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型钢板

关键词: 尺骨

解剖型钢板(精选十篇)

解剖型钢板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尺骨鹰嘴骨折患者60例 (男37例/女23例) , 年龄16~60岁,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观察组30例 (男18例/女12例) , 平均年龄 (39.7±6.3) 岁;对照组30例 (男19例/女11例) , 平均年龄 (39.2±6.9) 岁。两组尺骨鹰嘴骨折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对照组: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患者, 术后给予石膏外固定。 (2) 观察组: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患者, 术后一般不行外固定, 根据骨折端粉碎情况, 嘱其在术后48h行渐进性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1

1.3 疗效评价

记录两组尺骨鹰嘴骨折患者外固定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术后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并采用医院自制治疗效果满意度调查表让尺骨鹰嘴骨折患者对疗效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比较, 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外固定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ayo评分、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1。

3 讨论

尺骨鹰嘴为肱尺关节组成部分之一, 但是肘关节遭遇外伤时, 愈合的过程中也非常容易发生僵硬[2]。因此, 治疗目标要求尽量解剖复位和早期功能锻炼, 因而恰当的内固定选择, 是不同类型尺骨鹰嘴骨折治疗的关键[3]。张卢等[4]探讨解剖型钢板及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不同类型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解剖型钢板对尺骨鹰嘴不同类型骨折的固定稳定可靠, 患者可早期活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技术对简单移位骨折的固定可靠。

解剖型锁定钢板在骨折固定和复位维持环节都具有其他材料无法相比的优点[5,6]: (1) 解剖型锁定钢与尺骨近端解剖形状吻合, 无需塑形及过度剥离骨膜, 可减少尺骨鹰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利于骨折愈合, 降低骨不连的发生率。 (2) 解剖型锁定钢板的近端螺钉以不同角度对骨折块形成三维固定, 同时螺钉与钢板锁定, 亦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没有发生螺钉松动或退出, 减少尺骨鹰嘴骨折患者术后外固定导致的关节僵硬, 并降低愈合畸形的发生率。本研究中, 笔者在对照组采用重建钢板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患者, 观察组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结果观察组外固定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ayo评分、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提示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疗效可靠, 安全, 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栋梁, 杨炳潮, 邱剑.张力带和解剖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选择[J].中国医疗前沿 (上半月) :2009, 04 (13) :52-52.

[2]Ablove RH, Moy OJ, Howard C, et al.Ulnar coronoid process anato-my: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elbow instability[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6, 449 (5) :259-261.

[3]金林海, 万曲桥, 李锋, 等.解剖型锁定钢板与重建钢板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0) :40-42.

[4]张卢, 倪晓辉, 朱兴元, 等.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1, 32 (05) :338-339.

[5]叶晖, 林其仁, 吴文华, 等.解剖型钢板治疗粉碎性尺骨鹰嘴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0, 26 (01) :30-32.

解剖型钢板 篇2

[关键词] 解剖型钢板;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191-01

膝关节具有强大的运动功能和复杂的解剖结构,胫骨平台骨折固定难度大,易出现感染、关节强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笔者所在医院从2007年8月开始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近端粉碎性骨折36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9~48岁,平均(32±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5例,高处跌伤8例,其他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损伤8例,半月板损伤9例,内侧副韧带(MCL)损伤4例,外侧副韧带(LCL)损伤5例。按AO分型:C1型(双髁骨折)18例,C2型(伴有干骺端粉碎的平台骨折)10例,C3型(内外髁及干骺端均粉碎的平台骨折)8例。术前均给予常规牵引、消肿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并且行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明确损伤情况,手术时间为伤后5~9 d。

1.2 手术方法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切口,主要有膝正中Y形、膝前外侧和前内侧切口。首先切开并显露骨折部位,打开关节囊,探查关节,损伤的部分半月板可以切除,重建受损的侧副韧带,修复受伤的交叉韧带。术中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进一步了解骨折损伤及移位情况,明确伤情进行骨折复位,注意尽量减少剥离骨膜,将骨折碎块连同取下的自体髂骨一并植于骨缺损处,注意在缺损的关节面处放置髂骨的骨皮质面。以上步骤完成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借助C型臂X光机,确定关节面平整及骨折复位良好后,不需要钢板塑形,选用相应的内侧或外侧解剖钢板,贴附于对应位置,依次进行钻孔、攻丝、测深、拧入螺钉等操作。最后,在C型臂X光机下再次确定骨折复位良好及关节面平整情况。冲洗手术创面,钢板周围及膝关节腔分别放置引流管1根,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嘱患者抬高患肢,常规抗炎补液、止血镇痛等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情况术后24~36 h拔出引流管。视骨折稳定情况是否给予石膏固定:骨折不稳定有石膏固定者4~5周后拆除石膏,开始行功能锻炼,活动范围0°(伸)~60°(屈);骨折稳定者术后3~4 d即可开始功能锻炼,注意活动时应循序渐进,避免再损伤。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后开始逐步负重。随访时间为术后1、4、8、12周及半年、1年、2年,门诊复查摄X线片,根据检查结果酌情调整负重时间及活动量大小。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12个月~2.5年,平均(16±1)个月。术后切口均无感染,均为Ⅰ期愈合,全部患者获骨性愈合,无骨折愈合延迟或不愈合、骨折移位、骨髓炎、骨不连等并发症出现。膝关节功能按Rasmussen[1]评分标准,优25例(69.4%),良8例(22.2%),可3例(8.4%),总优良率为91.6%。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多由暴力损伤引起,高能量损伤常导致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关节面遭受破坏严重,干骺端骨质碎裂程度高,关节内结构也常同时受到损伤,治疗难度大[2]。由于胫骨上端为松质骨,加上膝关节本身的承重作用,胫骨平台骨折后易出现局部压缩,表现为骨质缺损,若按照传统手术方法单纯应用松质骨螺钉、骨栓固定,在稍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易再次发生撕裂或骨质塌陷,不能达到预期手术效果。所以,临床上常采用可靠的自体或异体植骨,通常优先选取整块带有三面骨皮质的自体髂骨,它不会因挤压而出现压缩,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可替代关节面的缺损处,有效避免骨折处因骨质填充不足而再次出现塌陷,另外还可防止骨不连的出现[3]。

解剖型胫骨平台钢板优点在于虽然薄但具有内固定所需的强度,可靠固定,尤其对干骺端及合并骨干骨折的复位与固定生理稳定性突出,关节面骨骼外形与之匹配度好,二者能很好贴附,骨折易于固定且不易变形[4],另外,手术时也不用折弯塑形,应用较方便且节约时间。本组总体优良率为91.6%,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术前准备,术中仔细操作,功能康复锻炼循予渐进,综上,本法疗效确切,具有固定牢靠、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早期活动、并发症少的优点。

[参考文献]

[1] Gosling T,Sehandelmaier P,Muller M,et al.Single laterallocked crew plating of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 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5,439:207.

