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氨苄青霉素(精选三篇)
氨苄青霉素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27岁, 教师。于2007年12月22日5pm, 因咳嗽、咳痰、胸痛1个月余, 以“慢性支气管炎急发及肋神经炎”收住院。入院T 37℃, P 78次/min, R 20次/min, BP 90/70mmHg, 精神稍差, 情绪稳定。门诊资料血Rt:WBC为10600万/mm3、N 77%、L 23%。用药前, 常规询问药物过敏史及用药史, 该患者既往曾使用过青霉素类但无不良反应。经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结果为阴性, 于当时肌内注射青霉素钠盐80万单位, 且观察30min后无任何不良反应。次日开始按上述剂量2次/d, 常规肌内注射, 并口服鱼腥草、甘草等辅助治疗, 4d后患者自诉病情无明显好转, 于是增加青霉素静脉用药:10%葡萄糖500mL加入青霉素400万单位和地塞米松10mg, 1次/d, 静脉滴注。3d后, 病情仍无明显好转, 患者轻度焦虑, 仍诉咳嗽、胸痛。临床化验资料:WBC较前略升高12200万/mm3、N 70%、L 26%;胸片报告提示“左侧胸膜炎”。考虑细菌感染所至, 于是遵医嘱停青霉素静脉用药改为:10%葡萄糖500m L加氨苄青霉素4g, 1次/d静脉滴注。9d后病情明显好转 (静脉滴注第3天停青霉素肌内注射) , 但患者除面部外, 全身皮肤逐渐出现散发性米粒大小鲜红色丘疹, 伴瘙痒不适, 皮疹压之不退色, 考虑氨苄青霉素引发药疹, 立即停用氨苄青霉素静脉滴注, 给扑尔敏口服, 地塞米松软膏外用等抗过敏治疗及心理护理后1d, 全身皮疹明显消退, 皮肤仍有轻微痒感。继续抗过敏治疗, 在停用氨苄青霉素第2天, 再次使用青霉素肌内注射5d后, 又增加青霉素静脉用药 (剂量同前) , 所用地塞米松逐渐递减剂量为5mg、2.5mg。用药7d后停止静脉用药。继续肌内注射青霉素80万单位于第14d注射过程中, 患者突感心慌、胸闷、气促、烦躁不安, 口唇发绀, 继之出现面色苍白, 脉搏细弱, 喉头阻塞症状, 呼之不应, 意识丧失等休克状态, 血压为70/50mmHg, 当时立即停止肌内注射青霉素。
1.2抢救方法
使患者平卧, 遵医嘱立即皮下注射0.1%的盐酸肾上腺素1mL, 迅速吸氧,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50%葡萄糖40mL加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 10%葡萄糖500mL加阿拉明1支静脉滴注, 5%碳酸氢钠100mL静脉注射, 3min后, 患者神志转清, 呼吸改善, 口唇红润, 仅感全身乏力, 轻微的头昏、心慌, 0.5h后血压上升为140/80mmHg。停升压药, 支持补液治疗, 抢救成功, 未留下后遗症, 继续抗过敏支持治疗3d后,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胸膜炎症状消失。该患者住院33d, 患者及家属对抢救护理满意。从病程用药看出, 此病例因病程较长, 因而用药时间也较长。一般来说, 用药时间越长, 所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会相应更大。在青霉素类用药过程中更应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 随时作好抢救的准备, 以防意外。
2 讨论
青霉素缓发型过敏性休克, 指的是少数人做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阴性或使用青霉素30min至24h后才出现的过敏性休克反应, 占10%~20%, 极少数是在继续用药的过程中出现[1]。而交叉过敏是指在分子结构上有共同之处的药物均可引起相同反应[2]。本文典型病例所用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均为内酰胺类抗生素, 分子结构中都有一个相同的β-内酰胺环, 同样可引起程度不同的交叉过敏反应。如本例中的药疹和过敏性休克, 就是交叉过敏反应的结果, 青霉素用药时间越长, 它刺激机体产生特异IgE产量越多, 且呈累加方式递增。一旦相同的抗原, 青霉素再次进入机体即可产生抗原-抗体变态反应。对高敏状态下的患者, 这种过敏反应可能性更大。
青霉素缓发型变叉过敏性休克发生时, 它可通过多种类型的变态反应机制而致病。主要是由体内IgE介导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炎症[2]。因而它引起各系统的症状主要为: (1) 呼吸系统症状:胸闷、气促、伴频危感, 因喉头水肿引起呼吸困难。 (2) 循环衰竭症状:面色苍白、冷汗、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 (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组织缺氧所致, 表现为头晕、眼花、面及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 (4) 皮肤过敏反应为:瘙痒、寻麻疹及其他皮疹等。
3 护理体会
3.1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作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由于它优良抗感染功效及不良反应少以及价格低廉是我国基层医院, 临床最常首选的抗生素。因而在使用过程中, 人们对其观察较侧重于皮试时及首次给药后的30min内, 而在以后用药过程中则放松了警惕和观察。对缓发交叉过敏反应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 由于有关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非交叉过敏反应报道屡见, 且多表现在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V之间, 使部分医护人员在此类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过程中放松了警惕, 对其潜伏的交叉过敏反应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根据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青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7%~10%;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为0.004%~0.015%;病死率为0.0015%~0.002%[3]。