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繁育

关键词:

杂交繁育(精选七篇)

杂交繁育 篇1

2001年, 湘潭市湘闽鸭业有限公司本着引种繁育、杂交试验、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笔者历经5年实践, 全面系统地对番鸭繁育、杂交利用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特别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 进行了黑、白番鸭品系间的杂交, 利用杂交优势生产出适应当地气候及市场需求的黑白花商品代肉鸭,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现总结如下。

1 番鸭引种繁育

2001年分别从福建农林大学和古田县农业局引进RF系白番鸭2 400套和古田县优良地方品种 (FDB/NYl915-1987) 黑番鸭原种2 240套, 其生产性能见表1。

为了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生产性能优良的种鸭, 并固定其良种的优良性状, 进行品种选育 (即纯种繁育) 。在纯种繁育过程中, 在不断扩大种群饲养数量的同时, 有目的地进行系统选育, 以提高该品种的生产能力和育种价值。为了克服纯种繁育近亲繁殖的缺点, 每间隔2年从原种单位引进体质强健、生产性能优良的同品种公鸭进行配种, 从而使后代的适应能力和生产性能提高, 体质变强、发病率降低, 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产蛋率、蛋重和体重都有明显提高。

种公鸭的具体选择标准:体型呈长方形, 头大, 颈粗, 背平直而宽, 胸腹宽而略扁平, 腿略高而粗, 蹼大而厚, 两翅不翻, 羽毛光洁整齐, 生长快, 体重符合标准, 配种能力强。

种母鸭选择的标准:体型呈纺棰形, 背略短宽, 脚粗短, 羽毛光洁, 头颈较细, 腹部丰满下垂, 耻骨开张, 繁殖力强。

历经5年的选育, 品种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2005年度种鸭的生产性能见表2。

2 杂交后代表型观察

对引进的黑、白番鸭两品系进行正反杂交, 通过连续2年对后代的表型观察, 白番鸭♀×黑番鸭♂的后代黑白花占72.30%, 白羽占3.80%, 黑羽占19.60%, 白羽黑尾占4.30%;而黑番鸭♀×白番鸭♂的杂交后代各表型黑白花占60.80%, 白羽占24.20%, 黑羽占3.60%, 白羽黑尾占11.40%。见表3。

3 小结

杂交繁育 篇2

多年来。宁安农场分公司靠信誉求发展,靠质量求生存。依托玉米制种技术给农场及农场职工创造了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垦区玉米种子的生产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玉米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农业的生产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确保玉米杂交种子的质量是我们深入探讨的技术课题。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如何确保玉米杂交制种在繁育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一、玉米杂交制种技术在我公司的发展历程

我公司玉米杂交制种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最初,由原来的几十亩,几千亩发展到现在的几万亩。由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品种品系发展。近年来,随着玉米杂交种的生产经营面积不断扩大,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最初是牡丹江农垦管理局的玉米制种基地,农垦总局玉米制种基地,现在发展为绥化农科院,克山农科所,垦丰种业有限公司的玉米制种基地。逐步与各大种业集团,科研院所建立其长期稳定的合作态势,今年,我公司加入黑龙江垦丰种业有限公司,成为本公司玉米制种的繁育基地之一。加快了玉米杂交制种产业化的发展。所以,提高玉米杂交种的质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课题。

二、影响玉米杂交种质量下降的因素

我们知道,玉米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体现,优良的品种高质量的种子可以为企业带来信誉和产生品牌效应。所以,种子的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在玉米杂交制种生产繁育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会导致玉米杂交制种质量下降;

1.隔離条件不严格,有些单位盲目扩大制种面积,隔离区设置的空间隔离距离不够300~500m,极易造成品种间的跑粉混杂。导致玉米杂交种纯度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制种田去杂,去雄质量差,尤其是三类苗去除不及时。或者在花期去雄不及时,致使母本株大量散粉,纯度低。也会导致杂交种子达不到标准。

3.机械混杂和人为的混杂,致使玉米杂交种的纯度得不到保证。

三、怎样提高玉米杂交种在繁育过程中的质量

玉米杂交种子的质量是贯穿玉米杂交种生产的量化指标。为了保证质量,真正发挥杂交种子的优良作用,多年来,我公司非常重视这项工作。责成种子检验部门严把种子质量关。在实际生产繁育过程中应掌握以下几个生产技术检验环节;

1.严格设置隔离区,加强基地建设

选择土质肥沃的制种田必须达到隔离条件。空间隔离距离不得小于300m。如果制种田处在隔离区下风头时,隔离距离要适当加大。因为隔离区是玉米制种的基础条件。是提高玉米制种质量的前提。

2.认真做好田间管理强化制种田质量关

合理控制好亲本地使用。制种田要按规程严格去杂,去劣,去雄。实行母本行摸苞去雄。使玉米母本去雄达到干净,及时,彻底。

3.认真做好苗期的去杂工作

玉米制种田在苗期,根据亲本的特征特性进行去杂,去劣。一般要进行三次去杂工作;

第一次在出苗后,去除杂株。

第二次在拔节期去杂。

第三次在母本去雄前进行一次去除杂株工作。特别是对父本行,要根据亲本的典型特征特性去除杂株。以免影响种子质量。

4.根据田间检验确定种子纯度

在玉米去雄期,母本花丝吐出后至萎缩前,如果发现植株上花粉外露的花在十个以上时既定为散粉株。母本去雄不当,折蓼的也视为散粉株。玉米杂交种子制种要求,散粉株率在任何一次花期田检时都不得超过0.5%。或者在三次花期田检后不得超过1%。通过花期三次田间检验确定玉米制种田的纯度。

5.做好收获前的准备工作

在制种田收获前认真调查杂交种子的成熟度。必须按照规定时间及时进行挂茬晾哂或者进行烘干处理。确保玉米杂交种子后期及时脱水。达到安全水分。以免影响种子发芽率。

6.及时收获确保种子质量达标

玉米种子在收获时要分品种堆放。收获后要根据所生产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时将杂穗,不规则粒型穗去除。严格挑选杂棒。严防人为和机械混杂。确保种子质量。挑选杂穗后,进行脱粒时,公司要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监督检查,防止人为混杂和机械混杂。清选时要派专人取样,灌袋入库,及时进行质量跟踪检验,准确无误。确保入库的种子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等待进行种子分级精选加工和包衣拌药处理。