[2] 杨健,崔道然,朱新辉.双解剖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骨折19例临床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5):427-428.

[3] 罗从风,陈云丰,等.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8,24(6):326-329.

[4]校佰平,王晓峰.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1):29.

解剖型钢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 例锁骨骨折患者中, 男37 例, 女19 例;年龄17~64 岁, 平均43 岁。均为锁骨新鲜骨折。车祸伤者为33 例, 摔伤为15 例, 其他原因所伤为8 例。单纯斜形骨折13 例, 粉碎性骨折43 例。根据Neer分型, Ⅰ型9 例, Ⅱ型47 例。内固定物均采用锁骨解剖型锁定钢板。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患侧适当垫高, 颈丛麻醉, 以断端为中心作出6~15 cm的弧形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项肌, 显露骨折端, 不剥离骨膜直视下复位, 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 碎骨块用螺钉固定或10号线捆绑固定, 逐层缝合。

典型病例:患者, 女, 38 岁, 主因骑车摔倒外伤致右肩部肿痛伴畸形2 h就诊。门诊摄X线片后, 诊断为右锁骨中段骨折, 收入院后行右锁骨骨折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术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端对位及对线良好, 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切口愈合良好, 1周拆线。术后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2。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屈曲, 三角巾悬吊4~6周, 不使用抗生素, 3周行耸肩运动, 6周后行前后摆动, 12周必须拍片复查决定是否能行上肢抬举等锻炼。

2 结 果

56 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 术后10 d拆线, 无锁骨下血管损伤及胸膜损伤。经过1年随访, 全组未发现骨不连、延迟愈合、切口感染、肩关节功能障碍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内固定物取出时间为8~12个月, 未发生钢板松动、脱落及断裂。

3 讨 论

3.1 锁骨骨折基本观点

锁骨骨折为中高暴力损伤, 多为粉碎性骨折。由于拍X线片时的体位限制, 多容易遗漏, 而在术中发现为粉碎性骨折。以往锁骨一般采用锁骨带或“8”字绷带等非手术方式治疗, 由于缺乏牢固的固定方式, 加上骨折多为粉碎, 骨折愈合时间长, 愈合后有大量骨痂生长而影响美观, 且有较高的不愈合率[2]。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快, 人们对美观的要求提高, 越来越多的锁骨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早期的克氏针固定由于固定不牢靠, 容易出现骨不连、克氏针移位等并发症[3]。常规的重建钢板是通过钢板与骨质的摩擦来固定骨块的, 由于锁骨形态不规则且管腔直径不大, 如何将钢板塑形, 达到与锁骨的良好服帖需要一定的手术技巧。为了追求解剖复位, 往往需要广泛剥离骨膜, 而影响骨折愈合[4,5]。

3.2 锁定钢板的优势

锁定钢板是一种新的内固定器械, 既具备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器械力学优势, 又具备生物学概念上外固定作用。锁定的螺丝钉与钢板可作为一个整体, 转移钉与接骨板之间的力矩, 纵向的应力可以通过钉颈直接传导到骨折的两端, 接骨板不需要与骨膜接触就能为骨折提供稳定的固定, 固定的应力分散在接骨板上, 避免应力集中而使接骨板疲劳折断。锁定钢板作为一种外固定支架内固定化, 可以不需要对钢板精确塑形, 具有操作简单、易学的优点。同时它不需要与骨质紧密接触, 不需要广泛剥离骨膜, 能有效保护骨折区软组织及血液供应, 有利骨折端愈合。同普通重建钢板相比, 具有较强的抗扭转力, 固定强度高[6,7], 降低由于固定不牢导致的骨折不愈合、钢板松动及断裂。

综上所述, 利用解剖锁定钢板治疗锁骨骨折是一种比较好的固定方法, 但必须针对各种骨折的特点进行固定, 否则可能会造成骨折愈合困难。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68-776.

[2]Kulshrestha V, Roy T, Audige L.Operative versus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le fracture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 Or-thop Trauma, 2011, 25 (1) :31-38.

[3]谷贵山, 张进, 王铁军, 等.锁骨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Meta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9, 15 (3) :161-165.

[4]何彦国, 张伟.锁骨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 (8) :606-608.

[5]鲁成, 王恒, 李斌, 等.重建钢板辅助克氏针治疗不稳定性锁骨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2, 18 (4) :347-349.

[6]Demirhan M, Bilsel K, Atalar AC, et al.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fixation techniques in midshaft clavicular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 2011, 25 (5) :272-278.

解剖型钢板 篇4

【关键词】外固定架;解剖钢板;Ⅲ型Pilon骨折;Pilon骨折

Pilon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常见于胫骨远端骨折,主要位于干骺端且邻近关节面,临床上一般为粉碎性骨折,患者一般都伴有软组织严重损伤,经过治疗后大多存在关节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碍,仍然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对于该类骨折的治疗临床上首选方案为解剖钢板内固定。笔者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外固定架结合解剖钢板对63例Pilon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比较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63例患者,依据Ruedi-Allgower分型标准均为III型,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主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6例,高空坠落21例,重物压砸致伤6例;患者中开放性骨折19例,闭合性骨折44例,均伴有腓骨骨折。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致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存在差异,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1]

1.2.1对照组组手术方法在6-8h内对软组织条件良好的闭合性骨折患者进行清创,在进行手术前对踝关节的正侧位以及斜位进行X线检查,部分患者进行CT检查。对患者软组织损伤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结合肿胀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手术时机。对于干骺端骨缺损开放性复位患者进行植骨辅助治疗。手术中采用重建钢板或者1/3管型钢板对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固定,确保患者腓骨的长度能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胫骨骨折在前内侧进行切口,对患肢进行适度的牵引,让骨折能达到有效复位的效果,将胫骨远端内侧解剖钢板放置于内侧面,并随时对其位置进行合理的调节,使其达到最佳的位置,最后使用螺丝钉进行有效的固定。患者在术后要尽量的进行踝关节的功能的锻炼,患者在手术后6周视骨折恢复的情况进行部分负重,术后12周进行X线复查,待骨折完全愈合后,进行完全负重恢复性训练,随访6个月。

