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感召 实践性 教育 心灵

问题背景:

如果教育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性行为, 那么, 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取代教师。正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建树, 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 所以教育应该具有强烈的生成性、实践性。目前,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反思时期, 这次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在“想中学”, 在“议中学”, 在“网络中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践呢?本文以《张骞通西域》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 谈谈本人的想法。

一、设计依据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跃, 表现欲强, 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力, 而且具有强烈的表现欲, 以引起周围的关注和激励。因此, 角色扮演方式是初中学生最好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这不仅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 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网络其实在心理上, 更靠近学生。他们在网络上能畅所欲言、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们更喜欢生动形象的网络。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册) “张骞通西域”一课, 我尝试了用利用网络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二、教学情景

课前, 我们布置了任务:由第一组编演“出使之由”一幕戏第二组编演“出使之者”和第三组编演“出使之路”一幕戏, 由第四、五组负责收集古今的西域风情, 及其与中央政权的联系。

角色扮演的要求:1.要选好演员, 演得要精彩;2.要较好地表现出书中的知识点;3.每幕戏不超过5分钟。

利用网络资源的教学要求:1.选取的材料必须能鲜明地展现讲解的主题, 能实现书中知识点, 材料必须精、准、细、少;2.材料的出处必须标明;3.每小组讲解和展现材料不得多于5分钟。

第一组表演“出使之由”

过渡:谁揭开了西域神秘的面纱?他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呢?请同学们观看小品表演, 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屏幕上的问题:汉武帝招募勇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生活在当时的西汉, 你会应汉武帝的招募出使吗?

剧情简介:

大殿上 (教室前半部分) , “汉武帝”正在批阅奏折, “信使”飞报:匈奴南侵, 又将威胁长安!“汉武帝”气恼、焦虑, 思考对策;一“大臣”献策:听说汉王朝西边的西域地区有个大月氏, 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 可派使者出使, 以联合抗击匈奴。

“汉武帝”采纳建议, 决心抗击匈奴。“汉武帝”担心:西域与西汉相距遥远, 路途艰险, 朝臣与百姓都心存畏惧, 谁愿意去呢?“大臣2”献计道:“陛下可下昭招募。”

第二组学生表演“出使之者”略

对学生的表演点评后, 请学生回答问题。

1、联合大月氏, 夹击匈奴。

2、会, 不会 (学生自己谈想法)

老师点评:如果我生活在当时的西汉, 我也会与×××同学一样, 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和平生活, 主动请缨出使西域。

出示问题: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学生回答:恶劣的天气、语言还通、匈奴的阻挠等

现在我们就邀请小组给大家表演张骞西域之行。

学生操作电脑, 屏幕上出示地图、图片和解说词, 让学生介绍张骞西域之行。

这一表演不是象历史小据, 反而象双簧的情境纪录片。学生找来动画资料图片, 加上对白, 小组成员分角色表演, 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第四、五组同学出示了精美的图片和视频介绍了西域, 同时还将今天的新疆及东突分子的恐怖行动提出, 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论题的讨论。这比老师在讲台上高呼更为有力。学生找到的东突恐怖行为图片和文字材料:《纪念包尔汉逝世20周年纪念稿》1946年, 包老在新疆学院师生大会上说:“新疆2000多年以来就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新疆不是一个民族的新疆, 而是各民族的新疆, 正如中国不是一个民族的中国, 而是各民族的中国一样。”1989年, 在他去世前《留给孩子们的话》中又反复叮咛:“没有祖国的统一和国内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既不会有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也不会有我们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念念不忘的仍是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坚定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最后引发了大讨论, 为什么会形成团结与恐怖分裂这样的矛盾?在恐怖面前该不该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如何维护?这样的效果完全超出了老师预先目标的等级, 但起到的作用不是讲台口号和标语所能达到的。为了实现学生的学习需求, 还生成了一节辩论活动——历史与现实。

三、教学反思

一是活动的历史课, 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他们真正掌控了课堂, 使其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有人曾说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这一转, 转出了学生的无可推诿的主体责任心, 也转出了先前可能处在压抑或非觉醒状态的那种自决、自断的智慧。”事实证明, 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被动到主动, 从消极到积极, 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积极性, 使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有了施展的空间和氛围。

二是强烈地互动, 和谐地协作。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 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角色扮演迫使学生与他人合作, 打开心灵的壁垒, 因为一个人是演不成戏的, 演出需要收集资料、编剧、确定角色、设计道具、排练、修改、确定等, 演得好, 是学生集体的智慧, 这就使他们为着共同的目的出谋划策。据调查了解, 角色扮演使全班学生几乎都参与了。这种合作学习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无疑是对学生进行一次集体主义教育。

三是走近历史, 体验历史, 领悟历史。历史知识现实生活毕竟有一定的距离, 角色扮演, 要演得像, 就必须体验历史, 感受历史人物的感情, 只有较深刻地感受历史, 才能真正领悟历史。

角色扮演和利用网络资源, 经实践证明, 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感受历史, 体验历史的最有效地教学形式之一。它使师生、生生、课堂与网络在多边活动、互相合作中, 群体智慧得到互补、交流和碰撞。在这相互启发、补充中又完善、发展和提高。不过, 课堂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和利用网络资源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相信学生, 依赖学生。

要让学生自己编排, 提出建议, 但学生不必完全听老师的, 否则, 就失去了角色扮演的意义。教师应允许学生出错。

2. 角色扮演要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 发挥全体学生的智慧。

演员不要只限于几个人, 要培养每个学生的集体感和责任感。教师把活动过程中, 参加人数和参与程度作为评价演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以此来促进互动、合作、协作学习。

3. 教师要处理好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和作用。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4. 利用网络资源应该有详致的准备。

可事前介绍一些网络资源:“中华历史网”、“中华万年网”、“历史回廊”、“历史纵横”等, 对学生做下面积极引导。

四、创新点说明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激起和发展学生的才能, 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他们的独立性来组织活动。”本堂课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教育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即在历史课上,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互助协作中学习。通过对出使之由、出使之者、出使之路的扮演, 在活动中走进历史, 从而体验、感受历史, 使他们在“想”、“做”、“寻”中感悟,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在对历史人物的讨论中得到升华, 学生们对张骞进行了深入地评价。这样, 使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发生变革,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让历史课堂充分焕发生命的活力。

摘要:“教育, 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是一个灵魂唤醒更多的灵魂!”它道出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教育情怀。“如果教育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性行为, 那么, 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取代教师。教育应该具有强烈的生成性、实践性。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反思时期, 这次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在“想中学”, 在“议中学”, 在“网络中学”。本文以《张骞通西域》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 谈谈本人的想法。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让短暂的生命焕发出美丽的光彩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