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汇报

关键词: 平罗县 林业

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汇报(精选11篇)

篇1: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汇报

2013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汇报

2013年,滨海区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纳入林业重点工作事项,在市林业局指导下,全面做好普查监测、防治措施落实、管护队伍建设和组织保障等各项工作,把握了工作主动,取得了良好地防治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防治措施落实和成效

农林水利局本着及早开展工作,把握工作主动的思路,自4月中旬开始组织防控队伍开展疫情普查监测和即时防治,并实行疫情、防治情况报告制度,加强监督指导。今年滨海区美国白蛾呈分散局部发生态势,生态林场普遍发生春尺蠖危害。我区各部门单位、园区、街办、村(居)按照《防治责任书》要求,根据疫情规模和时期落实灵活有效的除治方法,严密控制疫情。5月上旬、5月底6月初、7月中旬,我区对弥河林区、荣乌高速公路林带、大莱龙铁路林带和其它道路绿化带进行了三次人工施药普遍防治,春尺蠖、美国白蛾疫情均得到控制。8月底、9月初为进一步控制第三代美国白蛾实施一次飞机施药普遍防治。截至9月1日,我区完成美国白蛾人工防治作业1.15万亩次,尺蠖人工防治作业6万亩次,飞防作业3万亩次。

当前我区林业有害生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呈零星发生态势,实现了有虫不成灾的目标。飞防结束后,我区将继续采取人工监测和补充防治的措施,保证防治措施的连续不间断和全覆盖,巩固防治成效。

二、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责任。今年年初,开发区召开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成立了由管委会分管领导为总指挥,林业、农业、交通、财政、工商、园林等部门参加的指挥机构,制定了《滨海区2013年美国白蛾防控实施方案》,与各街办、有关部门、企业签订《美国白蛾防治责任书》,按照“突出重点,分级管理、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的方针,层层落实责任,明确责任人,确保责任到位、任务到位、措施到位。开发区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效作为单位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有力的提高了我区各级各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加强监督指导。开发区研究督察室、农林水利局组成联合检查验收小组,加强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对在防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防治不达标的单位,限期重新防治;对除治不力,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是强化财政保障。农林水利局向财政局提交了2013年美国白蛾防治经费58万元申请,专项用于人工、药品和计划内飞防费用。

四是深化防治队伍建设。4月上旬,农林水利局组织1期培训班,培训各企事业单位、村(居)、林场管护队防治技术人员50人。培训会议根据今年林业有害生物预测发生形势,对防治方案和不同害虫防治技术措施做了学习,还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号召工作人员坚持“责任心第一,会技术第二”的防治理念,在监测普查和现场除治方面克服麻痹思想,认真务实,取得实效。

三、工作特点

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区在组织管理、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完善,一方面细化落实责任,形成了开发区、街办、村(居)三级防治网络体系;依托防治体系开展普查监测和分级分区治理。二是深入贯彻“抓关键时机,争最大成效”的防治策略,在4月中旬即组织调查,于4月下旬落实除治措施,全面把握了工作主动。三是在防治措施方面,采取以管护队重点监测与全社会普查相结合,普遍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飞机防治与人工补充防治相结合,丰富了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地成效。

四、存在问题

一是在林场片林纵深和其它交通不便、偏僻地点,虽然已做到监测覆盖,但仍存在监测困难、防治措施难以及时落实的情况;二是个别村庄零星树木发生疫情未能得到有关村(居)和农户的重视,存在思想麻痹、防治滞后的问题,经督促后落实防治措施。

五、工作计划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后一是要对监测防治不便的地点重点安排监测防治人员,强化责任;二是继续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和法律宣传,对个别单位和个人要及时开展教育;三是加强检查指导,实行通报制度和协同有关部门落实奖惩制度。四是借鉴成功的经验做法,进行创新完善,形成长效的防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力求我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3年9月1日

篇2: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汇报

一、2010年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今年我区确定应施监测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为:森林鼠兔害、杨树蛀干害虫、杨树食叶害虫、落叶松红腹叶蜂、沙棘木蠹蛾、灰斑古毒蛾、枸杞瘿螨、臭椿沟眶象等24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504.48万亩。防治面积309.44万亩。

1、森林鼠、兔在我区持续为害,全区发生面积为312.7万亩。防治面积182.8万亩。中华鼢鼠在宁夏南部固原市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原州区、彭阳县、泾源县、隆德县、西吉县、海原县、六盘山等人工林区和新植林地发生并造成严重危害。发生面积290.1万亩。经连续几年综合防治,发生面积有所下降。防治面积175.73万亩,东方田鼠、蒙古野兔、大沙鼠在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黄河滩地护岸林、农田林网宽幅林带、苗圃、果园及防风固沙林地为害减轻。发生面积22.6万亩。防治面积7.07万亩。

2、杨树蛀干害虫发生发生面积为65.64万亩。防治面积30.5万亩。杨树天牛(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在连续几年的工程治理下危害得到有效控制,虫口密度已经下降到3头/株以下,今年发生面积57.32万亩,发生面积比去年有所下降。防治面积26.24万亩。木蠹蛾、白杨透翅蛾、主要发生在盐池县、平罗县、中卫市,发生面积8.32万亩。防治面积4.26万亩。

3、沙棘木蠹蛾在固原市的彭阳县、西吉县等地发生面积11.2万亩,发生面积比去年下降。沙棘木蠹蛾主要危害8年生以上沙棘,严重地区被害株率在40%以上,株平均虫口密度8头。因防治困难,防治面积1万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黄高原丘陵沟壑区环境条件恶劣,沙棘常年树体衰弱。

4、杨树食叶害虫主要为春尺蠖在吴忠市盐池县、同心县等地发生81万亩。发生面积较去年有所下降。防治面积70.14万亩。

5、落叶松红腹叶蜂持续为害减轻。此食叶害虫已连续10年在固原市、六盘山等林区发生危害。今年发生面积15.97万亩,发生面积比去年有所下降,今年没有大面积暴发成灾。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防治面积10.46万亩。

6、经济林病虫害和其他病虫害发生面积8.66万亩,防治面积6.48万亩。主要有枸杞瘿螨、红蜘蛛、枣大球蚧等。发生面积呈下降趋势。

7、臭椿沟眶象危险性病虫在银川市郊、永宁县、贺兰县、中宁县等地大面积发生,因该虫种危害隐蔽性强,极易扩散蔓延,经过几年防治,危害已减轻。但发生面积扩大。发生面积5.67万亩。防治面积4.55万亩。

二、2011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

自治区森防总站今年各项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各市县的趋势预报做出了2011年全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

