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伤

关键词:

硬伤(精选十篇)

硬伤 篇1

偏离题现象,主要出在审题环节上。例如写话题作文时,题文不扣材;写命题作文时,文与题游离或脱节。这样,势必导致偏离题现象。这种硬伤往往伤及全文。这类作文高考判分时常常判得低, 通常打入四五类卷。

心太急。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心急脑袋容易空白。不战自乱。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看到别人笔纸沙沙响,就火急火燎,常常材料没读懂,题目没看清,文思没理顺,立意没确定,就匆匆下笔,这样往往离题或偏题。

态度马虎草率。总觉得没什么好看的,缺乏耐心和细心,材料或题目看都不怎么看,下笔就写。审题不用心,自然容易偏离题。

找不到切入点。没有一种精准的立意。花了时间,不能把握住题意或材料的内涵,找不到切入点。如对话题“诚信”的理解,有的考生就解读成“诚实”“信心”“相信”“信任”去了,自然与其本意“讲信用,守信用”相去甚远了。

另起炉灶。神差鬼使另起炉灶,写成别的话题或别的内容了。如2007年高考让学生以“季节”为题写篇作文,有的学生则写成了“迎奥运”“诚信”等无关的话题或内容去了。题文脱节。题目与正文关联不大。行文游离题目或话题,也会导致偏题或离题。

要克服上述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心理上战胜自己,人乱我不乱; 花上三五分钟的时间细致审题,不看走眼;改掉马虎习惯,严谨审题;读懂话题的写作范围或材料的内涵,选好一个角度,精准立意; 行文扣题而写,不跑题,不脱题。这样,就能消除偏题或离题现象。

二、无题或题差

过了审题关,面临的就是拟题问题了。纵观高考作文命题,多数年份的作文,均要求考生自拟题目。但在高考评卷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不少考生的作文无题,或所拟的题目质量低劣。究其原因, 一是高度紧张忘了拟题;二是一时间拟不出个像样的题目先搁着, 想等到作文写得差不多或写完了再回过来补上题,结果正文一写, 就忘了补题;三是读不透材料,提炼不出标题而无题。

高考评卷细则规定,作文无题扣两分。其实真正评改起来,何止扣两分,它直接影响了评卷老师的总体印象打分。应该说,这种总体印象分是不会打得太高的,哪怕考生的正文写得不错。消除这种硬伤的理想做法是,临考要有好心态,不紧张,不粗心,记得拟个题目;平时多接触一些作文材料与话题,强化训练自己的概括提炼能力,学会快速、准确、精彩地拟题。实在没办法,话题也可做题目。常言道,“好题一半文”,有了一个准确精彩的题目,作文也就成功了几分。

三、开篇入题慢

体现在如下几种情况:开篇不着边际,花了不少笔墨,文字却与题无关或关联不大。喜欢东拉西扯。周游几圈地球后再回到正题。爱搞些虚无的花样装饰开头。然后再切入正题。如写记叙文,一定要搞些铺排性的排比或议论句段,再写人叙事。写散文也爱搞些不痛不痒的矫饰文段,再进入正题;写议论文,则会搞些不着边不搭界的什么“题记”放在开头。这些都是考场作文之忌,也是平素作文之忌。要克服上述硬伤,正确的做法是:开篇就开门见山,直奔话题,切入主题。这样作文才能写得简洁、明了、有力。

四、篇末未能回扣话题,照应话题,点明中心

有许多高考作文,主体部分还算扣材扣题,甚至写得较为精彩,但篇末却含含糊糊,未能回扣话题或点明题意,以致索然寡味,给人印象不深,所给的分就不会太高,这是很吃亏的事。其实,就是通篇行文写得平淡,有时在篇末回扣一下话题,点明中心,评卷者也会眼睛发亮,给个较高的分数,这也算是一个作文应试的小技巧。但不少考生没有篇末点题的习惯,所以要强化考生篇末回扣话题、照应话题和点明中心的意识。

五、文体含混不清

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到高考了,文体都还把握不主,分辨不清。其结果是,作文写成了“四不像”文。有的作文写的是记叙文,却叙议参半;有的作文写的是议论文,则叙多于议;有的作文写的是散文,却成了不成功的小小说。这些作文的失误,就在于作者不太明白什么文体该用什么表达方式,而是乱用或混用叙、描、议、抒、说等表达方式,并把握不住其使用比例,以致写成“四不像”文。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明确各种文体的特点,专注使用与文体相匹配的各种表达方式,并掌控其运用比例,这样就能消除此类硬伤。

六、错别字连篇,标点乱用

汉字是我们的母语。掌握常用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考查汉字的书写,历来就纳入高考作文的检测范围。九十年代, 高考作文每错三个错别字是扣一分,现在已提升到一个错别字就扣一分,可见,考查的力度是很强劲的。此外,标点乱用也会影响整体打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平时重视汉字的辨认与书写,不写繁体字,不写作废的简化字,系统学习标点的知识与使用的规则, 写作时注意这两个问题,就能基本消除这方面的伤痛。

七、字数不足,不完篇

字数不足或不完篇,也是高考作文突出的硬伤。字数不足者, 最好打打腹稿,或拟写简要写作提纲再下笔,这样有计划性的写作, 才容易写足字数。理想的篇幅或字数是850左右,即比试卷所给书写空间多出一至两行,效果会更佳。这样才能给人以充实饱满的感觉,分数才会被打高。

八、文面不洁

这是书写问题。主要体现在文面涂涂改改。严重的,涂改得像个五花脸似的,不整洁,不美观,让人阅卷有困难。我曾多次参加高考评卷,感触良多。文面整洁与否,事关加减分,甚至直接影响总体印象分。消除这方面伤痛的理想做法是,养成良好的不涂改的书写习惯,有种严谨的书写态度,理顺文思再下笔,即便写错了字, 也只轻轻一划,这样就会有个整洁的文面了。

九、文风不正

文风不正主要体现在抄袭或套文。这是一条死胡同。平时,我们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记好范文,甚至要求学生背下一些经典例文,那是为了积淀与借鉴,是需要的,也是许可的。但考时切忌套文或抄袭。平常抄袭他人作品都被视为可耻,缺少文德。考试就更致命了,一经被发现查证,便低分或零分计。这是毁灭性的打击。那么,是不是都不能用他山之石来攻玉呢?也未必,只要是合理的借鉴,反倒是学以致用,成了作文的“良药补品”。

盘点民企管理十大“硬伤” 篇2

盘点民企管理十大“硬伤”

摘要:中国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得益于从业者素质的不断提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出了独特的路子。但由于受传统文化和狭隘的价值观左右,很多民营企业的业主以及核心管控人员一手操纵企业,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导致企业发展道路的过早终结。通过系统分析发现,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普遍存在致命的“十大硬伤”.

