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

关键词: 胫骨

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精选八篇)

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胫骨下段骨折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诊断为胫骨下段骨折, 且没有合并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 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法, 符合伦理学原则。对照组:男性胫骨下段骨折患者26例, 年龄范围8~75岁;女性19例, 年龄范围7~73岁;平均年龄 (44.38±11.62) 岁。病程在1~11 h, 平均病程 (4.27±2.36) h。对照组患者受伤原因:因车祸骨折患者18例, 高处坠落摔伤骨折患者20例, 其他原因骨折患者7例。观察组:男性胫骨下段骨折患者27例, 年龄范围9~74岁;女性18例, 年龄范围8~75岁;平均年龄 (46.26±12.84) 岁。病程在1~12 h, 平均病程 (4.45±2.36) h。观察组患者受伤原因:车祸骨折者18例, 高处坠落摔伤骨折者19例, 其他原因骨折者8例。对照组和观察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病程、骨折起因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骨折患者均先进行硬膜外麻醉手术, 并让患者采取仰卧位。

1.2.1 对照组方式

为对照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传统解剖钢板治疗。患者进行完麻醉手术后, 在其骨折部做一切口并向上下两边延长, 快速剥离骨膜, 使骨折端充分暴露。选择适当长度的传统解剖钢板为患者实施内固定。

1.2.2 观察组方式

为观察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经皮锁定钢板治疗。①患者在进行完麻醉手术后, 利用C型臂X射线机的透视, 对患者骨折部分实施间接复位操作[2]。②在患者骨折近端和远端内侧各做一小切口, 切口长度根据钢板的实际长度决定。但是尽量控制在3~5 cm的范围[3]。③做好切口后, 在患者皮下筋膜和骨膜之间对皮下隧道进行彻底分离。④若患者骨折部分的软组织嵌插或碎骨片阻碍复位时, 应该在患者骨折的位置另做1个切口, 切口长度控制在1.5 cm左右。⑤做好切口后进行撬拔操作, 将嵌顿的软组织完全拉出, 并用螺钉对体积相对较大的碎骨片进行固定, 结合手法牵引等复位[4]。⑥选择长度适宜的锁定钢板 (一般选择8~13孔) 经隧道置入患者骨折部位, 再用一块同类钢板在其皮外定出螺钉置入位置, 再做1个小切口, 钻孔后实施螺钉固定[5]。⑦在C型臂X射线机的透视条件下, 对患者进行对位对线检查。最后对骨折患者切口进行冲洗和缝合[6]。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观察骨折患者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 进行统计处理。两组骨折患者的男女例数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手术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 (±s) 表示, 以P<0.05代表两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之间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之间, 观察组其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均有明显差异, 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胫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骨折类型[7]。一般常见儿童和老年人患者。儿童由于身体正处于发育的时期骨骼各方面发育不成熟。老年人则是因为自身年龄的增大, 身体素质下降, 骨骼相对来说较为脆弱。在胫骨骨折患者中, 部分严重患者的髓腔和骨骼的内外膜受到破坏或损伤, 进而致使其骨折部位和骨折远端血液供应骤减甚至完全阻断。患者血液供应一旦受阻, 便会造成患者皮肤坏死、严重感染、骨折部位较难愈合或不愈合等情况发生。因此, 如何在保证有效的治疗前提下为患者减少手术的创伤, 降低治疗费用, 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该次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 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法其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两种手术方法中锁定钢板的不同造成的治疗效果的差异。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的是普通钢板, 而观察组采用的则是锁定钢板。对两种钢板比较可知, 普通钢板内固定容易失败、患者容易感染且内固定后骨折部位较难愈合或不愈合等情况发生。高迪等[8]在《微创经皮解剖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87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对比了经皮微创解剖钢板内固定、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传统切口解剖钢板固定及传统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 其研究中也认为, 采用闭合复位解剖内固定的效果、使用传统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等方法均较差, 而使用微创内固定技术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7.12±3.21) d, 患者手术时间为 (749.13±4.32) min, 骨折愈合时间为 (79.12±3.02) 个月, 末次随访AOFOS评分为 (778.63±5.84) 分, 并发症仅1例, 住院费用为 (718349.21±53.22) 元, 其认为该方法可以减少创伤, 降低治疗费用, 促进骨折的愈合。这与该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治疗胫骨骨折患者, 观察组手术时间 (85.46±4.25) min、伤口愈合时间 (13.74±1.86) 周、负重行走时间 (62.53±7.92) d等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对于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均有一定疗效, 然而, 经皮锁定钢板治疗方法更为有效。

摘要:目的关于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对比分析。方法 该次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5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钢板治疗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 (85.46±4.25) min、伤口愈合时间 (13.74±1.86) 周、负重行走时间 (62.53±7.92) d等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 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对于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均有一定疗效, 然而, 经皮锁定钢板治疗方法更为有效。

关键词:传统解剖钢板,经皮锁定钢板,胫骨下段骨折

参考文献

[1]张敏, 闫伟强, 朱英, 等.胫骨下端后方接骨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 7 (2) :260-262.

