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手术

关键词: 切口 手术

小切口手术(精选十篇)

小切口手术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6例, 男122例, 女124例;年龄最小的13岁, 最大的81岁。全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反复发作的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病史。多数患者疼痛向右肩部放射且与进食油腻饮食有关, 同时伴有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约半数以上的病例每次发作时都伴不同程度的发热。病史最短者5个月, 最长者33年。体检:部分病例有巩膜轻度黄染, 少数可见明显黄染。大多数病例有右上腹肌紧张及压痛。少数的病例于右上腹可扪及囊性包块。MurPhy征阳性者仅有60%。全组均依据病史、体征及B型超声检查确诊。其中, 发现单纯胆囊内有结石阴影204例, 同时见胆囊及胆总管结石阴影者39例, 单纯胆总管结石阴影3例。

1.2 手术方法

246例手术中择期手术218例, 急诊手术28例。全组病例都选连续硬膜外麻醉。做右上腹肋缘下斜切口, 切口长3 cm~5 cm, 常规进入腹腔。暴露胆囊三角及胆总管, 先分离出胆囊管、胆囊动脉, 切断并结扎胆囊动脉。再从胆囊底部开始向胆囊颈部游离胆囊浆膜, 将胆囊完整剥离胆囊床, 距胆总管0.5 cm处结扎胆囊管, 切除胆囊[1]。常规缝合胆囊床, 完成胆囊切除。对胆总管有扩张增粗及术前B型超声检查确诊有胆总管结石者, 行常规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 置T形管引流。常规关腹2~3针缝合皮肤切口。

2 结果

246例中行第1次胆管手术者241例, 第2次胆管手术者5例。单纯胆囊切除者204例, 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者39例, 单纯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者3例, 手术经过顺利。结果显示, 不论单纯胆囊切除还是胆总管探查, 或是第2次胆管手术, 均采用3 cm~5 cm切口, 手术野暴露满意, 手术操作简便, 手术经过顺利, 患者术后当天下午及术后第1天都能下床活动, 并开始饮水及进食少量流质。最短者术后5 d痊愈出院, 无手术并发症。本组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访, 时间2个月~7年。单纯胆囊切除者术后半个月恢复正常生活, 胆总管探查者术后1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生活, 无结石复发及并发症。

3 讨论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MC) 与传统的胆囊切除 (OC) 相比, 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的优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相比, 其胆管损伤率低于后者。我科在完成MC的同时, 将小切口微创技术应用于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经204例单纯胆囊切除、39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手术和3例单纯胆总管切开探查术的临床实践证明:其手术野暴露满意、操作简便、无手术并发症, 且医疗费用低。因此, 笔者认为, 3 cm~5 cm小切口可以满足大多数胆管手术的暴露要求, 更适宜在无腹腔镜条件的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3cm5cm小切口切除胆囊在治疗胆管结石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246例胆结石患者, 做右上腹肋缘下微创切口摘除胆囊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6例手术均治愈出院, 无手术死亡病例, 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法微创切除胆囊, 操作简便、安全、费用低、并发症少, 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胆结石,胆囊炎,小切口摘除胆囊

参考文献

小切口手术 篇2

小切口日间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04例分析

【摘要】 目的总结小切口日间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技巧与经验。方法对本院小切口日间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04例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4例患者采用该术式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20 min;所有病例24 h内出院,术后复发11例,占1.35%;阴囊血肿1例,随访未见远期并发症。结论日间手术作为一个平台,具有显著的优点。对我国来讲,不但可以节约巨大的医疗资源,其优点也符合当前医疗改革的目标,将来一定会得到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

小切口;日间手术;小儿腹股沟斜疝

我院自2000年2月至2009年10月,应用小切口日间手术模式,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04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804例,其中男621例,女183例,年龄2个月~8岁,双侧174例,复发疝86例,单侧554例。手术患者均检查以下各项:①血、尿、便常规;②出凝血时间;③电解质(钾、钠、氯,必要时查钙);④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⑤心电图;⑥肝、肾功能。各项化验检查均应在手术前1~3 d或术当日完成。

1.2 手术方法 采用基础麻醉或基础麻醉+骶丛麻醉。常规消毒铺巾,于患侧耻骨结节外上方做一约1~1.5 cm横切口,年龄<4岁不切开腹股沟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提睾肌,寻找、分出疝囊,高位游离疝囊至暴露腹膜前脂肪。7号丝线贯穿缝扎,4号线结扎加固。仔细止血,检查无出血,回拉睾丸,放回精索。外环口过大时在切时保护精索条件下用4号丝线缩紧外环1~2针。皮内缝合切口。 结果

术后立即非甾体抗炎药减轻术后疼痛。麻醉清醒或术后4 h,饮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饮料。所有病例24 h内出院,出院标准:①生命体征平稳;②患者必须无恶心、呕吐,无剧烈疼痛,无出血;③患者必须由麻醉和手术医生共同签字同意出院,并告知术后回家期间注意事项及需要帮助时的联系人;④患者必须由有负责能力的成人护送并在家中照看。

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20 min;术后复发11例,占1.25%;阴囊血肿1例,再次手术止血。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几乎均为先天性,为鞘状突未闭所致。右侧多以左侧,腹压增高是疝的诱发因素,小儿腹股沟管很短,约1 cm几乎垂直地从内环通向外环。腹压增高时,冲力直接指向腹壁皮下,没有斜行腹股沟管的缓冲,制约作用因而多仰卧位,两髋常屈,外旋,外展使腹肌松弛,收缩力下降,所以婴儿期很容易发生疝。

