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精选四篇)
脂肪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篇1
脂肪是什么?
脂肪存在于动物及人体的皮下组织及植物体中, 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和储能物质, 也是食油的主要成分。扬雄《太玄·灶》“脂牛正肪, 不濯釜而烹, 则欧之疾至”。人体内脂肪主要包括体脂和血脂。血脂是存在于血液中的脂肪, 体脂主要分布于皮下和内脏周围, 特别是腹脏器官周围等处。除了为人体代谢提供能量外, 还能保护内脏, 维持体温, 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参与机体各方面的代谢活动等。
脂肪的分类
人体内的脂类, 分成两部分, 脂肪与类脂。类脂则是指胆固醇、脑磷脂、卵磷脂等。脂肪又包括不饱和与饱和两种。动物脂肪以含饱和脂肪酸为多, 在室温中成固态。相反, 植物油则以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 在室温下成液态。
脂肪很重要
高效的储能物质
在体内, 同样燃烧脂肪产生的能量, 是相同分量蛋白质葡萄糖一倍多。
重要物质基础
脂肪、蛋白质和糖分构成身体所需三大重要物质基础。磷脂、糖脂和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类脂层, 胆固醇又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3和类固醇激素的原料。同时, 胆固醇对于维持血管完整性也不可或缺。
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
脂肪能缓冲外界对身体压力, 减少热量散失, 同时阻止外界热能传导到体内, 有维持正常体温的作用。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
鱼肝油和奶油富含维生素A、D, 许多植物油富含维生素E。脂肪还能促进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增加饱腹感
由于脂肪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长, 所以有增加饱腹感的作用。
低脂=健康?
1999年, 有一项针对脂肪和血脂的饮食调查显示, 有238个人在几星期中摄入同等热量中40%来自脂肪的食物, 同一时间, 同样多的人摄入同等热量中20%来自脂肪的食物, 按照想象, 那些摄入低脂食物的人血脂形态会有所改善, 事实却完全相反, 吃低脂食物的人的血脂发生了糟糕的变化, 他们的甘油三酯水平和低密度载脂蛋白 (坏的胆固醇) 开始升高, 而高密度载脂蛋白 (好的胆固醇) 水平却开始下降。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热量吸收, 少量脂肪摄入反而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反式脂肪是元凶
在20世纪初的欧洲, 人们主要摄入的脂肪为猪油、黄油和牛油。但医学界几乎没有关于心肌梗死案例的记录。直到1912年才有第一例病例, 到1930年, 由心脏病导致的死亡仍然在3 000例以下。20世纪50年代, 美国心脏病学会发起了“注意饱和脂肪”的呼吁, 大力推广用玉米油、人造黄油代替黄油、猪油和牛油的运动。事实上, 从动物脂肪换成固态的植物油的30年内, 心脏病人从1930年的3 000例增长到了后来的50万例。
反式脂肪 (Trans fats) 是一种加工过在室温下呈固态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不但替代了可以提供必需脂肪酸的天然油脂, 而且还阻止人体吸收必需脂肪酸。堆积在原本应该是必需脂肪酸所在的细胞膜上, 除了损伤细胞膜以外, 还阻碍了原本必需脂肪酸的生化反应, 此外由于反式脂肪的结构异于普通天然脂肪, 身体无法识别, 因此非常难以被代谢。同样正常的脂肪身体可以用7天代谢出体外, 然而反式脂肪却需要51天!
