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编辑技术

关键词: 心电 编辑 冠心病 图像

心电编辑技术(精选三篇)

心电编辑技术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取心律不齐50例患者, 这些患者有40名男性, 10名女性, 男女比例为4∶13;年龄处于37~68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8岁。所有的患者都没有心、肾以及肝方面的问题。

1.2 方法

对这50例患者在接受飞利浦64排螺旋CT的冠状动脉进行扫描, 在扫描前, 患者要经过严厉的屏气训练。在扫描时首先进行钙化的积分式的平扫, 再进行冠状动脉的成像, 此时还要进行双筒式的高压注射器, 经过肘正中将静脉团注碘海醇, 最后使用剂示踪的技术[1]。

冠脉CTA扫描过程中采用特殊的重叠扫描技术, 可以利用记录的心电门控信号选择最佳的时间窗重建图像, 并选择不同心动周期内时相相同且运动幅度一致的图像数据, 剔除由于心律不齐所产生的不连续数据, 从而重建出满意的图像。心电编辑主要有删除、插入、忽略及调整R波等方法, 对于不同的心率失常和心电信号异常的图像需要应用不同的心电编辑方法, 以提高图像重建的成功率。

1.3 图像的处理、评分的标准以及心电编辑方法

对于图像的处理都要进过医院的Circulation以及3D软件来进行仔细的处理。血管的分段我院是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指定的标准, 分为15个段。这些图像的评分系统一般进行盲评, 当获得心电图像的达到如下两个条件之一就可以实施心电编辑来处理: (1) 某一段冠状的动脉图像的质量是Ⅳ级; (2) 某一连续的2两段冠状的动脉的图像质量都是Ⅲ级。同时要通过由2名有经验的高年资主治医师独立完成对冠状动脉分节和图像质量的评价[2]。

1.4 统计学方法

在文中, 笔者所采用的相关数据, 均是在使用SPSS10.0软件来详细分析统计的, 同时为加强可信度, 本文中的每组之间的数据的比较也使用t来进行检验, 文中的实验中数据均为使用的平均值。P<0.05是差异的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3]。

2 结果

这50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进行MSCTCA时, 所留下的同步心电图都出现了一些反常的QRS波。50例患者中有20例的平均心率是要大于70次每分钟的, 还发现有5例患者的平均心率要大于110次每分钟的。同时每一个冠状动脉的节段编辑前后, 它的图像质量都要经过Wilcoxon的配对法来检验, 其中它的右主干以及左主干的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在差异上是没无统计学意义的 (P>0.05) , 而其它的冠状性动脉都有差异, 也就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P<0.01) 。

3 讨论

心电编辑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图像上的质量, 在图像预览前, 如果先通过4D模式, 就可以得到确定出的图像的最清晰时相。在患者心脏收缩的终末期或者舒张的中期, 是作为心脏的运动速度最迟缓的时相, 这时候的此心脏可以说是静止的, 这将有利于对这些数据的采集, 同时最佳时相也是集中在这两期的。

心脏的MSCT扫描得到的心脏数据是比较密的重叠, 每一个层面都有涵盖所有的心动周期的初始数据, 当运用inser或delete等方式的编辑修的正心电数据的时候, 这是依据心脏的容积上的重新构建的技术原理, 这样就会从相邻的心动周期中, 得到一些比较好的数据插入的补偿, 进而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理想冠状动脉的图像。该组患者中的RCA1以及LM因为比较接近主动脉, 它所编辑前的图像优良率分别是90%以及96%, 因此这与编辑后的图像的质量的比较是没明显的改善, 该差异也就没有统计上的意义[4]。

