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内在规律(精选七篇)
内在规律 篇1
一、结合读音规则快记单词
英语是表音文字, 单词的读音是很有规律的。某一些特定的字母或者字母组合, 往往都是发某个特定的或某一组特定的音, 举个例子:competition, emotion, addition, ambition, creation, relation等这样的词, 我们读一遍就会发现, 这些名词都有着相同的词尾-tion, 而且这个词尾都无一例外地发|∫n|。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 如果遇到一些名词是以|∫n|结尾的话, 那么它的词尾很有可能就是-tion, 这样的话, 我们的记忆就从一个一个的字母上升到了一个字母组合, 而产生这些字母组合的原因, 就是因为相同的发音。再比如:import, export, report, support, port, resort, 这一系列的单词中, 字母组合-ort都出现了|ɔ:t|这个发音, 所以同样的, |ɔ:t|这个发音组合很有可能就拼写为ort。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picture, structure, architecture, culture, furniture, puncture, 字母组合-ture就肯定是发音|t∫er|等。一旦我们掌握这些规律, 再结合原单词的记忆, 那么这个单词的拼写就会记忆得很牢固, 因为一旦遇到这样的发音, 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特定的字母组合, 帮助我们记忆单词, 这样就可以把散乱不堪的字母变成一组一组的字母组合。
二、根据构词规则快记单词
1. 词素记忆。
英语单词都是由一个或若干个词素组成, 根据其构词规则可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如:progress, 是由pro-, gress两部分组成, pro的意思是forward (向前) , gress的意思是step (步) 。所以这个单词的意思是进步。再如:reconstruct, 是由re-, con-, struct组成, re-表示again (再次) , con-表示together (共同) , struct表示build (建立) , 所以这个单词的意思是重建。
2. 前缀记忆。
英语单词前缀很多, 常用前缀有:anti- (反对, 防止) , co- (共同) , de- (离开, 除去) , dis- (否定, 相反) , en- (放进) , ex- (超过, 向外) , fore- (先, 前, 预) , pro- (预先, 向前) , re- (回, 重新) , un- (不, 无非) , 等等。如:uncomfortable (不舒适) , 前缀un- (不) , com- (共同) 。
3. 后缀记忆。
英语单词后缀分四种:名词后缀、动词后缀、副词后缀、形容词后缀。名词后缀:-al (动作) , -ment (动作) , -ion (行为) , -ance (性质) , -ness (性质) , -ant (人) , -ent (人, 物) , -ism (主义) , -ist (人) , -ship (身份, 资格) 。动词后缀:-ate (造成) , -en (使) , -ity (使) , -ize (使...化) 。形容词后缀:-less (无) , -ful (充满) , -able (能够) , -ish (有…的) , -ive (性) , -ly (的, 品质) 。副词后缀:-ly (地) , -ward (s) (向) 。
我们甚至可以改变记忆角度, 从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地去分析某一个具体词汇, 找出最少字母组成的词, 然后进行由多及少或由少及多地倍增词汇的训练, 直到形成思维定式, 熟记不忘。如scrap这个词, 按照传统记忆法就是一个词, 记住就可以了。但是, 根据逻辑记忆法改变记忆单位和改变记忆顺序的要求, 我们必须这样记:scrap碎片, crap掷骰子, rap使着迷。再如, scrape刮, 擦;crape (吊唁时臂膀上戴的) 黑纱;rape抢劫;ape类人猿;rape抢劫。这样记, 既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强化记忆, 又能大大扩展词汇量。
三、按照音形义性分类快记单词
单词的分类法很多, 可按读音、词形、词义、词性等分类, 以便加深记忆, 快记一类单词。按字母组合分类, 如以ace字母组合形式的常用词face, surface, lace, palace, place, necklace, fireplace, replace, pace, space, outpace, race, brace, grace, disgrace, trace等。按单词的意义分类, 如交通工具及与交通相关的单词bike, bus, jeep, truck, taxi, train, plane, ship, motor-cycle, sports car, pilot, driver, vehicle, engine, gasoline, traffic jam, rush hour等。按词性以主题词为中心分类, 如colour一词, 我们可以扩展一类表颜色的词, red (红色) , orange (橙色) , yellow (黄色) , green (绿色) , blue (蓝色) , indigo (靛青) , infra- (在…下) , infrared ray (红外线) , violet (紫色) , ultra- (超过) , ultraviolet (紫外线) 。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改变词形来快记一类词, 如改变词首字母词汇:dew (露水) , bedew (滴湿) , new (新的) , renew (更新) , sinew (加强) 。改变词中字母倍增词汇:gram (克) , epigram (警句) , grim (无情的) , pilgrim (朝圣者) 。改变词尾字母倍增词汇:rub (摩擦) , drub (敲击) , rug (地毯) , drug (药品) , rum (甜酒) , drum (鼓声) 。通过改变词首、词中和词尾某一个或某几个字母实现多词记忆, 进而达到词汇记忆的倍增。
1. 运用形象联想快记单词
运用形象思维原理, 采取意形联想法、谐音联想法、视听联想法等, 能在奇思妙想中迅速记住单词。意形联想法就是根据事物突出的外形、特征, 把有关的东西联系起来记。如:把eye中的两个e看成两只眼;把bird中的b和d看成一对翅膀;把bed中的b和d看成一副床架, e是中间的床板;把giraffe中的ff看成长颈鹿长长的“脖子”。又如:elbow (肘) 和rainbow (彩虹) 都与bow (弓箭) 的形状酷似。谐音联想记忆法, 就是根据英语单词的发音与汉语的读音非常相似的特点进行联想。例如:admire赞美 (我的妈呀) ;pest害虫 (拍死它) ;candle蜡烛 (看到) ;delegate代表 (代理给他) ;finance财政, 经费 (犯难事) ;genius天才 (创吉尼斯的人) ;bake焙烤;harmony和睦;fine罚;pal伴儿;defend提防;tow拖;conquer攻克;fee费;deny抵赖;haul嚎;stone石头;sting叮咬。再如, police, 警察, 音“跑累死”, 警察的最终结局是“跑累死”, 因为小偷可以选择休息, 而警察不能, 警察永远跟在多个小偷的后面。lawyer, 律师, 音“老爷”。有个被告叫律师老爷, 忘了叫法官青天大老爷, 法官非常生气, 毕竟法官比律师说了算。ugly, 丑陋的, 音“阿哥累”, 阿哥累了, 变得丑了, 阿妹不理他走了。如此记忆, 妙趣横生。
2. 设置语境灵活快记单词
人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是一种语言的实践过程。因此, 根据不同的场合、地点和情境, 把从书本中学到的外语单词随时随地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 而且多次反复地运用, 便是牢记和巩固外语单词的一个捷径。
每当我们去商场购货时, 可按着各商品柜台的排列顺序从头至尾走一趟, 做到“看——想——说”三者同步进行, 即眼看着柜台或橱窗里的商品, 脑子里就回想它的外语名称怎么说, 嘴里同时说出商品的外语名称。假如我们先来到水果商店, 看到各种水果时, 便可用外语说出它们的名称。依此类推, 无论走到哪, 你都有机会记住一类单词。
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游览、参观、访问等具体情境和场合, 触景生情地进行。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话、演讲、讲故事等实践, 在具体运用中记住单词。我们还可以通过外语原文阅读来扩大我们的词汇量。
发现内在规律引导循序渐进 篇2
一、借助观察实验,获得初步了解
观察教学方法是一种通过教学课件、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特征、表象的数学学习方法。“圆柱与圆锥”课程的内容是关于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借助观察实验的方法,结合多媒体图片展开分析,或者实物拆分与组合等方法,学生能够有效发现图形内在的相关规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等底同高的圆柱与圆锥的形状,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圆锥上尖下圆,圆柱上下等圆。将圆锥放进圆柱中,形成了下底缝合上面缝隙很多的状态。由此教师创设悬念,他们的形状说明了什么?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沙子或水动手实验,等底同高的圆柱与圆锥,用圆锥装水装满,3次才能将圆柱装满。之后,归纳猜想,在圆锥内部将圆柱高划分为等长的3部分,借助圆锥灌注沙子的方法,发现每装一次能达到圆柱的1/3。由此,学生对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内在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柱是圆锥体积的3倍。最后,教师布置任务:等体积、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其底面积存在什么关系?