1.2.2观察组手术方法手术前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骨折处进行清创处理,扩大伤口面,以骨折处为中心在胫骨远端做纵切口约5cm,根据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可适当的延长。最大程度显露骨折端,将骨折大致复位,将两个适宜大小的之斯氏针交叉穿入胫骨远折端,同时要避免对血管和神经的损伤,使用钢针对分离的骨折块进行复位固定,朝下的钢针一定要避免进入关节。安装纵杆和半环,将两枚半针置入胫骨近折端前内侧的适当位置,进行对抗牵引,确保骨折复位紧固钢针固定夹并维持对位。安装弧形弓,选择适当的位置再置入半针1-2枚,骨折则能固定牢固。如果患者骨折有较大块的碎骨或者长斜型,可先采用拉力螺钉进行固定,再进行复位外固定,腓骨下或者外踝一处或者多处骨折患者则采用1枚克氏钉进行固定或者重建钢板或者1/3管形钢板进行固定。在手术中患者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根据胫骨缺损或者粉碎具体程度来决定。患者在术后2-3天在病床上进行膝踝和足趾功能恢复性锻炼,2周后可扶双拐下床进行适宜的活动,4周后根据患者恢复的实际情况进行部分负重,12周后进行X线检查,依据愈合程度逐渐向完全负重过渡,随访6个月。

1.3临床疗效评价[2]患者在术后2周/次进行X线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是否存在切口感染和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患者在术后24h内根据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标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评分0-10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疼痛三种。参考Kofoed评分标准对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活动度进行判定分为优(85-100分);良(75-84分);及格(70-74分);差(<70分)四個等级。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6个月的随访,实验组术后2例患者出现伤口浅表层感染,3例浅层坏死,为出现骨外露,经过换药后均痊愈。骨折愈合时间为12-24周,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对照组患者3例患者出现浅层感染,2例患者出现皮肤坏死,软组织外露,为发现患者出啊先内固定物发生弯曲或者断裂,愈合时间一般为3-8月,平均愈合时间为6月。实验组患者愈合更快,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3.1Pilon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踝关节面的重建以及软组织修复和血供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胫骨远端的软组织比较软薄,骨折损伤后血液循环会受到明显的阻碍,呈现明显的肿胀,进一步加重了血液运输的障碍。开放性骨折后骨和软组织的损伤比较大,再加上创口的不同程度污染,使得并发症发生率相应的升高,增加了临床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难度。目前国外主要采用腓骨固定、外固定架维持其长度,有效的减轻了踝关节内压,关节面进行解剖复位简单有效的固定,可以避免诸多的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能早期的进行踝关节的功能恢复性锻炼。单纯的外固定架虽然具有手术操作检点、创伤小、韧带整复作用等优点,但是存在关节复位不良、固定不牢固、功能恢复效果不佳等缺点,采用外固定架结合解剖钢板治疗能有效克服以上的缺点,避免术后畸形,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3]。

3.2治疗Pilon骨折中对腓骨骨折的固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恢复肢体的正常长度,维持肢体对线并且有助于复位胫骨关节面。在手术中对于关节面的重建也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对胫骨关节面复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首先是复位外侧关节面,尤其是合并腓骨骨折的患者,因为随着腓骨长度的恢复,胫腓韧带常会牵拉外侧关节面的骨折块使其发生移位,位置比较深,导致复位困难;其次,胫骨干骺端在骨折后常常发生压缩或者粉碎,失去了明显的复位标志,一般利用距骨顶为参照;最后几十远端关节面整体压缩,在手术中不能正确的估计关节面的复位情况,对于这类骨折一般采取适当的“过度”复位,同时进行X线检查证实复位情况[4]。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III型Pilon骨折时采用外固定架联合解剖钢板治疗,能够对患者的固定更牢固,有助于早期骨愈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白志刚,王一农,牛东生,等.组合式外固定架结合解剖钢板治疗Ⅲ型Pilon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10):875-876.

[2]洒海涛,李瑞云.有限内固定结合超踝可动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63-65.

[3]刘家勇.Pilon骨折治疗方法的比较和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23):5038-5039.

[4]陈爽,胡大鹏,刘沂,等.手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研究[J].辽宁医学杂志,2008,22(2):76-77.

解剖型钢板 篇5

关键词:解剖型,胫骨

笔者自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共用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8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术组患者28例, 男19例, 女9例。年龄21~71岁, 平均40.5岁, 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5例, 交通事故伤14例, 跌伤6例, 重物砸伤3例, 按照Schatzker分型:II型10例, Ⅲ型6例, Ⅳ5例, Ⅴ5例, Ⅵ2例。其中合关半月板损伤2例, 合关交叉韧带损伤3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进行, 根据Schatzker分型, 对Schatzker II型, III型及Ⅳ型骨折采用膝关节外侧切口或内侧单切口, 对Ⅴ型或Ⅵ型骨折采用前外侧及后内侧双切口。单切口患者暴露骨折端及关节面后需常规检查半月板或交叉韧带, 对劈隙骨折复位后可先予螺丝钉固定, 再予钢板固定。塌陷的关节面予以撬拔复位, 恢复关节面的高度及平整后取自体髂骨植骨, 外侧再置入解剖型钢板, 上螺丝钉固定。对于双切口患者一般先予作内后侧切口, 在鹅足下暴露出骨折端。据受伤机制, 内侧骨折块损伤往往较外侧为轻, 故术中可根据内侧骨块皮质予以复位。解剖复位, 恢复内侧柱力线后置入一1/3管形或重建钢板, 上螺钉固定。内侧固定后再予作前外侧切口, 复位植骨固定同前。术中见2例患者合并有半月板损伤, 予3-0可吸收线予修补。术中见3例患者合并有前交叉韧带撕脱性骨折, 予钢丝捆扎固定, 固定完毕后予关节冲洗, 置胶管负压引流。术后常规抗感染, 脱水消肿治疗, 术后第1天行静力性肌锻炼, 3~5d后行膝关节被动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防时间为8~24个月, 平均14个月。根据Merchant等[1]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17例, 良8例, 可2例, 差1例, 优良率为89.3%。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 无骨不连, 畸形愈合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病例。有2例患者浅表皮肤坏死, 换药后愈合。其中1例评分差, 该患者属SchatzkerⅣ型骨折, 关节面损伤严重, 虽术中复位良好, 但患者残留有关节疼痛, 活动受限创伤性关节炎症状。