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 十大硬伤

老板一手抓到底,经理人时常被架空。很多企业老板不仅是投资者,对企业还具有完全的控制力,各职能部门如财务、人力资源、生产、销售的总监,充其量是个财务副总监、人力资源副总监和销售副总监,等等。企业里是“一把手”说了算,各个职能经理没有实质性管理权;非但如此,老板还时常安插一些“心腹”,收集情况直接向他汇报,使得经理人夹在中间,两头为难!这样的企业老板与职业经理、经理人与下属职责不明、层级错乱,老板日理万机,常被累死,而经理人却无事可做,常被闲置,真是两败俱伤。

对人不放心,怎一个“疑”字了得!通常是目标任务下达后,当工作还没开始,老板就在猜疑那些经理人在操作中会不会有什么猫腻、做什么手脚。经理人前方打仗,后面的“探子”立即跟上,今天监察、明天审计。由于不信任,在企业里,经常是没能力的人看形势,有能力的人不敢做事。

缺乏应有的尊重,把职业人当家丁使唤。老板唯我独尊,连同其亲属,对待员工像对待自己家里的保姆、佣人一样,日复一日,员工的自尊心受到极大损伤,这犹如在墙上钉钉子,钉子拔了,可是伤口永远存在!不尊重员工隐私时有发生,非但不保护,还有意传递、扩大不良影响,涉及员工家庭、情感,等等,给员工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

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不少老板口口声声说人才重要,还时常表现出人才缺乏“忧国忧民”的样子,发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慨叹,走出公司看到其他企业的员工这个也好、那个也好,可是一回到公司,就这个不合适、那个不顺眼,这山望着那山高;即使新聘一个能干的人,有时候还是经猎头公司推荐,百里挑一选聘的,可是一到企业工作不到两年甚至不到一年,就开始不满意、挑毛病了!在人才使用上像猴子掰包谷,新来一个就放弃一个,喜新厌旧,这样怎么能有充分的.人才呢?“

管人”只当成人资部门的事情。业务部门只管事,不管人,只要人手一短缺,马上就向人力资源部门要人,员工工作状态不好,马上就往人资部门推,业务主管部门不过问员工的思想、心理需求,只管使用,偌大一个企业,人资部门能做什么呢?显然,企业没对人切实负起责任。非人力资源部门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技巧方法的学习,切实承担用人、育人、关心人的责任,企业才可能有充分的人才。

企业政治斗争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台。企业就是企业,谈什么政治!曾有一民企,用了一个大学毕业生做集团干部课长,本人可以说连干部是什么,他是不是干部都不明白,却要掌管好几百号干部的考核、升迁和任用,在连续三年里该企业人才流失率每年达30%以上。众所周知,一般有能力的人注重实干,很少去直白地表达,而那些喜欢表白的庸人通常就很得志。一些人为迎合老板就专门找别人的漏子,于是出现干一百件事的人如果有一件事错的就说你错了,而那些一事不干的人,自然也就没做什么错事,真是合了“做与不做的最大区别是:后者拥有对前者的评论权”.

管理者就是要当“恶人”,人性化常被批成“好好先生”.认为管理者就是“杀手”,要把员工当敌人,对部属脸要黑、心要狠,若哪个干部客观地为员工讲点话,对员工好一点,就被批成“好好先生”,说成是“和稀泥”,人性化极度缺乏,员工在压抑、紧张、缺乏温暖的环境中工作,创造性被灭失,这样的人文氛围结果只能导致员工大量流失、呆不住,像走马灯、开流水席一样,是很危险的,殊不知还自我安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试想兵都没了,还可能有固若金汤的营盘吗,金打的、银打的又有何意义?

裙带关系盘根错节,职业化进程任重道远。企业小则为夫妻店,大点则儿孙满堂,再大点就是姑舅姨表、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群亲会”,这些人在企业里身居要职,财务、采购一般都非她们莫属,因贵为“皇亲国戚”,随时可以向老板报告,“见官大一级”,造成企业管理层次混乱。企业应面向社会,广纳贤才,多用职业人,加速推进职业化进程,借助各方智慧,“远缘杂交”企业才能获得“顶端优势”.

少就招,多则辞,人到用时方恨少。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眼光,没有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人才储备体系缺失,招聘满足即期需要,不愿意培养人,喜欢用现成的,用过就扔掉。试想现成的哪里来呢,急用时只有挖墙角,到同行那里高薪挖人,“挖人”成为企业惯用的手段,造成恶性循环,流动频繁,同时,挖人很难及时到位,经常造成业务延误甚至丢失。金融危机时,某公司暂停房地产业务,把仅有的一名房产总经理辞退掉,当金融危机一过,地产行业迅速复苏,人才需求紧张,很长时间没找到合适的房产总经理,眼睁睁地看着别的企业赚大钱,而该企业的房产业务却一直没有起色。这种现用现招、不用就辞的用人方式,造成员工没有稳定感、归宿感,抱短暂“打工”思想,不知道自己能干多久。人若迁尘,前途一片渺茫,工作无法安心,常为后路忧虑,“人在曹营心在汉”,没有用心的工作,结果可想而知。为此,企业应结合经营战略制定与之匹配的人才发展战略,辅导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共生共长、命运相依,最终企业才能长治久安。

缺乏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和体系。不能正确处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分配,员工获得的劳动成果与付出完全不成比例,企业虽然建立有薪酬、福利、奖励制度,但几乎都是摆设,年底有没有奖金,要看老板的心情,奖金高不高,只看给老板的印象好不好。一年到头,员工不知道自己能拿多少钱,对大多数靠工资养家糊口的员工来说,眼巴巴盼着过年钱,然而几乎都是在忧伤中面对失望的现实。只考虑企业敛财而不顾员工心里感受,员工要离开,企业又能走多远!企业应客观认识到经营成果是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应科学合理地进行分配,尽可能提高员工对收益的满意度,员工工作有干劲,才能创造更好的效益。

编后:纵观十大硬伤,不难发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专业模块,如人才发展战略与规划、招聘、考评、分配和绩效机制、工作职责、职业生涯管理等都存在明显症结。企业只有在健康的价值观念指引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做好“人”的工作,“企”因有“人”而不“止”!