二、实践游戏活动,强化深切感受
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教师展开游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关于圆柱与圆锥体积、表面积的内在规律。并且游戏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与操作,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与科学素养。首先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橡皮泥,捏成相同的两个圆柱体(大小一样,形状一样),之后教师开展“变形金刚”游戏活动。第一次操作:同桌两人分为一组,将两人捏成的大小一样的圆柱体,一个变成圆锥(底不变)、一个不变,观察结果;第二次操作:同桌两人一组,对于大小一样的圆柱体,一个不变,另一个变成圆锥(高不变)。其次,引导学生总结分析,等体积、等底的圆柱与圆锥,圆柱的高是圆锥的3倍;等体积、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3倍。另外,教师让学生准备一些质地较软的纸,通过拆分、组合的方式进行表面积的分析。用剪刀组合出一些圆锥、圆柱,组合起来之后,再拆分,将圆柱分成两个圆与一个长方形,圆锥分成一个扇形与圆,分析其表面积的计算方式。由实践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圆柱与圆锥的表面积、体积间的内在关系,不断掌握数学学习技能与方法。
三、引入公式推导,发现内在规律
利用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公式,理解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计算方法。首先,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公式为:圆柱体积=底面积×高,圆锥体积=1/3底面积×高,这可以看出,底面积与高相等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为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为圆柱体积的1/3。其次,分析圆柱与圆锥体积和底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其高是什么关系呢?通过分析,圆柱高=圆柱体积/底面积,圆锥高=3×圆锥体积/底面积,得出:等体积、等底面积的情况下,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最后,分析圆柱与圆锥在体积、高相等的情况下,它们的底面积是什么关系。同样,结合面积计算公式来分析,圆柱底面积=圆柱体积/高,圆锥底面积=3×圆锥体积/高,得出等体积、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3倍。由此,通过公式可以分析出圆柱与圆锥的三个量“底面积、高、体积”间存在一定关系,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关系,也感悟到数学的真谛,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探究方法,强化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引导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根据体积的定义“物质或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忽略圆柱与圆锥的厚度,其体积计算方法可以转化为容积的计算方法。其实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在于外表面所占空间与内部所能容纳物质的量,掌握了相关定义就能很好地实现数学思维的转换。而表面积是构成物体外表的面积之和。结合以前正方形、长方形、圆的面积学习基础,圆柱与圆锥的表面积可以采用拆分的方法进行学习,转换为几个简单的图形“圆、长方形、正方形、扇形”,通过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得出表面积计算公式。由此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方法,构建出完善的知识网络。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发散、创新思考、互动交流、实践分析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过程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强化自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由表及里,遵循知识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和总结,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
内在规律 篇3
关键词:规律,督查督办,成效
任何工作都有其规律性, 规律决定着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向, 抓住了规律, 才能将工作抓好落实。作为推进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督查督办工作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即其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做好督查督办工作, 就必须全面熟悉、准确把握督查督办工作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这样才能用准督查督办的方法, 把握督查督办的时机, 充分发挥其推进、监督职能, 不断推进各项工作上水平、见实效, 督出成效, 才能事半功倍。
一、突出重点, 兼顾其他
做任何事情都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 督查督办工作也是如此, 只有明确当前工作的重点, 督查督办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突破重点, 有效地带动整体工作。因此, 一是要善抓督查督办重点, 明确着力方向。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系统全面的观点动态把握具体工作的特点及其影响性, 准确判断督查督办事项的重要程度、找准主要矛盾和切入点, 抓住事关大局的重点问题、关键问题;二是要注重统筹兼顾, 做到点面结合, 以点促面。既要抓住重点, 又要兼顾一般, 既要面面俱到, 又要有所侧重, 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既保证督查工作“面”上的广度, 又善于找准重点、抓住主要问题, 通过突破重点, 有效地带动全局工作, 从而实现“面”上的推进;三是把握重点环节, 有的放矢。在日常工作中, 应把握好立项、检查、反馈三个督查督办重点工作环节, 同时区别情况, 做到哪个环节上容易发生问题, 就重点督导那个环节上的问题, 哪些部门容易发生问题, 就把工作重点放在哪些部门。
二、把握时机, 及时有效
做任何事情都要正确选择时机, 时机恰当, 成功的概率就大, 反之即使成功也要多付出代价, 甚至得不偿失。督查督办工作不确定性、突发性情况比较多, 有时同一时间接受好几项任务, 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从无序中找到有序, 从杂乱中理出规律, 分清轻重缓急, 排出时间顺序, 做到有条不紊。首先, 在时限上要确保重点工作的如期完成。对历时较长的一些重大决策及中心工作, 要按实际情况将其分成若干阶段, 分段来规定时限和量化目标, 并适时督查督办, 及时分段反馈进展情况, 使上级可以及时掌握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适时调整工作部署, 及时纠正政策执行或工作开展偏差, 或及时发现决策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同时可以有效促进责任部门或人员及时办理、合理进展, 避免拖延现象。其次, 对具体事项的督查督办, 要求按时, 按质来办,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进行抽查, 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临时进行督查, 对刚出台政策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 须等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开展或者进行后续督查督办。最后, 要严格按照保密的规定和问题处理层级的要求, 不随意扩散带保密性质的情况, 为上级决策赢得时间和时机, 争取主动, 尽可能避免负面影响。
三、方法得当, 科学思维
做任何事情都要采用正确的工作方法, 科学的方法能够指引“正确地做事”, 方法和思维方式科学与否决定着督查督办最终结果的好坏与成败。因此, 在督查督办工作过程中, 要运用正确方法准确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 准确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并做出正确判断, 使得上级能够根据督查督办情况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进而发现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督查督办工作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就事论事, 以钉打钉, 但只适用于个别单一或领导指定要办的具体问题;另一种是以点带面, 举一反三, 把督查的具体问题作为突破口解决类似的成批问题, 使督查工作取得最好效果。这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科学方法, 需要在督查督办过程中发现带共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和难点问题, 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 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上级反馈。
四、以人为本, 开拓创新
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邓小平说过:“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 所以, 人的因素在一切工作中起着决定作用。要做好督查督办工作, 一定要重视督查督办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作风优良、能力过硬、严于律己的“铁军”。督查督办人员不但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积极主动、及时有效地开展督查督办工作, 而且要不断加强各类知识学习, 认真学习与督查工作紧密相关的各类专业知识,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法律法规等, 不断适应督查督办工作的需要, 使自己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善于发现问题, 不讲外行话, 不办外行事;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 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持续提升督查督办工作质量和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讲, 督查督办工作是工作人员学识素质、能力作风、经验智慧的综合反映。
总而言之, 从突出重点、把握时机、科学方法和以人为本等四个方面熟悉、准确把握督查督办工作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就一定能够做好督查督办工作, 使督查督办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督出成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自觉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J].马克思主义文摘, 2015 (3) .
