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式园林意境(精选三篇)
中式园林意境 篇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有了长足进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日新月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思潮下“百家争鸣”的“繁荣”,欧陆风格、地中海风格、澳洲风格、东南亚风格、中式风格等可谓琳琅满目,有时甚至出现了异域风情泛滥、追求表面奢华、景观雷同和邻里关系淡漠等现象,所以在这种“繁荣”后面,我们更应该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既不能依赖于抄袭国际风景园林大师的作品,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应深入研究西方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本质特征,深入了解国际一体化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营造具有深刻内涵和本土特色的风景园林作品,这才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正确的发展方向。
中式园林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发展,已形成风格各异的多个流派,技艺精深,内涵丰厚。比如美林景园在深入湖湘文化与项目地域特征的同时,采用中式园林的设计手法,形成了新湖湘地产文化特色。中式园林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却宛如天成的意境。美林景园以鳞次栉比的景观树木,形成赏心悦目的视觉景观,又以点线构架形成生态美景结合健身设施的多功能系统,独创了一个既满足现代需求,又传承历史文韵的别致景观。在现代都市里营造了一个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式园林,打造了一个规划合理和谐、绿化造型丰富、园林风格各异、配套设施完善的大型高尚社区,并创造出清纯优雅的格调和“城市山林”的气氛。这种氛围不仅仅是景致的幽静,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就是通过突破小空间,进入无限的大空间,园林建筑、亭台楼阁、草木山石,它们审美价值的重点主要不在于这些物体本身,而在于它们可以引导游览者从视觉观赏的小空间进到畅游思维的大空间,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正是由于对意境的追求、创作与欣赏,使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园林,而独树一帜,著称世界。
1 咫尺山林小中见大
园林中常常利用空间组合关系的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如采用园中园的方式来创造和扩大空间:通过园林建筑、园墙、假山、植物等分隔空间;利用多种题材进行组景,使空间愈见其大。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解决了实际空间有限却欲使人感觉开阔这一矛盾。在各种对比和交替变化中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构成富有韵律的流动空间,给人无尽遐想,创造出深远的园林意境[1]。
长沙市的美林景园小区充分运用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通过起伏的地形、园林建筑和植物等分割空间,创造了别具匠心的园林意境。
2 欲露先藏,曲径通幽
在园林中,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高大的楼台还是小巧的亭榭,全部袒露一览无余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深远。我国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对一览无余,主张欲露先藏的抑景手法。它介于隔和透之间,园内景物之间互为联系,同时又互为掩映。这样,就能构成层次丰富、境界深幽、意趣无穷的城市山林胜景。如苏州拙政园,其藏露得宜,平中见奇。进门是一座假山,挡住视线是为藏。穿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是半藏半露。至远香堂,主景映入眼帘,是为露。这样就能使园内景观层次丰富、意趣无穷。
3 实中求虚,虚实相生
中国画家常用“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来说明疏密、虚实关系在绘画构图中的重要性。园林景物的布置,也要注意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空间处理上,闭合是实,开敞是虚。虚虚实实,变幻莫测,可以加强艺术效果。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采用实中有虚的艺术手法,来造成视觉上较大的景深。如在狭窄的天井侧面,隔断和粉壁墙前,种植芭蕉等绿色植物,搭配假山奇石,使之构成一幅立体画面,用来打破视野上的局促感。另一种即景墙开窗,透过墙内观看,墙外景色半隐半露,被引入了园内,加强了景深的空间感。再有假山留洞或者在墙上做一个假门,造成别有洞天的错觉,取得特殊的效果。