[2]田文, 王富明, 黄俭, 等.髓内钉、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 2013, 53 (31) :53-56.

[3]毛显法, 曾希银, 向道友, 等.胫骨下段骨折微创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J].西部医学, 2011, 23 (8) :1466-1468.

[4]宋锦程, 徐卫袁, 张兴祥, 等.经皮微创内侧锁定板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9 (12) :1084-1087.

[5]章莹, 朱昌荣, 肖进, 等.锁定加压钢板外置在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 15 (7) :563-566.

[6]张大卫, 黄东, 牟勇, 等.游离骨膜瓣联合自体骨治疗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及骨不连[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5, 38 (1) :88-90.

[7]熊浩, 黄东, 林伟文, 等.胫骨骨膜瓣联合自体植骨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18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4, 37 (3) :289-291.

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 篇2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钢板;内固定;疗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64-02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指胫骨内髁骨折、双髁骨折同时伴有干骺端和骨干分离的胫骨平台骨折[1]。此类骨折通常是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粉碎较重,稳定性欠佳,软组织损伤多,血管神经损伤大,所以此类骨折是骨科治疗上的难题。临床上对于普通解剖钢板与锁定钢板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比较鲜有报道。本研究从固定力学的稳定性、膝关节的功能及活动度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归纳总结了笔者所在医院于2007~2010年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7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2010年笔者所在科室收治37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普通解剖钢板治疗19例,锁定钢板治疗18例。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22~71岁,平均(45.3±5.5)岁;开放性骨折21例,闭合性骨折16例,合并同侧腓骨骨折10例,外侧半月板受损5例,同侧股骨骨折5例,前交叉韧带受损4例,外侧副韧带受损4例,同侧腓总神经受损3例,其他部位的多发骨折6例;按照AO/OTA分型:B型20例,C型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软组织分级、骨折分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均先行清创缝合术,并予以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术前,所有患者均给予抬高患肢及消肿,石膏外固定和牵引等治疗,消除明显地移位、成角和旋转畸形。

1.2.2 手术方法 普通解剖钢板组首先用拉力螺钉加压固定关节面,然后用C型臂X射线机观察并选择尺寸适宜的钢板,然后在解剖钢板最远端孔处暴露骨质,于骨膜外和肌肉下中间造一潜行隧道,插入普通钢板,外侧用L型支撑钢板,内侧用T型支撑钢板;锁定钢板内固定组与普通解剖钢板组的不同在于锁定螺钉的固定顺序。伴随损伤的处理予以韧带缝合修补或者留待二期处理。

1.2.3 术后处理 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须抬高患肢,并给予负压引流,当负压引流量<30 mL时拔除引流管,给予抗生素预防抗感染,嘱患者早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拔管后行患肢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锻炼。术后随访18个月,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临床功能评分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两两比较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普通解剖钢板组与锁定钢板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因其表现复杂,常伴有其他部位的骨折以及血管、神经、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成为创伤骨科治疗的难点,也是对骨科医生的巨大挑战。如果处理稍有闪失,将会严重影响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故治疗的目的是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任何形式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都应该正确的详细分析评价。解剖型钢板的特点是与骨折部位解剖关系贴合紧密,质轻薄而坚韧,而锁定钢板的特点是锁定螺钉可以对内侧平台提供有力支撑,从而较少剥离损伤部位的软组织[2]。

目前,从胫骨平台普通解剖钢板的应用,到最近锁定钢板的临床应用,治疗方法长足进步,大多数患者获得良好疗效,但通过本研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均有少部分出现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皮肤坏死、骨折延迟愈合以及感染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随访、影像学比较,根据纠正移位、旋转及成角畸形的判断,结合有用骨痴的生长量、骨折线的对比情况从而得出骨折愈合判定,患者部分负重时间、膝关节功能锻炼的时间与方法、正确的弃拐时间。两组患者在部分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钢板内固定后骨折都能牢固固定,均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刺激滑液的分泌增多,更有效营养关节腔,而且早期的功能锻炼具有加速恢复效果,有效降低骨关节炎的发生率[3]。本研究显示两组术式患者在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两种方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效果均较满意,骨折愈合较快,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好,二术式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翟科斌,贾全忠,钟英.双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10(15):39-41.

[2] 陈远,林宇春,邹玉英,等.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4):2273.

[3] 姜锐,罗从风,胡承方,等.改良双钢板法与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对照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9):820-824.

