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抑制剂(精选七篇)
4抑制剂 篇1
肠促胰素类药物是否会增加急性胰腺炎风险这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包括二肽基肽酶-4 (DPP-4) 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类似物。为了探讨DPP-4抑制剂使用与急性胰腺炎风险之间的关系, 来自台湾药害救助基金会的Fei-Yuan Hsiao教授及其团队利用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研究资料库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7月的Drug Safety杂志上。
该研究是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2000—2011年从一个2型糖尿病研究队列中确认了1957例急性胰腺炎病例 (因急性胰腺炎住院治疗患者) 和7828例年龄、性别、入组时间匹配的对照者。利用多元条件回归模型评估DPP-4抑制剂使用与急性胰腺炎风险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DPP-4抑制剂使用时间进行敏感性分析。该研究发现, 既往和当前DPP-4抑制剂使用者的急性胰腺炎风险与那些非DPP-4抑制剂使用者相似。敏感性分析中, 不同疗程DPP-4抑制剂使用者的急性胰腺炎风险也相似。
此外, Hsiao教授等发现胆结石、酒精相关性疾病、高三酰甘油血症、胰腺疾病和糖尿病并发症严重性指数 (DCSI) 较高的患者, 急性胰腺炎校正风险显著增加。该研究提示, 基础疾病和糖尿病严重程度与急性胰腺炎风险有关, 而DPP-4抑制剂使用与急性胰腺炎风险无关。
4抑制剂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接诊的86例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通过运动及饮食干预,血糖仍控制不理想。排除标准:合并内分泌疾病者;存在肝、肾、心、肺疾病者;贫血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3):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38~69岁,平均(55.21±6.43)岁,病程1~9年,平均(2.1±1.6)年;观察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40~68岁,平均(54.58±5.64)岁,病程1~13年,平均(2.9±1.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阿卡波糖(国药准字H20020202),剂量50 mg/次,3次/d,与3餐同服,4周为1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组:口服西格列汀(注册证号H20100050),剂量100 mg/次,1次/d,4周为1疗程,共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3疗程后,分别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和餐后2 h静脉血,进行FPG(空腹血糖)、2h PG(餐后2 h血糖)和Hb Alc(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比较两组治疗3疗程后的血糖达标率,FPG≤7.0 mmol/L或2h PG≤10.0 mmol/L为血糖达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进行数据比较,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指标
两组治疗前的FPG、2h PG、Hb Alc指标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FPG、2h PG、Hb Alc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降幅更大,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血糖达标率
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有38例患者的血糖达标,达标率为88.37%,对照组血糖达标29例,达标率67.44%,观察组的血糖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不良反应
用药过程中,观察组有2例出现轻度胃胀气,经控制饮食后,症状逐渐消失,观察组未出现低血糖、胃肠不适、头痛等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临床研究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胰岛素β细胞功能衰竭、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等因素有关。糖尿病的基础病理特征就是血糖水平升高,机体若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则容易引起多器官慢性并发症,病情严重时甚至可导致脏器功能衰竭,造成患者残疾或死亡[3]。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九成以上的糖尿病都为2型糖尿病,本病的病理特征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加重、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胰岛素抵抗会使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减少,使α细胞的胰升糖素分泌增加,造成胰升糖素与胰岛素比例失衡,增加血管病变风险。有效降低血糖并使其维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对于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口服降糖药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手段,平稳、有效地降低血糖,并长期维持血糖的达标状态是治疗糖尿病的理想目标。DPP-4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降糖药物,其能够有效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并且该药物的安全性较好,不会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胰升糖素样肽-1是机体摄入营养时所释放的一种肠促胰岛素,其在体内存在的形态极不稳定,容易被DPP-4降解。DDP-4抑制剂能够与DPP-4结合,形成DPP-4复合物,使DPP-4失去活性,从而阻止胰升糖素样肽-1被降解,增加胰升糖素样肽-1浓度,进而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另一方面,DPP-4抑制剂还能够对胰岛α细胞发挥调节作用,促使胰升糖素水平降低,纠正胰升糖素与胰岛素的失衡状态,通过血糖的双向调节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4]。阿卡波糖也是临床使用较多的降糖药物,其能竞争性地抑制葡萄糖苷水解酶,阻止蔗糖、多糖向葡萄糖转变,减缓机体对糖的吸收,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效果[5]。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均明显降低,但应用DDP-4抑制剂的观察组降幅更为明显,并且在血糖达标率方面,观察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DD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对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控制效果比阿卡波糖更好。治疗期间,除对照组有2例出现胃肠不适外,其他患者均未发生低血糖、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说明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好,不易发生低血糖,这可能是因为西格列汀刺激胰岛素分泌具有血糖依赖性特点,所以在用药过程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低。Hb Alc是临床评估长期降糖疗效的主要指标,该指标能够反映近3个月内血糖平均水平,其是血糖控制是否达标的金标准,同时也是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可靠指标。Hb Alc水平越高,糖尿病患者患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越高。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Hb Alc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降幅比对照组更明显。说明对于Hb Alc的控制,西格列汀比阿卡波糖的效果更好,也间接反映出西格列汀长期控制血糖达标的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DDP-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有效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长期血糖控制效果良好,且无低血糖等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降糖药物。