可见青霉素类的不良反应非常少, 但一旦发生严重过敏, 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患者立即死亡。因此, 对患者在同一疾病的不同过程及不同种药物, 使用中应警惕缓发交叉过敏反应, 如果病情需要联合用药也应观察非交叉过敏反应, 绝不能顾此失彼, 从而放松对其不良反应的观察和警惕。在青霉素类的用药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用药过程中的一切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 特别是缓发型交叉过敏反应的观察, 当出现皮肤发痒、药疹、发热等一些先兆症状时, 应当机立断立即停药或改用其他抗生素。一般来说, 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症状出现越早则越严重, 预后越差, 症状出现越迟则越轻, 预后较好。当然, 预后的好坏关键是抢救是否及时、正确。对药物巳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 应发给药物禁忌卡, 说明致敏药物名称及反应类型, 以供再次就医时参考。
3.2 不良反应的预防
为肪止不良反应发生, 要严格选择青霉素类适应证, 防止滥用。使用青霉素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和用药史, 在使用过程中若更改批号应重做同种类青霉素皮试, 且现用现配制。用药应有计划性, 剂量不宜过大, 种类不宜过多, 时间不宜过久.对过敏体质的人, 能用其他药物代替的尽量不用青霉素类。
3.3 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和护理步骤[4]
青霉素迟发型交叉过敏性休克发生时, 病情危急程度丝毫不亚于速发型过敏性休克, 病情抢救及时和正确非常重要: (1) 应立即停药, 使患者平卧, 进行原地抢救。 (2) 即刻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 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 可每隔0.5h再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 直至脱离危险期。如发生心跳骤停, 立即行胸外心脏按摩或心内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 它具有收缩血管, 增加外周阻力, 兴奋心肌, 增加心输出量及松驰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迅速改善休克状态。 (3) 氧气吸入。呼吸受抑制时, 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或山梗菜碱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 应作气管插管或切开给氧。 (4)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保证抗休克药物的及早使用。根据医嘱立即给氢化可的松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50%的葡萄糖40mL静脉滴注, 此药有抗过敏、抗炎症、抗休克作用, 能迅速缓解症状, 并根据病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如多巴胺、阿拉明等。 (5) 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按医嘱应用。 (6)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做好皮肤护理, 注意保暖, 并做好病情记录。患者末脱离危险期, 不宜搬动。经过濒死痛苦考验, 患者及家属都有很大恐惧心理, 特别是患者经受着生理、心理的两种失调, 安全感较差。因此, 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沟通, 消除他们不良心理。与此同时, 护士应庄重、对患者体贴入微、在抢救治疗中机智灵活, 有条不紊, 准确无误的完成各项治疗任务和护理, 使患者及家属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 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药物排泻。嘱病员禁食鱼、虾等刺激性食物。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所需的最佳身心状态, 促进康复。
摘要:本文通过对1例胸膜炎患者临床资料作简要介绍, 对其使用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的效果和过敏反应作细致的观察, 简述了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在用药过程中, 发生迟发型交叉过敏性体克的原因及所采取抢救护理措施和护理体会。目的 在于保证临床护理用药的安全。
关键词: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迟发型交叉过敏性休克,抢救,护理
参考文献
[1]赵淑彩, 谢满生.抢救青霉素缓发型过敏性体克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1994, 10 (6) :43.
[2]陈澋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 1997.
[3]盛宝恒.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与防治[J].人民军医, 1980, 53 (4) :70.
