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控制网(精选九篇)
水平控制网 篇1
1 观 (监) 测内容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平面控制网) 的建立, 控制网基准点的水平位移观 (监) 测, 利用NASEW工程测量控制网平差系统软件对控制网基点成果平差处理与分析。
2 NASEW工程测量控制网平差系统软件在水平位移观 (监) 测中简要概述
NASEW工程测量控制网平差系统软件适用于各种测量控制网平差的工具。具有全网的坐标高程概算、平差、精度评定、成果输出等功能。通过对整理好的观测记录进行数据输入, 在进行数据处理。水平位移观 (监) 测中所采用的观测手段较多。精度问题是影响其观测成果的有效性与成果的正确性, 水平位移导线法观测是控制精度有效方法, 在精度平差与成果的处理可以有效的运用NASEW工程测量控制网平差系统软件, 南水北调金湖泵站属于国家型大 (Ⅰ) 型泵站, 运行的安全性是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同时也关系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对水平位移的控制精度要求较高。NASEW工程测量控制网平差系统从建立数据、概算、平差、成果处理分析均可在软件中完成。通过导线法观测的记录数据可以直接输入NASEW工程测量控制网平差系统软件界面中, 通过记录数据可以自动完成对全水平位移控制网的坐标概算, 同时可反算观测值, 归心改正, 投影改化等。通过自动绘制的控制网图形, 来计算控制网路线的闭合差, 以方便对水平位移观测质量的评价与粗差的定位。最终3建立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平面控制网)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金湖站水平位移工作基点设置在岸墙上, 水平位移观测标点设置在底板上, 站身底板分两块 (3台一联、2台一联) 。为了方便, 水平位移监测网通常都采用独立的坐标系统, 对于水利工程泵站工程往往以它的轴线方向作为X轴, 而Y轴的变化, 即是侧向位移。为使各控制点精度一致, 都采用一次布网。对于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精度采用了一级导线网, 导线网精度要求:测角中误差≤5″测距中误差≤15mm, 测距相对中误差≤1/30000, 方位角闭合差≤10√n (n为测站数) ,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15000, 全站仪坐标系采用相对独立坐标系, 一级导线网使用GPT-312i全站仪, 水平角采用方向法观测。
4 控制网基准点的水平位移观 (监) 测数据计算与平差处理
NASEW软件平面网单位权指0类方向观测值的权。而在秩亏网和拟稳网中指测角中误差。
同时可对控制网进行“平差”和“精度评定”。通过对泵站的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进行平差, 通过软件“精度评定”, 可以对控制网进行精度计算。
观测值中误差 (m) =[0.000000], 闭合差信息如下——
序号<1>是:附合无定向导线
平面网平差后精度如下.......
固定误差 (m) :0.0007
比例误差 (ppm) :0.0
最大点位误差=0.000520m
最大点间误差=0.000112m
4 水平位移控制网成果分析
大型水利工程建筑物由于本身的自重、上下游水位差、混凝土的收缩、土料的沉降、温度的变化等原因, 对建筑物都会产生平面位置的相对移动。
通过表1-3表1-4得出, 水位差、气温、混凝土温度统计表与水平位移量统计表反映, 水位差越大, 水平位移量越大 (上游偏移为-, 下游偏移为﹢) 而气温是影响混凝土收缩与膨胀最直接因素, 监测点在对于气温过程中, 气温影响水平位移量的增大。
5 结论
NASEW工程测量控制网平差系统软件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金湖泵站水平位移监测中的成功运用, 保证了大型泵站的安全运行与管理。在水利工程测量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比如, 能够较准确的了解与掌握水平位移早期状态与变化数据, 优化提高测量误差精度。数据平差处理是测量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 用NASEW工程测量控制网平差系统软件处理与分析数据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於宗俦, 鲁林成测量平差基础.测绘出版社.
云南学业水平网小升初操作说明 篇2
小升初的系统操作流程大概如下:
1、省级部门操作生成学生的毕业生库
2、县区部门划分片区
3、学校部门根据县区部门划分的片区将学校的学生分配到相应的片区
4、学校部门上报学校填写的数据
5、县级部门根据材料审核毕业生信息
6、县区部门设置中学和小学、片区的对应关系
7、县区部门进行学生的录取
8、县区部门可以进行学生录取的手动调整
9、州市部门调整学生的录取(州市部门调整的学生县区部门不能操作,以最后一次操作为准)
10、县区部门手动调整和州市部门的调整可以同时进行,以最后一次为准
11、学生录取之后变成初中学校的新学生需要审核才能成为正式生
一、省级部门
省级部门操作生成毕业生库
二、州市级部门
1、州市部门调整学生录取学校,具体操作如下:
在界面上面导出excel表格,填入学籍号和姓名(姓名选填),再在相应的按钮中导入,选择学校,点击确定按钮即可。
注意:有学籍号的填写学籍号,没有学籍号的填写证件号码(需要在系统中录入教育档案);整个调剂以最后一次导入为准。操作如图(以导入民办择校考试为例):
2、撤销录入的学生
3、查看进度
在界面点击查看进度出现如图所示,可以查看学生的部门分类统计、学生片区统计、录取学校统计
三、县区级部门
在整个小升初的中过程中,县级部门需要操作片区的设置、毕业生信息的核对、设置初中和小学的对应关系、负责录取工作等工作,具体的操作如下所示: 注意:有学籍号的填写学籍号,没有学籍号的填写证件号码(需要在系统中录入教育档案);整个调剂以最后一次导入为准。
1、县片区维护:设置县区部门下面的片区,方便学校在填写学生所属片区时的录入工作和县区部门录取学生,具体操作如下:(1)、添加片区:添加属于本县区的片区,操作如图:
(2)、修改片区
(3)、删除片区:用于删除不要的片区名称或者是错误的,但是已经使用的片区名称不能删除,只能修改。
(4)、打印列表:打印县级部门设置的片区名称列表
2、设置中小学对应:设置初中和小学的对应关系,结合片区的对应关系,进行小学升初中的录取工作,界面如图所示:
注意:中小学对应有以下四种方式出现:
(1)、中学面对的小学招生(2)、中学面对片区招生
(3)、中学面对小学和属于这个片区的学生招生(这个片区中包含这个小学)
(4)、中学面对小学和属于这个片区的学生招生(这个片区中不包含这个小学)
3、毕业生信息核查:学校部门把学生基本信息填写清楚,上报之后,县区部门结合相关材料在系统校验学生的信息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做调整,操作如图所示:
注意:有学籍号的填写学籍号,没有学籍号的填写证件号码(需要在系统中录入教育档案);整个调剂以最后一次导入为准。
4、录取:县区级部门按照自己设置的中小学对应关系来进行学生的录取工作,操作如图所示:
5、手动调整录取学校:这里用于调整前面录取工作中出现特殊不符合规则的学生录取,界面如图所示:
(1)、手动调整录取学校:选择学生,点击界面上的“手动调整录取学生”,重新选择学生要去的中学,操作如图所示:
(2)、居住地就近入学:选择学生,点击界面上面的“居住地就近入学”,选择学生居住地较近的中学,现居住地必须填写,操作如图所示:
(3)、临时参加分配:选择学生,点击界面上面的“临时参加分配”,选择学生临时分配的中学,点击“确认保存”按钮,操作如图所示:
6、毕业库打回:用于操作学校上报之后,需要再次修改学生信息,那么县区级部门在这里打回学校的毕业库,同时也可以把打回的学校自己收回,操作如图所示:
7、生成新生学籍:选择要生成学籍的学校,点击确认保存,操作如图所示:
8、打印录取通知书:在学生的录取工作结束之后就可以在这里打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下发给学生。
9、查看进度
在界面点击查看进度出现如图所示,可以查看学生的部门分类统计、学生片区统计、录取学校统计
五、学校部门
在整个小升初操作中,学校部门主要是操作毕业学生信息的校验,校验完成之后上报到上级部门。操作菜单在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网络管理的“小升初”—“毕业生信息编辑”菜单下,学校修改学生可以选择批量操作和单个操作,具体操作如下:
(一)、批量操作
1、空表打印:提供给教师导出学生空表,让学生填写自己的信息。空表如图所示:
2、导出:导出学生相关信息的空表,方便教师填写。
注意:户籍信息(户口派出所、居住地、所属片区、联系电话、监护人)为必填项。
3、导入:是导出的EXCEl表格填写完整再导入系统。
注意:若表格中有未填写项(学生成绩除外),那么整个表格的数据 是不会导入进系统,界面会有提示信息是那些学生的信息步完整,如图所示:
4、同步学生信息:用于教师修改学生基本信息之后点击同步学生信息,同步到学生的毕业信息库中。
5、片区列表:用于查看学生户口所在地属于哪个片区。方便教师填写和录取工作人员录取。
注意:片区列表由县级部门的教师,保存之后学校方可看见;学生的所属片区必须跟片区列表中一致,否则会导致学生信息错误。
6、统计上报:用于学校数据填写完整,上报到上级部门;也可以点击这里查看学校毕业生的所属片区填写情况和学生的录取方式情况。如图所示:
注意:学校上报之后将不能再操作学生信息的修改。如果还需要修改学生信息,让上级部门打回,学校就能操作学生信息的修改。
(二)、单个操作
双击界面上面的学生,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填写学生的信息,其中户籍信息为必填项,填写完成之后点击“确认保存”,学生信息就保存完
成;同时还可以查看学生的操作日志,如图所示:
(三)、导出毕业生信息
客车官网水平亟待提升 篇3
目前,许多中国巴士与客车制造商开始投资官方网站建设,试图把网站从带文件柜的在线宣传册转变为引人入胜的交流平台,对比欧洲巴士与客车制造商的官方网站,它们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究其根源,差异不在于资源和技能方面,而在于制造商高层主管的态度,如果他们认识到互联网是最重要的沟通渠道,他们将会授权动用所需的一切资源。
中国巴士与客车官方网站的建设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据悉,中国客车先生指数根据行业信息特性,结合巴士与客车制造官方网站的基本目的:(1)促销产品和服务、(2)提供资讯和信息、(3)商业交易的程序,提出四项评估准则:(1)网站结构、(2)内容信息、(3)联系方式、(4)社会服务。因此,一个好的巴士与客车制造商官方网站应为所有的利益关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联系点。所谓利益关系者是指客户、投资者、媒体、求职者与就业者;所谓联系点是指为利益关系者创造价值的着眼点。
从地域上来说,欧洲巴士与客车制造商的官方网站与其技术和创新一样,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德国赛特客车的官方网站(www.setra.de)可以称得上是极佳的,华丽版面处处显示其“同类最佳”的品质;波兰索A-尼日客车的官方网站(www.sotafisbus.pk)在面向客户方面非常清晰和有趣,提供7国语言版本;瑞典沃尔沃巴土的官方网站(www.volvobus.com)也值得研究,它采用一段制作精良的视频(宽带使浏览视频成为可能)来叙述其混合动力巴士的研发故事,通过讲故事使官方网站变得更具吸引力,讲故事也开始真正成为官方网站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多数中国巴士与客车制造商的官方网站都采用其注册商标的.com国际商业机构域名,这是国际性集团所青睐的一个标志,少数制造商采用.com.cn的中国商业机构域名,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标志,只有个别制造商采用了汉语拼音缩写的国际域名。
海格客车的官方网站因为换标的缘故,在互连联网搜索引擎中容易被其公司名的网址相混淆;厦门金龙除提供英文版之外,还提供俄文版,显示出该制造商正在积极拓展俄罗斯市场;中通客车在英文版上没有联系信息,只在关于(About)中的简介页(Introduction)上才列出地址、联系电话和邮箱,奇妙的是其官方网站居然采用当地的公共邮箱作为联系。
对所有客户来讲,中国巴士与客车官方网站提供的车辆资讯太贫乏,只有简单的车型技术规格参数,既没有产品特征描述,也没有产品样本提供下载,车辆图片不多,很少有实景拍摄的,如果有图片也多是广告设计效果图。
对投资者而言,几乎所有的客车上市公司(安凯客车、金龙客车、宇通客车和中通客车)都没有提供任何公司的财务信息,这是令人颇感失望的例子。
媒体已受到巴士与客车制造商的关注,越来越的官方网站提供新闻报道,只有少数官方网站开设专为媒体提供新闻稿和图片的通道。
水平控制网 篇4
关键词:配电网,运行水平,供电能力,评估方法
0 引言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规模最大、分布最广、最具多样性的一个子系统,遍布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运行状态和供电能力直接影响着用户的用电质量和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1]。国内外对配电网的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对运行水平和供电能力研究相对较少[2]。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行业及人民生活对城市配电网运行水平和供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3]。构建全面有效的配电网运行水平和供电能力评估体系已经引起了电力企业的关注。本文在原有配电网评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城市配电网运行水平和供电能力评估体系。
1 数据来源
本评估体系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信息交互平台。该信息交互平台能够实现从地理信息系统中获取中压配电网网络图、电气接线图、单线图、地理图、线路地理沿布图、网络拓扑、设备模型及相关设备参数等;从生产管理系统获取计划检修信息、停电计划信息等;从上一级调度自动化系统获取高压配电网(包括10kV出线、110kV)的网络拓扑、变电站图形、相关设备参数、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等信息;从电能量与营销业务系统获取低压配电网(380V/220V)的相关设备参数和低压公变和专变用户的运行数据、营销数据、用户信息、用户故障信息等;从95598系统获取用户呼叫信息、故障信息和特殊情况信息。配电自动化系统通过信息交互平台向配电网运行水平和供电能力评估系统提供配电网运行实时数据、准实时数据、历史数据、配网分析结果等各项信息。数据获取架构如图1所示。