从记录的角度看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篇4
六世纪的格雷戈里大教皇说:“文章对识字的人能起什么作用,绘画对文盲就能起什么作用”。表明了当时的绘画在朝图解概念的方向发展。服务于宗教和王权的主题性绘画,摆脱不了为了宣扬、教化的目的而重精确描述、再现的写实性的记录属性。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用图画向人展示他可占有的东西”——约翰·伯格。他们借助油画能精确再现实物的特点,用艺术作品来保留自我形象、炫耀财富。例如霍尔拜因的《两大使》。因此这时期,绘画注重真实和镜像再现的记录属性不可改变。这就是绘画的形象时期,绘画是对世界的再现,以世界呈现的样子如实记录、真实描述,绘画人物、风景以及事件是完全遵照眼睛所看到的样子去如实描绘。
“当画家感到自己不满于绘画作为物质财产的象征,以及由此而显扬其社会地位时,必然发现……挣扎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之中”——约翰·伯格。伦伯朗晚期以困苦老人的自画像,夺取了传统的艺术语言,绘画的题材开始了转变。
随着社会进步带来科技的发展,照相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观看事物的方法。印象主义以17世纪牛顿从白色光中分出光谱为理论依据,自觉地利用光学的理论来创作,他们关心的是光线照射在自然物品表面形成的颜色和光反射,画下看到事物最初的瞬间印象,实际上还是把瞬间反映进行自然的记录。
“19世纪中叶,欧洲古典资本主义趋于衰落,前卫艺术的发生正是基于对这种没落文化的批判。进人20世纪,取代古典主义精英语言的就是艺术‘纯形式’的创造,是秉创造者的艺术‘知觉’表现而对原有艺术秩序的拒绝。具体来说就是以抽象绘画为特征的前卫艺术,是在反对没落资产阶级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先进的意识形态,是在历史转变时期文化批判的标志”。绘画进入到形式时期,再现的条件自身成为作品的核心,所以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其自身的主题,它不再去单纯记录事物的表象,而是寻求绘画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将绘画艺术从其记录、再现的动机转向新的目标——再现的手段变成了再现的对象。绘画关注平面性、颜料与画面构成的非模仿特性,也就是非记录性。取代了作为发展顺序标志解剖、透视、明暗法,转而注重绘画的纯粹性。格林伯格称:“并非绘画自身必须成为非客观或抽象,而是因为绘画的再现特征在现代主义当中是第二位的。”现代主义纯形式的创造是主体为了实现与现实的对立和超越而创造一种非具像的结构。
观念艺术是在艺术家批判当时的西方艺术及其存在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状态下出现的。这阶段的画家阿里卡认识到依据现实描绘的意义在于:“……它实际上会重新塑造现实,并提供对现实的新的视野……它既反思生活又轉变现实。”艺术成为记录观念的载体和产物。不再由一个主导的模式统领艺术发展的后现代主义,通过差异性、选择性来表达多元主义的特质,对艺术品的欣赏从感官经验转向引发思考的观念。后现代艺术混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成为观念的表达途径和记录。
在记录——反记录——再记录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可看到形象、形式和观念的深度发展带来的对绘画技法和方式的探究和演进:
1、形像——记录时期。绘画的起源即源于对物品的描绘性的记录。绘画的前期是作为宗教和神话的诠释、记录、宣扬者而存在。
艺术家的作用就是真实记录,追求的艺术目标也是真实原所见所想,此时期的绘画是供人们阅读的,绘画起到了和文字相同的作用。绘画在这时期具有文学性、描述性和形象再现性。所以绘画的目的还是成为宗教描述、真实生活和场景的逼真再现也就是记录。
2、形式——反记录时期。隐藏在自然主义手法之后的形式因素变得异常重要。画家追求清除主题后,只剩线条、色彩和构图的“纯绘画”。绘画形式本身就有存在理由而无需模仿任何主题形象。自然主义的大厦开始坍塌,模仿自然的理论分崩离析。绘画的题材和手法只关注个人感受和画面效果,通过放弃记录具像来实现形式,追求个人表达。形式成了绘画的追求,画家赋予形式以独立的价值和功能。绘画已经开始关注画面自身而不再是把它作为一个单纯记录世界的方式。艺术不再受到外在的影响,人们感觉不到作品有任何的叙事方向。绘画进人了反记录时期。
3、观念——再记录时期。绘画形式、手段多样、又有写实的回归,但这种写实是艺术家通过个体思考而取舍选择的主观写实,表达了画家对所描绘事物的个人认识。艺术成为解构正常态的表现手段,不再是对自然和生活的模仿或再现,而是加进艺术家思考的对现实的重塑的再记录。
内在规律 篇5
1 远古中医分科教育思想
夏商以降, 随着医、巫、祝分业制度出现[1], 中医从我国原始的巫术中分离出来, 成为了一个独立发展的学术体系。中医自身学术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催生了早期的中医分科教育活动, 萌发了最初的中医分科教育思想。
春秋以前, “学在官府”, 宫廷权贵等特权阶层垄断着教育和受教育的权利, 知识家传、职位世袭是当时的主要学术传承形式。这一时期, 开展中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家传性的世袭医官制, 源源不断地为初具规模的医官体系充实人才, 为宫廷权贵等特权阶层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宫廷权贵等特权阶层控制着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 拥有庞大的医官体系为其服务, 迫切需要学有专长、专业技能突出的医务人员。为了与上述教育目的相适应, 中医教育主要培养的不应该是全科医生, 而是专科医生, 通过各科学有专长的医官们分工合作, 为宫廷权贵等特权阶层提供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
医官各有专长, 这种专长尤其表现在应对临床疗效的检验上。世袭医官要确保子孙后代在中医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上通过临床疗效的最终检验, 以符合宫廷权贵的实际需求, 在对后代中医人才培养上尤其注重专科化取向, 成为远古中医分科教育的主要内在驱动力。民间师承教育和讲学教育虽然培养的是能够适应民间各种病人需要的全科医生, 但限于当时原始的文化传播手段和信息流通渠道, 在不同师门之间也会因为医学实践的差异性而逐渐稳固并形成各自擅长的专科, 使得全科医生具备了专业化特长。
2 中古中医分科教育思想
封建制度建立后, 中医学术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随着三大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 华佗、张仲景等大师的涌现, 中医理论初步形成体系。学术发展对中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家传教育延续并出现世医家族的前提下, 民间师承教育日益活跃, 推动中医分科教育思想从自发的零散状态逐步走向系统化。中医分科教育思想的发展推动了南北朝官办中医学校教育和唐宋时期中医教育的大繁荣。
