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感染
饮食习惯与胆石症(精选八篇)
饮食习惯与胆石症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舟山群岛中的4个县 (区) 作为研究地点,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定全市6个渔业村 (捕捞队) 的20~65岁居民, 剔除不合格调查表和缺少血清实验室检测结果, 有效调查表3 657份。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般状况 (包括姓名、年龄、籍贯、民族、婚姻、文化水平、职业史、家庭收入等) , 疫苗接种史、肝炎罹患史、家族史、输血史、饮酒史、日常饮食习惯、船上饮食习惯;采用统一编制并经过预调查的调查表, 由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调查员直接询问被调查对象本人后填写。为了帮助调查对象对饮食生活习惯的回顾, 本次调查中凡涉及饮食习惯的部分均采用标准定性方法。另外, 对本次研究对象的血清进行HBsAg、抗-HBs、抗-HBc等项目的检测。
1.3 资料的分析
调查表格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经统一编码后, 由专门人员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2.0进行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本次有效调查表3 657人。其中定海727人, 普陀1 226人, 岱山989人, 嵊泗715人。年龄最小的20岁, 最大的65岁, 其中20~29年龄段有487人, 30~39有948人, 40~49有1 245人, 50~65有977人。调查对象中已婚3 084人, 占84.3%;未婚528人, 占14.4%;离婚33人, 占0.9%;丧偶12人, 占0.3%。大学文化以上36人, 占1.0%;高中 (中专) 850人, 占23.2%;初中2 065人, 占56.5%;小学676人, 占18.5%;文盲30人, 占0.8%。人均年收入少于1万有465人, 占12.7%;1~3万有2 877人, 占78.7%;3~5万261人, 占7.1%;5万以上有54人, 占1.5%。
2.2 实验室检测结果
调查居民总感染率为61.4%, 其中HBsAg阳性率为15.5%, 抗-HBs阳性率为32.5%, 抗-HBc阳性率为45.6%。
2.3 居民中HBV感染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在居民中, 根据HBV感染与否, 进行HBV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 发现家族乙肝史、饮生水史、饮黄酒史、自用水杯等在感染者和未感染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其中家族乙肝史、饮生水史、饮黄酒史的HBV感染率高, 自用水杯的感染率低。 (表1)
2.4 居民中HBV感染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考虑到多因素间关系的复杂性, 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时选用系列模型对各因素的作用进行分析, 以进一步探讨调查对象HBV感染流行的主要、真正的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经固定其他因素的作用后, 年龄分段中和感染HBV相关性最强且达显著性意义的是30~39岁年龄组 (OR=2.285, 95%CI:1.488~3.508) ;文化水平分段中和感染HBV相关性最强且达显著性意义的是高中专组 (OR=7.923, 95%Cl:2.421~25.927) ;人均年收入分段中和感染HBV相关性最强且达显著性意义的是3~5万组 (OR=5.823, 95%CI:1.213~27.946) ;肝炎罹患史、家族乙肝史、内窥镜史、饮生水史中家族乙肝史的危险度最强 (OR=2.572, 95%CI:1.163~5.688) , 另外饮黄酒也是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因素 (OR=1.525, 95%CI:1.167~1.991) , 而自用水杯为较强的保护因子 (OR=0.225, 95%CI:0.113~0.449) 。 (表2)
3 讨论
舟山是由1 390个岛屿组成海岛城市, 渔业是一大支柱产业, 全市约有270个渔村, 渔船8 600艘, 其中有外海远洋捕捞船只4 500多艘, 渔业劳动力7.3万余人。本次调查显示从事外海远洋捕捞以男性已婚的青壮年为主, 已婚占84.3%, 20~49岁的占73.3%;文化水平多为初中, 初中占56.5%;家庭人均年收入大概在1~3万占78.7%。居民乙肝病毒总感染率61.4%, 其中HBsAg阳性率为15.5%, 抗-HBs阳性率为32.5%, 抗-HBc阳性率为45.9%。在调查的居民中, 年龄、文化水平、人均年收入和感染HBV相关性最强且达显著性意义的分别是30~39岁年龄组、高中专组、3~5万组, 肝炎罹患史、家族乙肝史、内窥镜史、饮生水史中家族乙肝史的危险度最强, 另外, 饮黄酒也是感染HBV的危险因素, 自用水杯为较强的保护因子, 这些与所有调查人群中感染HBV的流行因素相一致。根据余阿久等分析舟山居民携带HBsAg及其流行因素的初步分析, 发现居民因长期在船上的特殊生活条件和HBsAg阳性的炊事员引起传播的可能性[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也显示, 船员多有好喝酒的习惯, 使肝功能低下, 相互感染HBV的机会增加;另外, 经过性接触传播可能也是造成居民HBV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6]。本研究发现有出国劳务史的居民HBV感染率高, 由于舟山市出国劳务前往的国家范围广, 但主要集中在非洲、亚洲等性生活比较开放、自由, 且大部分居民是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壮年, 加之居民文化水平较低、卫生知识缺乏、自控能力差, 在出国劳务期间或返回途中不免要到红灯区进行性交易, 因未采取安全保护措施而感染了HBV, 因此, 应加强对居民的性健康教育, 推荐使用避孕套。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海岛居民饮食习惯与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 找出其危险因素, 为进一步开展居民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调查海岛居民的饮食习惯以及进行血清学检测, 分析居民饮食习惯与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查居民总感染率为61.4%, 其中HBsAg阳性率为15.5%, 抗-HBs阳性率为32.5%, 抗-HBc阳性率为45.6%。有家族乙肝史、饮生水史、饮黄酒史乙肝病毒感染率高, 自用水杯感染率低。结论加大对居民的健康教育, 使居民了解乙肝病毒的感染途径, 改变其不正确的认识和行为, 减少危险因子的发生,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关键词:居民,饮食习惯,乙型肝炎
参考文献
[1]Sun Z, Ming L, Zhu X, et al.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tis Bin China[J].J Med Virol, 2002, 67:447-450.