2 评估体系的主要内容
本评估体系由运行水平和供电能力两方面组成。运行水平分为“综合指标”、“装备水平”、“设备运行状况”三部分内容,包括“供电可靠率RS3”等18项评估指标。供电能力分为“负载能力”和“转供能力”两部分内容,包括“容载比”等7项评估指标[4]。运行水平和供电能力评估结果分为三类:“强”、“较强”和“一般”三级。得分率在90%及以上的评估结果为“强”;得分率在70%到90%之间的评估结果为“较强”;得分率在70%以下的评估结果为“一般”。下面对各项评估指标定义以及基础数据统计做详细说明。
3 运行水平评估主要内容
运行水平评估主要包括下述18项内容:
(1)供电可靠率RS3(%)。在统计期间内,用户有效供电时间总小时数与统计期间小时数的比值,称为供电可靠率RS1。若不考虑由于系统电源不足而引起的限电,则称为供电可靠率RS3[5]。
其中:
(2)D类电压合格率(%)。供电电压质量监测分为A、B、C、D四类监测点,D类监测点是指380/220V低压网络和用户端的电压质量监测点,每百台配电变压器至少设2个电压质量监测点[6]。电压合格率是实际运行电压在允许电压偏差范围内累计运行时间与对应的总运行统计时间的百分比。D类电压合格率是D类监测点电压合格率的平均值。
其中:
n为D类监测点数。
(3)综合线损率(%)。综合线损率也称为统计线损率,是线损电量与供电量的比值。线损电量通过供电量与售电量的差值获得。供电量是指变电站10kV或6kV线路出口计量电量之和。售电量是指公用变压器低压计量电量和用户专用变压器高压计量电量之和[7]。
(4)重复计划停电用户比例(%)。重复计划停电用户比例为重复计划停电2次及以上用户数除以用户总数[5]。
(5)运行超30年线路故障停电率(次/百公里·年):运行超过30年的线路中,一年内每百公里线路故障停电次数。考虑在单条线路中,不同线段的实际运行年限可能不同,在统计时,只对运行年限超过30年的线段的长度和故障停电次数进行统计相加。线路包括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
(6)运行超20年配变故障停电率(次/百台·年):运行超过20年的配变中,一年内每百台配变故障停电次数。配变包括柱上变压器、箱式变压器和配电室变压器。
(7)运行超20年开关故障停电率(次/百台·年):指运行超过20年的开关中,全年内每百台开关故障停电次数。开关包括柱上开关、箱变开关、配电室开关、开闭所开关和环网柜开关。
(8)线路绝缘化率(%):架空绝缘导线和电缆的长度之和/线路总长度。此处统计架空绝缘导线、架空裸导线以及电缆线路的长度。
(9)开关无油化率(%):非油开关台数之和/开关总台数。开关包括断路器和负荷开关。
(10)配变信息采集率(%):能够采集配变基本运行信息并上传的配变台数之和/配变总台数。能够采集配变基本信息并上传是指能够采集配变的电流、电压、功率、不平衡率等基本信息并上传至信息系统,实现配变基本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展示[8]。
(11)配电自动化终端覆盖率(%):指能够实现“两遥”或“三遥”功能的开关台数之和/开关总台数。“两遥”指遥测和遥信,“三遥”指遥测、遥信和遥控。
(12)架空线路故障停电率(次/百公里·年):全年内每百公里架空线路故障停电次数。架空线路包括混合线路架空段和纯架空线路。
(13)电缆线路故障停电率(次/百公里·年):全年内每百公里电缆线路故障停电次数。电缆线路包括混合线路电缆段和纯电缆线路。
(14)配变故障停电率(次/百公里·年):全年内每100台配电变压器故障停电次数。配变包括柱上变压器、箱式变压器和配电室变压器。
(15)开关设备故障停电率(次/百公里·年):全年内每100台开关设备故障停电次数。开关包括柱上、箱变、配电室、开闭所、环网柜的断路器和负荷开关。
(16)线路轻载比例(%):指轻载线路条数/线路总条数。轻载线路指配电线路年最大负载率小于或等于30%的线路。
(17)配变轻载比例(%):指轻载配变台数/配变总台数。轻载配变指配电变压器年最大负载率小于或等于20%的配变。
(18)理论线损偏高线路比例(%):指理论线损偏高线路的条数/线路总条数,理论线损偏高线路指理论线损高于限值的线路[7]。
4 供电能力评估主要内容
(1)容载比:指某一供电区域,变电设备总容量(k VA)与对应的年最大负荷(kW)的比值。配变总容量为评估区域内公用变压器和用户专用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之和。年最大负荷指评估区域年最大负荷,可选取最大负荷日评估区域的负荷作为年最大负荷[8]。
(2)线路重载比例(%):指重载线路条数/线路总条数。重载线路指配电线路年最大负载率达到或超过70%且持续1小时以上。
(3)配变重载比例(%):指重载配变台数/配变总台数。重载配变指配电变压器年最大负载率达到或超过80%且持续2小时以上。
(4)投运3年内配变重载比例(%):投运3年内重载配变台数/投运3年内配变总台数。重载配变指配变变压器年最大负荷率超过80%且持续2个小时。
(5)投运5年内线路重载比例(%):投运5年内重载线路条数/投运5年内线路总条数。重载线路是指配电线路年最大负载率达到70%且持续1小时以上。
(6)线路满足N-1比例(%):线路满足N-1安全准则的条数之和占线路总条数的比例。电网稳定导则规定,线路满足N-1导则是指正常运行方式下电力系统中该线路无故障或因故断开后,电力系统应能保持稳定运行和正常供电,其他元件不过负荷,电压和频率均在允许范围。
(7)不同变电站联络线路比例(%):指与不同变电站有联络的线路条数与线路总条数之比。联络包括同一变电站不同母线出线之间的联络以及不同变电站出线之间的联络。
5 配电网运行水平评估案例分析
我们运用此评估体系对某城市配电网运行水平进行了评估,该城市配电网运行水平总体得分76.25,处于“一般”水平级。由于上述评估体系指标繁杂,运算量大,为了更加清晰、有重点地进行案例分析,本文只分析对运行水平影响较大的架空线路、电缆线路、配变故障停电率这3项指标。
5.1 架空线路故障停电率
配电架空线路故障停电率反映架空线路故障情况。根据统计数据,截止到2011年9月底,该评估区域有架空线路645.799公里,2011年1-9月份发生故障停电24次。为了找出引起停电的主要故障设备,我们首先分析了发生故障引起停电的设备及其引起停电次数,详见表1。由表1数据可知,导线故障是造成停电的主要原因。导线故障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风大雨大雪等恶劣天气造成导线断线、短路;第二,树线矛盾;第三,异物短路、断线;第四,线路虚接;第五,车辆挂线;第六,产品质量。其次,我们分析了架空线路的故障停电原因,数据见表2。由表2可知,造成架空线路故障停电的主要原因为大风大雨大雪等恶劣天气。
架空线故障路停电率为4.96次/百公里年,该指标数值较低,处于“较高”水平级。
5.2 电缆线路故障停电率
本指标反映电缆线路故障情况。根据统计数据,截止到2011年9月底,该评估区域有电缆线路414.595公里,2011年1-9月份发生故障停电14次。按故障停电设备分类:电缆本体12次,电缆终端头2次;按故障停电原因分类:挖断电缆12次、过负荷2次。可见,挖断电缆是造成电缆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