参考文献
[1]杜姝姗,周婷婷,郭常辉,等.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利格列汀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5,21(8):696-699.
[2]周迪军,孙文利,丁蓉,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5):84-86.
[3]李雁,李融.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4,54(12):94-96.
[4]张儒雅,陆菊明.DPP-4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1):1-4.
[5]李军,唐川,薛耀明,等.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与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比较研究—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2):222-225.
4抑制剂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64例, 女36例, 年龄42~66 (52±8.4) 岁;病程0.8~6.6年, 体质量指数 (BMI) 为25~41kg/m2,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为7.5%~10.2%。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且排除应激反应、肝肾功能异常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导致的血糖升高。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血糖指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性护理干预, 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 (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 0.25g/次, 3次/日;口服格列美脲片 (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有限公司) 2mg/次, 1次/日;治疗组口服二甲双胍 (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 0.25g/次, 3次/日;口服DPP-4抑制剂 (沙格列汀,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5mg/次, 1次/日。两组均接受3个月的临床治疗, 治疗期间密切关注血糖变化情况, 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3观察指标
(1) 血糖指标:空腹血糖 (FPG) 、餐后2h血糖 (2h PG) 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 (2) 胰岛功能指标:空腹胰岛素及口服75g葡萄糖2h后胰岛素、空腹胰高血糖素及口服75g葡萄糖2h后胰高血糖素; (3) 药物不良反应:血糖<2.8mmol/L, 或出现心慌、乏力、出汗、手颤及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治疗后, 两组FPG、2h PG、Hb A1c水平均有所下降, 但治疗组血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胰岛功能比较
治疗后, 两组空腹胰岛素及服糖后2h胰岛素水平、胰高血糖素及服糖后2h胰高血糖素水平均有所改善, 但治疗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2.3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 对照组出现低血糖5例 (10.0%) , 治疗组为1例 (2.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2例 (4.0%) , 治疗组为3例 (6.0%) , 差异无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 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常规口服降糖药物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糖异生和糖原分解, 增加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度和敏感性, 还可以降低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速度, 避免餐后血糖的飙升, 从而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3]。但当胰岛功能出现减退时, 部分患者单独口服二甲双胍控制血糖的效果并不理想[4]。因此, 联合其他降糖药物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有关研究表明, 传统的降糖药物对胰岛β细胞功能无明显的保护作用, 胰岛β细胞功能的进行性减退也就得不到逆转, 使得部分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 而加大降糖药物的口服剂量则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率增高和体重增加等问题[5]。DPP-4抑制剂为一种新型的口服降糖药, 可通过抑制DPP-4的活性降低GLP-1的降解速度, 延长GLP-1的作用时间, 从而发挥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 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作用, 进而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6]。本研究显示, 采用DPP-4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控制血糖的治疗组, 其血糖指标和胰岛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单独采用二甲双胍治疗的对照组 (P<0.05) , 低血糖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这说明DPP-4抑制剂能够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逆转胰岛功能的减退, 从而降低因过度服用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症状, 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采用DPP-4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DPP-4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 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 治疗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沙格列汀治疗, 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及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 两组FPG、2h PG、Hb A1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 但治疗组血糖控制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后, 治疗组空腹胰岛素、服糖后2h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胰高血糖素、服糖后2h胰高血糖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DPP-4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可显著改善胰岛功能, 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DPP-4抑制剂,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
参考文献
[1]陆菊明, 张儒雅.DPP-4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1, 27 (1) :101-104.