四、玉米杂交制种的生产趋势和发展前景

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技术浅析 篇3

选用自身高产的母本和适宜父本、母本产量性状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杂交种子的产量水平。在母本具有高产性状的基础上, 还需要父本能够稳定地向母本供应充足的花粉, 才能最后保证杂交种子的高产。所以, 在选用父母本时, 除需注意双亲配合力为F1代创造杂种优势外, 还应选用能确保制种高产的母本和相应父本。

2 选地与整地

2.1 选地

制种地首先应选择适宜该组合制种的生态类型地域;其次, 在安全隔离的前提下, 社会因素如种植结构、产业结构、交通条件等同样不容忽视;最后, 生产条件是决定制种产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土壤质地以砂壤土较好, 肥力水平中等以上, 有较好的灌溉和排水设施, 做到旱涝保收。

2.2 整地

制种地进行深耕细整是创造良好土壤条件的重要措施, 翻耕的深度应根据玉米根系生长特点, 土壤性质及肥料、劳力等条件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以秋季早期深翻为好, 并在早春进行耙地、镇压和耢地。整地务必达到土壤细碎、地面平整, 不留残茬。夏播制种受前作收获期、制种组合生育期和当地自然条件的制约, 耕深以20 cm左右为宜, 土层深厚、肥料充足及壤土可适当深些, 土层浅、肥料不足及砂土宜浅些。

3 施用基肥

施用基肥最好在深耕的基础上进行, 可以增加土壤养分, 改善土壤结构, 促进微生物活动, 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根系发育。施用基肥应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掌握。看土施肥, 深施匀施, 集中施 (穴施或沟施) ;肥土少施, 瘦土多施;精肥少施, 粗肥多施;向阳地升温快应施迟效肥料, 背阴地升温慢应多施速效性肥料, 粘土多施焦泥灰, 沙土多施泥肥厩肥。

4 播种规格

4.1 父母本行比

玉米杂交制种时, 父母本要按一定的行比相间种植, 播行要端直, 严防错行并行和漏播, 各行都要种到田头, 并作相应标志。父母本行比的确定, 应在保证父本有足够花粉, 使母本雌穗能正常结实的前提下, 适当增加母本行数, 以提高制种产量。为了从调整亲本比例上, 挖掘制种产量的潜力, 也可采用3∶0或4∶0高密度制种方法。具体做法是:母本、父本仍按一定行比播种, 如4∶0制种法, 母本:父本的行比为4∶1 (或称4套1) , 等父本行植株全部散粉后, 立即将父本割除, 父本行成为通风透光道, 改善母本光照条件, 促进种子早熟, 增加粒重, 同时又可避免机械混杂, 保证种子纯度和质量。

4.2 确定合理的密度

通常, 单交制种每公顷不少于5.3万株, 矮秆、抗倒、紧凑型亲本, 则可适当加大密度。同一个亲本, 夏、秋播则比春播密度大。肥水条件差, 又是平作裸种, 密度要小;肥料充足, 供应平衡, 有良好灌溉条件, 地膜覆盖, 以及采用3∶0或4∶0高密度宽窄行制种方法可以提高密度。

4.3 调节播期制种区

父母本花期能否相遇, 是制种成败的关键。实行错期播种, 应充分考虑亲本生育期早晚、生长季节、气候、土壤、墒情等条件的影响。在可能的情况下, 可以将一个亲本经过催芽后同期播种。母本行, 不得重播、漏播, 行向要正直不交叉。行距多为35~60 cm。

5 人工辅助授粉

玉米自交系花粉量小而且散粉较为集中, 加上目前生产上母本行比例加大, 花粉往往不足, 为了提高花粉利用率, 必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以提高母本结实率。在父本花粉量非常充足, 母本比例不大, 父母本花期相遇良好, 母本吐丝非常整齐, 持续时间不长的条件下, 一般采取用细秆拨动父本茎秆果穗上部或用手摇动植株, 使花粉散落下来。这种方法省工, 效率高, 但花粉利用率很低, 而且易受自然条件制约, 无风或空气湿度过大均会缩小散粉距离, 一般以微风最好。

6 田间管理

根据玉米各生育阶段特点, 加强田间管理, 是夺取玉米制种高产的重要环节。田间管理总的要求是:“促苗、控秆、攻穗”。施肥应掌握“基肥足、苗肥早、穗肥重、粒肥补”的原则, 做到“前轻、中重、后补”, 并通过其他管理措施, 使玉米前期青秀矮壮不落黄, 中期叶色浓绿, 茎秆粗壮有力, 后期穗大粒饱满, 青秆黄熟不早衰, 才能夺取制种高产。

7 安全隔离

采用空间隔离时, 与其他玉米花粉来源地不应少于300 m, 甜、糯玉米和白玉米应在400 m以上。另外, 还应根据风向和地势等因素, 适当调整隔离距离, 如果制种田处于上风向或地势比其他玉米花粉源低, 则须加大距离, 以免串粉。采用时间隔离时, 错期应在40 d以上, 先播早熟的组合, 后播生育期长的品种或组合。此外, 必须考虑到气候和管理水平的差异, 做到隔离区内外的玉米, 其群体的散粉终期与吐丝始期相距10~15 d以上, 确保安全隔离。

8 去杂去劣

在播种前, 根据种子形状、颜色、粒型剔出杂粒、异型粒, 并检出霉粒、病粒、虫蛀粒和过小的粒。田间生育期间是去杂的关键时期, 应分别在苗期、拔节期和散粉前至少进行三次去杂。

9 及时彻底去雄

人工去雄母本去雄是制种工作的中心环节, 去雄的要求是及时、彻底、干净, 在母本株的雄穗刚露出顶叶而尚未散粉前就及时拔除, 并且不能留下雄穗基部的小枝梗。拔除的雄穗, 应立即埋入地下或带出制种田妥善处理。