手术年龄:由于本病基本上为先天性,故原则上在小儿出生后任何时期均可进行选择性手术治疗。一般在1岁左右手术为宜[1]。屡发嵌顿者则提前手术。

婴幼儿斜疝基本上为先天性且外环口不大,约在0.5~0.8 cm,所以通常只需单纯行高位结扎术或辅以外环口紧缩术,仅在巨大疝(疝内容物多,外环口在1.2~1.5 cm以上)或滑疝时可能行疝修补术。外环口直径大于1.0~1.2 cm时在切时保护精索条件下用4号丝线缩紧外环1~2针。对2岁以内的婴幼儿,不必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仅在外环外稍加牵引即可剥离疝囊致颈部。

[ambulatory(day)surgery]

日间手术是指选择一定适应证的患者,在1个工作日内安排患者的住院、手术、手术后短暂观察、恢复(一般数小时)和办理出院,患者不在医院过夜。国际日间手术学

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mbulatory surgery,IAAS)2003年提议,将日间手术定义为: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中完成的手术,除外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2]。

我们在医院外科内划分出部分病床作为日间手术区,统一管理,做好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随访,并保证24 h急救体制。日间手术的优点:①缩短住院等候时间和治疗时间,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治疗;②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机会降低;③降低了医疗费用:住院时间减少和医源性感染的避免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支出;④患者治疗后可以早期返回正常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日间手术改变了医疗方式,使很多变化成为可能,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变化可能还会增加。外科微创手术和麻醉学科的进步为这种治疗模式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可行性。日间手术的缺点是当患者离院后,出现术后并发症,又没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时,医院和医师所要承担的医疗风险明显加大。

目前,在美国日间手术占所有外科手术的83.5%。在英国,2003年已达到62.5%。在香港,2003年日间手术占所有外科手术的比例为42.5%。日间手术已超过1 000种,几乎涵盖所有相关科室。在国内未广泛地开展。国内住院费用较低,日间手术节约医疗费用的优越性还不太明显,可能是国内对开展日间手术不够积极的原因之一。另外,医疗机构本身对日间手术的态度、对院外护理质量的担忧、麻醉科和不同手术科室的协作,以及医疗和法律环境的好坏,都是目前影响日间手术发展的因素。

日间手术不是传统的门诊手术,也不是住院手术的简单形式。间手术作为一个平台,许多临床研究将产生于这一领域。仍有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从长远看日间手术具有显著的优点,不但治得好,还治得快。对我国来讲,不但可以节约巨大的医疗资源,其优点也符合当前医疗改革的目标,将来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

[1]叶秦秦.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应注意的问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7677.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研究 篇3

[关键词] 白内障;小切口;人工晶体

[中图分类号] R77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242-02

白内障是我国最常见最易致盲的眼病,发病率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目前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无特效药物治疗方法。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副作用少,治疗费用低,且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得以在基层医院开展应用。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施行小切口手术并植入人工晶体治疗白内障患者170例(194眼),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70例(194眼)白内障患者,其中,男93例(108眼),女77例(86眼);年龄39~76岁,平均(63.5±10.3)岁;老年性白内障155例(167眼),外伤性白内障2例(2眼),糖尿病性白内障24例(24眼),并发性白内障9例(9眼);术前视力光感~0.2;采用Emery及Little晶状体核硬度分级标准分为Ⅰ~Ⅴ级,其中Ⅲ级以下13眼,Ⅲ级51眼,Ⅳ级97眼,Ⅴ级33眼。光定位和色觉检查均正常。

1.2?手术方法

术前进行视力、眼压、光定位、色觉、A、B超等常规检查、计算角膜曲率、测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充分散瞳,常规内眼手术消毒、铺巾,采取球后及眼轮匝肌麻醉,压迫眼球以降眼压。作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在12点钟方位、距角膜缘2~3 mm做板層切口,垂直于巩膜表面的反眉弓形巩膜,用巩膜隧道刀与眼球壁平行向前,越过角膜缘血管弓,分离达透明角膜缘内1 mm,穿刺进入前房,注入黏弹剂,作连续环形撕囊,直径约5.5 mm,扩大切口,进行水分离、水分层,将晶体核游离并脱入前房娩出,大的晶体核经手法碎核。分别在晶体核后和前房内注入黏弹剂,用推助方式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将黏弹剂置换成平衡盐液,闭合切后,不用缝合。术后预防性给予结膜瓣下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

2?结果

2.1?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170例(194眼)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情况,见表1。

2.2?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70例(194眼)患者手术中发生上方虹膜损伤3眼(1.5%),后囊破裂6眼(3.1%),伴玻璃体脱出2眼(1.0%);

术后角膜内皮轻度水肿9眼(4.6%),1周内消退。

3?讨论

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尤为重要,然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硬性人工晶体植入术采用传统大切口摘除白内障,安装的是硬性人工晶体,术后散光重、并发症多,严重影响术后视力恢复。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虽然采用的是小切口手法,但是也需要特殊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设备,手术操作复杂不易被掌握,基层医院难以开展,患者无法受益。本研究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是在角膜缘内开口,是在囊外白内障摘除术的基础上,结合超声乳化技术独特的角膜内隧道切口的方法,而开创的一种新的手法,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可以很好的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投资少、容易掌握,可以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并推广,使医疗水平不发达地区的白内障患者从治疗中受益。本研究中出现上方虹膜损伤原因考虑为隧道创建过短,内切口进入前房过早,虹膜反复脱出造成;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均发生于环形撕囊不完整的患者的娩核过程。