对于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笔者依据对应的心电编辑方法来改善患者图像的质量。有如下的极大方法: (1) 患者的单纯窦性的心律不齐, 由于在这一方面, 首先是以绝大多数的心动的周期的R-R间期作为基础, 并将这些R-R的间期作为基本的调齐, 这样就可以将重建的采集点的位置跟随移动来到P波的前后, 尽量避开QRS或者T波, 之后在按照绝对时的相法。来重建可能比较满意的图像; (2) 单纯式的房性早搏或者室性的早搏; (3) 室性的早博的二联律以及相关的室性早博的三联律;四是窦房的传导上的阻滞。心电编辑主要针对有心律不齐而图像重建效果不满意的患者的心电门控进行后处理, 采用一定的方法改善图像质量, 获得比较满意的图像以达到诊断的目的。评价其对于心律不齐及信号异常图像改善的优越性及局限性, 可以更好的控制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的适用范围, 及提高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心电编辑不是万能的, 了解其对于不同心律失常及心电信号异常的使用范围, 对于冠状动脉CT成像患者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心电编辑技术在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邢台市第三医院选取心律不齐50例患者在接受飞利浦64排螺旋CT的冠状动脉进行扫描, 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后处理工作站重组编辑后的图像。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 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这50例患者都成功的完成了64排CT冠状动脉的扫描, 没有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详细对编辑前后的总共601段得冠状性动脉的图像进行一定的质量评价, 编辑前与编辑后的同区段的在图像的质量上的差异是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1) 。结论 心电编辑技术能够让许多心律失常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获得比较好的改善, 并达到诊断的要求。

关键词:心电编辑技术,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心律不齐

参考文献

[1]顾庆春, 范亦辉, 张振岳, 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律及其波动与重建相位窗关系初探[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9, 11 (3) :33-34.

[2]刘静, 周茂义, 杨春波, 等.64排探测器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伴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9, 15 (2) :31-33.

[3]Bluemke DA, Achenbach S, Budoff M, et al.Noninva-sive coronaryartery imaging: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ndmultidetector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cardiovascu-larimaging and intervention of the council on cardio[J].Circulation, 2008, 12 (6) :313-314.

心电监护仪使用技术评分标准 篇2

修订)

科室:

姓名:

考试日期:

监考人:

评分:

项目

操作要领

扣分细则

扣分

操作前准备

仪表端庄,着装整洁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

核对医嘱、执行单

不符合要求扣

评估:

1.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心前区皮肤情况

2.患者周围环境、光照情况及有无电磁波干扰,心电监护仪器的性能是否良好

3.解释操作目的,取得患者合作

1.一处不符合要求扣

2.未解释或未取得患者配合扣

洗手,戴口罩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

准备用物:心电监护仪、一次性粘贴电极、棉签、75%酒精、纱布,必要时备电源插板

放置不合理或漏项扣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

2.向患者告知操作配合要点,协助患者取适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

宜体位。

3.连接电源,打开主机电源开关。检查监护

未选择病人种类扣

分,其他

仪是否正常。选择病人种类(成人/儿童/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

新生儿)

4.连接心电监护:用棉签沾酒精清洁粘贴电

极部位皮肤。根据仪器类型,将电极片连

1.操作不正规扣

接至监测仪导联线上(另一种先粘贴电极

2.安放电极错误扣

片,再连接导联线),按照监护仪标识要

求贴于患者胸部正确位置,避开伤口,必

要时避开除颤部位(三导联放置位置:RA-

操作过程

右锁⻣下靠近肩部;LA-左锁⻣下靠近肩

部;

LL-左下腹)。

5.连接无创血压:选择合适的部位,绑血压计袖带

1.血压计袖带过松或过紧扣

2.未选择合适部位扣

6.SpO2

监测:

操作不规范扣

7.监测波形及数值:

1.未正确选心电导联扣

2.未正确测量

BNP

3.未设定测量间隔时间扣

4.未正确设置各项数据(P、NBP)报警值扣

(1)根据情况选择心电导联、调节振幅,保证监测波清晰、无干扰

(2)按NBP

测量键

(3)设定NBP

测量间隔时间

(4)根据监测数据或目标值设置报警上下

8.整理各导线,放置整齐,帮助取舒适体位,整理病床单元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指导患