3 讨论

胫骨平台的关节软着下皮质较股骨髁薄弱, 故当胫骨平台遭受高能量损伤时易致关节面塌陷、移位、致使关节面不平整, 且常伴有半月板及韧带损伤, 严重者致关节脱位及腘血管神经损伤。有些关节面有塌陷患者虽早期功能无明显影响或影响不大, 但晚期多有创伤性关节炎症的发生, 故大多保守治疗疗效欠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2mm, 关节面裂隙>5mm, 倾斜>10°具有手术特征[2]。手术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 维持下肢正常的力线关系及骨折端的稳定性, 从而使患肢能移早期功能锻炼, 尽早恢复关节功能及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胫骨上端的解剖钢板由于特殊力学设计, 它与胫骨平台解剖结构相吻合, 无需预弯, 近端的松质骨螺钉使骨折分离得到恢复并使软骨面骨折块得到有力支撑, 防止塌陷, 而且解剖型钢板能使纵向力线得到保证, 能对抗由骨折端造成的剪力或应力致轴向畸形的可能, 故对于单髁骨折经解剖钢板固定后, 均能获得坚强有效的稳定性。对于SchatzkerⅣ型、Ⅴ型Ⅵ型骨折患者, 因胫骨平台内后侧骨折块极不稳定, 当膝伸屈时骨折块在压力及旋转作用下易移位及塌陷, 如单纯用外侧钢板固定时易出现二方面问题, (1) 复位困难, 因内髁骨折块未复位, 外侧髁复位时无参照, 易使关节面不平整; (2) 固定不牢固, 因单纯用外侧解剖板仅能提供胫骨平台外侧的稳定属偏心固定, 对内侧骨折块的支撑力量不足, 易移位。故对于shatzkerⅤ型, Ⅵ型骨折患者我们给予内侧骨折块复位后用重建钢板支撑固定, 外侧再予解剖钢板固定, 术中都能达到满意复位及牢固固定, 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生物学研究表明, 胫骨外侧钢板联合内侧钢板固定后胫骨平台所承受的最大载负是单纯内侧钢板固定的4倍[3]。

手术前注意事项: (1) 手术时间一般为伤后5~7d。对于患肢肿胀明显骨折端重叠移位明显者可予跟骨牵引, 待肿胀消退, 皮肤起皱折后手术, 如有皮肤性损伤或有张力性水泡的患者需待创面结痂无液后再手术, 以防止切口感染的发生。 (2) 对于需行双切口的患者, 前外侧及后内侧切口之间距离需大于7cm, 以防止胫前区皮肤坏死。 (3) 关节面复位的情况直接影响术后的功能恢复, 术中撬板复位植骨后需在直视及电透下观察关节面的复位情况, 置入钢板, 拧入螺钉后需再次检查关节面的平整性, 因近端松质骨螺钉植入后可能致软骨下骨块移位而致关节面不平整。 (4) 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撬拔复位后软骨下常留有骨缺损区, 需自休髂骨或异体骨支撑, 促进骨折愈合, 以防止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及再次塌陷的可能。 (5) 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患肢术后由于肿胀出血, 极易致关节粘连, 影响功能恢复。我们主张术后第1天即行肌肉等长收缩锻炼, 3~5d行膝关节被动功能锻炼, 积极早期的功能锻炼不仅能防止DVT的形成及减轻肌肉粘连与萎缩, 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而且能增强软骨的营养与代谢, 加速关节软骨及周围软组织的愈合, 对于合并有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患者, 适当推迟锻炼时间及减轻活动强度。

总之, 我们认为解剖型钢板是治疗胫骨平台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应根据骨折的具体分型而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只要术中能达到关节面的平整复位, 骨折端的有效固定并结合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 都能使患者膝关节功能达到满意的恢复。

参考文献

[1]Merchant TC, Dietz FR.Long-term follow-up after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and fibular shaft[J].J Bone Jonit Surg (Am) , 1989, 71:599.

[2]白建忠, 郁凯乐, 俞思勤, 等, 胫骨骨折的分级与治疗方法选择[J].临床骨科杂志, 2003, 6 (4) :322~323.

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8例, 男13例, 女5例, 年龄19岁~42岁, 平均年龄32.6岁。左侧9例, 右侧9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 坠落伤3例, 砸伤2例, 摔伤2例, 击打伤1例。其中闭合性骨折15例, 开放性骨折3例;16例伴有腓骨骨折, 2例伴有踝关节半脱位, 骨折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3例。骨折类型按AO分类法分类:18例均为Ⅲ型粉碎性骨折, 其中ⅢA型5例, ⅢB型8例, ⅢC型5例。开放性损伤均急诊手术, 时间为6 h~15 d, 平均6.5 d.

1.2 手术方法

对闭合性骨折先行跟骨牵引或石膏托外固定, 行消肿治疗及各项术前准备;开放性骨折行急诊清创缝合术、跟骨牵引, 根据伤口情况决定再次手术时间。取胫前外侧弧形切口, 暴露胫骨远端骨折上下端, 对其间游离的较大的骨折碎片尽量不做完整的骨膜剥离, 先将其按解剖位置逐一归位, 骨折复位后如较大骨折碎片不稳定时则采用克氏针或螺丝钉暂时固定。保持牵引位的条件下将7~11孔解剖型钢板置于胫骨的前外侧, 钢板是按照胫骨远端骨干的解剖走行设计的, 故只要术中将主要骨折断端复位良好, 钢板均有极好的骨干贴服性, 一般不需术中再进行折弯。对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合并胫距关节脱位的骨折, 先使胫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复位与固定, 再牵引使踝关节复位后再行胫骨远端骨折的钢板固定。钢板固定完毕后如胫骨髓腔内腔较大则取自体髂骨植骨充填, 本组18例中有10例采用了髂骨植骨充填, 该方法极有利于骨折断端的紧密接触及早期愈合。本组腓骨骨折则一般不行特殊处理, 以免增加手术的复杂性, 经临床随诊并未发现对踝关节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术后石膏托固定。

2 结果

18例中17例获5个月~3年的随访, 均骨性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4.6个月。延迟愈合2例, 无不愈合, 钢板螺钉无松动、断裂及骨折再移位。2例伤口愈合欠佳, 但创面浅表未波及深部结构及内固定物, 经换药等处理后痊愈。按照Johner-Wruhs的评价标准: (1) 优8例, 良4例, 可2例, 差1例, 为术后踝足肿痛, 踝关节活动受限。3例因故手术时间推迟至伤后2周以后进行, 其中2例功能未达到优级标准。