为了减少甚至避免上述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愈率成功率,在操作技巧上,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1)手术中做巩膜切口、创建角膜缘内隧道是基础的一步,外切口一定要整齐[1],比内切口小,隧道的长度要适宜,一般在3 mm左右。要形成内长外短的梯形,保持好前方的稳定性,有利于核的娩出[2]。(2)连续环形撕囊直径要大,通常6~7 mm,撕囊口要保持完整,对预防后囊膜破裂、悬韧带断裂、玻璃体脱出非常重要,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3)手法碎核要做充分的做好水分离和水分层,以让晶体核与核周皮质分离,如果有患者的皮质遮挡住晶体核,可以用双腔管先行抽吸,不可以在晶状体没完全游离时操作,否则会造成晶体后囊膜撕裂。(4)手法碎核要用黏弹剂充分注入,以形成核后的间隙,防止圈套划破后囊[3],用黏弹剂在角膜内皮与核前方形成核前的间隙,在碎核与娩核的操作过程中保护角膜内皮和后囊膜,操作时要谨慎。(5)手法碎核要根据核的大小碎为2~4块,保证核块的横径<3 mm方可顺利娩出。(6)娩出时用晶体转核器放在晶体核的前方,让晶体核与角膜内皮有一定的空间,以保护角膜内皮[4]。总之,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操作较简单,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少,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恢复较好且快,值得在临床应用,并于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经河,邓全好,覃涛.白内障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出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微创医学,2010,5(4):363-364.

[2] 孙涛.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1,7(7):73-74.

[3] 陈宏民.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手术在复明行动中的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4):717-718.

[4] 管玉颜.手法小切口手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1,8(l2):57-58.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手术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小切口

甲状腺切除术需要在患者颈部进行切口, 严重影响美观, 尤其对年轻女性而言, 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 国内外一些学者越来越多的采用腔镜或微创来进行甲状腺切除术, 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切口的美观效果, 也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尽快接受手术, 以免延误病情。自2011年5月~2013年12月期间对75例甲状腺肿物患者采用小切口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 经患者同意后75例患者进行正常切口手术, 现将手术方法结果进行总结,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0例患者中男89例, 女81例, 平均年龄45.5岁, 年龄在18~79岁之间。病情在1个月~51年之间, 平均为7.6年, 均以颈部肿大或肿块为准, 术前均已进行颈部CT或彩超检查, 并发现有甲状腺明显结节, 结节直径在9.8~62 mm之间, 平均为35 mm。术前分别向患者介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和正常切除手术, 并由患者参考医嘱后, 自行选择一种方式。

1.2 方法

对照组75例患者均采用小切口颈部甲状腺切除术, 颈部局部麻醉。切腺时应注意, 在分离腺体与气管的粘连时不能超过两侧食管沟、气管, 切口缝合使用皮内缝合或单纯皮下缝合。术后定期进行随访。方法为:在胸骨柄上2cm处沿皮纹方向切开约4~6 cm长的皮肤切口, 但切记不可超过患者的胸锁乳突肌中线, 不横断颈前肌群, 自颈白线分离肌肉至腺体, 向两侧牵开肌肉, 充分显露腺体, 游离结扎、切断病变腺叶的上、下极动静脉, 分离出腺体的峡部, 并将其切断并结扎, 再显露气管, 将其向两侧牵开, 分离腺体与气管间的组织, 自气管前切除病变组织, 保留腺体背和适当厚度的腺体组织。观察组75例患者采用普通手术方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乎术指标进行观察, 包括手术时间、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并且随访1年, 对切口颈部感觉和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进行比较显示:观察组75例患者出院初期效果良好, 1年后1例复发, 手术时间为 (81.2±22.5) min, 引流量 (32.4±13.9) ml, 术中出血量 (25.1±13.2) ml, 住院时间为 (7.9±2.4) d;对照组75例患者全部康复, 手术时间为 (109±21.9) min, 引流量 (22.6±13.2) ml, 术中出血量 (19.9±9.8) ml, 住院时间为 (4.9±1.2) d。

3 讨论

手术较传统方法相比: (1) 术中逆行切除甲状腺, 充分应用吊线, 形成张力, 可尽量减少对术后疤痕暴露方面的要求。 (2) 术中皮肤切口随创伤的相对较小而相应缩小, 出血少, 对患者全身的干扰和影响小, 术后恢复较快, 出院时间相对缩短。 (3) 切口小, 与普通手术不同的是, 小切口手术术后颈部切口相对平整, 术后颈前皮肤与肌肉的粘连轻, 颈前肌群不横断, 避免了横断肌前肌群后的再缝合, 采用皮内缝合, 疤痕小而细, 而正常的缝合则还是疤痕扭曲, 极为难看, 小切口的美容效果明显。 (4) 甲状腺切除方式改变, 现今选择中间人路, 而传统方式则为先结扎上中下血管, 切除腺叶时尽量在背部腺体内进行, 可以很好的保护甲状旁腺果及喉部神经[1]。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操作简单, 适于在各类医院开展, 但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和过于肥胖者不宜进行小切口手术。临床试验证实, 小切口手术后患者颈部没有明显疤痕, 并发症少。但小切口切除的甲状腺结节一般在6 cm以下, 不宜过大。另外, 为防止出现损伤周围器官的不良事件, 小切口手术需由对甲状腺解剖熟练掌握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对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进行治疗, 临床疗效较好, 安全简捷, 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切口关观, 具有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 采取小切口, 完成甲状腺切除术,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手术切口小, 影响美观程度小, 并发症少, 出血少, 患者住院时间缩短, 恢复快, 安全可行, 不需特殊器械及设备, 在基层医院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篇5

