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关键词: 功能 免疫 病毒 艾滋病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精选十篇)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0例艾滋病患者, 其中男30例, 女10例;年龄7岁~75岁, 平均年龄36岁。全部患者均经国家指定的艾滋病检验中心确定为HIV感染。

1.2 临床特征

艾滋病有关的常见症状:发热、腹泻、口腔感染、皮肤损害、体重下降、咳嗽咳痰、肺部感染以及喘息, 有的感染隐球菌脑膜炎。

2 临床护理方法

2.1 治疗

因多数患者均以发热原因收入院, 入院时并不知道患者是HIV感染者, 开始以查病因, 物理降温, 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也有主动告知病情的和复诊的患者, 有极少数患者已经在疾控中心服抗病毒药。

2.2 临床护理

2.2.1 发热护理

HIV患者发热的热型为不规则热, 定时观察体温、采取降温措施, 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 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勤换内衣。如使用药物 (复方氨林巴比妥) 时要观察患者出汗情况, 监测生命体征, 必要时使用降温毯降温。如患者有咳嗽、胸痛等给予吸氧、雾化, 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

2.2.2 腹泻的护理

腹泻多表现为持续性慢性腹泻, 多为水样便, 体重下降明显, 多为胃肠道机会性感染 (细菌、原虫、病毒、真菌、肿瘤) , 应密切观察排便次数、颜色、性质、量、伴随症状。及时留取标本, 补充营养及水分, 肛周皮肤护理, 指导患者大便后用温水清洁肛周后用润滑油涂抹肛周。卧床休息。

2.2.3 口腔护理

口腔感染常见有口腔念珠菌病、毛状白斑、HIV相关性牙周炎, 口腔溃疡及疱疹。保持口腔清洁, 抑制霉菌生长, 碱性药物 (碳酸氢钠) 漱口或擦拭口腔, 每天3次。也可以用康复新漱口, 0.5%碘伏棉球按压口腔溃疡处再以0.01%维生素B12液10 m L含漱[2]。

2.2.4 皮肤损害

皮肤是HIV病毒侵袭的主要部位之一, 许多AIDS患者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 疱疹病毒、真菌、细菌、非感染性 (脂溢性皮炎、剥脱性皮炎、皮肤干燥病等) 都可引起皮肤损害。应保持皮肤清洁, 防止压疮发生, 未破水疱注意保护, 已破水疱防止感染;必要时给予保护性隔离措施, 修剪指甲, 告知患者不能搔抓皮肤。

2.2.5 饮食护理 要求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少食多餐, 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

2.2.6 心理护理

艾滋病患者多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孤独恐惧、悔恨内疚、抑郁悲伤、沉默寡言, 应加强护患沟通。作为医护人员, 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 应从客观角度来对待艾滋病患者, 不恐惧、不歧视, 积极与艾滋病患者进行沟通,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以诚恳的态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与艾滋病患者沟通时, 要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 首先要尊重患者想保护自己隐私的想法, 并让患者认识到医护人员会对其隐私进行保护。注重个体化心理指导, 根据每个艾滋病患者的具体情况,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依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和心理问题, 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 使患者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注意患者自卑、受歧视、自罪、恐惧等心理的变化, 采用循序渐进的护理方法, 多给予情感支持及心理疏导, 这对稳定病情,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起着重要作用。

2.2.7 消毒隔离

常规实施消毒隔离, 最好安排单人间, 保持病房通风和地面清洁。护士必须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具有传染性的体液是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脑脊液、胸腹腔积液等, 非血液性的有尿液、大便、汗液。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应戴手套、防护口罩或眼罩、帽子, 必要时穿隔离衣。患者的体温计、血压计最好专人专用, 使用后以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消毒, 患者用过的物品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医护人员如发生职业暴露后, 如针刺伤, 及时用碘伏反复清洗, 并轻轻挤出血液;如血液体液溅到眼睛里, 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 并且报告有关部门[3]。

2.2.8 健康宣教

避免或减少危险行为, 节制性行为、正确使用避孕套、防止交叉感染。放弃不良行为,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戒毒、降低危害策略。药物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症状、骨髓抑制、脂肪代谢障碍。患者高度的依从性是长期抗病毒治疗的关键, HAART疗法治疗复杂, 价格昂贵, 副作用较大, 需长期服药, 监督患者服药。饮食起居: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预防感染、适当加强锻炼, 家居护理预防HIV在家中传播、勤洗手、正确处理污染物、包扎伤口、不要共用个人物品 (洗漱用品、指甲刀、剃须刀) 等[4]。

3 结果

本组经干预, 死亡5例, 转入重症监护室4例、转院治疗1例, 其余均症状控制后出院。

4 讨论

艾滋病是一种较为严重而可怕的疾病, 绝大多数患者不仅身体承受着很大的痛苦, 而且在心理上有着很大的压力, 并且人们常常会“谈艾色变”。了解艾滋病的症状, 做好相关的护理,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是预防艾滋病的最好方法。艾滋病患者由于自身病情的特殊性, 更希望得到周围人员的理解, 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助。应该给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更多的关爱, 要以诚恳的态度与其交谈。护理人员在病房不应高声谈论患者病情, 要用平常心态对待艾滋病患者。

全社会都应重视艾滋病的防治, 近年来, HIV感染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在预防方面, 尽管有电视以及一些志愿者们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但很多的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艾滋病, 更谈不上预防。临床应该加大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 让人们了解艾滋病知识以及一些常见症状, 如不明原因的发热不退, 或多次退热效果不佳等, 有吸毒史、卖淫、同性恋以及多个性伴侣等的人, 建议常规检查HIV。

综上所述, 对艾滋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和针对性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有效控制并发症, 改善其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本组死亡5例, 转入重症监护室4例、转院治疗1例, 余均症状控制后出院。结论 及早治疗, 精心的护理对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控制艾滋病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艾滋病,临床护理,生活质量,症状控制

参考文献

[1]徐六妹, 吴宝红, 陈素青, 等.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HAART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4, 28 (3) :224-226.

[2]蓝爱春, 郑小琴, 胡显玲, 等.护理人员艾滋病护理意愿及影响因子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14) :65-66.