氨苄青霉素 篇2
关键词 氨苄青霉素 不良反应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978.11; 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3-0030-02
Study on the measur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after fasting intravenous ampicillin
GAO Shufang, SHI Xianglian
(Department of Nursing, Pingliang Hospital of TCM, Pingliang 744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actively nursing interventions on the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ampicillin so as to reduce their incidence. Methods: The effects of those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cluding patient assessment before infusion, dietary guidance, observation after treatment 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 on 3 cases of the patients with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after fasting intravenous ampicillin were observed. Results: Drug treatment was completed in all 3 cases of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 can be avoided as long as adopting intensive care observation and appropriate nursing measures except for the patients allergic to the intravenous ampicillin.
KEY WORDS ampicillin; adverse reactions; nursing measures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抢救的重要措施之一[1],其特点是见效快,效果好。但由于护理操作及患者体质等原因,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给治疗带来不安全因素,甚至危及生命。氨苄青霉素为b-内酰胺类抗菌药,其过敏的主要抗原决定簇是青霉噻唑基,由于青霉素类抗菌药具有相同结构的抗原决定簇,因此青霉素类药物之间能发生强烈的交叉过敏反应[2-3]。笔者在临床中遇到3例空腹静脉滴注氨苄青霉素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全部转危为安,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
2008年1月-2014年3月我院门诊遇到的3例静脉滴注氨苄青霉素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其中男1例,女2例。3例氨苄青霉素皮试结果均为阴性,但空腹输液,无既往青霉素过敏史和家族青霉素过敏史。发生恶心、呕吐3例,同时伴有胸闷、面色苍白1例。
方法
紧急处理
立即停止给药,更换5%葡萄糖静脉滴注,保持静脉通路畅通。患者平卧头偏一侧,以防止呕吐引起呛咳,给予氧气吸入,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10 mg,异丙嗪25 mg肌肉注射。
密切观察和进行评估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追问患者及其家属药物过敏史。在确无异常情况下,继续观察30 min。
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教育,例如不要空腹输液,叮嘱家属为患者提供软烂的食品。进行心理疏导,避免紧张和焦虑情绪,通知医生更换其它药物。
结果
观察30 min后,患者恶心、呕吐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正常。给予口服药物治疗,次日随访患者未再出现先前的胃肠道症状。
讨论
本案3例患者青霉素皮试均阴性,输液过程中出现胃肠道反应,无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急性过敏反应症状,因此,可以排除药物引起的青霉素过敏反应。3例患者均为腹泻患者,因为食欲差,未很好进食,加上输液速度较快,药物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液分泌过多,胃肠肌肉痉挛等引起胃肠道反应。胃肠道的应激反应也导致肾上腺素大量释放,从而出现吸吸、心跳加快,引发胸闷、面色苍白等现象[4]。
因此,护士要全面了解患者信息,熟悉药理知识,做好用药告知。要向患者讲清所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提高用药的依从性[5]。 给药前应询问患者是否进食,了解身体状况、家族史、用药史等。空腹患者应督促其适当进食。
输液过程中要加强观察,如发生不良反应,应分析原因,及时处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采取保暖、吸氧等措施。同时要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为防止迟发过敏反应,给药后应留观30~60 min。
目前,护理工作已由单纯的打针、输液发展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除了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技能外,还应加强药学知识的学习[5],熟悉相关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制定应急预案和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加强护患沟通,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李小萍. 基础护理学[M]. 2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54.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新编药物学[M]. 1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43.
郑虎. 药物化学[M]. 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47.
刘清, 常芳. 空腹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原因及护理对策[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4): 627-628.
黄翠珍. 静脉给药的细节管理[J].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32): 156-157.