3 讨论

胫骨远端属较坚强的胫骨骨干的延续部, 该处骨皮质相对较薄, 髓腔变宽其间充填有丰富的松质骨, 同时四周包绕的均为肌腱而非较为饱满的肌肉组织。因该部位的粉碎性骨折多系能量较大暴力所致, 且周围缺乏软组织的有效缓冲, 在造成骨折的同时局部软组织损伤较严重, 伤后早期易发生局部软组织的肿胀;同时暴力造成松质骨的压缩, 胫骨远端的骨质丢失较为常见, 给外科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采用传统的跟骨牵引及石膏托外固定时多个骨折块的对位不易控制, 且骨折的维持时间及愈合时间均较长, 临床上因成功率较低已经淘汰。外固定架较适用于开放性胫骨粉碎性骨折合并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例, 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表明对该类骨折采用外固定架的方法, 在降低感染率及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均优于髓内固定系统, 但对于粉碎性骨折时如何使多个骨折块归拢复位及骨折端形成紧密接触, 仍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钢板内固定系统的优点在于可对粉碎性骨折进行逐一解剖复位, 并可有效地维持骨干的长度, 但普通钢板及加压钢板因对主要的骨折块不能提供有效的固定, 同时广泛的骨膜剥离破坏软组织及骨质血供, 局部皮肤软组织覆盖困难, 易造成伤口不愈合及钢板外露, 临床上应用一直较为受限。

解剖型钢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8例,其中有22例男患者,46例女患者,所有的患者的年龄35~79岁,平均60岁,其中55周岁以上的有56例,55岁以下12例,中老年群体占到总数的82%左右。这些患者的致伤原因有41例是摔倒,10例是高处坠落,17例是车祸损伤。这些患者按照治疗的金标准来判断,股骨转子间骨折按Tronzo-Evans分类,Ⅰ型8例,Ⅱ25例,Ⅲ型29例,Ⅴ型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1.2 治疗方法

术前给本组68例患者做常规骨牵引制动,并作术前的相关检查,对于内科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请内科医师会诊,给予相关治疗;确认无手术禁忌证后,于伤后2~10d(平均5.2d)手术。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进行麻醉。患者取仰卧位置,仰卧于骨科牵引手术床上固定,患侧臂部垫一薄枕。取髋关节外侧入路,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纵向切开阔筋膜张肌、髂胫束、股外侧肌,显露大粗隆外侧及部分前方和股骨上段外侧,暴露骨折部,了解骨折移位情况,设计复位固定的程序。作纵向牵引恢复颈干角关系的同时注意旋转方向和骨折块间复位的关系,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争取达到解剖复位后置入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中要尽量减少软组织剥离。为了减少对内侧骨皮质血运的破坏,不从内侧和后侧剥离骨膜,小粗隆用骨钩提拉行间接复位后用拉力螺钉固定。如果小粗隆较粉碎、内侧骨皮质无法恢复者,则常规行同侧髂骨取骨内侧植骨。锁定螺钉应尽量争取一次成功,反复进出调整方向和角度易造成螺钉松动。最后冲洗伤口,放置负压引流,逐层缝合后敷料包扎。手术时间为50~100min,平均60min,出血量100~300mL。

1.3 术后处理

术后不做外固定,患肢稍抬高,应用抗凝药物5~7d,常规给予负压引流,24~72h后拔除引流管。鼓励患者经常坐起,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d后行CPM锻炼,2周后行髋、膝关节自主功能锻炼,允许做平面的外展活动,但是禁止内收活动。根据随访X线片结果决定何时负重。

2 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在随访9~24个月,平均11个月,68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根据黄公怡等临床疗效标准,骨折愈合良好,无髋内翻或外旋畸形,行走无痛,下蹲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功能恢复到骨折前状态,患者及家属尚感满意,此时临床疗效为优;骨折愈合良好,有轻度髋内翻,患肢短缩2cm,行走无痛,需或无需用手杖支持,功能恢复接近正常,患者与家属尚感满意,此时临床疗效为良;骨折愈合差,有重度髋内翻或外旋畸形,髋关节疼痛,功能明显受限,不能负重或行走,此时临床疗效为差。经随访本组优54例,良11例,差3例,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6%,表明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甚好,受满意度高,患者无畸形愈合和肢体短缩。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中老年人较多,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牵引治疗,因长期卧床会引起肺部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目前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多主张早期手术、功能锻炼及负重。再者,骨科内固定材料有了很大的更新改进,使内固定器械有了更多选择。解剖型锁定钢板的应用原理与DHS基本相同,都具有静力加压和动力加压的作用,可以保持股骨良好的颈干角,允许患者早期部分或完全负重。股骨转之间骨折治疗的关键是降低病死率和减少髋内翻的发生率[3]。

目前,积极手术,坚强的内固定,早期活动,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原则。近年来锁定接骨板治疗因其更加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理想内固定材料,它根据股骨近端特点,充分考虑了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特点,特别适合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锁定接骨板钉板成一体,骨折端的稳定依靠钉板之间的成角稳定,而不是钢板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力,锁定接骨板和螺钉形成内固定支架具有很强的几何整体稳定性,可以提供高强度稳定的内固定,避免初期及继发复位的丢失,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复杂骨折患者固定牢固。接骨板不紧压骨膜,在骨膜外固定,锁定接骨板和骨皮质无需紧密接触,降低了骨膜损伤,减少对骨皮质血运的影响,不用扩髓,具有骨折愈合快等特点。有的学者认为锁定接骨板的近端螺钉会损伤股骨颈和股骨头的血液循环,Berkenbaum和El Banna认为,为了放置解剖型锁定钢板而钻孔同样存在损伤股骨头血供风险。但腾涛认为DHS对股骨头间骨小梁损伤大,原因是DHS近端臂及距顶端50mm处体积大[4]。而锁定接骨板近端虽然有3枚螺钉,但螺钉相对较小,对股骨头血供的损伤也相对较小。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中,要特别注意重视对内侧支持结构的重建,粗隆部骨折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后内侧皮质是否完整,不能单纯依靠坚固的内固定物,而应重视骨折块的解剖复位以增加稳定性。对于伴有小粗隆骨折及内侧粉碎折块,应予以复位,并以拉力螺钉固定,如无法复位需行后内侧植骨,以恢复内侧支撑,减少外侧张力,是防止髋内翻的关键,并能防止后期螺钉松动及钢板断裂,降低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解剖型锁定钢板各钉孔既可植入锁钉,又保留了普通加压孔,保留了普通钢板的加压作用,术中可根据情况灵活选用,手术操作简单。传统的非锁定钢板,由于板和螺钉是相对独立的,是依靠钢板与骨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达到稳定效果,有容易因螺丝松动或切割股骨头导致造成髋内翻畸形等缺点,已证明不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5]。本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解剖型锁定钢板钉板结构连接方便,螺钉固定角度灵活,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复杂的骨折复位固定变得容易且较为牢靠,使手术较简单,损伤小,出血量小,手术时间大大缩短。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患者的骨折愈合率、髋内翻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总优良率均令人满意。因此,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之间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不仅中青人适用效果好,就连骨质疏松多发的老年人也能大受其益。

摘要:目的 研究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2007年5月至2009年10月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随访调研。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9~24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 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的优点。

关键词:转子间骨折,内固定,解剖钢板

参考文献

[1]谢瑞卿,张绍安,徐向峰.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7):484-485.