(收稿日期:2012-02-10)

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7月共18例胫骨骨折患者,男14例,女4例,年龄20岁~68岁,平均年龄37岁。右侧12例,左侧4例,双侧2例,开放性骨折5例。病因:14例为车祸伤,4例为高空坠落伤。

1.2 手术方法

先准备好两块同样的钢板,采用硬膜外麻醉,取仰卧位,以骨折为中心,切长约3 cm切口,暴露骨折端,直视下骨折复位,尽量不剥离或少剥离骨膜及周围软组织,用骨膜剥离器在胫骨内侧深筋膜与骨膜间潜行剥离,维持复位后的位置,植入形状与长度合适的钢板,沿胫骨内侧面触摸证实满意后,先直视下拧入靠近骨折端的一根螺丝钉,待钢板在胫骨上基本固定,然后取预先准备好同样的钢板放置在皮外,沿皮外钢板孔做一小切口,套上套钻钻孔拧入螺丝钉固定,完成内固定。术后用支具固定4周~6周,固定期间做肢体肌肉练习,去除支具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行负重锻炼。

2 结果

本组病例随诊8个月~12个月,伤口愈合时间10 d~17 d,平均13 d,骨折愈合时间65 d~90 d,平均76 d,未出现伤口感染及骨不连情况,无钢板断裂。

3 讨论

影响患者胫骨骨折愈合的因素有很多,有的因素在骨折发生前已经存在,是客观的,如胫骨的解剖结构、患者的年龄、骨折的部位与高能量创伤引起营养血管损伤、软组织覆盖少更加影响骨折端血运等,作为医生无法改变。医生对骨折转归可以发挥作用的因素是治疗方法的选择。虽在治疗胫骨骨折手术方法较多,但术中多为广泛剥离已损伤肿胀的软组织及放置内固定植入材料占据了一定空间,常有皮肤坏死、骨折不愈合等不良并发症出现[1]。如果在治疗中能够采取一种简单易行、不进一步破坏骨折局部血供,且骨折复位后固定确实的方法,骨折断端间不存在剪力或旋转力,这样才能使骨折尽早愈合。治疗中应充分重视局部软组织的血运,把医源性创伤减小到最低限度。AO学派从原来强调生物力学的观点,逐渐演变为以生物学为主的观点,即生物的、合理的接骨术的观点(biologica osteosynthesis,BO)。生物学固定的内涵是充分重视局部软组织的血运,固定坚强而无加压。其原则是:(1)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以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附着;(2)不以牺牲骨折部的血运来强求粉碎性骨折的解剖复位,如必须复位较大骨折块,也应尽力保存其供血的软组织蒂部;(3)使用弹性模量、生物相容性好的内固定器材;(4)减小内固定物与所固定骨之间的接触面(皮质外及髓内);(5)尽可能地减少手术暴露时间[2]。

传统的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时,由于完全剥离两骨折端骨膜,仅有的骨膜动脉也遭受破坏,直接中断骨折远侧端的血供,使骨折愈合减慢。剥离近折端骨膜时,不但破坏了骨膜供血系统,有时造成滋养动脉在胫骨后方入口处损伤或断裂,造成近折端髓内血供受损。如果骨折的两端血供中断,发生缺血性骨坏死,皮质骨需要再血管化,所需时间长,血供质量差,骨折愈合速度缓慢,甚至会发生不愈合。皮质骨微循环对骨折愈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愈合的时间和质量。所以,在治疗胫骨骨折时,应高度重视保护好两骨折端的骨膜软组织不进一步遭受破坏。我们用的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就是通过保护好骨膜的血供系统来保障骨折断端的血液供应,实现骨折及早愈合的目的。

微创胫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既适合胫骨干闭合性骨折,也适合开放性骨折;既可用于胫骨干一般骨折,也可用于胫骨干粉碎骨折,该手术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切口小,对骨折端的骨膜及周围软组织基本不损伤,无医源性损伤骨折两端的血液供应,因此,患者骨折两端可通过骨膜血管系统更好地供应血液,骨折愈合快。微创手术,术后患者局部、整体康复快。

(2)术中骨折的复位采取“开放”的闭合复位方法,避免直接在骨折断端操作。难复位的粉碎性骨折用复位钳进行间接复位,追求的是生物学复位。

(3)应用解剖钢板做内固定,最大限度减少放置内固定植入材料占据了一定空间对骨膜的压迫,从而减少了钢板对骨膜血供的破坏。

(4)该手术不剥离骨折端骨膜及周围软组织,在骨膜外进行骨折复位及钢板固定,无医源性损伤之虞,非常安全可靠。

(5)该手术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术后骨折愈合快、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病例、无钢板断裂现象。

(6)切口小,皮肤血供影响小,故所有病例甲级愈合。

我们认为,采用经皮微创插入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方法取得良好疗效,在于不剥离或少剥离胫骨骨膜及胫骨周围软组织,避免进一步对其损伤;采用开放式及闭合复位技术,应用解剖钢板,即骨折端有良好的血供、合理的复位方法和可靠的内固定技术是骨折愈合的基础。该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和功能恢复好的优点,是治疗胫骨干尤其是中下1/3骨折的一种好方法,其技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实践认为,经皮微创插入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减少了对软组织广泛剥离,减少了对骨折处的再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护局部血运,但同样达到骨折愈合效果,切口缝合时基本无张力,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术后骨折及皮肤愈合良好,其技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许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81