[3]张玲, 张丽, 张金梅, 等.护理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27) :62-63.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 篇2

摘要: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双重感染是一种死亡率高、危害性大的疾病。针对此疾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用药护理及健康教育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旨在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现将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肺结核;双重感染;护理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力降低,容易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全球近4000万 HIV/AIDS 患者中约有 30%合并结核杆菌感染,而结核病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一般约占艾滋病患者的20%~50%, 艾滋病患者1/3死于结核病[1,2]。艾滋病与结核病双重感染,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加剧了病情恶化,严重者可迅速导致死亡。结核病和艾滋病双重感染成为全球极其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做好患者的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预防艾滋病和肺结核的传播与蔓延意义重大。

1艾滋病与肺结核之间的关系

1.1 HIV对结核杆菌感染的影响HIV 主要感染和杀灭 CD4+T 淋巴细胞,并使其功能下降,导致巨噬细胞抑制结核菌的能力降低,故HIV感染者易患结核病[3]。HIV感染也会加速结核的进展,主要机理是在抗结核免疫力中重要的CD4细胞在HIV感染后明显减少,使机体对MTB杀伤力显著下降,MTB大量繁殖而发病。合并肺结核的HIV感染者在结核病变部位HIV复制也显示增强[4]。

1.2肺结核(TB)对于HIV感染的影响结核感染可以促进HIV侵入,加快其复制,缩短从无症状感染期到AIDS期和死亡的时间[5]。机体感染结核菌后,可诱导r-干扰素(IFN-r),白细胞介素1(IL-1), IL-2,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因子的释放,同时HIV/TB患者血中A-TNF水平为单纯HIV感染者的31倍, 结核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阿拉伯甘露糖(LAM)是HIV复制的有力诱导剂,这些因素可增强和加速HIV的复制[6]。

2护理

2.1心理护理对于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社会背景、提供不同的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 利用自己专业性的沟通技巧,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情和检查治疗的目的,坚定其治疗信心,这对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命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

2.2消毒隔离将患者安置于单间或同类患者同室,保持房间和床位的清洁,加强消毒病房,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和适宜的温、湿度,物品专用。物体表面、地面、墙壁、室内家具等每天使用 0.2% 次氯酸钠或 0.1% 次氯酸钙擦拭消毒 5min 2遍;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被使用“84”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患者痰液、呕吐物、排泄物用 20% 含氯石灰搅匀消毒。每个患者发痰杯,不得直接面对他人咳嗽,打喷嚏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以防传染他人[8]。

2.3基础护理①皮肤护理:因长期发热、消瘦、营养差、抵抗力下降等原因,易并发皮肤感染,所以要做好皮肤护理,可采用1:5000的高锰酸钾温水湿敷,或用温水清洗后用白炽灯照射,以促进渗出物及炎症吸收。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发生皮肤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给予温水擦浴2次/d,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干净宽松棉织衣服。皮肤干燥者可涂石蜡油保持湿润[9]。②口腔护理:口腔护理可减少口腔感染的发生并给患者带来舒适感。用生理盐水进行常规口腔护理2次/d,同时观察口腔黏膜及舌苔的变化。发生舌炎、牙龋炎而引起的口腔黏膜破溃,用0.02%呋喃西林含漱30min,4次/d。口腔白斑粘膜的念珠菌感染,可先用生理盐水擦拭后再涂上克富唑或酮康唑软膏;口腔真菌感染者,用1%~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局部使用 1%甲紫水溶液。③腹泻的护理:应指导患者及家属要饮用清洁水,饭前、便后要洗手,食物要新鲜干净,不食发馊饭菜,对长期腹泻的患者,每天给予口服适量的淡盐水或糖盐水,以保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10]。

2.4饮食护理艾滋病和结核病都是慢性消耗性疾病。为满足患者抗病毒、抗细菌感染引起的高代谢要求,护理人员首先要评估患者营养状况,根据不同的身体情况,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纤维素、低脂肪饮食,注意少食多餐。指导患者多食鸡蛋、牛奶、瘦肉、花生、新鲜蔬菜和水果,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饮食,如高热腹泻患者给予清淡食物,水肿严重患者给予限制食物中的盐量及饮水量等,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补液。

2.5用药护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延缓艾滋病的进展,也是目前治疗的首选药物。它可以延长患者生命并且改善和提高其生活质量,但前提是需长期坚持并终身服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时,用药多,疗程长,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患者的依从性对于治疗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为了更好地加强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我们对其实施预见性护理,用药前,向患者解释用药过程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使他们配合好临床治疗,定期观察测定肝功能,强调定时、定量、按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切忌自行停药或减药,从而达到满意的疗效。指导患者自我观察身体的变化,如有不适症状及时报告医师。

2.6健康教育结核病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艾滋病需终身长期服药治疗。药物不良反应随时有可能发生,指导家属做好服药的督导,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胸部X 线片或 CT、CD4+T 淋巴细胞计数、痰菌检查等。及时向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周围的朋友进行艾滋病和结核病的知识宣教,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艾滋病在亲朋好友中除了性传播及血液感染外,彼此之间的传播几率几乎为零,同时养成不随地吐痰,不开放咳嗽的习惯,以防传染[11]。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因此,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双重感染,应对高危人群进行HIV 抗体初筛检测和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查。同时,护理方面应引起足够重视,给予患者全程的优质护理干预,并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制定和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传播和蔓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具体的护理工作情况,应进一步加强对该病诸多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更为深入地探索,使艾滋病并发肺结核的临床护理操作技术能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3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与护士;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评价;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77-01

对于艾滋病的临床护理而言,主要是需要对于艾滋病患者的相关症状进行相应的管理,同时在此过程中,维持患者的抗逆转录的病毒实际治疗以及相关的不良反应的监测活动[1]。但目前仍然没有对于艾滋病临床护理的报道以及相关的调查性的研究[2]。我院分析了患者以及护士对于艾滋病临床护理过程中的相关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4.1月-2015.1月间收治的符合相关艾滋病准入标准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在本次研究中,纳入标准需要注意按照,《HIV/AIDS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中的相关标准对患者进行确诊。同時需要注意到排除严重意识障碍、无法沟通患者、未成年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出现其他躯体疾病患者。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需要注意到使用相关的艾滋病的临床护理的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的相关标准对患者的实际对于艾滋病的护理满意程度进行相应的评价。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对于生理舒适方面的条目数量为14,环境舒适方面的条目为5,心理精神舒适方面的条目为3,社会文化的舒适方面的条目数量为7。同时在本次研究中为了较好的对于评分情况进行观察,需要使用5级评分的形式进行相应的评分,很满意为5分、满意为4分、一般为3分、不满意为2分、很不满意为1分。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对于我院的滨区相关的环境、各项相关的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相应的现场观察以及评估,并需要注意到进行非参与式的调查以及研究,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更好的观察到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的实际护理情况。在调查方面需要对所有的患者以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 )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问卷回收率为100%,护士的问卷回收率为100%,而在本次研究完成后我们发现,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能够发现,患者对于各项护理措施的实际评分为6.63±1.52分,但评估人员对于护理的实际评分为2.31±1.02分,差异为显著性差异。