[2]张朝,滕云升,郭永明.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不稳定粗隆间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10):699-700.

[3]高书图,陈洪干,李红军.力臂反弹撬拉固定架治疗股骨反转子间骨折与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6,12(9):12-14.

[4]郑得志,于建华,杨有庚.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2):129-132.

解剖型钢板 篇8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因创伤大后遗症多, 一直是骨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对象。胫骨平台骨折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 因此准确的复位, 对于预后十分重要。而手术治疗术中恢复关节面的完整连续性后, 需要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而解剖支持型钢板与胫骨平台的生理解剖特点相符[1], 术中不需再塑形即可紧贴骨面放置钢板, 操作简便, 为医师手术带来方便并节约了手术时间, 且固定牢固, 有效的避免了骨折块二次移位和关节面的再次塌陷, 术后可以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证明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在2008-2010年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92例, 男63例, 女29例, 年龄23~68岁, 中位年龄38岁。其中车祸伤31例, 不慎摔伤61例, 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11例, 均为车祸伤引起。根据schatzker (1993) 分型, 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6型。1型:胫骨平台外侧骨折, 关节面无塌陷16例;2型:胫骨平台骨折, 外侧关节面塌陷11例;3型:单纯的胫骨平台外侧关节面塌陷6例;4型:胫骨平台内侧骨折9例;5型:胫骨平台双侧骨折, 并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塌陷37例;6型:胫骨平台双侧骨折合并胫骨干骨折13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 硬外麻醉, 患肢驱血, 上止血带, 大部分胫骨平台骨折累及外髁, 膝关节前外侧切口应用较多, 切口起自髌骨外侧上5cm左右, 骨直肌腱外侧缘斜向后下方, 过关节间隙向下, 绕髌骨外侧缘呈弧形至其下缘, 止于胫骨结节外侧, 可根据骨折纵向劈裂长度决定切口长度, 此入路经髌骨外侧支持带和膝关节囊外侧进入关节, 该区无重要血管神经, 比较安全。依次切口皮肤皮下组织, 沿切口方向切口深筋膜, 继续深入切口关节囊, 然后将髌骨和其上下的韧带肌腱一起向内侧牵开, 即可清楚的显露膝关节外侧。在直视下将骨折块复位, 对于有关节面塌陷可在直视下使用克氏针将骨折块撬起, 下方的空虚部位可植骨。骨折复位满意后, 用2~3枚克氏针穿插将骨折处临时固定, 以C型臂X线检查胫骨平台正侧位看复位是否满意。骨折复位满意后行最终的固定, 术者根据骨折的程度选择T型或L型钢板, 根据骨折线的长度决定钢板的长度, 钢板固定的过程中, 拔出用于临时固定的克氏针, 由于胫骨平台骨折易合并韧带和半月板的损伤。本组有2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 可在直视下将破碎的半月板取出, 对于膝关节韧带损伤伴有撕脱的骨折块, 应行一期手术修补, 可用直径较细的钻孔或骨隧道穿插钢丝固定于胫骨平台。完成手术后, 冲洗伤口, 放置引流, 逐层缝合, 闭合伤口, 如在缝合的过程中, 张力较大, 不可强行缝合, 应做减张切口缝合, 或敞开手术切口3~5d, 无菌辅料包扎, 延期闭合切口。

2结果

本组92例, 其中开放性骨折11例, 术后伤口感染3例, 对症处理后伤口愈合。术后对患者随访2~3年, 全部患者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 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创伤性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恢复一个对位对线良好、稳定的、无痛的膝关节。而骨折后准确复位和稳定的固定有利于关节软骨的再生, 只有稳定固定后, 膝关节才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才可以增加关节软骨营养并减少关节周围纤维化。胫骨平台骨折后固定超过1个月, 可导致一定程度关节僵硬, 一定要使膝关节早期开始功能锻炼[2]。对于关节面骨折, 关节面塌陷单纯采用牵引或手法整复很难使骨折块向上撬起而复位, 塌陷的关节面因缺损不会有软骨填充, 将成为一个永久性缺损, 导致关节不稳定。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手术治疗有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的绝对适应证:开放性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肌筋膜室综合征, 或合并神经血管创伤。

术后处理:术后抬高患肢, 闭合骨折术后24h内使用头孢类抗生素, 开放性骨折应再加用一类抗生素, 术后1~2d拔出引流。对于固定牢固的胫骨平台骨折, 应早期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 建议使用CPM, 初期功能锻炼时膝关节屈曲幅度不可过大, 循序渐进, 4周以后可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增加活动度数, 早期活动可减轻肢体肿胀, 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在功能锻炼期间, 应避免患肢负重, 经2~3个月功能锻炼, 多可恢复膝关节正常屈曲功能。本组7例患者, 因骨折粉碎程度较重, 术后行长腿石膏外固定1个月, 后去除石膏, 无负重下功能锻炼2~3个月, 膝关节功能恢复尚可。

参考文献

[1]朱汉章.小针刀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

解剖型钢板 篇9

【关键词】厚长骨折;解剖型锁定钢板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09-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natomical 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lates for elderly thick type betwee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valon fractures. Method: proximal femoral treat the old type locking plate anatomy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are 40 cases,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follow-up observations. Results: 36 cases over a period of 10 ~ 16 months follow-up, fractures heal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all, functional score: optimal 29 cases "good" in 5 cases, 94.4% dykes da. Conclusion: between elderly thick long merge osteoporosis fracture often, it is mostly a commimuted fracture, application of proximal femoral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for such diseases, is characterized by simple operation, a little injury, fixed firm, and can reduce the advantag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has the good valu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