摘要:玉米杂交制种产量高低, 主要受亲本特性、影响母本结实率高低的因素以及栽培方法、土壤特性以及生长期天气状况等因素影响, 这些因素会导致制种产量相差悬殊。因此, 为了提高制种产量, 必须了解亲本的特性, 合理调节父母本花期和种植方式, 提高田间管理水平。

杂交繁育 篇4

1 湖区波杂山羊的性成熟和选配

1.1 波杂山羊的性成熟和初配年龄

湖区波尔山羊的杂交后代具有生长速度快, 体格高大, 性成熟和体成熟日龄相对较早等特点, 公母羊性成熟后要及时分群饲养管理, 防止乱交乱配, 公羊初配年龄宜控制在12月龄以上, 母羊可稍微提前, 一般控制在10月龄左右为佳, 对于已达到配种月龄, 但膘情较差的繁殖母羊可在配种前半个月或1个月补饲麸皮, 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波尔山羊杂交公母羊的性成熟和初配年龄参加表1。

1.2 波杂山羊的选配

对波杂山羊进行选配能够产生品质优良、抗逆性好的后代, 优良的种公羊对湖区地方品种改良至关重要。一般选择头部坚实, 鼻子坚挺稍带弯曲, 鼻孔宽阔, 两耳自然下垂至颈部, 颈部和前躯肌肉紧实丰满, 四肢强健有力, 颈部和胸部皮肤褶皱松软有光泽, 体色符合波尔公羊特征的优秀公羊进行交配, 由于目前养殖的种公羊多为杂交公羊, 因此除具备以上身体特征外, 其成年体重还应达到90 kg以上。湖区母羊的选配要求较为简单, 一般适配年龄的母羊均可参加配种, 对于母性较差, 奶水少, 产羔数较少及羔羊出生重小的母羊应及时淘汰。较大规模的羊场应实行登记选配, 尽可能避免近亲交配, 不够年龄和体重要求的母羊不参加配种。

2 湖区波尔山羊的杂交利用

实践证明, 波尔山羊公羊与本地母山羊杂交后其杂交优势较湖区本地公母山羊明显。杂交品种在体型、体重、产肉性、适应性、抗病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改良效果显著, 经济效益可观, 是杂交改良湖区地方品种山羊的有效途径, 可大幅度提高湖区优质山羊的数量和质量。湖区本地母羊与波尔山羊公羊和湖区本地公羊的杂交利用效果见表2、表3。

由表2、表3可看出, 湖区本地母羊与本地公羊交配后虽年平均产2胎, 且窝产羊数与波杂山羊相同, 但羔羊出生重、断奶重明显偏小, 在抗病性及抗逆性方面较差, 生长速度较慢。

3 湖区波杂山羊的繁殖管理技术要点

3.1 种羊的采精与授精

湖区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阴冷潮湿, 常造成种羊性欲低迷, 繁殖力下降。种公羊定期采精, 合理安排采精频率, 对漏配或没有受孕的母羊实施人工授精, 对维持种羊的正常性机能, 保持健康体质, 提高利用率及母羊繁殖率较为重要[3]。配种期波尔种公羊一般每周采精4~6次为佳, 不仅可以获得较大的采精量和较好的精液质量, 同时还能长期保持种公羊良好的性欲。通过外部观察, 阴道检查, 配合试情方法对发情母羊进行发情鉴定, 以确定输精最佳时间。实践证明, 母羊发情后10~15 h输精, 输精10~12 h后再重复输精1次, 能获得较高的受胎率。采精及输精操作一般安排在凉爽的清晨或傍晚进行。

3.2 种羊的妊娠及分娩

虽然波杂山羊一年四季均可发情配种, 但湖区夏季闷热潮湿, 冬季阴冷多雨的气候特点, 使得湖区饲养的波杂山羊杂交品种在一定程度上仍表现为季节性短日照发情。经验表明, 波尔山羊杂交品种母羊多数在秋季配种, 翌年2~4月份产羔, 平均1.5只/胎, 妊娠期约为150 d。妊娠期和预产期的准确推算有利于生产管理, 是羊场繁殖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可有效提高羔羊出生后成活率。以300只羊, 其中基础母羊100只的中等规模为例, 湖区波杂山羊母羊四季受胎情况及本地母山羊与波尔山羊公羊和本地公羊交配后的产羔数统计详见表4、表5。

3.3 羔羊的接产与助产

临产前3 d, 要做好接羔前的准备工作。妊娠母羊较少发生难产, 一般不需人工助产, 但波尔杂交山羊胎儿较大, 如母羊体况较差或母羊骨盆狭窄, 子宫收缩无力或胎位不正时等均可造成难产。正常情况下, 经产母羊比初产母羊产羔快, 破水后30 min左右羔羊便能顺利产出。羔羊正常胎位出生时, 两前肢先露出阴门, 当羔羊头部通过骨盆腔进入阴道时, 随着母羊的努责, 羔羊便可产出。产双羔时, 一般先后平均相隔15~20 min。第1只羔羊产出后, 如发现母羊仍有阵痛表现, 卧地不起或起立后又重新卧地努责, 要认真进行细致检查以确诊, 及时进行双羔的接产。如发现羊膜破水后30 min, 母羊表现努责无力, 羔羊仍未产出时, 应及时助产。羔羊产出后, 接羔人员应将羔羊口、鼻内黏液擦净, 以免羔羊误吞羊水引起肺炎或窒息。为了增强母仔间亲和力和促进羔羊血液循环, 应及早让母羊舔干羔羊身上的黏液。胎衣通常在母羊产羔后0.5~1 h后自然排出, 接羔人员应随时注意观察, 一旦发现胎衣排出, 应及时将胎衣拿走, 防止被母羊吞食后养成母羊咬羔、吃羔等恶癖。