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58例均为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21例;年龄18~65岁, 平均 (40.5±4.2) 岁;其中左侧骨折24例, 右侧骨折34例;根据AO分型:A型17例, B型22例, C型19例;致伤原因:车祸伤34例, 高处坠落伤12例, 重物砸伤8例, 扭伤4例。对照组58例为本院同期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 其中男38例, 女20例;年龄17~66岁, 平均 (41.7±4.3) 岁;其中左侧骨折26例, 右侧骨折32例;AO分型:A型16例, B型24例, C型18例;致伤原因:车祸伤32例, 高处坠落伤13例, 重物砸伤10例, 扭伤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单侧外固定架超踝固定治疗;观察组均采取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 麻醉成功后在骨折断端上3~5 cm于胫骨嵴内侧旁1 cm处开始向下做一纵形切口, 远端渐弧向内踝后缘暴露骨折端。骨膜剥离的宽度以刚好置入钢板即可。对游离较大的骨折碎片尽量不做完整的骨膜剥离, 先将其按解剖位置逐一归位, 骨折复位后如较大骨折碎片不稳定则采用克氏针或螺丝钉暂时固定, 尽量不影响钢板放置。保持牵引位的条件下将7~11孔胫骨远端内侧型解剖钢板置于胫骨的内侧, 远端以能拧入3枚直径6.5 mm全螺纹松质骨螺钉为佳, 近端采用MIPPO技术置入固定。出院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是否放置引流。术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参照Mazur等的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价标准[1]进行评价, 包括疼痛、跛行、行走距离、使用拐杖或支具、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 总分为100分, 优:大于92分;良:87~92分;可:65~86分;差:小于65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t=8.604, P<0.05) , 观察组临床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χ2=41.724, P<0.05) 。见表2。

3 讨论

胫骨远端骨折因患肢受剧烈暴力冲击所致, 患者病情一般较重, 多合并有软组织损伤。为患者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 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是治疗中的关键。目前, 临床治疗方法多样, 为了保证患肢功能, 改善患者预后, 临床多采用外科治疗[3,4]。特别是开放性骨折, 患者多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挫伤和伤口污染, 急诊手术时必须按照要求严格进行伤口彻底清创, 将污染、失活组织及污物彻底清除后对骨折复位。本研究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 观察组以解剖钢板内固定为主要治疗手段, 术后配合常规康复训练[5]。对照组采用单侧外固定架超踝固定治疗。

由研究数据可见,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踝关节优良率为89.66%, 对照组为74.14%,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但应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和软组织损伤情况灵活选择治疗方法, 术后配合规范的康复治疗计划, 以保证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卢世璧.坎贝尔骨折手术学[M].第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2017.

[2]辛景义, 鲁杰, 魏万富, 等.混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06, 26 (9) :586-589.

[3]王景, 胡浩, 杨俊忠, 等.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52例[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3) :132-133.

[4]明立功, 明立德, 明新文, 等.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5 (8) :740-741.

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 篇5

关键词:锁定钢板内固定,解剖钢板内固定,pilon骨折,临床

随着交通运输事故等各种事故事件频发,高能量暴力损伤出现概率越来越大,而pilon骨折就是临床一种非常常见损伤事故之一,临床骨折现象增多,也使得对应治疗方法成为医疗人员研究重点。临床上通常会采用手术进行治疗,而内固定材料及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与患者康复情况。目前采用较为广泛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但存在不稳定缺陷,而锁定钢板内固定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陷。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70例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70例pilon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8~74(56.1±5.2)岁,车祸受伤的有17例,砸伤的有8例,高层坠落受伤的有6例,其余为扭伤;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7~75(55.8±6.2)岁,车祸受伤的有18例,砸伤的有7例,高层坠落受伤的有5例,其余的为扭伤。以上数据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年龄以及受伤原因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者入院后,我院采用X射线为其诊断,70例患者均为pilon骨折,所有患者都在认真阅读手术治疗的实施方案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此外,患有严重心肝肾脏器功能损坏者、皮肤病患者等均排除在外。

1.3 治疗方法

70例pilon骨折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对照组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切开患者骨膜以后直接将其剥离,预防受伤皮肤进一步坏死,同时根据受伤具体情况确定钢板长度,复位关节面,进行植骨操作帮助患者恢复并纠正旋转畸形,为解剖钢板进行加压,以固定胚骨。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在骨远端切口显露骨折关节面进行,便于后期观察与复位,复位满意后进行植骨填充,骨膜与深筋膜之间建立“隧道”用以放置钢板,为患者插入钢板以后,于近端处切开大概1cm,采用克氏针将其固定,固定以后根据微创方法进行锁定钉的固定[1]。

1.4 疗效评定标准

我院医疗人员及时为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同时针对患者治疗进展情况采用Toenetta提出相关治疗标准,详细记录患者具体信息。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计数单位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伤口复原时间情况比较

对照组手术时间、复原时间均少于观察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后的Tornetta评价比较