不饱和脂肪酸好处多
调节血脂
高血脂是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脑血栓、中风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鱼油里的主要成分EPA和DHA, 能降低血液中对人体有害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有效地控制人体血脂的浓度;并提高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载脂蛋白的含量。对保持身体健康, 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内分泌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清理血栓
能够促进体内饱和脂肪酸的代谢, 减轻和消除食物内饱和脂肪对人体的危害, 防止脂肪沉积在血管壁内, 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增强血管的弹性和韧性。降低血液黏稠度, 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 预防中风。免疫调节
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提高自身免疫系统战胜癌细胞的能力。日本的研究发现鱼油中的DHA能诱导癌细胞“自杀”。另据有关资料报道, 鱼油对预防和抑制乳腺癌等作用显著。
提高视力
DHA是视网膜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占40%〜50%。补充足够的DHA对活化衰落的视网膜细胞有帮助, 对用眼过度引起的疲倦、老年性眼花、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有治疗作用。DHA可提供视觉神经所需营养成分, 并防止视力障碍。
补脑健脑
DHA是大脑细胞形成发育及运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有记忆力、思维功能都有赖于DHA来维持和提高。补充DHA可促进脑细胞充分发育, 防止智力下降, 健忘及老年痴呆等。
改善关节炎
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辅助形成关节腔内润滑液, 提高体内白细胞的消炎杀菌的能力, 减轻关节炎症状, 润滑关节, 减轻疼痛。
具有抗过敏、增强免疫作用
合理摄入适量的DHA, 可减少过度的炎症反应与过敏机会, 增强免疫力。
不饱和脂肪酸存在于哪些食品中?
ω-3:蛋黄, 深海鱼如三文鱼、金枪鱼、鳕鱼等, 坚果, 大豆菜籽油和亚麻籽油
ω-6:暗绿色叶子蔬菜、蛋黄、全谷物及植物种子
ω-9:橄榄油、花生油、芝麻油、坚果油、鳄梨和鳄梨油
怎样“减脂”才合理?
减少盐分摄入
过咸的食物会引致身体水肿, 大量水液积存在身体里难以被代谢出体外, 并且增高罹患高血压的风险。减少糖分摄入
高糖类食物在血液里转化为葡萄糖, 大量剩余葡萄糖会被迅速转化为脂肪。糖分还会强迫身体产生大量的胰岛素, 增加罹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拒绝反式脂肪
少吃煎炸食物及加工食品。反式脂肪是无法被身体接受和识别的脂肪, 代谢出身体外的时间为51天, 是正常脂肪的7倍。
避免饮酒过量
酒精会令身体水分流失。大量酒精累积在肝脏中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 使得肝脏代谢脂肪能力减弱。合理搭配膳食
增加不饱和脂肪食物如海鱼、坚果、橄榄油摄入比例, 搭配少量的饱和脂肪食物如黄油、牛肉和奶制品。同时大量食用生鲜水果蔬菜谷物类。安
(摘自《Time Out北京消费导刊》健康版)
心理的正能量和负能量 篇2
唯有时时保有 真诚、仁慈、友善、宽容的心,才能提升一个人生命的能量尺度。科学证实:善恶有能量频率。
传统固有的人生训诲,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这样的教诲,在科学昌明的今日社会,难道只能一种道德教条,无法以科学方法来证实吗?
直到看到心理学家戴维﹒R.霍金斯在其着的《 Power vs.Force》才让我们大开眼界,知道「善恶报应」的背后还真有其科学根据呢!