参考文献:

余凯成,组织行为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刘茂松著,人力资源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赵永乐著。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母亲的硬伤 篇3

穆建新考上了大学,学会了唱歌,在当地的体育馆开了自己的演唱会,成为小有名气的人。当所有的工作都向她关起大门,她创办自己的艺术团,一个完全由残疾人组成的艺术团。国内国外6000多场演出证明了:穆建新可以做得比任何人都成功。

随后来的大丰收,一个健康的小伙子甘愿做她的双腿,背着她去每一个她想去的地方。然后她实现了这生最美丽的梦想,生下一个健康美丽的小女儿。

可她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女儿的家长会,一次也没有接送过女儿,甚至没有陪女儿逛过街,没有带女儿到过公园。无论女儿怎样哀求,她都不松口。

她还对女儿提出了诸多要求,比如,不许带同学回家,不许对人提起妈妈。

女儿十岁生日时,有同学热情地要为她过生日,盛情难却,女儿擅自作主将同学带回了家。

此时,穆建新正在客厅里精心为女儿准备礼物,见到忽然冲进来的孩子们,她一下子蒙了,像见了猫的老鼠立即缩成一团,嘴里喃喃地说:“不要让同学看到我的样子!”

那一刻,女儿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从来都不肯见她的同学。在同学面前,母亲是自卑的。

她害怕因為自己的身体让女儿在学校抬不起头来;害怕因为自己的身体让女儿遭受轻视和讥笑;害怕因为自己的身体让女儿交不到心心相印的朋友!所以,当自己暴露在女儿同学面前时,她有一种天旋地转的恐惧。

穆建新是名人,坚强而又成功,面对命运的不公从来不肯低头。可是面对女儿时,不够完美的身体成了无法逾越的硬伤。

所有的母亲都有硬伤,无论她们多么坚强独立,面对儿女,总觉得自己有一处或几处不够完美,从而想方设法小心翼翼地避开。她们某些不可理喻的举动,也许正是为掩饰那些自以为的“硬伤”,这是母亲们最深沉无私的爱。

写字教学的“硬伤” 篇4

关键词:写字教学,汉字,解决办法

“字里乾坤大, 笔下天地宽。”身为中国人却写不好中国字, 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在写字教学中, 教师很努力, 学生很认真, 没有人不想写好字。据一项对4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 约90%的学生表示自己写的字难看。笔顺、结构、包括如何在电脑普及的新时代做到提笔不忘字, 都可以通过汉字教学来改善, 可是还有一些问题是学校教育无法解决的。我们有必要从小学一年级写字教学这个源头来探寻一下写字教学的三处“硬伤”, 也即写字教学中三个无法自我解决且普遍存在的、充满矛盾却得不到重视的、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配合解决的问题:汉字不正、不准、不美。

一、汉字正起来

书写汉字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 汉字的每一个笔画既要考虑形状、方向、长短、弯度等量度控制问题, 也要注意笔画的位置、间距、交叉连接部位以及均衡对称性等组合结构问题, 还要注意对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韵律、呼应等艺术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幼儿园教写字的时期, 大多数幼儿才5岁, 幼儿肌肉发育不完全, 握笔力量不够, 行笔没有力度, 如果让幼儿过早练习写字, 容易造成幼儿执笔时用力过度, 写字时趴得很近等古怪姿势, 加上幼儿心理水平和意志品质的欠缺, 使得这一现象普遍“有看法而没办法”。而这种现象只要一个月, 就会成为固定的习惯, 一年级教师再想纠正学生的握笔姿势、写字姿势, 费劲半年甚至一年, 却没有什么效果。一年级开始写字教学尚有难度, 如果让幼儿提前写字, 势必超出了幼儿对汉字的认知和行为能力, 这毫无疑问使写字教学难上加难, 收效适得其反 (但是从近几年的一年级新生第一堂写字课来看, 所有的幼儿在幼儿园已经开始写字, 无一例外) 。

提前写字弊大于利:5岁的幼儿园幼儿书写汉字时费劲、费时、费眼, 写好的没有几个;教写字的教师绞尽脑汁却给一年级写字教学造成障碍, 何必要提前写字呢?有的幼儿倾尽全力却写得歪歪扭扭, 有的幼儿讨厌提笔写汉字, 这就是没有尊重学习规律、提前写字造成的。

二、汉字准起来

汉子要想准起来, 字体是关键。现行的教材以楷体字为范本让学生学写字。但是出现两个矛盾的问题:第一, 书写工具不称手。楷体字要用毛笔或美工笔练习书写, 这是因为楷体字的笔画中, “横”不是水平的, 有点“左低右高”, 没有规定具体的角度, 很多笔画还有“起笔”“收笔”等要求, 完全要靠自己的模仿能力和长期反复练习学习。小学生开始学习写字时, 都是用铅笔书写, 要用铅笔写出楷体字, 就连成年人也写不好, 小学生想写好谈何容易。第二, 写字标准和练字要求不对称。我们一开始就要求学生从“横平竖直”开始, 字的笔画要写得“横平竖直”, 才容易让学生把每个字写得“工整”, 然后, 再要求学生把字写得大小均匀。这本来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但是在手写正楷字体里, 几乎没有一个直线的笔画。而在宋体字里, 大多笔画为直线和直角, 它的其他重要笔画尤其是在弯度上和手写体相差也很大。也就是说, 我们要求的其实是宋体字的标准而我们让学生练习的是楷体字。我们的各种出版物, 包括学生用书都是以宋体字为主, 学生自然先入为主地认为宋体字就是正确的书写方法。我们现行的小学课本的正楷也出自于计算机排版印刷, 更接近宋体字而非手写体的正楷。如果练习手写宋体字字体, 在硬笔书写速度很快的情况下, 这几乎不可能, 所以没有人去练习宋体字, 因此, 手写体正楷仍然是汉字书写的主流, 但是除了书店里的字帖之外, 我们很难看到真正的正楷, 见不到正楷又何以写出正楷?