随着中古时期中医知识的积累日渐增多, 学术体系的逐步成熟, 中医教育活动中对中医知识的分解和编组行为越发受到重视, 进一步深化了中医分科教育思想。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医案《诊籍》的西汉著名医学家淳于意, 以中医分科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 给不同学生安排了不同的专业课程和学时, 教临淄人宋邑“五诊”岁余, 教杜信“上下经脉”两年有余[2]。东汉初年的针灸学家涪翁, 著有《针经》、《诊脉法》, 成为中医针灸、诊断教育的最早专科教材。擅长外科的华佗、精研脉法的王叔和、专攻针灸的皇甫谧等, 都集中体现了中医分科教育思想在这一时代中医人才培养上的成就。
中古中医分科教育思想的内容较之远古进一步丰富和充实, 并在早期中医分科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 为后来近古中医分科教育的大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3 近古中医分科教育思想
近古时期, 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日趋发达, 各种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宗教思想渗透到中医分科教育思想中, 并通过玄学、无神论、佛教、道教、理学、实学、朴学等对中医分科教育实践以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深入影响。
南北朝陶弘景强调博学的同时, 也注重专才的培养。他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出“所谓良医, 盖善以意量得其节也”, 要学有所长, “盖谓学功须深故也”。唐孙思邈《千金方》对中医分科教育的内容有深入研究, 涵盖了医德医风、临床各科、方剂、针灸等各方面, 组成了系统的学科结构。宋代理学对事物本源的探索思想、《太极图说》中的辩证思想、“格物致知”的治学思想、培养仁人君子的教育思想, 对中医分科教育影响较为显著。金元时期中医学术争鸣, 形成了金元四大家等各种医学流派, 各有所长, 各有专科, 并传承至明清, 形成了中医分科教育的大繁荣景象。
官办学校教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形式。唐代太医署作为当时全国性的中医教育机构, 分为医科、针科、按摩、咒禁四科, 并且另有药园一所。医科下面还“分而为业, 一曰体疗, 二曰疮肿, 三曰少小, 四曰耳目口齿, 五曰角法 (角法相当于外治法) ”[3], 说明了当时中医教育思想上对于分科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入和完备。宋代中医分科教育有新变化, 分为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眼科、疮肿兼折伤 (外科) 、产科、口齿兼咽喉、针灸、金镞兼书禁等九科。元代中医分科教育增加到十三科, 后来合并为十科。明代恢复十三科, 其中包括新设的伤寒一科。清初设了十一科, 后来缩编为九科, 其中还特别取消了针灸科[4]。这些中医专业和专科的变化, 生动地反映了中医分科教育思想的演变过程。
4 古代中医分科教育思想的内在发展规律
从中医分科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 可以发掘出如下内在规律。
社会现实需要是原发性的驱动力。远古时期, 宫廷权贵对医学专科教育的需要, 以及医官世袭的内在需求, 为中医分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古时期, 民间对中医需求的增加, 以及社会思潮、瘟病流疫对中医学术发展的重大推动, 为中医分科教育指引了思想方向;近古时期, 社会上各种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宗教思想对中医分科教育思想进行渗透, 为中医分科教育思想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中医自身的学术发展是根据。从远古、中古到近古, 中医临床有了丰富的发展, 各专科的学术积淀日深, 为中医分科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学术根据。医学教育在办学思想层面上不断汲取各个时期中医学术发展的最新成就, 丰富并充实办学实践, 不断地开设或归并新专业、新专科, 推动了中医分科教育的实践。
分科教育思想推动中医学术发展。随着历朝历代对中医教育专业化分科发展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 分科教育思想不断深化和提高, 逐步渗入到中医学术发展的全过程之中, 并成为中医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取向, 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在分科教育思想的推动下, 中医学术在实践中逐步分化出各科, 形成了各种学术门派和流派, 为中医学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推动性作用。
中医学术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分科教育思想。中医学术发展的生动实践过程, 既是中医学术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也是中医分科教育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备的过程。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 各种学术门派和流派通过学术实践和教育传承, 进一步总结经验, 提炼思想, 著书立说, 不断构建和充实学术体系, 丰富和发展了分科教育思想。
学校教育是探索实践的主要形式。从唐代太医署开始, 历代中医学校教育就是按照分科教育的形式进行的。与民间师传教育不同的是, 历代中医学校教育既注重医学生的医学基础教育, 也注重各科临床教育, 并按照统一规划和标准, 成批量的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医学生, 以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学校教育在中医分科教育上所作的各种探索实践, 实际上是对中医分科教育思想的一种试验, 其经验和教训直接引领了历代中医分科的发展。
摘要:医生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专业和专科分工的职业, 中医也是如此。中医分科教育, 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有着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古代中医分科教育思想, 对中医分科教育实践有指导作用, 也在历代中医分科教育实践中显示出内在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古代中医,分科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1]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7.