[2]范竹萍, 邱得凯.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J].胃肠病学杂志, 2002, 7 (5) :10-12.
[3]刘荣森, 李雅彬, 王海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唾液中HBV DNA水平与牙周状况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 2006, 16 (1) :12-15.
[4]张亚军.海港区居民HBsAg阳性率与生活卫生状况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 1998, 14 (1) :25.
[5]余阿久, 严汉华.舟山居民携带HBsAg情况分析[J].旅行医学科学, 1997, 3 (1) :14-15.
湖北饮食习惯与习俗 篇2
稻为主食
京山屈家岭、江陵毛家山、澧县梦溪镇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壳、稻谷表明,早在距今800到46前,荆楚大地就聚居着以种水稻为主的氏族部落。他们除主食稻米和杂粮外,千百年间,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食品制作也走向多样化、精细化,如米粉、米粑、糍粑、年糕、汤元、粽子等。
嗜好鱼肉
考古发掘曾发现大量的动物遗骸和栩栩如生的鸡羊鱼等动物陶型。这表明楚地先民在距今数千年前,就饲养猪狗鸡羊,捕捞鱼蚌。平原河谷地区除禽畜外,以鱼类为重要营养品。山区、平原、丘陵,都吃猪牛羊肉和野味。至今,在荆楚大地婚丧喜庆节日宴席中,也是“无鱼不成席”。荆楚鱼米乡,鱼的制作和吃法十分丰繁,令人眼花缭乱。干鱼腊肉是楚地冬腊月的一道风景线。
蔬食多样
楚地民众食用蔬菜瓜果,可概括为鲜、泡、腌、干四字。泡菜历史悠久,常年常月可做,古往今来在荆楚大地十分普遍。每到秋天,分类装菜,也有辣椒萝卜腌在一起的,装好菜,放些盐,压结实,而后放几个圆滚滚的石头菜石头,上加木盖,糊泥密封,吃时开缸,满屋溢香。取出酸辣菜放在吊锅上煮,加上季节性的鲜菜如黄瓜、苋菜、扁豆、萝卜等。
酱腐乳,吊锅煮咸菜合鲜菜。无论是泡是腌,风味特殊,酸辣鲜脆,清香可口,开胃下饭。晒干菜也是楚地一道风景。萝卜、白菜、芥菜、荠菜、辣椒、茄子、豇豆、四季豆、土豆、扁豆、刀豆、椿苗、金针、竹笋、马齿苋、红苕秆和叶以及薇菜等等,均可晒干。以备不时之需。
汤品繁多
楚地人爱汤与这一地区的气象、水土、气候及其他条件有关。人们爱煨汤:逢年过节要煨汤;生日喜庆要煨汤;贵客临门要煨汤;妇女“坐月子”要煨汤;病人病后补身子要煨汤。煨汤品种繁多,有排骨汤、鸡汤、牛、羊肉汤。最为珍贵的是甲鱼汤、八卦汤。总之鱼、肉、菜、果、野味、山珍海味都是良好的煨汤原科。
一般家庭最喜爱的是排骨煨藕汤。汤的制作多种多样,有煮有熬,有煨有炖。家庭煨汤多用“砂锅罐子”。煨汤讲火候,猛火烧开,文火细煨,即人们常说的“大火煮粥,小火煨汤”汤汁油而不腻,汤料烂而不糊。汤是开胃妙饮,能促进血液循环。寒冬,以汤驱寒;炎夏,以汤开胃,可以补充身体需要的盐分、水分和营养。
好酒多茶
楚地港河湖汊甚多,人们种田做渔业,适当饮酒,可以驱寒祛湿,自古相沿成习。楚地粮产丰富,自古有饮烧酒之习。至今仍喜饮用糯米酒。这糯米酒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叫“水老古”;有的叫“双料双”;有的叫“��子酒”;有的叫“甜酒”或“米酒”等等。
有资料说,湖北麻城东山老米酒叫“摆头酒”。当今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大范围的人喜爱老米酒,或许与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有关。
生活习惯与胆石症 篇3
经常不吃早餐
胆囊排出胆汁是有规律的,都在一日三餐后排出,夜间睡眠时胆囊基本停止工作。胆汁通过一夜贮存,在胆囊内已变得相当浓缩。早餐后,胆汁会流出一部分参与食物消化,降低胆囊内胆汁的黏稠度。如果经常不吃早餐,胆汁会愈来愈浓,胆汁碱度就会增高,从而导致胆盐溶解胆固醇的能力下降,胆固醇形成晶体析出,并逐渐层叠为结石。
偏爱甜食
经常吃甜食,特别是中年以后爱吃甜食者患结石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是因为过量的糖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使糖元和脂肪合成增加。同时,胆固醇合成积累也增加,造成胆汁内合成积累增加,导致胆结石形成。
高脂饮食
一般体重超正常15%以上的人患胆石症的几率比正常人高5倍。高脂饮食使身体迅速肥胖起来,血液中胆固醇升高,导致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易形成胆固醇结石。
长期食素
长期素食者摄入卵磷脂不足,并且素食中过多的纤维素妨碍了胆汁酸的重新吸收,使胆汁中的胆盐浓度下降,易造成胆结石。因此,不要片面地认为饮食健康就是“吃素”,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科学地平衡膳食。
不讲究饮食卫生
不注意饮食卫生,很容易将蛔虫卵吞入消化道,蛔虫成虫后逆流入胆道产卵或死亡可形成胆石核心。据调查,我国胆色素结石高发区70%的结石是以蛔虫卵和蛔虫残体为核心的。
不爱运动
爱静不爱动、肥胖、妊娠后期等群体,因体力活动减少,腹壁松弛,内脏下垂,长期压迫胆管,使胆汁排泄不畅,胆囊肌张力减退,致胆汁逐渐淤积、浓缩、沉积而形成结石。
吃得过于精细
长期进食精细的米面以及动物内脏、肥肉、蟹黄、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可使机体代谢紊乱而导致血和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偏高,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蔬菜中的食物纤维可吸附胆道内的胆汁酸,抑制肠内胆固醇的吸收,还可增加肠蠕动,有利于胆固醇和胆汁酸的排出。因此,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在饮食中增加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马铃薯、胡萝卜及水果。烹调用油要使用植物油,植物油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也可預防胆结石。
