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第一篇:爱的教育书评范文
《爱的教育》书评
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我会经常读一些儿童教育类的书,希望您能够从中得到对孩子教育的启示。在我读过的书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于1886年,流传世界各国的儿童名著《爱的教育》。这本书绝不仅仅只是一本儿童读物,任何人读来都会有所收获,特别能够让人得到心灵的浸润。
它以日记特有的形式记录着一名意大利小学生安利柯小男孩一个学年里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故事充满了了阳光的味道,传递着爱和希望,就像一座美丽的、盛开着鲜花的花园,徜徉在其中。全文共一百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把“爱”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感情。文章有三个部分穿插而成的:第一部分是小主人公的生活纪实,记述了从开学第一天到学期末整整一个学年中的学习和生活;第二部分是老师讲的每月故事一共有九则,每一则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第三部分是恩里科的妈妈、爸爸、姐姐写给恩里科的书信。书中记录了一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卖炭人、父亲的老师、我的老师、铁匠的儿子、盲童等等,它以最朴实的形象、最朴实的语言、最真实的故事,讲述平凡人不平凡事的高尚情操,赞美儿童身上那种纯真的情感,透过一件件平凡细致的小事向我们展示了爱的真谛——纯真、善良、诚挚。
作者用爱塑造每个人,用爱完美地诠释了每一篇小故事深刻的内涵。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缺少不了爱,爱引导着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敢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读这本书,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高尚品质,学会关爱他人,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同情他人的一切不幸与苦难。爱,如影随形,每天都围绕在我们身边,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常常会被我们忽略,可是它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命之中。“爱的教育”启迪我们应该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老师、父母、同学、邻居……包括所有那些素不相识却渴望温暖的不幸者。让爱永驻每个人的心灵!
第二篇:书评:《爱的教育》
【书评】文/漳州--蜗牛 [《爱的教育》 作者:德亚米契斯 译者夏丐尊]
该书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是一名意大利小学生安利柯小男孩的日记,他凭借自己的能力,慢慢地笔记一年间在校内校外之见闻及所思所想,书中以学年开始时发生的意外开始写起,二年级生洛佩谛为了营救一年级小学生而受伤的感人故事,讲述一个又一个小朋友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感情,书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卖炭人、父亲的老师、我的老师、铁匠的儿子、盲童等等,以最朴实的形象,讲述真、善、美的平凡人不平凡事的高尚情操,赞美儿童身上那种纯真的情感,赞美成人身上闪耀着的崇高的品质和道德的光辉,也表现也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高尚品质,学会关爱他人,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同情他人的一切不幸与苦难。
冰心奶奶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们要把爱看成一种自然、美好、平常的字眼,只要有了爱,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三篇:《教育的智慧》书评
开启智慧的大门 培养创造型人才
——《教育的智慧》书评
武汉二十三中学 谢 琼
近日阅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感受颇深。该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践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使我们深受启发。
实施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个新概念,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就逐步深入人心。实施素质教育本来就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得我们的教育的确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从而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从大的方面来说,不仅包括基础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育模式、评价制度和招生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而且涉及国家的教育目标、教育体系、人才选拔、教师队伍以及社会观念、社会用人制度、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变革。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家近几年在推进素质教育上作出了重大努力,应该说还是取得了成效。从学校和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来说,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了解学生,使智育和智能有机结合,建构各种学科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色,这也是这本书的体现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素质是突破口,也是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这本书从开始就对教师的职业价值作了认真的阐述,从教师的师德与师魂、教师的课堂基本功两个方面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作了分析说明,并在最后一章号召广大教师“投入教育科学研究中去”。的确,从我们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素质教育都要求教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要有一定的素质教育理论素养。教师要学习素质教育理论,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以素质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抵制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与束缚,当然这里面还包括教育就具备崇高的师德与师魂,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二是知识结构多元化。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教师知识结构的广泛化、多元化有利于在对比与渗透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三是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素质。教师除了精通一门学科,还要有组织多种教育活动,协调学校、家长、社会教育的能力,团结协作,以调动各种力量和有利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教师要有科研能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一过程的直接参与者,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对实际问题作深入思考和研究,既能够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水平,又能总结经验,扩大交流,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行。五是教师要有自我提高的意识。教师不断地学习、创造,使自己了解最先进的知识,不断地用新信息新成就来补充教学内容,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科研最新成果紧密结合起来。六是教师一定要具备扎实的课堂基本功。课堂教学直接面对学生,给学生最直接的教育和影响,因此,扎实的课堂基本功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素质及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人才、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告诉我们,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中国历史上也强调做君子,古语曰:“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有才是圣人。”本书提出“教学是一个智育的过程”、“概括是思维的第一特性”,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前提下的敏捷性”、“合理而灵活的思维品质”,同时思维批判性强调“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式,提出“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应该是善于反思学习过程的学生”,明确指出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才能培养出“创造性智力与创造性人才”的观点,这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培养的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应当是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在科学建构各种学科能力,加强智能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色。培养学生的智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些能力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所必不可少的。过去在教育界曾盛行一种“仓库理论”,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满“仓库”,学习就是获取知识,“仓库”越满学问就越深。“仓库理论”十分重视记忆,因为记忆是积累知识的最佳方法。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靠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见多识广”的“仓库型”人才是难以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爆炸”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常常在短时间内出现猛增现象,新的专业领域不断扩大,新知识的巨流排山倒海般地涌
来,一个人不可能在学校中把所有将来要用的知识都装进大脑。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的源泉。”因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智能”型人才而不是“仓库”型人才势在必行。
本书还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了阐述,提出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学生,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造一个“敬、静、净、竞”的良好环境,同时提出了“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的“因材施教”的观点,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扫清了思想障碍。
教育是最需要科学的领域,育人的过程不科学,受教育者就只能收获许多痛苦。林教授的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开启了一扇窗户,相信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会从中受益。
第四篇:《教育在十字路口》书评
09级历史师范班 孙旭辰 1090200011
《教育在十字路口》书评
《教育在十字路口》,作者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主要记录了马里坦在耶鲁大学担任“特里讲座”主讲教授时的演讲集。作者在书中把儿童的世界定义为是一个想象力的世界——这种想象力能逐步发展成为理性。作者提出必须教给儿童的知识应是一种存在于故事情境内的知识,是对世界事物和价值之想象力的把握,认为青年学习和理解音乐,为的是理解音乐的意义,而不是要成为一个作曲家,青年必须学习和了解物理学,为的是理解物理学的意义,而不是成为-个物理学家。
《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主要是针对德国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教育以及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认为这两种走极端的教育形式都使得各自国家的教育处在了十字路口。马里坦指出“对于意志和人类行为的真正的正直,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是必需的,但是确实又是不够的”,“知识对德行很少帮助,或者甚至毫无帮助”,“对德行有很大帮助的是爱。
马里坦的爱的教育为迷茫彷徨中的欧洲教育带来了生机。这不禁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相信当今每一个教师大概都是怀着对理想教育的无比憧憬走上讲台的。但此时我却生出了疑问,是什么让现在的老师在工作中逐渐失去了童心,失去了感动,陷入了职业倦怠?