摘要:目的 探讨与分析产妇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青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腹部手术切口处进行每日30min的短波紫外线灯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采用青霉素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紫外线;青霉素;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

脂肪液化是手术伤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切口处脂肪较多并采用电刀手术时,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层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受阻,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导致切口愈合不良。本文选取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4例,对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治疗并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4例,年龄19~65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分别给予青霉素和紫外线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腹部手术治疗中均采取无菌操作,术中所用医疗器械均进行高压消毒。对照组患者采用有一定剂量的青霉素与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30min/d左右的紫外线照射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

1.3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手术切口处无渗液溢出,无红肿疼痛和不适症状,切口完全愈合;显效:患者切口处伴有轻微红肿疼痛,无渗液溢出,但适度按压会有少量澄清渗液流出,切口基本愈合;有效:手术切口处伴有轻微红肿疼痛,切口表面有少量渗液流出,切口部分愈合;无效:患者切口处症状没有消失,无任何愈合征兆,大量渗液流出,并伴有红肿疼痛症状。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进行分析,采用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方法治疗,经治疗后,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为(4.87±1.75)d,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为(9.56±3.47)d,两组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从上表中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3%,其中治疗组痊愈25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18例,无效6例,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临床手术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在妇产科各类手术治疗中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较高[1]。这种并发症的诱因与肥胖有着密切关系。由于肥胖妇女的脂肪大多集中在腹部,使得手术操作有一定的难度,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易导致切口感染,引起炎症,最终导致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当然,造成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因素有很多。而在妇产科手术中,电刀操作是诱发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电刀产生的高温会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层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造成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最终导致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

在本文研究中,通过采用青霉素和紫外线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疗效显著,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4.87±1.75)d,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9.56±3.47)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明显由于对照组8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紫外线联合青霉素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对于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采取有效处理措施以促进切口愈合。本文采用紫外线和青霉素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小切口手术 篇6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腔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28-02

目前,手术治疗是促进甲状腺结节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的美观性较佳,能够最大程度地缩小颈部瘢痕面积。本文通过对2013年全年本院收治的105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行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以及传统手术治疗,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现将详细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本院的105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105例患者中接受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为40例,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有65例。本次研究对象均被诊断为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甲状腺肿块最大径均未超过4厘米;所有患者甲状腺功能均未出现异常,均存在手术指征;所有患者均不存在重要脏器病变,具有麻醉手术耐受性;所有患者颈部均未接受过手术治疗或者放射性治疗。本次研究排除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排除身体状况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甲状腺功能不正常者;排除颈部曾经接受过手术或放射性治疗的患者。本次研究对象均为自愿接受参加调查工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块最大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传统手术

常规术前准备,给予患者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或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引导患者取正确手术体位,于患者胸骨切迹上方2厘米位置行6至8厘米大小的横行切口。根据传统手术操作步骤,利用超声刀对患者血管以及腺体进行处理。针对单侧型病灶,实施腺叶切除或者给予次全切除术治疗。针对双侧病灶患者,实施一侧次全对侧大部分切除术或者给予双侧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将标本及时移交至病理检查部门进行检测。放置引流管,利用批内缝合线将患者皮肤缝合。

1.2.2腔镜辅助

进行常规术前准备,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引导患者取平卧位,使其头部稍微向后倾斜,选择患者胸骨切迹上1厘米位置行一个2厘米大小的横形切口。上下对患者颈部皮瓣进行上下适度分离,将白线切开,使甲状腺外科被膜得到暴露。采用专门的拉钩构建操作空间,与30度视角下依靠5毫米腔镜利用超声刀实施操作,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步骤以及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保持一致,将标本移送至病理检查部门进行检查。得到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之后,放置引流管,对患者皮肤做缝合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3.0数据软件包开展组间数据分析处理工作,通过t和X2进行组间数据检验,若P<0.05,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腔镜辅助组40例患者中接受单侧甲状腺手术的患者有23例,接受双侧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为17例;传统手术组65例患者行单侧手术的有35例,行双侧手术的有30例。两组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手术范围基本一致,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辅助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手术组,患者住院费用也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但是腔镜辅助组患者的引流量以及引流时间比传统手术组要短,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辅助组患者术后切口美容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患者满意度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出血等术后并发症。

3.讨论

传统甲状腺手术很容易会给患者颈部位置留下严重的横形瘢痕,影响美观性的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腔镜辅助甲状腺小切口手术产生的切口相对较小,不会给患者留下太明显的瘢痕,其创伤性较轻,且患者在接受手术后的康复速度较快,该手术尤其适用于病灶小于等于4厘米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许吟枫,陆国强.小切口甲状腺手术常规显露保护喉返神经189例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 2011,14(06):66-67.

[2]高力.改良Miccoli术式内镜甲状腺手术[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8(08):17-18.