电缆线路故障停电率为4.50次/百公里·年,电缆线路故障停电率高。针对电缆线路故障停电率较高的情况,一是加强巡视、消缺管理,做好电缆线路消缺工作;二是对挖断电缆等外力破坏造成的电缆线路故障,进一步加强防外力破坏工作。
5.3 配变故障停电率
本指标反映配变故障情况。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9月该地区,有1081台配变,2011年1-9月份发生故障0次。
配变故障停电率为0次/百台·年,指标数值低,处于“高”水平级。
从运行水平各项评估指标的分析来看,运行水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影响运行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电缆线路故障停电率较高。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首先应该加强电缆线路巡视,落实管理责任,尽早发现并消除设备缺陷,减少故障停电的发生。其次对挖断电缆等外力破坏造成的电缆线路故障,应进一步加强防外力破坏工作。
6 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估案例分析
供电能力总体得分92.21分,处于“较强”水平级。下面重点分析对其影响较大的线路满足N-1比例、线路重载比例两项指标。
6.1 线路满足N-1比例
本指标是评价配电线路在单一故障条件下的供电安全性,重点考察线路的转供能力。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9月底,该地区172配电线路中有140条满足N-1安全准则,不满足N-1安全准则有32条线路。
线路满足N-1比例为81.98%,指标数值较高。线路转供电能力处于较强水平。
6.2 线路重载比例
线路重载指线路年最大负载率达到或超过70%且持续1小时以上,不计线路非正常运行方式下短时出现大负载的情况。本指标重点考察配电网规划设计水平。根据统计数据,2011年1-9月份该地区172条配电线路中有重载线路5条。具体分析配电线路重载原因,一是市区变电站布点不足,并且变电站布点也不均;二是部分线路供电半径过大,装接配变容量大;三是由于小区配套建设、业扩报装等负荷增长过快,导致线路负荷激增;四是市中心区负荷集中、密度大,负荷性质同质化较强,用电时间段集中。
线路重载比例为2.91%,指标数值低。反映了该线路电网规划设计水平高,供电能力属于强水平级。
从上文对供电能力各项评估指标的分析来看,该城市配电网规划水平较高,供电能力较强。
7 结束语
本文所介绍的方法实现了对城市配电网运行水平和供电能力的评估,为配网日常运行管理以及规划工作提供了支持。运用本评估体系对某城市配电网供电能力和运行水平的评估,我们有效地找出了该城市配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事实证明,这套评估体系是切实可行的。但由于配电网有些参数信息采集尚不完全,目前的评估系统有些功能尚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谢开,刘永奇,朱冶中,等.面向未来的智能电网[J].中国电力,2008,41(6):l9-22.
[2]陈章潮,唐德光.城市电网规划与改造[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3]蓝毓俊.现代城市电网规划设计与建造[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4]Q/GDW565-2010城市配电网运行水平和供电能力评估导则[S].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0.
[5]DL/T836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S].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09.
[6]Q/GDW370-2009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S].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09.
[7]DL/T686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S].北京:2009.
水平控制网 篇5
根据大庆外围葡萄花油层的地质情况, 选取油藏地质与流体高压物性数据, 建立地质模型用于井网设计优化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型网格大小取为20m×20m×1.7m, 有效厚度取0.8m。采油井井底流压取3.5MPa, 注水井井底流压取28.5M P a, 考虑水平井井筒内摩擦损失, 模拟预测时间为10年。
2 基础井网设计及井网筛选
针对特低丰度葡萄花储层地质特点, 设计出29种基础井网, 这29种井网按井型可以分为两类, 即水平井-直井混合井网和纯水平井井网。在相同的地质条件和注采技术界限之下, 对各种设计井网开发效果进行模拟预测、筛选典型井网, 并研究了不同井距、排距及水平段长度组合方式, 筛选优势井网。
2.1 典型井网筛选
(1) 29种基础井网累积产油量对比与筛选
累积产油量是衡量井网优劣的最重要的指标。将累积产油量排位在后一半的14种井网淘汰, 其余井网进入下一指标筛选。
(2) 29种基础井网初始产能对比与筛选
对比29种基础井网每平方公里初始产能。将初始产能排位在后12位的井网淘汰, 其余井网进入下一指标筛选。经过本轮及此前筛选, 尚未被淘汰的井网共有11种。
(3) 29种基础井网注采匹配分析与筛选
对比29种基础井网生产十年末平均地层压力。由于井网缺陷, 有些井网注水能力过剩、采液能力不足, 有些井网注水能力不足、采液能力过剩, 导致地层压力过高或过低, 井网注采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将地层平均压力与地层初始压力之差大于5Mpa的井网予以淘汰。经过本轮及此前筛选, 尚未被淘汰的井网共有10种。
(4) 29种基础井网无水采油期与含水率指标对比及筛选
对比29种基础井网无水采油期指标。将无水采油期短于10个月的井网予以淘汰, 另将生产十年末含水率大于98%作为淘汰标准, 经过本轮及此前筛选, 优选出8种典型井网。
2.2 优势井网筛选
主要对前面优选的8种典型井网, 进行井排距及水平段长度最优化选择。优化选择的水平段长度范围包括300m、400 m、500 m、550m、600m、650m、700m;井排距范围包括150m、250m、300m、350m、400m、450m。综合考虑井网结构特点和生产指标, 筛选优势井网。
这三种井网为水平井-直井混合优势井网, 各种开发指标较好, 注采井位关系灵活易调整, 对低丰度葡萄花油层适应性较强, 直井和水平井采油可以兼顾主力油层和其它油层, 因此选为优势井网, 其中七点平行混采井网在采收率等指标上略占优势。
3 经济评价
采用的经济评价指标主要是净现值。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I—现金流入量;CO-现金支出量;I-财务贴现率;t-生产年度;n-评价年限。
不同油价下三种井网的合理结构参数见表1。
4 葡萄花油层水平井井网布署及开发调整建议
4.1 优势井网推荐
(1) 七点平行井网为首选井网形式。
(2) 五点法井网为备选井网。根据实际地质 (断层、砂体分布等) 及直井井网情况, 如果无法严格按七点平行井网方式布井, 可选用或在局部区域采用五点法井网做为七点平行井网的替代井网。