在现代园林中,我们可以借建筑物、廊、墙、树木、山石……等把空间分隔成为若干部分,但却不使之完全隔绝,而是有意识地通过处理使各部分空间保持适当的连通,打破了原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一种流动的感觉。这样,就可以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相互因借、彼此渗透,从而极大地丰富空间的层次感[2]。如左岸春天的亭子突出了植物的姿态,美林景园用框景增加了空间的层次(见图1,图2)。
4 比德畅神人化景物
所谓“比德”,即将人的道德情操比附于自然山水,使自然景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德行操守客观化。在此,“比”即为比附、比拟、象征之意,“德”意为伦理道德、品行操守、思想品性。“比德”就是将自然山水所具备的某些自然特征和规律,比作人应借鉴的优良品德,即把山水美与人的良好品德等同起来。两者相互比拟,通过这种相互比拟使主观和客体交融在一起,从而使审美者在欣赏山水美景中得到思维上的陶冶,获得美感。所谓“畅神”,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指欣赏者凭借自然山水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精神方面和思想角度得到满足和放松,使主客体之间达到高度融合,纯粹达到情感的抒发和精神的畅游。李泽厚说过:“所谓‘畅神’,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愉快。”与比德观相异的是,畅神说强调直接寄情山水,与自然合而为一,从自然中陶冶情操,得到精神的愉快,即所谓心旷神怡。在造园者的眼里园林已超越了简单的建筑实体和自然景观,而是以此作为依托,寄寓其情趣和遐想的心灵空间,是自然山水、建筑景观与主体审美思想共生共存的载体。沙井私家庭院景观设计是一栋联排别墅的私家庭院的景观设计,分别以梅园、兰园、菊园、竹园给这四个庭院命名。梅、兰、菊、竹自古就被喻为四君子,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运用每一种植物的特性美,姿态美,给人以不同的感染,产生比拟与联想,世人常认为梅花清标雅韵,青竹节格刚直,菊花操介清逸,它们都留下了千古流传的佳句;也已经积淀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这四个庭院创造了各自独特的高雅意境;也象征着我们这四位业主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品行。
5 楹联题记点景明志
园林内匾额、楹联、诗文、碑刻不仅是烘托园景主体,形成古朴、典雅气氛的装饰;同时又作用于意境的鉴赏指引,记述典故、命名点题、抒情喻志,对园林景观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苏州名园沧浪亭和网师园即始作于此时。沧浪亭朴拙幽雅,在苏州园林中别具风韵。沧浪亭柱刻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远水皆有情。”点出周边山林野趣的环境。网师园有楹联“临竹听风,临风赏竹,我来时风情正好;隔楼见水,隔水观楼,人到处水色平分。”体现出园主人悠然自得、物我相融的心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有一些人们喜闻乐道的景点之所以富有诗情画意,富有典雅美丽的神韵风致,诸如“雪香云蔚亭”“一庭秋月啸松风之亭”“佳晴喜雨快雪之亭”“暗香疏影楼”等等,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已远远超越普通的咏景抒情的文字,而成为园林艺术特有的意境创造手段。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作手法可谓是变化万千,我们只有在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园林的特点才能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式风格园林。
摘要: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了解和认识,结合现代园林的特点,就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的优势,借鉴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创作的艺术手法,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式园林景观进行了探索和分析,为园林艺术特有的意境创造提供了手段。
关键词:园林景观,古典园林,现代园林景观,意境
参考文献
[1]张丽丽.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3.