【key words】 thick long between fracture; Anatomical type locking plate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以下,小转子下缘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损伤[1]。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其发病数量逐渐增加。同时,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和各种慢性病,且高龄患者体质差,现多主张行手术内固定治疗[2]。传统内固定方法存在术中复位困难,术后难以维持固定等缺点。自2009 年1 月至2011年1月,本科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40 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年龄70~98 岁,平均78. 3 岁。受伤原因:摔伤32 例,交通事故伤8 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按Evans分类:1 类Ⅰ型5 例, Ⅱ型8 例, ⅢA型15 例, ⅢB 型6 例, Ⅳ型4 例;2 类2 例。伴有其他部位的多发骨折8例, 合并糖尿病11 例,高血压病10 例,脑梗塞后遗症4例,肺气肿3 例,均行内科积极治疗且综合评估病情稳定后,尽早(1 周内) 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手术床上。先行牵引复位, C 形臂X线机透视复位满意后, 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 充分显露股骨大粗隆部、股骨颈基底及股骨干上段骨折部位, 探查骨折情况进行复位。若小粗隆骨碎块分离较远的采用拉力螺钉或钢丝先予固定; 若合并股骨粗隆下骨折粉碎严重的则给予钢丝临时捆扎。骨折复位后选用长度合适的锁定钢板贴附与股骨大粗隆和股骨干外侧, 使用克氏针给予临时固定避免钢板的移位。在螺钉导向套筒的指引下, 先在近端钻入3枚导针, 植入3枚自攻锁定螺钉, 成“品”字形三维汇聚结构, 实行近端锁定, 有效防止骨折旋转移位。依次钻入远端螺钉锁定, 去除临时固定的钢丝, 再次用C型臂X 线机透视复位满意钢板及螺钉位置长度确定无误, 止血冲洗关闭切口, 常规放置引流管。

1. 3 术后处理

预防感染、应激性溃疡及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合并其它疾病的继续对应治疗。术后48h内 拔引流管。麻醉失效后即可進行股四头肌静力舒缩功能锻炼,术后第2 天开始床上CPM被动活动,锻炼强度逐渐加强,根据骨折的程度及结合DR 片决定患者扶拐下床行走的时间,一般在伤后6~8 周扶拐下床行走。

2 结果

本组随访8~ 12 个月,平均9 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 10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褥疮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患髋功能按Harris 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30 例,良4 例,可2 例,差0例,优良率为94.4%。

2. 1典型病例

患者陈某某,男,76 岁,农民。因摔伤致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1天 ,于2010 年8 月6 日入院。入院查体:右髋及大腿上段肿胀明显,触压痛,可扪及骨擦感,左下肢外旋、短缩畸形。经摄片诊断为右股骨粗隆间、粗隆下粉碎性骨折。入院后予以患肢制动,右下肢皮肤牵引,完善相关检查,于2010 年8月10 日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伤口Ⅰ期愈合出院。该患者伤口拆线后即扶双拐患肢不负重行走,髋关节伸屈功能良好(图1 、2) 。

3讨论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和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增加,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高能量损伤增多所导致的骨折类型更为复杂, 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非常多见, 由此带来的诸多并发症也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传统牵引等非手术治疗,难以使骨折达到满意的复位,畸形愈合率高, 且老年人长时间卧床,易发生肺炎、褥疮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尤其是合并心、脑疾病的高龄患者,病死率较高。为了减少老年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病死率,现多主张行手术内固定治疗。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其中以DHS 髓外固定系统和Gamma 钉、PFN髓内固定系统为代表,各种内固定系统各有优缺点。在一般情况下,这些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材料均能很好地解决骨折端旋转、滑移,从而达到骨折端愈合所要求的坚强固定。但对于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由于绝大多数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其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骨折端血运差,如采用上述内固定方法容易出现较多并发症而导致手术失败。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作为一种新的内置物近年应用于临床,对此类骨折有其独特的优越性[3]。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是根据股骨近端独特的解剖学和生物学特点设计的髓外固定系统[4],为股骨轉子间骨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有以下优点,(1)固定牢靠: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是根据股骨近端外侧形状所设计的,其近端与大转子相匹配,有4个与颈干角相平行的螺钉孔,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3个成“品”字形分布,3 枚螺钉旋入股骨颈固定后,呈三角形结构,具有较强的抗股骨颈旋转作用,且3 枚螺钉应力分散,与钢板锁定成一体,防拔钉、抗弯、抗剪切力作用强,尤其适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2)操作简单:螺钉与钢板锁定后,形成内固定架,钢板与骨可不必完全贴敷;钢板近端3 枚置入股骨颈锁定螺钉的置入位置不受严格限制。(3)损伤小:术中只有限切开股骨粗隆部肌组织,钢板贴合于股骨上端粗隆部骨膜外,不需要剥离骨折端骨膜和过多的肌组织,利于骨折愈合。(4)并发症少:锁定钢板和螺钉形成的内固定支架具有高度的角度稳定性,承重时载荷从头颈部经钢板直接传递到股骨干,可避免初期及继发复位的丢失,不易发生髋内翻畸形,对骨质疏松的骨质可提供足够的稳定固定,螺丝钉松动的发生率更低,且不易出现断钉现象。

总之,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有诸多优势, 其力学稳定性好, 形成内固定支架系统, 起到“ 生物学钢板”的作用, 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尤其在疏松骨质内具有相当好的把持力, 非常适合高龄骨质疏松的患者, 螺丝钉松动发生率极低,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等优点[5],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定麟. 现代骨科学[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97-401.

[2]刘海春,陈允震,杨子来,等.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不同内固定疗效分析.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20(1):18.

[3]尹占民. 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143.

[4]孙广智,段德臣,张琦,刘建强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9,6(4):29.