3.4 母羊和羔羊的产后护理

产后母羊应注意保暖、防风及安静充足的休息。产后前几天应给予易消化的优质青绿饲草及全价饲料, 做到少喂勤添。湖区冬季寒冷潮湿, 应做好母羊舍的保温工作, 防止贼风对母羊及羔羊的侵害。羔羊出生后, 被毛稀薄, 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 易引发感冒, 其护理要点是保温与早吃初乳。初乳可以促进胎粪排出, 增强羔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母羊产后应与羔羊同处一圈, 对双胎羔羊, 接产人员应注意让两只羔羊均能吃到初乳, 当产双羔、3羔或母羊泌乳能力不足时, 饲养人员应及时对缺奶羔羊进行人工哺乳或为其寻找“继母”, 人工哺乳应做到定温、定量、定时和定质。实践发现, 牛乳饲喂的羔羊虽能存活, 但体格弱小, 生长发育不良, 较少能活到成年, 因此, 一般不主张用牛乳饲喂出生羔羊。

5 展望

波尔山羊的成功引进, 加快了湖区本地品种山羊的改良, 杂交后代在适应性、抗病性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提高, 缩短了饲养周期, 增加了波尔山羊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但湖区目前养殖场 (户) 对波尔山羊的繁育管理还存在技术不完善, 管理不科学, 体系不健全, 利用不充分的情况, 如种羊登记选配执行不完全, 近亲交配时有发生, 波尔种公羊纯度和质量不高等[4,5,6]。2010年以来, 笔者对一些养羊大户进行了生态型健康养殖相关研究的试点工作, 就湖区波杂山羊繁育积累了一些适用技术和经验, 取得了明显的利用效果, 具有切实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波尔山羊养殖要在湖区真正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 还需因地制宜, 结合湖区地形和气候特点, 不断完善管理技术,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山羊繁育体系, 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应用, 建立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山羊繁育模式, 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结合湖区气候特点及多年来波杂山羊繁育经验, 对波杂山羊的选配、杂交利用、人工授精、羔羊及母羊的产后护理等繁殖管理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以促进健康养殖实用技术的推广, 增加湖区广大山羊养殖户养殖收益。

关键词:湖区,波尔山羊,选配,杂交利用,繁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自立.波尔山羊的杂交改良[J].安徽农业, 2004 (2) :32.

[2]张利环, 张晓峰, 杨燕燕, 等.波尔山羊繁殖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山西农业科学, 2010, 38 (12) :106-108.

[3]叶健强, 李红, 李键, 等.波尔山羊人工授精率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 2007, 20 (1) :147-150.

[4]李吉祥, 高俊波.影响贵州白山羊繁殖力的主要因素[J].中国畜禽种业, 2011, 7 (12) :72-73.

[5]范敬常.提高青山羊繁殖率的技术[J].农村养殖技术, 2011 (15) :13.

杂交繁育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实施地位于苏州市相城区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太湖1号”繁育面积53 hm2,池塘面积0.3~0.7 hm2的标准化鱼池,长方形,南北向,沙土底质,池底平坦。池塘养殖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自灌机排,养殖尾水实行净化循环处理,达标后排放。

1.2 种虾来源与放养时间

用于繁殖的种虾F0由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宜兴基地提供,2011年3月18日引进,共计785 kg,平均规格900尾/kg,采用湿法运输,成活率达99%。平均放养量为121.4 kg/hm2,共放15个鱼池,6.47 hm2。

F1代种虾是2010年从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宜兴基地引进的原种养成繁殖的后代。共计苗种10 500 kg,平均规格820尾/kg;2011年2月25日放养,平均放养量为225 kg/hm2,共放65个池,46.9 hm2。

1.3 清塘消毒与水草种植

除去过多的淤泥,晒塘。预备种虾或抱卵亲虾放养前7~10 d,采用生石灰1 200~2 200 kg/hm2或漂白粉75~120 kg/hm2,全池泼洒消毒,清塘后进水20~30 cm,浸泡3~5 d后,换水、将塘水全部排出后再进水30~40 cm,用二氧化氯3 kg/hm2对所进池水进行消毒。进排水口用60目筛绢网过滤。

亲虾培育池需栽培水草,种植品种可选择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沉水植物。在清塘后放养预备种虾前种植,水草覆盖面积占养殖池面积的1/3~2/5。苗种培育池不种水草。

1.4 饲养管理

在3—6月亲虾培育期间,饲料的日投喂量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渐增加,3月份日投饲量为体质量的1.5%~2.0%,4月份为2.0%~3.0%,5月份3.0%~4.0%,6月份为4.0%~5.0%。实际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质、水温、摄食及蜕壳情况等灵活掌握,适当增减投喂量。

早春用已发酵过的有机肥1 500 kg/hm2和EM菌10~15 kg/hm2混合后全池泼洒,以后再根据养殖水质透明度变化,用挂袋法适时追肥,每袋装10 kg有机肥料肥挂在塘内进行肥水。在亲虾培育期间,池水的透明度控制在25~30 cm,勤开增氧机或微管增氧机,溶解氧保持在4 mg/L以上,p H值7.0~8.0。同时每天做好早晚巡塘工作。

1.5 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采用雌雄亲虾同池的放养模式和集中投放抱卵虾孵化培育二种方式。

1.5.1 雌雄亲虾同池的放养模式

2月底至3月中旬,将后备亲虾直接放入苗种培育池,放养量为118~225 kg/hm2,5月下旬,当雌虾平均抱卵率已达95%以上,采用地笼诱捕方式陆续捕捞,捕出的雄亲虾上市,而抱卵雌虾则留原塘进行培育孵化。

当雌虾抱卵率达95%以上时,隔天增加菜粕15kg/hm2作为饲料和肥水兼顾,视种虾抱卵发育情况,如卵色灰暗,并有明显的眼点,即可肥水,肥料以菜粕为主,可少量加复合肥,或少量使用生物肥水类产品。

1.5.2 集中投放抱卵虾孵化培育模式

在5月中旬开始,用地笼网采样观察亲虾的性成熟情况。当母虾的抱卵率达60%以上时,及时用地笼网捕出抱卵亲虾与少量雄虾,放入育苗池,进行孵化育苗,考虑到虾的二次交配,放入一定的雄虾,雌雄比例为6∶1~8∶1。

当虾的卵粒颜色由黄绿色转入灰褐色并出现眼点时,向池中施有机肥,消毒发酵过的有机肥施用量为1 500~3 000 kg/hm2,以后通过换水、施追肥、投放EM菌、生物类有机肥等措施,促进饵料生物繁育,保持适口饵料密度,保证青虾幼体期鲜活饵料的供应。