唐诗园林山水意境 篇2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意境产生于具体的三度空间的境域的这一基础,园林以植物、地形、山石、水体、道路、建筑等为物质实体,其形象又随气候、时间、季节等因素而变动而影响作用于人的感觉感官,唤起游人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在游赏园林的过程中,人的欢乐、意愿、失望、忧虑等情绪不在客观对象上,其根本在于游人自我的内心活动,人的心理精神是可以突破身观局限,游于天地,以致无穷尽。造园者通过整体环境的创造,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的因素以获得园林的意境,包括人的触觉、味觉、听觉、视觉,从而形成园林的一种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自然景观的美,不仅表现为外在形貌的雄奇幽旷,而且以它缤纷的色彩多样的姿态悦耳的声音和诱人的香气愉悦于人。”【36】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价值所特有的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使得唐代山水诗别具“畅神之山水”“感怀之山水”“人化之山水”三种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诗人们寄喻山水,或体现个性,或感怀身世,或畅神适性,或抨击黑暗,或避世隐居,或陶冶情操,唐时期将山水诗的表现的发展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胜境,同时园林主人直接把这种山水素材和诗人自由往来的精神家园运用到园林建设和园林欣赏这中。表现出园林离不开山水,山水塑造了园林;唐诗离不开山水,山水孕育了唐诗;唐诗、园林、自然山水的丰富内涵,实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唐代得到最为突出的体现。如孟贯《过王逸人园林》:
谷口何时住,烟霞一径深。水声离远洞,山色出疏林。雪彩从沾鬓,年光不计心。自言人少到,犹喜我来寻。
“中华民族将与自然山水亲和统一感应交融视之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中华哲人很早就开始了对自然宇宙的观察” 【37】这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感应交融首先表现为山水的生态价值。如李约瑟说“在许多方面,风水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益的,如它提出植树木和竹林以防风,强调流水近于房屋的价值。虽在其他方面十分迷信,但它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成份,遍中国农田,居室,乡村之类,不可胜收。”【38】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同时也体现在文化价值时代意义上。“„„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它希求人间的环境与自然更进一步的联系,它求人为的场 1 所自然化,尽可能与自然合为一体„„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39】 1负杖入山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孔子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后,儒家以山水作为志士仁人的精神拟态。山同时成远离人世喧嚣的象征,最初是隐士高人栖身的理想选择,正如贯休《题某公宅》一句“楼无一面不当山”一样,他的《山居诗二十四首》中我们选择其中几首中同样体现着山中居住的心理和意境:
休话喧哗事事难,山翁只合住深山。数声清磬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幽深有径通仙窟,寂寞无人落异花。„„白石桥高吟不足,红霞影暖卧无厌。居山别有非山意„„五岳烟霞连不断,三山洞穴去应通。石窗奇支枕疏疏雨,水碓无人浩浩风。„„千岩万壑路倾奇支,杉桧濛濛独掩扉。劚药童穿溪罅去,采花蜂冒晓烟归。闲行放意寻流水,静坐支颐到落晖„„露滴红兰玉满畦,闲拖象屣到峰西。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古堑细烟红树老,半岩残雪白猿啼。虽然不是桃源洞,春至桃花亦满蹊„„石垆金鼎红蕖嫩,香阁茶棚绿巘齐。坞烧崩腾奔涧鼠,岩花狼藉斗山鸡。
文人在为自己创设的园林之中,磊山,借山,以拳石象征山林。山水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标志,几乎无园不山,无园不水。山水成为园林最基本的抒情性物质建构,园林山水写意色彩越浓,体量越来越小,但其所蕴涵的思想,却越来越丰富。齐己《闻尚颜上人创居有寄》:
麓山南面橘洲西,别构新斋与竹齐。野客已闻将鹤赠,江僧未说有诗题。窗临杳霭寒千嶂,枕遍潺湲月一溪。可想乍移禅榻处,松阴冷湿壁新泥。齐己同样也写出“窗临杳霭寒千嶂”邻山借山之景,而储光羲 《安宜园林献高使君》更为直接地表述出“小山宜大隐”逍遥情怀:
直道已三出,幸从江上回。新居茅茨迥,起见秋云开。十里次舟楫,二桥交往来。楚言满邻里,雁叫喧池台。鱼鳖乐仁政,浮沉亦至哉。小山宜大隐,要自望蓬莱。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这些诗中强调了情,并把情体现在自然之中,形成对山的描写做到情景交融自然天成,这其中的意境自然显出。
2开畦分白水
水是生命之源,故园必有水。水的作用生活上藉以取水排水,生态上调节小气候,造景上可以养鱼禽、种莲藕,既能控制视距,又能如镜映景,给园林增添活力。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白居易《泛春池》:
白蘋湘渚曲,绿筱剡溪口……霜竹百千竿,烟波六七亩。泓澄动阶砌,澹泞映户牖……波上一叶舟,舟中一尊酒。酒开舟不系,去去随所偶。或绕蒲浦前,或泊桃岛后。未拨落杯花,低冲拂面柳……天与爱水人,终焉落吾手。
中国传统思想中提倡就是“上善若水”,我们从以上两首诗上看园林中“清泉石上流”、“ 莲动下渔舟”、“ 烟波六七亩”、“ 波上一叶舟”给人以清新平静,有沁人肺腑的美感,这种洁净、虚涵、淡泊、流动之美引以联想之后,还有水声潺潺,真水无香感觉升华。这些诗中真挚地把握水的尺度,促使每一个读者必须认真思考选择对待水的态度,影响着对意境的创造。“水是园林的血脉,无水不成园,它不仅具有形态美,虚灵美音乐美色彩美动态美等外在美,更重要的具有意境美。小小水面,象征的是十里风荷,悠悠烟水,寄托的是回归江湖之情。园林理水,水形有池沼溪涧泉源渊潭等,源于自然界的江湖,溪涧泉瀑,与真水无二” 【40】 3身依片石休
爱石、品石、咏石、赋石于人格,以石为友,是文人风雅之所在,石是文人寄情抒情之物。刘商《画石》有“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之说,“石令人古”,具有太古的历史意蕴,中国文人对石的崇拜,实际上反映了文人们对史前文化的一种恋旧心理。喜为五律,刻意求工以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诗人姚合用石置于山建成庭,并有诗《题金州西园九首石庭》:“布石满山庭,磷磷洁还清。幽人常履此,月下屐齿鸣。药草枝叶动,似向山中生。”唐诗中有“穿池叠石写蓬壶”的句子,白居易是最善理石的诗人,在他的《北窗竹石》:
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况临北窗下,复近西塘曲。筠风散馀清,苔雨含微绿。
有妻亦衰老,无子方茕独。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
羊士谔《永宁小园即事》:
萧条梧竹下,秋物映园庐。宿雨方然桂,朝饥更摘蔬。
阴苔生白石,时菊覆清渠。陈力当何事,忘言愧道书。
牛僧孺《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
胚浑何时结,嵌空此日成。掀蹲龙虎斗,挟怪鬼神惊。
带雨新水静,轻敲碎玉鸣。搀叉锋刃簇,缕络钓丝萦。
近水摇奇冷,依松助澹清。通身鳞甲隐,透穴洞天明。
丑凸隆胡准,深凹刻兕觥。雷风疑欲变,阴黑讶将行。
噤痒微寒早,轮囷数片横。地祇愁垫压,鳌足困支撑 „„ “怪石虽是大自然的产儿,但经过人工改造以后,就带有社会的印记,特别是经过园林艺术的点化以后,就富于艺术美的风采,成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41】 4风泉有清音
李中在《宿韦校书幽居》 “溪上高眠与鹤闲,开樽留我待柴关。园林月白秋霖歇,一夜泉声似故山。”泉是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水源,不单用于生活饮用,岑参《寻巩县南李处士别业》:
先生近南郭,茅屋临东川。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有时著书暇,尽日窗中眠。且喜闾井近,灌田同一泉。
还可飞泉观瀑,流泉听琴。裴迪《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韦应物《蓝岭精舍》:
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绿林含萧条,飞阁起弘敞。道人上方至,清夜还独往。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所嗟累已成,安得长偃仰。
中式园林意境 篇3
中国古典园林讲求意境取胜, 常借助于人观看景物后的联想, 扩展美景的空间延伸, 利用景物与视线的巧妙配合。其中, 框景便是一个代表。“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诗人杜甫用语言描绘出的景色, 当时诗人居住在四川杜甫草堂, 从草堂窗口可以望到秦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而透过门则看到外面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这里作框的元素是窗、门。框景便是这样有意识地设置框式结构, 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透过框架赏景。框景展现的是诗意般的如画风景, 充当“框”的元素可以是窗、门, 亦或植物。
在框景中, 无论哪种元素充当“框”, 都要与“景”有良好的配合才能出效果。人不能距离框太近, 否则形成不了完整的画面, 距离框几步之外, 大概为景物高度的两倍时较为合适, 这样能在视线上保持景观空间的连续性, 框与景相融, 一幅完整的美景画卷即刻形成。
二、新中式景观