3.讨论

艾滋病在目前较为常见,同时由于艾滋病的特点,会对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因此需要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及护理措施,就能够较好的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相应的提升,帮助患者的实际病情能够得到好转[3]。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艾滋病患者数量较高,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我国的艾滋病患者提供一种质量较高的相关临床护理服务[4]。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使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以及护士对于临床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查,通过本次研究完成后我们发现,患者对于各项护理措施的实际评分为6.63±1.52分,但评估人员对于护理的实际评分为2.31±1.02分,差异为显著性差异。而通过对本次研究完成后的结果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实际的进行艾滋病护理的过程中,患者和护士之间对于临床上的护理质量的感知情况有着较大的差异,同时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相关评价仍然出一种较为一般的水平。因此在实际的进行艾滋病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对于护理服务的质量进行提升,尤其是需要注意到社会文化方面的支持以及心理护理,保证患者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艳花,袁素娥.照护艾滋病患者的感染科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5):158-160.

[2] 韦冬云.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护理[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5):265-265.

[3] 徐娟.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护理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7):428-428.

[4] 郑智慧.艾滋病临床护理标准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

[5] 彭凌,郑永海,郭艳雪 .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调查与防护模式探讨【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文中资料均源自我单位2010年4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艾滋病患者。其中男性32例, 女性10例;年龄25~43岁, 平均年龄为 (30.5±3.6) 岁。其中性传播感染20例;吸毒感染18例, 非法卖血感染4例。其发病起至确诊时间:3~24个月, 平均 (6.5±1.5) 个月。

1.2 方法

1.2.1 临床观察

在患者入院之后, 通过艾滋病专业研讨小组, 按照每天3个时间段对其进行全面的巡查, 并对其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加以全面、详尽的记录与分析。同时, 以每周为单位, 召集艾滋病专业研讨小组就以上病患的治疗、护理方法以及病情变化进行讨论, 并对不合理的护理方式予以及时修改、调整。护理人员在巡查过程中, 如发现患者生命体征出现任何危险情况, 则需立即通知值班医师, 并立即采取科学的、安全的措施对其予以救治。

1.2.2 护理方法

(1) 心理护理。由于社会压力以及大多数民众都会对艾滋病患者表现出一种轻视的态度, 这也给艾滋病患者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使其身心倍受煎熬;加之艾滋病患者往往对会自己疾病有着过分的恐惧、抑郁、焦虑、易怒等负面心理, 这都会给日常护理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难度。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及时了解、掌握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动态以及其一般的生活资料, 如文化程度、性格、社会支持等。因此, 护理人员应在日常护理工作过程中, 应对患者进全面的艾滋病知识及健康知识的宣教工作, 并通过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 和蔼可亲、温和得当的语言对其加以关心、关爱, 并对出现不良负面情况的病患加以心理疏导和慰藉[2]。在此基础之上, 对每一位艾滋病患者拟定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从而使得所有艾滋病患者都可以正视自身疾病, 消除其抑郁、恐惧感。而对于一些情绪波动较大、易怒的患者, 护理人员则应通过反复、耐心的心理开导与慰藉, 以此达到缓解、疏导病患的不良心理, 避免其产生极端思想。同时, 护理人员还应通过多种案例来进一步帮助病患认识到药物治疗的效果, 树立起积极的治疗信心。 (2) 并发症护理。由于艾滋病患者多会出现皮肤黏膜损害, 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事项:首先, 保障患者的床单与被褥定期更换;保持病房内恒定的温度与湿度;并要求患者将其手指甲修剪较短, 以免因其皮肤黏膜损害引发的不适而抓伤皮肤。依据患者营养状态及时做好其膳食的营养性, 避免其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而对于口腔黏膜损害者, 护理人员则需要定时对其进行口腔清理, 嘱以少食多餐, 减少对口腔刺激[3]。而对于出现间质性肺炎的患者, 则在常规护理的同时, 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与流通;并适当将其枕头垫高[4]。在整体护理过程中, 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加以密切的动态监控, 发现问题或是患者表现出不适时, 须立即通知医师给予及时救治。 (3) 体育锻炼。护理人员应拟定科学的体育锻炼计划, 帮助患者增强肌肉力量和体质量, 全面提高其心肺功能和免疫系统功能, 以有效缓解其紧张情绪, 减轻压力, 达到提高日常生活能力[5]。

1.3 评价方法

采取生存质量量表对其进行评分。10分为满分, 得分越高者, 则表示其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

本文采用SPSS16.0软件对文中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42例艾滋病患者在实施整体护理干预之后, 其生理功能、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均较整体护理干预之后要高, 其差异明显, 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整体护理前、后比较, ●P<0.05

3 讨论

艾滋病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其对社会和家庭的危害较大;目前对其无有效的疫苗及治愈药物, 加之其病程长、病情复杂以及社会舆论压力等均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使其产生恐惧、抑郁、焦虑等负责心理。

通过本文对42例艾滋病患者的整体护理研究, 其最终结果也较为明显;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整体护理之后得到了显著提升, 与护理前比较, 其差异明显 (P<0.05) 。

因此, 我们针对这患者这些心理变化采取了综合的整体护理, 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的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等有效护理措施, 来进一步帮助患者重要建立良好的治疗心理, 激发、树立其治疗信心, 达到全面提高其生存质量的目的。

摘要: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观察以及整体护理措施。方法 对42例出现不同并发症的艾滋病患者施以心理护理以及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工作。并对患者进行护理前、护理后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42例艾滋病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生存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具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艾滋病患者施予全面的、科学的临床观察以及有效的整体护理, 可极大地改善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 提高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关键词:艾滋病,护理分析,临床观察,生存质量,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 (2011版) [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1, 29 (10) :631.