现在,教育界那么多的流行观念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苛责又让教育成为“戴着镣铐的舞蹈”,使教育日渐急功近利,偏离了正确的航向;甚至一部分家长由原来的“尊师、惟师”变成了对教师的不信任,甚至误解、曲解……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整合,教师只有通过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应对,对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关系的改变等等,让教师驾驭课堂时变得力不从心,教材变得难教了,孩子变得不听话了……
教育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创生和灵魂的感召。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最有梦想的人。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培养,心灵只有心灵才能灌溉。只有拥有梦想、执着追求的人才能培养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学生。教师,要穿越现实的迷途,拷问自己的灵魂:我为什么当教师? 正如马里坦说的那样,如果说教学是一种艺术,而教师是-个艺术家,那么,教师是否就像是一个雕塑家或是孔武有力的米开朗基罗,会狠敲打大理石,或专横地把已经设想出来的形式强加于被动的泥土上呢?这样的观点在昔日的教育中并不罕见。由于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相反,所以这是一种粗俗的、灾难性的观点。因为,就算受教育者并不是个天使,他也绝不会是没有生命的泥土。
冰心在《寄小读者》中说道:“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气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每位读者都会根据她的话演绎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因为每个生命个体的感悟不同。
根据冰心老人的这句话做个简单的推理:如果一个人生命道路的右边是爱、左边是同情,那么我想路中间就应该是感动。据我理解,谢老想给后来人提个醒:不要吝啬你的爱和同情,因为总有人需要她们。
第五篇: [《爱的教育》与《续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与《续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 (意)孟德格查 320千字 2008年1月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读过《爱的教育》与《续爱的教育》,这两本书是合在一起的,《爱的教育》与《续爱的教育》读后感。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有安利柯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前一段时间我自己独立地阅读了这本书。这一次阅读让我走进了安利柯的世界,更深刻体会了爱的教育。
这本书是由一篇一篇的日记组成。安利柯是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这些日记就是安利柯用自己的眼光观察、注视周围的世界,发现身边社会的温情。他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和爱关怀他们。
在安利柯与父母、同学、老师以及各种各样的人中,有伸张正义的卡隆,品学兼优的代洛西,爱学生就像爱自己孩子的先生。《少年侦探》教导人要爱国,《玩具火车》叙述可贵友谊,《爸爸的看护者》表现博爱,《少年受勋章》讲荣誉,《雪球》告诉我们要诚实,读后感《《爱的教育》与《续爱的教育》读后感》。书中的每月例话都是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在读故事时我们就受到了教育。这些例话使人感人肺腑,还有父母、姐姐劝诫启发的信,都让我感动,使我想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有志向、讲情义的好公民。
每当我读到每月例话《少年笔耕》时,我都会感动得流眼泪。十二岁的黑发白皮肤的叙利亚,这么小就懂得帮助爸爸做事情,而且在受到家人误解时,他没有申辩,而是默默忍受。误解也没有改变他对家人的爱。当叙利亚由于过于劳累而生病时,真的让我非常心疼他。
《六千英里寻母》也是一篇让我感动落泪的故事。玛尔可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工人家的小男孩,他非常勇敢,独自一人从意大利的热那亚到南美洲去寻找母亲。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南美洲,一次一次地以为找到了妈妈,结果一次次地扑空。最后终于找到妈妈,而且用医生的话说,是玛尔可自己就活了病重的母亲。玛尔可心中是怀着对妈妈多么强烈的爱啊,才能忍耐这么多的磨难和痛苦。每次当我想到玛尔可对妈妈的爱都会让我流眼泪。
《续爱的教育》是以安利柯的舅舅白契为主人公,所写的自然教育。安利柯由于身体生病了,来到了舅舅白契生活的乡村,在这里安利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他做体力劳动,锻炼身体,越来越健康了。《续爱的教育》不像《爱的教育》那样伤感,让我体会了更多的兴奋和自然界的快乐。这样的意志教育其实是对学校课堂教育的一种补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