小切口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5 月至2015 年8 月来我院眼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85 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分为观察组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93 例与对照组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 92 例。其中, 观察组中共137 只眼患白内障, 男43 例59 眼, 女50 例78 眼;年龄56~81 岁, 平均 (61.24±3.12) 岁;患者病程0.5~11 年, 平均 (3.94±0.72) 年;根据LOCS Ⅱ晶状体混浊分类标准对患者的晶体核硬度进行分级后, 患者核硬度均在Ⅲ~Ⅴ级。对照组中共有142 只眼患白内障, 男40 例62 眼, 女52 例80 眼;年龄58~79 岁, 平均 (63.04±3.06) 岁;患者病程0.5~10 年, 平均 (4.01±0.69) 年;根据LOCS Ⅱ晶状体混浊分类标准对患者的晶体核硬度进行分级后, 患者核硬度均在Ⅱ~Ⅲ级。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 术前先给予复方托吡卡胺眼药水为患眼散瞳, 采用2% 的利多卡因对球周进行表面麻醉, 再轻压眼球3~5 min以降低眼压, 软化眼球;术中要从上方角膜缘开始, 以穹窿为基底将球结膜剪开, 并迅速给予烧灼止血, 然后在其角膜缘后约2 cm处用巩膜隧道刀将患者的半层巩膜切开, 其刀口长度6~7 cm, 再向内做巩膜隧道至透明角膜内约1 cm, 然后将粘弹剂注射入前房, 9 点方位处的角膜缘做一约1 cm的穿刺作为手术的辅助切口, 并用自制而成的作截囊针状的连续撕囊, 常规进行核皮质的水分离的同时, 再次用巩膜隧道刀将其巩膜隧道的切口扩大, 直至大于内口方可停止, 将晶状体核旋至房前, 根据患者晶状体核的大小进行手法劈核, 一般将其劈至2~3 块, 再用晶体圈将晶状体核从晶状体内核的下方缓慢地托出切口, 将残余皮质及粘弹剂用吸引针清理干净后, 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 仔细检查其切口有无渗漏, 若有渗漏则将切口用1~3 针进行缝合, 若不存在渗漏, 则无需缝合, 然后将结膜归为后进行电凝;将妥布霉素及地塞米松等在球结膜下进行注射, 并为患者戴上眼罩, 预防感染。对照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 其术前的处理措施及巩膜切口与观察组患者一致, 但是其晶状体核是通过原位超声乳化吸出, 非手法取核, 在清除皮质时要将巩膜隧道切口扩大约5.5 cm, 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后, 将残余皮质及粘弹剂用吸引针清理干净, 并仔细检查其巩膜处的切口是否密闭, 注意预防感染。

1.3 评价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对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有无改善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比较, 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恢复稍优于对照组患者,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与术前比较, 对照组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数、细胞密度及六角型细胞所占比例等角膜细胞改善情况均显著低于观察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白内障是导致中老年患者的行动不便的重要疾病之一,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 应用于眼科疾病的治疗的超声乳化技术, 被医生和患者广泛接受。但超声乳化手术适用于LOCS Ⅱ晶状体混浊分类标准中Ⅰ ~ Ⅲ级的硬核, 但对于Ⅳ、Ⅴ级的患者并不适用, 因为在乳化过程中由于时间延长或能量提高等原因, 术中极易导致患者的眼内组织发生损伤;另一方面, 超声乳化技术不仅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而且超声乳化器材价格昂贵, 不易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较超声乳化手术,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不仅对患者眼组织损伤小, 术后恢复快, 安全性更高, 而且能够缩短手术时间、节约治疗费用, 最重要的是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不受患者晶状体核硬度的影响, 另外,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还具有切口自闭性好, 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稳定性高等优点, 适用人群更为广泛, 比较容易在基层医院中开展。本研究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观察比较发现,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状况无明显差异, 但术前、术后比较患者改善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一研究结果与史天禹[3]、郑开兰[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 超声乳化手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白内障各有其优势, 但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更容易在医院中开展, 其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等优势更易被患者接受;而超声乳化手术随限制较多, 但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善作用显著, 因此, 临床治疗白内障应根据医院条件、患者疾病状况及接受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最佳术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手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为白内障的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参考和依据。方法 将185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分为观察组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93例与对照组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 92例,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后预后均良好, 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术前的角膜内皮细胞数、细胞密度及六角型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观察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超声乳化手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白内障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不仅更安全可靠, 简单易行, 而且还能够节约费用,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小切口手术

参考文献

[1]王晓华, 张新, 蒋渝.小切口劈核术在硬核性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09, 30 (6) :855-857.

[2]费玉喜, 张志娟, 吴春松, 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 2013, 13 (2) :34-36.

[3]史天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 2015, 24 (2) :348-349.

小切口手术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98例 (106眼) , 男42例 (48眼) , 女56例 (58眼) ;年龄48~87岁, 平均71岁。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92眼, 并发性白内障14眼。术前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胸片、血压、视力、眼压、光定位、色觉、角膜曲率、眼科A/B超检查, 以SRK-Ⅱ公式计算出所需人工晶体屈光度。

