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脾脏术后血小板变化规律与治疗

关键词:

脾脏手术在普外科是一种常见手术, 术式有 (1) 保脾手术 (2) 脾切除术。脾脏具有造血、储血、免疫、凝血等功能, 为探索对不同病因、不同术式脾脏术后血小板变化规律, 控制效果分析及风险评价, 笔者随机抽取我科近7年来部分脾脏手术病例进行分析, 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4月至2010年4月不同年龄、不同病因致脾脏手术者, 其中男子例, 年龄2~62岁, 病因有外伤性脾破裂 (39例, 儿童2例) 、肝硬化脾亢予以口服潘生丁、拜阿司匹林、波立维、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 (36例) 、脾肿瘤 (1例) 、原因不明的脾脏肿大 (1例) :患者胡某, 女, 37岁, 护士。无烟酒嗜好、无长期疫水接触史、无输血史、无腹部外伤史, 因“左上腹隐胀不适1周”、“脾肿大、腹水待查”入院。入院查体:脾肿大三级, 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血生化、AFP、HCV、RPR、骨髓穿刺涂片均正常, 增强CT仅提示“脾肿大”, 未发现肝胆胰腹腔占位性病变, 予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输血浆、白蛋白等, 腹水于入院第5天消除, 入院第8天行“脾切除+肝活检术”, 术后恢复较好, 无明显腹水, 病理证实为正常肝组织, 但血小板虽然经口服潘生丁、拜阿司匹林、波立维、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 血小板仍进行性升高, 由227×109升高至1667×109, 转转淮安市一院行血小板单采术, 术后第2天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伴发烧、腹痛而转江苏省人民医院诊断“门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血栓形成”予以凝 (肝素钙) 治疗, 术后45d时, 血小板仍高达1200×109, 未出现新的栓塞区, 至今原因不明。

1.2 治疗方法

保脾术2例 (2~9岁儿童) 、单纯脾切除37例 (外伤性35例、脾肿瘤1例、不明原因1例)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流术29例、脾切除+胰尾切除8例、脾切除+胆总管-空肠R-OU-X吻合术1例, 术后予以抗感染, 输血,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适当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73例病人曾予以口服潘生丁、拜阿司匹、波立维、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 效果较好, 唯上例原因不明者效果欠佳, 转上级医院治疗。

2 结果

所有脾脏手术者术后血小板均不同程度升高, 大多数患者经口服拜阿司匹、波立维、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后顺利恢复, 只有1例血小板升高无法控制转上级医院治疗, 效果欠佳。

3 讨论

约束30%血小板储存、来活于脾脏, 在脾脏术后可出现血小板升高, 但机体存在控制血小板生成速度、维持血小板数量稳定的反馈机制。 (1) 外伤性脾破裂经统计分析大多数于术后4~6h始升高, 第3~5天始明显升高, 峰值多位于术后7~15d, 予以口服拜阿司匹、波立维、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 峰值持续2d后明显下降, 术后30~45d基本恢复正常。 (2) 肝硬化、脾亢, 术前均有不同程度贫血、血三系减少,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后血小板均明显升高 (一般低于1500×109) , 峰值多位于术后13~17d, 多于术后45~60d基本恢复正常。 (3) 原因不明 (如上例) 或病因较复杂, 术后血小板明显升高, 峰值出现较迟, 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 呈进行性升高, 控制过程中存在高峰平台波动期, 控制效果欠佳, 易反复、易出现血栓形成、栓塞等并发症,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4 结语

笔者认为应该重视因不同病因、不同术式脾脏术后血小板的变化, 了解其变化规律、持续时间、出现峰值的大体时段, 适时综合调控, 为减少或减轻术后出现血栓形成或栓塞, 甚至导致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不同术式脾脏术后血小板变化规律、控制效果分析及风险评价, 重视在脾脏手术后适时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减少因血小板增加产生严重并发症, 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生存、生活质量。方法 (1) 保脾手术。 (2) 脾切除术。结果 不同病因、不同术式脾脏术后血小板增高达峰值时间、高峰期持续时间及治疗效果、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均有显著不同。结论 (1) 保脾术后血小板可呈短暂性升高, 勿须特殊处理, 出现并发症较少。 (2)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 病情越重, 病因越复杂或病因不易查明者, 血小板增高达峰值推迟, 高峰期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难以控制, 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影响患者预后生存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脾脏术后,血小板,规律,风险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不同血糖水平中机体各项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研究 下一篇:侧钻井修井施工问题分析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