[2]司马迁 (西汉) .史记[M].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7:5.
[3]欧阳修 (宋) .新唐书[M].岳麓出版社, 1997:9.
内在规律 篇6
1 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发展问题分析
从行业发展实践分析入手,兼顾政府、供热企业、 用户多方利益平衡和整体效益最大化目标要求[2],概况起来,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1.1 体制不顺,责任不清,责权利不平衡,缺乏发展 动力
城市集中供热的长期“福利性产品”的概念仍然存在,用热商品化的认识不足,造成城市集中供热行业管理体制不顺,城市集中供热的供给与消费关系没有建立在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上,行业监管者、热产品供给者、用热消费者的责任不清,责权利不平衡,使行业发展缺失内在动力(供热企业的供给发展动力、 用户热消费节约能源的动力、政府主管部门协调利益、监管治理的动力)。
1.2 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企业经营自主权缺少
目前来看,天津市各区县的供热办和供热企业, 多数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人员有公务员编制、事业编制、企业编制、合同制。工资分配制度基本沿用事业单位的方法执行,形成企业保热,政府保底。而且, 这样的供热企业承担着全市城市集中供热的大部分任务。供热办的行政执法监管职能与供热企业经营职能混为一体,利益关联,形成政企不分,政事不分, 企业完全按照供热办的行政命令与要求从事供热生产与运营,任务靠政府分配,盈亏看补贴多少,待遇依政策支撑。缺乏经营自主权,没有形成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真正主体,没有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求技术进步与创新,但求稳定安全与保守。
1.3 热源差异大,成本信息与节能信息不对称,价格 多方不满意
从目前天津市供热热源来看,有热电联产、区域燃气锅炉房、区域燃煤锅炉房、地热热源和少部分工业余热。热源不同,其热效率差距很大;热源资源不同,占热价核心部分的资源成本差距很大;热网效率不同,供热成本有差异;房屋属性与节能水平不同,用热消耗存在差异;用户节能意识与行为差异,用热耗量差异较大。不同热源、热网经营成本存在信息不对称,建筑节能水平和用户节能行为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热价初略分为民建与公建两大类,全市统一定价,政府统一补贴标准(按照面积),造成供热经营的收益不平衡。最终造成多方不满意的结果:用户认为用热价格高,不满意;企业认为,资源价格浮动,各类用户不均衡,热源效率有差异,补贴不足,不满意;政府主管认为成本信息不真实,用热浪费严重,补贴总额持续增长,难以负担,不满意。
1.4 价格体制不科学,用热收费率不高,制约行业健 康运行
目前,城市集中供热价格形成主要是成本法。成本法的关键是先进、真实的成本构成与支出。热源、 热网差异,建筑类型和节能水平差异,用户节能意识与行为差异,造成按照面积计费的价格体制难以反映企业供热生产与经营的水平。再就是资本市场开放性与供热价格指令性的矛盾,使得供热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供热价值;多种热源成本差异性与供热价格统一性矛盾,使得经营企业靠政策吃饭,而不是靠经营盈利。按照面积的价格补贴的不科学影响两个积极性, 一是供热企业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二是用户节约用热、行为节能的积极性。而且,这种补贴形式,从用户视角来看,存在着本质的矛盾,政府补贴本应该是对经济有困难的群体用热保障的一种资助方式,却变成了加大两极分化的催化剂。房屋商品化,有钱者住大房,有钱者有多套房,按照面积补贴,政府在有钱人身上的补贴支出远远大于对困难群体的支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政府补贴在有钱人眼里又不算什么,造成政府支出补贴的效果不佳,且负担越来越重。困难群体补贴不到位,也直接影响了用热的收费率,收费率不高又反过来影响供热企业生产与经营。价格体制的问题,消弱了市场竞争的活力, 制约了行业的健康运行与发展。
1.5 经济外部性,市场失灵,计量收费推动困难,供 热不足与浪费并存
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具有明显的生产与消费环节的经济外部性,消费环节的经济外部性是热辐射与热传导的内在机理所致,而且,这种经济外部性具有交互双向外部性特征。热供给的生产与经营环节的经济外部性是由于社会总体目标与企业个体目标的差异、管理体制等而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 城市集中供热行业的经济外部性特征,使得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失灵,导致节约能源的有效管理方法——— 计量收费制度存在先天性的制度困难,也形成了供热不足与用热浪费的并存,直接影响节能减排与热效率的提高,影响行业有序运行,加强政府宏观监管与微观制度调节势在必行。
1.6 人员流动,运行技术落后,运行管理粗放,影响 服务质量与效益
城市集中供热的阶段性,从运行经济性视角分析,必然带来供热运行期与停热维护期的人员规模的差异较大,由于停热维护期需要人员较少,就形成了供热运行期人员的流动性,人员的流动性直接影响供热运行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高,造成运行技术落后与运行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与素质制约着运行效率提高,运行效率停滞低下,最终影响供热服务质量和效益。
1.7 衡量标准难以量化,经营考核缺失,监管形式单 一,监管不到位
城市集中供热长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使得对供热企业疏于管理;供热质量衡量标准难以量化,造成监管难以深入落实。对供热单位经营考核不科学或考核缺失,弱化了供热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效率的驱动力[2],使得监管停留表面,形式单一,监管效果不佳。监管不到位,经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必然造成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发展缺乏动力,效率效益不高。
1.8 区域垄断保护,淡化市场活力,特许经营缺乏驱 动力,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突出
城市集中供热的整体布局统一规划,热源热网固定设置,行业具有明显的区域垄断性。区域垄断性特征,加之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构成现状,必然造成从自身利益出发或关联利益出发,在经营任务分配上, 形成区域垄断保护,区域垄断限制市场竞争,淡化市场主体要素的市场活力,发挥市场资源优势的特许经营缺乏驱动力,即使特许经营,在实践运行中,难以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平台环境,使得特许经营主体选择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严重,特许经营变成委托经营,效果不佳。
1.9 产权不清晰,折旧计提不到位,资产保值增值困 难
城市集中供热由于长期历史原因,热源热网投入主体多样性,造成了资产产权不清晰,财务管理制度混乱,资产归属不明,资产管理主体缺失,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不清,相当一部分企业热源热网折旧计提不到位,折旧费管理制度不严格,热源热网更新资金缺乏,设备设施老化严重,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供热维持的潜在风险与问题多,运行效率逐年递减,个别区域供热举步维艰,同时,给未来推行特许经营带来了较大困难。
1.10 新建养旧建,公建补民建,政策保经营,补贴维 运行,政府负担日趋加重
城市集中供热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其建设资金实施配套费管理制度,近年来,住房商品化大大活跃了房地产市场,建设规模可观,供热配套费金额较大。 配套费一方面可以解决热源热网的建设资金,另一方面配套费按照区域划分使用,可以缓解供热经营费用不足的问题。以新建养旧建的现象普遍,大规模的建设,大量的供热配套费收取,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供热生产经营费用不足的现实矛盾。从目前用热价格来看,价值反映性不足,政策倾向性过度。热产品作为商品,在市场化社会化供给的情况下,按照价值规律定价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公用设施用热收费面向单位,较容易;居民用热收费面向个人,相对较难。单位用热消费进成本,个人用热消费属于生活支出,从费用收取的便捷性考虑,往往公建用热定价高于价值或接近价值,民建用热定价较大幅度低于价值,形成了公建补民建的现象,企事业单位承担了隐形的供热费用。不同区域,公建民建比例不同,供热企业的实际收益就形成差异,额外加大企事业单位运营成本,不符合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随着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这种现象难以为继,搞不好, “补不了民建,吓走了公建”,城市集中供热失去应有的市场份额。气候变化,资源价格波动,影响供热时间与供热成本,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供热运营体制, 造成企业缺乏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凭借供热时间延长和资源价格波动需要政府补贴的活口,瞒报成本,谈判政策,获取补助,形成了政策保经营、补贴维运行的被动局面。政府兜底,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寻租腐败行为,运营成本信息不对称,供热办与供热企业占有相对信息优势,补贴成为获利的最有效途径,面积开展越多,补贴越多,资源消耗越多,补贴越多,政府供热补贴的负担越来越重,有投入,没效率,或大投入,小效率等,使得投入效率与节能减排目标实现难以同步增长。