所以, 要改变这种自相矛盾的局面, 我们在小学教材中要明确学生规范的字体, 给学生与要求相一致的工具, 同时在中小学课本以及各种学生出版物中推行手写体汉字, 以真正的手写体文字来代替计算机字体, 给学生一致的范本来模仿和应用。

三、汉字美起来

首先要有汉字书写标准, 而标准的缺乏导致教学过程中示范有缺憾, 评价学生的汉字缺乏科学指导, 使汉字美化的过程模糊性大于准确性, 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来解决。就拿教写字的教师来说, 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不到一半。这个“一半”有两个含义:一是一半的教师根本不够格给学生示范写字。教师写的字五花八门, 各自不同, 说写字好与不好只是凭感觉, 没有标准, 更不知道怎样才算写好汉字, 是在模糊中教、学、练。二是字写得好的教师, 示范效能只能发挥一半。因为汉字形体是一笔一笔地书写出来的, 书写中每个笔画自身的形状、方向、长短和弯度只是基础, 要同时把笔画的位置、间距、交叉连接部位和均衡对称性等汉字构造的艺术处理好才算完成汉字的书写, 这是有很大难度的事情。没有从量、度、构造、组配等方面规范的汉字标准, 其他同行也只是“目测”和“意会”, 学生更是凭用心“悟”来效仿。这样的写字教学势必大打折扣, 代代相传, 使多数中国人写不好汉字。

目前, “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得到了国人广泛的认同。国家已经颁布了语言文字法, 要求公民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可对汉字书写水平应该达到什么程度, 却没有形成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 只有定性的“严”, 而没有定量的“格”, 最终必然是“严格”不起来。欣闻教育部正在制定《中小学生写字等级标准》, 但愿这一标准的出台能对国人写好汉字产生促进作用, 使中国人写好中国字的梦想得以实现。

实施CRM的六大“硬伤” 篇5

近日,英国顾问公司Butler Group的一份报告指出,企业使用CRM的失败率高达70%,调研表明,在所有CRM项目中大约55%没有达到软件用户的预期目标。贝恩管理咨询公司就 25个流行工具的客户满意程度对451个高级主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CRM列于倒数第三位。

CRM最早由 Gartner Group提出,是指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的管理双方接触活动的信息系统,是企业提高顾客获利率的核心策略。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执行CRM项目是否值得?CRM是否真的“味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在CRM实施前,对实施困难认识不深刻。CRM项目是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包含客户档案的软件系统,也不仅仅是包括呼叫中心的硬件系统,也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营销管理思想,它是综合性的企业应用系统。CRM的实施决非一个简单的软件安装和调试的问题,也绝非是硬件的购买与调试,更不是新的管理理念的灌输。所以对CRM的认识要全面,对准备实施的企业要有思想准备,CRM安装、应用、集成与环境融合需要企业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所以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一定的风险,并非一用永逸。

二、CRM 产品缺乏细分化的解决方案。不同的行业有其不同的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CRM应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此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企业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实施CRM,例如大企业和小企业、制造业与零售业、上中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CRM实施的侧重点肯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行业对 CRM 要求千差万别,但目前许多CRM开发者却很少身体力行地体验这种差异性,只通过客户的简单介绍,在冠以所谓“通用性CRM产品”上做些加加减减的工作,然后来提供给客户。这种做法本身就没有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设计人员可能在理解、研发上存有偏差,很可能就是客户今后在升级、维护过程中的巨大障碍。所以开发商不考虑自身行业、企业特点,则容易在推广应用中导致最终的失败,

三、没有考虑CRM与企业管理理念、水平匹配。在相匹配的管理水平上,管理软件能为企业管理服务。就我国企业整体而言,管理水平很低下。因而提高企业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能力是当务之急,企业需要 CRM,但要考虑考虑CRM离你有多远;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理念与CRM开发商的匹配,应能对口对接。企业在CRM的热潮中,必须先做CRM企业,再上 CRM系统。如果企业的业务模式没有明确或者没有树立客户服务的理念,管理没达到一定水平以前,盲目地建设CRM系统,无疑如沙滩建楼根基摇晃。

四、在设计CRM 产品时缺乏整体系统的掌控。从 CRM 的产生看,主要着力于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如消费者、供应商、营销商和代理商等,但如今 CRM 被更多地当作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子模块,在时间和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设计中的思维局限,使 CRM 与企业信息化中的其它模块存在一个接入瓶颈,即不论企业 ERP 、CRM 或OA系统是否采用同一家企业产品,系统之间都难以自然接入,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模块化信息传输的瓶颈,互为割离,难于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利润。

五、忽视了流程的改进和集成。大多数企业用户都极为看重CRM系统与订单处理、库存与供应能力管理及结算等后台业务系统的集成。但目前市场上的CRM解决方案大多采取了游离于企业的签约、交易、合同履行及服务支持等业务环节之外的独立应用系统模式,无法实现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有机集成,存在着理论与实践、开发与应用上较大脱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CRM系统的发展。

六、误把CRM软件当成普通软件。CRM涉及企业深层运作机制的改变,牵涉到人、流程和技术三方面的要素,在这三者之中技术反而是排在最后的变量,只有当人和流程准备就绪以后,你才知道什么技术适合你的企业环境。因此,采用CRM项目的企业必须将CRM看成是企业的一个深层次的变革,其实施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反而是容易实现的,而人、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业务流程合理化才是最重要的变量,只有把CRM视成人的CRM、文化的CRM,深入对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与改善,而不是随便操弄的傻瓜机,CRM成功才有可靠保证。

职场情商是硬伤? 篇6

Simone: Hey, Ludwig. How’s it been going lately?

Ludwig: Oh, hello there, Simone. Things have been excellent lately. Perfect. I’ve never been better. ①I’m walking on sunshine.

Simone: Really? Something tells me you’re being less than honest.

Ludwig: Rats! You’re right. Things haven’t been going well at all lately. ②What gave me away?

Simone: The eyes are the window to the soul, you know, and your eyes weren’t smiling.

Ludwig: I guess I can’t hide anything from the likes of you! How did you get such a high EQ, anyway?

Simone: I guess I’ve always just had a 1)knack for reading people. You have no need to be jealous, though; your IQ is so high it’s scary.

Ludwig: Well, thanks! ③However, my IQ hasn’t been pulling its own weight lately. No matter how smart I make myself look in job interviews, I can never land the job.

Simone: Ah, finally we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You’re having trouble getting a job and you don’t know why.

Ludwig: ④Exactly! I go into every interview with guns 2)blazing. I always make sure they know I’m smarter than them, and yet they never seem to get it.

Simone: I think I know what the problem is.

Ludwig: How could you possibly know what the problem is? No 3)offense, but like you said earlier, I’m on another level in terms of IQ. If I can’t figure it out, I’m sure you can’t either.

Simone: See? That’s exactly the problem. ⑤You’re trying to cash in on your IQ, but what you don’t realize is that EQ is just as important for landing a job.

Ludwig: But I’m an engineer, not a 4)psychiatrist. EQ doesn’t help me design a better machine.

Simone: ⑥But you won’t be working in a 5)vacuum. No matter what you do for a living, you do it with other people, and working well with them is important.

Ludwig: I hadn’t thought about it that way.