预测2011年全区林业有害生物(除去突发性病虫害)发生面积在525万亩左右。森林鼠(兔)害预测发生面积320万亩。杨树蛀干害虫发生平稳,危害程度将有所降低。预测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在宁夏引黄灌区和黄土高原区发生70万亩。白杨透翅蛾、芳香木蠹蛾继续在 “速生杨”林地和农田防护林带造成危害,预测发生面积8万亩。沙棘木蠹蛾发生及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预测发生面积12万亩。杨树食叶害虫发生平稳。春尺蠖预测发生85万亩。落叶松红腹叶蜂连续发生稳中有降,预测在六盘山及外围地区人工林发生16万亩,危害程度以轻中度为主。臭椿沟眶象预测发生面积6万亩。经济林及其他病虫害发生面积8万亩。

三、防治对策

1、森林鼠(兔)害

(1)实行以营林为主进行综合防治。对鼠、兔的防治首先要确立从造林开始的思想,注重在防治中应用营林技术措施,造林前先行防治,降低鼠、兔密度;营造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针阔树种混交,加强幼林抚育,促进林木生长,加快郁闭速度,缩短成林年限。

(2)在防治工作中还要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将捕、灭、隔、引措施相结合,运用“地弓箭”、鼠夹等简单、实用有效的土、洋器械人工捕杀鼢鼠和地面鼠。栽植蓖麻等具有发达根系和特殊气味的生物带隔离、趋避鼢鼠为害。利用人工和化学等方法,对苗木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如用P-1拒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和防啃剂等进行沾根、涂干处理。严格限制使用剧毒鼠药,鼓励使用无污染、低残留的C-型肉毒素、溴敌隆、鼢鼠灵等药物投毒、拌种毒杀鼠、兔,降低鼠、兔密度。在主要防治季节,以小流域、山头等为单位,采取集中连片,统一防治,以巩固防治效果,每次防治的面积不得小于100~200公顷,控制鼠口密度保持在生态阈值以下。

(3)实行招标制和防治监理制,采取以防治专业队为主的组织形式,由护林员或专业队承包防治。根据林业部门制定的防治方案和作业设计进行防治,按照合同规定,以防治前后的鼠密度和被害率作为防治指标进行监理、检查和验收。

(4)实行工程治理,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鼠害防治有长期和稳定的资金保障。要求各级部门要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管好用好国家投入的防治经费,同时积极争取各级地方政府应落实配套资金,确保鼠害防治工作有足够的防治经费。

(5)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林业部门根据全区鼠害发生情况制定防治管理办法。对退耕还林承包户,造林成活率、苗木保存率和鼢鼠密度控制指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不予兑现粮款。重点公益林、荒山造林、集体林地的鼢鼠防治由国家、集体共同承担,主要以专业队的形式进行防治。

(6)加强培训和宣传,推广先进技术。为提高各地的森林鼠害防治水平,要对市、县、乡行政管理干部、护林员和当地农民进行多层次、大范围的技术培训,开展现场培训,使更多的农民掌握地弓箭的使用方法和鼠洞判断要领,提高和普及林木鼠害防治的新技术、新知识和新经验。

(7)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鼢鼠防治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关系到南部山区多年造林成果和森林资源的发展和巩固。随着新造林地和未成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鼠害防治工作任重道远,要树立长期防治的思想。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奖惩机制。对完不成防治任务的县、市,自治区将减少或停止在项目、资金等上的安排,对防治好的市县给予优先安排。

2、杨树蛀干害虫

(1)清理严重虫害木与更新改造相结合。对蛀干害虫实行动态管理,实行可持续控制。营造由多树种、多品系、多种配置模式组成的抗虫混交林,引黄灌区栽植饵木树。在未成林的农田防护林带,协调运用打孔注射、插毒签、清理虫害木、捕捉成虫、人工砸卵、伐根嫁接等生物、物理、化学各种有效措施除治。

(2)对主干沟、渠、路、等骨干林带在营造以臭椿、刺槐、白蜡、新疆杨抗虫树种的同时,在以杨树为主的农田林网副林带按一定比例推广配置饵木树技术,诱集天牛,并制定出饵树相应的抚育管理及防治办法,以逐步实现二代林网向加强型二代林网的转变。

(3)对疫区的虫害木严格管理,在主要交通要道、集市设立固定或流动检疫站点进行检疫。虫害木没有处理前严禁买卖和使用,严禁虫害木未经处理在市场上流通。

(4)组建专业防治队伍,各工程治理区以乡为单位,以乡林业站为依托,以护林员为主体,从每年5月开始利用插毒签灭杀天牛幼虫、用磷化铝片堵塞虫孔杀灭榆木蠹蛾,在每年天牛成虫、透翅蛾、木蠹蛾羽化期用绿色威雷或40%杀螟松600倍液进行防治。

(5)通过实施“杨树病虫害示范区工程”,使林种结构、树种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形成多树种、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抗虫防护林网结构,工程项目区内臭椿、白蜡、刺槐、国槐、沙枣等多树种混交的骨干林网抗虫树种达60%以上,保证骨干林网的相对稳定性,进一步降低株虫口密度。

3、沙棘木蠹蛾

(1)重度危害区沙棘林更新改造措施。要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封(育)、改(调整树种结构)、造(林)相结合的原则,利用沙棘木蠹蛾很少危害5年生以下幼林的特点,进行更新改造。

(2)中度危害区沙棘林平茬更新措施。春季(或秋季)全面清除沙棘地上部分,通过水平根系萌蘖出新的植株,迅速恢复林分,及时定干、除蘖,加强抚育管理,确保成林,以此达到治理沙棘木蠹蛾灾害的目的。

(3)轻度危害区沙棘林采用灯光诱杀成虫和化学药剂防治。

4、杨树食叶害虫、落叶松红腹叶蜂

(1)加强对爆发性食叶害虫的监测工作,保证测报网络的正常运行。加强重点林区和整个分布区的监控,准确预测,及早发现,确保及时有效控制,严防新的爆发和扩散蔓延。

(2)对爆发性食叶害虫的防治,应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方针。在重灾区,以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为主开展化学防治,在叶蜂成虫期利用山谷风施放烟剂薰杀。在中度和轻灾区采用保护天敌和物理防治法,使用仿生制剂防治爆发性食叶害虫,降低对天敌的伤害,维持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在中部干旱区的柠条林,除重点种子基地开展防治外,采用柠条平茬、粉碎加工饲料的方法,这样既防治了春尺蠖又增加了收入。

(3)筹措专项防治经费。对食叶害虫防治实行防治作业设计,落实、制定防前和防后指标,根据作业设计的指标进行检查验收,下拨防治资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实行有偿防治服务。