2 基于城市集中供热行业特性的内在发展规 律
基于供热行业的区域自然垄断属性和运行周期的阶段性特征,考虑城市集中供热的外部经济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揭示城市集中供热经营运行的内在规律,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归纳起来就是:市场供给是有效的,特许经营是可行的,政府监管是必要的,按照价值定价是必然的,企业整合是符合潮流的,计量收费是科学的,信息化平台是基础的。
2.1 准公共品属性决定市场供给的有效性
城市集中供热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它具有非竞争性特征,但属于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城市集中供热这种准公共品属性的供给,可以政府供给,可以市场供给。由于城市集中供热的供给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生产与经营过程具有竞争性,实施过程具有服务与效益兼顾。政府供给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弊病,妨碍技术进步,消弱效率提高,容易造成监管失位。通过市场竞争选择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有利于保障供热质量与服务,有利于提高供热效率与效益,有利于生产供给与监管分离,有利于政府监管复位,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3]。20多年来的供热实践证明,城市集中供热这样的准公共品的供给需要市场化机制推动发展,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是有效实现和谐供热目标的基本方式,市场供给优于政府直接供给。
2.2 区域垄断性决定特许经营的可行性
特许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照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某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的制度[3]。其范围涵盖城市供水、 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 城市集中供热是涉及民生的公用事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必须的基础设施,其基本特征是基础性、公用性和服务性。城市集中供热特许经营其本质是一种权利授予,城市集中供热具有区域垄断性特征决定它实施特许经营授予权利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排他性。无论是从制度层面,住建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和《天津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还是从理论研究层面,特许经营已成为有效提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基本方式;以及城市集中供热的实践问题与实施条件等,都集中表明,城市集中供热实施特许经营是可行的。
2.3 经济外部性决定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无论是生产供给环节、还是使用消费环节都具有明显的经济外部性,经济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主体也可能程度了自身之外的费用与责任,其他主体存在搭便车的机会与可能,这样的经济外部性存在直接影响市场竞争与健康影响,造成市场机制的“失灵现象”,建立外部经济性的内部化机制,需要政府利用监管手段和制度安排去消除。尽管城市集中供热行业的市场供给是有效的,但是市场供给的运行过程离不开政府的调节与监管,加强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政府监管是保证城市集中供热运行高效、 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对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全过程实施全面科学的监管与治理[4]。城市集中供热行业的经济外部性与政府高效实现和谐供热目标的矛盾性,决定了城市集中供热市场化运行过程中,政府不仅要强化监管、改善手段,而且必须实施监管方式转变,治理与服务并存,监管有力,服务有效,实现城市集中供热社会效益最大化和各主体利益均衡化。
2.4 信息不对称性决定价格反映价值的必然性
城市集中供热行业具有多层次不对称的特性。 从政府视角来看,供热服务企业的建设费用、经营成本、供热服务质量、用户节能行为等处于信息劣势;从供热服务企业来看,对政府补贴的方式与额度的决策过程、政府监管的方式与力度、用户节能意识与行为等处于信息劣势;从用户来看,对供热服务企业的建设运营成本、政府用热价格确定、能耗水平与热效率、 供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与技术进步等处于信息劣势。 这些信息不对称的本质环节是利益目标的差异,利益目标均衡实现的基础是联系利益关系的纽带———价格的科学性,价格科学性的基础是遵循价值规律,使价格反映价值。价格反映价值是从根本上减弱与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核心,实现价格科学性的关键是信息公开、透明,以科学的价格确定机制为切入点,构建城市集中供热建设、运营、服务、消费与监管的共享信息化平台,规范各方行为,按照城市集中供热的价值规律,实施市场化有序竞争,强化政府科学监管,就能实现各方主体利益最大化与共赢。
2.5 规模经济效益决定企业整合优化的趋势性
城市集中供热的本质就是提高效率、保障服务,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城市集中供热提高效率的基本原理就是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是城市集中供热建设、经营、服务的规模化,规模化的城市集中供热建设、经营与服务,需要规模化经营主体[5]。目前来看,城市集中供热企业规模大小差异很大,中小企业较多,由于城市集中供热行业的阶段性特征,运营期与维护期的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即使维护期必要的人员保证是前提,维护期基本无收益,降低成本的关键是人员成本的降低,提高维护期人员的工作效率是关键,提高维护期人员工作效率的出路在于维护覆盖的工作量,即增加工作量,实施规模化。因此, 整合优化企业,用规模企业实施规模化建设经营与服务是实现城市集中供热规模经济效益的基础。因此, 城市集中供热行业的专业性决定了现有供热企业及人员是保证供热服务的核心力量,而且,目前中小型供热企业的运行低效益现状亟待改观,人员需要保留,企业需要发展,效率需要提高,基本实现路径就是对现有企业的改制整合与优化。供热企业整合优化要实现优势互补、管理统一,辐射带动、整合优化。新时期,城市集中供热特许经营对城市集中供热规模经济效益提出更高要求,供热企业在城市集中供热特许经营改革的浪潮中发挥应有的骨干作用,就必须适应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实施企业整合优化。
2.6 节能减排的目标性决定计量收费的科学性
城市集中供热方式是以高效运营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这种方式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规模化经营提供效益;二是科学化实施节能减排。建筑能耗占整体能耗近1/3,建筑能耗的40%以上是城市集中供热的能源消耗。因此,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必须推行绿色建筑,必须实施建筑节能。大幅度降低城市集中供热能耗是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城市集中供热节能减排无非两个渠道,一是清洁再生能源使用与降低生产能耗;二是科学用热与行为节能。目前,一方面,政府积极开展供热热源更新改进, 实施供热设备、热网运行技术进步,从源头较少城市集中供热的能源消耗量与排放;一方面,优化系统,节能改造,制度设计,促进使用环节节能。在现实城市集中供热运行中,既存在供热不足的问题,更存在用热浪费的问题,用热浪费是造成供热相对不足的根源。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实施热源改造和设备技术进步是必不可少的;实施科学热源和行为节能更是潜力巨大的。用热价格机制科学化是促进科学用热、行为节能的基础,目前,推行计量收费是有效调动用户节能积极性的科学方法,实施效果的关键在于用户节能意识的提高和递阶价格计量收费的驱动。从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来看,用热实施计量收费的方向是科学的。因此,完善计量收费的相关制度体系, 解决计量收费的技术、机制问题,全面推行计量收费制度是城市集中供热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必须采取的有效措施。
2.7 运行过程的系统复杂性决定了信息化平台的基 础性
城市集中供热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影响系统运行的因素既包括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因素,也包括行业发展体制机制的中观层面因素,还包括其相关主体能力行为的微观层面因素。这些因素对行业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涉及行业运行的各个阶段与环节,主要影响能源规划与热源选择、热源建设与热网规划、供热生产经营与服务、设施设备运行与维护、用热消费与责任、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调峰与优化、用热计量与收费、政府监管与服务等。运行过程有多主体的利益关联与矛盾,涉及多方利益冲突与协调,需要建立完善的运行体制与机制,需要公开透明的信息传递与共享,需要信息化系统的支撑来提高运行效率,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信息化平台建设,架构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化的信息共享平台是实现城市集中供热复杂系统有序运行、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