1.2 手术方法

术前1 h复方托比卡胺滴眼液散瞳, 术前30 min肌注安定10 mg, 0.5 %爱尔卡因滴眼液结膜囊内点3次, 每次1~2滴, 开睑器开睑, 2 %利多卡因结膜下注射, 做上直肌牵引缝线, 做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 巩膜表面烧灼止血, 角膜缘后1.5~2.0 mm做反眉型巩膜隧道切口, 长约6.5 mm, 3点或9点位用穿刺刀于颞侧做长约2.0 mm侧切口, 并注入黏弹剂, 自主切口穿刺进入前房, 扩大内切口至约6.5 mm, 信封式截囊或连续环形撕囊, 水分离、转动晶体核至前房, 圈核器娩核, 双腔管注吸皮质, 经侧切口注吸切口下方及其余残留皮质, 前房再次注入黏弹剂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或睫状沟, 调位、置换黏弹剂, 水密切口。术毕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5 mg、地塞米松2.5 mg, 单眼敷料遮盖。术后抗生素口服3 d, 以预防感染及炎症反应。术眼滴典必殊眼液、双氯芬酸钠眼液, 每日4~5次, 持续4周。

2结果

术中5眼后囊破裂、占4.7 %, 其中3眼玻璃体脱出、占2.8 %, 是由于术眼翼状胬肉、角膜病变影响视线, 误吸致后囊破裂。其余101眼均通过侧切口吸除残留皮质, 在注吸过程中前房充盈良好, 其充盈程度明显优于通过主切口操作;注吸同时可以通过侧切口调节术眼角度, 便于观察、彻底吸除残留皮质, 术中观察皮质吸除彻底、干净、后囊膜完整;术毕切口密闭, 无渗漏, 前房形成良好。术后第1天观察切口无渗漏, 前房形成良好, 房闪 (±) 或 (+) , 散瞳后经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无皮质残留。

3讨论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 通过主切口由于注吸针头活动范围的限制, 不易接触到切口下方皮质, 吸除有困难, 但是切口下方皮质是否清除干净, 又极其重要, 因为它可能会下沉到中央影响视力, 而且残留的晶体皮质还可刺激虹膜产生炎症反应, Chee认为人工晶体前膜的形成就与残留皮质有相当关系[3]。采用12点位注吸针头抽吸, 由于切口不能紧密包裹注吸针头, 房水渗漏, 致前房浅、前房不稳定, 后囊膜前后涌动, 导致误吸、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 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如果先植入人工晶体, 利用襻的旋转松解切口下方残留皮质, 然后再吸除, 这样用时长, 过多旋转会损伤囊膜、悬韧带和虹膜, 加重术后反应, 从而影响手术效果。本法与以上两种方法比较, 清除率最高[3]。

采用侧切口注吸皮质, 切口与注吸针头紧密相贴, 由于主切口密闭性好, 故前房及囊袋充盈好, 提供了充裕的操作空间, 注吸针头不易接触到后囊膜, 从而大大降低了后囊破裂的机率, 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 提高了手术清除率, 接近超声乳化的手术效果。侧切口制作方便[4], 无需特殊器械, 松解作用可适量消除主切口造成的散光, 也有利于手术结束时形成前房;侧切口本身无需缝合, 一旦发生渗漏, 可在其周围注水来密闭。

因此利用侧切口吸除小切口白内障术中残留皮质彻底、安全、简捷、易掌握, 侧切口制作简单, 不会增加手术成本,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经侧切口注吸残留皮质的效果。方法: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98例 (106眼) , 术中采用经侧切口注吸残留皮质。结果:98例 (106眼) 中, 5眼后囊破裂 (4.7%) , 其中3眼玻璃体脱出 (2.8%) , 是由于视线差、误吸所致。其余101眼均通过侧切口吸除残留皮质, 注吸时前房充盈好、吸除残留皮质彻底、安全、易掌握、无需特殊器械, 术后第1天散瞳后经裂隙灯检查无晶体皮质残留。结论:经侧切口吸除残留皮质彻底、安全、易掌握、清除率高, 且侧切口制作简单,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小切口,白内障,侧切口,残留皮质

参考文献

[1]张效房, 吕勇, 马静, 等.介绍一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0, 22 (5) :501-502.

[2]吴仲新.适于基层医院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1999, 21 (6) :614.

[3]陈樱, 喻长泰.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切口下皮质处理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0, 18 (5) :284-285.

小切口手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至2008年8月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腺瘤患者76例, 其中男48例, 女28例;年龄19~48岁, 平均 (34.3±13.2) 岁;入选的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临床研究, 且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全组患者颈前均有包块, 多无明显症状。少数有咽异物感, 颈部有压痛, 无声嘶及呼吸困难。体检多在甲状腺区触及单个或多个随吞咽上下活动的包块, 无压痛, 边缘清, 无搏动, 包块大小直径存0.5~4cm。甲状腺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腺瘤, 并查血T3、T4了解甲状腺功能均无异常[2]。

1.3 手术方法

将7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按照术后方法分为一般手术组和改良小切口手术组, 每组各38例,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的患者均行三大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B超颈部包块检查。采用局麻强化。一般手术组:患者全部采用颈丛阻滞麻醉, 取颈前弧形横切口。距胸锁关节2cm, 2端达胸锁乳突肌外缘, 并可适当向患侧延长。采用高频电刀在颈前筋膜和颈阔肌间隙游离皮瓣。上至舌骨水平。下达胸锁关节上缘。切开颈白线, 向两侧牵开颈前肌。游离甲状腺叶。根据肿瘤大小、位置、数量确定切除范围。单发腺瘤采取以肿瘤为中心的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 多发腺瘤行腺叶的全切除。术毕置硅胶引流管经切口下方引出[3]。改良小切口手术组:于锁骨上1~2cm设计平行切口, 以两锁骨交界处为切口中心点。单侧甲状腺腺瘤切口长4cm, 双侧甲状腺腺瘤切口长6cm。切口处皮下注射05%肾上腺素生理盐水10~20m L。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沿皮下与颈前肌群的疏松结缔组织分离, 上至甲状腺上极以上0.5~1cm, 下达甲状腺下极以下0.5~1cm。沿颈正中线切开颈白线, 不结扎、不切断颈前静脉, 变异者断横, 不切断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腺肌, 仅向两侧用皮钳牵开。显露甲状腺, 观察腺瘤性状, 必要时先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将显露之腺瘤用10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 吊起并分别于瘤体四周钳夹, 尔后切下包括部分正常甲状腺组织在内的一侧甲状腺腺瘤。羊肠线缝合修复甲状腺残面。如为双侧腺瘤, 同法处理对侧。彻底止血后直接关闭切口, 无创缝合线皮内缝合, 略加压包扎切口。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比较