(4)建立自治区级应急药剂药械库,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剂药械,以保障食叶害虫爆发时所需。

(5)保证监测人员的稳定,进一步加强森防人员的业务培训,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提高森防人员的业务水平。

篇3: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汇报

为了确实摸清苗圃云杉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情况、发生消长规律, 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苗木检疫及防治工作提供准确依据, 2014年6月9日至7月7日, 湟源县对苗圃地、重点造林工程进行了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调查。通过调查, 基本摸清了全县苗圃云杉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面积、危害程度。

1 调查方法

采取全面踏查并结合详查的方法进行。根据各国有、集体、私营苗圃云杉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了踏查路线。踏查过程中进行种类、有虫株率、感病株数的调查, 统计发生面积。重点区域及经过踏查发现有危害症状或有害生物时, 标准地内选取不少于10株的样株, 逐株进行调查, 并根据以下标准划分危害程度: (1) 树干、枝梢被害率20%以下为轻 (+) ; (2) 树干、枝梢被害率21%~50%为中 (++) ; (3) 树干、枝梢被害率50%以上为重 (+++) 。

2 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苗圃面积约333.33 hm2, 云杉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95.74 hm2。为害云杉的病虫种类主要为松皮小卷蛾、云杉大灰象甲。此外, 云杉食老叶害虫 (种名待定) 零星发生等, 具体发生情况见表1。

(hm2)

2.1 松皮小卷蛾[Lazperjresia grunertiana (Rbb) ]

属鳞翅目卷蛾总科小卷蛾科。成虫为黑色小蛾类, 幼虫乳白色, 蛹黄褐色。主要以幼虫为害云杉、油松。危害部位为干部韧皮部, 表现为干部有圆堆状黄褐色虫粪并伴有流胶现象。根据初步观测, 4月为幼虫期, 5月为蛹期, 6月为成虫期。

松皮小卷蛾2013年在西宁市首次发现危害, 2014年湟源县发现该虫危害, 发生面积达到90.40 hm2, 主要在沙家林苗圃、和平村、小高陵、茶汉素、大华、蒙古道、卡路村等地发生。

2.2 云杉大灰象甲 (Sympizomias velatus Chevr)

属鞘翅目象甲科。成虫:体长9~12 mm, 灰黄或灰黑色, 密被灰白色鳞片。头部和喙密被金黄色发光鳞片, 触角7节, 复眼大而凸出, 前胸两侧略凸, 中沟细, 中纹明显。鞘翅近卵圆形, 具褐色云斑, 每鞘翅上各有10条纵沟。后翅退化。头管粗短, 背面有3条纵沟。幼虫:体长约17 mm, 乳白色, 肥胖, 弯曲, 各节背面有许多横皱。

该虫2012年首次在西宁市湟中县多巴镇发现危害。湟源县2014年发现该虫危害, 发生面积4.67 hm2, 主要在茶汉素、小高陵、和平村等地发生。受害苗木苗龄为2年以上, 尤其是5~10年的苗圃地发生危害最为严重, 最高幼虫虫口密度达60头/株。幼虫、成虫均对苗木发生危害, 幼虫啃食苗木须根和主根根皮, 成虫取食云杉针叶。根据湟中县在多巴镇苗圃的观察, 云杉大灰象甲幼虫从3月下旬开始危害, 蛹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 5月下旬成虫羽化。

3 发生原因

3.1 随意调运苗木, 导致林业有害生物传播蔓延

随着青海省绿化建设的迅猛发展, 对苗木需求量剧增, 因此, 近几年西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种植户日益增多, 但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重视苗木价格, 忽视苗木品质, 进苗时把关不严, 也不向森检部门报检, 不是将病虫害随苗木带入苗圃, 就是苗木先天不足极易感染病虫害。如云杉蛀干害虫、食叶害虫的原发地是东北, 云杉大灰象甲曾在甘肃暴发成灾, 调运云杉苗木时可能将病虫害带入, 随着种植时间和林龄的增长, 这些病虫害经过多年的繁殖积累, 逐渐适应了当地环境, 加上缺少天敌的制约, 逐年重复危害, 使病虫害迅速蔓延扩散[1,2]。

3.2 专业技术人员少, 能力水平有限, 致使监测防治不到位

由于目前专业技术人员较少,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识别鉴定能力水平有限,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较多, 如松皮小卷蛾、大灰象甲都是青海省新记录种, 以往没有记载, 调查监测时没有及时发现, 致使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

3.3 管理不到位, 致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普遍

大部分苗圃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苗圃管理不到位, 不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 缺少病虫害专业人员, 病虫害发生时不能及时判断、防治, 从而造成病虫害的蔓延和危害[3]。

4 建议

一是加强对苗圃的检查监管和技术引导。苗圃是传播林业有害生物的主要来源, 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苗圃的检查监管力度, 特别是私营苗圃和苗木合作社的监管, 掌握种苗来源和质量, 同时, 从种植、销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 从而从源头上防范林业有害生物的传入和传出。二是加强苗圃地的监测和防治, 将苗圃纳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范围, 确定专人、设立固定样地、明确监测对象、定期开展有害生物调查和监测, 做到及时发现病虫害、及时除治。同时, 通过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 不断积累基础资料, 建立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三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将私营苗圃、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纳入培训范围。开展送技术、送服务到林场、到苗圃活动, 开展现场培训,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及防治技术现场的讲解和示范, 使养护管理人员正确掌握林业有害生物的相关知识和防治技术措施, 从而提高基层防范林业有害生物的意识和水平。

摘要:对湟源县苗圃云杉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在调查的333.33 hm2苗圃中, 云杉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95.74 hm2, 其中为害云杉的主要害虫为松皮小卷蛾 (90.40 hm2) 、云杉大灰象甲 (4.67 hm2) , 云杉食老叶害虫零星发生。分析上述害虫发生的原因, 并据此提出了防治建议。

关键词:青海云杉,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青海湟源,防治建议

参考文献

[1]肖冰.乌兰察布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林业, 2013 (8) :14-15.

[2]胡耀民, 程平.推动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工作的思考[J].江西林业科技, 2013 (4) :37-38.

[3]莫俊.论林业有害生物的无公害防治[J].大科技, 2013 (17) :262-263.