Simone: To them, you’re just a fresh graduate with no experience. ⑦No matter how smart you are, if you think you already know everything, you’ll never grow into the job, and you’ll never learn to fit in with the rest of the team.

Ludwig: Your logic is sound. I admit my error. So how can I make them think I have sufficient EQ?

Simone: That was a pretty quick about-face. Well, the best way to convince you have a high EQ is to actually develop a high EQ. ⑧Spend more time listening to others, observing people, trying to imagine walking a mile in someone else’s shoes.

Ludwig: I don’t have time for that much self-improvement. I need a quick fix, or I’ll be out of money before I get a job. Simone: Well, in that case, try acting more human in the interview. Make yourself look smart, but also humble. Try to connect with them as people, not just as engineers. Try to have a bit of the human touch.

Ludwig: That sounds challenging.

Simone: I’m sure your IQ is up to the task!

Ludwig: Well, intelligence isn’t everything, you know.

Simone: Now you’ve got it!

西蒙妮:嘿,路德维格。你最近怎样了?

路德维格:噢,你好,西蒙妮。我最近很好啊。非常好。我从来没有这么好过。我正春风得意呢。

西蒙妮:真的吗?直觉告诉我你在说谎。

路德维格:胡说!你说得对。最近我不太好。是什么出卖了我?

西蒙妮:你知道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的眼睛都笑不出来。

路德维格:我想在像你这样的人面前我无法隐瞒什么!话说回来,你的情商怎么那么高?

西蒙妮:我认为自己总是有读懂人心的本领。尽管如此,你也没必要嫉妒。你的智商高得吓人。

路德维格:好吧,谢谢你!但是,我的智商最近都没有发挥出来。无论我在面试中表现得多么聪明,还是找不到工作。

西蒙妮:啊,我们终于说到关键的地方了!你找工作遇到了麻烦,却不知道为什么。

路德维格:的确!我总是全力以赴地参加每个面试,总是想让他们知道我比他们聪明,而他们好像并没有发觉到。

西蒙妮:我想我知道问题所在了。

路德维格:你怎么可能知道问题是什么?我没有冒犯你的意思,但是就像你之前所说的,关于智商我是在另外一个水平。如果我不能想出来,我想你也不能。

西蒙妮:知道吗?这就是问题所在。你想尽量利用你的智商,但是你没意识到情商对于找工作也同样很重要。

路德维格:但我是个工程师,不是心理学家。情商不能帮助我设计出更好的机器。西蒙妮:但是你不能在真空中工作。不管你是通过什么谋生,你都要与他人合作的,跟他们友好地工作很重要。

路德维格:我从来没有那么想过。

西蒙妮:对于他们来说,你只是一个刚毕业没有经验的人。不管你有多么聪明,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一切,你就不能在工作中成熟起来,那么你就不会学会和团队的其他人合得来。

路德维格:你的逻辑是合理的。我承认我的错误。那么我如何才能让他们觉得我有高情商呢?

西蒙妮:你的想法很快转变了。好吧,最能让人相信你有个高情商的方法就是真正地培养自己的高情商。花更多的时间聆听他人的想法,观察他人的举动,尝试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

路德维格:我没有时间去做那样的自我完善,我需要速战速决,否则在找到工作以前我就变成穷光蛋了。

西蒙妮:好吧,那样的话,你在面试中要表现得更加人性化,让你自己看起来聪明,但是也要谦虚。尝试把别人当作朋友,而不只是工程师。试着表现得更有人情味。

路德维格:这听起来很有挑战性。

西蒙妮:我相信凭借你的智商肯定能完成任务!

路德维格:好吧,你懂的,智商不能决定一切。

西蒙妮:现在你明白了!

Smart Sentences

① I’m walking on sunshine. 我正春风得意呢。

walk on sunshine: very cheerful(非常快乐)。例如:

Ever since she met John, Sally has been walking on sunshine.

萨莉自从认识约翰后,一直都非常开心。

② What gave me away? 是什么出卖了我?

give sb. away: reveal a secret about sb.(泄露某人的秘密,出卖某人)。例如:

Please don’t give me away. I don’t want anyone to know my plans yet.

千万别把我的事说漏了,我现在还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计划。

③ However, my IQ hasn’t been pulling its own weight lately. 但是,我的智商最近都没有发挥出来。

pull sb.’s own weight: do one’s own share, as of work (用以指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例如:

If everyone pulls his or her own weight, we should finish the project before the deadline.

如果人人都做好自己的本份,我们会在截止时间前完成这个项目。

④ Exactly! I go into every interview with guns blazing. 的确!我总是全力以赴地参加每个面试。

with guns blazing: do sth. aggressively(积极地做某事)。例如:

The management team took action immediately, with guns blazing, and finally, the rumors went away.

管理层迅速积极采取行动,最终谣言消失了。

⑤ You’re trying to cash in on your IQ, but what you don’t realize is that EQ is just as important for landing a job. 你想尽量利用你的智商,但是你没意识到情商对于找工作也同样很重要。

cash in on sth.: take advantage of sth.(利用某事)例如: We should cash in on the early arrival of winter this year and unveil our latest winter fashion.

我们应该利用今年早冬这个机会,及早推出我们最新的冬季时装。

⑥ But you won’t be working in a vacuum. 但是你不能在真空中工作。

in a vacuum: not affected by any outside influences or information(似在真空中,脱离实际)。例如:

These kids are growing up in a vacuum, they know nothing about the real world besides their school work.

这些孩子在真空里长大,除了学业,对现实世界一点儿都不了解。

⑦ No matter how smart you are, if you think you already know everything, you’ll never grow into the job, and you’ll never learn to fit in with the rest of the team. 不管你有多么聪明,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一切,你就不能在工作中成熟起来,那么你就不会学会和团队的其他人合得来。

grow into sth.: develop or change so as to fit sth.(变得适合于……,逐渐适应)。例如:

Straightforward and simple, Wendy never grew into the women’s club of graceful ladies.

温迪粗犷、简单,一直都无法适应那个由淑女组成的女性俱乐部。

⑧ Spend more time listening to others, observing people, trying to imagine walking a mile in someone else’s shoes. 花更多的时间聆听他人的想法,观察他人的举动,尝试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

walk a mile in sb. else’s shoes: actually do what others do(做他人做的事情)。例如:

If you could walk a mile in her shoes, you would understand why she doesn’t want to work under Mrs. Black.

