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

关键词: 角色定位 体育教师 条件 高校

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体育教师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以及高校体育教师在高校环境, 自然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 如个性、能力、机遇、教学条件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 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 对自己自责, 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如担心公开课上得不成功、担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拿不准领导、同事对自己的看法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对其职业压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目的是了解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特点, 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描述统计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各个层面之现状, 平均得分为3, 此数值在量表中接近“一般”的中等偏上水平, 显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总体感觉属于中等偏强。从压力各层面的得分来看:均值在3.5以上的选项有“学术、科研给您的压力, 论文发表质量要求使您感到, 学术专著或教材编写困难, 申请课题使您感到”;均值在3~3.99之间的选项也有11项, 说明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自身发展”存在较大职业压力, 特别是对科研、职称晋升压力偏高强度;体育教师的职业特征, 由于上课性质的开放性, 有利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 体育教师能同大学生有较好的师生关系, 这样使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课堂教学人文环境和上课气氛比较融洽。

1.1 性别、学历、年龄与职业压力

1.1.1 性别与职业压力

从研究显示, 高校体育教师社会支持在中等以上。高校体育教师社会地位相对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有一定优越性, 同时高校的气氛一般也比较民主, 一般教师除上课和组织活动外, 课余时间一般没有其他限制, 而且体育教师性格一般较为活泼, 容易与人沟通、相处, 这些都是获得社会支持的有利条件。

高校体育教师多以男女学生分班上课或者专业选修, 这样克服了职业中性别教学障碍。调查研究显示, 高校体育教师社会支持没有明显差异。

结果同时表明,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分学术科研、晋升、个人发展、人际关系、评价与考核、教学与管理、社会影响七个维度中, 其中晋升和个人发展两个维度, 在“压力很大”这一选项中, 女体育教师的压力明显高于男体育教师。在职业压力方面, 高校体育教师中, 女教师的压力相对比男教师大。这是因为, 首先, 女教师除了承担与男教师同样的工作量外, 家庭琐事多于男教师。其次, 相同年龄的教师, 男教师的身体素质强于女教师, 动作技能优于女教师, 所以, 男教师更有职业优越感。再次, 体育学科仿佛是男同志的天下 (别看中国体育阴盛阳衰) , 是男教师领导女教师。以上原因, 使女教师职业压力大于男教师。

1.1.2 学历与职业压力

在追求个人发展、学术科研和经济负担等方面, 学历越高职业压力反而越大, 这一方面与年龄有关, 由于学历较高者, 一般都是年纪较轻者;另一方面学历越高对自身的要求越高, 职业压力随之增加。

1.1.3 年龄与职业压力

中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压力中以学术、科研压力最为突出。为什么高校给中青年体育教师带来心理负荷分外沉重?其中有一个年龄经验因素, 即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经验相对不足, 面临着角色适应危机。就工作满意而言, 总的趋势是年龄越大, 越容易对工作感到满意。之所以如此, 有许多原因, 诸如期望值下降, 由于有了经验比较善于调整自己的工作处境, 而中青年人对工作较少满意, 或许他们对工作的期望较高, 对自己和环境缺乏正确的估价及其它原因。5 0岁以上的高校体育教师无论在个人追求、学术、科研, 还是社会变革、人际关系、经济压力等方面对他们都没有过多的“冲击”。

1.2 不同院校与职业压力

院校在教学负担学术、科研、个人发展、经济、评价、考核、教学等方面都没有显性差异。这是因为在我国大的教育环境、教育价值观和体育价值取向下, 不同院校对体育教师的社会支持、职业压力没有明显差别。在奖金分配制度上, 不同院校分配制度不同, 给不同院校的体育教师的压力感不同。在高职高专奖金分配对其院校体育教师冲击最小, 其次是大学, 冲击最大的是学院。说明在大学和学院, 一方面, 奖金分配制度存在一定不合理想象;另一方面, 在现阶段我国二类学院都在谋求发展, 对外负担较大, 使整体待遇水平下降。

不同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有一定差别。调查显示, 体育院校教师职业压力高于非体育院校;第一批大学体育教师职业压力高于第二批学院体育教师职业压力;一般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高于一般职业院校。这是因为, 体育院校教师面对的是专业学生, 不仅自身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而且要根据社会的进步, 不断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批大学体育教师面对的是更高要求的教师群体和教育环境 (如其他院系教师一般具有高学历、高职称) , 职业压力无形产生;一般职业院校教学方向侧重点不同, 生源起点较低, 再加上目前一般职业院校录取生源灵活性较大, 经济又保障, 同时教师职称、学历要求不高, 所以一般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最低。