长期吸烟
吸烟也是胆道结石的促成因素。因为吸烟会使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增高,造成血脂异常,引发动脉硬化,促使胆结石形成。吸烟还会刺激胆囊壁黏膜分泌增多,使胆汁中胆固醇结晶析出成为结石的核心。长期吸烟者胆道运动功能失调,易造成胆汁淤积,影响胆汁的通畅排泄。这些都是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易发生胆结石的原因。为预防胆结石,请远离烟草,已吸烟者应尽快戒烟。
大量饮酒
饮食习惯与胆石症 篇4
关键词:幼儿,饮食行为,习惯养成
3-6岁是儿童身体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 幼儿的正常膳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现如今, 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 不少幼儿却无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很多幼儿偏食, 需要家长喂食, 还有边玩边吃等现象, 年轻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都无可奈何。随着幼儿进入幼儿园, 关于幼儿的饮食问题, 也就成为了教师十分头疼和关注的问题。幼儿园的教育在于培养幼儿的兴趣、情感和意志, 主要是以各科的教学和区域的活动为途径, 逐步地加强对于幼儿的培养与教育, 促进全面教育的发展, 对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文明礼貌等方面有着很大的改善。
一、提出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家长对他们的宠爱也是随之增长, 因此教育的质量也备受关注。因此, 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幼儿是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来及时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 一般家庭中的子女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因此导致幼儿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再者,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 或祖辈对孙辈过分溺爱, 不让父母过多惩罚孩子, 使得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如今社会中也有很多的单亲家庭, 他们基本上采取的是放任的教育方式, 这也造成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 我们要加强重视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幼儿行为习惯的主要内容
1. 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 有着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 被称为道德习惯, 在行为习惯中它是基础, 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
2. 在一些活动过程中, 因为多次的重复和练习从而使得内心有了很想尝试的活动行为方式, 称之为活动习惯。这里包括了独立思考习惯和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
3.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起居、饮食与卫生等行为习惯, 被称为生活习惯。
4.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 对劳动掌握着熟练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 被称为劳动习惯。所以, 我们了解到在对幼儿的训练中, 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是主要的训练对象, 让儿童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行。
三、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
在幼儿思维的形成过程中, 父母的影响非常重要, 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
1. 挑食、偏食。
由于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养成了挑食的习惯, 对不爱吃的东西一点都不吃, 常常有孩子因为不喜欢吃一些东西经常吃不饱甚至不吃饭。这对于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非常不利, 少儿阶段正是长身体的重要阶段, 必须让孩子多吃饭, 合理地搭配营养, 保证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
2. 家庭教育。
父母的性格或者脾气特点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思维。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过于溺爱孩子, 导致了孩子形成了一种极强的自我观念, 同时对父母产生强大的依赖性。这对幼儿在今后成人的成长中有着非常消极的作用, 所以父母应该通过正确的行为表现来积极地引导孩子。