氨苄青霉素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2015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98例剖宫产产妇,根据剖宫产手术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非自愿及不能配合研究产妇。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注:*为t值
1.2方法参照组剖宫产手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头孢唑林(四川制药制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193)1g静脉滴注,2次/d,连续使用3d。观察组产妇术前静脉滴注舒巴坦(浙江亚峰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148)2g+氨苄青霉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127)1.5g,1次/12h,连续使用3d。
1.3护理方法两组产妇术后均给予细致护理,护理方案如下:(1)术后疼痛护理。术后12h内每隔0.5h对产妇腹部进行一次按摩,并记录产妇阴道出血量,检测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待产妇体征稳定后清洗干净下身血迹。针灸产妇足底下肠及结肠、肛门反射区,促进产妇胃肠蠕动。评估产妇疼痛情况,不同产妇给予不同的止痛方法,包括呼吸止痛法、自我暗示法、松弛止痛法、转移止痛法、音乐止痛法等,若产妇疼痛难忍,可采取药物止痛。(2)心理安慰。产妇由于疼痛存在一定紧张、焦虑情绪,这时应针对产妇不同需求及个性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优化产妇病房,摆放产妇喜欢的饰品,为其提供优良的环境,缓解内心压力。同时加强与产妇的沟通交流,向其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及处理措施,消除产妇恐慌心理,以便产妇配合治疗及护理。(3)饮食护理。术后24h产妇应进少量流质饮食,排气后饮食应以高纤维素及维生素为主,尽可能根据产妇喜好咨询营养医师搭配饮食,保证产妇饮食多样化、营养充足,以促进产妇更快康复,健康哺育宝宝。(4)健康教育。根据产妇个体特点,如学习能力、文化程度等,给予其个性化健康教育,包括剖宫产手术方式、作用、术后并发症、术后注意事项、术后用药等,提高其治疗依从性。(5)其他。术后将产妇平安送入病房,注意保暖,取平卧位,6h后将产妇体位改为半卧位,告知产妇腹部呼吸的好处,并指导其练习腹部呼吸;术后1d产妇只能流质饮食,待到排气后,可多食维生素及高纤维素饮食,以促进肠道蠕动,尽可能根据产妇喜好搭配饮食;适当活动四肢,术后2d可下床进行轻微活动。
1.4观察指标观察产妇术后感染情况及住院时间、护理满意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术后感染判定标准:术后1个月,切口周围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护理满意度由本院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评估内容包括产妇对护理人员仪容仪表、护理水平、态度及护理方法、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分为很满意、满意及不满意,>90分为很满意,60~90分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很满意率+满意率。
2结果
2.1两组产妇术后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为t值
2.2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产妇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3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4,P>0.05,见表3)。
3讨论
我国剖宫产率越来越高,相关数据显示,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0%~8.0%,而基础医院感染发生率更高,导致诸多不良后果,如产妇产后抑郁、焦虑、新生儿哺乳障碍等[6]。因而降低感染发生率为目前妇产科研究重点,同时保证术后产妇得到良好的护理干预也是预防感染发生、提升护理水平的关键。国外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剖宫产产妇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及术后的护理内容,研究发现,在剖宫产产妇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可促进产妇恢复、减少感染[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剖宫产产妇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效果好,产妇术后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张海敏等[9]研究剖宫产术后感染及抗生素应用时机,将269例产妇分为A(89例)、B(88例)、C(92例)3组,分别进行术前1.5h及30min、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结果显示剖宫产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明显减少感染,术前30min效果更佳,其研究结果提示剖宫产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马峻[10]研究180例剖宫产产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效果发现,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间<24h较为有效、合理、经济。王志梅等[11]予以观察组产妇细致护理干预后发现,剖宫产围术期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可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率。两组产妇术后给予细致护理,护理内容较为全面,且具有针对性,护理效果佳,产妇满意度均较高,提示两组产妇对于术后细致护理方法、效果均高度认可,且两组均未见抗生素不良反应出现,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剖宫产手术前预防性使用舒巴坦联合氨苄青霉素可明显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少,同时予以产妇术后细致护理,产妇恢复快,高度认可护理内容及效果,可广泛于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剖宫产产妇术前预防性应用舒巴坦联合氨苄青霉素及实施细致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2015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98例剖宫产产妇,根据剖宫产手术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参照组产妇术后常规应用头孢唑林,观察组产妇术前预防性使用舒巴坦联合氨苄青霉素,术后两组产妇均实施细致护理,比较两组产妇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产妇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手术前预防性使用舒巴坦联合氨苄青霉素可明显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少,同时予以产妇术后细致护理,产妇恢复快,高度认可护理内容及效果。
相关文章:
把握生成共享精彩01-12
分光光度法测定饮用水中铁的含量01-12
小学二年级英语作文01-12
氨苄西林胶囊说明书及作用01-12
某工程项目的市场调查01-12
氨苄西林钠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研究01-12
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哈药)说明书01-12
头孢氨苄01-12
聚光灯下大作战01-12
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