当现代景观厌倦了几何、曲直等形式, 富有意境的古典造园手法则更加神秘。然而, 传统的景观毕竟不能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而且, 在城市中, 我们很难找寻到一块地方, 能很好地驾驭住古典景观, 让我们从心里产生共鸣。新中式景观是传统造园和现代景观营造的融合, 为张扬而直接的现代景观注入内敛的气质。设计师运用传统元素符号表达自己对古典情韵的想法, 不是符号的堆砌, 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用现代人的审美打造有着传统韵味的设计。
新中式景观是当前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的流行做法, 这种风格突破了中国古典园林沉稳的气质, 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 用时尚的外表重新包装了古典景观。新中式景观常常使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 如对景、借景、框景、障景、漏景、夹景等。同时, 巧妙运用中国传统色彩。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曾说过, “色彩不是用来描绘什么, 而是用来唤起某种感受。”景观色彩能决定景观的表情, 新中式景观通常选用华夏文明的代表色, 如红色、黄色、灰、白等, 这几种色彩搭配在一起, 景观显得沉稳中带有活力, 传达给人们喜庆、尊贵、祥和的感受。中国传统符号也是新中式景观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中国传统符号有很多种, 设计师把代表吉祥的动物符号运用到景观设计中, 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双鱼等, 还有一些吉祥图案, 如云纹、中国结、生肖等。新中式景观中的植物配置也是构成景观空间的重要元素, 相比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新中式的植物层次较少, 通常为乔木搭配地被和草坪或大灌木搭配草坪, 品种也较少。虽然新中式植物层次简洁, 但是和欧式园林有所区别, 欧式景观中为修剪整齐色彩鲜艳的花木, 新中式景观则为自然态搭配修剪整齐的植物, 且为绿色基调。
三、新中式赋予框景的意境
框景就好像一个魔盒, 里面的雕栏画柱各种美景通过框的驾驭变得格外动人。深圳万科第五园, 是适合当代中国人居住的住宅区, 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包括对中国古典造园手法的运用。走进第五园, 仿佛置身于皖南, 白墙、青砖、灰瓦、点点绿意。徽派建筑风格成功地迎合了挑剔的都市人群, 因为它看起来是那么宜居, 透露着时尚却不失稳重的气质。
万科第五园中采用的框景手法透露着清丽脱俗的美, 这里充当“框”的是简约的景墙, 将住宅建筑和水景摄取到景墙内, 从河上划过的小舟也成了框中景, 适合游人以平视的角度欣赏。现代景观中框景手法的营造随着技术发展和设计师的创新有了巨大的改变, “框”的界定已经从传统的门、窗变得更为抽象化, 可以是景观小品, 如桥洞, 也可能是建筑构筑物, “景”也从原来静态的自然风景变得多样化, 来往的人群可以作为景, 喷洒的水体甚至更多转瞬即逝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景。
在色彩上, 此处框景使用白色景墙, 灰色地砖和原木色地砖做拼接, 传达出宁静、内敛的表情。植物配置则坚持简约的风格, 几何式修剪整齐的灌木搭配自然式栽植的乔木, 以绿色为基调, 有节制地使用色叶植物, 营造出清新、悠远的景观环境。
四、结语
新中式景观是现代生活审美和中国传统美学的交融, 其延续了古典园林“虽由人作, 宛若天开”的特点, 也赋予了古典园林新的形式, 以时尚的面貌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传统框景从“框”到“景”发生了多样化的转变, 无论是万科第五园还是其他新中式景观, 它们在风格上立足于本土地域文化, 也许, 我们最熟悉的才是最亲切的。
摘要:框景是中国古典造园手法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框洞式结构就如同取景框, 对观者所处位置和景观效果均有先行预测, 因此这种手法易于产生绘画般的艺术效果, 对观景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笔者以一个观者的姿态将这一艺术手法所营造出的意境感触加以表述, 探讨其在现代景观中的体现, 进而深化诗意景观传达的艺术情感。
关键词:框景,新中式景观,意境
参考文献
[1]王金涛.禅境景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2]俞昌斌.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空间营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3]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4]赵晶.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应用分析——以天津香水园小区为例[J].北京:中国科技博览, 2012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