3. 幼儿身体患病。
在幼儿阶段一些常见的疾病往往被父母忽视, 如上呼吸道疾病、肠胃疾病, 当孩子出现类似的情况时并没有引起父母的足够重视。这种医疗常识的缺乏很可能给儿童留下一些病根, 在今后的成长中影响孩子的发育。
四、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改善的方法
1. 规范幼儿行为习惯, 严格督促检查。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父母应该做好正面的宣传工作, 通过一些日常行为习惯来引导, 主动地向幼儿讲述一些健康成长的相关知识, 让孩子了解哪些行为是健康的、哪些行为是不利于成长的。教师自身要提高自己的师德教养, 他们的行为习惯将是幼儿的榜样。因为幼儿年龄较小, 自身的自觉性差, 自控力较弱, 经常会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对此, 我们要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
2. 制定情景, 对行为习惯进行加强训练。
在这种训练中, 我们要注意习惯本身就具有情境性的特点, 应该多设定一些问题的情境, 给幼儿带来更多的练习, 从而可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3. 巧妙地运用激励方法,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行为活动中, 运用激励机制的方法会使得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用象征性的事物来强化, 如笑脸、小红花来鼓励幼儿, 这样幼儿的心理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也促进良好行为的发展。
4. 在家长的配合之下, 我们要加强不良行为的改善。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现象下, 家长在幼儿面前所表现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很大的帮助。适度的表扬对于儿童的成长更是一种积极的促进, 表扬会让孩子更加有信心, 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更利于主动解决。有些心理学家分析表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尽量地表扬学生, 避免过多的批评,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成长和健康发展。
五、研究效果与思考
通过对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 逐渐养成了他们做事专注、自理能力强的良好习惯, 其具体表现在自我服务能力以及文明礼貌能力两个方面。一是孩子正确穿衣脱衣和整理物品的速度得到了改善, 绝大多数孩子能够自行保管自己的物品。二是在礼貌用语方面, 我们对幼儿进行了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的指导。但是有些幼儿有要强的心理, 见到教师, 并不会主动地对教师说“老师好”, 当教师主动跟学生打招呼时, 学生才会说。为何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因有以下几点:1.幼儿缺乏社交主动的能力;2.受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缺少这些礼貌用语的环境;3.幼儿有着胆小害怕的心理。三是在卫生习惯方面的能力。在教师的教育之下, 幼儿会学习到如何保护环境, 如何保持卫生的干净, 培养孩子的卫生能力。这方面不仅体现了提高幼儿清洁能力, 还能够帮助到别人, 能够更好地教育幼儿团结友爱。
幼儿阶段的孩子会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 对于家长或者教师灌输的内容刻意地违背, 这些也和幼儿的知识水平有限相关, 显然这种教育形式不能让儿童健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积极地开导, 从儿童的德育入手, 循序渐进地让儿童有一个对于道德的认识, 逐渐地灌输相关的行为知识。在德育过程中, 父母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父母在儿童的教育中扮演不仅仅是指导者, 同时也是监督者, 作为儿童最早老师也是最好老师的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通过家庭教育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 我们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和体会, 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 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以后去思考与讨论。不同的幼儿之间有着不同的个性差异, 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方案, 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取决于家庭、社会和幼儿园的。因此, 我们要更好地开展家长的工作, 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国幼儿教育周刊》编辑部.让宝宝快乐走进幼儿园[N].中国教育资讯报, 2002 (9) .
[2]李凌.幼儿能力自我知觉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学, 2002 (7) .
[3]徐浙宁, 顾秀娟, 彭咏梅.学前儿童饮食状况与家庭喂养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3) .