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的Tornetta评价优良率为82.9%,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4.3%(P>0.05),两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只有1例患者出现感染情况,及时给予治疗后延缓愈合,并没有出现不愈合病例,对照组患者出现了5例感染情况,最终有2例不愈合,1例内置钢钉断裂,由此比较,观察组预后不良情况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pilon患者有多处伴腓骨骨折,所以对其进行治疗要针对容易出现各种关节移位可能的情况,予以不同手术治疗。临床上比较常见治疗方法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和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在本研究中70例患者都采用了内固定进行治疗,能有效帮助患者避开固定闭合过程中不足。我院给予观察组采用的锁定钢板骨折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较短,操作简单便捷,资料显示其手术时间与复原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要少,P<0.05。同时,因为观察组患者采用的锁定钢板治疗过程中不需要塑性,预防因为较大切口而导致皮肤坏死的情况发生,所以手术呈现出来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好,复原时间短[2]。在患者治疗的同时,对锁定钢板长度的选择,与患者骨折固定的有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对照组患者采用的解剖钢板在应用过程中,医疗人员必须反复对其骨折对位和对线情况进行认真检查,这一步骤就加大治疗难度,增加治疗时间,于是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有一定差距。另外,本研究采用是Tornetta评价标准,对照组优良例数为29例,观察组优良例数为33例,P>0.05,尽管在数据上两组疗效无比较差异,但是pilon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效果依旧是锁定钢板内固定较好,能够改善外固定闭合缺陷,使得切开的骨折部位得到有效治疗,且治疗过程对患者产生影响也较小[3]。

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骨折延迟愈合情况发生,而对照组则有5例,这个数据说明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影响对比,锁定钢板复位弹性和内固定治疗成功将患者术后不粘连和愈合不完全缺陷填补。

综上所述,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pilon骨折效果明显,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展军,阚世廉,丁尔勤,等.锁定钢板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对比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9):1126-1128.

[2]梁伟东,阎作军,郭天阳.锁定钢板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效果比较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6):42-43.

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 篇6

关键词:胫骨远端骨折,解剖型钢板,内固定

胫腓骨骨折发生率约占长骨骨折的10%, 其远端骨折最为常见, 该部位特殊, 多数为高能量伤, 治疗上对技术要求较高。胫骨下段血液供应差加之前部软组织薄, 这些解剖特点使骨折后无法得到良好的血液供应及稳定性, 胫骨下段骨折又往往合并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诸多因素导致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较为困难, 如治疗不当, 容易造成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笔者采用小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间因胫骨远端骨折来我院就诊的患者, 共计46例, 均采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性34例, 女性12例, 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37岁。交通事故29例、高处坠落伤9例、坠落重物砸伤7例、扭伤1例。闭合性骨折37例, 开放性骨折9例。合并腓骨下段骨折12例, 合并内外踝骨折的7例。入选病例采用AO分类方法分型:A型8例、B型27例、C型11例。手术时间在受伤后30min~15d不等。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 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 如果合并腓骨骨折, 先行外侧切口暴露腓骨骨折处, 复位后先用克氏针或螺钉临时固定, 再用腓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固定, 取出克氏针或螺钉, 再行胫骨远端骨折复位固定。胫骨远端骨折取胫前外则切口, 向下延伸充分暴露骨折处, 对于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患者, 手术切口可达踝关节关节囊并探查关节面骨折线方向以及局部骨折受压变形的情况, 刮净断端髓腔内血肿及嵌顿的软组织, 骨折复位后, 结合术前X线片及术中实际暴露的骨折线走形情况, 选择适当的解剖型钢板。术中尽可能的少剥离骨膜, 利用间接复位方法达到骨折复位的目的。根据所选钢板形状纠正骨折断端的对线、对位。胫骨远端应用松质骨螺钉、近端应用皮质骨螺钉加以固定。对于骨折累及胫腓联合下方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 先清理碎骨块, 复位关节面, 小拉力螺钉固定, 远端足部牵引, 再复位其它骨折处, 放置解剖型钢板加以固定。然后逐层缝合切口, 厚棉垫适当加压包扎。术后常规处理, 对于情况允许的患者, 术后3d即可进行不负重的功能锻炼。定期复查X线光片, 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于术后约1年取出钢板内固定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依据Mazur等人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级别。主要参考的指标包括步态、患部疼痛程度、行走的距离、使用支具情况以及踝关节活动范围等对踝关节功能状态进行评价。具体评分标准:>92分为优, 患者的踝关节无肿胀、步态正常, 踝关节活动自如;评分在87~92分为良, 患者踝关节轻微肿胀, 步态正常, 踝关节活动度达正常的3/4;分值在65~86为可, 踝关节活动时疼痛明显, 步态基本正常, 踝关节活动度可达正常的1/2;分值<65分为差, 患者跛行, 踝关节肿胀明显, 其活动度<正常的1/2。

2 结果

入选病例术后随访6~24个月, 平均12个月。无钢板外露、螺钉断裂及退出等, 无骨不连, 全部患者均骨性愈合。术后踝关节功能评价参照Mazur标准:优26例, 良16例, 可2例, 差2例, 优良率91.3%。