硬伤 篇7

“钓鱼执法事件”中传统媒体所呈现的姿态

上海“钓鱼执法”案所掀起的舆论热潮, 是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联手推进的结果。2009年9月12日, “被钓”者张军在天涯社区发帖控诉, 迄今访问数达18.7万人次, 评论1887条;80后作家韩寒在新浪博客中评述此事, 迄今访问数达48.5万人次, 评论6216条。转述者对网民的影响远远超过当事人, 显示了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十一国庆过后, 众多传统媒体积极介入, 《中国青年报》和一些都市报通过深入采访, 挖掘出其他“钓鱼”案例。虽然传统媒体紧跟互联网的步伐, 基本上做到了不缺席、不失语, 并及时回应公众质疑, 特别是勇于举起社会公正的旗帜, 但从其被动的姿态和迟缓的动作中, 我们能看出些端倪——传统媒体绝不会主动暴露社会生活中不公正的一面, 只会迫于舆论压力和社会职能而被迫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追踪, 从本质上说, 他们所持的是一种观望的姿态。甚至在适当的条件下, 他们还会对群众进行有预谋的错误的舆论引导, 以此来为“体制内”开脱罪责。最令人诧异的是, 当钓鱼执法事件作为一个社会热点, 走上央视法制频道并在黄金时段播出的时候, 看似热烈的直播现场, 所弥漫着的却是一种异常“轻松”的氛围。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在针对此事件滔滔不绝、慷慨陈词。有人说这是执法者采取不正规的手段执法, 本意是好的只是用错了方法;有人说这是受害者本人的不好, 不应该随随便便搭载陌生人;有人说受害者搭载有困难的路人无可厚非, 只是需要加以甄别;等等, 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些所谓的专家和学者都在回避什么——稍有辨别力的群众都应该明白——所谓的钓鱼执法事件, 不仅仅是执法手段和所谓“违法者”的问题, 更应该是事件性质的问题。问题的关键不在执法者手段当与不当, “违法者”有无违法事实, 而应该在于执法者罚款的所得到底归谁所有。如果执法者将罚款所得上缴国库, 那么我们承认其只是执法手段不当的问题;如果执法者监守自盗, 私自侵吞罚款所得, 甚至同“鱼饵”建立了某种“双赢”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利益链条, 那么执法者的所作所为就是一种类似于拦路抢劫和诈骗之间的违法案件。央视法制频道里“避实就虚”的表演式辩论, 不会消弭掉事件本身的社会寓意, 反而会激化群众对社会公信机构的不信任感, 从而产生一种比“钓鱼执法事件”更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力, 使社会文化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不仅仅是央视频道, 几乎所有主流媒体在报道这个事件的时候, 都在有意回避“执法者违法”这一铁的事实。传统媒体所热衷的是掩饰和回避, 缺乏的是直面和坦诚, 上海媒体对此事件的缄默态度正是传统媒体真实的心理缩影。在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的浸泡下, 传统媒体保持观望的姿态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究其根本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遗传下来的, 并深受所扰的意识形态的痼疾。传统媒体所固有的观望姿态, 从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传统媒体在心理和性格机制上存在的硬伤, 造成这一硬伤的根本原因来自传统媒体的结构性矛盾。

从“钓鱼执法事件”看传统媒体的结构性矛盾

可以预见的是, 当网络异军突起, 以健康、积极、明朗的姿态出现在传媒阵地的时候, 传统媒体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就不仅仅停留在社会公信力方面。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 传统媒体做出这样的选择, 也有其无奈, 看似左右摇摆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却是由来已久的结构性矛盾, 即一方面是貌似独立的现代企业经营结构, 一方面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文化遗留还没有彻底清除。传统媒体从本质上说尚处于“转型期”, 还没有从旧有的文化母体上分离开来, 所以呈现出一种外表独立、内心忐忑的尴尬状态。再加上其传播方式的落后和同质化, 那么在“钓鱼执法事件”中跟风于网络之后, 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钓鱼执法事件”的前前后后, 可以看到在网络的介入下、在全民的集体参与下, 中国已经出现“舆论引导新格局”。在这种格局里, 党报党刊和电视台、电台是一个层次, 都市类媒体是另一个层次, 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显示出其巨大的舆论能量, 其所在的是一种多维化、多视角、零意识形态的全息化立体层次。传统媒体随着新格局的出现, 也进行了一系列自我调整, 主要表现为:一是, 更加重视和尊重网民的呼声和利益诉求, 面对汹涌的网络民意, 政府和主流媒体因势利导, 主动揭示真相, 澄清流言, 坦然承认和认真改进政府管理的缺失, 从某种程度上赢得了主动权, 争取了话语权;二是, 更加主动地吸纳网络舆论, 并充分意识到民心可用、民怨可畏, 并将民言和民怨, 作为一种重要参考依据来制定有关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三是, 面对难以抑制的民主和自由的呼声, 传统媒体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桎梏逐渐松脱。这样的自我调整,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媒体的结构性矛盾, 但从本质上来说, 所做的仍旧是适应性动作, 而不是本质和内涵的变化, 如果说日益激烈的社会矛盾, 总是需要借助网络媒介才能摆上工作日程的话, 那么传统媒体将陷入一种越来越尴尬的境地。

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 传统媒体的存在结构尚有待重新调整, 传统媒体更有待反思。

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如何治愈自身的“硬伤”, 并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文化来引导, 那么, 用什么来引导文化呢?那就是传媒。在传媒中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还是传统媒体, 但前提是, 传统媒体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就必须保持其独立性、先进性、纯洁性和完善性。

以目前传统媒体矛盾丛生的内部结构和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来看, 传统媒体必须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格局, 放下意识形态的架子, 通过日益明显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同网络联姻, 借助网络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并借助全新的舆论思维和舆论逻辑, 同日益繁荣的文化市场接轨, 从而重建自己的文化阵地。事实上, 作为国家主流传媒, 传统媒体所扮演的角色是网络等新兴媒体所无法取代的, 还将在指引社会发展、扶持社会文化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新形势下, 传统媒体的首要任务就是瞄准市场, 调整认识, 和不同层次的传媒打成一片, 借助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强劲势头, 积极做好文化转型和自身结构调整, 争取在运营机制和文化机制上保持一致, 相得益彰, 如此才能掌握文化市场的主动权。

显而易见的是, 在整个“钓鱼执法事件”中, 虽然网络媒介功不可没, 但传统媒体作为“社会公器”, 也被群众赋予了极大的信任。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 就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这一有力武器, 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强大效能,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积极力量。但传统媒体在介入社会矛盾时必须保持高度清醒, 至少在社会利益调整和利益冲突中要保持基本的中立态度, 一方面, 应该倾听弱者的声音, 应该有扶助弱者的道德立场;另一方面, 在面对冲突时, 要有中立价值观, 平等倾听各方声音, 而不是替某一部分人说话。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价值观, 传统媒体才能走出意识形态的阴云, 才能够赢得全社会的信赖。况且, 这样一个中立的价值观赋予了媒体能够更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可能。