[2]李嫚, 赵伟.DPP-4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 2015, 46 (6) :65-67.
[3]陆祖谦.双胍类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治疗价值的重新认识[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0, 8 (4) :33-38.
[4]郑梓强, 罗森华, 李文婷.不同胰岛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 2015, 15 (7) :61-63.
[5]宋崟, 任耘.DPP-4抑制剂单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天津药学, 2014, 26 (1) :62-64.
4抑制剂 篇4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西格列汀,干预治疗,胰岛细胞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指血糖超过正常值,但是还未达到糖尿病标准[1],是介于正常状态和糖尿病的中间状态,也称为糖调节受损(Imp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葡萄糖耐量减退(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还有混合型糖调节异常(IFG/IGT)。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9.17%,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则为15.15%[2]。与糖尿病不同,糖尿病前期可以通过早期干预而逆转,使2型糖尿病发病率降低58%[3],但是由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存在,对糖尿病前期干预受到临床医师和科学家们极度重视。西格列汀作为二肽基肽酶 -4(DPP-4)抑制剂,具有良好耐受性和安全性,已经在98个国家处方用药。该研究对糖尿病前期人群使用西格列汀进行干预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讨论,为减少2型糖尿病发生提供新治疗方案。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糖尿病前期患者204例,其中男98例,女106例,根据患者糖调节受损情况将204例患者分为IFG组68例,IGT组68例和混合型(IFG/IGT)组68例,各组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和生活方式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进行西格列汀干预治疗。患者基线资料具体情况见表1。
1.2 病例标准
病例入选标准 :(1)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受损指空腹静脉血糖浓度 <7.0mmol/L且≥ 6.1mmol/L,葡萄糖耐量减退指负荷后2h血糖 <11.1mmol/L且≥ 7.8mol/L ;(2)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 :(1)合并有严重微血管并发症,心肝肾等疾病和严重器质性病变 ;(2)既往有糖尿病史,且已服用有降糖药 ;(3)服用降脂药者 ;(4)继发性血糖升高 ;(5)妊娠、哺乳期妇女。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方法
干预组患者进行西格列汀干预治疗,每天服用50mg,干预治疗维持时间为1年,每3个月进行1次复查,1年后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析。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需填写调查表。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坐位血压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清晨空腹(过夜禁食至少8h)状态下取肘静脉血,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空腹血糖,采用化学发光法计算空腹胰岛素(FINS);并使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清晨空腹进食75g葡萄糖后,取肘静脉血,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餐后2h血糖(2h PG),实验中不能剧烈活动,不能抽烟。同时按照公式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PG(mmol/L)×FINS(m IU/L)/22.5 ;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I)=1/(FPG(mmol/L)×FINS(m IU/L))。干预治疗1年后,对所有受试者再次检测以上各项目。
实验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多饮,多尿,多食,空腹血糖≥ 7.0mmol/L或餐后2h血糖≥ 11.1mmol/L,且6周内出现2次,达到糖尿病标准,终止试验研究。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收集到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平 ɑ=0.05,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IFG 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检测项目结果对比
IFG组68例患者均完成实验。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干预前基线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组患者在进行西格列汀干预治疗后,BMI、FPG和HOMA-ISI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 PG、FINS和HOMA-IR等其他指标在干预前后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注 :* 表示 P<0.05,该组患者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2 IGT 组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后检测项目结果对比
IGT组患者68例患者均 完成实验。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组患者在西格列汀干预后,BMI、FINS、HOMA-IR和HOMA-ISI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PG和2h PG等项目在干预前后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2。
注 :* 表示 P<0.05,该组患者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IFG/IGT 组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检测项目结果对比
