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 内膜 我院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发生在盆腔脏器, 其指的是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 (腺体和间质) 没有在子宫内膜内部种植生长, 给孕龄妇女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现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13例, 均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年龄23~35岁, 平均 (27±3.1) 岁, 均有剖宫产病史, 腹部纵切口3例, 横切口10例。发病时间为剖宫产术后6个月~3年。初产妇9例, 经产妇1例, 术前应用药治疗2例, 术后应用药物治疗3例, 未用药8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接受剖宫产术后在不同时期度发生了腹壁切口瘢痕处或周嗣腹壁肿块, 并有周期性疼痛, 在经期的肿块疼痛程度加深, 经后疼痛有所减轻而肿块缩小, 并随经期不断加重。在腹部原切口处及其附近能够接触到不规则结节状包块, 直径大小在2~5.0cm指尖, 其特点为实性感、边界模糊、活动异常, 并有一定的压痛, 皮肤呈现正常, 且盆腔检查未出现异常;皮下异位结节的表面为紫蓝色, 而病情严重时患者发生皮肤破溃, 有咖啡色液体流出。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在肿块附近1~1.5cm实施手术将肿块彻底切除, 术中累及筋膜8例, 3例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未浸润肌层, 累及肌层1例, 累及腹膜1例, 但未侵入腹膜。其中1例因术前病灶增大, 需采取药物治疗, 选择米非司酮12.5mg, 1次/d, 持续使用3个月再进行行手术治疗。术中因创面大行减张缝合, 切口甲级愈合。术后2例行药物治疗。术后采取药物治疗2例。将肿块切除后能够观察到肿块外形不规则, 且质地硬, 色暗红、无包膜, 切面是灰白色纤维条状, 少数灶性陈旧性出血。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1例术前服用米非司酮药物治疗, 2例术后给予米非司酮治疗, 7例术后未进行任何治疗。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 无1例复发。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和原因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学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调节学说、血行淋巴播撒学说等。而种植学对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说明是目前很多人比较认可的[1]。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医疗技术的变化, 使得剖宫产手术更为普遍, 只要是妇产科的医生几乎都能实施剖宫产术, 在工作态度上的轻视让医生认为剖宫产术简单易掌握, 手术时间逐渐减短, 手术步骤更加简略化, 使得相应的处理也简单化了, 这就不断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产妇营养过剩, 胎儿体重大, 难产增加, 促进了剖宫产率的上升。少数医院切在开腹壁时未对腹壁切口保护, 让腹壁切口变得粗糙, 切口的全程缝合使得子宫内膜的损害增加, 很容易引起直接种植。如果缝合器械没有清理干净, 缝合时用的针、线不清洁, 手套重复使用等不良行为都会引起内膜的异位种植。

3.2 手术切口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腹壁切口处的内膜异位症常被诊断成缝线肉芽肿、脓肿、皮下囊肿, 通常询问病史, 了解切口疼痛、切口下结节与月经关注就能诊断。超声检查未发生异常可观察病灶的囊、实性和部位, 以去除腹腔内病变的可能。对无痛性的腹壁结节实施超声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2]。本组资料CA125仅6例超过正常范围, 主要是由于病灶局限引起, 对体内激素体现的效果不大。

3.3 手术切口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其主要方式是局部手术切除, 为避免复发需一次切净, 术后给予药物配合治疗。直径>1cm的病灶只采用药物是难以发挥效果, 患者确诊后最好立刻实施手术, 以免因病灶逐渐增大而提升了手术难度, 且若切除过多将给缝合带来困难, 病灶无法彻底切除。手术范围是将病灶切除与其相关的结缔组织, 切缘距结节2~3cm, 若病灶过深, 需将切除范围扩大以保证切除彻底。

3.4 预防

熟悉了解剖宫产指征, 适当应用, 控制剖宫产是避免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前提要求。熟悉剖宫产指征且改善处理质量, 积极采用阴道助产技术。在手术过程中, 医生应该严格按照标准进行, 尽量保护切口, 切开子宫时用纱布对腹壁切口保护, 而纱布和器械不能与手术切口部位接触, 将术中器械清洁过后再用。缝合子宫的缝针线不可用于缝合腹部切口, 尤其是缝合腹壁切口前要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以防止宫内膜组织出现种植。在孕期需鼓励产妇适当饮食, 防止营养过剩提升剖宫产手术的发生率, 医生可对产妇讲解自然分娩的好处, 以及剖宫产的并发症, 引导产妇注意营养和休息, 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以便有效防止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1例术前服用米非司酮药物治疗, 2例术后给予米非司酬治疗, 7例术后未进行任何治疗。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 无1例复发。结论 术中尽量保护切口, 避免纱布和器械与切口部位的接触, 能有效的预防此病。

关键词:剖宫产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参考文献

[1] 程明军, 徐丛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理论与学说[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 (7) :561.

[2] 赵岩.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临产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4) :27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征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118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复发因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