1.5.3 虾苗培育

抱卵亲虾孵化过程中,需每天冲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温20~22℃时,青虾孵化需要的时间为20~25 d。

当育苗池发现有青虾幼体时,需及时投喂鸡蛋、豆浆,一星期后,全喂豆浆;15 d后投喂豆浆、次粉、菜粕的混合料;3周后,逐渐减少豆浆的投喂量,增加青虾苗种配合饲料。投喂量为2.5 g/m2,以后逐步增加到6.0 g/m2,实际投喂时可根据虾苗生长、水质、天气状况调整投喂量。投喂时间每天分2次,8:00—9:00,16:00—17:00。

1.6 繁殖亲虾的捕捞

到7月初,当池塘抱卵虾的比例下降到15%~20%时,将雄虾及孵化完毕的雌虾捕起。

2 结果

2.1“太湖1号”杂交青虾的繁殖期及抱卵量

“太湖1号”杂交青虾F0、F1代在5月初就开始抱卵,至5月7日已有4.72%的虾抱卵,到6月19日达到高峰,具体见图1、图2、图3。从图1可见,F0、F1代亲虾的成熟抱卵的时间较一致,但抱卵率F0

2.2“太湖1号”杂交青虾的虾苗产量

本次规模化杂交青虾繁殖,从7月18日开始捕虾苗,规格为11 000个/kg,到8月25日结束,规格为8 500个/kg。其中不同繁苗方式、不同世代繁殖苗种的产量均有不同,其结果见表1。表1可见,2011年53.14 hm2的池塘共计生产虾苗31 878.33kg,33 533.86万尾。

由表1可见,无论是F0还是F1代,雌雄亲虾同池培育的产苗量比集中投放抱卵青虾培育的产苗量要低36.49~69.26 kg/hm2,或132.85万~143.6万尾/hm2,苗种规格大小差异较大,雌雄亲虾同池的捕苗时间从7月18日到8月25日,共计38 d,而投放抱卵亲虾培育池的苗规格较一致,捕苗时间为25d,捕捞时间缩短了13 d;世代之间比较,是F0比F1代产苗量少90.10万~101.25万尾/hm2。

3 讨论

3.1“太湖1号”杂交青虾的不同繁殖方式对虾苗繁殖效果的影响

本次较大规模的“太湖1号”杂交青虾繁殖试验中采用了雌雄亲虾同池培育与集中投放抱卵亲虾培育二种繁育模式,结果显示,从产苗量、虾苗规格、培育期限来分析,雌雄亲虾同池培育均不如集中投放抱卵亲虾培育方式。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雌雄亲虾同池培育池是一池二用,既是亲虾培育池,又是虾苗培育池,前期培育亲虾时,池中有30%~50%的沉水植物,在后期育苗需要肥水时,施放的肥料易被植物吸收,作为饵料生物的浮游生物不能快速繁殖成优势种群,虾苗活饵料跟不上供应,则成活率不高。(2)池塘中有沉水植物,虾苗捕捞时容易躲避在草丛中,给捕捞带来麻烦,使虾苗出塘量少。(3)雌雄亲虾同池培育的亲虾成熟期不一致,从6月初就开始有幼体孵化出来,到6月中旬进入1个小的抱卵高峰,由于池塘肥水不到位,这一批卵孵化出来的苗有可能捕捉后期孵化出来的幼体作为饵料,因而影响产苗量。(4)本次繁殖在6月中下旬发现,池塘中已有一部分交配后的雄虾死亡,深入池底,有机体分解可能增加水体氨氮含量、消耗解氧,可能对抱卵虾的孵化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集中投放抱卵亲虾培育虾苗可以避免上述缺陷,虾苗的成活率相对能提高。

3.2 池塘饵料生物丰欠与天气状况对对苗产量的影响

青虾包括“太湖1号”杂交青虾繁殖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与池塘饵料生物的丰欠直接关联。本次繁殖过程中,在雌雄亲虾同池培育的第一批抱卵虾孵化时(6月3日—11日),因连续几天阴雨天,池塘投入有机肥后饵料生物没有能快速繁殖,水体透明度较高,因而这一批苗的成活率很低,几乎没有苗。而6月12—18日集中放养抱卵虾的池,在大量排幼时天气较好,饵料生物十分丰富,虾苗的成活率就较高,产量高,虾苗还较正齐。因此,青虾繁殖,及时做好肥水工作,饵料生物能满足幼体的营养需求,随后豆浆、菜粕浆等饲料及时补充;同时,每10~15 d泼洒1次微生态试剂调节水质,即能提高青虾幼体的成活率。

3.3 集中投放抱卵亲虾培育能有效控制近亲繁殖,防止种质退化

繁殖生产试验结果显示,雌雄亲虾同池的放养模式,在整个育苗期内,抱卵虾、蚤状幼体、虾苗始终同池存在,育苗期相对较长;而且还存在6月初出来的苗到7月底抱卵的现象,这与赵继民[2]观察的结果一致。而同期孵化的同代雄虾还未能性成熟,因而,这批抱卵虾应是上一代的雄虾与仔代雌虾交配抱卵的,这就增加了近亲繁殖的概率,可能加速种质退化的速率。而集中投放抱卵亲虾培育方式选择的抱卵虾都是抱卵高峰时的虾,抱卵虾成熟度较一致。由于青虾有多次交配抱卵的习性[3]。因此,我们在集中投放抱卵亲虾培育时还投放了一些雄虾,雌雄比例为6∶1~8∶1,保证体质强的雌虾进行第2次交配,提高产苗量。同时,集中投放抱卵亲虾培育的虾苗相对较晚,在8月上旬至中旬才能放苗进行成虾养殖,这批虾秋季繁殖的可能性较小,因而提高了当年商品虾的规格和产量。所以,集中投放抱卵亲虾培育能有效控制近亲繁殖,防止种质退化。

同时,规模化繁殖虾苗,还可以分批捕捞,捕大留小,每次捕捞的规格相对一致,数量较多,同时可以供应较多成虾池进行商品虾养殖,这样养殖的虾规格相对一致,商品率高,提高养殖效益。