[2]林国生.艾滋病基础与临床[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2-23.

[3]岑红.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27 (2) :148-149.

[4]胡素芬.艾滋病病人引产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1 (5) :121-123.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35-01

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共收治82名艾滋病患者,病人入院后产生多种心理问题,通过临床观察患者心理性格特征大致分为六个类型。为了减轻患者思想压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采取了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效果良好,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分析

1.1自我封闭型此类患者数量较多,以性行为感染为多(尤其是同性恋者)。在就诊过程中戒备心较强,不愿与人(包括医务人员)多交流,害怕碰见被熟人认出。他们取药后会立即将药片倒换至自带的空药瓶中,扔掉原包装,以防被人看到所服药品的名称猜测其患了什么病。在集中检测CD4时,因为人群集中,他们可能表现的尤其紧张,有的会要求在大批患者和感染者离开后再来诊室。考虑到患者的心理状况,我们一般也会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1.2懵懂型此类患者一般年纪较小,多为未婚,生活阅历较少,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对疾病认识多有不足。他们对自己患艾滋病的事实相对来讲心理压力较小,不至于长时间沉浸在悲观绝望的情绪中。但由于未能认识到患病后配合检查和治疗的重要性,这类患者在服药和检查的依从性方面通常做的不好。有时会发生将抗病毒药物服错或中断的现象,有的甚至会在开始抗病毒治疗之后自行停药、也不来检查、甚至失踪。

1.3自暴自弃型此类患者主要是一些静脉吸毒感染的患者,也包括一部分其他方式感染的患者。他们破罐子破摔,不再珍惜自己的生命,有的不配合检查治疗,有的擅自断药或停药,极个别吸毒患者甚至会对工作人员态度蛮横,提出无理要求。

1.4悲观消极型此类患者心理压力非常大,认为自己已无药可医,没有治疗价值,活着只是在混日子、等死。其中有的患者一直隐瞒家人自己患病的事实,害怕被家人知道,独自承受着疾病本身以及疾病相关问题所带来的所有压力。极个别患者消沉颓废如行尸走肉,有的甚至会有轻生念头。

1.5内疚自责型此类患者多为性行为感染(同性或异性),他们内心自认为道德品质低劣,觉得自己患病是一种惩罚和报应。对自己曾有过的不检点行为感到内疚、自责,自我否定,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大多有较正常的道德观,对疾病的认知度一般也比较高,依从性较好,大多能较好的配合检查和治疗。

1.6阳光型此类患者对疾病认知度高,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医学上的最新进展,能很好地配合检查治疗,自觉遵从养生之道,锻炼身体,科学饮食,以较积极的心态与疾病抗争。有的患者甚至参与到艾滋病公益事业中,在自助的同时也积极帮助病友。2采取方法

2.1自我封闭型一般只谈治疗和护理方面的具体问题,尽量不涉及患者的私人信息(如工作、婚姻、家庭住址等),多解答,少询问。针对其害怕被人知道自己患病的特殊心理,我会在适当的时机指导患者如何更好的瞒过其他人。比如,可以告诉别人自己是乙肝患者,需要每天服用抗病毒药物,并以此为理由顺理成章的将自己的洗漱用品、内衣等与他人分开放置和洗涤。我觉得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患者减轻忧虑,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

2.2懵懂型对此类患者我们应该尽可能更早更多的向其宣传疾病知识,强调配合检查和治疗的重要性,并耐心指导患者如何避免将疾病传染给其他人。如果患者有家属了解其患病事实,我们可争取与家属保持联络,让家属督促患者用药和检查。

2.3自暴自弃型对此类患者,除了向其讲道理,劝告其按医嘱按时服药和检查之外,还应在沟通交流中保持警惕,态度要平和,沉着冷静。对其合理要求尽量协助解决,对提出不合理要求,甚至蠻横无理、对工作人员进行语言威胁者,务必要冷静对待,不激怒他们,避免正面冲突。如有危险要马上向相关领导及保卫科等部门及时报告,以防人员受伤或财产受损。

2.4悲观消极型对这样的患者,在与其沟通交流时应强调,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艾滋病的性质已由最初的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可控性的慢性疾病,患病后虽然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寿命,但毕竟比患上癌症等要好得多。就如同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正确的药物治疗,配合定期检查,还要有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充足的休息、均衡的营养、适度的锻炼和积极平和的心态。这样大多数患者的寿命都会长于他们自己最初的心理预期。同时在与此类患者的交谈中可以提醒其在家庭中的存在价值,让患者知道自己的存活对其父母、子女、配偶的重要意义,以唤起亲情,激发患者的求生欲望。

2.5内疚自责型在与此类患者接触的过程中要注意人格平等,不随便询问其感染途径。不歧视,不取笑,不揭其疮疤,不做道德评价,让患者保持应有的人格尊严。同时还应使其了解疾病的转归治疗效果与患者情绪心理状态的密切关系,鼓励其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2.6阳光型特别谨与此类患者交流时,我们可以对他们对待疾病的态度多加赞扬,肯定其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他们把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保持下去。3结果

通过以上心理护理措施的落实,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和支持,对疾病的好转、延缓疾病进程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85%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95%的患者积极地配合各种治疗,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生存质量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疾病的康复。4体会与讨论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相关信息和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2014年3 月至2015 年4 月我院收治护理的艾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40 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20 例,主要包括男性患者12 例,女性患者8 例,患者年龄都在21-4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1±4.9)岁,其中性滥交致病患者有6 例,吸毒致病患者有12 例,另外2 例患者致病原因不明确;对照组患者例数为20 例,其中男性患者例数为13 例,女性患者例数为7 例,患者年龄范围都在22-46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2±5.1)岁,主要包括性滥交致病患者、吸毒致病患者和致病原因不明确患者,对应的患者例数分别为5 例、12 例和3 例。两组患者都进行了临床专业疾病诊断,且都符合艾滋病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临床上都出现发热症状,患者在临床上还存在乏力、头晕、呼吸道阻塞、便秘等症状,且两组患者在临床上都存在2 型糖尿病相关症状。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要接受临床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为患者提供常规心理指导,护理人员还要采取有效的常规护肝措施,加强对患者临床用药护理和抗病毒护理。观察组患者主要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第一,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用药护理,一方面要加强艾滋病用药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确定药物应用量,要叮嘱患者按时服药,多让患者服用蝶鞍脱氧胸苷等相关药物,还要加强对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临床护理,避免患者临床出现肾损伤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强糖尿病用药护理,要在加强口服药物用药护理的基础上加强胰岛素注射用药护理,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日常饮食方案制定,针对那些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的患者来说,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另外,还要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变化情况。第二,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并发症临床护理,护理人员要加强酮酸中毒并发症护理,加强对患者的胰岛素注射护理,要加大对患者血糖以及患者尿酮变化情况的观察力度,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感染护理,要定时进行物品消毒,加强对患者的皮肤清洁护理,定时为患者擦身以及更换衣服,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临床感染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低血糖并发症状护理,要及时为患者进行尿糖监测,观察患者尿糖控制情况,保证患者临床胰岛素应用正确,还要提前做好各项抢救准备。