1.线路混乱扣

2.无观察扣

者观察电极周围皮肤情况,记录开始时间

无记录扣

9.停用心电监护仪时,向患者告知,取得合作

无告知或未取得患者合作扣

10.关机、断开电源

关机顺序错误扣

11.取下电极片、血压计袖带、SpO2

传感器

等,清洁局部皮肤

1.未正确整理仪器扣

2.未清洁患者皮肤扣

12.告知患者注意事项,记录停止时间

1.未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扣

2.未记录停止时间扣

1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

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分类整理使用后物品,洗手

1.未正确整理用物扣

2.未正确洗手扣

健康宣教

1.诉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者摘除电极片,不可以调节任何按键

1告知避免在监护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

2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电极片周围皮肤情况,如有痒痛及时告诉医务人员

1.□1□2□3□4

2.□1□2□3□4

3.□1□2□3□4

时间

操作时间10分钟

超时1分钟扣2分

手机无线心电监测技术系统应用验证 篇3

人体是一个非均质容积导体,心肌细胞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可以通过周围的导电组织传导到体表的任何部位,因此将电极放置于体表或体内的某个部位,就可以记录到相应处的电位变化。通过描记心动周期内由心脏电位变化引起的体表两个部位之间的电位差随时间变化的图形,就是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反映了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电生理活动。由于ECG包含了心脏生理状态的大量信息,所以一直是诊断心脏疾病、评价心脏功能的重要依据[1]。又由于其测量的无创、可靠和简便等特点,ECG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成为心脏病临床检查中最重要的一种手段。但是现有的心电图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一过性失常,动态心电图(Holter)系统则成本昂贵。因此,寻求一种低成本连续心电监测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手机心电获取技术是其中颇为理想的途径之一[2]。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里,我们研制出一套基于手机的实时无线心电监测系统[3],其由一个独立的心电采集端和手机接收端组成,采集端数据通过蓝牙发送到一台Windows Mobile智能手机并被予以实时显示、处理和存储。我们基于一系列综合性能评估和校验,以及与商业心电设备的对比测试,证实了新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不少难以为传统技术所探测的人体心电问题研究提供了关键工具。

在上述硬件系统发展的基础上,本文将着重考察新系统在人群测试方面的实际价值。我们特别选择和设计了几类新颖的人体动态心电问题进行探索,而这些内容往往为传统心电检测技术难以实现或无法达到良好效果。文章通过创新性实验展示了新系统在心脏疾病基础研究与日常监护方面体现出的普适应用价值及前景。

1人群应用测试

心电监护是身体检查、健身、疾病诊断与治疗评估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人群心电测试,有助于发现不同年龄、性别、身体条件的心电存在的差别,从而作为分析生理与建立健康数据库的基础。受临床条件所限,如下主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健康人采用本系统进行较长时间的心电监护,用以挖掘其特征与差别。

以下是人群测试实例,部分波形图为实时存储的数据在MATLAB上绘制得到。

(1)儿童,男性,1位,11周岁,身体健康,模拟胸导联,见图1。

(2)青年,男性,4位,22-23周岁,身体健康,模拟胸导联。图2为手机截屏心电图,图3为IOS波形。

(3)青年,女性,1位,年龄24周岁,身体健康,双极肢体I导联,见图4。

(4)中年,男性,1位,41周岁,身体健康,模拟胸导联,见图5。

以上为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者佩戴本系统进行心电测量的记录,从波形数据上我们可以对其心率、心电不同波群幅度、间期等参数进行比对。限于本文主题,也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未打算进行大规模的人群测试,但从以上测试可以看到,本系统在采集并比对不同人群日常心电数据上已具有一定良好的拓展前景与应用价值。

2动态心电监测实验

手机心电监护系统一方面克服了传统动态心电(Holter)的高成本缺点,另一方面也使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心电数据、进行自我监护成为可能。如下,我们进一步通过所设计的几个动态心电监测实验以及初步的对比分析,来说明新系统在心脏疾病研究与日常监护方面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2.1 运动状态

对日常生活中不同运动状态的动态监测,可以帮助用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机能,也有助于发现与运动相关的生理现象甚至潜在疾病,乃至辅助科学健身等。