3.4“太湖1号”杂交青虾不同世代的繁殖力

“太湖1号”杂交青虾是2010年刚通过审定的淡水虾蟹类新品种,研究者对其后代的杂交优势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生产试验中观察到,F0的繁殖期相对于F1代长,绝对抱卵量与相对抱卵量均小于F1代,繁殖的苗种产量也低于F1代。这一现象是否代表这一品种的特性,有待在生产中进一步验证,其不同世代对其后代生长优势的影响程度也有待生产实践的进一步观察。因此,“太湖1号”杂交青虾良种的杂交优势在哪一代最明显,其种质稳定性、选种标准、养殖标准等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颜慧,丛宁,叶金明.杂交青虾“太湖1号”抱卵量与体长、体重的关系[J].河北渔业,2010,204(12):10-12

[2]赵继民“.太湖1号”青虾繁育试验[J].科学养鱼,2011,4:6-7

杂交繁育 篇6

广西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普通种场2007~2009年蚕种生产上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技术措拖,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虽然在高温季节产量相对低一些, 但单张原种产种达58.4张, 公斤茧制种量达3.45张 (见表1) 。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与体会, 以供参考:

1 蚕种生产实绩

各生产时段实绩分析:高温季节5月中旬~8月中旬出库原种3 714张, 占全年总出库量28.8%, 平均单张产量58.4张, 公斤茧制种量3.45张;与适温季节3月上旬~5月上旬及8月下旬~9月下旬出库的相比, 平均单张产量下降13.4%~18.5%, 公斤茧制种量下降14.7%;与全广西平均单张原种产量41.8张, 公斤茧制种量2.8张相比, 平均单张产量提高39.7%, 公斤茧制种量提高23.2%。

2 技术措施

2.1 加强桑园肥培管理与桑园治虫, 保证桑叶质量。

化肥施用长效复合肥, 禁止单施尿素、碳胺等氮肥;多施有机肥:施用桐麸、滤泥效果好, 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冬肥、夏肥一次性施完, 养蚕期间不施任何肥料;高温季节桑园野外昆虫繁殖快, 极易引起与家蚕的交叉传染, 必须加强防治。

2.2 高温季节选择抗高温多湿的蚕品种繁育如“两广二号”;适温季节多繁育“桂蚕2号”。

2.3 严格消毒防病。特别是存放桑叶的地方要经常进行消毒, 保持干净。

2.4 重视原种催青, 保证蚁蚕强健, 蚕种一日孵化率95%以上。

催青室必须配备:空调机、继电器、电炉、补湿锅、温度计、蚕匾等设备。采用两段催青法:原种出库第1~4天用温度24℃~25℃、相对湿度75%保护, 到第5天进入戊3胚子后用28℃~29℃、相对湿度85%保护并增加人工光照6小时以上, 第8天95%以上点青后分户包种黑暗保护, 第9天送到原蚕点, 继续用28℃~29℃、相对湿度85%保护, 第10天早上5时, 原蚕户领种感光孵化。

2.5 遮阳隔热, 人为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

平顶楼要有隔热层, 房顶、房前、房后搭盖荫棚。调查结果证明:用顶楼层或只有一层的平顶楼和水泥瓦盖的简易蚕房养蚕的, 没有采取遮阳隔热措施将十有九败。

2.6 只盖不垫。

虽然小蚕对高温多湿环境抵抗力相对较强, 但遇到特别潮湿的时候应该采取只盖不垫, 这样可以减少蚕座的湿度。

2.7 加强通风排湿。

大蚕期对高温多湿环境抵抗力弱, 尤其是5龄蚕, 蚕体内的水分和热量不易散发, 蚕代谢机能减弱, 易诱发蚕病。大蚕食桑量大, 排泄量多, 对CO2等有害气体抵抗力弱, 残桑和蚕粪挥发大量水分, 加上蚕的呼吸作用排出大量CO2, 造成环境多湿, 空气污染。因此, 必须开对流窗, 创造条件安装排气扇、电风扇、抽湿机, 多撒石灰吸湿等措施。

2.8 蚕座要稀疏。

从小蚕到大蚕, 做到稀疏均匀, 收蚁时分区收蚁, 一张原种作为一匾, 蚕座面积为原种纸般大小;大蚕蚕座面积保证每张原种20m2以上, 5龄大蚕蚕座密度以500头/m2左右或350~400头/匾为宜 (椭圆形100cm×80cm) 。

2.9 搭架蚕台育或蚕匾育。比地面育有利于通风排湿, 蚕座易干爽, 减少蚕座内传染。

2.1 0 勤隔沙、除沙。

每天至少撒新鲜石灰粉一次, 特别潮湿的, 每次给桑前撒一次;5龄蚕隔天除沙一次, 及时合理处理蚕沙, 防扩散污染。

2.1 1 忌给湿叶、嫩叶。

注意桑叶的采、运、贮过程的保鲜, 防止桑叶发酵变质。高温季节桑叶长得快, 含水量大, 遇到偏嫩、偏湿时, 要控制 (减少) 给叶量, 避免蚕体虚胖, 斤茧粒数中系以320~350粒, 日系以340~370粒为宜;减少添食次数, 避免蚕座潮湿。

2.1 2 雨多空气潮湿天气上蔟须注意:

(1) 上蔟要三干燥, 即上蔟室、蔟具、空气干燥;

(2) 上蔟密度宜稀疏均匀, 不要过密;

(3) 禁止盖报纸、尼龙袋、竹匾等;

(4) 上蔟要开大门窗加强通风, 必要时用电风扇排湿;

(5) 上蔟第2天和第3天搬到室外晾干, 第4天不能再搬动, 以防伤蛹;

(6) 花蔟下面垫一张报纸、白纸, 等熟蚕排完尿后移开;

(7) 花蔟下面撒石灰、草木灰等吸湿;