经过积极的治疗, 改良小切口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 (83.4±19.2) min, 术中出血量平均 (12.9±7.4) m L, 术后住院时间平均 (4.8±1.2) d。一般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 (113.4±22.5) min, 术中出血量平均 (23.4±12.5) m L, 术后住院时间平均 (3.4±1.1) d。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改良小切口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一般手术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可见表1。

2.2 术后随访

改良小切口手术组患者的切口疤痕较一般手术组患者的切口疤痕明显变小, 而且美观。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可发生任何年龄, 多发于40岁以上女性, 是颈部最常见的肿瘤, 良性多见, 恶性较少, 少数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腺瘤病程缓慢, 有的在数年以上。多数为单发, 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 边界清楚, 质地较周围甲状腺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无压痛, 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无任何不适症状, 肿瘤直径一般在数厘米, 巨大者少见。甲状腺核素显像表现为“冷结节”, 有少数患者因瘤内出血瘤体会突然增大, 伴胀痛;有些肿块会逐渐吸收而缩小;有些可发生囊性变。病史较长者, 往往因钙化而使瘤体坚硬;有些可发展为功能性腺瘤[4]。巨大瘤体可产生部分邻近器官受压征象, 但不侵犯这些器官。有少数患者因瘤内出血瘤体会突然增大, 伴胀痛;有些肿块会逐渐吸收而缩小;有些可发生囊性变。甲状腺腺瘤须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癌相鉴别。一般来说甲状腺肿多呈普遍肿大, 多呈多发结节, 有流行区域, 与甲状腺腺瘤相比,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单发结节无完整包膜, 界限不清楚。甲状腺癌表现为甲状腺质硬结节, 表面凹凸不平, 边界不清, 颈淋巴结肿大, 并可伴有声嘶、霍纳氏综合症等。当代多数学者推荐本病应首选手术治疗, 尤其对于结节有可能恶变者, 更应早期手术治疗。理由是:手术治疗腺瘤的疗效确切, 并发症少。对于合并有甲亢的腺瘤, 应充分控制甲亢症状, 基础代谢率基本正常后方可实施手术切除, 以增加手术安全性, 减少并发症。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手术,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较原来大大缩短及减少, 且手术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2]。

综述所述, 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手术,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较原来大大缩短及减少, 且手术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术后并发症少, 临床治疗和美容效果均较好,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本文对38例甲状腺腺瘤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治疗。结果经过积极的治疗, 改良小切口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 (83.4±19.2) min, 术中出血量平均 (12.9±7.4) mL, 术后住院时间平均 (4.8±1.2) d。一般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 (113.4±22.5) min, 术中出血量平均 (23.4±12.5) mL, 术后住院时间平均 (3.4±1.1) d。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改良小切口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一般手术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手术,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较原来大大缩短及减少, 且手术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术后并发症少, 临床治疗和美容效果均较好,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改良小切口

参考文献

[1]周晓军, 刘晓红.甲状腺腺瘤病理诊断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 2006, 21 (4) :294~296.

[2]徐少华.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32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1) :1955.

[3]吴飞.小切口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7) :178.

高龄白内障患者小切口手术疗效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71例 (共123眼) 高龄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34例, 女37例, 年龄在76~9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87.501±0.141) 岁。将123 眼随机分为研究组 (55 眼) 和超乳组 (68眼) 。研究组, 平均年龄为 (88.501±0.151) 岁;超乳组, 平均年龄为 (88.602±0.161) 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术前准备将血压和血糖分别保持于140/90mmHg、8.0mmol/L水平之下。

1.3 手术过程研究组:切口做成弧型垂直[5-6]。长约5.1 mm, 3.1 mm穿刺刀刺入前房, 前房内注入黏弹剂, 撑起前房, 截囊后水分离、水分层, 将少许黏弹剂或平衡盐液由核边缘注入核后, 尽量使核完全脱位于前房, 用晶状体套环入核后托起的同时轻压切口后唇娩出;前房囊袋内注入黏弹剂, 植入PM-MA人工晶状体;10-0尼龙线间断缝合角膜缘切口l针, 并进行术后抗炎处理。

超乳组:切口做成弧形垂直切口, 长约4.9 mm, 3.1mm穿刺刀刺人前房, 前房内注入黏弹剂, 撑起前房, 截囊后水分离、水分层, 先把晶状体核表面的皮质吸取干净。在核上刻蚀一条深沟槽, 然后自刻蚀沟向赤道部乳化, 同时用裂核钩自晶状体核赤道部向超声乳化头方向劈裂晶状体核, 使核一分为二, 然后吸住其中一块碎核进行乳化吸出, 直至核及皮质乳化吸出。乳化过程, 维持负压151-181 mmHg, 流速25 mL/min, 能量31%~51%。前房囊袋内注入黏弹剂, 植入PMMA人工晶状体。视切口闭合情况不缝或缝I针。并进行术后抗炎处理。