IFG/IGT组68例患者均 完成实验。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组患者在西格列汀干预后FPG、FINS和HOMA-ISI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h PG、HOMA-IR等与干预前相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3。
注 :* 表示 P<0.05,该组患者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干预组患者干预后不良反应
3组患者中所有干预组患者共102例,使用西格列汀进行干预后,仅有5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患者均可耐受,未退出治疗,无1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0%。
3.5 各组治疗 1 年后随访情况
治疗完成1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干预组中IFG/IGT组有3例发展为糖尿病,对照组中有17例发展为糖尿病。
4 讨论
而糖尿病前期是糖耐量正常向糖尿病状态过渡时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重要因素[4,5]。IGR患者中36% 人也伴有不同程度并发症,因此,必须重视糖尿病前期干预治疗[6]。
西格列汀作为二肽激肽酶(DPP-4)抑制剂,以二肽激肽酶为治疗IGR靶点。小肠远端促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能够在体内降低血糖,但是会被DPP-4迅速降解而失去活性,难以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有降糖效果 ;十二指肠细胞分泌葡萄糖依赖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可以控制餐后血糖[7]。西格列汀通过竞争性结合DPP-4活化部位,抑制DPP-4活性,从而选择性抑制GLP-1和GIP降解,延长GLP-1和GIP作用时间,提高其活性,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起到降低血糖作用[8]。
据研究显示,西格列汀在动物试验中可以增加胰岛 β 细胞数量,改善 β 细胞功能,并促进其再生,同时可改进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9]。该研究结果中IFG组、IGT组和IFG/IGT组HOMA-ISI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FG组发展为糖尿病病例数也仅为3例,说明西格列汀对胰岛细胞功能有所改善,与吕霄等[10]研究结果一致。西格列汀对晚相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细胞功能修复具有促进作用,对早相胰岛素分泌也具有修复作用[11]。对于IFG患者而言,空腹血糖受损是肝脏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共同作用结果,肌肉胰岛素抵抗较轻。IFG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时,主要是一相(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和早相(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受损,而晚相胰岛素分泌受损较少[12]。相比而言,IGT患者早相和晚相胰岛素受损较为严重,研究结果中干预组患者在西格列汀干预后,FINS和HOMA-IR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PG和2h PG等项目在干预前后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IFG/IGT组干预组患者在西格列汀干预后FPG和FINS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传统降血糖激类药物不同,西格列汀治疗后出现体重不变或有小幅度减轻,原因可能与下丘脑摄食中枢抑制有关[13];研究结果中IFG组和IGT组患者BMI指数都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值得注意是,由于GIP具有葡萄糖依赖性,西格列汀降糖也与葡萄糖浓度有关,只有在血糖浓度升高时,才具有降糖作用[14];若血糖浓度较低,胰高血糖素分泌不会受到抑制,胰岛素释放也不会增加,因此,西格列汀不会导致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出现[15]。仅有少数患者在使用西格列汀时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该研究中4.90%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且均可耐受。
4抑制剂 篇5
关键词:医院制剂,微生物限度,方法验证,回收率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是控制医院制剂质量的一项重指标, 为了保证测定方法的可靠性, 必须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规定[1]进行方法验证。本文根据制剂抑菌活性的强弱和对不同菌种抑菌程度的大小采用适当的检查方法, 加入5种污染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于4种制剂中, 对各试验菌的回收率进行验证, 并以加入4种污染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细胞、沙门菌进行检出实验, 从而建立4种医院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1 材料
1.1 样品
(1) 外用跌打酒 (批号:071128, 071202, 071210) 、 (2) 跌打洗液 (批号:071130, 071201, 071202) 、 (3) 胆贝蜜汁口服 (批号:071201, 071204, 071207) 、 (4) 解毒抗白颗粒 (批号:081001, 081002, 081003) , 均由南宁市中医院提供。
1.2 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 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 营养肉汤培养基, 胆盐乳糖培养基 (BL) , 改良马丁培养基, 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 MUG培养基, 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 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 溴化十六烷三甲胺琼脂培养基、四硫磺酸钠亮绿培养基, 沙门、志贺菌属培养基, 由广西食品药品检验所提供。
1.3 试验菌株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CMCC (B) 63501]、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 (B) 26003]、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CMCC (B) 44102]、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 [CMCC (F) 98001]、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CMCC (F) 98003],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 (B) 10104]、沙门菌 (Salmonella paratyphi B) [CMCC (B) 50094], 由广西食品药品检验所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 菌液制备