(8) 卖茧前一天采茧, 不要提前采。

总而言之, 要想方设法使蚕茧洁白, 防止黄斑茧, 防止伤蛹, 防止缩尾蛹发生, 收茧时茧色黄的要扣分, 特别黄斑的按下等普通茧价收购。

2.1 3 收、削老蛹茧, 适温保护。

种茧以盛熟期8~10足天以后且蛹复眼呈棕色后才收购, 宁迟勿早, 鉴蛹复眼呈深黑色后进行削茧;在人力充足条件下待蛹触肢着色才削茧, 可减少削伤、撞伤蛹和后期死蛹。中系和日系分室保护, 及时做好对交调节, 温度以24℃~27℃为宜。

2.1 4 加强雄蛾保护及合理利用

(1) 适当推迟雄蛾感光时间, 控制雄蛾过早羽化, 保存雄蛾体能;

(2) 规范捉蛾顺序:一般先捉雌蛾, 后捉雄蛾, 但雄蛾明显比对交雌蛾多时, 先把多余部分捉出放入低温室;

(3) 日系雄蛾一般需要再交, 新鲜雄蛾交配时间控制在2.5h~3h, 一交后的雄蛾交配控制在3.5h~4h, 二交雄蛾交配控制在4h~5h, 拆对后迅速将雄蛾放入低温库5℃保护, 保存雄蛾体力;

(4) 交配室温度控制在偏低温度23℃~25℃。

2.1 5 控制好产卵室的湿度。

产卵室多湿环境, 易产生不受精卵特别是反交种, 如遇到高温多湿的天气, 要用空调机抽湿降温, 用吸湿机抽湿, 想方设法使投蛾产卵后卵面干爽, 减少不受精卵产生。晚上杀蛾后到入库前蚕种保护以温度24℃~26℃, 相对湿度75%~80%为宜。

3 讨论

3.1高温季节繁育一代杂交种, 繁殖系数偏低, 产量低、质量差 (特别是生种多) 。遇到非缺种时期, 很可能销不出去或销售价格低, 得不偿失, 劳民伤财, 生产上应尽量避免, 实在避不开, 一定要采取以上相应的技术措施, 保证原蚕饲养的成功率, 提高蚕种产量与质量。

3.2为了能够在春季最适季节及早养蚕、多养蚕制种, 避开高温季节, 冬季桑园管理上宜采取早冬伐 (冬至前10d完成) , 冬留长枝, 早施足基肥, 地面覆盖薄膜保温保湿等措施, 促使桑叶成熟快。

3.3正值广西高温多湿6~8月份, 有的蚕种场到气温比较适宜的外省 (如云南) 去繁育一代杂交种, 虽说是解决广西蚕种偏紧时的一个补救办法, 但是存在着制种成本高、饲养环境可能不符合良繁要求等问题, 不值得提倡。

3.4从长远角度看, 建议各蚕种场按照亩桑年产250~300张一代杂交种的标准发展原蚕基地桑园, 这样才能保证在最适季节饲养原蚕, 提高蚕种繁殖系数, 提高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杂交繁育 篇7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安格斯牛冷冻精液:沈阳良种肉牛繁育中心。

杂交母本:邹城市金淼畜牧肉牛繁育场所饲养鲁西黄牛、蒙山牛及杂交牛。

1.2 杂交配种试验分组

在鲁西南地区, 目前常用的肉牛杂交模式仍然是以二元杂交模式为主, 三元杂交趋势尚未明确定位。由于许多大型屠宰场和育肥场只对公犊牛用作肉用生产及牛源紧缺, 大部分杂交母犊牛被培育成后备母牛, 在肉牛养殖区基础母牛牛源一般呈现地方牛与不同程度杂交后代共存局面。

(1) 试验组:安鲁杂交组 (见图1) 。

另外, 安蒙杂交组及安杂杂交 (三元) 组与上模式相同。

(2) 对照组:鲁西牛及蒙山牛自繁组。

1.3 人工授精

将冻精细管直接投入35~40℃温水中, 待管内精液融化1/2时即取出备用。用于输精的冷冻精液, 解冻后精子活率在0.35以上。观察试验母牛发情表现, 采用直肠把握子宫颈输精法, 将精液注入子宫颈深部。

1.4 饲养管理

对怀孕、哺乳母牛及各阶段牛进行合理饲养管理。

1.5 测量与分析方法

详细记录配种日期、犊牛出生日期和测量数据。测量出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常规项目。利用SPSS (10.0) 软件, 分析不同肉牛杂交组与对照组各项体尺和体重差异显著性;邹城金瑞牛业屠宰有限公司对本场出售的不同杂交组合试验牛进行了跟踪屠宰测试试验, 测量常规项目并计算屠宰率与净肉率等;现场肉眼观察牛肉颜色和脂肪颜色;通过烹调品评价牛肉的嫩度和适口性。

2 结果分析

2.1 人工授精繁殖效果

2003年以来, 在自然发情条件下, 总计人工授精1764头次, 怀孕1199头, 产犊1085头, 6月龄断奶成活1042头。情期受胎率68.0%, 总受胎率92.0%, 产犊率90.5%, 繁殖成活率96.0%, 平均产犊间隔386.24d。安本杂交后代出生重较小, 未见有难产现象, 犊牛适应性亦较好, 发病率少。杂交后代留作后备牛继续繁殖, 泌乳力得到很大提高, 对提高繁殖成活率产生了积极影响。

2.2 杂交F1体型与外貌特征

体型:安蒙、安鲁和安杂组合杂交后代体型表现均达到较好水平, 背腰平直, 体躯较长, 后躯发育良好, 臀部宽平, 肌肉发达, 四肢稍短, 呈肉用型, 以安杂表现为甚。

毛色以黑色为主, 幼龄时毛色尤黑, 成年时毛尖发黄或红。杂交F1代出现个别灰色, 俗称老鼠皮, 杂交F1基本得到矫正。安杂组合由于受上代基因 (如西门塔尔) 影响, 可能出现较小白斑。