1.3 观察项目

(1)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2)患者临床症改善情况;(3)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率(%);(4)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主要选择SPSS30.0 软件作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选择 χ2进行检验;而计量资料选择t进行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在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上的比较

经过两组临床护理,在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2.2 两组在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上的比较

经过两组临床护理,在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2.3 两组在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上的比较

经过研究比较,在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见表3。

2.4 两组在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上的对比

经过两组临床护理,在患者临床护理满意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艾滋病患者发病率越来越高,艾滋病属于一种免疫性综合征,导致患者患病的原因主要是其受到病毒感染,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的话,患者临床死亡率是比较高的[1]。当患者患上艾滋病之后,会出现胰岛素含量异常问题,最终导致患者胰岛功能异常,从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状,另外患者还会出现血糖含量升高以及多尿等症状,很容易与糖尿病合并,增强临床治疗难度,时间长了之后,病毒会感染患者全身,最终导致患者各个系统受损。要想有效治疗艾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仅仅给予患者临床有效治疗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有效护理[2]。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患者患上艾滋病合并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是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以及病毒感染等,艾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病程往往比较长,不仅会大大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会导致一系列临床病症出现。糖尿病属于一种内分泌疾病,在与艾滋病有效合并之后,就会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延长临床治疗时间[3]。

要想有效治疗艾滋病合并糖尿病,就要把预防患者临床感染以及防止临床并发症状出现当作主要核心,要加强对患者的日常饮食护理,要加强对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监测,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还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4]。对于艾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来说,其自身身体比较虚弱,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病房巡查,要定时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和体征变化情况,一旦患者出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抢救措施[5]。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患者的舒适护理,要控制药物肌肉注射力度,要保证患者病房环境良好,保证患者病床整洁,还要保证患者水分补充充足[6]。在患者饮食方面,护理人员要避免患者进食高脂肪食物,还要禁止患者喝碳酸饮料。要加强对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识教育工作,使得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和临床护理知识,增强患者的临床护理自信心,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和临床护理配合积极性,最终在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的基础上延长患者生命[7]。

摘要:目的 探讨在艾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临床护理干预的作用和效果,旨在促进艾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病情痊愈。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护理的艾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4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主要进行系统化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有效情况。结果 经过研究分析,在患者临床护理有效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在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艾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当中,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护理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临床体征。

关键词:艾滋病合并糖尿病,临床护理,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朝翠.艾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外医疗,2013,32(36):22-23.

[2]张丹.妊娠合并糖尿病疾病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4):228.

[3]周倩,石柳春.多学科团队管理对艾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48(36):4495-4497.

[4]干锦华,邹树芳,黄永莉等.糖尿病合并艾滋病的护理策略[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32(1):107-108.

[5]万珍兰,高丽华.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频发阿斯综合征的急救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4):155-157.

[6]黄木红,张峥嵘,陈国力等.糖尿病合并HIV感染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内科,2011,06(6):616-618.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7

本研究通过对在我院治疗的160例艾滋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研究, 探讨了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对其进行的心理护理方面的体会, 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艾滋病患者, 其中男性142例, 女性18例。年龄均在17~64岁, 平均 (37.1±6.3) 岁, 其中17~29岁患者28例, 30~39岁患者97例, 40~49岁患者29例, 50~64岁患者6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相关检查确诊为艾滋病阳性, 其中有124例是通过血液传播途径传播, 36例患者是通过性传播途径传播。排除标准:具有如精神病及其他影响到患者心理健康的身体疾病史的患者。

1.2 患者心理特征

1.2.1 害怕和焦虑心理。

患者早期确诊为艾滋病时, 由于没有心理准备, 往往会产生害怕、焦虑等心理特征。由于患者对艾滋病的认识不清晰, 没有充分地认识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传染途径等, 也缺乏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因早期没有意识到疾病的发生, 当确诊为艾滋病时, 通常会表现出诧异、害怕和焦虑等心理。这种情绪比较普遍地存在于刚被确诊的患者中。

1.2.2孤独、自卑甚至自闭心理。

患者在被诊断为艾滋病之后, 由于其害怕和焦虑等悲观情绪的存在, 往往不愿与人接近, 拒绝和别人交流,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患者处于孤立状态, 因此会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由于患者缺乏治疗的信心, 悲观地对待病情的发展, 孤立自我, 会导致患者出现自闭症状。这种心理特征在患者确诊一段时间之后产生较多, 患者处于一段自闭时期。

1.2.3 痛苦和悲观心理。

血液传播、性传播等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4]。患者对于疾病知识及传播途径没有充分的认识, 也没有预防的意识。疾病确诊后会有身体和心理的痛苦及悲观等消极的不良情绪出现, 追溯疾病发生的原因时, 会有后悔和绝望等不良情绪出现。

1.2.4 多疑、猜忌心理。

患者确诊后, 由于各种不良情绪的影响, 会产生多疑和猜忌心理。由于人们对于艾滋病病症的认识不够明确, 和其他疾病一样, 艾滋病也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不应该有特殊对待的心理。由于认识不够清晰, 所以患者本身以及患者周围的人对于艾滋病以及艾滋病患者持有偏见, 患者本身由于内心悲观情绪的存在以及周围人的偏见则容易产生多疑、猜忌的心理活动。

1.2.5 愤怒、冲动心理。

患者的内心由于以上各种不良心理活动的叠加, 往往会产生愤怒冲动的情绪。不能冷静、正确地对待病情的治疗以及自己情绪的控制。焦躁的情绪往往会刺激患者, 愤怒、冲动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1.3 心理护理方法