结语

“钓鱼执法事件”所反映的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现实:因政府公信力的降低, 导致了政府机构公信力的降低、导致了媒介公信力的降低, 继而导致了社会文化公信力 (即人们对国家提倡的种种价值观念的信仰程度) 的降低。在意识形态的天空下, 传媒的硬伤其实也就是意识形态的硬伤, 进言之就是体制的硬伤。在改革开放初期, 被我们悄悄绕过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进入改革发展的深水区, 逐渐浮出水面, 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令人始料不及。

媒体的生存状态所反映的往往就是国家体制的发展状态, 因此要治疗媒体的陈旧性“硬伤”, 唯有从体制改革上做文章, 使内在的体制和外在的市场机制保持一致, 协调发展, 才能有根本性的出路。唯有如此, 当公理遭遇潜规则的时候, 才不会再出现今天的尴尬。

参考文献

[1].《网络舆论监督备受关注》, 《新闻记者》, 2009 (3) 。

课堂浪费,我们教学中的硬伤 篇8

现象一:媚俗的语言。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中介,但教学中常常充斥着这样的语言:“你太聪明了,答得太好了,真了不起”等。这种毫无启发性的语言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心智,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有损素质教育的严肃性,更容易造成相互吹捧的教学炒作。

这两类媚俗的语言的背后,一是课堂上教师将“对话”当成“问答”,表面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而不是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二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缺乏深刻思考,从一味惩罚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表扬与夸奖的滥用,会导致学生习惯性上瘾,也会导致学生思维方面的浅尝辄止和输出方面的随意支付。

现象二:作秀的过程。

课堂活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活动必须服从教学目标,以有利于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发展。但课堂上,我们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如一位老师一堂课安排了两次讨论、两次探索、四次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乱哄哄的。这种问题症结主要在:活动多,掌握火候不准,有活动没体验。

有活动值得肯定,活动太多则过犹不及。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是印证、运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活动是载体,不是目的。而且活动多了,难免目的性差,设计不周全。如果活动与动手动脑相脱节,活动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相脱节,没有体验与反思,只能说是一种无效而无价值的浪费。

我们认为,课堂活动应该在教学目标的限度内让学生形成一些体验,发现一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适度的活动来巩固、运用、拓展学科知识,服务于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以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

现象三:花哨的形式。

其一,小组合作有形式而少内容。课堂上教师大都采用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但往往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时机及过程缺少认真细致的设计。甚至出现了:只要有疑问,不论难易,甚至学生已经异口同声地说出答案了,教师还要求在小组讨论这样的浪费现象。且不说问题设计毫无讨论价值,就是讨论时间的随意性也大,有时学生才刚刚进入讨论状态或切入讨论正题,小组合作学习却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代之的是教师预设的结论。

对学生而言,这种讨论犹如合同中的霸王条款,学习好、思维快的意见和想法替代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的更多地变成了花瓶摆设与陪衬,或者只是少数宠儿充当课堂焦点,缺乏真正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其二,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新课堂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个性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目标及具体要求,没有提示,没有指导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学生一看到底;还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与新教材,搞所谓的学习超市,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生喜欢哪一些就读、学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学就怎样学;学习伙伴由自己选,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自主。

其三,探究性学习成唯一。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两种互动统一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性学习,这值得肯定。但探究性学习不能超越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急功近利者往往就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以为创新,就得全盘否定旧的,将探究性学习当成唯一,完全抛弃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种片面的形式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重形似不重神似,浪费的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损毁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殊不知,由于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学生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等方面的差异,以老师传授知识,以听讲、记忆、模仿、联系等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依然不可少,我们不能采取一种片面的走极端式的思维,认为非此即彼。

现代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认知与情感、抽象与具象、能动与受动、个体与群体等因素加以协调平衡,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辩证统一,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认识与发展过程。

上述无论哪一方面的浪费现象,归根结底都源于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漠视。教育是什么?教育首先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服务”行业。教育定位于服务业,要求广大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与服务。优质的教育与服务,最核心的体现就是,课堂教学上能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与服务。

“口误”: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硬伤 篇9

一、硬伤现象和原因

硬伤1: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引发的“ 口误”

新课改实施以来,集体备课备受青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 名片”,但在集体备课中,只有学科组长( 或备课组长) 在唱“ 独角戏”。 其他教师“ 出工不出力”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备课很是随意,缺少了以往的严谨。 使得教师在上课时引发 “ 想当然”的“ 口误”,这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教师最不重视的“ 口误”。 例如:某教师在讲到《 农业的区位因素》 练习题( 图1) ,在读题时,教师为了体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该教师不假思索脱口就说这是南通市城郊农业区位规划图。南通有丘陵吗?南通最高的狼山大约108米,而丘陵数值多在200—500米。 产生的原因:教师在备课时很随意,缺乏对细节的雕琢,忽视了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回顾,大学学的地理专业知识开始遗忘, 以至于上课时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

硬伤2:概念不清引发的“ 口误”

教师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对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得不清楚,导致授课时出现“ 口误”。 某教师在讲《 锋面系统》 时, 在没有预先设置的情况下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说的是哪种天气系统引起的天气现象( 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 教室里炸开了锅,有的学生从“ 雨纷纷”认定是准静止锋。 有的学生认为“ 清明时节”是四月份,从时间上来说应该是暖锋引起的连续性降水, 还有学生认为是冷锋天气,理由是诗句的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在山西省,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点上看,都不符合暖锋和准静止锋的条件。 从整首诗句上看,可能是慢行冷锋引发的天气现象。该教师给的答案是准静止锋。产生错误的原因:该教师以 “ 雨纷纷”天气现象代替准静止锋概念,没有抓住锋面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没有抓住准静止锋概念中“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的本质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似是而非的判断和稀里糊涂的解释,这样“ 口误”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硬伤3:教师的思维定势引发的“ 口误”

思维定势:也称“ 惯性思维”,指人们在学习或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面对问题时习惯于按照某种固定思路去寻找解决方法。 思维定势对教师的教学有促进作用或干扰作用。 当出现起干扰作用时,教师教学时就会引发“ 口误”。 例如:某教师在讲洋流按性质分类时,习惯性的认为: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为暖流,并在课堂上举例大量暖流的例子。 我心里有了疑问: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就是暖流吗? 反例:读图2: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 2014年上海地理高考题) ,依据该教师给的概念,图中索马里洋流是暖流吗? 产生错误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举的例子一般都是典型的洋流,导致了许多的学生把“ 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作为判断暖流的标准。 这种“ 口误” 是要不得的。