营养不良与不良饮食习惯一 篇5
蛋白质营养不良
过去营养不良主要是指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的不良状况,这从以前的定义就看得很清楚:营养不良又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主要因蛋白质或总热量长期摄入不足引起,多见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消瘦、体重减轻或水肿,严重者常有脏器功能紊乱。本病在不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严重营养不良已显著减少,但轻度营养不良仍较常见,这多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影响所致。
正如上文中所说,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片面的由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的营养不良已显著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由无机营养素摄入不足导致的营养不良。
无机营养素营养不良
无机营养素是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最容易缺乏的营养素,特别是钙、铁、锌的缺乏,对儿童,尤其对快速成长的婴幼儿影响非常大。儿童血钙降低会引发手足抽搐、惊厥,长期摄取钙过低会导致佝偻病。铁摄入量不足或利用不良除了会出现贫血外,还会导致学习障碍。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缺铁性贫血的儿童其智商较正常儿童平均低9个百分点。锌缺乏则可引起食欲减退、认知行为改变,影响智力发展,导致成熟延迟、免疫功能减低,容易发生感染。
此次调查通过对10个城市儿童头发样本分析得知,儿童缺锌情况最严重。
而且,与很多人想像的不同,调查结果表明,在为孩子补充无机营养素的指标上,家庭收入与达标率是成反比的。
按家庭月收入划分,在补充无机营养素5项指标上,只有月收入低于1000元家庭的.婴幼儿达标比例最高,超过了50%。5项达标率从高到低对应家庭收入依次为低于1000元、1001至3000元、3000元以上家庭的婴幼儿。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可能是收入相对高的家庭由于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加快,较多地选择了超市速食品或快餐食品,而忽略了合理的膳食平衡。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盲目听从广告宣传,认为贵的食品就是营养好的食品。
营养过剩导致营养不良
2006年3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营养委员会举行年会,委员会主席凯瑟琳贝尔蒂尼在会上强调,营养不良的概念现在需要重新定义,它不再仅仅指营养缺乏,还应该包括营养过剩问题。
过去,营养不良即意味着瘦弱,但现在也意味着肥胖。营养不良或者营养失调,将不再局限于人们看到饥饿儿童照片时所想像的情景,它还指因饮食不均衡、食物质量不佳、缺乏合适的锻炼导致的健康状况下降等问题。
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00万儿童死于营养缺乏、体质羸弱,但同时又有3亿多人因患肥胖症而出现许多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营养委员会的专家指出,贫困问题严重的印度用于治疗与肥胖相关的疾病的费用,已经超过了其花费在解决饥饿问题上的资金。
而我国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我国城市6岁以下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趋好,接近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但营养状况存在差异。一方面,0~6岁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0.6%,另一方面,营养过剩问题同样存在,5.95%的儿童超重,3.83%的儿童肥胖。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什么是“营养适中”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任由孩子偏食、挑食,不注意控制孩子的饮食倾向,不注意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结果造成摄入的营养不均衡。
饮食习惯与胆石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2008年10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尿石症患者80例, 均经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复查结石消失。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男26例, 女14例;年龄24~60岁, 平均32岁;平均病程3.4年;输尿管结石16例 (40.0%) , 肾结石24例 (60.0%) ;体质分型:湿热质28例 (70.0%) , 痰湿质5例 (12.5%) , 气虚质7例 (17.5%) 。对照组:男25例, 女15例;年龄28~56岁, 平均34岁;平均病程3.2年;输尿管结石18例 (45.0%) , 肾结石22例 (55.0%) ;体质分型:湿热质26例 (65.0%) , 痰湿质6例 (15.0%) , 气虚质8例 (20.0%) 。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类型、病程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排除标准
未满18岁或大于65岁;不符合复发性尿石症诊断标准;肾输尿管连接部或结石远端有畸形、狭窄、梗阻及手术瘢痕粘连;孤立肾、多囊肾、融合肾等肾脏畸形或病变;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血管病变、肝脏病变、肾脏病变、血液学病变、肺脏疾病, 或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疾病, 如肿瘤等。1.3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如多饮水, 饮水量2000m l/d以上, 适当运动, 根据结石性质调节饮食, 草酸盐结石患者不宜食用马铃薯、菠菜、甜菜等, 尿酸盐结石患者少食动物内脏及豆类, 磷酸盐结石患者少食蛋黄及牛奶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中医体质实施护理干预, 包括情志护理、饮食护理, 具体如下:
1.3.1 情志护理
嘱患者保持平和心态, 气虚质者注意不可过度劳神或过思、过悲, 避免精神紧张。湿热质者注意安神定志, 正确对待喜怒哀乐, 调整情绪有助于睡眠。痰湿质者注意适当增加社会活动, 学习相关知识, 采用顺情纵欲法进行调节, 即顺从患者所想, 以促进气机调畅或指导其静坐、静卧等。
1.3.2 体质饮食护理
