
患者离床活动时, 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 防止尿液逆流。固定胶布应及时更换, 保证固定效果。为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每日用碘伏消毒尿道口两次, 晚间护理时, 给与会阴冲洗。
2.4 定期检查尿管的气囊情况, 在留置尿管上建立标识, 注明导尿时间, 气囊注水时间、注水量, 交班时进行交接。
应做到标识清楚, 班班检查, 按时更换留置尿管, 引流袋。长期留置导尿患者, 要经常确认气囊的含水量, 应每周将气囊内水排空, 然后再重新注入灭菌注射用水。气囊注水量不宜过少, 一般成人10~20mL, 儿童5~8mL, 前列腺增生患者8~10mL。气囊的注水量不能超过气囊的规定容量, 过量注水会造成气囊破裂[3]。
2.5 加强护士的培训, 提高对非计划性拔管的认识。
严格操作规程, 掌握带管患者正确搬运方法, 组织学习气囊导尿管的结构特点,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护士进行床头交接班, 做好记录。加强高危时段的巡视, 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合理排班, 做到新老搭配, 每班配备有经验的护士。落实管道管理制度, 具体实施方法, 严格执行。护理管理者应定期组织护理安全教育学习, 及时发现护理隐患,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特殊时段的巡视, 把呼叫器放到患者身边, 有问题及时解决。
2.6 对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应定时夹管, 开放, 训练膀胱功能, 尽早拔管。
摘要:目的 探讨留置导尿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方法 通过对住院期间留置导尿患者非计划拔管原因的分析。结果 发现留置导尿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与管道因素, 护理人员操作不当, 缺乏护患沟通, 未妥善固定及适当约束有关。结论 对患者应做好解释工作,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妥善固定, 适当约束, 合理使用镇静剂, 大大降低意外拔管的发生率。
关键词:留置导尿,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杨慧.食管癌根治术后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7) :263.
[2]连艳丽.常见气囊导尿管拔除困难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6) :1462.
相关文章:
信息集成技术的研究背景与现状01-10
手术室护士护理论文01-10
舒适护理中手术室护理论文01-10
手术室麻醉护理论文提纲01-10
艾滋病防治条例试卷01-10
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对策01-10
近十年我国生猪保险问题及对策分析01-10
石油钻井作业高处坠落事故分析与防范措施01-10
住院病人离院外出的风险与对策01-10
我国“撤点并校”政策的域外借鉴与完善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