3 讨论

胫骨远端与踝关节毗邻, 其骨折可能损伤到踝关节。胫骨远端的外形由三棱状向四边形转变, 其解剖特点是干骺端皮质骨薄并以松质骨为主, 其前内侧面存在凹面并向内侧旋转约25°。常呈粉碎性骨折, 骨折后多移位明显, 血运破坏严重, 影响预后。传统的保守治疗及普通钢板内固定手术, 缺点主要为解剖复位不佳;复位后稳定性差;畸形的发生率较高;大范围的组织剥离或直接手法复位使骨折周围血运再次遭到医源性的破坏。术后发生切口处皮缘坏死、钢板外露、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等的可能性较大。解剖型钢板在胫骨远端骨折的应用, 克服了如上的不足, 尤其是对Pilon骨折的患者, 更能体现出优势。手术复位一定要熟悉胫骨的力线与旋转角度, 对术后其复位的好坏与复位后的稳定性及重建胫骨远端是非常重要的[1]。胫骨远端骨折是由旋转剪切力和 (或) 轴向压缩力所致, 包括干骺端的压缩粉碎性骨折, 尤其是Ruedi-AllgowerⅢ型骨折的患者, 常常因为骨折后局部骨质被压缩且关节面粉碎破坏, 导致难以辨认复位标志, 造成关节面塌陷、复位困难、复位后容易发生再次移位, 远期观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高, 容易导致踝关节的功能障碍[2]。胫骨远端外侧型解剖钢板依据胫骨解剖外形被设计成扭曲形, 符合胫骨解剖及力学上的要求, 板体紧贴胫骨面;板体更薄, 所占空间小, 钢板表面有更多的软组织覆盖, 切口更容易闭合, 利于术后恢复;钢板为多空设计, 可以放置到胫骨的最远端, 固定较传统钢板更牢固, 且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本研究统计46例患者, 依据Mazur等人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标准, 评价为优26例、良16例, 优良率91.3%, 差评仅2例, 差评的患者均为Pilon骨折, 胫骨远端骨缺损较多, 踝关节破坏严重。笔者体会, 胫骨远端骨折手术时机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组织损伤的情况, 对于局部软组织条件较差或者肿胀较重的闭合性骨折可以采用石膏托外固定制动, 视肿胀消退情况择期手术。除外胫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累及关节面难以整复外, 一般不需要切开踝关节关节囊, 对于术后恢复踝关节功能非常有利。尽量Ⅰ期闭合伤口, 利于术后早期肢体功能的恢复。术后在疼痛缓解后尽可能的早期进行膝踝关节不负重功能锻炼, 主要内容以踝关节主动、被动屈伸锻炼以及股四头肌肌力训练为主, 逐渐增加主动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对愈合后减轻患部软组织粘连、恢复踝关节的功能非常重要[3]。本研究入选病例中有5例软组织肿胀和广泛的皮肤挫伤的闭合性骨折, 即采用跟骨持续牵引, 待肿胀明显消退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并彻底清除坏死的软组织, 随访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胫骨远端外侧解剖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具有操作简单、骨折复位效果好、固定牢靠、较少发生术后骨折移位及关节面二次塌陷, 术后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等诸多优点, 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振东, 徐又佳, 周晓中, 等.解剖型钢板治疗Pilon骨折疗效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27 (3) :479-480.

[2]唐岩, 邢宏, 田野, 等.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 (2) :81-182.

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 男14例, 女22例, 年龄16岁~67岁, 平均年龄42.5岁。车祸伤11例, 重物砸伤9例, 摔伤7例, 高处坠落伤9例。左侧25例, 右侧11例。骨折类型按Schatzker[1]分类, Ⅰ型2例, Ⅱ型3例, Ⅲ10例, Ⅳ6例, Ⅴ型5例, Ⅵ型10例。

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行石膏托制动, 如果为复合伤, 不能耐受早期手术的粉碎性骨折, 则行跟骨牵引。患肢抬高, 应用甘露醇脱水消肿。

2.1 手术治疗

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本组患者手术距受伤时间10 d~14 d.应用T形钢板固定者13例, L形钢板23例, 术前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 应用气囊止血带。

2.2 复位固定和植骨

严重粉碎的胫骨平台骨折, 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压缩、塌陷, 且同时有多块骨折块存在, 也有骨质缺损的情况存在, 复位相当不易。采用先将带关节软骨的骨块整体上抬, 从大到小整复碎块的顺序进行复位, 对于骨质缺损, 行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 重建胫骨平台, 然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将T形或L形钢板置入, 加压螺钉固定。

2.3 术后护理

术后常规置负压引流管, 患肢抬高, 20%甘露醇脱水消肿,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石膏托固定3周, 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及持续被动运动 (CPM) 功能锻炼, 3个月后根据X线复查结果双拐保护下逐渐负重锻炼。

3 结果

36例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1年~2年, 平均1.5年, 按Merchant评分标准, 优20例, 良8例, 中6例, 差2例, 优良率为77.8%.复查术后X线片示骨折达近解剖或解剖对位。术后1例伤口感染, 经扩创引流, 敏感抗生素对症治疗愈合, 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遗留较严重创伤性关节炎, 均为平台严重塌陷粉碎的Ⅵ型骨折。