总原则是限制动物蛋白入量、调整钙的摄入量、控制草酸的摄入、限制钠和食物中嘌呤的摄入。痰湿者以清淡、易消化之品为宜, 忌辛辣刺激、燥热及肥甘厚味之品, 不暴饮暴食, 不偏食。气虚质者选择营养丰富、益气健脾药膳调养身体, 如山药、粳米、扁豆、莲子、黄芪、红薯、鸡肉等, 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热等寒热偏性较明显的食物, 如西瓜、荔枝、狗肉、辣椒等。湿热质者选择清热祛湿的食品, 如薏苡仁、冬瓜、绿豆、苦瓜等, 不可多饮高糖饮料, 少食生湿或温热的食物, 如菠萝、橘子、芒果、羊肉等。痰湿质者应选择具有健脾利湿功效的山药、薏苡仁、扁豆、蚕豆等, 还应适当吃些温阳利湿化痰的蔬菜, 如姜、葱、蒜、韭菜、洋葱、海带等, 不吃过咸、肥甘甜腻及苦寒的食物, 如醋、核桃、百合等。
1.4 评价方法
于干预后6、12个月评估结石复发情况, 以尿石症特异性评价指标中主要评价指标为主。治愈标准: (1) 有结石排出, 复查腹部X线平片, 未见结石阴影; (2) 虽未收集到结石标本, 却在某次排尿过程中有明显的结石排出感, 复查腹部平片未见结石阴影; (3) 患者虽无明显排石感, 但长期无自觉症状, 多次复查腹部平片未见结石阴影。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13.0软件包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6个月时结石复发2例 (5.0%) , 12个月时结石复发6例 (15.0%) 。对照组:6个月时结石复发6例 (15.0%) , 12个月时结石复发9例 (22.5%) 。总体上, 观察组6、12个月时结石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1.25、0.74, P>0.05) , 考虑可能与所选病例数较少有关。
3 讨论
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 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2]。体质差异是人体内在的脏腑阴阳气血之偏倾和机能代谢之差异的反映, 代表了个体的整体特征。辨清患者的体质对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确性、辨证施护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尿液中各种物质的含量以及相互间的作用, 是尿石形成的重要因素。Dasaeva等[3]指出, 饮食是一个主要的外部因素, 适当调整饮食能降低尿路结石形成的危险性。本研究在一般饮食控制的基础之上, 根据中医体质学理论, 针对观察组患者体质的不同类型实施综合护理措施, 并且每2周随访一次。湿热体质的护理原则是疏肝利胆, 饮食养生要少甜少酒、少辣少油, 精神养生要保证睡眠、静养心神;痰湿体质的护理原则是健脾去湿, 饮食养生要口味清淡、适当吃姜, 精神养生要积极乐观、动静有度;气虚体质的护理原则是补脾、健脾, 饮食养生要细水长流, 忌冷宜热, 精神养生要忌多思虑。
体质与疾病和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有着不同的易感性。体质也是可以改变的, 本研究通过辨清尿石症患者的体质特点, 并对其进行干预, 有降低尿石症复发率的趋势, 体现了中医护理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养护统一、寓护于养的中医护理养生保健, 且护理方法简便易行、成本较低。
参考文献
[1]张顺祥, 李良成, 江英, 等.尿石症危险因素人群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 (4) :273.
[2]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5:1.
饮食习惯与胆石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0年9月, 我院共收治高血压农牧民患者209例, 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公布的高血压指南诊断及分类标准。文化程度初中以上19例, 小学及以下190例 (占收治病人的90%以上) , 其中男155例, 女54例, 年龄最小38岁, 最大81岁。
1.2 方法
采集病史:询问有无家族史, 记录在发病阶段产生的最高血压及治疗效果, 包括当前和过去抗高血压时应用的药物及其效果, 了解病前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及体重控制情况和运动情况, 是否摄入钠盐过多, 大量饮酒和吸烟, 确定影响高血压的后天因素 (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肥胖症、酒精消耗量、精神压力、体育活动量、季节差异) , 从了解的情况看, (1) 患者几乎全部有长期不定时饮用酥油茶 (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油脂加砖茶熬制的茶汁加食盐制作而成的一种饮料) 的习惯, 由于每日饮用量较大 (基本上是以茶代水) , 每天摄入的钠盐、脂肪量相应增加; (2) 喜食肉类, 特别是腌制过的肉类和蔬菜; (3) 嗜酒; (4) 由于喜食肉类, 大多数人肥胖; (5) 新鲜蔬菜, 水果摄入量较少 (造成低钾、低钙, 而低钾, 低钙的膳食更加重了钠对血压的不良影响) 。
1.3 诊断标准
根据WHO高血压诊断标准, 一般情况下, 理想的血压为120/80mmHg (1mmHg=0.133kPa) , 正常血压为130/85mmHg以下, 130~139/85~89mmHg为临界高血压, 为正常高限;140~159/90~99mmHg为高血压Ⅰ期, 此时机体无任何器质性病变, 只是单纯性高血压;160~179/100~109mmHg为高血压Ⅱ期, 此时有左心室肥厚, 心、脑、肾损害等器质性病变, 但功能还在代偿状态;180mmHg以上为高血压Ⅲ期, 此时有脑出血、心力衰竭、肾衰竭等病变, 已进入失代偿期, 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
2 治疗及护理
2.1
选用利尿剂、神经系统抑制剂、血管扩张等药物, 并采用药物的联合应用, 其优势在于产生协同疗效, 能够合理递减药物的用量, 降低副作用, 增加治疗效果。降压不宜过急, 以缓冲降压为主, 同时不宜将血压降至太低而阻碍对心、脑、肾的供血, 一般以150/100mmHg为宜, 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除休息、快速降压外, 高血压脑病时给予脱水剂, 以减轻脑水肿。
2.2 护理措施
2.2.1 健康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及高血压对机体的危害以引起高度重视, 坚持长期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 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 以减少对靶器官的进一步损害。
2.2.2 用药指导
告诉病人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及副作用;指导病人及家属坚持服药治疗, 帮助病人建立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教育病人服药剂量必须按医嘱执行, 不可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药物;提醒病
2.2.3 合理饮食
饮食与高血压有着密切的关联。引导农牧民健康生活方式, 减少酥油茶的摄入量, 少吃腌腊制品, 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 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 戒烟、限酒、控制体重, 每日食盐量控制在6g以内 (盛满一啤酒盖为5g) 。