1.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是心理护理能够起到作用的基础。护士应做一个热情的诉说者和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既对患者以平常人视之又时刻充满对患者的关心, 在患者脑海里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又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世界的想法, 多鼓励, 多安慰, 要表现出亲和力, 让患者可以放心主动地治疗。

1.3.2 个性化心理护理。

针对每个艾滋患者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针对性心理辅导, 使患者正确认识艾滋病, 鼓励患者勇敢面对艾滋病, 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树立起自信心。

1.3.3 情绪疏导。

旨在消除艾滋病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 如恐惧、自卑、悲观、多疑等。充分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 对其进行心理调节, 使其逐步恢复健康正常的心理状态, 并趋于稳定, 能够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1.4 观察项指标

对所有患者采取调查问卷的评价方式, 调查患者对于我院采取的心理护理及当前心理状态的满意程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护理前患者自我心理满意率的56.9%相比, 护理后患者的自我心理满意率明显增高, 达到了9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且护理后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达到了92.5%。见表1。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

3 讨论

艾滋病是由于人体内的T细胞遭到破坏, 免疫力下降直至产生缺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 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防治艾滋病已被国家纳入日程。艾滋病传染性强, 治愈率较低, 又可以通过血液及性生活等途径进行传播[5]。有效地预防艾滋病, 要求人们首先要了解艾滋病的基本情况, 了解其传播途径, 减少甚至切断艾滋病的传播, 消除人们对于艾滋病的偏见, 来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关注并缓解艾滋病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活动, 如害怕焦虑、孤独、自卑甚至自闭、痛苦悲观、多疑猜忌、愤怒冲动等, 可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激进情绪。防治艾滋病, 不仅在于一个“治”字, 也重在于一个“防”字, 而如何控制好患病人群的心理问题, 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控制艾滋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心理护理,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针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 对其进行情绪和心理疏导可以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6]。此外,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对于艾滋病的防治措施, 例如: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发放安全套, 倡导安全套的使用, 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治疗药物, 并向人们普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以防为治。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与护理前患者自我心理满意率的56.9%相比, 护理后患者的自我心理满意率明显增高, 达到了9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且护理后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达到了94.4%。结果证明, 心理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 值得临床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邱兰英, 杨树平.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14) :255-256.

[2]周春萍, 韦文冰.艾滋病区实习护生心理特点与带教方法[J].内科, 2013, 8 (3) :317, 319.

[3]周春萍, 陆怡辛.女性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医学信息, 2013, 26 (6) :351-352.

[4]殷红, 胡新亚, 俞敏华, 等.43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0) :375-376.

[5]黄柳英, 何琦.37例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2, 33 (35) :7788-7789.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损害为主的传染性疾病。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 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 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 数年后, 部分感染者免疫功能极度下降而发病。我科自2004年底~2009年8月累计艾滋病患者共18例, 男性8例;女性10例, 死亡2例。其余病人经过精心治疗, 症状得到控制, 病情有所好转出院, 随访死亡4人。

2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2.1、自卑和自罪的心理

由于艾滋病属性传播疾病, 使艾滋病患者不能正确认识疾病, 患病后羞于启齿, 再加上社会上的人群对艾滋病的偏见和歧视, 使患者感到被社会遗弃, 孤独无助, 认为自己死有余辜, 出现身体不适也不敢对医生或护士讲, 对康复极为不利, 严重者会出现自残, 甚至自杀的行为。

2.2 忧郁、恐惧

当患者被确诊为艾滋病时, 患者自尊心遭受极大的挫折, 加上患者本身对艾滋病的认识不足, 认为艾滋病就是绝症, 即担心遭社会的遗弃, 又担心自己不久就死去, 所以常出现忧郁、恐惧的心理。

2.3 怨恨、冲动

部分艾滋病患者是由于输血或者献血而感染, 常感觉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 是社会对不起自己, 因此充满怨言, 对社会抱着仇恨的态度, 常常出现不冷静、冲动的行为, 有的病人患病后恨苍天不公, 恨命运不济, 放纵自己或产生逆反心理, 为报复社会故意伤害他人或将疾病传染给他人, 以求的心理平衡。

2.4 敏感多疑

有的病人患病后总担心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自己, 因此敏感而多疑, 看见别人低语就认为谈论自己, 而且担心自己的隐私及疾病会被医生或护士泄露出去或成为别人谈论的话题, 因此产生不信任感。

2.5 害怕孤独

艾滋病患者常害怕死亡, 害怕与其人分离, 既怕给亲人和社会增加负担, 又怕遭亲人嫌弃、冷落、鄙视, 因此常常有一种孤独感, 可盼亲人照顾左右, 渴望亲人关爱以表明自己并未被遗弃。

3 心理护理

在临床工作, 对艾滋病患者多一些关爱, 做好心理护理, 是预防艾滋病进一步传播的有效措施。方法对艾滋病患者做到热情、耐心、细致、解释、安慰、同情、关心、体贴、不歧视, 使患者感到尊重和关爱。结果解除艾滋病患者焦虑、紧张、悲观、抑郁的情绪,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

4 体会

发现艾滋病患者均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见心理护理在艾滋病护理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此时的我们承担着亲人、朋友、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等多种角色。

首先不以道德观来衡量患者, 而是以正常的医学观看待患者, 做到同普通疾病相同对待, 不恐惧、不歧视, 主动、亲切的与患者交谈, 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 帮助患者正确对待所患疾病, 自己舒缓心理压力。通过心理护理, 减轻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负担,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 让患者认识生存的重要性, 用极积的心态接受治疗。

参考文献

[1]何益新;阮玉华;尹潞;苏斌;王哲;刘爱文;崔为国;崔兆麟;张莉;王云霞;刘石柱;杨烨;周枫;邵一鸣;;我国中部农村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高危性行为特征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6年02期

[2]厉靖、倪销;对艾滋病患者歧视问题的思考[J];社区医学杂志;2006年18期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综述 篇9

1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焦虑

由于艾滋病在目前仍为不可治愈的疾病, 人们普遍存在对艾滋病的恐惧感, 认为其就是绝症。因此患者在得知诊断结果后, 一时间感觉不知所措、难以接受事实, 他们担心自己不久就会死去, 常表现出焦虑恐惧的心理, 迫切需要了解艾滋病知识, 或希望医务人员详细讲解艾滋病的转归;有些女性患者因婚外情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害怕受到家庭暴力或家人抛弃而选择隐瞒病情, 并因此而焦虑不安, 惶恐度日。