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取经35℃培养18~24h的营养肉汤培养物, 白色念珠菌取经25℃培养24~48h的改良马丁液体培养物, 黑曲霉取经25℃培养1周的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物加10m L 0.9%无菌氯化钠溶液洗下霉菌孢子所得菌液, 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备成每1m L含菌数为50~100cfu的菌悬液, 备用。
2.2 供试液的制备
液体制剂取原液或固体制剂取供试品10g, 加p 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 L, 摇匀, 成1:10均匀混悬液作为供试液。常规法:取供试液1m L注皿。
培养基稀释法: (1) 取供试液1m L注入2个平皿 (0.5m L/皿)
(2) 取供试液1m L注入5个平皿 (0.2m L/皿)
薄膜过滤法:取供试液1m L, 采用薄膜过滤法, 依法检查, 以0.1%蛋白胨水为冲洗液。
2.3 回收率测定
试验组:取供试品原液 (或1∶10) 1m L注入平皿, 每个平皿分别加入上述备用的试验菌50~100CFU, 立即倾注琼脂培养基, 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 待凝固后, 置规定温度, 细菌培养24~48h, 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培养48~72h。
注:+表示检出, -表示未检出
菌液组:取试验菌50~100CFU注入平皿中, 立即倾注琼脂培养基, 平行制备2个平皿, 待凝固后, 置规定温度, 细菌培养24~48h, 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培养48~72h, 测定所加入的试验菌数。
供试品对照组:取供试品原液 (或1∶10) 1m L注入平皿, 立即倾注琼脂培养基, 待凝固后, 置规定温度, 细菌培养24~48h, 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培养48~72h, 测定供试品本底菌数。
2.4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验证
4种医院制剂各取3个批号样品, 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按初步确定方法进行加菌回收试验, 结果5种规定试验菌的回收率均>70%, 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规定, 表明方法可行。结果见表2。
2.5 控制菌检验方法验证
液体制剂取原液1m L、固体制剂取1:10混悬液10m L及50~100cfu试验菌加入增菌培养基 (100m L、200m L、300m L) 中, 依相应的控制菌检查法[2]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量的增大, 制剂的抑菌活性减弱, 控制菌便可检出, 说明在常规法不适用的情况下, 采用培养基稀释法可达到目的。结果见表3。
2.6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建立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 建立4种医院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结果见表4。
3 讨论
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的目的是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以有效地控制制剂的质量。我们在通过验证建立方法时, 应该抱着严谨的态度, 不仅要顾及检验方法的科学性, 还应该遵从简便易行的原则, 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由简到繁的顺序为常规法、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集菌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在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前提下, 能用常规法就不推荐用培养基稀释和薄膜过滤法, 能用培养基稀释法就不用薄膜过滤法, 培养基稀释法能用0.5m L/皿就不必要用0.2m L/皿, 薄膜过滤法每膜能用100m L冲洗就不必要用300m L。本文严格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并遵从简便易行的原则, 通过逐步验证建立方法, 为4种医院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标准制订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4抑制剂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6月78例2型糖尿病患者, 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9例, 完成研究37例, 其中男19例, 女18例, 年龄36~69岁, 平均年龄 (51.8±9.8) 岁;对照组39例, 完成研究36例, 其中男18例, 女18例, 年龄35~69岁, 平均年龄 (51.0±10.2)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本次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实施。入选患者须符合以下条件: (1) 符合WHO 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2) Hb A1c为7%~9%; (3) 服用二甲双胍连续4周检测血糖控制不佳; (4) 体质量指数为24~35 kg/m2。排除标准: (1) 合并严重急性并发症, 如高渗综合征或酮症酸中毒等; (2) 合并慢性并发症, 如糖尿病足溃疡, 终末期肾脏病等; (3) 合并感染性疾病患者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4) 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患者。退出标准: (1) 研究期间不能按时按量服药的患者; (2) 治疗6周后血糖仍控制不佳患者; (3) 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或自愿要求退出者; (4) 未按要求定期复查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餐后继续服用二甲双胍片 (中美上海施贵宝) 0.5 g t.i.d.;研究组39例患者加用西格列汀 (默沙东公司) 100 mg q.d., 早餐前服用;对照组39例患者加服毗格列酮 (天津武田制药) , 初始剂量为30mg q.d., 根据餐后血糖变化情况调整剂量为15~45 mg。
1.4 观察指标