善恶有频率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说明:物质就是能量。物理学家已经证明,我 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固体都是由旋转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有着不同的振动频率,粒子的振动使我们的世界表现成目前的样子。我们的人身也是如此。科学家已经测量过人在不同的体格和精神状态下身体的振动频率,结果让人大开眼界。
戴维 ﹒R.﹒霍金斯(David R.Hawkins, Power vs.Force)通过20多年的研究表明,人的身体会随着精神状况而有强弱的起伏。他把人的意识映像到1-1000的范围。
任何导致人的振动频率低于 200(20,000Hz)的状态会削弱身体,而从200到1000 的频率则使身体增强。霍金斯发现,诚实、同情和理解能增强一个人的意志力,改变身体中粒子的振动频率,进而改善身心健康。
死人的频率没有意义,邪念会导致最低的频率;当你想着下流的邪念,你就在削弱自己。渐高依次是恶念、冷漠、痛悔、害怕与焦虑、渴求、发火和怨恨、傲慢,这些全都对你有害。但信任在250是中性的,信任有益于你。再往上的频率依次是温和、乐观、宽容、理智和理解、关爱和尊敬、高兴和安详、平静和喜悦在600,开悟(enlightenment)在700-1000。
他遇到过的最高最快频率是700,出现在他研究特里萨修女(1910-1997,获199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当特里萨修女走进屋子里的一瞬间,在场所有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幸福,她的出现使人们几乎想不起任何杂念和怨恨。
1000被称为是神的意志或精神,这是绝对力量的频率,甚或更高。传说耶稣在村子里的出现,让围上来的人们心里除了耶稣其它什么都没有。
美国著名的 精神科医师戴维霍金斯博士(Dr.David R.Hawkins),运用人体运动学的基本原理,经过二十年长期的临床实验,其随机选择的测试对象横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北欧等地,包括各种 不同种族、文化、行业、年龄的区别,累积了几千人次和几百万笔数据数据,经过精密的统计分析之后,发现人类各种不同的意识层次都有其相对应的能量指数,兹摘录其主要项目如下:
1.开悟正觉:700~1000 2.安详极乐:600 3.宁静喜悦:540 4.爱与崇敬:500 5.理性谅解:400 6.宽容原谅:350 7.希望乐观:310 8.中性信赖:250 9.勇气肯定:200 10.骄傲轻蔑:175 11.愤怒仇恨:150 12.渴爱欲望:125 13.恐惧焦虑:100 14.忧伤懊悔:75 15.冷漠绝望:50 16.罪恶谴责:30 17.羞愧耻辱:20 神的观点生命观点水平能量情绪进程 本我是开悟700-1000不可说纯净 全人类完美和平600至喜阐明 唯一完整喜乐540清朗变貌 充满生气仁慈爱500敬爱揭示 智慧有意义的理由400理解抽象 慈悲和谐的接受350宽恕卓越 激励人心有希望的乐意310乐观意图 授与权力的满足的中性250信任放松 容许的可行的勇气200肯定活化平庸的需要的骄傲175藐视自大 复仇的反对的忿怒150憎恨侵犯 戒绝的失望的渴求125渴望奴役 苛刻的抗争的害怕100焦虑退缩 轻蔑的悲剧的悲痛75后悔沮丧 责难的无希望的冷淡50绝望放弃 怀恨的邪恶罪恶感30责怪毁灭 鄙视的悲惨的害羞20羞辱歼灭
我们大家都要努力维持在200之上喔!
正面能量是可以互相传递与相互影响的。如果我们时时让心灵的念力信念维持在正向的角度,不仅可以帮助自己,也可以帮助身边的人,而这样的能量源源不绝,永 远不会有用完的时候,反而越使用正面的能量与信念,能量越强大,遇到困难也就越容易解决,也拥有强大的力量可以修复自己与帮助自己。
念力信念的力量无穷大,心存善念、相信自己的信念,我们都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念转运就转,加油!
延伸阅读:心理学家戴维﹒R.霍金斯(Dr.David R.Hawkins)。转自:中华素食网。原文地址:
正能量?负能量? 篇3
2015年3月27日下午,一位市民將自己拍摄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后引发了全国网友的热议。视频内容显示:27日下午5点30分左右,在北京海淀区双安商场西侧的天桥附近,有三女一男四个成年人围着一名初中生争吵。视频发布者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双方最开始起争执的时候她并不在场。发视频是因为这几个大人说话太无理。这几个人一直在质问学生为什么要拍照,并称这名学生读书读傻了。一名中年女子咄咄逼人地对着这名学生说:“你哪个学校的,有病吧。”她身后的一名女子则大声说,是人大附中的,“除了人大附中,哪有这样的书呆子”。被同行者拉走后,这名女子仍然在不停地说:“孩子你脑子真学坏了,你有什么权利啊,读书读坏了。”而这名学生则表示,是对方的车占用了自行车道,挡了他的道,并称人人都有权利拍照。这名学生对着路人解释说,他是在自行车道行驶,对方挡着他道了,还骂他。随着争议继续升级,四名成年人都来到孩子跟前,一名身穿保安制服的男子赶到现场后,挡在了这名学生身前,随后这四个人乘车离开现场。
【适用角度】
角度一:自觉意识
四个成年人,没有意识到机动车不能占用非机动车道,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增加了交通秩序的混乱,没有意识到这么做侵害了其他人的合法权益,竟然还对中学生的阻拦和拍照感觉很不理解,很气愤,并最终得出对方“读书读傻了”的结论来。这说明“自觉意识”离我们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
角度二:勇气
孩子勇气可嘉,此外令人欣慰的是,当被斥责声吞没时,有穿制服的保安上前“挡在了这名学生身前”,还有旁人指责“你们怎么能够这么跟孩子说话?”