1.2 否认

患者在接受艾滋病阳性结果告知时, 表现为不相信患病事实, 甚至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或检查结果错误, 并且在接受流行病学调查时否认与艾滋病相关的特殊接触史如吸毒或非婚异性性行为史, 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掩盖内心的慌乱, 以达到心理平衡。有部分患者表示要去不同医院检查, 希望被证实是误诊。

1.3 绝望、厌世

因为艾滋病本身的不可治愈性、同时并发的多种机会性感染, 使患者不但承受着躯体疾病的痛苦折磨, 还要面临死亡的威胁, 往往使患者感到悲观失望, 对生活、治疗失去信心。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不配合或自暴自弃, 产生厌世的心理, 甚至绝望自杀[5]。

1.4 怨恨、报复

目前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性传播, 有部分艾滋病患者是因为其配偶有婚外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病毒而被传染或是在处对象时发生婚前性行为被传染, 常感觉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 是别人对不起自己, 因此对配偶或性伴充满怨恨, 甚至产生报复心理。具体表现:仇视周围的人和事, 烦燥不安、情绪不稳、易激动, 易产生过激行为[6]。

1.5 孤独、压抑

由于艾滋病常被视为与滥交和不道德性行为有关系, 一旦被确诊为艾滋病, 患者往往选择对家人以及亲戚朋友隐瞒自己的病情, 一个人承受患病事实的打击, 他们无法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压力向家人及朋友倾诉;有患者因为家庭成员间未能对病情保密致使病情泄露, 导致周围居民及亲友对其敬而远之甚至被歧视, 患者常常感觉孤独、压抑。

1.6 罪恶感和忏悔

有患者因为配偶或性伴侣也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甚至因此而发病死亡而感到自责和产生罪恶感, 患者表现为经常过度地责备自己, 产生沮丧、悔恨、郁闷、绝望等心理,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年男性患者因担心传染给配偶而与配偶分居, 不再有性生活, 整天郁郁寡欢, 与孤独寂寞为伴。

1.7 被歧视

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 最痛苦的除了躯体疾病的折磨, 还有被歧视。在被确诊为艾滋病后, 有部分患者家属感到蒙羞和愤怒, 表现出冷漠、厌恶、嫌弃等行为, 使患者备感悔恨、内疚和失望;同时, 由于目前社会上公众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缺乏正确认识, 认为患有艾滋病的人都是行为不道德的, 对艾滋病患者产生惧怕、排斥心理, 甚至不敢接触患者的亲属和子女或对他们进行驱逐, 在居住、就业、就医、上学等多方面受到歧视, 致使患者及其亲属的生存环境恶化, 有患者不得不选择离乡背井, 到异地工作生活。有研究[7]指出:歧视和社会排斥不仅不利于艾滋病患者的治疗, 也不利于我国艾滋病疫情的控制, 甚至会使艾滋病患者产生极端的报复心理, 从而使整个社会陷入危险当中。

2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克服或减轻恐惧、焦虑心理。护理人员态度要和蔼亲切、沉着稳定, 真诚地与艾滋病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耐心倾听他们说话, 向患者介绍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目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面的进展等积极有效的信息, 从而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艾滋病, 消除其恐惧焦虑的情绪。并鼓励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 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家务及社会活动, 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鼓励隐瞒病情的患者勇敢面对患病事实, 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时间告知配偶病情, 以及告知病情的益处和必要性[8], 或在征得患者同意下由医务人员将病情告知其配偶, 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 对配偶阳性者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配偶阴性者做好防护措施, 定期进行HIV抗体检测。

2.2 对持有否认心理的艾滋病患者, 护理人员应做到不以道德观来衡量艾滋病患者, 而是以正常的医学观看待他们[9], 理解否认心理是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所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 并鼓励患者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减轻心理压力。以亲切的态度对待患者, 了解并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帮助患者舒缓心理压力, 鼓励患者正视患病事实并及时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明确告诉患者, 检测结果是由有资质的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提供, 其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

2.3 消除绝望、厌世的心理。护理人员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用诚恳的语言与其沟通交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解释说明目前虽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 但已有较好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和护理方法, 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艾滋病的传播危险, 延缓发病, 提高生活质量, 延长生命;鼓励患者正视患病事实, 向患者介绍既往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的情况, 使其树立治疗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机会性感染, 提高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2.4 针对有怨恨、报复心理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给予高度关注, 在患者情绪激动时给其一定的空间与时间, 让患者的情绪得到及时有效宣泄。同时给予患者同情与安慰,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使患者逐渐稳定情绪, 尽可能消除怨恨等不良心理, 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向患者宣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与最新治疗信息, 让患者科学理性地面对艾滋病,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对有孤独压抑心理的艾滋病患者, 护理人员选择与患者讨论感兴趣的话题, 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满足患者自尊和身心方面的需要, 使患者的压抑心情得到释放;建议患者将病情告知亲属, 争取得到亲属的理解和支持, 因为亲属是艾滋病患者重要的社会支持提供者[10]。

2.6 对有罪恶感和忏悔的艾滋病患者, 护理人员采取理解、宽容、接纳、不指责的态度, 耐心倾听其诉说, 使其释放压力;对患者的处境表示同情、理解, 适时给予关心鼓励,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患者的病情发展、生活状况给予关注, 指导患者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如坚持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危险[11], 从而减轻其心理负担;鼓励患者与家属多进行情感交流,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7 消除歧视, 防止报复社会。无论艾滋病患者是因为哪一种传播途径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他们都是疾病的受害者, 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护理人员首先要理解家属的心情, 积极主动地与家属进行沟通, 有选择地向家属宣教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预防、治疗等相关知识, 使家属了解艾滋病的正确知识, 消除家属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的误解, 取得家属的配合, 关心、体贴、陪伴和照顾患者, 满足患者内心对亲情的需求,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通过全面宣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消除社会公众对艾滋病的的盲目恐惧、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与偏见, 呼吁社会公众共同关心帮助艾滋病患者, 给予患者足够的宽容和理解, 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和社会的安定。

3 小结

目前, 艾滋病还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传染病, 病死率极高。艾滋病患者在确诊后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和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疾病的过程中, 应首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12], 充分了解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需求, 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笔者深有体会:有效的心理护理对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 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和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以及促进身体康复, 延长生存时间, 提高生活质量, 遏制艾滋病传播, 稳定社会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东, 刘剑, 刘德海.我国艾滋病疫情发展趋势预测和防控措施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3, 29 (1) :3-7.