内在规律 篇7
关键词:洋思教学模式;教学三个基本规律;统一规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76-03
洋思中学是素质教育教学领域里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素质教育道路上的成功探索者。它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经过血与火的千锤百炼,形成了今日比较固定的扬名天下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二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按照这个模式去教育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教学规律的。很显然这个模式里隐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内在本质的东西——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统一规律,只是还没有进一步抽象概括上升到系统化条理化通俗化简单化的理论体系。大道至简,所以拙文试着:解读洋思中学教学模式里的内在本质规律即备课阶段上的活化规律、授课阶段上的转化规律、自学课阶段上的消化规律,以及这三个基本规律相互作用关系的协调一致的统一规律。
一、洋思教学模式里的内在本质关系
解读典型经验,一般遵循规律的内在要求去剖析。就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它们的联系或关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下面按上述要求去解析洋思中学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虽然八个字,却内涵了六个必然联系或关系。
第一个关系。先学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指导。要指导就必须进行充分的备课。例如洋思教师提出:备课要点是学习目标、时间、难点、重点、学习方法等。这体现了教科书与教师的关系。
第二个关系。“先学”就是学生自己按照教师的指导去学习教科书里的内容。也就是学生与教科书的关系。
第三个关系。“后教”就是教师发现学生有不明白不理解难掌握的知识环节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疑释惑。这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第四个关系。“兵”教“兵”——在“当堂训练”过程中,学生与学生相互讨论探讨,会的学生帮助不会的学生,其实质就是会者为师。即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第五个关系。集体备课——确定学生自学范围,内容,方式,时间,要求。自学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再是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解决这些问题。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为“教”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等等。这体现教师与教师的协作备课关系。相互取长补短,精益求精,促进规范提高个人备课的艺术。因此本质上是教师和教科书的关系。
第六个关系是教科书与教科书之间的关系。包括这一门课与另一门课的关系,同一门课里新与旧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学生与教科书和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的两个方面的体现。
总括上述,我们知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里内含着本质的必然的关系是:教科书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教科书的关系。
二、归纳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矛盾
据唯物辩证法知:关系就是矛盾。因此,教科书与教师的关系就是教科书与教师的矛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学生与教科书的关系就是学生与教科书的矛盾。进一步总结抽象概括简称书与教、教与学、学与书的矛盾。这三个关系就是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矛盾,它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本质。当然还有其他若干个关系和矛盾,但是它们都处于次要地位不起主要作用,这里不去研究它。
三、提炼洋思教学模式里的内在规律
1、书与教矛盾双方的特点和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
此矛盾发生在备课阶段。它是自学阶段上“学与书”矛盾转化过来的。以学与书矛盾运动的特点为基础,在新一阶段上开始相互作用。书与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书,代指教科书实质代指要学习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有其自己的内在客观性和逻辑性。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它的客观性规定着教师教的内容和范畴,规定着教的方法原则。在此条件下,教师是次要方面,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书与教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特点是教师按照知识的内在规定性与学生的学习发展特点有序的活接起来。就是将表现形式是死的内涵是鲜活的生命情感的知识,经过教师‘激活书’的‘活’劳动进入教师的头脑中,还原成有鲜活生命情感的知识过程。即将“死”的书变成“活”的书。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本质就是“活化”,这个过程就是活化过程,这个阶段就是“活化”阶段。这个活化阶段上的书与教的矛盾运动规律就规定为“活化规律”。
在小学、中学、大学等教学阶段的活动过程中,由于书与教的相应变化,书与教矛盾特点在本质特征相同的基础上又有各自阶段的不同特点,但本质都是“活化”的共同特征,只是“活化”的方式方法、“活化”的深浅程度等特点不同而已。
洋思中学集体备课过程中统一研究的‘六个问题’②就是活化书的方式方法的活化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按活化规律备课的。例如第一个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这是活化里的效率问题,也是活化的标准之一。第二个问题,共同研究下一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这是活化的计划问题。第三个问题,确定学生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这是活化的基本要求。第四个问题,自学可能遇到哪些问题?这是活化的重点。第五个问题,设计什么样的当堂测验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是活化的难点。第六个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活化的目的之一。再是活化的原则: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教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教师备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激活知识’的“活化”劳动。
譬如,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就是一个“活化”知识的大师:备课始终一丝不苟,不仅对课文的思想、语言钻研的很深,而且对每一个句子讲解都仔细琢磨,并精心设计板书,给学生讲的课文,自己都首先熟读背诵。做到讲课时成竹在胸,得心应手,生动有趣,运用自如。每一次的备课都是艺术珍品。这就是斯霞老师“活化”书的真功夫。她的‘六备’是遵循活化规律备课教学的科学经验之结晶。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一桶水浓缩成一杯水的活化功夫。魏书生老师的‘语文知识树’是活化书的又一典范案例。
2、教与学矛盾双方的特点和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
书经过教师的“活化”作用后,由主要方面转化为矛盾的次要方面,而隐含进教的里面;而教师的教由次要方面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学生的学构成了一对矛盾。此时“活化”阶段上的书与教的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完后转化到授课阶段上的教与学的矛盾。