1.4 观察指标对患者术后1天、术后7天、术后14天的视力、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情况、术中并发症等指标进行随访观察。角膜水肿分级标准参考Kongsap等的标准。见文献[5]。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处理, 视力、细胞计数用±s表示, 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比较由表1可见, 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2.2 术后角膜水肿比较术后研究组和超乳组分有42眼和54眼发生角膜水肿。研究组和超乳组之间发生I级、II级及III级角膜水肿的眼数无显著差异 (χ2=0.81, P>0.05) ;但研究组发生III级的比例16.7% (7/42) 少于超乳组24.1% (13/54) 。见表2。

2.3 研究组和超乳组患者角膜水肿术后消退时间比较由表3可见, 研究组患者角膜水肿术后消退时间快于超乳组, 其中术后1天消退的眼数研究组多于超乳组 (χ2=6.45, P<0.05) 。

2.4 研究组和超乳组内皮细胞计数术后研究组和超乳组内皮细胞计数分别是 (2 341±238) 个和 (2 181±282) ,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研究组和超乳组并发症比较研究组3眼出现后囊破裂, 全部是在吸除皮质时出现。超乳组后囊破裂4眼, 出现于核乳化后期, 另有4眼发生晶状体悬韧带断裂 (部分) ;2组患者术中都没发生核坠入玻璃体腔。

3 讨论

遗传、生理性老化、营养不良以及外伤等诸多因素都可引起晶状体发生改变进而出现混浊。也即白内障[7-10]。白内障患者由于光线无法正常清晰投射于人眼部的视网膜, 导致患者无法清晰地看物, 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生活质量。

白内障治疗目前更倾向于手术。白内障手术时会植入人工晶状体, 由于PMMA相容性较好, 不可折叠 (光学切面为4.90~5.90 mm) , 且价格便宜, 用于高龄白内障患者临床效果比较佳。对欲行PMMA植入的患者, 由于要考虑老年患者的安全和是否可以耐受, 因此摘出白内障的方法比较重要。

有研究显示, 对高龄白内障人群术中采用小切口方式手术, 其对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效果和超声乳化方式的效果相似, 但其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程度相对较轻, 且角膜水肿消退时间比较快, 且并发症较少。Kongsap等国外学者研究认为, 对高龄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时, 要重点考虑手术的安全性和老年人群对手术的耐受程度。Kongsap等对数名罹患有白内障的高龄研究对象进行小切口手术, 结果发现研究对象对该手术耐受良好, 且视力恢复比较佳, 同时术中出现的并发症比较少。研究者认为该手术效果比较佳。适合高龄患者[5]。

有人研究此热点[11,12]。国内有学者进行回顾研究发现, 所有28例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其手术都成功完成, 术后随访统计, 患者视力恢复良好, 并发症较少, 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研究者认为超高龄白内障人群小切口手术安全性和疗效都很好, 且比较实用, 方便易行。

本研究数据显示, 研究组和超乳组患者术后1天、7天、14天视力恢复情况接近;术后研究组发生III级角膜水肿的眼数少于超乳组;研究组患者角膜水肿术后消退时间快于超乳组。研究组和超乳组内皮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同时研究组并发症较少。这和以上的研究结果相接近。这说明对白内障人群, 尤其是高龄患者采用小切口切除, 其总体临床效果比较好, 且术中由于做的切口较小, 因此其角膜反应程度较轻, 不良反应比较少, 安全性也相对较高, 尤其适合高龄不易耐受手术的患者。

参考文献

[1]李凤荣, 赵家良, 陆宏等.我国九省眼病调查中北京市顺义区5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和手术状况的调查[J].中华眼科杂志, 2012, 48 (3) :211-218.

[2]唐炉高, 费玉喜.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在青光眼术后高龄白内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06 (30) :62-63.

[3]李丹丹, 刘伟, 梁娟, 等.硬核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术临床效果比较[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1, 17 (1) :68-70.

[4]马云成, 王玖玲, 周丽霞等.维吾尔族高龄白内障小切口非超乳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9) :188-189.

[5]Kongsap P.Superior subconjunctival anesthesia versus retrobulbar anesthesia for manual small-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in a residency training program: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lin Ophthalmol.2012;6:1981-1986.

[6]朱震奇.两种不同小切口术式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6) :64-66.

[7]Gonen T, Sever O, Horozoglu F, Yasar M, Keskinbora KH.Endothelial cell loss:Biaxial small-incision torsional phacoemulsification versus biaxial small-incision longitudinal phacoemulsification[J].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12, 38 (11) :1918-1924.

[8]谈群华.高龄白内障患者非超乳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12) :44-45.

[9]刘向东, 周晓东, 刘湘萍, 等.难治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12, 2 (z2) :19-21.

[10]DeCroos FC, Chow JH, Garg P, Sharma R, Bharti N, Boehlke CS.Analysis of resident-performed 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MSICS) :an efficacious approach to mature cataracts[J].Int Ophthalmol.2012;32 (6) :547-552.

[11]郝黎, 李媛, 侯习武, 等.超高龄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手术的临床效果[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2, 34 (9) :668-67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可管理安全业务 下一篇:阑尾切除术切口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