3 结果
209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 无近期并发症发生。
4 体会
4.1 食盐的摄入量与血压成正比血压对盐的敏感性常涉及种族、精神状态、社会因素、肾脏功能等方面, 食盐的摄入量对血压的影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特别是高血压患者, 低盐饮食是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治疗方法之一, 同时还可促进其降压药效果。
4.2 肥胖是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因此体重增加与否是监测高血压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标尺, 合理控制饮食和增加体育活动量是保证体重正常的良好方法。
4.3 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摘要:目的 探讨农牧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高血压发病率和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通过209例患者 (男155例, 女54例) 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用药习惯及高血压控制情况的询问、分析。结果 得出高血压病除与遗传因素、精神因素有关外, 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的发病和治疗效果密不可分。结论 在农牧民地区由于受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影响存在一些不良生活习惯 (高脂、高盐、饮酒、低钾、低钙) , 通过对其进行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 倡导合理饮食是提高高血压病治疗效果, 降低发病率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牧区,饮食,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饮食习惯与胆石症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北京市某综合大学选修《健康传播与健康教育》通选课的在校本科生,共发放问卷365份,回收351份,回收率为96.2%。没有无效问卷。其中男生141名,占40.2%;女生210名,占59.8%。中国学生257名,占73.2%;外籍留学生94名,占26.8%。
1.2 方法
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饮食与运动习惯、饮食与运动知识及态度、食物频度和运动情况。问卷现场集中发放,学生独立完成,现场收回。
1.3 资料处理
对回收的问卷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然后进行双录入核查和逻辑检错,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营养状况及健康知识来源
营养状况评价参见文献[2]。营养不良者(BMI<18.5 kg/m2 )占21.2%,超重者(24 kg/m2≤BMI≤27.9 kg/m2)占6.7%,肥胖者(BMI≥28 kg/m2)占2.6%。在营养不良者中女生高于男生,而在超重和肥胖者中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53,P<0.01)。
“朋友、家人”和“网络”是学生获得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分别占70.5%和70.0%;其次是“报刊杂志”,占61.6%。
2.2 饮食行为习惯
77.8%的学生平时在学校食堂就餐,11.4%的学生在家中就餐,10.3%的学生在校外餐馆就餐。中国学生主要在学校食堂就餐,外国留学生主要在家中和校外餐馆就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709,P<0.01)。
接受调查的学生选择食物的首要依据是“口味或饮食习惯”,占86.6%;其次是“营养价值”,占40.5%;再次是“价格”,占30.5%。其中选择“营养价值”女生比例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1,P<0.05);中国学生比例高于外籍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7,P<0.05)。
除经常吃鸡翅等油炸食品,每天坚持吃蔬菜外,其他4项饮食习惯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不能每天坚持吃早餐的学生选择的主要原因是“没时间”,占50.0%;其次是“不饿或不想吃”,占19.0%。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接受调查的学生通常1天吃(1.43±0.65)种、(1.73±1.08)份水果(每份相当于1个中等大小的橘子);1天吃(2.33±1.06)种、(1.96±1.00)份蔬菜(每份相当于半杯中等玻璃杯煮熟蔬菜)。水果和蔬菜加起来的份数≤2的占22.2%,3~4份的占56.9%,≥5份的占20.9%。见表2。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2.3 运动行为习惯
62.0%的学生每周都锻炼(只考虑那些每次至少10 min的体力活动),平均每周锻炼3 d以上的学生占36.1%。在这些学生中,每次锻炼平均持续31~60 min的占40.3%,60 min以上的占33.8%;87.1%的学生参加完体育锻炼后表现为“有轻微的出汗,稍感气喘,心跳加速,仍能与人交谈,有时感到肌肉酸痛”。在38.0%“基本没有锻炼”的学生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时间(61.2%),其次是没有迫切需要(51.9%)。
2.4 营养知识及态度
91.7%的学生没听说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由表3可见,男生和女生对一些基本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的学生表示愿意为健康而改变饮食习惯,而99.4%的学生愿意了解更多的营养保健知识,最喜欢的渠道是“课堂教育”,占72.5%;其次是 “电视”和“网络”,分别占66.2%和64.5%。
2.5 运动知识及态度
由表4可见,学生对运动知识的知晓率较低,男、女生对部分题目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92.0%的学生表示愿意为健康而改变运动习惯,而99.1%的学生愿意了解更多的运动知识,最喜欢的渠道是“课堂教育”,占74.9%;其次是 “网络”和“电视”,分别占62.1%和60.7%。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3.1 营养状况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营养不良者的比例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超重和肥胖者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国内外调查结果相近[1,3]。可能女生受媒体舆论影响,较关心身材问题,追求“苗条美”,而男生较少有这方面的顾虑,更容易过度摄入脂肪、淀粉类物质。营养失衡包括营养不良、超重或肥胖,同样是许多疾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4],需要引起注意。因此,今后的健康教育要注意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营养观。