篇4: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汇报

关键词:东平县;农业;有害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46

2014年,东平县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以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田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和可持续发展”的植保工作方针,重点抓好农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挽回粮食损失102170.05吨,亩增产8.15公斤,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 发生实况

1.1发生情况

2014年东平县农业发生有害生物总体为中等偏轻,累计发生693.49万亩次,其中各种作物病害发生525.84万亩次,虫害373.20万亩次,农田草害发生137.65万亩次,农田鼠害10万亩次 。水稻、小麦、玉米病虫发生分别为1.14、194.2、166万亩次,各占农业病虫发生的0.164%、28%、23.94%;小麦叶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根腐病、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分别发生5、1、20、20、20、60、40、20万亩;玉米纹枯病、锈病、叶斑病、顶腐病、粗缩病、玉米螟,分别发生2、6、12、15、5、40.5万亩次。

1.2发生特点

病虫草害总的发生特点:病虫害发生程度与常年比较较轻,在所监测的病虫害中,达到发生水平的共有127种,其中中等偏重发生3种,中等发生14种,中等偏轻发生49种,小发生61种;飞蝗为中等发生,农田杂草总体为中等偏轻发生,农田鼠害为小发生。具体是病害轻,虫害重,但病害所占比例有所上升,早期病虫害均轻,中后期病虫害较重,重点病虫突出,个别作物的主要病虫发生较轻,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如小麦地下害虫、吸浆虫、玉米粗缩病、玉米蚜虫,玉米锈病发生又有加重趋势,在个别品种上发生较重,小麦赤霉病、玉米顶腐病、玉米田粘虫发生较重。

2 防治工作

2.1 准确测报,确保措施有据

2014年,东平县植保站加大了农业有害生物的测报力度,固定两名测报人员、扩大监测区域、增加监测次数,在准确掌握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会商分析作出农业有害生物,特别是农业重大病虫发生程度及防治适期的长、中、短期预测,并采用电视、报刊、网络、短信、邮件等多种媒体,面向社会,及时、准确发布病虫情报19期,其准确率达90%以上。共发布电视预报4期,发布植保短信2000余条,为确保农民“粮增产、钱增收”提供了准确信息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2 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县植保站根据小麦、玉米品种布局和病虫实时监测数据,以及天气趋势预报,并结合历史发生实况,及时向各级领导汇报,发布病虫信息,先后通过县政府文件发布小麦赤霉病、小麦条锈病等病虫防治信息,明确职责,划片包干,县农业局采取领导干部包乡(镇)责任制,对病虫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提高防治效果。

2.3 积极进行宣传培训

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千家万户,面宽、量大、难度广,要把植保信息和技术及时送达千家万户并转化成生产力,除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职能业务部门印发资料,派员深入乡村做好组织发动、技术指导、培训工作外,求得公众媒体机构的大力支持,在县电视台、报社的有力配合下,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特别是重大病虫的识别、防治适期及方法、用药名称及数量、假冒伪劣农药的识别、高毒高残农药的禁用种类,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营造了全民皆知的舆论氛围,促进了农产品的无害化生产进程,提高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比重。

2.4 搞好示范,扩大带动面

对重大病虫的重点防治区域,实施了划片包干,明确人员、明确职责、明确考核、明确奖惩的目标管理,从而有效促进了农业重大病虫防治工作和层层示范的开展,从而强有力地带动了大面积病虫防治工作的如期进行。各乡(镇)建立病虫防治示范区,在玉米穗虫防治适期内,在新湖示范区利用飞机进行防治,防治面积1万亩,取得良好的效果。

3 防治效果

全县防治农业有害生物680.17万亩次,占总发生的98.1%,其中:防治病害149.59万亩次,虫害367.45万亩次,鼠害10万亩,草害135.13万亩,东亚飞蝗20万亩。

参考文献

[1]刘刚.山东省2010年上半年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J].农药市场信息,2010,(08).

[2]喻寒松.安徽省棉花病虫害偏轻至中等发生[J].农药市场信息,2007,(16).

[3]陈秀云.山东上半年农作物病虫害总体中等偏轻发生[J].农药市场信息,2009,(09).

[4]李桂琴.棉铃虫发生特点、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控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0,(02).

[5]刘志明.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1).

[6]陈家友.玉米粗缩病发生症状与综合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10,(01).

[7]刘忠川.苗圃地下害虫的防治办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1).

篇5: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汇报

发生危害情况及下半年发生趋势分析

去冬今春喀什地区受暖冬及干旱气候影响,给林业有害生物安全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林业有害生物的越冬死亡率下降,致使越冬虫口基数增加,发生期提前,发生危害严重。现将上半年我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下半年发生危害趋势分析如下:

一、今年上半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状况:

1、根据各县(市)林业和森防部门调查统计,上半年,全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117.6万亩,比去年同期120.73万亩减少了3.12万亩,但危害仍十分严重。其中:轻度危害发生面积74.63万亩,比去年同期74.91万亩,减少了0.28万亩;中度危害发生面积28.02万亩,比去年同期30.47万亩,减少了2.45万亩;重度危害面积为14.97万亩,比去年同期15.35万亩,减少了0.38万亩。

2、春尺蠖在各县(市)均有发生,喀什市、莎车、叶城、伽师、巴楚县发生危害较严重。全地区发生面积56.68万亩,比去年同期的54.54万亩,增加了2.14万亩,重度危害面积为9.18万亩,比去年同期的9.15万亩增长0.03万亩。

3、蚧类害虫在地区11个平原县(市)均有发生,主要在莎车、叶城、伽师、巴楚等县发生严重危害。全地区发生 1

面积55.56万亩,比去年同期的61.49万亩减少了5.93万亩,重度危害面积5.40万亩,比去年同期的5.87万亩减少了0.47万亩。但红枣大球蚧发生面积17.23万亩,比去年同期的15.52万亩,增加了1.71万亩,扁平球坚蚧、橄榄片盾蚧、吐伦球坚蚧发生危害面积较去年有所下降,但危害程度较为严重。

4、十斑吉丁虫主要发生在喀什市、疏附、叶城、伽师、巴楚县,全地区发生面积2.36万亩,比去年同期的1.77万亩,增加了0.59万亩,重度危害面积为0.22万亩,比去年同期的0.15万亩增加了0.07万亩。

5、杨蓝叶甲在喀什市、疏勒、伽师、巴楚县有所发生,但在疏勒、巴楚县危害严重。全地区发生面积2.90万亩,比去年同期的2.92万亩减少了0.02万亩,重度危害面积0.17万亩,比去年同期的0.18万亩减少了0.01万亩。由于近两年的持续防治,发生面积有所下降,但危害程度仍然严重。

二、今年上半年我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虽然春尺蠖等食叶害虫的发生面积有所增加,但危害程度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一方面是今年我区在巴楚县开展了50万亩的天然胡杨林春尺蠖飞机防治,防治效果显著;另一方面采取绑缚塑料薄膜等多种措施,加大了平原人工林的春