(3) 五点混采井网综合效果低于七点平行井网和五点法井网, 只作为参考井网。
4.2新区水平井七点平行井网或五点法井网钻井实施建议
(1) 首先完钻七点平行井网 (或五点法井网) 中的直井, 利用直井测试资料搞清油层地质情况。
(2) 在确定地层有利条件的基础上, 完钻水平井。
(3) 水平段设计为小幅度起伏式水平井段, 适当增加井筒穿越油层的夹角, 提高穿越点水平位置的精度, 水平井段可以多次往返穿越目标油层, 还可以穿越多个目标油层。设计水平段的两端必须穿越含油层位, 以便保证水平井的总长度及控制范围。
(4) 考虑地质风险和经济效益, 水平井段取地层、井网和工艺所允许的最大长度。
5结论及认识
(1) 从水平采油井布井位置看, 当周围注水井分布与之呈对称状态, 且注水井排方向与水平采油井走向平行时, 注水均匀推进, 水平采油井均衡受效, 见水点对称分布且同时见水, 见水相对较晚。
(2) 优势井网的水平井段长度增加, 其单井累积产油量和采收率也随之增加, 但同时钻井费用也会增加;反之亦然。井网的井排距增加, 水平井单井累积产油量随之增加, 同时钻井数减少, 钻井费用减少, 但是油层的采收率会相应降低;反之亦然。
(3) 葡萄花特低丰度油层推荐优势井网形式为七点平行井网井网, 在60美元/桶油价下, 井排距取300m;在25美元/桶油价下, 井排距取450m。考虑地质风险和经济效益, 水平井段取地层结构、井网尺度和钻井技术所允许的最大长度。
(4) 七点平行井网为首选井网形式, 七点平行井网井网投产初期, 井网单元的边井首先作为采油井生产, 并尽量放大液量生产。待边井水淹至高含水后, 即转为注水井。
摘要:大庆外围东部葡萄花油层目前已探明地质储量2.1亿吨, 未动用储量有近1亿吨。2002年以来特低丰度葡萄花油层水平井开发试验获得了成功。本文以葡萄花特低丰度油层地质模型为基础, 考虑单井和油藏的开发效果及其不同油价下的经济效益, 经过多级综合筛选, 得到了井网形式、井距、排距、水平井段长度的优势组合;提出了葡萄花特低丰度储层水平井开发的合理井网模式及开发调整建议。
关键词:特低丰度,水平井,井网优化
参考文献
[1]程林松, 郎兆新.水平井五点井网的研究及对比.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4, (04)
[2]曲德斌等.水平井与直井联合面积布井的开发理论研究 (一) 一一般的五点井网.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22 (I) :35-38.
水平井与直井交错井网优化方法 篇6
1 井网优化控制思路
井网优化控制的思路是可针对非均质性很强,储层分布不稳定,不同油层沉积微相有差异,微相之间过渡带不连通的油藏来合理布置井网,突破规则井网的局限,最大程度地符合油藏的地质情况,在整个开发区上表现为油水井分布不一定均匀,井网形式不规则现象。在井型选择上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直井、定向井、水平井、多井底的混合井网。
2 水平井与直井交错井网优化控制方法
合理井网形式的选择与确定。目前油田开发过程中采用多种井网形式,有切割注水、面积注水、排状注水、点状注水、不均匀井网等以及各种变形井网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应用和总结的不同井网类型。在具体选择井网形式时应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充分认识储层地质特点,主要包括储层分布特征、沉积微相特征、储层方向特征等,选择的井网中的水驱方向、井排方向等在相同微相和层系内应与储层方向特征匹配,达到最佳水驱效果。②一套井网匹配一套层系,在同一层系内应根据地质特征来选择配套井网。对应多套层系的油藏,可以按开采顺序来合理考虑不同层系井网的合理利用,或利用先进的井筒工艺技术来提高井的利用率。③合理考虑地理影响。油田所处地理位置有差异时,对井网选择有不同要求。沙漠、海洋等钻井成本高的区域需要钻井尽量少,还有城市、湖泊等不适合布井区域,这些都会影响井网部署以及对地下储量的控制,就需要在考虑储层地质特点的基础上选择高效的井型和井网。④考虑经济效益和产量规模。合理井网形式确定的同时就是合理井网密度的确定。这表明井网部署后必须达到一定的产量规模和经济效益,否则选择的任何井网均没有意义。在达不到预期经济效益时,产量规模一定要达到,保证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⑤资源有效利用。由于原油是一次性不可再生的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所有合理开发优化控制时应充分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每开发一个油田,优化控制的目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考虑资源利用约束,不能破坏性开采。
2 合理注采系统的确定
合理注采系统的确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合理压力系统的确定。确定好合理压力系统是保证油藏流体合理流动的基础。压力系统包括合理生产压差、合理井底流压、合理注采压差等多方面,针对每个方面都可以根据储层特点和对应井网进行分析计算并得到合理选值。②合理采油速度。合理采油速度是保证油田正常开发达到最好采出程度的选择。由于储层特征制约单井产量,同时也决定采油速度,采油速度一般是开发策略规定多一些,但应受限储层生产能力,不能只考虑短期效果的破坏性开采。要通过开发试验或数值模拟的手段制定合理采油速度,在此速度下开发才能保证油藏的高效运行。③合理注采比。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合理注采井数比,注采井数比越大,开采强度越大;二是注入水量与采出液量比值,其值大于1时,地层压力恢复,生产压差可以放大,也可增加排液量来提高产量。合理注采参数对井网优化控制有着重要影响。④合理工作制度。井网优化控制最终是依靠每口井来实现的,所有设计参数都必须落实到每口井上。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来实现每口井的优化生产,这样才能达到整体井网的优化控制,包括生产井和注水井都必须认真实施优化工作制度。
3 合理井型的确定
井型选择原则。钻井的目的是打开油藏生产,打开油藏程度越大,产量越高,这是毋庸置疑的。选择井型的原则应主要包括:①合理控制储量,达到较高的最终采出程度。②油藏打开程度越大越好。同时开发方式、开采策略、开发技术、资金投入等都会对井型选择有影响。一般情况下,对应大厚储层、多油层等选择直井为好,但水平井和多分支井可大大增加对油藏的控制程度,故在可能情况下尽量选择水平井、多分支井等新的井型技术。③不同井型适合不同类型的油藏,储层的特征也决定各类井型的适应性。由于油藏类型较多,当然,随着钻井技术的进步,新的井型已经可适应几乎所有油藏类型,如水平井对基本油藏类型都能适应,有些低渗透等特殊有些低渗透等特殊储层必须适应水平井压裂投产开发。
4 结语
总而言之,水平井与直井交错井网优化所遵循的方法和井网优化控制所遵循的方法几乎一样,交错井网优化控制应该考虑到井网的实际情况和交错井网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水平井与直井交错井网优化可以加大大厚储层以及多油层的出油量,但是这种井网交错方式要慎重选择,以免影响油田出油量。
参考文献
[1]赵春森,宋文玲,睦明庆.水平井与直井五点法井网的数值模拟[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2):104-106.