角度三:打破潜规则
对违规现象进行拍照,不过是任何一名公民行使监督权利的一种方式,却遭遇到“傻气”的斥责。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不过是一种世俗化的潜规则对于明规则的压倒性胜利。乱占车道现象太过普遍,这辆私家车不过是从众的那一辆,被“特殊对待”当然会“叫屈”。
角度四:强化法制
新加坡的严厉法制全球闻名,但在我国却受到许多人为因素的干扰。当地为什么那么多机动车占用了非机动车道?因为他们的交通违法行为没有得到任何的约束和惩戒,没有付出任何的代价。如果有关部门能够严格执法,对这类行为发现一起处罚一起,该罚款罚款,该扣分扣分,情况必然会好转。
角度五:教育的目的
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刘瑜讲过一句话:其实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人变得深奥,而在于让人变得天真。“天真”不是让你幼稚,而是回归本真,让你能够坦诚、真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这个被成年人斥责为“读书读傻了”的中学生,之所以能够指出一辆私家车占用非机动车道的不正常之处,正是因为其接受的规则教育,激发了他内心对这个世界本然的想象,且还未被社会的世俗化所淹没。
【热点时评】
为监督占道乱停的少年公民点赞
王石川
私家车占用非机动车道,反过来辱骂拍照的初中生,这是多么是非不分、以耻为荣和枉为成人的做法。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场对垒中,舆论和正义站在了孩子这一边,正如有网友所称:孩子做得对!全社会都应该养成随手拍不文明行为的习惯!普通市民没有权力执法,但我们可以拿起手机捍卫我们的权益!感谢替孩子说话的路人!
是的,该为这个孩子点赞,更该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他。这名孩子是初中生,也是一名公民,他身上有责任有担当有凛然正气,更知行合一。环顾四周,不少人的公民精神匮乏是不争的事实,这体现在缺少权利意识、不敢维护自身合法权利;面对丑恶现象时不敢说“不”,往往选择沉默;还包括过于圆滑、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等。
如果多一些上面那样的人大附中的初中生,如果成人敢于承担、不混淆是非,国人的公民意识无疑会增强很多。旅美作家林达曾谈到,美国很多学校都使用《公民读本》的教材,它们重点谈到了公民意识的培养、民主性格的养成等。比如,要改造社会吗?先从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好公民做起。而最后,你会发现,这样的公民准备,又是在使“你”和他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容易。再比如,一个好的公民是忠于自己国家的,这意味着你对国家是持建设性而不是毁坏的态度。假如政府做错事,你严厉批评政府,那是希望它改善,这就是建设性。这种方式可否为我们所用,值得一议,但其传递的思路,如做好公民、培育批判精神,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上述初中生看不惯私家车占道而拍视频,也许可归于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也可能源于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可贵认知,无论是哪种情形,都表明其价值观是健康的。这样的初中生还有很多。但是,让人疑惑和担忧的是,他长大后是否仍不忘初心?当他遭遇不公时,是否仍葆有公民精神?