尺蠖预防力度。

2、蚧类害虫危害程度依然十分严重。虽然经过连续几年的防治使蚧类害虫的发生面积有所下降,但是蚧类害虫的整体危害程度较往年仍然呈增加趋势,特别是随着红枣面积的不断扩大,大球蚧的危害又有加剧的趋势,今年在泽普、叶城等县的危害程度重于往年。

3、杨兰叶甲、十斑吉丁虫、沙枣白眉天蛾等此生害虫发生面积增加,主要在喀什市、疏附、叶城、伽师、巴楚县发生较为普遍,给当地以柽柳、榆树、胡杨为主的生态林造成严重损失。

三、下半年发生趋势分析:

下半年是红蜘蛛、小蠹虫、病害、林木鼠兔害主要危害期,如高温干旱气候不断持续,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现将下半年林木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分析如下:

1、红蜘蛛在喀什地区种类多、寄主广,各县(市)均有分布,呈严重危害趋势。其主要危害期在7—8月份,预计下半年红蜘蛛发生面积18万亩。

2、小蠹虫是近年来我区林果上的主要蛀干害虫。各县(市)均有发生,尤其是在英吉沙、疏附、疏勒、伽师、岳普湖、喀什市等县市发生危害较为严重,预计发生面积10万亩。

3、灰暗斑螟是去年我区由于异常气候而突发的林业有害

生物,由于去冬今春加强了积极预防,今年上半年未大面积发生,预计下半年随着腐烂病、小蠹虫的危害加剧及秋季害虫树皮下越冬危害该害虫的危害面积会随之增加,预计发生面积3万亩。

4、林果病害:腐烂病、流胶病是我区林果上的主要病害,全区12县市均有发生,预计下半年发生面积15万亩,呈严重危害趋势。

篇6: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汇报

作者:刘伟杰 孙德莹 李殿锋 李红霞…

2011-11-23 11:54:18

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要:白僵菌在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中具有综合防治成本较低、环保效果显着、防治效果良好等特点,因此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我国白僵菌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域具有较长的使用历史,随着全球低碳经济兴起、林权改革全面推进,我国白僵菌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关键词:白僵菌;生物农药;林业有害生物;林业防治

中图分类号:S4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67-2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生物量最多、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吸收温室气体排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建设以及国际形象。我国目前林业有害生物的特点

林业有害生物(forestry pest)是指危害或可能危害森林植物或森林植物产品的任何生命有机体。包括各种植物病原物及有关的传病媒介、植食性昆虫、螨类和软体动物、对植物有害的杂草等。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给我国生态、能源、物种、木材和气候等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共有8000多种,经常发生的有292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2亿亩,每年因虫害致死数目4亿多株,减少林木生长量1700亿m3,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500亿元。我国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松毛虫、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美国白蛾及杨扇舟蛾等,具体病虫害情况如表1: 表1 病虫害情况

种类 规模及破坏程度 发生规律

松毛虫 我国最重要的森林虫害之一,分布最广,每年成灾面积约2,000万亩以上,减少松树生产量500万立方米 每隔2年左右为一个大发生周期

松褐天牛 是危害松树的主要蛀干害虫,是传播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被列为国际检疫性害虫 每年6月为成虫发生盛期,6月下旬-l0月下旬为幼虫为害期 松材线虫 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目前已蔓延至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2个县级行政区,674个乡镇,累计致死松树5亿多株,毁灭松林500多万亩,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近500亿元 1982年发现该类害虫,2009年进入爆发期

美国白蛾 世界性检疫害虫,全国发生面积150万hm2,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 成虫发生期在5月中旬-8月中旬

杨扇舟蛾 几乎遍布国内各地,主要危害杨树和樟树,全国发生面积已达2,200多万亩 经常暴发性害虫 真菌源生物农药(白僵菌)防治情况 2.1 白僵菌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史

白僵菌是一种半知菌类的虫生真菌,具有营养器官--菌丝和繁殖器官--分生孢子,菌丝有横隔有分枝。白僵菌的分布范围很广,从海拔几米至2000多米的高山均发现过白僵菌的存在,白僵菌可以侵入6个目15科200多种昆虫、螨类的虫体内大量繁殖,同时不断产生白僵素(大环脂类毒素)和草酸钙结晶,这些物质可引起昆虫中毒,使体液发现机能发生变化,打乱新陈代谢以致死亡。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白僵菌防治森林病虫害,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成为白僵菌生物农药应用大国。2.2 真菌源生物农药(白僵菌)主要优势

林业主要害虫成a虫羽化期较长且具有隐蔽性,化学农药难以接触虫体,且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容易使森林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白僵菌是目前林业上防治食叶害虫有效的生物农药,它可以在林分中较长时间内控制防治对象的虫口密度。近年来在松树、速生桉的防治工作中,深受林农的欢迎。白僵菌适宜在森林气候环境中生存、传播和繁衍,可以在病虫害中不同程度的流行、传染,以达到持续控制病虫害的效果。白僵菌不易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良好,具有定殖、扩散和发展流行的能力,有利于对病虫害的持续控制,具有明显的后效作用。真菌源生物农药(白僵菌)主要施用技术

我国早期白僵菌施用技术较为落后,随着白僵菌剂型的发展,农药施用技术不断进步,由过去的单一喷粉技术逐步向地面喷雾,空中飞机喷洒以及无纺布引诱防治相结合的“立体化”防治技术方向发展。新的农药施用技术的发展,不仅拓展了防治对象与范围,还提高了防治效果,降低了防治成本。3.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用药

采购模式林业分为生态林和经济林。其中生态林主要由森防站、林业工作站负责病虫害防治,其主要由全国各级森防系统统一采购防治所需的生物农药,采取定点采购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采购模式,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防治投入,由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三级资金安排专项防治资金;经济林采购系完全是市场行为,大部分通过经销商购买,部分直接购买,资金来源于林场经营收入。不同地理环境的森林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气候条件不同,需要生物农药企业提供高效、环保的生物农药产品以及专业的防治技术服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模式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以满足不同区域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需求。

3.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用药市场规模

2009年末,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约为1500万hm2,按照生物农药平均防治成本200元/hm2计算,2009年我国林业领域生物农药市场规模约为30亿元,林业领域真菌源生物农药的市场规模约为16亿元。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指出:2020年森林面积将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真菌源生物农药凭借其显著的比较优势,在林业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要达到80%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到100%,预计未来5年,林业用真菌源生物农药的需求规模将保持每年20%左右的增长速度。4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用真菌源生物农药(白僵菌)供应单位情况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用药供应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天人生态公司为代表的符合国家农药管理规范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企业;第二类是依托于林业系统内部防治市场生存的小型白僵菌生产单位,该类企业生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不高。随着林业防治面积扩大,目前林业系统内部白僵菌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品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白僵菌防治需求。综上所述,白僵菌具有环保效果显着、防治效果良好及综合防治成本较低等特点,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域具有显着优势。我国白僵菌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域具有较长的使用历史,随着全球低碳经济兴起、林权改革全面推进,我国白僵菌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作者简介:刘伟杰,四平市林业局森防站副站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毕业论文