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服药后每6周复查1次,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FBG、PBG 2 h;采用Bio-Rad Variant分析仪检测Hb A1c;并秤体重, 计算BMI, 记录服药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 对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上述指标进行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FBG、PBG 2 h、Hb 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两组FBG、PBG 2 h、Hb A1c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FBG、PBG 2 h、Hb 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体重及BMI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体重和BMI较治疗前略有下降, 对照组治疗后体重和BMI较治疗前略有上升, 但两组治疗前后体重和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治疗前两组比较, b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 cP>0.05
注:两组比较, aP>0.05
2.3 低血糖及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1例患者出现症状性低血糖, 1例头晕头痛, 低血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对照组4例患者出现症状性低血糖, 4例发生水肿、腹泻等不良反应, 低血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36, P<0.05) 。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血糖控制理想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 但随着患者胰岛功能的减退, 部分患者单服二甲双胍不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 常需要联合其他降糖药物方能奏效[1,2]。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种类繁多, 传统的包括胰岛素、双胍类、格列奈类、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等, 各种类型的药物都是通过各自的作用机制改善机体的代谢障碍, 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但目前报道显示, 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虽可提高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的疗效, 但也会增加不良反应, 一方面低血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 另一方面还会导致患者体重和BMI增加[3,4,5]。因此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降糖方案是医生、药师和广大患者的迫切愿望。
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主要通过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 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来完成。吡格列酮属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 通过增加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应答来增加葡萄糖的利用, 从而减少内源性葡萄糖的产生, 从而间接降低血糖, 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临床对于二甲双胍单药降糖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给予吡格列酮与之联合治疗, 直接和间接降糖双管齐下, 一方面减少肝脏内源性葡萄糖的产生, 另一方面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糖代谢, 减轻胰岛素抵抗。但由于吡格列酮在增加葡萄糖利用的同时也增加了脂肪的合成, 因此长期服用可导致患者体重增加或发生水肿, 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和体重的观察方面也证实了这一点, 36例患者服药12周后体重和BMI较治疗前略有增加, 发生水肿、腹泻, 低血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 (P<0.05) 。
近几年, 对肠促胰岛素的研究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新热点[6]。胰升糖素样肽 (GLP-1) 是最重要的肠促胰岛素之一, 可促进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和基因转录, 但释放后会在短时间内被DPP-4降解失活。DPP-4抑制剂可抑制DPP-4活性, 从而升高血循环中GLP-1水平, 增加机体内源性GLP-1的作用来达到降糖的目的。本研究观察了DPP-4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 两组治疗前后FBG、PBG 2 h、Hb 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研究组患者在体重控制方面略占优势, 低血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DPP-4抑制剂联合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摘要:目的 研究二甲双胍联合肽基肽酶-4 (DPP-4) 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8例服用二甲双胍4周以上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9例。研究组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 对照组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BG) 、餐后2 h血糖 (PBG 2 h)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体重、体质量指数 (BMI) 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FBG、PBG 2 h、Hb A1c、体重、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低血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 对照组为22.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6, 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DPP-4抑制剂降糖效果好, 不良反应和低血糖发生率低。
关键词: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廷启, 王黎明.二甲双胍联合DPP-4抑制剂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20 (5) :367-369.