[5]杨福成,张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1):48~49

解剖型钢板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0例, 男18例, 女22例, 年龄58~80岁, 平均 (66±15) 岁。40例病人按照Evans-Jensen分型[2], 其中, Ⅱ型9例, Ⅲ型20例, Ⅳ1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根据情况行患肢皮牵引、止痛及镇静等治疗, 如合并有内科疾病的, 给予积极治疗, 病情特殊的请相关科室会诊。请麻醉科会诊评估麻醉风险, 必要时术前输血, 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手术治疗。

1.2.2 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患者仰卧位, 患侧髋部垫高, 先在C臂机透视下手法牵引复位, 复位不满意者使用牵引床牵引复位, 复位满意后, 取髋部外侧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阔筋膜, 纵行切开股外侧肌并钝性分离显露股骨大转子, 确认骨折复位后, 选取合适长度的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沿股骨骨膜和股外侧肌之间插入, 使钢板与股骨近端大转子外侧紧密贴附, 钢板前缘与股骨前缘基本平齐, 先于钢板近端钻孔, 打入一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钢板, 透视见骨折复位满意及钢板位置合适后依次钢板近端和远端钻孔锁定螺钉固定, 钢板终端视骨折情况及钢板长度可打入数枚加压螺钉加压固定。最后透视见钢板及骨折复位合适后冲洗伤口, 放置引流, 缝合切口。

1.2.3 术后处理:

术后48 h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4 h内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 48 h内拔出伤口引流管;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术后第2天开始髋关节及膝关节屈伸锻炼, 可予关节康复器辅助, 在床上可坐起, 患肢活动不限制, 上肢力量较强的患者, 可拄双拐患肢不负重行走。8~12周时, 复查X线, 根据骨痂生长情况, 患者开始拄双拐患肢部分负重下地行走, 逐渐弃拐。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 手术时间平均为 (59.3±18.7) min, 出血量平均为 (150.4±46.8) ml。所有患者均获得6~24月的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11±3) 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 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 (4.2±1.2) 月, 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未见髋内翻、股骨颈短缩、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 髋关节活动良好, 所有患者参照Harris评分法进行评分[3], 其中优14例, 良22例, 中4例, 优良率为90%。手术前后X线片见图1。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 由于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 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 并且有较高的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率, 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 予以内固定后利于骨折愈合, 恢复其功能。转子间骨折目前常见的内固定方式主要有以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 为代表的髓内固定和以滑动髋螺钉 (DHS) 为代表的髓外固定[4]。

髓内固定器械的特点是主钉与拉力螺钉之间具有特定角度, 可完全恢复股骨颈干角。且手术为闭合复位, 微创切口, 对骨折端的干扰较小, 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骨折愈合率。髓内固定为中心位固定, 内固定物所受的弯曲应力较髓外固定的钢板较小, 术后内固定物断裂的发生率也就降低。但Gamma钉近端只有一枚拉力螺钉, 抗旋转能力较差, 螺钉在股骨头内切割的发生率较高。PFN近端采用两枚拉力螺钉, 以及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 近端采用防旋刀片都可有效防止旋转应力。但由于器械按照西方人身材设计, 亚洲人较西方人矮小, 在使用PFNA的时候, 髓内钉远端可能穿过股骨的生理前弓而发生医源性股骨干骨折。在某些类型骨折, 例如粉碎性骨折, 尤其是伴有冠状面的骨折时, 髓内钉的植入对骨折的复位以及骨折的愈合都有影响, 此时使用髓内钉是不合适的。髓内固定手术操作大部分需要在C臂机透视下完成, 医务人员X线暴露时间较长。部分病例闭合复位困难, 需要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技巧。髓内钉学习曲线较长, 在一些基层医院开展的难度较大。

DHS其滑动加压螺钉加侧方钢板系统具有较高的固定强度和抗弯强度, 固定后能够承受大部分负荷利于骨折愈合, 但应用DHS时股骨外侧壁必须完整, 一些粉碎性骨折是不能使用DHS的。而且DHS的的动力螺钉粗大, 对股骨头颈的骨质破坏较大, 尤其是骨质疏松的老年人, 骨质丢失后会导致骨折的延迟愈合, 单根螺钉应力集中, 容易发生螺钉对股骨头颈的切割[5]。

锁定钢板是一种内支架固定系统, 它不要求钢板与骨皮质接触, 这样就减少了对骨膜的加压压迫, 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对骨折部位血供的破坏,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6]。锁定钢板的原理是通过螺帽与钢板上的螺纹将钢板与螺钉固定为一个类似内固定架的整体, 增加其稳定性, 增加螺钉的抗拔出及抗扭转能力。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外形根据股骨近端的解剖外形而设计, 术中一般无需塑形, 减少对软组织的刺激。钢板近端与锁定螺钉设计为类似髓内固定的颈干角成角, 3枚锁定螺钉构成三点支撑达到稳固固定, 具有很好的抗旋转及抗剪切能力[7], 并且锁定螺钉不是直接加压固定, 避免了股骨颈的短缩以及角度的丢失。锁定螺钉的直径较DHS的动力螺钉小, 且为空心钉, 最大程度减小了对股骨头颈区骨质以及血运的破坏, 利于骨折愈合[8,9]。

既往文献报道, 不管是髓内固定还是髓外固定, 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且随着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 不论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患者生存率等指标上, 各种治疗方式差别都不大[10,11]。笔者认为, 髓外固定器械和髓内固定器械都能达到骨折端愈合所需的坚强固定,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手术当中细致操作, 术后指导康复锻炼并且患者配合, 大多数患者都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对40例患者的治疗, 并未发现有肢体短缩、畸形愈合或是钢板螺钉断裂等并发症, 笔者认为,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设计合理, 使用方便, 并发症少, 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引起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便于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曾宪林, 周忠, 方华, 等.高龄股骨颈骨折三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 17 (1) :46-47.

[2]Evans EM.Trochanteric fracture:a review of 110 cases treated by nailplate fixation[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51, 33B (2) :192-204.

[3]Harris WH.Traumatic arthritis of the hip after dislocation and acetabular fractures:treatment by mold arthroplasty, An end-result study using a new method of result evalu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 1969, 51 (4) :737-755.

[4]张经纬, 蒋垚, 张先龙, 等.股骨转子间骨折图同手术方法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1) :7-11.

[5]孙正友, 陈智能, 闻水根, 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切割发生原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 2007, 22 (1) :52-53.

[6]Frigg R.Locking compression (LCP) .An osteosynthesis plate based on the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and point contact fLxator (PCFix) .Injury, 2001, 32 (Suppl 2) :63-66.

[7]Boileau P, Krishnan SO, Tinsi L, et al.Tuberosity malposition ang migration:reasons for poor outcomes after hemiarthroplasty for displaced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J].J Shoulder Elbow Surg, 2002, 11 (5) :401-412.

[8]Schutz M, Muller M, Kaab M, et al.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J].Acta Chir Orthop Traumatol Cech, 2003, 70 (2) :74-82.

[9]Kregor PJ, Atannard JA, Zlowodzki M, et al.Treatment of distal femur fractures using the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surgical experience and early clinical results in 103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 2004, 18 (8) :509-520.

[10]Parker MJ, Handoll HH.Gamma and other cephalocondylic intramedullary nails Versus extramedullary implants for extracapsularhip fratures in adults[J].Cochrane Databaset Syst Rev, 2005, 19 (4) :CD0009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企业应用 下一篇:高温超导轴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