3.2 饮食习惯欠健康,营养知识缺乏
被调查的大学生的饮食习惯不够健康,像早餐的质量与行为一直是大学生未能解决好的问题[5]。在本研究中,每天都吃早餐的学生只占38.9%,低于国内其他研究水平[6,7],每天坚持摄入牛奶、水果和蔬菜的学生也都不足50%。另外,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8]提出10条有益健康的建议,第一条就是“食物多样”;Evans等[9]相关研究也提出,每天至少摄入水果、蔬菜加起来达到5份(每份水果相当于1个中等大小的橘子,每份蔬菜相当于半杯中等玻璃杯煮熟蔬菜)是最有利于健康的。但在本研究中,真正能做到5份标准的只有20.9%,可见在这方面的健康促进还有待加强。
影响大学生形成健康饮食习惯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大学生离开家庭居住,这往往意味着个人将逐渐对自己的食物选择和健康生活方式负起责任[10],然而大多数学生却缺乏准备和计划一日三餐的经验。本研究显示,86.6%的学生在选择的时候首要依据是“口味或饮食习惯”,这就容易造成饮食结构不合理。其次就是大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普遍不高,“朋友、家人”和“网络”是他们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缺乏系统正规的营养指导。营养知识的缺乏也导致了大学生不遵守作息制度[11],晚睡晚起而没有时间吃早餐,或者早餐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不到要求。第三是性别因素,本研究中虽然男、女生的营养知识水平并没有差异,可是女生的营养习惯普遍比男生健康,包括每天坚持喝牛奶、吃水果、蔬菜的比例均高于男生。
3.3 运动行为不足,运动知识匮乏
根据运动医学的研究,每周3 次、每次超过30 min 的体育锻炼,对于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能、预防非感染疾病及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有着积极意义,这也是划分体育人口的标准之一。本研究中,能达到此条标准的学生比例为26.8%,低于其他同类调查[12]。从原因分析来看,最主要是“没有时间”,有可能是该综合大学的学业较紧,学生确实迫于课业的压力无法锻炼。次要的原因是“没有迫切需要”,可能是学生中还存在“学而优则仕”或“重智轻体”的错误观念,所以忽略了运动的重要性。另外从运动知识匮乏可以看出,学生没有从正确的渠道得到系统的运动知识,这样容易造成机体急性或慢性损伤,得不偿失。因此,开展系统的运动知识教育,宣传适量运动的重要性和正确、系统的运动知识,对于提高全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研究还发现,大部分学生愿意更多地了解营养、运动的知识,而且最喜欢的方式都是“课堂教育”,因此在大学校园推广健康普及课程是必要和可行的。健康普及课程可以针对大学生健康知识欠缺的部分进行重点教育,如营养和运动,也可以普及一些传染病知识,如艾滋病的预防等,这样有助于他们走入社会后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他们也可能会把他们所了解的知识传递给身边的人。健康普及课程最好在大学生入学的前2 a进行,这样专业课程不会太紧,也可尽快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某综合大学在校本科生的膳食结构和运动情况,为进行营养与运动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营养运动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某综合大学选修《健康传播与健康教育》通选课的351名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调查人群中能做到每天5份蔬果的学生仅占20.9%。女生的营养习惯普遍比男生健康,每天坚持喝牛奶、吃水果和蔬菜的比例均高于男生。平均每周锻炼3d以上的学生占36.1%。90%以上的学生愿意为健康改变营养、运动习惯,最喜欢的渠道是“课堂教育”。结论该校本科生营养与运动的知识不足,行为有欠健康。应推广高校健康普及课程,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饮食习惯,运动活动,知识,学生
参考文献
[1]杨才根.1800名学生早夜餐用餐情况调查分析.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3):33-34.
[2]王艳,王文,王桂生.大学生体质指数分布及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农垦医学,2007,29(6):445-448.
[3]PAPADAKIA A,HONDROSB G,SCOTT JA,et al.Eating habit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iving at,or away from home in Greece.Appetite,2007,49(1):169-176.
[4]罗勇,徐卫国,杨玲,等.不同营养状况COPD患者能量消耗、呼吸肌力和免疫功能的比较.中国临床康复,2003,7(15):2186-2187.
[5]刘晓莉,侯莉娟.太原市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14-415.
[6]邓树勋,黄玉山,陈南生.大学生饮食行为与营养教育.体育学刊,2006,13(5):44-47.
[7]蔡秀娟,鲍金勇,唐军梅.广州高校大学生饮食与消费行为调查分析.高教探索,2007,(4):129-131.
[8]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发布.社区医学杂志,2008,6(4):74-75.
[9]EVANS AE,DAVE J,TANNER A,et al.Changing the home envior-onment:Effect of nutrition and media iterace pilot intervention.Fam Comm Health,2006,29(1):43-54.
[10]COLIC BARIC I,SATALIC Z,LUKESIC Z.Nutritive value of meals,dietary habits and nutritive status in Croatian university students ac-cording to gender.Int J Food Sci Nutr,2003,54(6):473-484.
[11]侯彦喜.大学生的营养与营养教育.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3(3):58-60.
相关文章:
饮食治疗婴儿湿疹01-13
饮食预防性治疗01-13
妊娠糖尿病临床营养饮食治疗的效果观察01-13
酒糟鼻怎么办 饮食治疗效果好01-13
糖尿病肾病饮食治疗01-13
饮食习惯作文01-13
十大饮食习惯范文01-13
20课运动饮食卫生教案01-13
糖尿病科学饮食治疗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