[2]周迪军, 孙文利, 丁蓉, 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5) :84-86.
[3]苏永, 吕丽芳, 李全忠, 等.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2 (10) :886-889.
[4]母义明.DPP-4抑制剂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药物经济学评估.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4, 30 (6) :541-544.
[5]刘晓晖, 曾彩红, 饶亦良.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疑难病杂志, 2013, 12 (2) :137-138.
4抑制剂 篇7
关键词:紫锥菊,黄芪,紫黄散,免疫功能,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
紫锥菊( Echinacea) 是原产于北美和加拿大南部的一种松果菊属植物,目前国内已有栽培[1 - 2]。紫锥菊和黄芪可以通过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而增强机体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抵抗力,具有类似抗生素的作用[1 - 9]。
白细胞介素- 2( IL - 2) 可促使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增强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自然杀伤( NK) 细胞活性,促进B淋巴细胞分泌Ig G等; 白细胞介素- 4( IL - 4) 在调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活化,促进以Th2 细胞为特征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γ - 干扰素( IFN - γ) 是在机体免疫网络中起调节作用的重要因子。
本试验以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L - 2、IL - 4 和IFN - γ 为主要指标,旨在探讨紫黄散增强免疫功能的机制,为其在养殖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
1. 1 试验动物
昆明系小鼠,雌雄各半,体重为( 20 ± 2) 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1. 2 药物
紫锥菊提取物( 紫锥菊多酚含量为4% ) 、黄芪提取物( 黄芪多糖含量为50% ) ,购自西安天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紫黄散: 主要由紫锥菊提取物和黄芪提取物组成,按照3∶1 比例混匀,其余中药饮片煎2 次,合并滤液,浓缩,每毫升约含紫锥菊提取物和黄芪提取物共0. 65 g。扶正解毒散: 板蓝根、黄芪、淫羊藿的比例为2∶2∶1,冷水浸泡2 h,煎煮2 次,合并2 次滤液,浓缩,每毫升约相当于生药0. 6 g。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规格为20 m L∶100 mg,批号为11111211,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生产。
1. 3 试剂盒
IL - 2 定量分析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IL - 4 定量分析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IFN - γ 定量分析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均由上海巧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 4 主要设备
96 孔细胞培养板、96 孔板盖膜,购自Applied Biosystem公司; 微量移液器,购自CILSON公司; 酶标仪,购自芬兰雷勃集团。
2 方法
2. 1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将60 只昆明系小鼠随机分为6 组,每组10 只,分别为紫黄散组( 高、中、低3 个剂量组) 、扶正解毒散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见表1。
2. 2 检测指标
于末次给药后第2 天,所有小鼠摘眼球取血,3 000 r / min离心分离血清,按照相应试剂盒说明书测定小鼠血清IL - 2、IL - 4 和IFN - γ 含量。
2. 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 9. 3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 1 紫黄散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L - 2 含量的影响( 结果见表2)
注: 同列数据进行比较,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由表2 可知,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小鼠血清IL - 2 含量极显著降低( P < 0. 01)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紫黄散3 个剂量组与扶正解毒散组均能提高小鼠血清IL - 2 含量( P < 0. 05 或P < 0. 01) ,其中紫黄散中剂量组效果较好。
3. 2 不同剂量紫黄散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L - 4 含量的影响( 结果见表3)
注: 同列数据进行比较,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0. 05) ,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由表3 可知,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IL - 4 含量极显著降低( P < 0. 01)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紫黄散3 个剂量组与扶正解毒散组均能极显著提高IL - 4 含量( P <0. 01) ,其中紫黄散中剂量组效果较好。
3. 3 紫黄散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FN - γ 含量的影响( 结果见表4)
注: 同列数据进行比较,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0. 05) ,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由表4 可知,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后,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血清IFN - γ 含量极显著降低( P < 0. 01)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紫黄散3 个剂量组与扶正解毒散组均能极显著提高IFN - γ 含量( P < 0. 01) ,其中紫黄散中剂量组效果较好。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