水平控制网 篇7
我公司是全国第一家从日本引进玻璃纤维短切毡生产线的玻璃纤维生产企业, 至今已生产了近24年。虽然引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这里要探讨的就是制毡机水平托辊网带式输送中出现的问题。制毡机是一条连续的生产线, 由几部分组成:1) 纱架部分;2) 短切部分;3) 成降部分;4) 喷淋部分;5) 烘干部分;6) 卷取部。采用水平托辊网带式输送短切毡的部位有:成降部分;喷淋部分;烘干部分。如图所示, 水平托辊网带式输送的理想状态应为:运行时, 网带的中心应始终与托辊的中心重合, 但由于加工制作及安装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网带的中心与托辊的中心不会保持在重合状态, 网带向边缘移动, 这种情况我们称为网带跑边。跑边在一定范围内是容许的, 若超出许可范围将造成网带不能承载产品 (短切毡) 并将会对网带造成损坏, 造成生产停止。
在现有的制毡机中为解决跑边问题而采用的办法是:人工调节网带两边的张力, 并在网带的边缘布置可转动的挡块以阻挡网带跑边。生产实践中发现这种调节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 调节不便, 出现跑边现象时, 人工很难将网带调在中间不向两边移动, 网带的边缘易被其它构件损坏;2) 由于调节的方式是靠增减网带在调节辊处的张力来调节网带的位置, 很容易使网带发生拉伸变形。
以上问题的存在, 导致了网带寿命降低, 劳动生产率低下, 对生产极为不利。
2 现使用网带跑边调节方式分析
图示为目前使用的网带跑边调节方式。调节辊A在垂直方向上移动, 调节辊B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当网带与调节辊接触后, 接触点在摩擦力的作用力下 (假定没有滑动) 始终沿着调节辊的转动方向转动直至离开调节辊。在调节状态下, 网带移动的方向始终朝着张力增加的方向。
人工调节的情况下, 要预测网带朝哪边移动、网带的张力是否过大是很困难的。因此, 调节时网带单边张力过大的现象时有发生, 网带被拉长而造成永久变形, 降低使用寿命。
3 网带跑边调节方式的改进方案
新的网带跑边调节方式, 对现有的调节方式进行两方面的改进:
3.1 由改变网带的张力来调节网带跑边改为在不改变网带的张力 (或改变很微弱) 的条件下进行跑边调节
首先, 让我们来看这种调节方式的力的分布, 调节辊安装位置如图所示, 我们将网带所受张力T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力FH和竖直方向的力FV
为了定量分析的方便, 我们假定调节辊的端头所受摩擦力为零 (即调节辊两端轴承处无能量损耗) , 调节辊和网带的重量不计, 网带单位宽带上所受张力为T (T=总张力/网带宽带) 。
FV1=FV2=T×s inθ=0.21644T, FH1=FH2=T×cosθ=0.97630TFV1+FV2=0.43288T, FH1-FH2=0
现在我们假定调节辊在处于调节状态时, 在整个调节辊的长度2400m m上, 调节端偏移了100m m, 如图所示,
现在, 我们来看一下θ值的变化情况
对照调整状态与标准状态的张力:
标准状态下:
水平:4×0.97630T=3.9052T
垂直:4×0.21644T=0.86576T
调整状态下:
水平:0.97638T+0.97621T+0.97826T+0.97406T=3.9049T
垂直:0.21606T+0.21681T+0.20739T+0.22628T=0.86654T
从对比数值可以看出, 网带在水平方向的张力变化很微弱, 因此, 这种调节引起的网带拉伸几乎可以不计。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这种调节形式下网带是如何回到中心位置的。网带的运动是靠摩擦力来完成的, 为了保证网带连续地向前运动, 在网带与调节辊的接触处有一个牵引力E, 将其分解为F和G。假如网带是沿向F方向运动, 那么, F与网带运动过程中的阻力相互抵消 (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 力H是由于调节辊的转动, 阻止网带向G方向滑动而产生的摩擦力, 这个摩擦力H保证网带沿着调节辊的轴心线滑动, 使得网带向着调节方向移动。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调节作用是由摩擦力完成的, 而不是张力本身引起的。因此, 不改变网带的张力, 同样可以达到调节的目的。如图所示:
3.2 改手动调节为自动调节
为了保证生产连续, 必须对网带跑边进行调节, 人工操作调整不易掌握, 采取自动调边装置是很有必要的。设想用一块挡板作为网带边缘位置反馈器, 将检测到的网带边缘位置通过联杆机构反馈到控制中枢, 由控制中枢来调节调节辊的位置, 这样的装置可用气动、液压或机械传动机构来完成, 以实现连续调节网带跑边。
3.3 改进方案实施中须注意的问题
由于跑边的调节是靠摩擦力来完成的, 因此, 网带与调节辊之间的摩擦力就显得比较重要。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网带及调节辊的制造材料选择, 二是网带与调节辊之间的包角。同时, 为减小网带张力对调节的影响, 托辊安装的相对位置也要加以重视。
4 改进方案的实施及效果
根据以上分析, 我公司购进了一台自动气压调节装置, 原理是靠挡板测得网带边缘的位置, 通过连杆机构控制气缸阀门, 使调节辊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从而达到自动、连续调节网带跑边的目的。通过实践使用, 证明这种调节方式及装置是稳定可靠的, 在生产过程中能及时对网带跑边进行连续调节, 解决了以前存在的调节不便、网带损伤和寿命缩短问题, 提高了生产效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摘要:针对水平托辊网带式输送中出现的网带跑边问题, 进行系统分析, 提出改进方案并加以实施。经实际使用, 实现了自动、连续调节网带跑边, 杜绝了由此对设备、生产造成的损坏和影响,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一种改进的水平井井网密度计算方法 篇8
随着水平井钻井技术日趋成熟,水平井技术在国内外各类油气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水平井开发方式能大幅提高油田采收率,其井网密度对最终采收率及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但目前对于井网密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直井井网,且研究相对较成熟[1,2,3,4,5],而水平井井网密度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确定水平井的井网密度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987年Giger F M[6]提出了水平井面积替换比的概念,其为面积采油指数与泄油面积之比。1998年程林松等[7]提出生产指数比、井数替代比的概念,计算多分支水平井产能;1998年王展旭[8]用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简称LP模型),研究注采井网体系,获得油藏开发综合效益的最优解。2008年王家宏[9]建立了描述水平段长度与井网密度的关系和水平段井筒中水力阻力与水平段长度及产油量关系的方程。2010年王芳[10]建立了不同油价下水平井的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他们均未考虑水平井受污染和部分打开情况下的井网密度。