众所周知,典型的运动状态包括低强度(如静卧、静坐)、中等强度(如走路)以及高强度(如跑跳、上肢锻炼)等,利用心电图监测心率变化可以使用户更加合理的选择运动强度,同时也有机会监测到可能发生的病理性波形(如早搏)。

图6是对一名受试者运动状态的监测与比较,受试者为一名22周岁男性。其中分别给出了静卧、静坐、俯卧撑及高抬腿跑时的波形,从中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心率、波形等差别。对这些数据加以比对后,可以发现,受试者在不同运动强度下,心率均出现了明显的不同,运动强度越大,心率也会越快,但整体仍处于一个比较正常的状态。

2.2 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嗜好,如饮酒、饮咖啡等,可能对不同人体造成不同影响,借助手机动态监测可以实时了解这一点。相应技术途径为认识和评估有关食品或饮品产生的生理效果,乃至为副作用提供检测手段。

如下实验以人饮用咖啡为例,考察在饮用咖啡后,心率及心电波形会出现何种变化。受试者两名,均为22周岁健康男性,受试者A饮用咖啡前后波形对比如图7,受试者B前后对比如图8。

我们知道,饮品吸收进血管一般只需要几分钟,从受试者A饮用前与饮用后10 min内的60 s波形来看(见图7),无论是心率、幅度均无明显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咖啡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对心脏机能影响不大,也有可能是受试者对咖啡本身不敏感。

饮用咖啡前后受试者B心率与幅度的变化同样不大(见图8)。但可以看出,饮用后心电的基线明显变得稳定了。从前面的研究可以知道,对基线的干扰主要来源于躯干肌肉的肌电,因此我们推测可能是咖啡的镇静作用使得受试者肌肉能够更加放松,因而减少了肌电的干扰。

由于不具备临床条件,本文没有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验或更进一步的分析,但可以看出的是,服用有镇静作用的咖啡,对于使受试者放松,减少肌电干扰可能会有很好的作用。

2.3 心理状态

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如兴奋、紧张等时心脏的机能与状态会有不同,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探测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研究课题。

图9所示是受试者(男性,22周岁)在两种不同心理状态下(平静与紧张)测得的心电波形,可以看到心率有明显差别,其波形也存在一些不同,S波的幅度有所增大,T波的幅度则有所减小。

2.4 不同时段

人体生理机能存在着很多周期性特点,典型的如每日的周期及女性每月的生理周期等,借助手机心电实时监护技术,用户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不同周期及时段中的身体状态,并反过来依据心电的某种表现对自身生活予以及时调整及应对。

由于按月为周期进行测试时间较长,因此本实验仅监测受试者(男性,22周岁)在一天不同时段的心电波形,受试者在各时段的测试始终处于清醒状态,波形如图10所示。虽然仅给出一名受试者的一段数据,但是以心率这一最直观的指标就可以看出不同时段,这一重要生理参数确实存在明显差别,当然进一步的生理学解释尚需时日。

3 小结

本文考察了所研制的手机无线心电监护系统在几组新颖生理学试验方面的应用情况,从而对系统的实际性能进行了一个初步检验。这些系列测试工作,初步揭示了若干有趣的人体动态心电现象,而这些工作不易通过传统试验手段实现。尽管受试者人数、数据量及生理或病理性分析尚十分有限,这些新颖实验仍然较充分的展示了本系统在心脏疾病基础研究与日常监护方面的灵活性和普适价值。对这一技术的充分应用,将显著推进认识人体的各类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发展出高效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邓玉林,李勤.生物医学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H.Wang,J.Liu.Mobile phone based health care technology[J]. Recent Patent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09,2(1):15-21.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高职激励机制后勤管理02-04

心电诊断平台02-04

心电的监护02-04

心电影响02-04

心电学02-04

心电诊断02-04

心电特征检测02-04

心电学论文范文02-04

心电变化02-04

心电采集02-0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高职激励机制后勤管理 下一篇:心电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