在我们年少时,也常常正义在胸,路见不平敢出手,可年龄大了似乎越来越世故,面对不平事时可能不再怒吼了,面对别人的苦难有时可能背过脸去。是的,这是某种成熟的体现,可也未免可悲。事关权利,就该较真;事关正义,不能妥协。
对监督占道的初中生,我们别止于点赞和声援,更应该做个像他那样有正义感、有赤子之心的公民,敢行动,敢嫉恶如仇。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应激浊扬清、惩恶扬善,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笔者最后关心的是,报道中的私家车主会被处理吗?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社会进步需要更多“读书的傻子”
杨慧婧
一场普通的民事纠纷,短时间内能引发舆论强烈回响,恐怕还是“读书读傻了”这句诟骂戳中了社会共识的敏感点。这句话也许并不十分难听,但却格外刺耳。“读书读傻了”这句话,非常直白地体现了说出者的是非不分。明明道路交通法规就摆在那,自己不去读,却责怪别人“读傻了”,这种做法为整个事件平添了几分荒诞。
不知道在这几位成年人的眼中,这位“读书读傻了”的中学生究竟傻在何处?可能在他们看来,所谓“读傻了”,是因为学生不明白在书本知识和实际情况相互矛盾冲突时,应该选择社会的潜规则,而不应该遵守明文法规。违规占道即使有悖规定,但执法部门管不过来或干脆少管、不管,你一名中学生又何必多管闲事?对在公开场合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大多数人不都是绕行而过吗,一个中学生又何必较真地掏出手机拍摄?
这几名当事人甚至很多旁觀者,在这位中学生较真以前,都忽略了个体为了公共利益其实是可以在违法违规现象面前不低头、“冒傻气”的。学生的行为之所以被大多数网民点赞,是因为这种较真在当前建设法治社会的大环境下显得弥足珍贵。法治并不只是一纸规定,也并不是只有执法者才能参与。在法治建设中,每一个公民的行为都有其意义,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在法律遭到违反时站出来捍卫法律的尊严。
之所以有“读书读傻了”这种言论脱口而出,甚至令不少人都感到似曾相识,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法治观念、规则意识还不够牢固,变通、歪曲、法不责众、情有可原等潜规则依然有其盛行的土壤。而社会的进步,正有待越来越多“读书的傻子”参与。倘若有越来越多的公民为了公共利益做一些“傻事”,那么社会上自然会筑牢一道保护公共利益的防线。人们对这道防线起初或许是慑于舆论的谴责、媒体的曝光而不敢触碰,长此以往,则会内化为对法治的敬畏、对规则的恪守,一旦面临一己之私与公众利益的冲突时,就会有不假思索地选择后者的自觉。
古语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其意就是不把读书局限为一种自我体验,而是把读书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来源。如今,一名未成年人的较真,凸显了当书本知识施之于严肃现实时遭遇的尴尬。希望在今后,社会上能有更多的“傻子”出现,一点点扭转那些所谓“聪明”的潜规则,让书本上的大道理真正成为社会上的明规则、硬规则。
(摘编自《光明日报》)
我们都曾是那名“傻气”的中学生
朱昌俊
一句“读书读傻了”的指责,令人五味杂陈。私家车占据非机动车道,明是自己违规,怎还骂对方“傻”?这或是因为这种事情在现实中被指责的概率太低了;又或是,乱占车道现象太过普遍,这辆私家车不过是从众的那一辆,被“特殊对待”当然会“叫屈”,甚至因为见怪不怪,而被默许其现实合理性。那么,被拍照当然就很可能被理解为“找茬”“多管闲事”,是傻气。
对违规现象进行拍照,不过是任何一名公民行使监督权利的一种方式。却遭遇到“傻气”的斥责,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不过是一种世俗化的潜规则对于明规则的压倒性胜利。尤其对一名中学生而言,敢于指出“皇帝未穿衣服”,不过是心中的原始性规则意识还未在现实中妥协。事实上,如果将观察的对象定位为包括中学生群体在内的年轻人,他们在踏出校门或走向社会前,其实都会经历一段易被人称为“傻气”的阶段,譬如实习生拒绝为导演订盒饭会被称为“不懂事”;再譬如刚入职场不愿意拍领导马屁,会被认为“不成熟”,等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又何尝不都曾是那名身上带着“傻气”的年轻人?