1991年P.A. Goode等人[11]研究了3种部分打开情况下水平井的生产指数与完井长度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水平井的生产指数与完井段位置及完井段长度有一定关系。1992年Malekzadeh等人[12]提出的等效水平段长度的概念。1994年Turhan Yildiz等人[13]研究了部分完井条件下的瞬时压降。2004年Turhan Yildiz[14]研究了均质油藏部分打开水平井3维IPR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计算流入量、拟稳态条件下的产量及累积产量随射孔长度的关系。2004年Turhan Yildiz等[15]研究了不同完井长度条件下水平井日产量及累产量随时间的变化。2011年S.AI Rbeawi等人[16]研究了产量与水平井部分打开长度及部分打开数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水平井产能与部分打开长度正相关。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水平井有效出油段长度及储层有效出油厚度,对目前已有的生产指数比、井数替换比及面积替换比进行修正。并用修正的井数替换比、水平井井网油水井数比以及经济效益推导出水平井注采井网的经济极限井网密度。
1 改进的水平井及直井产能公式
在程林松[6]水平井产能公式的基础上,考虑水平井有效出油段长度、储层有效出油段厚度及超完善这三个因素,得到了新的水平井产能公式为:
式(1)中:
式(1)中:Qh为水平井的产能(m3/d);α1为有效出油厚度(m);Kh为水平渗透率(10-3 μm2);h为油层有效厚度(m);Pe为地层压力(MPa);Pwf为井底流压(MPa);μo为原油黏度(mPa·s);Bo为原油体积系数(m3/m3);Reh为水平井泄油半径(m);L为水平段长度(m);α2为有效出油段长度(m);β为非均质系数(小数);rw为井筒半径(m);Sh为由于压裂造成的表皮;Kv为垂直渗透率(10-3 μm2)。
直井的产量计算公式:
式(2)中:Qv为直井产能(m3/d);Rev为直井泄油半径(m);Sv为直井表皮。
水平井采油指数比为在相同供油面积,相同生产压差条件下,水平井采油指数Jh与直井采油指数Jv之比[17]。则修正的生产指数比Jr为:
式(3)中:Jr为水平井采油指数比;Jh为水平井采油指数;Jv为直井采油指数。
水平井的井数替换比为在总产量和总控制面积相同的条件下,所需直井与所需分支井井数的比[6]。则修正后的井数替换比RR为:
式(4)中:RR为水平井井数替换比。
将式(3)代入式(4)可得:
水平井面积替换比是指开发控制面积相同的油、气藏,产量相同时一口水平井相当的直井数[7]。则修正后的面积替换比Ra为:
则水平井的面积替换比为:
将式(1)和式(2)代入式(5)。
式(6)中:Ra为水平井面积替换比;rw′为水平井等效半径,m。
式(6)中:
利用改进的水平井采油指数比、生产井数比、面积替换比的概念,将水平井等价为相应的直井井数,结合直井井网密度的概念计算出水平井井网的井网密度,将其定义为技术井网密度。
2 经济极限井网密度
经济极限井数是油田达到盈亏平衡时所能钻的最大井数。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为经济极限井数与含油面积的比值。在考虑水平井注采井网的注采井数比、投资利息及销售利息以及水平井和直井钻井、操作等资本不同的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水平井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一套模型。
假设:
式中:m为油水井数比。
(1)油田开发期限内原油收入带来的将来值V1,在将来值中考虑增值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税、原油的商品利用率等。
式(7)中:V1为油田开发期限内原油收入带来的将来值(万元);N为地质储量(104 t);ER为油田在开发期年限内的最终采收率(%);Rt为可采储量采出程度(%);t为油田开发年限(年);G为原油销售价格(元/t);α为原油商品利用率(小数);iz为综合税率(小数);i为贴现率(小数);MH为水平井的操作费用(万元);Mv为直井的操作费用(万元)。
(2)开发期限内开发投资将来值V2,主要考虑每口水平井的钻井费用、采油/注水费用、地面建设费用。
V2=(noMH+nwMV)[1+(1+i)i+(1+i)2i+…+
(1+i)t-1i]=nw(mMH+MV)[(1+i)t-1] (8)
式(8)中:V2为开发期限内开发投资将来值,万元。
(3)开发期限内维修管理费用V3:
式(9)中:V3为发期限内维修管理费用(万元);PH为水平井的维修管理费用(万元);Pv为直井的维修管理费用(万元)。
则净现值NPV为:
当NPV=0时的井数为极限井数,所得的井网密度为极限井网密度Slim,
对于水平井注-直井采井网,正五点井网:m=1∶1;正七点井网:m=1∶2;正九点井网:m=1∶3;反五点井网:m=1∶1;反七点井网:m=3∶1;反九点井网:m=3∶1。
3 实例计算
某油田长2油层含油面积4.88 km2,储层厚度为7.1 m,渗透率为3.48×10-3 μm2,非均质系数为3.16,该区直井投产前均进行了压裂。设计纯直井开发方案共有49口直井,其中水井11口,直井的配产为:3.42 t/d,油田年产目标为4.29×104 t,设计反五点水平井和直井联合开采井网方案中共有水平井9口,直井注水井16口,其中水平段长度为400 m,水平井进行了压裂。该区经过测试及研究表明,水平井的水平段60%出油,油层60%出油。表1为该区的经济参数:
(1)利用改进的采油指数比、井数替换比、面积替换比计算不同水平段长度下的井网密度,计算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当水平段长度为400 m时,井数替换比计算的结果比较接近实际值,该区共设计9口水平井,16口直井,将3口直井等价为1口水平井,则该区应该设计14口水平井与计算结果相符。因此用修改的井数替换比可以应用于油田实际,具有较高的精度。根据修改的井数替换比结合井网密度的定义,可知在目前的水平井五点法井网条件下,该区的井网密度为8.61/(well·km-2)。
(2)利用将来值计算该区的经济极限井网密度。本次开发方案采用水平井反五点井网,通过计算,反五点水平井井网极限水平井井数14口,直井井数14口,单井控制储量11.24×104 t,反五点水平井井网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为11.48/(well·km-2)。该区目前已布水平井9口,直井16口,每口水平井等价为3口直井,该区目前的井网密度为8.81(well·km-2)。