     苏云金芽孢杆菌与现代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将成为未来发展热点

太湖地区果树病虫害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生物农药施用有“六看”等二则

篇7: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汇报

1、抓好两个省级试点工作,争取以点带面,推动全市防治工作发展。省厅湘林防[~]25号文件已将我市平江森林植物医院建设和临湘检疫执法分别列为省级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试点单位和植物检疫规范化执法试点单位,试点期为~至~年。我们也将这两个单位的试点作为今年的一项中心工作。对平江森林植物医院建设我们将在去年已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协调、指导平江林业局就进一步对内加强管理,对外加大宣传,力争今年在跨地域,跨行业上多做工夫,多想办法,以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具体是5月份前针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较多的乡镇开展宣传工作,5月起分别在华容、君山、临湘等地区开展防治示范工作,争取承接业务,在全市创品牌,树名声,谋效益。对临湘检疫规范化执法试点工作,我们将以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复检、补检等内容为重点,具体工作安排是一季度发文成立领导机构和规范化执法队伍,调整专业执法人员,建立规范化办公室,拟订工作制度。与3个竹木检查站建立联系制度,明确检查站负责人员,制度上墙,同时向省政府申请在京珠高速、s301竹木检查站加挂森?html> />-->数据每月一报,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今年防治工作关键是做好平江、岳阳县的竹蝗、华容、君山的杨树害虫的防治,力争全市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成灾面积、成灾率低于省厅有关考核指标,测报准确率、防治率超过省厅指标,切实保护好我市森林资源。今年上半年我们将争取华容的杨树害虫治理纳入全省杨树综合治理工程,同时督促有害生物发生严重的地区按照省厅要求,认真做好防治预案,以向省级财政争取防治资金。

3、抓好以松材线虫病为重点的林业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工作。我市水陆交通发达,木材流通量大,周边地区疫点多,而纸业集团又大量收购松材作为造纸原料,形成松材线虫及其它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隐患。我们将以水上、铁路、京珠高速等检疫检查站为依托,大力加强对进入我市的松材及其制品的检疫检查力度。同时在秋季认真组织开展松材线虫病普查工作,保证松林普查率达100%,松材调运检疫率达100%。

4、抓好森防标准站建设。今年元月份,平江森防站已通过省站验收,标准站建设基本达标,成为我市第一个森防标准站。今年,我们将组织临湘、岳阳县、汨罗等森防站开展标准站建设活动,争取能有一到两个单位通过森防标准站验收。

篇8: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汇报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防治对策

0 引言

随着我县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 虽然树种不断增加, 绿化环境逐步改善, 但是随之而来的农林有害生物也相应增加, 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县的造林成果, 还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以农防林、黄河护岸林、治沙林建设为主的生态林业为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 保障农牧业发展, 减轻自然灾害, 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1 发生现状

1.1 种类多

根据平罗县的相关调查, 目前存在的林业有害生物有17种, 其中有白杨透翅蛾、大青叶蝉、杨扇舟蛾、红蜘蛛、榆木蠹蛾、灰斑古毒蛾、光肩星天牛、枣大球蚧、杨毒蛾、槐花球蚧、槐尺蠖、卷叶蛾、桃小食心虫、沟眶象共14种, 占据林业有害生物总数的82.4%, 危害最严重的当属光肩星天牛、榆木蠹蛾;病害只有腐烂病一种, 但是目前还没有造成灾害。另外, 危害相当严重的还有东方田鼠和野兔。

1.2 危害面积大

我县林业有害生物常年发生的面积达到了4.54万亩, 蛀干害虫危害的面积达到了1.32万亩, 其中, 光肩星天牛的危害最大, 达到了1.04万亩;榆木蠹蛾次之, 危害面积为0.22万亩;最后是沟眶象, 危害面积为0.06万亩。蛀干害虫危害的面积达到了危害面积的29.1%, 主要危害白蜡和杨柳树。而由于东方田鼠和野兔造成的危害面积则达到了3.01万亩, 占到了发生面积的66.3%, 主要危害黄河护岸林以及治沙林。其他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为0.21万亩, 达到了发生面积的4.6%。在全县有林地面积中, 17.2%的林业发生相应的病害, 并且发生的面积居高不下。

1.3 突发损失大

从1999年-2001年连续三年我县都暴发了杨毒蛾, 约有三万亩的杨树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上海, 不仅杨树树叶都被吃光, 最严重的是造成了20%的杨树死亡, 剩余的杨树由于受害严重已经连续三年生长衰弱。在杨树被害虫食叶大发生的期间, 7-8月份对三代3龄幼虫防治时叶片被害率已达65%。由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突发危害常常猝不及防, 因此, 经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4 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增加

在我县, 光肩星天牛、鼠兔害、灰斑古毒蛾等的危害原本只在局部地区少量的发生, 属于偶发性的林业有害生物, 并且危害程度也较低。但是随着人工纯林面积的不断扩大, 尤其是在没有彻底控制和消灭天牛的98年, 我县盲目的引进了新疆杨和漳河柳, 并且随着治沙林花捧面积的逐渐扩大, 对沙区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近几年, 随着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林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来偶发的有害生物现在持续大量的发生, 并且对我县的林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5 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险情增大

从九十年代开始, 由于调整了农田林网树种的结构, 因此从外县引入了大量的白蜡, 这样导致了榆木蠹蛾传入我县并呈现不断的扩散蔓延趋势;1997年根据绿化的需要从陕西引进了一批臭椿, 由于没进行检疫变进行栽植, 从而传入了沟眶象。虽然我县销毁了带有虫害的苗木, 但是由于又从陕西调入了大量臭椿, 并且临近我县的贺兰县以及大武口区已经相继发生了沟眶象, 从而导致我县的60多亩也发生了沟眶象, 因此, 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我县的危险性越来越大。

2 防治对策

2.1 健全检疫机构

我县目前只有县林政检疫站一个机构, 且此机构并不是独立承担检疫任务, 并且其他的两个国营林场以及五个县属农林牧场以及五个基层林业工作站也都没有专职的检疫员, 由于检疫机构不健全以及人员配备不齐全等问题造成了无法正常开展检疫工作。为了将检疫执法深入到基层以及造林现场, 在这些基层单位应当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检疫员。