1.3 教师授课对象的不同与职业压力

高校体育教师授课对象分为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即公共体育教学。调查显示, 体育专业体育教师社会支持高于非体育专业体育教师, 而体育专业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并不高于非体育专业体育教师, 这一方面, 调查的对象是普通高校, 只有师范院校才设有体育系, 其他院校只上公共体育,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没有可比性;只有将师范院校体育系与公共体育教师进行对比, 即将体育系教师与“公共体育+体育系”教师对比。在教学负担、教师聘任、教学业务能力等几方面, 体育系教师压力均高于“公共体育+体育系”教师;而在个人追求、教学、教学业务能力等几方面“公共体育+体育系”教师高于体育系教师。另一方面又显示, 对不同授课对象的高校体育教师, 学术、科研压力对他们没有差异, 即学术、科研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薄弱环节。

2 建议

2.1 社会支持行为的主客“互构”思想

互构的社会支持具体是指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相互建构, 二者是互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里, 弱势群体不再一直是社会支持的被动者, 在内化了社会支持的观念以后他们开始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建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支持。具体上看, 互构的社会支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弱势群体主动开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支持的意识;在内化了社会支持意识之后, 弱势群体主动寻求与开发社会支持。通过其自身的正面经验来激发其内在的能力, 并尽可能的在集体的参与中来改变或掌握自己的生活。所以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积极投入到社会改革和高校教学建设中来, 实现自身发展的社会支持, 从而减轻自身职业压力。

2.2 管理制度的弹性化

高校应以生态价值观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建立有序的、科学的、规范的规章制度来进行体育教师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种追求, 但高校管理并不宜完全采用量化管理, 这易把自己推向教师的对立面, 导致体育教师与领导之间心照不宣, 教师觉得压抑, 但又敢怒不敢言。所以管理制度应有一定的弹性, 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创设一种宽松的、民主的管理环境, 让体育教师有一定的工作自由度, 有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 多一点等待和宽容, 使体育教师觉得学校有一个让人身心愉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2.3 分配制度的合理化

分配改革中的公平问题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在学校内部, 教育行政人员乐于采纳能够增加其行政组织成员的经济利益的政策, 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加强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 而教师们的利益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 特别是对体育学科的偏见及其对体育教师的歧视。当然, 后果是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对学校教学教育改革无动于衷。由于分配不公, 使得一些教师有“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之感, 从而导致工作上的无助感或无力感, 而只是上课“机器”[1]。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 必须高校主管领导真正了解体育学科的性质, 在分配制度上实现同工同酬, 使高校体育教师体会到其劳动的价值。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高校体育教师社会支持和减轻其职业压力。

2.4 把握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比重

“教学是学校的一切工作中心”。同样, 高校体育教学一直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 体育教学质量也是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生命线, 因此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可是, 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长期存在, 因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评先进和晋升职称都要与科研挂钩。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应该从一下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学术、科研能力, 不断要求自己, 努力学习;二是加强各院校体育科研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学术科研带头人, 使体育教师的科研问题能得到点拨和使体育教师在较好的学术科研氛围中成长;三是高校体育科研应从系统分析与试验验证的角度, 将教学与科研联系起来, 寻求一种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成果, 以密切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2]。

高校体育教师是教学型还是科研型或是教学科研并重, 取决于他们所在高校的办学条件和优势积累, 也取决于高校体育教师发展的知识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地传递。教学任务过量的高校, 要适当减轻体育教学负担, 给高校体育教师再学习和进修机会, 使体育教师不断“充电”, 既有利于教学能力, 也有利于科研能力, 无疑是对高校体育教师减压的有效措施。

摘要:本研究以抽样法在湖北省抽取10所高校, 对340名高校体育教师进行《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调查》问卷调查。研究表明,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在性别、学历、年龄上都有显著性差异;职业压力在院校上有显性差异;职业压力对不同授课对象的教师上都有一定特征。基于上述分析, 本研究提出社会支持行为的主客“互构”思想、管理制度的弹性化、分配制度的合理化、把握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比重等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王守恒.体育教师职业怠倦的成因及其消除策略探析[N].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10) .

[2] 钱杰等.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斜面联冠式功能矫正器在下颌后缩治疗中临床体会 下一篇:小班幼儿园家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