[2]彭云波.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2 (4) :22-23.

[3]翁田波, 卢斯汉, 魏霞, 等.住院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9, 25 (6) :458-459.

[4]张鹤, 杨虹, 王铁英.21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 2011, 25 (12) :165.

[5]朱艳丽, 魏秋转.探讨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4) :202-203.

[6]刘金菊, 金万波.艾滋病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策略[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7 (3) :72.

[7]徐鸣, 彭飞, 胡晓云.艾滋病病人自我感知的艾滋病歧视调查[J].医学与社会, 2009, 22 (5) :58-59.

[8]周露, 李贞贞, 王红红.HIV感染者/AIDS病人性伴告知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4, 33 (12) :4106-4108.

[9]李慧丽.20例艾滋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8) :331.

[10]王红晓, 杨月娥, 逢艳丽.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干预[J].实用医药杂志, 2008, 25 (6) :735.

[11]马楠, 段广才, 王奇, 等.河南省某地区配偶间HIV性传播状况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46 (6) :920-922.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10

【关键词】HIV/AIDS并肺结核患者;抢救/沟通;心理护理/保护性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R 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26-01

艾滋病是由于感染了艾滋病的病原体(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缩写为HIV)而造成的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症。艾滋病传播迅速,病死率极高。感染HIV的患者,其免疫力低下,易感染和并发其它疾病。艾滋病人并发结核病,是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约占20%-50%。肺结核是由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传染病,咯血是肺结核病的常见症状,约1/3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咯血。我科从2010年-2011年8月收治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咯血10例,在实施抢救护理过程中,进行了及时、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5例,年龄30-60岁,平均45岁。感染者以农民和青壮年为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咯血。入院时查体:神志清,精神差,面色苍白,焦虑明显,急性病容,近几日有少量咯血。根据医嘱即按重病护理,采取对应措施。必查结果显示:患者HIV抗体阳性,有确诊报告。

1.2 护理方法

1.2.1 肺结核咯血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心里紧张、焦虑、劳累过度等,鼓励患者说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转轨,帮助患者分析,使其重视纠正其不良行为,调整心态,认知疾病的转轨和发展,为今后的治疗打下基础。

1.2.2 工作防护:感染HIV/AIDS且痰液检查有结核菌感染的患者,条件许可下最好住单间隔离。对此病人,科内加强学习相关知识,实际操作治療时穿隔离衣,戴外科口罩,有屏保保护,同时戴质地较好的手套;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戒骄戒躁,沉稳大方,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1.2.3 提高沟通技巧,消除纠纷隐患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患者及其亲属需要的不仅是药物、手术,更需要沟通和理解[1]。护士要稳重大方,言语得当,语气柔和,对患者热情,熟练掌握必备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患者的心理和需求,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了解不同患者和家属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层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学会尊重和理解患者,用良好的技术和素质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1.2.4 做好心理护理对于HIV/AIDS并肺结核患者,一旦得知自己感染此病,心理负担重,医护人员应对烦躁、沉默或性格异常患者多加注意,多于其沟通,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允许资深的宗教人士为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帮助患者树立正确面对疾病的心态,使其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也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从而出现认识能力、思想行为、思想情绪变化。如果此病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会出现紧张、恐惧、焦虑、悲观、失控等一系列心理反应,这些存在的心理反应反过来会影响疾病的康复[3]。如果突发大量呕血,会加剧其生理心理反应。所以,对此类患者,做好心理疏导,耐心细致的做好各项工作,消除其不良的心态,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1.2.5 做好依从性的教育引起咯血原因不一,在咯血未停止稳定之前患者均应卧床休息,注意体位的功能性;严格遵医嘱,依从性好,保持乐观情绪;大咯血者,前三天禁食;少量咯血者,以温凉软食或流食为主或禁食,避免食欲旺盛,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咯血停止后,从流食到硬食慢慢添加食物。HIV/AIDS并肺结核患者,营养双重失调,需注意饮食结构,注意营养合理化。抗病毒药需遵医嘱按时定点服用。

1.2.6 预见性护理和抢救对出血患者,时刻要有抢救意识。责任护士注意加强巡视,时刻注意病情变化,患者如有胸闷,喉痒,烦躁等预见性不适时,要时刻注意观察病情,及时询问患者,急救物品、药品的管理到位;抢救时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在护理人员保证的前提下,一名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的变化,一名护士保证抢救药品的到位,保证抢救用药的及时准确性。做到各负其责,忙而不乱;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安排一名资深护士负责对外联络,保证抢救支持系统的对外联络工作,必要时请示上级医师,帮助抢救护士做好抢救疑难问题处理,专人专用,做好消毒隔离处理,做好职业防护。抢救时,锐器、针头不做传递,严格规范操作。注意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医疗垃圾至于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刀片、针头随时放入利器盒。及时进行手消毒,抢救结束后,详细记录抢救过程所执行的所有口头医嘱和执行时间。

1.2.7 保护性医疗措施感染艾滋病毒且有结核菌感染者,三区划分要明显,做好保护性医疗措施。住院期间,房间光线要充足,每日定时通风消毒,所用仪器最好固定使用,医疗耗材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床头柜、桌面、门把手、地面每日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随时处理污染的地面。出院后,房间要做终末处理;污染床单、被服及时处理后双层塑料袋封扎高压消毒灭菌。

2 结果

本组中7例患者治愈出院,有效率70%,一例自动放弃,2例好转。

3 护理体会

对于HIV/AIDS并肺结核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临床工作中必须做到多巡视,勤观察,早发现出血先兆,及早控制诱因,不歧视,实施高效全方位优质护理,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干预疾病的发展,为抢救赢得时间,提高生存率。对此类患者,一旦住院,护士就要让家属注意掌握饮食和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了解患者心理,做好护患沟通,使患者舒心放心,从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尚婉媛,戴谦.儿科护理投诉发生的原因与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J],2010,10(17):4268.

[2]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6-32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预防艾滋病的教案 下一篇:艾滋病的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