2.2 提高森防队伍素质, 加大培训力度

为了有效的做好森防工作, 森防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预测预报以及检疫和防治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为了有效的提高森防队伍的整体素质, 应当积极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班以提高森防人员的业务能力。

2.3 加强检疫检查

能有效低于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的第一道屏障就是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工作, 因此, 为了做好检疫工作, 一定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 抓好产地检疫并建立产地检疫台帐以抓住源头;第二, 加强调运程序, 切断内部扩散途径;第三, 加强对新造林的复检工作, 跟踪监管电力、通信以及建设部门的使用木制品情况, 发现疫情并及时消灭, 严防有害生物的传播和扩散, 实现真正意义的检疫御灾。

2.4 强化监测预警

由于林业的效益较低从而造成了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并不高, 由于缺少经费或被占用以及仪器简陋或监测不到位而导致发现病害后, 贻误了防治的最佳时机, 从而形成了灾后救灾的局面。因此, 为了做到“早发现、早防止、早控制”的目的, 应当加强建设林业有害生物的检测预警设施以及覆盖全县的预报网络, 对重点的地区要设立常年监测点以提高测报水平, 从而有效的实现防治减灾。

2.5 树立健康理念, 实现科学营林

第一, 创建无检疫对象种苗繁育基地以推广抗病虫林木的品种;第二, 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措施纳入造林规划设计中, 加大混交林比重, 增加生物多样性;第三, 对现有残次林进行改造, 对生长不健康的林分进行卫生伐, 消除健康隐患, 营造良好的树木生长环境。

2.6 选择适宜的树种

在造林规划的时候为了增强树木本身的抗虫性, 应当优先选用抗病虫的树种, 如:优先选用河北杨, 盐碱地优先选择紫穗槐、红柳和沙枣等。

2.7 加大防治资金的投入

由于森防工作不产生经济效益, 因此, 需要一定的资金做保障。但是我县多年以来除了自治区森防总站投入的防治经费外, 市、县以及乡镇都没有投入相应的防治经费, 从而导致森防工作的片面性。因此, 为了有效的控制林业的有害生物不至于出现成灾的局面, 在造林规划时应当设计一定比例的防治经费。

2.8 创新防治机制, 提高防治水平

要以《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 本着“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为害程度, 对防治责任人依法下达《限期防治通知书》, 推进依法防治。为了有效的提高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科技含量, 应当建立防止专业队伍, 并且推广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以及技术, 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谢嵘, 康国华, 周军德.吉安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03) .

[2]高发祥, 闵水发, 陶惠萍, 陈亮.湖北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 2006 (04) .

篇9: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汇报

关键词:白僵菌;生物农药;林业有害生物;林业防治

中图分类号:S4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67-2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生物量最多、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吸收温室气体排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建设以及国际形象。

1 我国目前林业有害生物的特点

林业有害生物 (forestry pest)是指危害或可能危害森林植物或森林植物产品的任何生命有机体。包括各种植物病原物及有关的传病媒介、植食性昆虫、螨类和软体动物、对植物有害的杂草等。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给我国生态、能源、物种、木材和气候等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共有8000多种,经常发生的有292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2亿亩,每年因虫害致死数目4亿多株,减少林木生长量1700亿m3,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500亿元。我国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松毛虫、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美国白蛾及杨扇舟蛾等,具体病虫害情况如表1:

表1 病虫害情况

种类规模及破坏程度发生规律

松毛虫我国最重要的森林虫害之一,分布最广,每年成灾面积约2,000万亩以上,减少松树生产量500万立方米每隔2年左右为一个大发生周期

松褐天牛是危害松树的主要蛀干害虫,是传播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被列为国际检疫性害虫每年6月为成虫发生盛期,6月下旬-l0月下旬为幼虫为害期

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目前已蔓延至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2个县级行政区,674个乡镇,累计致死松树5亿多株,毁灭松林500多万亩,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近500亿元 1982年发现该类害虫,2009年进入爆发期

美国白蛾世界性检疫害虫,全国发生面积150万hm2,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 成虫发生期在5月中旬-8月中旬

杨扇舟蛾几乎遍布国内各地,主要危害杨树和樟树,全国发生面积已达2,200多万亩经常暴发性害虫

2 真菌源生物农药(白僵菌)防治情况

2.1 白僵菌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史

白僵菌是一种半知菌类的虫生真菌,具有营养器官--菌丝和繁殖器官--分生孢子,菌絲有横隔有分枝。白僵菌的分布范围很广,从海拔几米至2000多米的高山均发现过白僵菌的存在,白僵菌可以侵入6个目15科200多种昆虫、螨类的虫体内大量繁殖,同时不断产生白僵素(大环脂类毒素)和草酸钙结晶,这些物质可引起昆虫中毒,使体液发现机能发生变化,打乱新陈代谢以致死亡。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白僵菌防治森林病虫害,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成为白僵菌生物农药应用大国。

2.2 真菌源生物农药(白僵菌)主要优势

林业主要害虫成a虫羽化期较长且具有隐蔽性,化学农药难以接触虫体,且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容易使森林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白僵菌是目前林业上防治食叶害虫有效的生物农药,它可以在林分中较长时间内控制防治对象的虫口密度。近年来在松树、速生桉的防治工作中,深受林农的欢迎。白僵菌适宜在森林气候环境中生存、传播和繁衍,可以在病虫害中不同程度的流行、传染,以达到持续控制病虫害的效果。白僵菌不易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良好,具有定殖、扩散和发展流行的能力,有利于对病虫害的持续控制,具有明显的后效作用。

3 真菌源生物农药(白僵菌)主要施用技术

我国早期白僵菌施用技术较为落后,随着白僵菌剂型的发展,农药施用技术不断进步,由过去的单一喷粉技术逐步向地面喷雾,空中飞机喷洒以及无纺布引诱防治相结合的“立体化”防治技术方向发展。新的农药施用技术的发展,不仅拓展了防治对象与范围,还提高了防治效果,降低了防治成本。

3.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用药

采购模式林业分为生态林和经济林。其中生态林主要由森防站、林业工作站负责病虫害防治,其主要由全国各级森防系统统一采购防治所需的生物农药,采取定点采购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采购模式,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防治投入,由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三级资金安排专项防治资金;经济林采购系完全是市场行为,大部分通过经销商购买,部分直接购买,资金来源于林场经营收入。不同地理环境的森林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气候条件不同,需要生物农药企业提供高效、环保的生物农药产品以及专业的防治技术服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模式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以满足不同区域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需求。