二、治疗硬伤措施

硬伤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现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大程度关注学生成长之外,最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对自己降低了要求,没有与时俱进。 出现了“ 口误”绝对不能“ 没注意到……“” 忘了……“” 没什么大不了的……” 来为自己找借口, 否则,不但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1.加强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高中地理教材上概念、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对学生而言,掌握难度是比较大的,有的教师对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也是模糊的, 如“ 地势”“、 地形”“、 地貌”“, 时区”、 “ 区时“” 暖流“” 寒流”……教师也很难解释清楚,加强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克服课堂教学“ 口误”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是比喻法,即用打比方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概念中所反映的现象从而来理解概念。 如“ 地震”概念,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呢? 可以打个比方:让学生把一颗石子扔进河里,其他学生观察过程。思考:石子比喻什么?( 震源) ,石子的落点比喻什么?( 震中) ,投石子的力量比喻什么?( 震级) ,水的浪花和波纹比喻什么( 烈度) 。 二是实地考察法,即到室外实地考察,如对“ 沉积岩”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带学生到狼山实地考察山上岩石的层理构造,理解“ 沉积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降低“ 口误”的发生。

2.规范课堂教学语言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上好课呢? 我想除了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严谨规范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决不允许出现“ 满嘴跑火车”的现象,教学语言具有简洁、流畅外,还具有科学性、规范性。 教师的语言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而当下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师的“ 菜市场语言”者有之“, 生搬硬套”者有之“, 啰嗦重复”者有之……结果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失去严谨性、规范性“, 口误”层出不穷。 所以,对自己吃不透的知识点,不能在学生面前信口雌黄,混淆视听。

3.注重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通过反思,教师才会发现自己课堂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一个普通的教师想成长为名师,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减少课堂教学“ 口误”发生,从而促进教师终身发展。

4.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二次备课

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这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减少课堂 “ 口误” 的有效方法。 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再进行个人二次备课,一备学生,二备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环节,使自己的教学手段更丰富、语言更精确、更科学、更规范。

“ 口误”并不可怕,可怕是我们没有认识到“ 口误”带来的危害,我们要深思“ 口误”发生的原因,反思自己备课准备工作、语言的表达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硬伤的再次发生。 “ 投一粒石,激起千层涟漪”,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 口误” 的发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去完善,才能全面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地理素养。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由过去关注教师素质到现在关注学生成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口误”现象,本文对这种硬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电影《三枪拍案惊奇》:枪出的硬伤 篇10

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在视听层面沿袭了张艺谋一贯的风格,灿烂的画面、排山倒海的声音,这是学摄影出身的张导最为擅长的方面,也是他一直以来都做得比较好的方面。在故事层面,应该说《三枪》还算流畅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但在逻辑上是打折扣的。

从宏观上看,张导说将喜剧与悬疑剧混搭起来,对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我看到了他的努力和用心良苦,因为喜剧和悬疑剧本身就是两种颇具商业性与市场性的影片类型,张导作这样的选择,是在努力地向观众靠拢。但将这两种类型进行混搭,客观地说可操作性是非常微弱的,因为喜剧的风格是热闹的,而悬疑剧的风格是冷峻的,逻辑上正好相反,所以要将这两种类型和谐地杂糅在一块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也都看到了影片呈现出来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从微观上看,影片的逻辑折扣集中体现于片中存在一处严重的硬伤——在张三杀害老板(王五麻子)这个十分关键的情节点上,影片的处理是有问题的。张三反复地出入面馆,目标非常明确,只为老板保险柜中的钱财。他告诉老板他已将李四和老板娘杀害,老板转过身去打开保险柜给他拿酬金,之后将保险柜锁上,再转过身来。这时,张三朝老板开了一枪。既然张三只为柜中钱财,为何不在老板打开保险柜时即动手,而要等到他再将保险柜锁上?以至于之后张三费尽心思地携大铁锤等工具试图将锁砸开盗取钱财,而后发现赵六亦欲盗取柜中钱财并将其杀害等等,其后所有的情节均由这个关键的情节点引发,而在这个关键的情节点的处理上,影片却存在着巨大漏洞。

在意义层面,我一直都坚持这样一个观点:电影是最易于表现人内在生命的艺术样式。就像卡西尔在《人论》中说到的,仿佛一束强光照亮人的内心世界,唤醒人们心灵深处那些沉睡的、蛰伏的东西。我以为这些沉睡的、蛰伏的东西就是人人心中都有的,稍一触碰即可引发共鸣的观念和情感。一部好的电影应该通过光与影的魔化,让这种观念和情感从一种模糊的、蛰伏的状态,进入到一种明亮的、光照的状态,这种唤醒和照亮的程度、这种对复杂人性的发掘的程度、这种对人内在生命的体现的程度,应该是评价一部电影作品艺术优劣的重要标尺。

应该说,《三枪》并未能进入到意义的层面。张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他试图通过该片表现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无助和荒诞。他想强调偶然性、偶发事件在某些时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片中,我体会到了他的此种用意,譬如李四发现老板死了,他以为是老板娘干的,此种偶然性决定了他之后的行为选择;又如老板没死,枪却走火了,此处偶然又让李四误杀老板成为了一个事实。但就以这样一部影片传达张导所谓的那样一种价值观念,我以为它的力量是微弱的。相反,我却在此部影片中看到了张导一直以来的艺术理想和他过往作品留下的痕迹。

因张导的父亲张秉钧及其大伯父、二伯父都曾拥有国民党军籍,他的家庭一度被定位为历史反革命,所以张导说其从小性格就很压抑、很扭曲,包括在电影学院读书时他都是一个性格向内缩的、不张扬的人。于是他由衷地赞美和欣赏生命的舒展和张扬,且渴望在艺术作品中抒发这样一种情感。《三枪》中的老板娘一角即是张导此种理想的载体。她虽然被设计为一个喜剧人物,但同时她也是一个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和买卖婚姻、敢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很勇敢、很坚强的女性形象,就像《红高粱》中的九儿、《菊豆》中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此外,《三枪》中最核心的人物关系——老板、老板娘和李四这一三角关系的构建也跟以上提到的三部影片如出一辙,因为它们都承载着一个相同的理想或者命题。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提高自己处事能力 下一篇:如何提升自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