在授课阶段上,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学生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它的地位和作用只是能动地配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特点就是教师将“活化”的书传授给学生,学生接受完。其传授接受的本质就是教师和学生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转难为易地化到学生头脑中的过程。此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特点就是转化接收,简称“转化”。此阶段就是转化阶段,此过程就是转化过程。在转化阶段上的教与学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就是转化规律。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里【教师作用】中总结道:教师对大多数学生自己共同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使问题能自行解决。教师三言两语,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尽快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内容、自学方法,然后只做点拨性的引导。这就是转化的具体方式方法,是转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特级教师陈元仙说:“我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时,总是告诉学生要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从不同的角度上下左右、远近高低去看。动物的要由静态想象到动态,本幅画要想象到前因后果,连续性的画要注意相互连接。以培养他们要次序地看,有次序地说,合情合理地想,合情合理地说的能力”。这就说明,教授学生学习不仅把知识转化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知识的方法规律转化给学生。这就是按转化规律教学的案例。说到底,教师将“死”的书活化成“活”的书,然后转移内化到学生的头脑里去,学生掌握了书。这就是转化规律的本质所在。
教师将活化的“书”转化给学生并被完全接收后,教师的教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次要方面隐身进书中,学生由次要方面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时转化阶段上的教与学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后,转变为学与书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于是学与书矛盾双方在自学阶段上开始相互作用。
3、学与书矛盾双方的特点和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
在自学阶段上,学与书的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就是学生将“转化”过来的“活化”的“书”,自己主动地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快消化吸收完。其本质特点就是消化吸收,即消化。此阶段就是消化阶段,此过程就是消化过程,学与书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就是消化规律。
洋思中学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不会的知识,自己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教同学或和同学讨论。这就是“兵教兵”方式。实在解决不了的,请教老师再共同解决。因此,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氛围里,求知创新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来了,自学能力等各方面素质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升。从而有效地培“尖”补“差”。这就是消化规律的外在表现。
作为一个学生来说,其消化过程可以用数学家杨乐的自学体会来表述:“过去我们在大学里学习时,对于数学上的重要概念或定理,在将其含义和推理搞清楚以后,还要仔细推敲:前人是如何发现和建立它的?有什么背景?如果我们处于他当时的境地,将怎样做?定理的证明思想是什么?定理的条件是否都必不可少?结论能否再加强?是否能举出实例?经过这样一系列思考,认识和理解就会不断加深,对内容也就真正掌握了”。掌握了就是消化完了。这就是消化规律的个体性的表现形式而已。打个不算贴切的比喻:教师相当于母亲,教科书相当于食物,学生相当于幼儿。母亲将食物咀嚼过程中掺入自己的唾液,将生硬的食物变成很柔软细腻的食物,这个过程相当于教师备课是“活化”过程。母亲将其吐入幼儿的口中,幼儿接受,这个过程相当于授课。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主动接受,这个过程就是转化过程。幼儿自己咀嚼咽下去进行消化完,吸收其中的营养从而逐渐长大成人,这个过程相当于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给的知识后,自己去学习消化吸收知识中的营养,而自己的品德、修养、知识、技能、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发展,这个过程就是消化过程。
综上所述: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里隐含着教学活动的基本矛盾,就是书与教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学与书的矛盾。它们的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规律分别是活化阶段上的活化规律,转化阶段上的转化规律,消化阶段上的消化规律,而依次起着各自阶段上的决定作用,而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作用、又相互转化,循环往复、螺旋递升,以至无穷,从而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本质,形成有机系统的教学统一规律。
教学三个基本规律的作用分别是:活化规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转化规律起着传承的关键作用,消化规律起着单位教学活动结束后跃迁到下一个单位教学活动的决定作用,是教学目的规律。这三个教学基本规律简称活化律、转化律、消化律。如下所示活化律---转化律---消化律---活化律---转化律---消化律---
四、运用规律解读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就是教师备课,这是活化阶段,是教科书与教师的关系,这个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活化规律,此阶段活化规律起作用。
第二步先学前的指导,就是教师将活化好的知识,在几分钟内有重点的有方向的指导讲解学生去自学教科书时注意的问题。这是转化阶段,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个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转化规律,此阶段是指导转化阶段,是转化规律起作用。
第三步就是先学,就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学习,就是自学课,这是初步消化阶段,是学生与教科书的关系,这个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消化规律,此阶段是消化规律起作用。此时一个单位的教学活动结束了。这也叫一个教学活动的周期。
第四步就是后教,在第一个教学活动周期结束前的自学阶段,就是学生自己初步消化阶段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些知识点,学生没有消化好,或是理解不了,教师针对不同的问题,在进行第二次备课,也就是重新调整第一次备课的方案,使备课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更实际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情况,进一步完
善备课,这个过程就是第二次备课,是第二次活化阶段,就是
第二个教学活动周期开始了。
然后开始第二次授课,这个阶段就是后教,是第二次解疑释惑的转化阶段,是转化规律起作用。
第五步又是第二次消化阶段。学生根据后教的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再进行自己学习,再消化,直到消化完结。没有消化好的学生继续请教教师,再次消化,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消化完结。此时经过多个周期的活化、转化、消化的过程,所有学生都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的。这就是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原理依据。具体说,很优秀的学生也是占比例数很少的学生,在先学阶段就是第一个教学周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在后教的当堂训练中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很少一部分学生,在课堂内完不成任务,在课后教师再次给指导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洋思中学做的很到位,但若干学校的若干个教师,对课堂内完不成任务的这部分学生就放弃了,如是差生就出现了,有一个到多个,到了高中阶段就剩下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学生了。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我们学校的教育是精英教育的缘由之一吧。
相关文章:
顶板活动规律01-25
组方规律01-25
本质规律01-25
选择规律01-25
规律小结01-25
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规律》01-25
教学规律01-25
大班数学活动 《找规律》01-25
疲劳规律01-25
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论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