4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涉及主要的负重关节, 为了保留膝关节的功能, 治疗的关键是获得一个稳定、完好力线、平整关节面且无痛的膝关节,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2]。

4.1 术前诊断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对于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前须进行螺旋CT、MRI检查, 以便充分了解骨与软组织及韧带损伤情况, 制订手术计划;术前详尽手术计划的制订可缩短手术时间, 达到用最少的软组织解剖完成最佳的内固定重建。如果进行手术, 就必须考虑手术时机的选择。如果手术区域已经存在严重的挫伤、肿胀或水疱, 不应行急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应等到肿胀消退、水疱破裂干燥后进行。切口应尽量避开清亮的张力性水疱。手术应尽量在2周内进行, 避免因骨痂形成而造成骨折线不清晰, 使解剖复位困难, 影响手术效果。若手术困难, 应Ⅰ期骨牵引, Ⅱ期手术。

4.2 手术体会

任何导致关节不稳定的胫骨平台骨折均需要手术治疗, 只有通过手术才能获得最佳的关节适合性。T形或L形解剖钢板不仅可以支撑骨皮质, 而且可以固定钢板近端的螺钉, 通过坚强固定, 达到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对于不同的骨折分型可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Ⅰ、Ⅱ、Ⅲ型骨折采用前外侧切口, Ⅳ型骨折采用前内侧入路, 对于Ⅴ、Ⅵ型骨折尽量采用前外侧切口, 加内侧或后内侧小切口, 必要时采用前正中或Y形切口。尽量减少软组织的剥离, 以免影响皮瓣的血运。我院T形或L形解剖钢板主要应用于骨折块很大或粉碎的Ⅰ型骨折、劈裂塌陷骨折 (Ⅱ型) 、双髁骨折 (Ⅴ型) 和不稳定的内髁骨折 (Ⅳ型、Ⅵ型) 。

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复位塌陷的关节面过程中, 骨剥或打实器的力量要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均匀分布, 防止造成关节面破碎或者劈裂。 (2) 存在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撬拨关节面宜稍高于原有高度, 同时尽量保持平整。 (3) 手术切开半月板胫骨附丽、缝线标志后向近端牵开半月板, 可以很好地直视关节面。 (4) 大多数的内侧平台骨折 (Ⅳ型) 常合并有髁间棘的粉碎性骨折, 前交叉韧带常与一小块骨块一起撕脱。固定内侧平台同时用1枚小空心钉或者钢丝固定。 (5) 胫骨内侧平台较大且凹, 外侧平台较小且凸, 当放置螺钉时, 必须考虑内外侧高度的差异, 这样从外侧进入的螺钉才不会进入内侧的关节。 (6) 部分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有半月板损伤, 多为边缘损伤, 手术常同时需要修复。 (7) 对于双髁粉碎性骨折, 首先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进行内外髁固定, 避免用空心钉造成关节面过度压缩。有缺损区时植骨, 重建内外侧平台, 然后再把重建的内外侧平台和干骺端复位到胫骨干, 并用解剖钢板固定。

4.3 术后康复

Schatzker等[1]认为胫骨平台骨折制动超过4周以上, 膝关节僵硬较多。因为胫骨平台主要由松质骨组成, 具有较好的血供, 骨折容易愈合, 但如果过早负重就会造成内外侧平台的塌陷。此外, 如果内固定不坚强, 骨缺损区如果植骨不充分, 很可能造成畸形愈合, 导致膝内外翻。如果内固定物坚强, 主张早期非负重下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一般术后第2天即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第3~4天行CPM锻炼, 但对同时做韧带修补或半月板修复的内固定患者, 仍用石膏固定4周后行功能锻炼。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下地功能锻炼的时间。国内很多学者都强调术后早期CPM功能锻炼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3]。

总之, 胫骨平台骨折有很多治疗方法, 在选择应用何种治疗方法前, 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局部软组织条件、骨折的类型等, 尽可能地恢复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平整和膝关节的稳定, 达到坚强的固定, 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从而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

摘要:目的 总结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4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3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 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36例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18个月48个月, 平均24个月。按Merchant评分标准, 优20例, 良8例, 中6例, 差2例, 优良率为77.8%.结论 解剖钢板是胫骨平台骨折可靠的内固定材料, 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能获得较好的骨性愈合;早期行持续被动运动 (CPM) 功能锻炼有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解剖钢板,同种异体骨植骨,膝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Schatzker J, Mcbroom R, bruce D.The tibial plateau fracture:TheToronto experience 1968-1975[J].Clin Orthop, 1979, (138) :94-104.

[2]冯传汉, 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48.