3.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用药市场规模

2009年末,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约为1500万hm2,按照生物农药平均防治成本200元/hm2计算,2009年我国林业领域生物农药市场规模约为30亿元,林业领域真菌源生物农药的市场规模约为16亿元。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指出:2020年森林面积将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真菌源生物农药凭借其显著的比较优势,在林业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要达到80%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到100%,预计未来5年,林业用真菌源生物农药的需求规模将保持每年20%左右的增长速度。

4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用真菌源生物农药(白僵菌)供应单位情况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用药供应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天人生态公司为代表的符合国家农药管理规范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企业;第二类是依托于林业系统内部防治市场生存的小型白僵菌生产单位,该类企业生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不高。随着林业防治面积扩大,目前林业系统内部白僵菌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品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白僵菌防治需求。综上所述,白僵菌具有环保效果显着、防治效果良好及综合防治成本较低等特点,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域具有显着优势。我国白僵菌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域具有较长的使用历史,随着全球低碳经济兴起、林权改革全面推进,我国白僵菌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作者简介:刘伟杰,四平市林业局森防站副站长。

篇10: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汇报

2010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

自 查 报 告

根据晋防检发(2011)47号文件精神,我县森防站高度重视,在县林业局的全力支持下,严格按照《关于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检查考核的通知》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落实,采取分组划片的形式逐块对我县有害生物发生区域认真检查。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四率”指标完成情况

一年来,我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县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森防站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深入学习贯彻各级森防部门有关有害生物防治的文件精神,围绕全县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减少灾害损失,保护生态安全为重点,按照省、市、县森防工作的部署和计划,全面实施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可持续战略,使我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0,无公害防治率为95%,测报准确率为87.5%,种苗产地检疫率为100%。

1、成灾率

今年我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6万亩,轻度发生面积1万亩,中度发生面积0.6万亩。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和发生面积为:中华鼢鼠发生面积1.6万亩,成灾率为0。

2、无公害防治率

数据处理、证书签发均采用微机管理。

同时较好的完成了省、市森防站、县林业局下达的相关工作任务,为减少我县林业有害生物,实现全县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三、工作做法

1、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是确保我县森林资源安全和造林绿化成果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防止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是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保证。为此,我们首先调整充实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组,由县林业局局长任组长,森防站工作人员专项做好本职工作,林业局不抽调和另外安排其它任务。其次,全面实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林业局与森防站,检疫员与站长分别签订责任书,全方位实行目标考核管理,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将任务目标同工资挂钩,对防治检疫不达标者,停发奖励工资。有效的调动了全体森防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对今年造林工程种苗检疫过程中,检疫人员深入苗木产地,会同国营苗圃技术人员,将造林用苗集中检疫,逐株进行检查,逐把标识检疫标签,对无检疫标签的苗木不准出圃,对发现有病虫危害和寄驻病虫的苗木,一律禁止出圃,并进行就地销毁。使全县造林种苗检疫率达到100%。

2、科学防治,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

篇11: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汇报

2016年,我局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基层林管站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紧紧围绕我市森保工作重点,强化领导,落实责任,适时监测,科学防治,使林业有害生物预防、防治工作有序展开,取得明显成效。

一、发生情况

我市是重点林业县市之一,现有林地面积320万亩,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74.35%。由于现有纯林较多,加之受2008年冰灾等影响,我市森林自身免疫能力下降,近几年来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较多。常发性有害生物主要是马尾松毛虫、黄脊竹蝗、云斑天牛、桑天牛、萧氏松茎象、松褐天牛、松梢螟、油茶尺蛾等,病害主要是油茶炭疽病。

2016年我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2.975万亩。其中:病害发生面积为0.55万亩(油茶炭疽病),虫害发生面积2.425万亩,发生率为0.81%,发生总面积与去年同比上升,按发生程度分,防治率达100%,其中无公害防治率达90%以上,覆盖监测率为96%,预测准确率为92%。

(1)马尾松毛虫:主要危害马尾松。今年发生面积0.8万亩,较去年上升呈重度发生,危害严重,主要分布在三都、兴宁、白廊、滁口等乡镇。(2)松褐天牛:今年共发生面积0.94万亩,与去年同比上升;枯死木也大量减少,使林地内天牛虫口密度大为降低。主要分布在唐洞、黄草、东江、廖江、白廊、清江等乡镇零星发生,均为轻度发生。

(3)萧氏松茎象:主要危害马尾松和湿地松,全市共发生面积0.01亩,与去年同比略有下降,呈轻度发生。主要发生在三镇、东江街道办事处。

(4)黄脊竹蝗:主要危害毛竹,今年发生面积0.085万亩, 与去年同比略有下降,呈轻度发生,危害程度不重,主要分布在东江、程水镇。

(5)杨扇舟蛾:是杨树的主要害虫,今年新发生面积0.5万亩,较去年大幅上升,主要发生在七里、蓼江、团结、程水等乡镇。

(6)杉木黄化病: 今年发生面积0.05万亩, 发生在廖江、黄草、清江等乡镇。

(7)油茶炭疽病: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今年我市发生面积0.5万亩,呈轻度发生,主要分布在滁口、三都、黄草等乡镇。

二、发生特点

从总体上看,今年发生总面积较去年同比呈大幅上升,钻蛀性害虫发生面积和食叶性害虫发生面积大幅上升。

一是常发性食叶害虫发生呈上升趋势。今年马尾松毛虫、黄脊竹蝗、等较去年大幅上升,但仍处于低虫口状态,发生大的危害可能性不大。

二是常发性蛀干害虫发生呈上升趋势。今年,我们对枯死松木进行了全面清理,同时,新造林也采取了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因此虫口基数逐年降低,发生面积大但危害程度小。

三、防治情况

我市森林病虫害从总体上看种类多,分布广、隐藏性强等几个特点,我们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采用营林措施、人工捉虫、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等方法对全市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了有效防治,有效遏制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防治效果。

2016年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2.975万亩,防治率达100%,其中无公害防治率达90%以上,投入防治经费235万元。其中:购买农药及器械21元,人工捕捉虫害5万元,清理枯死松木投劳156万,人工注腔防治17万元,赤眼蜂人工防治投入36万。

(1)杨树食叶害虫防治面积0.5万亩,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均为生物防治,主要是杨扇舟蛾。

(3)松树食叶害虫防治面积0.8万亩,采用喷洒阿维菌粉剂和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主要是马尾松毛虫。萧氏松茎象防治面积0.1亩,采取营林措施、人工捕捉等方法进行防治,均为无公害防治。

(5)竹类食叶虫害防治0.85万亩,采取人工注射防治,主要是黄脊竹蝗。

(6)经济林病虫害防治0.5万亩,主要为油茶炭疽病。采用喷洒白僵菌、药物进行防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2023年传染病防治教育 下一篇:2023年度防治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