但正如这位中学生所遭遇的指责一样,大多年轻人走向社会之后都很容易在这样的指责中被磨掉年轻时的那一份“初心”与对规则和权利的认定之心,继而变为那个指责年轻人傻气的过来人,并构成对于年轻人的现实吞噬力。因此可以说,在这件事中,其实我们都扮演了指责者的角色——如果乱占车道并未成为一种常态,如果向乱占车道较真的,不只有这位中学生落寞的身影,那声指向他的“傻气”,还会如此理直气壮吗?
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刘瑜曾经的一句话,或许在此能恰到好处地回应这句“读书读傻了”的谬论:其实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人变得深奥,而在于让人变得天真。“天真”不是让你幼稚,而是回归本真,让你能够坦诚、真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这个纷杂喧嚣的世界。这里的“深奥”,或可以被理解为“世俗”,这个被成年人斥责为“读书读傻了”的中学生,不过正是因为其接受的规则教育,激发了他内心对这个世界本然的想象,且还未被社会的世俗化所淹没,因此,他才能够坦诚、真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与社会本然的规则,指出一辆私家车占用非机动车道的不正常之处。
令人欣慰的是,当被斥责吞没时,有穿制服的保安上前“挡在了这名学生身前”,还有旁人指责“你怎么能够这么跟孩子说话?”在一个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社会,正是因为还有这些人存在,提醒着世界本来应该具有的模样,也让人感受到多一点的温情与希望。只是,令我稍许感到悲观的是,作为成人,我们能够真正接纳并呵护这些孩子的较真与“傻气”吗?
或许,我们都应该对那名中学生说一句:小伙子,你不傻。并且请你无论年岁如何增长,都能尽力葆有那份“傻气”。
(摘编自《西安晚报》)
负增长凝聚正能量 篇4
数字的下滑并没有引起行业的恐慌,反而成为一个良性转变的积极信号。“更多人认为,这是科学增长、理性回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说,“高品质、高品格、高品位”的国产动漫创作,正在为我国动漫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积蓄点点滴滴的“正能量”。
讨人喜欢的“盒子”形象、追梦的探险情节、丰富的表情画面……动漫节上,杭州产3D动画电影《昆塔》正式发布了预告片,被业内誉为一部迄今最具“好莱坞范儿”的力作。“从前期剧本创意到后期制作合成,我们确实是按照好莱坞标准制作的原创动画。”出品方浙江博采传媒有限公司总裁李炼说。
除运用自主研发KMOKE9轴全自动逐帧拍摄设备和多项国际领先的3D立体影视拍摄和CG制作技术外,《昆塔》还借鉴了好莱坞动画大片做法,首创国产动画电影国内国际两个版本同时上映的模式。李炼表示,之所以投资1亿元、耗时3年打造这部动画电影,一来是在摸索动画电影制作的国际化标准流程,二来也是想用好作品为国产动漫提振信心。
“在产量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应该着力研究解决如何切实提高作品质量。”中国动画学会会长余培侠说。在“精品导向”日益成为业内共识的当下,我国动漫产业已经开启自身的“净化”功能,由注重产量、规模,转为强调动画作品的质量与效益。
无论是国内大卖的《喜羊羊》,还是进军日本的《魁拔》,无论是央视热播的《熊出没》,还是网上热捧的《秦时明月》等,虽然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与观众的期望需求相比,我国动漫精品的数量和影响力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近年来一些优秀的动漫作品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诚意,营造着品牌形象,也为国产动漫积攒起宝贵的信誉口碑。
除了创作本身的高标准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动漫产业进入良性循环所必需的。目前,我国原创动画企业收入约六成来自电视动画片播出。而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调研和估算,全国各电视播出机构年均用于动画片采购的经费总值还不足5000万元。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员说,下一步将针对影视动画产业的政策进行微调,将主要着眼于由鼓励产量数量转向鼓励质量品质,建立选优播优、优质优价的机制,实现优秀作品带动、产业链各环节互补支撑、作品产品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切实推动动画产业科学增长、螺旋上升。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