2.3 生长发育测量结果及分析

(1) 6月龄时的体重、体尺测量结果与分析。以公牛平均体重、体尺比较, 6月龄各试验组与对照组 (1042头) 相比分析, 体重以安杂为最大, 安鲁次之;安蒙在试验组体重最小, 但与对照组之蒙山牛相比则高出25.88kg, 差异显著 (P<O.05) 。试验组体尺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不显著 (P>O.05) 。说明以安格斯为父本进行杂交改良, 其杂交优势在6月龄时尚未明显显现。分析原因一方面安格斯属于中等体型, 出生重小, 前期发育不会大幅度提高;二是母本品种的泌乳能力不强对所有杂交犊牛生长发育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2) 18月龄时的体重、体尺测量结果与分析。以公牛平均体重、体尺比较, 18月龄各试验组与对照组 (1529头) 相比分析, 体重仍以安杂具有优势;安鲁比鲁西牛提高36.23kg, 差异显著 (P<O.05) ;安蒙比蒙山牛提高87.33kg, 差异极显著 (P<O.01) , 见图2。体尺各试验组体高优势不明显;胸围、管围、体长等亦有提高, 差异不显著 (P>0.05) ;安蒙比蒙山牛腰角宽提高17.70cm, 差异极显著 (P<O.01) 。

(3) 24月龄时的体重、体尺测量结果与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 (1165头) 相比, 本阶段体重分析结果与18月龄基本相同, 仍以安杂具有优势;安鲁比鲁西牛提高57.86kg, 差异显著 (P<O.05) ;安蒙比蒙山牛提高131.58kg, 差异极显著 (P<O.01) 。两杂交组合相比, 安蒙优于安鲁杂交组合 (图3) 。各试验组公母牛体重出现较大差异, 除性别因素外, 可能与本阶段公牛拴系饲养、限制运动、加饲尿素等因素有关。由于体型已经固定, 试验组成年体高提高不明显, 胸围、管围、体长等有提高, 差异不显著 (P>O.05) ;安蒙比蒙山牛腰角宽优势明显, 提高29.61cm, 差异极显著 (P<O.01) 。

2.4 增重测定结果及分析

(1) 日增重测量结果。不同杂交组合与对照组不同生长阶段的日增重测量结果比较。

(2) 不同阶段的日增重测量结果比较。

由图4、5可知, 以安蒙试验组提高幅度较大, 试验过程均在40%以上, 最高达到50.92%。虽然绝对增重值没有第一组高, 但相对提高较大。分析原因, 可能是鲁西黄牛本来就是大型黄牛, 采用中型肉牛难以收到十分明显效果, 而蒙山牛原来被称之为“小疙瘩牛”, 本来体型较小, 安格斯对其杂交收到效果明显不难理解。

(3) 体重的累积生长分析。

从个杂交组合与对照组牛的出生到24月龄的累积生长曲线 (图6) 可得:出生到6月龄时的累积生长曲线的斜率相当, 在前6个月内由于犊牛能吃到足够的母乳, 生长强度相差很小。6~18月龄, 由于断奶及饲养管理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鲁西黄牛的生长强度明显比其他杂交牛的小。18月龄以后, 各组之间的生长强度虽然很相近, 但绝对值明显拉开。说明试验组杂交牛的24月以内的育肥效果比较理想, 特别是安杂试验组较对照组优势明显。

2.5 屠宰测定结果与分析

2.5.1 屠宰测定结果

从附表可看出, 安鲁和安蒙两试验组在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等方面都有提高, 各项指标仍以安蒙试验组提高为大。两试验组在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等几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不显著 (P>0.05) 。

2.5.2 牛肉质量分析

色泽:肌肉呈肉红色, 颜色鲜艳。脂肪白色。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牛肉比较, 差异均不甚明显, 鲁西黄牛在大理石花纹方面优势突出。煮熟和烹调后, 经品尝嫩度和适口性均好, 但仍以鲁西黄牛牛肉香味最浓, 风味尤佳, 安蒙杂交牛比蒙山牛牛肉质量有所提高。

3小结

3.1 安格斯牛杂交改良蒙山牛效果显著

通过试验比较, 安蒙杂交优于安鲁杂交组合, 充分说明安蒙杂交组合是适合于鲁中南地区较优肉牛杂交组合方式。通过杂交改良了蒙山牛体型, 肉用体型明显, 尤其是改造了蒙山牛公牛后躯尖削的缺点, 安蒙F1比蒙山牛腰角宽, 12月提高11.99cm, 18月龄提高17.70cm, 差异极显著 (P<0.01) , 使蒙山牛 (公牛) 尖尻缺陷有明显改善。

3.2 三元杂交优于二元杂交

安鲁杂交和安蒙杂交均不如安杂杂交优势明显, 安杂杂交无论在出生重、生长发育和屠宰测定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 最终体重高于其他杂交组合。不同杂交组合杂交后代生长发育均有很大提高。相对比较分析, 安蒙提高较大, 在普通饲养条件下, 安蒙F1与蒙山牛相比生长发育提高显著, 6月龄提高25.88kg;12月龄提高58.16kg。18月龄提高87.33kg, 24月龄提高131.58kg, 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 (P<0.01) 。不同生长阶段的绝对增重, 三元杂交优于二元杂交组合。日增重提高显著, 绝对日增重以三元杂交后代为高, 二元组合安鲁高于安蒙。以提高幅度而言, 安蒙试验组为甚, 0~24月龄, 试验全过程安蒙试验组提高幅度均在40%以上, 其中12~18月龄提高幅高达到50.92%, 相对提高幅度达到较高水平, 优于其他试验组。

摘要:引入安格斯牛与鲁西黄牛、蒙山牛及杂种母牛进行杂交试验, 以6、18、24月龄公牛平均体重、体尺比较, 试验表明安杂F1具有杂交优势;安鲁F1比鲁西黄牛提高差异显著 (P<0.05) ;安蒙F1比蒙山牛提高差异极显著 (P<0.01) , 相对增重安蒙F1优于安鲁杂交组合, 试验过程均在40%以上, 最高达到50.92%。安蒙杂交优于安鲁杂交组合, 确定安蒙杂交组合是适合于鲁中南地区较优肉牛杂交组合方式。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不同杂交组合02-03

杂交试验02-03

杂交水稻02-03

杂交桑种子02-03

杂交手术02-03

教育真谛02-03

杂交早稻02-03

配套杂交02-03

原位杂交02-03

系统杂交02-0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不同杂交组合 下一篇:教育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