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0月来我院接受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患者3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2组, 每组患者1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0例, 女8例;年龄36岁~72岁, 平均年龄 (64.9±3.4) 岁;其中5例患者车祸致伤, 4例患者高空坠落致伤, 9例患者摔伤;有5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3例患者合并肋骨骨折, 1例患者合并下肢骨折;按Neer分型, 有7例患者为二部分骨折, 8例患者为三部分骨折, 3例患者为四部分骨折。试验组患者中男11例, 女7例;年龄35岁~74岁, 平均年龄 (65.8±3.7) 岁;其中6例患者车祸致伤, 5例患者高空坠落致伤, 7例患者摔伤;有4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2例患者合并肋骨骨折;按Neer分型, 有6例患者为二部分骨折, 9例患者为三部分骨折, 3例患者为四部分骨折。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2组患者均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将患侧肩部垫高, 从肩关节前内侧做切口, 切开患者的三角肌、胸大肌间隙, 向外牵拉三角肌、向内牵开胸大肌, 牵开时保护好患者的头部静脉。充分暴露肱二头肌长头腱, 暴露肱骨近端骨折部位, 清除骨折部位的瘀血以及嵌入软组织。对照组患者采用解剖型非锁定治疗方式, 将钢板放置于颈前外侧, 在骨折近端用3~6枚松质骨螺钉进行固定, 骨折远端用3枚皮质螺钉进行固定, 固定后引流、缝合。试验组患者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 将钢板贴附于肱骨近端外侧, 骨折近端放置3~5枚锁定螺钉, 骨折远端放置3枚锁定螺钉;若患者的肩袖有损伤应先予以修复, 用7-0号线固定在缝合孔上予以引流、缝合。2组患者手术后均采用抗生素治疗5 d~7 d, 患者的切口肿胀以及疼痛减轻后, 进行被动肩关节活动, 治疗4周后去除外固定, 加强对肩关节的功能锻炼。

1.3 评定标准

根据Herscovici评定标准, 将患者的治疗情况分为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肩部不痛, 活动不受限制, 外展肌力5级为优;肩部轻度疼痛, 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 外展肌力4级为良;肩部中度疼痛, 日常生活受影响较大, 外展肌力3级为一般;肩部疼痛严重, 不能进行正常生活以及工作, 活动范围<45°, 外展肌力2级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有6例为优, 4例为良, 5例一般, 3例为差, 治疗优良率为55.56%;试验组患者中10例为优, 6例为良, 1例一般, 1例为差, 治疗优良率为88.89%, 2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显著 (χ2=4.984, P<0.05) 。对照组治疗效果为一般及差的8例患者中, 有3例患者的钢板螺钉松动, 3例患者的钢板断裂导致骨折移位, 2例患者骨折端移位但肩关节无疼痛症状拒绝手术。试验组治疗效果为一般及差的2例患者中, 1例患者骨折端发生严重粉碎, 1例患者骨折端移位。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原则为争取理想复位, 尽可能保留肱骨头的血液循环供应情况, 保持骨折端的稳定, 尽早实施功能锻炼[2]。有研究认为, 对肱骨近端二部分骨折以上患者, 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 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要注意充分恢复肱骨头的后倾角以及颈干角, 以取得良好的恢复效果。骨折治疗期间, 应保护骨折周围的血运环境, 在复位时充分利用软组织进行牵拉, 采用牵引上肢、屈肘以及外旋等手法进行复位, 尽量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因肱骨头的血运大多来自内侧血管, 治疗期间应注意特别保护内侧软组织, 若患者的内侧缺损明显, 则应采取植骨治疗方式, 以有效恢复内侧稳定情况。

解剖型钢板与肱骨近端的形状类似, 可以很好地贴附在肱骨近端的骨折部位, 有研究显示, 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应将钢板放置在肱骨的大结节下方1 cm肱骨近端的前外侧, 避免因放置部位过度向上发生肩峰撞击综合征, 也应注意放在肱二头肌部位, 避免引起肩关节长期不适症状[3]。本组研究中采用了解剖型非锁定钢板以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 非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骨螺钉的把持力度不够, 易出现骨折块移动、骨折端移位等现象, 导致内固定手术治疗失败;而且手术过程中需较多地剥离软组织, 加重了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 提高骨折不愈合率。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逐渐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其钢板螺钉之间为角锁定设计, 使钢板、螺钉以及肱骨成为一体, 减少松动现象的发生, 有效维持骨折端稳定;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还可使螺钉向不同方向交叉, 从而形成良好的锚合力以及抗拔出力, 有效避免因螺钉松动引起的骨折二次移位现象, 提高内固定效果;解剖型锁定钢板采用内固定支架设计, 可充分利用软组织的牵拉手法复位骨折端, 充分降低了牵拉对软组织的剥离现象, 有效保证了肱骨头的血供, 促进愈合效果, 减少肱骨头的坏死现象[4]。

总之, 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有效减少创伤, 提高骨折固定效果, 降低血运破坏情况, 提高骨折的愈合率,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锁定钢板治疗方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学义, 洪定钢, 周建飞.锁定接骨板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 36 (1) :83-85.

[2]刘栋, 孙永明, 华俊, 等.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3, 4 (5) :294-296.

[3]唐萌芽, 夏炳江, 张沂, 等.切开复位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内固定联合中药薰蒸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J].中医正骨, 2013, 25 (12) :24-2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解剖钛板 下一篇:自我解剖