将修正的井数替换比作为水平井井网密度下限,通过计算可知该区的井网密度在8.61—11.48/(well·km-2),该区目前的井网密度为8.81(well/km2)经济上可行,其井网密度低于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因此后期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密。
4 结论
(1)推导了考虑水平井有效出油段长度及油层有效出油厚度条件的生产指数比、井数替换比、面积替换比的公式。结合直井井网密度的概念计算出水平井井网的井网密度。
(2)提出了考虑经济效益、井数替换比、油水井数比条件下的经济极限井网密度计算方法。
(3)通过实际油藏实例分析可知,改进的井数替换比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应用于实际油田。通过计算该油田的井网密度合理范围应为:8.61—11.48/(well·km2)。
水平控制网 篇9
关键词:出砂冷采,水平井井网加密,数值模拟,优化设计
重油是非常规石油的统称, 包括重质油、高黏油、油砂、天然沥青和油页岩等。国际上通常把稠油称为重油, 把粘度极高的重质原油称为天然沥青或沥青油砂[1]。出砂冷采是通过使油层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 以提高油层渗透率以及形成稳定泡沫油, 给油层提供内部驱动能量, 从而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2]。
利用水平井技术开发油气藏, 尤其是特殊油气藏, 比如低渗透油藏、裂缝性油藏、薄油层油藏、断块油藏、稠油油藏等, 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善生产效果[3,4,5]。尽管钻水平井的费用是垂直井费用的3-5倍, 但它能使油层暴露, 从而使开采速度提高10倍[6]。
笔者利用实际油藏参数建立了油藏数值模拟模型, 对出砂冷采水平井井网进行了井网加密方案的优化设计, 并通过经济评价确定了最优加密方案。
1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
1.1 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
本文所研究的区块为中深层疏松砂岩重油油藏, 埋深640~1070m, 油层厚度15.2~88.4m, 油藏压力8.5M P a, 油藏温度53.3°C, 孔隙度30%~36%, 渗透率8-15D, 束缚水饱和度15%。地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516m P a·s, 原油重度7~9A P I, 原始气油比19m3/m3。该油藏采用12口水平井进行出砂冷采, 水平段长度800米, 水平井呈排状排列, 井网形式。
如图1所示。开采5年后采出程度0.65%, 产量递减较快。
建立了直角网格下的三维地质模型, 平面网格划分为1 1 6×5 7, 网格大小为50m×25m, 纵向上将油层组分为10个小层。有效厚度、渗透率及孔隙度模型则根据测井综合解释成果利用“随机干扰插值法”将有效厚度值、渗透率值、孔隙度值网格离散化得到。
1.2 泡沫油数值模拟方法
泡沫油油藏一次采油的数值模拟仍然主要以常规溶解气驱的经验调整模型为基础。根据泡沫油的特点, 本次研究将流体分为水、死油、束缚气、自由气四个组分, 分别属于水相、油相、气相和气相。四个组分中包含一个反应过程:束缚气→自由气。该数值模拟采用CMG软件中的STARS模块进行模拟计算。
2 影响因素分析
模拟了不同加密时间 (从2012到2018年, 间隔为2年) 及不同水平段长度 (从400m到1200m, 间隔为200m) 下的采收率。由图2及图3可知, 加密时间越早, 采收率越高。加密时间越早, 井网越完善, 对储量的控制程度越高。水平段长度越长, 采收率越高, 且对采收率的影响比较显著。但随着水平井段长度的增加, 对钻井技术的要求也就更高, 相应的费用也会升高, 因此, 在实际的油田开发中, 除了要满足尽可能获得最大采收率之外, 还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因素等。
3 井网加密方案优化设计
3.1 直线正对加密井网
本文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对原水平井网进行了加密 (表1) 。 (实线代表原水平井, 虚线代表加密水平井)
3.2 指标预测及结果分析
模型预测了二十年后的开发指标, 模拟结果如表2。
通过井网加密, 采收率较原井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直线错对加密井网井距为200m方案2时的采收率增幅最大 (6.61%) , 采收率达12.37%, 增加产量4.56×106m3, 其他井网提高采收率幅度由大到小顺序为:直线正对200m加密井网>直线错对200m加密方案1>直线正对300m加密井网>直线错对300m加密井网>交叉加密井网。
3.3 经济评价
3.3.1模型的选择
本文应用现金流量分析法, 利用以下公式对加密方案进行了评价。
式中:N P V——净现值, 万元; (C I-C O) 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万元;I——钻井费用及地面建设费用, 万元;T——生产年限, 年;i——目标收益率。
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可知, 直线错对井距在200m时第二种加密方案净现值最高为672581.4万元。故就经济效益来讲, 推荐使用该加密方案。
4 结论及建议
(1) 通过模拟可知, 井网形式、加密时机及水平井井段长度对采收率都有一定的影响。井距越小, 加密时间越早, 水平井井段越长, 采收率越高。但加密时间越早, 早期投资越高;水平井井段越长, 对钻井技术要求也就越高, 应从技术、经济方面综合考虑。
(2) 利用净现值法对各加密方案进行了经济评价, 结果显示, 在直线错对井距为200m方案2时的净现值最高, 因此, 综合经济、技术指标, 确定直线错对井距为200m方案2为最优加密方案。
(3) 采用水平井冷采的采收率依旧不高, 建议在冷采一段时间后, 采用热采的方式进行下一步开发, 以达到高效开发油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文新, 陈明霜.世界重油资源状况分析[J].环球石油, 2008, (5) :18-23.
[2]王学忠, 王建勇.稠油冷采进展与地热采油可行性研究[J].当代石油石化, 2009, 17 (7) :16-19, 22.
[3]T.Wagehofer, Hatzignation D.G.Optimization of Horizontal Well Placement[R].SPE35714, 1996, 629-639.
[4]Lew Hayes.钻多边井开采稠油[J].党俊芳, 译.国外油田工程, 1999 (1) :17-18.
[5]Brij B.Maini.泡沫油流[J].佘庆东, 袁冠军, 张宏, 译.国外油田工程, 2002, 18 (2) :16-18.
相关文章:
缅怀革命英烈弘扬革命精神02-09
革命之路02-09
革命记忆02-09
革命烈士02-09
参观革命根据地范文02-09
视觉革命02-09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02-09
革命英雄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